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八

(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十八

上川东道

重庆府二:

合州

《三国志》:先主诣刘璋,取道垫、江入涪,常道将曰: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又曰:垫江在巴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有桑蚕牛马。汉时,淳于长宁,雅有羙貎,即此地矣。

《图经》云:魏之合州石镜县,隋之涪州涪陵郡,唐之合州巴川郡,宋之合州石照县,皆理此。方舆胜览:州南百歩内江水心,有石屹立,正圆如月,其根崭嵓,如云捧之,谓之「石镜」,冬出水可三丈。碑目云:「涪内水石镜」,题名云「大厯三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谷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鋋记。按石镜石照县俱以此名。

魏华父瑞《应山记》云:「景德间,合州瑞应山出异木,文理成天下。太平字《志》云:瑞应山在州后,濮子墓在其上,光教寺在其下寺,今为州理所。

方舆云:张柬之守合州,姚崇荐其沉厚具相才,故州治有沉厚堂,今名景厚,本此堂中篆系辞》八字,字径四尺,李阳冰书碑阴为孟㫤石经《周礼》数段。

碑目云:李当涂篆,龙门鳯穴。司马君实书公生明,苏唐卿篆、蒙泉、竹鹤等字,俱嘉定间,李元庚刻在治北芗林岩上,治西鹤鸣里,有招鹤亭三字。宋徽宗书按志,宣和间,许生举进士,爱其邻人朱受家,群鹤起亭,作诗招之,鹤果来集,朱愤而诉诸朝,上命均之,鹤以离群,悲鸣不已,道君为书亭额赐焉。

州有永清里,里中有夜雨寺,僧智果所居,取李义山「巴山夜雨」之句也。又有垫江里里中有龙骨寺,为龙蜕处,巴中记云「垫江多龙」矣。《志》云:「周元公判州事,尝与客奕一老人来观口,流涎而香,公惊问曰:「汝龙也,何以至此?」老人曰:「安知之?」公曰:「以涎知尔」。忽大雷电起,老人化龙溯溪而上,公乃令琢方石二十四片以镇之。今通晓桥,是其处在城内之明月街。

晁公武《清华楼记》曰:「合州其山龙多铜梁,上接岷峨,下绕瓯、越,属海而止,所谓南戒者也。水则涪水、嘉陵合流,城下贯江沱,通汉、沔,引众流入于海,所谓南纪也」。

《水经注云:宕渠水亦名濳水,又名渝水,俗谓之渠江。《寰宇记》云:渠江水在县北十五里,源自万顷池,分来经巴达渠、广安等界,至本州岛,东北与嘉陵江合,即西汉水。胜览》云:西汉水在石照县东百歩,《战国策》所谓汉中之甲轻舟出于巴,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也。其源发西和州徼外,径阶、沔,又径大安军、利、剑、阆,果与涪水会。

蔡松年《南北史补》云:「吐谷浑主登其国西疆,观垫江源,问水所经。长史曾和对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始号垫江,至巴郡而入于江,度广陵会于海。主叹曰:水尚知归,吾独无所归乎!」乃遣使南通于刘宋。

《志》云:会江门楼,即唐之会江楼也,杜诗:「君今起柂春江,流馀亦沙,边具小舟,幸为达,书贤府尹江花未尽会江楼范成大诗:「井陉东出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拿,断岸急雨洗江流,闗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文苑穆员送合州」。徐使君序云:「二月中节时,芳为人柳先,攀折而垂水,待临泛而满花,迎酒客而笑莺,随诗人而吟,亦会于江楼矣方。

《舆胜览》云:直郡治之会,江楼有学士山,其髙不能逾傍山,而南峰、斜崖诸势,班班若出其下,亦甚异也。山麓有张氏荔枝,异本合干,唐文若曲端尝赋之。

《胜览》又云:「石照东北七里,东台山,汉末薛融读书处东十里东山,赵子伯章别业,有「东山」二字,广丈馀。西二十里牟山,唐康元良读书处。

旧经云:合州北崖在州北五里,或以古濮国附会为濮岩,非也。岩有古栢数十章,率围八九尺。有定林院,岁正月九日,郡以故事设宴于此,游人盛集,又有荔枝阁沿崖镌象,设古意生动及古贤,题刻甚多。又有濮湖在岩下,虽倾圮古堤,及岩上刻字犹存,岑象求定林院诗:「野阔莲宫迥,楼台半倚山,地连巴峡,近门对濮溪湾,栢径松烟湿,岩房雨藓斑,白云邀客住,明月伴僧闲,经梵喧哗外,香灯杳霭间,胜游成邂逅危构,喜跻攀世路长何极!尘心乆欲还,輶车正催发,缓歩出重闗」。元佑五年,太守刘象功作濮嵓铭》,其序云:距城三里有僧舍,依大江林麓楼观,耸出如画者,伏于缣素,间其绝俗,幽邃厯厯,可指子幼时侍先君尝游,今被命领郡,复至其所,怃然有感亲怀旧之叹,因作铭书诸嵓石云:合之二川河汉发源,极地通天,浩渺东倾奔龙窜,鲸吞夔走荆上有。苍嵓乔松古,杉阴晴扑蓝,飞嵓断壁烟,昏雾塞溟空。岳坼巴濮,邻国气象,相贼为狼,为貊剑血。初蚀二王灭迹云闲,昼寂世变,茫茫山空,地荒鸟剿兽藏创业其时,凿髙构危,立刹开基,在昔幼冲,侍于先公,曾歩嵓宫,帝命惟汝,克蹈前武,得治兹土,驰马岁乆,江山惟旧,中怀孔疚,勒铭其巅,子承孙传,与山齐年。

舆地碑目石照北嵓卢舍那佛题名云:「敬造卢舍那佛一躯,菩萨二躯,唐长庆三年岁次癸邜,三月十九日,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合州诸军事、行合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刘温。温自幽、燕而来,从左羽林军使改授此记之归正寺岩。

又云:石门弥陀像,开元二十三年,州别驾张钊为刺史,孙希庄作。

又云:闗咏永言》,王晰微之、李仪表臣:皇佑壬辰,寒食日来。

又云:崇宁丙戌,岁时雨沾足,因观民田,率巡检髙公综、仲实、石照令王叔陵仲升、法曹马师古、宗道主簿姜宇定中同行。至此早膳重,午后一日郡守李乐道题。

又:云:冯茂恭、邵商民唐立夫,绍兴乙亥十月癸巳同游。

又:云宇文休、冉德济、阎文叔、吕达夫、乾道己丑三月廿四日来游。

又:云:濮岩,东州胜处。乾道辛卯立秋,杜国光偕赵彦和、冯廷式及其弟庆逺酌岁寒亭。

《方舆胜览》云:钓鱼山在石照县东十里,涪内水在其南,西溪上流经其北,郡人游者以舟下涪水,舣而上,已乃绕山北沿西汉水而归,此游观之竒也。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下有大刹曰护国寺,岁二月八日,太守率僚属宴集于此。《志》云:钓鱼山东西南三面,据江峭壁悬厓,安抚使馀玠于山建城以御胡元,故又呼钓鱼城也。上有天池,周五百馀歩,后有石庵,凡二十四片,石凿成开山石头,和尚所剙,西南隅有祠奉李忠、宣公德辉,盖安抚王立之,义妹李氏在围中,忠宣奏阙得保全,其人民云:「元人登钓鱼山诗,台倚层峦万仞髙,鱼龙面面涌惊涛,振衣更切临渊想,拟选长竿学钓鳌,又峰头借得月为钩,把向江心自不收,莫笑山人似縁木,磻溪元是钓西周,又遗庵故傍唐僧塔荒垒,犹馀宋战场,读罢题诗聊骋望,半江寒雾送斜阳」。

舆地碑目》:眉山王鲁望万里西归,舣舟合阳赵滨,甫侯德之定之。孙相之、载之,相与游钓鱼。秋雨初霁,心意豁然,酌酒至明,兴尽而返。

又云:「眉山家渔归以嘉定,乙亥七月九日访钓鱼小供因留诗石上暂脱尘覊入古蓝西风送我与禅参涨。开二水虬朱鬛岚。隐诸峰玉碧簪。两武深痕堕尘迹,一椎打就蹋云庵。自怜把钓人多老,消息遥遥自渭南。

又:云:绍熙改元,郡守汲国、吕交修无弃以清。明日,率长安母如愚子发、长江杜几伯、扶资中马三捷、周臣普慈、杨文彦章、蓬溪赵君瑞族人郁某,既放舟来寻钓鱼城之胜。积雨初霁,放怀举酒,男鉴仁侄近仁,明仁与仁偕麟、孙住僧侍行。其傍有闽人朱涣诗云:「钓鱼矶上著闲身,胸次应无一点尘。偶尔不逢周汉主,此心端弗愧前人。绍熙辛亥腊月既望。

又云:东沂尉行之辅之约、晋国赵资深、才父遂宁陈子龙、益昌王国秉、锦官王正仲、乙卯庆元仲冬来游。

又:云:眉山李壁来游甥刘冲之族子潮,俱庆元三年狗日。

又云:「新南剑州使君三衢,徐公以今春解南昌之组,治舟合阳,避夏秋水涨以良月。甲子,解缆西归摄。郡佥李忠父偕同僚史仲立、赵季绅、梅君用、张子信、何文振、张通叔、白德章、刘光父、晁季子饯别于此。

《郡国志》云:巴城在汉南江,是楚襄王灭巴,封其子为铜梁侯,故有此城。《方舆胜览》云:石照南五里有巴子城,乃周武王封其支庶,处在涪江南铜梁山下。缙云冯时行序》谓山有茶,色白甘腴,俗谓之水茶,甲于巴蜀。《元和志》谓其多玉蕊花、桃竹杖也。

《寰宇记》云:「铜梁山在石镜县南九里,东西连亘二十馀里,山巅平整,环合诸峰。此其独秀者,图经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诸胜,赵伯宜之别业也。

《志》云:「山在州南五里,石梁横亘其色,如铜崖,镌铜。梁山三字,有石洞梁,深丈馀,有石床,可坐十馀人。唐闾丘道人居此五十馀年,乃化去棋局,丹井犹存,题名于洞壁者,有阆州城南,果何在永州澹嵓,天下稀使山谷见之,当复作何等语。绍兴癸酉春九日,韩国赵善敏、濩泽王季蒙、普慈冯宪来。

又梁叔解组舟过合阳,奉同登铜梁地主赵周祜、乡人王彦泽、梁公行家侄方叔俱来。绍兴二十九年四月癸巳,景和仲书。

又鲁国赵彦博、富文从元宪,兄造铜梁山观洞天石室、丹台、灵泉、茂林修竹之富,仙境宛然,追思周祜,兄清标髙致,今已隔世,恨不当日得陪杖。履、周祜乃元宪仲弟,其子师羙,敦书乐善,予子信常与之同,僚知有子矣,是晚元宪具酒肴于洞灵之道,院道京师陜西事,谈论竑伟衮衮,可听吾宗之英也,元宪之子师儒、师老侍,皆孝友恭俭、克其家者,日既夕乃归,淳佑二年五月十三日题。

《蜀都赋》云:「外负铜梁刘孝威诗,铜梁不可攀。孔德绍诗铜梁忽背飞」。王维《送李员外贤郎》诗:「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晁公武将发」。《合州诗》「铜梁山昏空翠重,石镜水落滩声迟」,皆此山也。

《寰宇记》云:「隋析石镜置赤水县,以赤水出其源也」。按志,州西百馀里有赤水乡赤水县址。存王象之碑目云:「唐令长新戒在赤水县,开元二十四年立。玄宗尝择县令百六十三人赐以丁宁之戒,其后为县者皆以戒刻石,《集古录》取焉。景佑中,令重刻之,今非唐故物矣」。又云:「雁塔题名在赤水县廨。宣和间,柳瑊始刻置长安慈恩寺,此葢榻本也。又云:「赤水县龙多山,唐人刻字。此山髙明窈深,变态万状,下视涪水如带烟,云出没山之伟观也。

又云:祭龙多题名天寳,十四载十月十一日,大中大夫、守巴川郡太守、真宁县开国男、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韦藏锋,准制醮祭。又云:唐孙樵龙《多山录》,旧刻刓阙。元佑七年,刘象功再书,遒劲可喜」。又云:「《集圣院记》在赤水县之龙多山。唐咸通间,李稽作又云龙多山鹫台院,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缙云。冯时行记略云:「龙多山有至道观,观东大池为则天后放生池,中峰有鹫台,佛慧二院,院栽万竹,竹径围尺,有仙栢,围丈有二尺,中空而柯叶敷腴。有灵山院泉自崖出,潴为方池,大旱不竭,有驾鹤轩下,视涪水如带处。

图经云:「晋永嘉三年,冯仙举家十七人于龙多山升去。按即冯葢罗也。今仙台观其烧丹处至道观壁间,其绘像存焉。冯时行诗云:「儿童便读山中记,老大才登记里山」。何麟诗世路聱牙,赤水过故升天险,问龙多彭应求诗,一望东川尽数州,依崖泉石更清幽。不辞挹月披云卧,揽取山房一夕秋」。注云:「山逺且髙,逶迤如龙蟠,故曰龙多也。涪江在其下,去州百二十里。

寰宇记:青石山在石镜西二百二十里,涪水之南,汉时山裂之处,至今犹存。李膺益州记曰:「昔巴、蜀争界,乆而不决,汉髙八年,一朝密雾,青石山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于是州界始判。上有古祠,灵于水旱。

《华阳国志》所谓青石神矣。予观孙樵龙《多山记》云:梓潼南鄙,越五百里,其中有山,崛起中天,即山之趾,得径委延。举武三十,北出其巅。气象鲜妍,孕成阴烟。屹石巉巉,别为东岩,槎牙重复,争先角逐。若绝若裂,若缺若穴。突者虎怒,企者猿踞。横者木朴,挺者碑竖。又有似乎?飞檐连轩,𣡵栌交攒。欹撑兀柱,悬栋危础。殊状诡类,愕不得视。下有畆平,砥若户庭。摅乳侧脉,膏渟泓石。俯对绝壑,杪临兰薄。仙台标异,藂石负起。屹与山别,猿鸟迹绝。腹窦而空,路由其中。齗腭相望,攀縁下上。闯然而出,曜见白日。始时永嘉,飞真盖罗,玄踪斯存,石刻传闻,丹成而仙,驾鹤腾天,一去辽廓,千载寂寞,澄泉传灵,别壑绝明,风闲境清,寂寞无声,佳木羙竹,冈峦交植,风来怒黑,雷动岩谷,山禽嵓兽,捷翮互鹜,晓吟暄啼,听之凄凄,回环下瞩,万类在目。因山带川,青萦碧联,莽苍际天,杳杳不分。月上于东,日薄于泉,魄朗轮昏,出入目前。其或宿雾朝云,糊空縳山,漠漠漫漫,莫知其端。旸曜始浴,彻天昏红,轮髙而赤,洪流激射,浓透薄释,绵裂绮折。千状万态,倏然收霁。樵起来而游,泊车而休,登降信宿,闻见习熟,始曰:山乎?曾未?始有得乎无处,夸世钓名者,污此岩扄乎?且欲闻于颍阳之徒乎?

铜梁县

川曰巴川以水绕其治前如「巴」字矣。山曰巴岳,以峰髙出云表,如岳势矣。

《碑目》云:「古书岩在巴川县石间,隐隐如篆,文不可读」。又云:季札墓铭》在巴川县,相传以为孔子所书。

纪胜云:县东里许丘曰罗堠,名东嵓。宋冯倓记云:岁星位于泰,荧惑位于衡,太白位于华,辰星位于常,镇星位于嵩,而罗堠、计都二星位于巴岳之旁,昭然可考也。

《胜览》云:南峰在巴川县东四十里,髙五里,是为峡山之首,两山复出对峙,中广十里,涂左有穴,谓之仙洞,其深五里,窦水流出为涧,有嘉鱼。又云:中峰在巴川县东南六十里,山环二十里,如盘,民错居如画,有泉自山注,下曰天池。

纪胜云:「县南十五里有巴岳山,绝顶蟠螭若炉,其下有昆仑洞,多苍玉,产仙茅菅。唐长庆中,采樵者服之,得仙又产木莲花,髙五六尺,叶如楩楠,花如菡萏,出山则不植。有玉版,泉在山上,味甘冽,不竭相传。昔人斫井得玉版,叩之,清越如磬声然。

碑目云:唐永泰二年,石刻在巴岳山之化度院,石刻但云永泰二年。按永泰,齐明帝、唐代宗年号,齐永泰止五月,而唐永泰二年十一月始改大厯,故知为唐无疑。

周茂叔天池诗》云:「清和天气年能几,短葛轻纱近水涯,风似相知偏到袖,鱼如通信不惊槎,笑凭山色倾新瓮,醉傍汀阴数落花啸傲不妨明月上,一行归路起栖鸦」。又有《观巴岳木莲》诗云:「仙姿元是华,巅栽不向东林沼上开嫩蕊晓随梅雨放清香时傍竹风来枝悬缟蒂垂金弹瓣落苍苔坠玉杯。若使耶溪少年见,定抛兰桨到嵒隈」。是时濓溪判合州事来游二作,亦皆轻逸,不沾道,学气可喜也。

志云:治西百歩有望仙楼,为唐刺史赵延之建,延之刺合州,破贼有功,后得道仙去。详《神仙记》中按少陵巴山》诗云:「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遂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又有亡名氏诗云:「西山顶上最髙楼,登眺能消万古愁。奉使客来才十日,登仙人去已千秋,荒凉岩桧含风雨,曲折巴川学字流。傍晚蹇驴林下过,溪云潭影两悠悠」。皆为延之作也。

定逺县:

县南江边有《新明寺古断碑》云:「此晋之新明县也。嘉陵玉溪在其左右,中有一岩,据大江以西,秀拔自雄。此即西嵓境,而汉初县设焉。

碑目云:唐赵应龙冢在旧汉初,县上有一坊,左右画彩鳯,大书雍侯之居,开元乙卯季秋十九日立。又云大圆山有光尘子墨迹云:三山相接,欲飞腾髙下来,为半日登合。向中间著夫子、大员道士、小员僧傍书、宋乾道壬辰年,相传以为吕仙作矣。

安居县。

陈子昂《诗序》: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竒致焉。其诗曰:「肃徒歌伐,木骛楫漾,轻舟靡。迤随回水,潺湲溯浅流。烟沙分两岸,露岛夹双洲。古树连云密,交峰入浪浮。岩潭相映媚,溪谷屡环周。路迥光逾逼,山深兴转幽。麕鼯寒思晚,猿鸟暮声秋。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因书谢亲爱,千岁觅蓬丘」。此即旧县之安居坝也。

今县别名琼江,以官溅溪、平滩一带流入涪江旧传有琼花浮水面而出,故号为琼江矣。县理在波罗川东里许,葢有波仑寺,云屑峰峭壁,耸插云霄,凭栏而望,江山如绣,每月白前后,皎然冰轮,若自顶出,而殿阁翬飞,悠悠松桧间也。三仙石连理树俱在其趾,济胜者所必由矣,又东去为鳯凰山,昔人于此得遗碑云:朝栖梧桐,暮宿此山。其山顶巨石平正,谓之鳯凰台。而西南对立者曰龙归山,上有龙归寺,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幽胜也。正南则龙门山两峰壁立如门,汉隐士苏汝砺藏书三万卷于此。此《初学记》所载旧属铜梁,今割入当县。碑目云,龙门山东八里有印土院,院有将军祠,石刻云,故唐将也。逃难山中而死,葬山阴。或曰战国时人也。岁春,夏民以车葢迎其神,至水上,张帷致飨矣。

志云:「县太平里,有唐柳玭墓,玭在景福间刺渝州,迁泸州,道卒,葬于安居也。玭,公绰之后,善书,初任御史大夫,在渝,时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请书德政碑,玭曰:「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矣」。其刚正如此。

綦江县

江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昔南平军之长官司也。《志》云:治南三舍溪闗,上有雁塔碑,曰:此地南平军旧址,南平王墓亦在此闗。

瀛山在县境,去郡百二十里,有四十八面,壁立髙峻,四时青翠,望若蓬、瀛。唐贞观置瀛山县于此。宋刘望之诗:「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其上有白云观观前石笋,参天,有碑名鸟道碑。

《方舆胜览》云:南平军西北有东溪,溪上小市有孝感桥,绍兴甲戌,有里妇从姑过溪,姑坠水赴救之,亦坠,漂至滩下,皆不溺。

南川县

陈复亨《厅事记》云:「南平州边夜郎外控诸酋,跨汉二郡,唐五州之境。

《寰宇记》曰:「武德二年,置南州,理隆阳县,取西永隆山为名,先天避讳,改为南川。贞观四年,置南平州,理南平县。八年,改为霸州」。又云:「贞观十一年,涪州置隆化县,亦取永隆山先天改为宾化县」。按三地相去密迩,俱在渝州南境及涪陵、枳县之旧墟矣。《通志》谓宋初于当县置南平军,熙宁省入隆化,寻复置元并南平军及隆化入焉者也。《文苑英华》,李峤有敕奉议郎行涪州隆化县,元素履制,绾符两穴,游刃三巴,宾僚恋仰,蛮汉讴吟者矣。

《寰宇记》云:「南平西四里有赤水,即丹水也。唐置丹溪县于此,丹溪合于僰溪,故改南州为僰州焉。僰水流入江津县南界,所谓僰溪口也。今县西二里有僰水寺。

《方舆胜览》云:「僰溪、东溪、葛溪合流,当县西北,故贞观又置三溪县焉。其所理名为石城,在今县东,甚峻险。

伪蜀毛文锡《茶谱》云:「南平县有狼峱山出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寰宇记》云:「狼峱乡人,构屋髙树上,谓之阁栏。不解丝竹,惟击铜鼓,祭鬼以祈福。一名㺐厓,在南平军西。

方舆胜览:熊本平木斗,夷得地五百里,山髙谷深,乃奏建南平军,谓即板楯七蛮故地。先是,刘孝标守南州,请置郡县,逺人安之,晏殊为孝标撰墓铭尚在。

刘夷叔《云山堂》诗:「山绕郡楼初过雨,月临池树晩生烟」。蒲公孟南川驿诗莺花非汉旧栋宇,尚唐馀」。赵彦迈岁熟诗,蕞尔曾无一掌平」,由来作郡亦强名。云连万嶂山横翠,川合三溪水绕城」。又云:风俗连巴、楚,封疆接播溱。方舆胜览县,去溱溪三十里为鹿洞堡,去播州三百里为白锦堡。

王象之碑目》云:溱溪寨路西心坎厓,上有隶书,本初三年三月十六日,共二十馀字。文多残缺,不可读。汉质,帝时刻也,去南平军七十馀里」。又云:溱州堡吹角坝上有古磨厓,风雨朘剥,苔藓侵蚀,惟识其一二曰建安。其它不可辨汉献帝时刻也。又云:「吹角坝有姜维碑,始土人开山得一穴,穴内有碑姜维字,犹可辨」。又云:「南川镇下三里,厓上有石佛像,近有碑,出于其下。司法叅军员外郎置司正靳豫撰序云:「南州城门前右岸卢舍那石像,乃开元十八年十二月丙戌,中大夫、使持节、南州诸军事、守南州刺史、上柱国晋昌唐虞景所造」。又云:「白鹄寺钟碑字磨灭,垂尽尚馀,一二可识,曰白鹄寺钟处士,彭城刘欣文也」。又云:「罗围城上有古碑名平真碑,未详。按《志》治境上有此城。

长寿县。

《华阳国志》:江州郡乐城县在州西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按:今县界有乐碛镇,即其地。《寰宇记》曰:唐武德置乐温县,秦时枳地也。桓元子别置枳县,在巴之北,涪之南至后周省入于巴县焉。

乐温志曰:「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志。以此山人多耆耉,亦名长寿山。

《图经》云:「昔徐神翁炼丹于枳,有丹厓髙二十馀丈,下垂瀑布,注于江厓,下老榕荟翳弘敞,而阴森者,清阴洞也。洞中多留题,剥蚀不可辨。有数行遒楷,稍似涪翁。及元许衡偕门人赵进真来游,题名志云:「在学宫右侧,图经集仙山,为徐神翁飞升处,在县之北真观,捣药杵臼尚存。有台曰烟霞台,即此。

志又云「白虎山亦名鳯山,在涪西一里山麓,刻读书处三字。旁识云:「端平二年,鹤山赴乐温为史子书」。按眉人史大用《读书子》,乐温白虎山作崇德庙碑者也。鳯山下有韩村。宋开禧中,土人韩申之见山坡有緑,衣端坐,指麾其仆入村酤酒,有白骡齕草其旁,即文昌书所谓牧骡化矣。《图经》云白虎山石龛篆风月之台」四字甚古。其上石厓桃,花水出焉,有洞古邃幽深,银鸭石笋,杳然人境,即桃花洞也」。

《志》云:「不语滩,在县东一里,相传客航过。此皆相戒不言,言则滩加汹涌」。又云:「玉溪里在县西八里,宋贤、谯定、天发、㬊渊、亚夫所居也。谯学于伊川,㬊学于考亭云。

舆地碑目,古书山去乐温县四十里。有《大厯年石刻》云:「昔人砌山路,见石穴中藏蝌蚪书数轴,古书之名起于此」。

宋安刚中《张桓侯庙记》云:「汉自建安以来,皇纲齐弛,神鼎震覆,奸雄观衅,实生豕心。本初孟德之徒,磨牙砺吻,血视生灵,期于吞噬,不留遗臭。先主忼慨为国,志在援拯,一时豪英,徇义蜂起,相与提挈,共成大事。诸葛闗张,实为之最,凛冽威风,万夫之雄。荆州之役,群盗鼎来,公为后拒,毕力尽死,以抗群丑。奋髯张目,横戈一叱,蛇豕异类,褫魄逃遁,虞渊之日,复耀西南。繄公之功,迄今千岁,英灵之气,森耸如在,庙食百世,在礼固宜乐温之山,下瞰大江,公之神爽,实兹寓焉。自古迄今,长载祀典,舟行上下,与彼士民,奔走奉事,敢不虔至。九谷嘉生,连被原隰,舸揖往返,安流无恙,阴相之功,在国与民。天朝累封,进爵为王,惟是庙宇兴建岁乆行廊烂頺,往来咨嗟,力莫能振。郡守李公,向者趋朝,祗谒祠下,再拜祈祷,厥应如响。至郡未几,首议修缮,自捐金帛,众趋成之。功费虽多,了不病民。撤去卑陋,增饰轮奂,开展地基,比旧加倍。是役也,议兴于庚午之冬,落成于辛未之春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