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二十五
川北道
保宁府二:
巴州
山曰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巴山也。《志》云:「大巴之险,遇于栈道,下逼汉中」。又云「小巴之南即古巴国」。《系年録》云:「巴之北境即米仓山,下视兴元出兵之孔道,即今关堡相望矣。
《舆地广记》云:巴江源出大巴山,至当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通志》云:清江源出广元县前。《通平镇历》,旧恩阳县至州与巴江合」。《寰宇记》云:清水一名白石水,即向白石县之所理也。李白巴水歌》云:「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行几岁归。严武巴江喜雨诗》云:连夕霶𩃱类建瓴,送将凉意满郊炯。江邉万木大半緑,天外一峰无限青。却信神龙元解事,岂容旱魃更争灵。从今怀抱如冰释,闭阁烧香伴六经。郑谷巴江避乱诗云:乱来奔走巴江濵,愁客多于江徼人。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诏书罪已方哀痛,乡县徵兵尚苦辛。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华阳国志》:汉末,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䏰至固陵为巴东郡,而巴遂分矣。《志》云:「此居其中为中巴」。宋洪迈《丹梯书院记》云:「今之巴,非昔之巴也」。本志「忠义庙祀汉严、颜、张飞名宦载王浚」,恐但沿巴之名。然按碑目,严将军庙记在巴州城西门内,唐贞元元年韦、曾文则祀之,亦非一日矣。惟严武、薛逢为巴州守,则今之巴也。
杜甫《寄马巴州》诗云:「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邉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鱼竿终逺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严武巴岭荅杜二,见忆云: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郑谷巴賨旅寓寄,朝中从叔云惊秋,思浩然信美向巴天,独倚临江树,初闻落日蝉衰荣悲往事漂泊念多年,未便罢休去,吾宗尽见怜。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云:垂柳参差破緑芽,此中依约欲飞花,春光是处伤离思,何况归期未有涯」。其二云:「始看菊蕊开篱下,又见梅花寄陇头,揽辔巴西官局冷,几凭春酒沃乡愁,张褘巴州寒食晩。眺云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晩来风景重愁人,任约和巴州羊刺。史韵云乡关目断隔咸秦,又向巴江度一春。可惜清明好时节,看花空忆洛阳人」。
治内有春风楼,秦坦记云:「奇峰森列,跃入青汉,髙下眩转,隔阂风雨。又有击瓯楼」,唐张褘诗:「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髙人逸兴,酣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宋冯介诗「坐上击瓯清似玉」者此也。碑目云:「击瓯楼,唐中和四年,尚书右丞相户部张褘记赋在楼下」。按《击瓯楼赋》,「寔张曙作也」。序略云:「宋玉九辨,悼馀生之不时也。甲申,窜身巴南,避许溃师郡,刺史甚欢。按眷一日登郡南楼,下临巴江,馔酒簇乐,以相为娱,言间有马处士携善击瓯者至,请即清燕,爰骋妙绝。处士审音以知声,馀审乐以知化。斯可以抑扬放淫,顿挫匏竹,运动节奏,出鬼入神。太守请馀赋之馀,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酒酣舐笔,乃为赋云尔。宋皇佑初,知军事马预作记,以为厅壁有唐御史裴褘。会昌四年记宋庶子创建东楼,此其事也。
《碑目云:州内有紫极宫、天王堂,俱唐大中元年军事判官。进士萧珦记有折柳亭,宋嘉佑五年,太守郑渊赋《折柳诗》十绝句,刻石有《巴南十七景》诗。宋知阆州军苏钦以阆中望江南十首记郡景、别驾彭永仍赋《巴南》十七,景答之。
碑目又云:唐会昌四年,巴州刺史裴褘修《廨宇记》,巴南新置屋宇、什物、石记,俱在郡厅。
城外东龛在字江东岸巾子山,下即唐兜率寺,寺废碑存。
西龛有古墨岩,在悬崕,上有壮观二大字,云是李太白笔。有流觞亭在西龛寺碑目云:「唐乾元戊戌,严郑公武所创。大厯间盗起,地遂废。开成丙辰,刺史唐元封复修。葢取羊士谔《流杯十四咏以自序为证。又云:「有严侍御暮春五言刻,亦在寺内。有唐人题西龛樱桃,其名磨灭」。按州志,城北三十里鼓楼山之旁有玲珑山,山顶有泉,出小石如樱桃,自然有窍,可以穿缕村儿女以为璎珞,名曰樱桃珠。如此,则西龛所咏为石为果,未可知也。
《严武题《龙日寺西龛石壁诗》云:「圣泽久润物皇明,常烛幽恩从祥风。翱德与和气游报,国建香刹开蛮临。僻州天长面緑,水地迥起,朱楼寻异遍众壑,坐禅逢一邱。永怀根本妙。誓以身心修奇色艳草满珍名,嘉树稠。逺江崩涛喧复涧,微雨休嘹唳。𤠔响谷参差峰入流,碧烟曳篁径。白日悬沙洲,泛海谢安石,吟诗王子猷。扬雄爱清静,山简多优游。性分固有适,蓍龟何足求。神闲孤台月,目送千里舟。携手逸群品,浩歌邈悠悠。山情慕禽尚,诗格警曹刘。旌能举滞时,选异拔奇俦,鼎食当自致,岩栖难久留。嗟馀参符守,汉主逺分忧。往往行春到,闻钟散客愁。
《朱尹游西龛诗》:朝出城南门,循溪陟西岭。西岭郁岧嶤,坳隐金仙境。悬崖古墨存,白日蛇龙煚,岚霏湿空蒙,泉涧咽清冷。汲之瀹山茗,数啜心魂醒。城郭瞰在襟,三墩联九井。四野各嬉煦,犬鼠亦无惊。岂曰予所能,帝德实纲领。获兹簿书馀,怡情对斯景。
任约题《西龛诗》:门径森寒栢,小桥穿竹溪。澄江朱槛北,晩照碧岩西,修竹清泉逗,髙楠邃阁齐,虚廊面青壁,危栈跨丹梯。绝顶舒平席,遥峰出半圭。轩窻俯星斗,襟袖拂云霓。甘露春膏浃,浓岚昼霭迷岭猿悲夜啸,谷鸟响晴啼。唐寺南龛近,巴城,东郭低杯流故池水崖刻古人题「酷暑不能到,清风如镇携,何年脱缰锁,来此养真栖」。自注今岁甘露降于龛,前松栢也。
南龛有《广福寺志》云:唐时建有乾元年间契书碑目云:唐古佛龛石刻在城南二里。大书乾元三年,山南西道严武奏:臣顷牧巴州,其州南二里有古佛龛,旧有镌佛五百馀,伏望特赐洪名勑,以光福为额。《唐诗纪事》载严武史俊《楠木唱和诗碑目云:刻在南龛。又云却昂陪,严使君。暮春五言二首在南龛,诗甚典丽。又云:南龛题诗石刻在州南二里之广福寺。自唐迄今,名公题咏皆存」。又云:《南山记》,唐中和四年尚书右丞相户部张褘《题图经》云:定僧在南龛,上以漆漆其真身。龛置石壁,不知何时人。惟严武《奏乞山南寺额表》云:愿度有道行,僧永以住持,俾其修习。意亦唐以前人也。《本州岛志》云:丹梯书院在南龛山,因其山重迭耸秀,有若丹梯而名。旧志载杜甫曾读书于此,而建后经兵燹。宋绍兴二年,知州赵彦戒重建,元季复毁,惟古碑尚存。唐进士杨兴义有《和杜甫》诗云:「莫嫌袍紫归家阻,且庆丰年雅俗安」。又题《秋风诗云:霜风一夜将红叶,换尽江头万木青」。《通志》云:南龛有云间阁,杜甫寄严侍御诗,遥知簇鞍马,回首云间阁者此也。
宋权维重修云间阁记云:阁在南龛绝顶,剏自李唐,岁久敝坏,寺僧请易而新之,不阅月间,碧瓦朱甍,雕梁画楯,突然耸出于群山之表,暇日置觞,倚槛周览,岩壑万状,云烟出没,朝暮变熊,曾无穷已,则昔之隐状晦藏而不见者,今若神驱而出之,皆离潜出,幽吐奇露彩章章于目前也。
羊士谔《游南龛诗》云:「物外真何事,幽廊步不穷,一登心法在三世,影堂空山果青苔。上寒蝉落影中归来还闭阁棠树几春风赵公硕和郭使君题南龛。韵云:南龛几百年,古木阚云崦,崕倾千仞垂,路悬一线险。飞狖喜层巅,羸骖怯虚堑,枫叶红斓斑,松葢翠摇颭石皴风雨剥殿古丹青,俨拂拭坐空岩摩挲观翠琰,江势从何来斗起不以渐凭危,意欲飞眺逺目惊,覢鸟鸣,山更幽緑。净衣好染烟,际漾渔舠风前乱霜檿纵,实有馀欢髙怀无,一慊尺璧非所寳,白圭焉受玷入蜀,真可念得郡亦云忝虽逺长安日,犹胜阳山贬,平生足疏旷,宁复事拘检,佳时方一来,薄日已半暗雨馀烟草,深月堕山楼,黶珍重,诗律髙词获神光,闪民乐乐时康吾忧忧岁歉殷勤谢,呉霜归鬓不堪点」。
相连有美《农台志》云在治南二里相传。昔梁太守桓宣于此劝农而筑,今废址不存。
有唐太子贤墓志云:在治南二里,髙如一小阜。唐史:髙宗上元二年夏四月,立雍王贤为太子。永隆元年八月,废为庶人。开耀元年冬十一月,徙于巴州。中宗嗣圣元年,太后杀故太子贤,太子尝作黄瓜台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当时有铭其墓者,云:「断一指,得天下,凡人不为杀,爱子窃帝位,武后行之。噫嘻!贤之遗隧,万世之元gui」。北龛志云:「在北山一里,有白马泉。九州岛要记云:「即黄牛山有穴,白马奔出」。故名碑目云:「王望山旧名北山,山半石壁,隐出老君像,唐人为赋。北山老君影迹诗图经云:「王望,字子蒙,开元初,尝与玄宗遇,俗传为晋时人,旦跨白驴入长安市」。暮复回胜览云:「王望山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髙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王真人得道此山。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旧志云:「唐玄宗控白骡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逺,故名」。王望志云:「龙洞在王蒙山岩腹间」。杨羲仲记云:「左曰东洞门如鑱,凿髙几三百尺,耀若太仪之庭,兜率之宫,又百馀步,则空穴开明,有琉璃洞及释迦像石犬石乌,凡石之,诡形怪状,莫不毕献。又六七里,适后山之根。右曰西洞,其奇怪亦亚于东。洞杨虞仲逰王望山诗云: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飞,仙渺何许,风驭难慕企,手种空流传,岁月尚谁记?化鹤空归来,其树还可指,仙凡隔咫尺,世人谬千里,丹灶空伏火,河车争挽水,学仙仙益逺,槁死空山里。我欲问真诀,岂惮航一苇,便当捐冠簪,超然谢尘滓,仙人拍手笑,外物傥来耳。
有君子泉」,宋黄羿则铭云:「有冽者泉,达于泉南」。浩然天中,其流无穷。于暑而凉,于冬而温」,岂其矫耶有变者。《存州志》云:「未详所在。惟治东四十里废曾口县西朝阳岩有之,其泉自岩石流出,清冽无比。上镌有「君子泉」三字,宋人来官多逰,于此石刻具存。今附録于后。
嘉定壬申夏五月,朔邑令会稽宋拱阙尉锦屏鲜于永清避暑来集,拂岩云弄泉玉倍有山水之乐,所谓意不在酒也。
铜梁、曹阙龙、冯伯规、何孚望、古郫,李忠父同逰,此泛舟酌岩下,日西乃归。淳熙己酉闰月十有二日。
巴州都监、权县尉义渠毛仲子,中通江曾口县巡检、崆峒王愿天启,通江县尉长安永延年。仁叔,淳熙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同逰朝阳岩。
邑宰蓬池何涣之亨通邑尉汉中李元竦子庄,以闰正月下浣日逰曾口,故县基野饮于修篁,古木之下,绝江少西,息朝阳岩,酌君子泉,流连至暝而归。旹,乾道九年也。
有几水方舆,云「水形如几奇章」。《县临之志》云:「旧其章县在州东八十里,陆游过竒章僧刹诗:「转尽穷山入翠。微松阴拂拂冷,侵衣长天秋水自一色,断岫孤云空。四飞客路何年闲马足蟠溪平昔负渔矶,僧窗不得吟。清昼又拥篮舆到,夕晖有平梁城。宋淳佑都统张实创筑,取扫平梁州之义也下。
有平梁洞妙通居士罗南仲所居有石床、石灶。按旧城记》云:平梁山顶有地数十畆,居民数户在上,住种纳税矣。志云在州西二十里。
有化成县舆,地纪胜化成县鳯谷山之上,有要羊观,熙宁中,通守杨黄中记云:「唐明皇与叶法静神游于羊蒙山,忽思豢羊山灵,遽以羊进,诏于其地立观」。今名《广福志》云:「在州西四里」。唐乔琳《巴州化成县新移文宣王庙颂云:「殷之系圣,周之斯文,生我夫子,世教之君。周微唐兴,千祀于兹,春秋祭菜爼豆,其时维巴之南,亦掲其宇。卢公宰邑,人之父母,假我升堂,陋彼环堵,爰就爽垲长松之下,公之志思,人亦勤止,变此夷俗,参乎孔里,学者行之,造次于是矣。
有《恩阳县碑目》云:「唐贞元石刻,在恩阳县南,渡江,登石梯数百级,上义阳旧县治石梯之侧悬崖上,有刻字云:唐贞元四年十月二十日再修此路,馀皆磨灭,不可辨」。又云:「大厯初,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诗,亦刻石于县之驿亭。
《小说摭遗》云:「古静州知州王鹗子读书于义阳山,忽一女子前自称为张笑桃,题红梅诗于壁,墨迹未干,遂不见人,疑为梅仙以山属平梁,故志于此。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频上髙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栏杆」。按恩阳即义阳也,详见《通释》。
又西北百里有大牟县,碑目云在恩阳县西北百里。有断碑刻云,南隆州大牟县界十里,北集州难江县界五里县令李昱立」。
按曾口、竒章、化成、恩阳俱梁普通年置。大牟,唐武徳置,属集州矣。
通江县。
治在古壁州、壁州者,以城西南壁山为名。志云:壁山在县南一里,有嘉佑寺,唐节度使郑畋建,至今人呼为郑公。山寺碑目云:通江县一里龙兴寺碑,唐壁州刺史郑凝绩之父郑畋作,乾符中,凝绩侍养,其父畋于壁也。又云:壁州山寺记,大唐中和岁次癸卯,丞相郑畋撰,略云:壁山境胜之所郁密,乔树葱蒨,景态玄月,澄日捜索竒秘,得泉洞于西南,维凿石架篁缭绕,登降髙县,旗旛疏为泓沼,峭壁危栈,遂来商旅。乃于蒨亭东隅建构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多出私财以益之,为堂三间,徘徊为门,为廊二十六间,髙下还合翬飞,鳞次廊外,为僧房庖厨数十间。又立真室文之髙界为左右翼。愚与凝绩洎犹子昭允,俱写形于方丈中负山面江,雄压胜地,日月先照风雨所交钟梵松篁,鉴锵满听,干家甍栋,历历在眼,晨烟夕艳,辉灿户庭,鸥鹭篙榜,以资景物。于时行朝卿士,或寄寓于诸州,给事中孙君储、秋曹正郎郑君损皆柅车此地,邀以同筵。书琴棋画,随后间作,自仲春至于维夏也。本志又载其碑阴云:仆至郡观旧碑三,埋于戟扉前之泥中,遂饰役兵出而涤之。其一断而磨灭者,乃唐郑公台文修山寺记》也。始读之,文多讹缺,及其完处,令人爱叹之不已,而又得公进退之详。按僖宗纪、并公传,各亦舛略,此公文是可信者矣。惜其湮没,遂命笔正讹补,缺离句缀意解,凡六十七字,斩石命僧守丕书之刻,而立于州学。庶几《永永记》成于唐中和甲辰,孟秋二十有三日,重刻于大宋之嘉佑癸卯孟秋中浣凡三甲子,云太常博士俞瑊《君玉序》。按此,则嘉佑寺以重修得名者原名为龙兴也。
本志又载「郑相遗踪,在壁山下石涧中梯石齿,披烟萝入幽岩苔藓间」有字云:「检校司徒、守太子太保郑畋,门吏、给事中、赐紫金飞鱼袋孙储、尚书刑部郎中、赐紫金绯鱼袋郑损,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收访泉石,偶题于此,僧匡信看题傍。又刻有「畋明年孟秋念七日与侄昭允至此访别一叚,是其碎金断璧,尚有可寻者。
碑目云:薛使君布政碑》,唐乾符年间,壁州刺史裴置辞作乾符间立」。又云:「壁州神庙石刻,在今通江县北四十步。有元光三年制书,本志云玄妙观,右星精石,唐人刻篆甚多,民间琢毁其半,俱在治内」。唐推官郑损《星精亭》诗云:「星沉万古痕,孤绝势无邻。地窄少留竹,空多剩占云。钓篷和雨看,樵斧带霜闻。莫惜寻常到,清风不负人」。
《方舆》云:「歌籁山与壁山相对,上有石鼓,声闻数里,连击即雨」。《通志》云:通江县南有秋锦山,隔江望之如锦,与壁山相连也。
壁山之上有玉鞭池,《志》云:「昔有人拾玉鞭于此池内,因名。按朱庆馀《送壁州刘使君诗》,「江分入峡路,山见采鞭人」。即咏此事有鸣鹿祠。《五代史》王建为壁州刺史,后僭位。永平三年,麟见于壁山,二鹿随之。此立祠之始也。宋皇佑初,太守胡俯记其事云:「朝廷有大诏令,官属有迁罢,鹿必鸣鸣,于山阳为福。鸣于山阴为祸灵,验如符山下枕诺水。诺水即宕水所激,声若呼诺。后魏诺水县以此得名也」。
《志》云:「县东南隅有公山,隔江,形如公字」。旧传:「张道陵七世孙刺集州于此,上升绝顶,有张康侯庙」。
旧志载:孙思邈濯药于县东十里石涧之畔,名为孙氏池。亭石灶,丹臼尚存。按《碑目云:「孙氏园在通江县二十里龙滩之侧。唐末,监察御史卢重阜与壁州刺史辛巢父等六人分咏赋诗,有石刻存」。宋米仲贤《孙氏池亭》诗云:「密林抱清溪,微径入烟霭。乱流萦石转,浩浩兼万泒。披萝出潭上,结宇在竹外。坐啸孤云还,开轩遥相待。奔崖临绝壑,幽趣惊盻睐。渟满泄其馀,下注阴壑濑。道情留霜简,诗兴延皂葢。赏逐景物偏,心期临仙概。日低回冈后,鸟入寒林内。暝色交残光,明灭群木态。后之视今日,犹今视千载。永怀沧洲人,功成身将退。符阳县令陆干城和云断崖青松林。林下覆烟草。一径扪緑萝,数里寻芳藻。岩开野人屋,结构凭孤岛。石断寒泉流,亭幽翠巘绕。攫拿龙虎状,宛若鬼神造。隔崖闻湍声,当窗见夕照。巴南绝境处,胜似东溪好。万籁清心胸,孤云豁烦恼。樽邀骢马客,写物穷探讨。琴匣闲时开,柴门不须鏁。孰云造化工,永与天地保。长揖谢王侯,尘纷徒浩渺。
本志又云西十里有古佛龛,唐人题咏风雨剥蚀,惟一碑粗可识,乃龙朔中壁州参军蔡洪剏,又一碑乃阿弥陀佛龛也。
县之洞有二:一曰龙洞,志云在西二百里呉垭乡洞周围二十馀丈,髙三丈,深七尺,内有池殿,清莹湛然。一曰蛇洞,志云:在北四百里南坝寺,唐建也。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间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按此即巴蛇洞云。
磏有二:一曰仙人磏志,云在东三百里有石窦可容百人,崖上刻公孙秀才读书处,年代不可考,有山茶髙数丈,相传是唐时树。一曰牛角磏志云,在县西三百里。金溪有石室可容千人,石笋数十,自崖顶下缀望之,棱棱如牛角,俗呼为牛角磏。按说文磏,砺石也,此以形似得名。
古墓有二:一曰呉将军甘宁墓志,云在县西百里。通志云:在通江县西露浴溪上,谓之甘谷。一曰向佺墓志云:「东六十里大钟山,独起万山中如覆钟,其下即向佺墓。左龙池山峭立,插汉,苍松偃蹇,有石池,龙湫注之」。
古城关二:一曰得汉城县,志云:东北百里万山中,崛起堑崖,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断崖多,前代遗踪可识。旧志载汉髙帝据此,以通饷道。石壁刻云:宋淳佑己酉季冬,大使余学士亲临得汉城山,视其形势而授都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分任责者。总管王昌金之福,钤路张虎臣、司整、杜淮、王安、杜时顺、徐斯、李成、刘文德、刘清、梁福、陈寳、贺山进、李崇,制领郭俊、杜成、周仙周」。一曰桐栢。关志云:「在东北八十里,与樗林关相对,有关侯庙,相传神曾守此,耕者往往得箭镞。
南江县。
《寰宇记》云:「南江县,后周天和五年置,以江水难涉为名」。《通志》云:「国初,始易为南江」也。南江出米仓山,经当县前下,与巴江合」。
碑目云:「唐难江公《山威惠庙记》,天寳改元,田彦识撰,神乃汉张鲁。后又云唐李继、颜诰词,刻于郡厅。光化三年,中书舎人钱珝行。撰有《城牙楼记图经》,以为李楫文有旧碑二,其一伪蜀广政己未之记。其一,天圣乙丑之记。
《碑目》又云:「集州两角山记》,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书,今在难江县《志》云:「南三里孤云、两角二山」。王子韶诗》:「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有石刻萧何追,韩信处下有溪,是名韩溪」。按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俱在栈道,去县二百馀里,其碑刻则移近县耳。又有宋集州刺史张龟年《回车院记》道士蒲善从勒石」。
县之胜者,有潭曰「放生石,刻放生潭」三字,水落方见,意亦唐刻也。其上镌《七佛龛图经》云:「乃唐张褘扈,从僖宗入蜀时,经此所镌。
有峡曰石鼔碑,目云赵寅为集州刺史,有石鼓峡记,在难江县。
有石曰探梅志,云:「县东北五里探梅石乱石,中有刻云。宋人少华、陈祉、介卿、浚仪潘士政执礼厌」。次来髙元敷携樽探梅,靖康丙午闰四月几望」。
有渡曰《莎鼻碑,目》云,在难江县,有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字。
有滩曰洋滩,志云「县北洋滩杨侍郎墓」,碑字多蚀,碑座是菜玉见存,但不知何代人。
有涧曰《菖蒲碑,目》云《菖蒲涧记》,唐开成四年集州刺史。苏味道题迹志云:「菖蒲涧在县北一里,悬崖峻壁,石室空旷,有唐、宋诸贤石刻云:自潭北入涧,行经此新,开路东,不啻三百步。其间巨石礨倚,嘉木交映,空森复耸,奇势异状,緑苔青蒲,印模履踪,扪手探足,无非苍翠。幽禽皓皓,飞泉渥渥。若有异人仙客,鼓瑟吹箫于洞穴之中,使人心逸神畅,悦然忘归,斯实方外之佳赏也。噫!自有此涧,杳无人踪,岂异夫浮世之事通塞有时耶?今凿崖为路,梯石为径,连延扺于碧崖盘石之东,究其涧分之所。开成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武功男子记僧宏真寻涧之迹,藏诸山房。
古碑刻云:「有宋改元政和清明后一日,权县事长安杜德机元发访菖蒲之溪,薄寻其源,言采其药,转步而返,则抠衣碧岩,屏石而坐,解带古床,幄云而息,然后归,颇恨得此之晩。
大宋改元政和辛帽岁仲春月清明日,县吏冯子茂、典职长杨子山邀同局中李二都、王四都、杨工四沿涧究菖蒲碑文,两日方返,故题于碧岩。三月十四日,杨嵩岳山书记。
广都蒋城吴大年古郫李椿、秦亭权师雄、大梁赵恂、阆中冯时、周谷米居约以绍兴十八年九月十有四日访古菖蒲涧观唐人武功子,石刻置酒碧岩溪,效柳子序饮,损其筹为一,题名投之涧,或洄或止,或沉皆赏,惟直前无冱滞则免。坐客率三四十,饮咲歌谐嬉,日晡乃罢毕成记。
绍兴庚辰,上已游菖蒲涧,饮于碧岩,效晋人祓禊故事。颖昌王芹、宕渠韩庆孙、开封乔嘉、成都周瑞行、男夏卿凡五人。
李异、李国用、杨义仲勾成允、唐栋,淳熙甲辰正月晦,来逰时,春日融明,熏风和畅,为兰亭之饮以归。
嘉定壬申,仲春三城,郭仲深摄事。集山清明后一日逰菖蒲涧,扳寻古嵒眉山扈才叔、小益刘温叔、潼上杨珍父同来。
有山曰十二峰。《方舆胜览》云:十二峰在难江县四十里,马盘湾巉岩耸秀,最为竒观。有客题诗曰:「插立翠屏峰,十二为君唤作小巫山。
有水曰明水寰宇记》云:明水在难江县北五十馀里,水出砚屏,林木山川之形,隐于石间。
有古城曰《平。梁志》云:平梁城遗址,在县西三百里,上有古寺、龙池。淳佑间,都统制张实遵大使馀龙学,指授规画,率诸军剏平梁山城,云取扫平梁州之义,坐据要地,壁立万仞,天人助顺,汉中在掌握矣。刻于石。
有桥曰《五马志》云:李虎仙者,往来难江、通江二县,县人修五马桥,工匠数十,虎仙于皮袋中出小斧,可容三升,以米面食物纳其中,炊之以饲,人人皆饱。
有寺曰栢院。志云县南六十里栢院寺,唐髙宗末年建,相传为章怀太子修行之所,有碑文剥蚀。
有宫曰《紫微志》,云:唐贾真人居难江县之紫微宫,白昼登仙,留诗壁间,云「此后不知谁有,分壁间,留得上天梯。
有观曰铜人,志》云,县南隔江铜人观。唐《开元集州刺史李成裕奏,设肖像皆铜,初名紫极宫,有残碑数行。开元二年,兵部尚书牛仙客文宋集,州守杨方平重立石,又有碑刻载黄蓬石事略云:黄蓬石乃大蓬之仙者,性颛蒙,唯充薪水,偶汲于寺,见金瓶贮水,乃饮水而置瓶。是夕劳困,卧藩篱间,醒忽颖悟,能诗蓬之名士,无能出其右者。顷乃隐于大蓬,人不之见。
按《玉堂闲话》云: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葢有稍平处,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貎。王仁裕尝佐褒梁帅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留题于淮阴祠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逺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若其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