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六十九

(明)曹学佺 撰。

○方物记第十一

印玺。

《尚书璇玑钤》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决岷山,治九贡,出玄圭。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尺,锡佩王子年。《拾遗记》曰:「昔伯禹入穴,乃至一空里,有人身而蛇鳞口,吐玉简以授禹,长十有二寸,以量度天地。

《后汉书》,岑彭臧宫伐公孙述,拔地至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枚。

《蜀志太傅许靖等上言,前闗侯围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体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赤牍清裁,以为云长进玺词。《云谷杂记:绍兴中,洞庭渔人获一印,方仅二寸,其制甚古,纽有连环四,两两相贯,上有一大环总之,葢所以佩也。渔者以为金竞而讼于官,辨其文,乃寿亭侯印四字。闗侯尝封于汉寿亭,疑必侯物,遂留长沙官库,守库吏见印上时有光焰,因白于官,乃遣人送荆门军侯祠中,光怪遂绝。容斋随笔》云:复州寳相院,以建炎二年因伐木于三门大树下土中,深四尺馀,得一印,其环并背,俱有文云: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今留于左藏库。邵州守黄沃叔启,庆元二年复买一纽于郡人张氏,其文正同,只欠五丝环耳。予以谓皆非真汉物,且汉寿乃亭名,既以封云长,不应去汉字,又其大比它汉印几倍之,闻嘉兴王仲言亦有其一,侯印一而已,安得有四?云:长以四年受封,当即刻印,不应在二十年,尤非也。是特后人为之,以奉庙祭,其数必多,今流落人间者尚如此,予今岁在渝州武陵杨进士文弱,以广文分考,蜀闱事竣,见过损惠汉章方寸,文曰:闗小侯印」。

魏景元末年,灭蜀雍州兵于成都县,获玉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献之卫瓘。瓘依周成王归禾之义,以上相国府司马氏宣示百官而后藏之,葢公孙述起成都,自号成家也。瓘得印时,梓潼太守向充曰:「吾闻之,谯周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刘已具矣,当授人也。今中抚军名炎,而汉年极于炎兴,瑞出成都,而藏之于相国府,此天意也」。

《南齐志》:「永明元年冬日,宁蜀广汉县村民张庆宣陶瓦作屋,见瓦,间有光照屋,内外以告令孔休先乃共发视,获玉玺一纽,璧方八分,上有鼻,文曰「帝真」。

《蜀梼杌》,武成二年,获玉璞于田令孜之故,第以为国玺,其文曰「有德承天,其祚永昌」。孟蜀广政十四年冬十月望,彭山副将头杨富获一铜印,于江岸有六面方各寸许,皆有篆文,两面共通一窍,窍中三虚,一实其直,可贯其圆。有规六面篆文,共八十二十分,夹其窍六十,均在四傍,各成文章。印过雕镂有窍,面各一十字,无窍面各十五字,以印进。上严筑,作瑞篆记。今载其篆文于左。一面云「■■■■■■■■■■■■■■■天国老君生万民治中国外国人和玺」十五字也。其相对一面云,■■■■■■■■■■■■■■■老君授生辅天下国安平受道人长生十五字也。又一面云■■■■■■■■■■虚,无自然明日月星辰光十字也。其相对一面云,■■■■■■■■■■玄女致和气玉女教天医十字也。又一面云■■■■■■■■■■■■■■■上国仙师天师老君道成明天地政玺十五字也。其相对一面云■■■■■■■■■■■■■■■上召吾拜,无为太昊通天下治气同玺十五字也。按此,当是汉张道陵时物。

舆地纪胜,靖康元年,遂州浚城隍,得方寸古铜印,其文曰「广汉侯印」。洪迈《夷坚志》:宣和中,夔人龙澄,曽于府东大瀼水中获玉印,其文非世间篆籀,恍见天神立于傍曰:此印乃上帝所寳,守护不谨,遂落于此」。俄而不见。澄惧,乃奉印投元处古今丁集。建炎初,卢法原修治罗城,役夫得小金印以献。公因会乡老出而薄观,有识其文者曰:「汉破虏羌侯五字字分作三行,汉字居其一,观毕以寄于帑。绍兴十年,胡公世将捷于剡家湾,张公寿一因取为献」。按汉土德,故印章以五成,此先汉时物也,但不知封侯者为何人。又「虏羌」二字连称,亦史册所未有。

黎州志:蛮部内有渥洼池,产马,其处首领号「鬼王」,有印篆文曰「武犍水军」。

《蜀梼杌》云:「永平二年八日,什邡县人获铜牌以献」。上有六十二字。建命嗣子,更名元膺,字昌美,以「符铜牌膺昌」之谶,且为文诫之。

长宁军北半里西溪北岸有桃源洞。宋嘉定中,太守张公市民田以种桃李,立亭榭,掘地得铜牌,刻诗云:「绰约去朝真仙源,万木春要知窃桃客。定是会稽人。国朝宣德中,耕者于洞前复得铜牌,广一寸,长二寸,厚一分半,金色鲜明,刻诗同前。

《华阳国志》:诸葛亮赐南夷铁卷,毎刺史校尉至,夷輙赍以呈诣。

费著《氏族谱》:蜀郭氏众多家于北城者,号北郭,自叙出汾阳藏,有汾阳王丹书铁卷。

《成都古今记》云:唐铁卷二,葢昭宗以赐陈敬瑄、田令孜者,卷形方如半甑,纵长尺馀,横广不及二尺,以金为字。今在军资库,但金剥落无馀字,益澷灭,间有不可识者。敬瑄以中和三年十月受赐,令孜以四年十一月受赐,僖宗犹在成都,明年僖宗还京师。后此八年,当景福六年四月,二人俱为王建所杀。据《新唐书》,葢同日死,令孜与敬瑄实斫丧唐室,何功之有?虽冒受此卷,卒不可用,天道果昭昭乎?今卷字益就,澷灭可惜。录其概左方敬瑄卷文承旨乐朋龟作》,其略曰:「烹巨鳌者鼎大于沧海,斩长鲸者剑倚于青天。既立异勋,克膺殊宠。李晟免其十死,子仪成其九功。镇以金镛,赐其铁卷。后来继者,岂在他人。又曰:致朕身安由卿忠荩。前封公爵,后锡郡王,询于众情,未惬群望。今赐卿铁卷,赦卿十死,其宰臣姓名澷灭,不可复识」。田令孜《铁卷文略》曰:人臣之绩,古今莫俦。爵位不足以荅元勋,竹帛不足以纪大节。式遵盛典,用表殊庸。宣赐骆谷,扈从定难。中兴社稷功臣,仍恕十死。其宰臣裴澈。

兵器

《汉书》:南越反,以杨仆为楼船将军,有功。东越反,上欲复使,将为其伐前劳,以书敕责之曰:「君欲请蜀刀,问贾几何?」对曰:「率数百夫。武库日出兵,而阳不知,挟伪干君过也。陶弘景《刀剑录》曰:闗侯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侯败旹,刀没于水。张益德初受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刃曰:新亭侯!蜀帝大将也。后范张偷以入吴。又曰:黄忠从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于汉中击夏侯渊军,一日之中,手刃数百。

《蒲元传》曰:「君性多竒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蜀江爽烈,是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以淬刀。既至,君言水杂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实于涪津渡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咸共惊伏。及刀成试以竹筒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今屈耳环者,乃其遗范。陶弘景《刀剑录》曰:「蜀主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矣」。

陶隐居曰:「后蜀李雄晏平元年造。腾马刀五百口,有隶字、北史。太和中,特赐高允蜀刀一口。

《后汉书》,肃宗尝赐诸尚书以寳剑,手自署名者三人,郅寿其一也,署寿剑,曰蜀汉文」,时论以寿明逹有文章,故得是剑,云笈七籖,云天师剑,状若生铜五节连环之柄,上有隐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两,尝用诛制鬼神,降翦凶丑,升天之日,誓曰:「我世有一子传印剑及都功籙」。顶上有朱发十数茎,以表竒相,于今二十一世矣。剑时有异光,或闻吟吼,乍存乍亡,至十六世师,毎借人供养,以祛疾苦,邻家夜产,性命危切,借去有神光如烛,闪然,一室之中剑,堕地而折,经数十年,十八世孙惠钦时,有人挈布囊入云锦山仙居观周行廊庑之下,云「解磨镜钉铰」。师问曰:「有折剑焊缀,得乎?请看之,曰:「可须别扫一室,炭数斤,以巨石为砧,炽炭锤击,反扄其门,声闻于外,门人皆忧此剑淬于其手,师殊不为虑。顷之,锤锻声绝,执剑以呈,果完缀如旧,但焊处微有黑痕如丝发耳,师以钱半千酬之,致于老君前,负囊而去,出门数歩,寻失所在。

《刀剑录》曰: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佩,一与太子,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二与张飞闗侯,一与赵云,并是亮书,作风角处所。

又曰:「蜀后主禅,延熈二年,造大金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辉光上烛,后人处处,求觅不得。

晋许逊令:旌阳日有斩蛟第三剑,至唐复出,渔者网而获之」。《隋礼仪志》:「侍御有左右夹毂,蜀客楯剑格,兽羽林八」。

《云仙杂记》:成都朱善存家,世寳一剑,毎生神芝,则天下晏清如安史。黄巢之乱,剑皆吐黑焰,属天不差毫厘老杜咏番剑》诗,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元稹书,剑诗渝工,剑刃皆欧冶,巴吏书踪尽子云,唯我心知有来处,泊船黄草夜思君」。

王氏见闻录》:伪蜀王承协,幼承荫,有文武才,通于章律门下,常养一术士,授其战阵之法,人莫知也。蜀主讲武于星宿山下,承协呈一铁枪,重三十馀斤,请试,许之,由是介马盘枪,星飞电转,万人观之,咸服神异,及入城,又请盘城门下铁闗五十馀斤,用两人舁致马上,当街驰之,疾如电闪,主大悦,擢为龙捷指挥使,承协于诸家兵法,三令五申,悬之口吻,主以其年幼,终不柄用焉。

诸葛亮教曰:「作部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又曰:「敕作部,皆作十折矛以给之」。

李膺《益州记》云:「掌天山在临津县,山多柘,堪为良弓,虽檿丝燕角不能胜也。今巴州地。

《禹贡》:梁州,厥贡砮磬。《华阳国志》台登县有砮石火烧出。铁刚利。《蜀都赋注》碧砮生越嶲,会无县,可作箭镞。

《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皆发。

神僧传云:梁将王綝与陆法和守巫峡,军次白帝,法和谓人曰:「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三国志》:蜀孟干至吴,皓欲杀之,宥而将徙诸临海。干以吴人爱蜀侧竹弩,言能作之,皓留付作部,复逃至京师。《唐诗品汇》:「苏涣少喜剽盗,善白弩,巴蜀商人苦之,称白跖以比庄蹻。后折节读书登第。

《战国策》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沈约《宋书》云:「太祖赐孝武以诸葛亮满袖铠、铁帽」。《隋书》:太子勇好饰蜀铠」。

《宋史》,戎州鬼主有罗鬼甲,葢漆生革为之。其坚过于铁,出都掌夷中。

《释名》云:「盾,遁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者所持也。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须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

诸葛亮《军令》曰:「始出营,竖矛戟,舒旛旗,鸣鼓角,行三里,辟矛戟,结旛旗,鸣鼓角。未至营三里,复竖矛戟,舒旛旗,鸣鼓角,至营,复结旛,旗上鼓角,违令者,髠,音乐志。汉高祖自汉中归,巴、渝之兵执仗而舞,既非正典,悉罢不用。

《涪陵志》:「宋大观间,掘地得印及佩钩刁斗,上刻「张飞」二字,因立桓侯庙。

《隋书》,丹阳人耿询以罪配。给蜀王秀有巧思,作马上刻漏。后秀废,询以亲信,又当诛,因其技巧得免。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