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九十四

(明)曺学佺 撰。

○著作记第四

子部。

老子指归。

《汉书》严君平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

严君平注《老子》,其文竒世多未见。如云「肝胆为胡越,眉目为齐楚」。又云「生不枉神,死不幽志」。又云:天地亿万而道,王之众,灵赫赫而天王之。惈者穴处而圣人王之。羽者翔虚而神鳯,王之毛者跖,实而麒麟。王之鳞者水居而神龙。王之介者,泽处而灵龟,王之百川并流而江海。王之又云:言为祸匠,默为害工,进为妖式,退为㜸容。尝鼎一脔,可知其味也。出《丹铅馀録》。

注《老子指归》十三卷

晁氏曰: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类。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卷数与廓注同,题谷神子而不显名姓,疑即廓也。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唐岷山道士张君相集、河上公、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锺会、孙登、羊祜、罗什、卢裕、刘仁会、顾欢、陶隐居、松罗仙人、裴处思、杜弼节解、张凭、张峒成、玄静、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禇柔、刘进喜、秦子晃、成玄英、车恵弼等注。君相称三十家,而列名止二十有九,盖君相自以为一家言并数之耳。君相不知何时人,而谓成玄英为皇朝道士,则唐天寳后人也。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

《道徳经广义》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青城赐紫道士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

《道徳经疏节解》上、下各二卷

《崇文总目》:伪蜀乔讽撰。讽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缀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

道徳经解》二卷

宋隐居郭长孺撰。志云不知何许人,流寓入蜀,遂为成都人。颇知黄、老吐纳之学。

苏子由注《老子》二卷

子由调官筠州,颇与学浮屠者游,而有所得,于是解《老子》。尝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盖佛法也。六祖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恕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法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非佛法何以当之?天下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古之圣人忠信行道而不毁世法以此耳。故解《老子》,亦时有与佛法合者,其曰「是谓袭明」,以为释氏《传灯》之类。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刘巨济注《老子》二卷

阳安刘泾,字巨济,笃志于学,文词竒伟。早登子瞻之门,号前溪子。

《南华经疏》二卷

隋何妥栖鳯著爵里,见前。

南华《正义》

唐剑南道士文如海著。宋太平兴国八年,成都道士任奉古锓诸木,岁久不传。元玄学讲师钱大中翻刻之,呉澄序。

东坡《广成子解》一卷

晁氏曰:苏子瞻取《庄子》中黄帝问道于广成」一章为之解,景迂尝难之,其序略曰:「某晩玷先生荐贤中,安敢与先生异论?然先生许我不茍同」。 按:杜光庭有《广成子》一百卷,不系此书。

珞琭子。

鬼谷先生著《大峨志》,云山有鬼谷洞,相传先生于其中,著珞琭子而上升。去《通考》,以为即今禄命之书。

无尽居士注《素书》一卷

晁氏曰:商英称《素书》凡六篇。按《汉书》黄石公圮,上授子房,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玉枕中获此书。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

《荀子校勘》二十卷

宋广安黎錞希声,著《扬子法言》十三卷。晁氏曰:汉扬雄撰。晋祠部郎中李轨注。雄好古学,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驳,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言应之,撰此以象《论语》,号曰《法言》,每篇复为序赞,以发其大意。然雄之学自得者少,其言务拟圣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鲜所发明,又往往违其本指,正古人所谓画者谨毛而失貌者也。

《殊言》十五卷,《宋经籍志》作《方言》十四卷。

雄答刘歆书,又敕以殊言十五卷君何由知之。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郡有严君平临、卭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翁孺往数岁死妇,蜀郡掌氏子无子而去,而雄始能草文,先作《县邸铭》、《玉珥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隅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外。见此数者,皆都水君常见,故不复奏。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沈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繇,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不可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渠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率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复,方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张伯松不好雄赋颂之文,然亦有以竒之常为雄道言其父,及其先君喜典训属,雄以此篇目颇示其成者。伯松曰:是县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又言恐雄为太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也,如其用则实五稼,饱邦民,否则为抵粪,弃之于道矣,而雄献之。伯松与雄,独何徳慧,而君与雄独何谮隙而当匿乎?其不劳戎马髙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之所志,极至精之所想遘也。仗圣朝逺照之明,使君求此契君之意,诚雄散之会也。死之日,则今之荣也,不敢有贰,不敢有爱,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者,训此于帝籍。但言词情,览翰墨,为士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忘,即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见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以従命也。且寛假延期,必不敢有爱雄之所为,得使君辅贡于明朝,则雄无恨,何敢有匿?唯执事图之,谨因还使雄叩头叩头。

《太玄经》三卷

《汉书》扬雄作《太玄》、《覃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旁,则三摹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故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数也。其用自天元推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夭终始。故《玄》三方九州岛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卷首有陆绩《述玄》一篇。

太玄指归。

三国涪人李撰。著爵里见前。

比齐司马膺之好读《太玄经》,注扬雄《蜀都赋》,每云:「我欲与扬子云周旋」。

《太玄》《发隐》三篇

巽岩李氏曰:章察撰。察有《太玄讲疏》四十九卷,其说甚备。《发隐》之作,盖在《讲疏》以前。

章氏《太玄经注》十四卷,《讲疏》三十卷

《东坡志林》云:察本闽人,迁于蜀者数世,遂为成都人。博通《五经》,尤长《易》。与太玄王素、赵拚守蜀,皆宾礼之,赐号冲退处,士素所请也。察将死,其乡人梦察以小童自随,投谒告别,曰:「此间嚣尘,非修行地,吾归阆苑矣」。察盖明术数得道者云。

《太玄经疏》十八卷

晁氏曰:郭元亨撰。元亨谓雄之作玄传于侯芭,后独有张衡、桓谭、张华见而称叹呉郡邹伯岐。求本不能得,宋衷为训,陆绩为解,范叔明、王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于祥符八年,仅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玄》润色于君平,未知何所据而然。

孙明复曰:「扬子云《太玄》,非准《易》,乃明天人始终之理,君臣上下之分,盖疾莾而作也」。桓谭曰:「是书也,可与《大易》准」。班固曰:「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使子云被僭经之名,二子之过也」。出《丹铅録》。

王长文《通玄经》四卷

《晋书》长文,字徳睿,广汉郪人。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玄经》,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时人比之《太玄》。同郡马秀曰:「扬雄作《太玄》,惟桓谭以为必传后世,晩遭陆绩玄道,遂名《长文通玄经》,未遭公纪君山耳」。

陈渐《演玄》十五篇

宋史》渐,字鸿渐,尧佐従子也。少以文学知名。淳化中,与其父尧封皆以进士试廷中,擢第不就,愿让其父,太宗许之。好《太玄经》,著书十五篇,号《演玄》。

潜虚

司马光著《自序》曰:「玄以准《易》虚以拟玄,玄且覆瓿而况虚乎?其弃必矣。然子云曰:后世复有扬子云,必知玄,吾于子云。虽未能知,固好之矣,安知后世复无司马君实乎?

墨子秘书。

梁陈方庆,梓州射洪人。好道术,得墨子、五行、秘书及白虎七变之法,隐于郡之武东山。大同中,仕至新城郡司马,即子昻逺祖也,见本集。

日华子。

《蜀志补遗》射洪陈子良撰。即子昻之兄也。诗工乐府,见《文苑英华》,兼精医术,著《日华子》,行于世。

《文中子》十卷

隋王通著。通初为蜀郡司户书佐,草创是书。

《长短经》十卷

《北梦琐言》云:赵蕤著蕤,梓州塩亭人。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其书论王霸机权正变之术,第十卷载阴谋家言,本缺,今存者六十四篇。

黄帝阴符五十六万七千言。

成都《古今集记》绵竹郑山古授之军校黄承真者,其字一点一画,皆以五行属配,实竒书也。五代孙光宪犹及见之仁寿龙昌期后乃作注。

《玄成子》一卷

唐成都袁天纲著。

《补履书》十卷

唐通泉、李浦徳川著本孟轲、扬雄之旨,世号「补履先生,徳宗幸褒中,丞相张延赏表荐之,拜右拾遗,不就。再诏见,赐绯衣,正色执辞,当朝敬慑。

《炙毂子》三十卷

唐进士王睿著《六经》得失,史册差谬,无不针其膏而药其肓焉。按张君房《七籖载》,睿卒于彭山道中,年八十,后人又见之于成都市及乐温县云。

赘隅子《歔欷琐微论》十卷

蜀人黄晞撰。赘隅子晞自号也。序曰,赘隅者,持物之名,歔欷者兼叹之声,琐微者述之之谓,故以名书。其略云:腐薪不可以挞兵,涣泥不可以胶物。庄周、韩非终日求道徳而智巧入焉。终日求真实而浮伪入焉,古之哗人也。

凡将篇

《艺文志》云:「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书,断六十字为一章,并名《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若史游之《急就》,李长之、元尚,皆苍颉正字也。 按《桞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字学在蜀尤谨。

训纂

《汉书》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作《训纂》一篇,以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

林氏《小说》三卷

五代成都林罕著《古今记》云,罕与孙逢吉同郡同时,俱擅文学。著《说文》二千篇,目曰《林氏小说》,附石经刻于学宫。

晁氏曰:《书》凡五百四十一字,以《说文》部居随字出文,以定偏傍,其说颇与许慎不同,而互有得失。仁宗时,邵必进《礼记石经》陛对,帝问:「罕之书如何?」必曰:「虽有所长,而微好怪。《说文》归字従堆,従止従帚,以堆为声,罕云従追于声为近,此长于许氏矣。《说文》:哭従吅従狱,省罕乃云:象犬嚎,此怪也」。有石刻在成都,公武尝従数友就观之,其解字殊可骇笑不疑好怪之论诚然。

释贯休重集》许氏说文》。

伪蜀宰相王锴作赞云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叔重。《说文》见行于蜀。

《唐氏字说解》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知卭州唐耜撰。绍圣以来,用《字说》程试诸生,解者甚众。耜集成此书,颇注其用事所出,一时称之。在卭州日奏御。

陈伯英教书。

元青神陈瑛著。呉澄序略曰:秦隶兴而篆书废,汉四百年莫有能者,观于汉代,碑刻可见矣。三国、六朝间亦无闻焉。唐三百年,李当涂一人而已。自秦丞相迄宋初,盖千年仅有徐骑省,以篆学自许,何寥寥也。最后魏文靖留心于此,学者称之。陈伯英为文靖乡人,所书千文,字体整洁,可以上希文靖。其先世少师公于苏文忠大父行参政公,当南渡之际,以诗名家。咸淳省试《春秋》第一人,其季父也。伯英今受朝命为郡教授,一家文学之传如此。

《韵英》十卷

唐翰林学士元庭坚罢遂州参军,读书郊外有人身而鸟首者,众鸟随之,诣元曰:「愿教君以字音及鸟语」。庭坚不之怪,与往来岁馀,尽传音律清浊之旨,至阴阳术数无不通达。在翰林日,著《韵英》十卷,未施行而西京陷贼,庭坚亦卒出游宦纪闻。

《书林韵会》一百卷

陈氏曰:无名氏。蜀书坊所刻,规摹《韵类题选》而加详焉。 按《韵会》乃蜀孟㫤敕史馆编进杨用修,云在京师及见此书。

《有声无字韵》一卷

《宋史》:句中正,字坦然,华阳人。孟昶时授崇文馆校书郎,复举进士及第,归朝。太平兴国二年,献《八体书》,召入,授著作佐郎、直史馆。被诏详定篇韵,复与徐铉校定《说文》。太宗问:「凡有声无字者几何?」中正退条为一卷以献。上曰:「朕亦得二十一字,可并録之也」。又与呉铉、杨文举同撰定《雍熙广韵》一百卷,特拜虞部员外郎。淳化中,累迁屯田郎中,杜门守道,以文翰为乐。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真宗召见便殿,赐坐,问所书几许时,曰:「臣写此书,十五年方成」。上嘉叹,赐金紫,命藏于秘阁。卒,年七十四。中正喜藏书,家无馀财。

王知微《韵篇》

王著,字知微,成都人。伪蜀明经及第,赴阙,授隆平主簿。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转运使侯陟以著名闻。改卫寺丞、史馆祗候,委以详定篇韵,加著作佐郎。

五音韵补

丹棱李焘著自序曰: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祭酒许叔重始为《说文解字》十四篇,凡五百四十部,其文九千三百五十三。晋东莱弦令吕忱继作《字林》五卷,以补叔重所阙遗者。于叔重部叙初无移徙,忱书甚简,顾为他说糅乱,且传写讹脱,学者鲜通。今往往附见说文,盖莫知自谁氏始。陈左将军顾野王更因《说文》造《玉篇》三十卷,梁武帝大同末献之,其部叙既有所升降损益,其文又増,多于叔重。唐上元末,处士孙强复修《野王玉篇》,愈増多其文今行于俗间者,强所修也。叔重专为篆学,而野王杂以隶书,用世既久,故篆学愈微。野王虽曰推本叔重,而追逐世好,非复叔重之旧,自强以下,固无讥焉。大历间,李阳冰独以篆学得名,时称中兴,更刊定《说文》,仍祖叔重,然颇出私意以为诋诃,学者恨之。南唐徐锴著书四十篇,总名《系传》,盖尊许氏若经也,惜其书未布而锴亡。本朝雍熙三年,锴兄铉初承诏,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详校《说文》,今三十卷《内系传》往往错见,岂其同源果无异派欤?锴亡恙时,铉苦许氏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因令锴以《切韵》谱其四声,庶几检阅,力省功倍。铉又为锴篆,名曰《说文韵谱》,其书当与《系传》并行。今《韵谱》或刻诸学官,而《系传》讫莫光显。馀搜访岁久,仅得其七八阙卷讹字无所是正,每用太息。盖尝谓小学放绝久矣,欲崇起之,必以许氏为宗,而铉锴兄弟最其亲近者,如李阳冰、林罕、郭忠恕等軰,俱当收拾采掇,聚为一书,使学者复睹纯全,似非小补,顾力有所不及耳。《韵谱》仍便于检阅,然局以四声,则偏旁要未易见。乃因司马光所上《类篇依五音先后,悉取《说文》次第安排,使若鱼贯然,开编即可了也。《说文》所无,而《类篇》新入者皆弗取。若有重音,则但举其先而略其后。虽许氏本在上去入声,而类篇在平声,亦移在平声,大抵皆以类篇》为定。类篇者,司马光治平末所上也。先是,景佑初,宋祁、郑戬建言见行《广韵》,乃陈彭年、丘雍等修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乞别刊定。即诏祁戬与贾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领之。书成,赐名集韵。度等复奏《集韵》添字极多,与彭年雍等前所修玉篇不相参协,乞别为类篇,即以命洙。洙寻卒,命胡宿代之。宿奏委掌禹锡、张次立同加校雠。宿迁命范镇代之,镇出而光代之书乃成。自《集韵》、《类篇》列于学官,而《广韵》、《玉篇》微矣。然小学放绝,讲习者寡,犹幸其书具存耳。所谓广韵》则隋陆法言撰,唐郭知玄附益之者时号《切韵》。天寳末,陈州司马孙愐者,以《切韵》为缪,略复加刊正,别为唐韵之名。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新名曰《广韵》。今号集韵》,则又寳元改赐也。《切韵》、《广韵》皆莫如《集韵》详,故司马光因之以修《类篇》。呜呼,学无小而古谓字书之学为小,何哉?亦以志学者当由此始云尔。凡物虽微,必有理存,何况斯文。幼而讲习磨礲浸灌之久,逮其长也,于穷理乎何有?不则躐等凌节,君子不贵矣。今学者以利禄之路初不假此,遂一切弃捐不省,喜字书者求其心画端方,已绝不可得,但肆笔趁姿媚耳。偏旁横竖,且昏不知,矧其文理邪?先儒解经,固未始不用此,匪独王安石也。安石初是《说文》,覃思颇有所悟,故其解经合处,亦不为少。独恨求之太凿,所失更多,不幸骤贵,附和者益众而凿愈甚。盖字有六义,而彼乃一之,虽欲不凿,得乎科试竞用其说。元佑尝禁之,学官导谀,绍圣复用,嗜利禄者靡然风従,凿说横流,汩丧道真,此吾苏氏所以力攻之而不肯置也。若一切置此弗道,则又非是。今国家既不以此试士,为士者可以自学矣,乃未尝过而问焉。余窃哀之。虽老矣,犹欲与后生共讲习此,故先为此《五音韵谱》,且叙其指意云。

魏了翁《答遂寜李侍郎书》,巽岩先生初作《五音谱》,以许叔重部叙为之,后在遂寜,出视虞仲房,乃改用徐楚《金韵谱》,老先生虽勉从之,终弗惬也。故后序及跋语,既云「要自别行」,又云「要湏各行大抵,始一终亥,其行也始东终,法其声也。许氏元无反切,后人渐加附益。至徐鼎臣始以孙愐《唐韵音切为定自音切,行人以为便于检阅,而不知字之本乎偏旁。故老先生谓偏旁一切都置,则字之有形无声者岂不愈难检阅?盖不以韵谱为然也。闻《韵谱今已不存,或使府别为刊元本五音谱,置之学中,以广其传,亦是一事,不知台意以为何如。

《字通》一卷

彭山李肩吾従周撰。

《蒙求》二卷

成都范镇、景仁著取《通鉴》编为四言,以训初学。

事韵撷英

元江西路教授西蜀张寿翁撰。呉草庐曰:昔欧阳公、苏老泉、王荆国诸人以「黯然销魂,惟别而已。八字分韵赋诗「送裴呉江老泉得而字曰「谈诗究字。而荆国就席作二首曰「风作鳞之」而曰「两忘我与,而一座骇服。宋以前诗和意不和韵。至荆国、东坡、山谷,始以用韵竒险为工。盖其胸中蟠万卷书,随取随有,愈出愈巧,故得以相矜尚也。倘记览不及前贤,则不得不资检阅,于是乎有诗韵》等书矣。荆国尝谓晏元献用事的切,后见其《类稿》,乃知其有自来纂辑之书,亦不为无补也。寿翁所编,韵皆竒险,而无陈腐之字。置一帙座右,则人人皆荆国苏、黄之巨公矣。

太初历

汉洛下闳著《史记索隐引耆旧传》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洛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曰「后八百岁,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历书》曰:「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洛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桓子新论》云:「扬子云好天文,问洛下,黄闳以浑天之说。闳曰:我少作其事,不晓达其意。到今年七十,始知其理」。然则洛下其隐处,黄其姓也。

《续通历》一卷

五代孙光宪撰。

永昌正象历

伪蜀胡秀林撰。《北夣琐言》:初,王衍以唐袭宅,建上清宫于老君殿,列唐十八帝,真备法驾谒之,识者以为拜唐乃归命之先兆也。先是,司天监胡秀林进厯移,閠在丙戌年正月,有向隐者,亦进历用宣明法》,闰在乙酉年十二月,既有异同,彼此纷诉,仍于界上取唐国历日,改闰十二月街衢卖历者,云只有一月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国竟灭。秀林本唐朝司天少监仕蜀,别造《永昌正象历》推歩之妙天下一人,然移閠之事不爽,历议常人,未可轻非之。

本天历

《宋史》:端宗即位,海上命礼部侍郎邓光荐与蜀人杨某等作历,赐名《本天》,其法与《奉元》、《会天》二历并亡。

《通书》十卷,《往事龟鉴》十卷

宋邓至著双流,邓绾之父也,亦本历书而作。

《兴道》一篇

后汉景鸾抄《风角杂书》,列其占验所作。

《卦法》一卷

汉严遵著,见《宋志》。

《十二时风云气候》一卷

诸葛亮著见《宋经籍志》。

苌弘《兵法》十五篇

周大夫苌弘也。资中人,见白氏《六帖》。

《阵图秘诀》一卷

陈氏曰:昭武谢渊得之于泸州,盖武侯八阵法也,为之释而传于世。

兵云图》

益部耆旧传云杨由有兵云图,时窦宪将兵在外,太守髙安遣工従,由写图以进,宪由口授以成图。

《行兵法》五卷,《将苑》一卷

并诸葛武侯著见《宋史》。

《兵书》十二篇。

眉山王当撰。

《玄女坠金法》一卷

袁天纲著见《宋志》。

陆氏《集验方》五十卷

《唐书》: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为裴延龄所谮,贬忠州别驾。在州十年,闭关静处,人不识其面,复避谤,不著书。家居瘴乡,人多疠疫,乃抄撮方书,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代。

《产寳》二卷

唐昝殷撰。殷,蜀人。武宗大中初,白敏中守成都,其家有因免乳死者,访问明医,或以殷对。敏中迎之,殷集备验方药三百七十八首以献。其后周頲又作三论附焉。

纂集本草经。

后蜀孟昶辑旧本草经》止一卷,药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増《名医别録》亦三百六十五种,因注释为七卷。唐显庆又増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至昶又増益之,谓之《蜀本草》。

叶石林曰:显庆中,苏恭请重修《本草》,上命长孙无忌等广为二十卷。自是伪蜀韩保升诸术家各自补缉辩证者不一焉。

治蛊方书》

皇佑初,赵尚寛守忠州,俗故有畜蛊杀人,乃掲方书于衢,教人服药造毒者,悉捕杀之,由是乃息。

虞庶注《难经》五卷

庶,仁寿人,寓居汉嘉。少为儒,已弃其业,习医为此书,以补吕、杨所未尽。黎泰辰,治平间序之。

《灵枢经音注》二十四卷

绍兴中,成都史崧校正本文九卷八十一篇,増修音释,转运司为之详定,以送秘书省,自为序。

阴阳杂证论述

宋郭长孺撰。

夷坚志类编方

四川总领陈晔日华取《夷坚志》中所载书文、药方类为一编。

《指南方》二卷

陈振孙曰:蜀人史堪载之撰。凡三十一门,门各有论。

《严悟射诀》一卷

晁氏曰:唐王思永学射于成都,工曺严悟成射法》十篇,毎篇首必称「师」云。

《益州名画録》三卷

成都黄休复纂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徳岁,録其图画之精者五十八人,品以四格。

陈氏曰:《中兴书目》以为李畋撰,而谓休复书今亡。按此书有景佑三年序,不著名氏,而叙休复所録明甚。又有休复自为后序,则固未尝亡也。未知题李畋者与此同异。

《茅亭客话》十卷

黄休复撰。茅亭,其所居也。暇日宾客话言及虚无变化、謡俗卜筮虽异端,而合道旨属惩劝者,皆録之,多是蜀事。

《酉阳杂爼》十卷

唐段成式随其父节度使文昌入蜀,所著以二酉山多藏竒书,而蜀在大酉之阳也。今酉阳土司隶重庆,云其书亦多纪蜀事,有一卷,端言般若感应,盖文昌尝诵此经。

《续事始》五卷

伪蜀冯鉴广唐孝孙而作。

《小名録》三卷

文正、伦济道,著括诸书重复者为之。

《名号録》二十卷

晁氏曰:马永易明叟编古今殊异名号,如铜马帝、无愁天子」之类。顷尝见近世人増广其名曰《宾实録》,亦殊该博。

陈氏曰:马永易撰。蜀人勾龙材校正文彪増广刻之。本书三十卷,后集三十卷。义取名者,实之宾也。

《蚕书》三卷

陵阳孙光宪著。

《牧竖闲谈》三卷

蜀人景涣纂十九事为篇,又著野人闲话五卷,诸老纪闻宋中江、呉昌裔著。

《燕语考异》十卷

陈氏曰:成都宇文绍奕撰。旧闻汪玉山尝驳《燕语》之误,而未之见也。

《文会谈丛》一卷

陈氏曰:题华阳上官融撰。不知何人。天圣五年序。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