丛沓藏书

卷五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蜀中广卷五十八

(明)曹学佺 撰。

○风俗记第四

川北道属:

应劭《风俗通》云: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隋书地里志》称其风俗与汉中不别,质朴无文,不甚趋利。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毎至五月十五日,必以酒食相馈,宾旅聚会,有甚于三元时。按《苍溪志》,北八十里有岐平镇,毎五月初间,四方商贾辐辏,贸易以万计,号为岐平会,亦古今相沿之概也。

宋太守李献卿《南楼诗序》云:「地暖气清,民淳事简」。《冯忠恕记》云:「其地平衍而沃,其民恭俭而文在西南为佳郡,不减成都」。唐薛能诗:「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陆游诗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近咸秦。

阆中人,以谯君黄为土主。《元陈友庆祠记》云:侯墓在县北十里,谯坝庙在街东,邦人旱涝灾疾,祷之随应。宋嘉熙间,封宁福忠佑侯,赐灵惠额。

杜甫《南池》诗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清源多众鱼,逺岸富乔木。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

《滕王亭子》诗云:「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碧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逰此地不知还」。已上俱为邦人逰集之所。

《利州图经》呼为「小益,对成都为大益也。旧志云:「自城以南,纯带巴音,由城以北,杂以「秦」语。唐欧阳詹集:「贞元中,吴兴沈公长源牧利州,其为政五年,予旅逰乎?利睹人安俗阜,思所以美之。作《益昌行》诗云:「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耕夫垄上謡,负者途中歌。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人烟遍馀田,时稼无闲坡。问业一何修,太守徳化加。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

汉李充《蜀记》:「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故少陵愁坐》诗云:「葮萌氐种。迥左担,犬羊存」。

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世浊则逆,时清斯顺」。唐欧阳詹《栈道铭》云:「秦之与蜀也,人一其性,物同所宜嗜,欲无馀门,教化无馀源,可贸迁可亲昵。擘坼地脉,暌离物理,岂造化之意乎?

《华阳国志》云:梓潼县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杼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按,即今梓潼帝君也。诵读家奉祀之。

郑谷《梓潼岁暮诗》:「江城无宿雪,风物易为春。酒美销磨日,梅香寂寞人」。

《巴州振文堂记》:惟兹巴土,实壁集二州之地,风俗安于简俭,乐于歌舞。本州岛志有僧问演和,尚曰:「如何谓之巴州?」荅云:灰界勾丝地云垂插茧天。薛能嘉陵驿诗:雹凉随雨气,江热傍云根,蚕月缲丝路,农时碌碡村,观察使定原吕颛先蚕祠诗:花缬冰纨寸寸丝,个中消息几人,知掇桑试语,巴江女好爇名香报尔师。

宋彭永上元诗云:巴人最重上元时,老稚相携看点诗。行乐归来天向晓,道旁闻得唤蚕丝。注云:巴俗元,宵三夜,儿童皆唱巴音彻晓,谓之唤蚕丝然。其俗又以三月三日晴雨为蚕先,兆谚云:三月三日晴,树上挂金瓶」,言是岁蚕熟也。保宁一府四月,新丝出输县官缗过,此则逋负矣,俗因谓之蚕粮。予按陈宗《虞城门歌》,效阆人机杼声也。一解云:城门开,群胥夜来径赴我,机取我缯我,言织,未成群我憎。二解云:夜未央,彼胥者胡。强掠我织裂我。裳疑尔盗也,则执牒亦有章。嗟胥须臾壶浆来,壶浆来。三解云:嗟胥尔嗔缯实难,宁其身而絷以赴。爷其忤既楚以赎谁?尔数鬻尔妻孥尔,宁输四解云:我有役有租,缯非我输。嗟尔丝,天产,我祟我身则寒,缯宁我被,毋树桑,贻我殃嗟贻我殃。盖深以蚕为累也。是在司土者不扰之耳。

已上保宁。

《华阳国志》云:宕渠郡先汉以来士女贤贞、县人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贺、大鸿胪龎雄、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绲、温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灵还乡里,水暴涨,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

《顺庆图经》云:毎岁二月二日,郡人随太守出郊,谓之迎富」。邵《博果州》诗云:「从昔遨逰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郡志》自邵伯温守此邦,名山胜景,题品无遗,至以小成都目》之宋郡守杨济开《汉楼记》,自号小益,不复数潼,遂也。

魏了翁《安少保丙祠堂记》云:初,公未仕时,常逰学于果州,习其土风,与其州之人士,毎过其州,眷焉弗忍去。及是被命再镇,灭贼还报,适在是州,州人滋不忘,于是肖公像祠焉。

果之先有瓦棺葬者,偶牧童于插旗山,掘地见小孔,其内深广各数丈,内有瓦棺万馀,以告太守,乃令瘗之。此近时事也。

臣白居易敕授吴暐蓬州刺史、王计莱州刺史制》云:「敕吴暐等咸以材略,载笔从戎,艺学智谋,濡然足用,多厯年纪,备尝艰危,进退周旋,不闻失道。司徒弘正,详奏以闻,因以竹符,分命试吏,而蓬、莱二郡,各介一方。牧人者但不扰其心,不夺其力,则虽华夷南北,土物不同,皆可以自足自遂矣。宜用此道,往赡养之」。

《蓬州志》云:「城南开元寺有五如来殿,为一郡之最。元宵灯火最盛,山谷之民毕出太守,为华严会以领略逰人者五日,号为蚕丛之胜。蚕事自三月起,至九月乃止,谓之九熟蚕。

《宋广安志》:近世以来,儒风尤胜人物,间出不减。果遂方舆《胜览》云:世谓广安有十:似纸似池,席似苏,梨似耿,鱼似嘉,犹之可也。他未必然。若所谓金羹、玉饭、红腊、紫梨,则非溢美矣。宪使何志熙诗欲说賨城好,先夸万物妍金羹,收稻后红腊落梅,前照座,梨偏紫堆盘,荔更鲜雪藤,尤异产,应不数花笺。

已上顺庆。

《十道记》云:广汉之地,有盐井、铜山之富,蔬食果实之饶,此后汉冯灏刺奢之说所由作也。《玉堂遗范》授髙璩剑南东川节度使制》云:「梓潼奥区,贤彦徊翔者矣」。旧经称其俗好胜尚气,不耻贫贱士,通经学古,罕为异习,岂非相沿以使之然与」。

《文献通考》载石庆绪有《梓潼风俗谱》甚备。予观柳仲郢、杜济之敕一则云:在训师旅以恢武经,厚风俗以阐文教。一则云有被山带江之险,藉安人御侮之能,盖重之也。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万壑树叅天乡,音听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亦因晋末李雄夷獠之乱,文教有待而兴起者乎?

《潼川志》云:唐末,天下货药者,皆于九月初集梓州王杞龙冲地,货其所赍药,八日夜始散,俗因谓之药市。及宋燕肃知郡事,又増三日,至十一日而罢。按《夷坚志》,王杞,字昌遇,大中十三年九月九日,举家仙去,郡人即其处祠之。

杜甫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时,游于盐亭通泉之间,其《次盐亭诗》云:「马首见盐亭,髙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全蜀多名士,严家有徳星,登临意无限,好为老夫听其次《通泉诗云:「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逺鳬鸭乱,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亦俱曲尽其致。

陆务观云:射洪陆使君庙俗,以少陵诗为籖,往往有验,予遣僧则华求籖得《遣兴咏龎徳公诗》,顾迫贫从仕,又十有二年,负神之教多矣!

《华阳国志》:徳阳县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士女贞孝、望山、乐水、土地,易为生事。车骑将军邓芝雅有终焉之思,后遂葬其山,即今遂宁县。是刺史李繁制云「遂居蜀」。《腹马咸记》云:「人物富繁,江山洒落也」。

杨烱《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碑》,乡闾少事,风月多怀,命童子于云台,就门人于相圃。《冬礼》、《春诗》之化再造,双川淹中稷下之风,一匡二蜀。盖文学彬彬盛矣。

魏了翁题普慈率钱建贡院疏普于东蜀为士大夫郡,而公私财力反出诸郡下,缮营之费,亡所从出,是以建一门闾,遂致敛民而给用,几以启讼,其工役之不可轻议,盖若此文同。《乐闲堂记》,中江为梓之三万户县,生齿既众,分地既陿,其争鬬之辩,侵越之诉,畨已遽作,纷午交衍,鞭之庭而械之狱者亡,虚日所决,一未厌其愿,则号寃唱屈,奔走跳荡于劝农使前者,绝复续焉,士大夫以无可奈何,而适为之令者,何尝不望名而起畏?河南廖君自福昌移治于此,闻其所以为政之大抵也,无急击无缓纵棼以栉之,结以觽之,摩抚柔愿,规厉陶突,善端奸几,观听而尽,民自戒告,无敢欺渎,曽未逾岁,已底无事云。

已上潼川。

岑参《招北客文》云:「其北则有剑山巉巉,天凿之门,二壁谽谺髙崕嶙峋,上柱南斗,榜镇于坤,下有长道,北逹于秦秦地神州,中有圣人,左右伊皋,能致我君,双阙峨峨,上覆庆云,千官锵锵,朝于紫宸玉楼凤凰金殿,麒麟布徳,垂泽捜贤修文,皇化欣欣煦然如春蜀之北兮,可以往北客归去来兮。

总录。

颜之推曰:「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明,见地上小。光问: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荅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命取将来,乃一小豆也。穷访蜀土,呼「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三苍说文,此字白下呼为「匕」,皆训「粒」通俗,文音及反。

《鸡肋编》云蜀人讳云,以其近风也。

李膺《益州记》云:蜀人谓岭为栋。

子虚赋「行乎洲淤之浦」。郭璞《注》曰:淤,亦洲名。蜀人云亦见方言。

蜀人呼平川为「坝」字,从贝,非从具,呼水洲曰「㵨」,俱见韵寳」。

蜀江自成都至荆门,名滩险地,舟人一一数之,不能悉记聊书。其总名浅而急流曰滩,水流沙上,曰濑水」,出尾下曰瀵水,疾崕倾曰碥,水漫石,流曰「沱石」,积水浅曰「渍滩渍相凑」曰「沝水如毂,转」曰「漕见益部谈资。

鼻,始也,嘼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出,方言。

蜀人谓母曰姐」,又曰:「西蜀呼人叟叟」,是顽愚之称。出韵会,蜀人称尊者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出《吴船录》。

蜀人亲爱之,辞曰:「么,以小儿女为么」。又爱其子曰犬子司马相如,字犬子,又以婿为门客。

《续博物志》:蜀人以痎疟为奴婢疟。

巴濮之人自呼曰「阿阳」,阳之言我也。《尔雅》引《鲁诗「有美一人,阳如之何」,言我奈之何也?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亦此意。出《丹铅录》。

寻,长也。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

跂,𢓜登也。梁、益之间曰𢓜,或曰跂。

抵■〈人,致〉会也。雍、梁之间曰抵,凡会物谓之■〈人致〉》。

踦,竒也。梁、楚之间,凡全物而体不具,谓之踦。雍梁之郊,凡嘼支体不具者谓之踦,已上俱方言。

扬雄谓:目瞳子曰清卢,扬眉曰扬衡」,出曽公《类说》。

益州谓瞋目曰矔」,《说文》:矔目多精也。益、梁之间,谓聋为䏁。俱出《韵会》。

梁、益之间,凡言人盛及其所爱讳,其肥谓之䑋,出」方言又呼「某事某物」,必重一字,如训小儿然。

蜀人击拂,以初入为孟入。有徐延璚者,王衍舅也。其作私第华侈,衍常幸之。濒去,于壁上戏题「孟」字,盖蜀中以孟为不佳故也。他日孟知祥到,盖先兆云出《外史梼杌》。

《老学庵笔记》:蜀人见物之可夸者,则曰呜呼可鄙者,则曰噫嘻。宋景文云:李白《蜀道难》曰:噫嘻!蜀人发语辞也。

髙僧传云:蜀人以太甚为太力。

谲,权诈也。梁益曰:「谬出《韵会》。

格,升也。梁、益之间曰格出《尔雅》。

肖类,法也。西楚、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则谓之肖肖者似也。

㥏恧,惭也。梁、益之间,言心内惭矣。

私,纎小也。梁、益之间,凡物小者谓之私小,或曰纎缯帛之细者,谓之纎已,上俱方言。

成都一概呼求事,官人为乞措大按。王氏见闻录》。成都有丐者,诈称落泊,衣服蓝缕,常巡市鄽见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坠文书,求官不遂」。人皆哀之。为其言语悲嘶形容,憔顇故也。居升仙桥侧,后有势家于所居傍起林亭,欲广其池馆,遂强买之。及辟其圭窦,则两间大屋皆贮散钱,满计数十万,邻里莫知。

《魏略》云:新城孟太守道蜀,猪豚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煮饴蜜以助味。

蜀人二月,好以豉杂黄牛肉为甲乙膏,非尊亲厚,知不得而预其家小儿三年一享。

杜甫在蜀日,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笼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养之粗者,俱《云仙杂记》。

蔽膝,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禈,出方言。

蜀山谷间民皆冠帛,言为诸葛孔明孝服所居深逺者,后遂不除,出《乙帽避暑录》,今蜀人谓之「戴天孝」。

屝,履麄履也。西南,梁、益之间,或谓之■〈户。外𢓰内〉,或谓之䋀履,其通语也。出方言。

《尔雅》「不律谓之笔。《注》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爼几也。西南,蜀汉之郊曰杫出《方言》。

蜀人言摋曰𣙗,读如涅《周礼注》曰:「无𣙗而固出韵寳」。

蜀人谓糊窻」为「泥窻花蕊」,夫人宫词云:「红锦泥窻绕四廓,非曽逰蜀亦所不解」。出《老学庵笔记》。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