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九

(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十九

上川东道

重庆府三:

涪州

《华阳国志》:巴子时虽都江州,先王陵墓多在枳。又云: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折丹,涪水与楚商,于地接司马错,昔取商于繇此道也,汉时恒有都尉守之。蜀延熈中,车骑邓芝以江州都督治阳闗于此。阳闗者,巴子所置三闗之一。

《水经》:江水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又云:江水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郦《注》曰:水东径阳闗,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寰宇记》云: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黄石者,横石滩也,谓之石梁。

《水经注》曰:「江水东至梨乡厯鸡鸣峡江之两岸,有枳县治」。故《华阳国志》谓枳县治涪陵水会。庾仲雍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又曰「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延水北入涪陵水,王莽更名巴亭,张堪为县,会公孙述来击于时同心义士选习水者筏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县入江」。《方舆《胜览》云:「涪江者,自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名,滩方至黔州,溉自黔州,溉与施州江会,流九十里,经彭水、武隆二县,凢五百馀里,与蜀江会于州之东。以其出于黔州,又呼黔江,亦名内江。其水渊澄清澈,可鉴毛髪,底见苔石,鱼鰕可数。

张佑《送李长史归涪州》诗:《涪江江上》:客、岁晩却还乡,暮过高唐雨秋经,巫峡霜急滩船失,次迭嶂树无行好,为题新什知君思不常戴叔伦,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诗文,敎通夷俗均输问火田江分巴字水树入夜郎烟,毒瘴含秋气,阴崖蔽曙,天路难,空计日身老不由年,将命宁知逺归心,讵可传星郎复何意,出守五溪边,陆游诗古垒,西偏晓系舟,倚阑掻首思,悠悠欲营丹灶竟无地,不见荔枝空逺游官道近江多乱石,人家避水半危楼,使君不用勤留客,瘴雨蛮烟我欲愁」。

方舆云:黔江东岸有龟山,州治其上。《元和志》:旧州在岷江南,今州在涪江西。蜀汉涪陵太守龎肱有惠政,舆地碑目。淳熈中,左绵任子宣过涪陵,于民家见汉隶石阙,上书汉涪陵太守龎肱阙阙制如碑。

东渡高峰之上,与州治相对,为石瓮碛,方舆胜览,云太守吴侯甞游石瓮碛,遇一女伞,葢步碛。上曰:「吾父居此,濒去解一玉环,付厢吏为我谢使君,异日当厯显任,子孙复守此州」。言讫不见。按志:吴光辅为涪守后三十年,其孙仲复又守是邦。今吴公溪,吴公山所为得名也。

旧经云:吴君山一名铁柜山,横亘江北,与涪陵县相望,雄压众山,俯临长江,屹立如柜,相传武侯屯兵于此,旧城犹存。

《胜览》云:铁柜之南,为北岩王真人修炼处也。绍圣丁丑,程伊川谪涪,即普净院辟堂,传易再阅岁为元符,庚辰,乃徙夷陵。

碑目云:「涪陵江北普净院记,治平间校书郎傅耆撰」。《北岩书院记》嘉定丁丑,简池刘光祖撰《普净院钩深堂榜》,别驾黄庭坚书》。又有「淳佑辛丑三月既望古绵刘济川三山林元成都,杜庭燮三泸何清题名。又有汴阳吴克舒,以绍兴癸未书云日举家来游阱,掾侍行诸刻。

《舆地纪胜》云:「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心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按其处在近州鉴湖,中央石上刻双鱼,一衔蓂草,一衔莲花,各三十六,鳞傍有石秤石斗,或十年,或三五年一出。唐大顺元年镌诗甚多。

方舆胜览州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之处。志云:尔朱既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涪西滩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因以名滩。

又云:「尔朱先生种松山在州东二里,种时松影映,石石皆有松纹,至今呼松屏石采者祷于先生乃得佳,不烦人力,自然成文。

《华阳国志》:「延熈二年,马忠定越嶲,置赤甲军,常取涪陵之民。蜀丞相诸葛亮亦发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按志有赤甲戍与黄草峡相近,在李渡之上蔺市之下。杜甫诗云:「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即此地也。

碑目云:许雄山有古广汉县令神道碑,俗呼为誓虎碑,偶碑仆,遂有虎入城,县官设祭,复竖碑,虎害乃止。按山在州西南七里,山之东有马援坝。

《志》云:「马援坝在治南四里,伏波祠在治东十里。相传将军征武陵蛮驻兵之处」。《寰宇记》:「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最峻急,昔人维舟于此,见水底有铜柱云」。

滩之东为锦绣洲。九域志》云:此洲人业织锦罽也。宋翰诗:「锦绣洲犹在熊罴梦,已无文风齐。两蜀仙洞接三都,白石从天设青厓,见地图荔枝。妃子国不复曩时输。

《方舆胜览》云:域西十五里有妃子园,其地多荔枝,昔杨妃所嗜,当时以马逓駞,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故杜牧之《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阳国志》:涪陵郡有丹兴县,以山出名丹也,蜀时省。《李特传》,范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涪陵丹兴人。按《史记》,巴寡妇清之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赀。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妇,而为筑女清台。《括地志》云:女清台山在永安城东北七十里,为涪陵、南平二郡界。

武隆县。

汉涪、陵枳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涪陵县立,以邑界武隆山为名。本志云:枳县故址在治东,上流二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内江水自万宁西北二百八十里至闗头滩,滩长百步,悬崖倒水,舟楫莫通。寰宇记云:内江一名涪陵江,一名巴江,在县南屈曲北流。又云:蜀江门滩在县前巴江水中。

《志》云:「县西一里古渡,头有断石,中白痕如剑,光芒烛天,名为天剑。又云:「南二十里有信水,在峡口,其泉如沸,水与江等,日有三潮,毎至则高尺馀」。又云:「龙宝潭在县东北七十里,古箐凄,其人鸟两绝,杖藤而入,幽径可十里,忽平沙广野,曲壑清泉,别一世界。

《四夷考》云:「武隆之地,东邻黔、楚,西接牂柯,北枕巴江,南通贵竹。又三面界土司,为酉阳之咽喉,石砫之顶臂至若真州,则扑胸之患矣」。所谓难先全蜀险厄诸蛮者也。

彭水县

《史记》:「秦司马错取楚商于之地为黔中都,即此《寰宇记》云,即刘璋之汉葭县矣。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故于此地设彭水,属黔州,亦州之所理也。本《志》云:「旧理在壶头山之麓,今移于绍庆府基。按《宋史》,太平兴国八年,黔州摩围山庆云出通判黄仲震图颂以献中兴小厯,理宗始追封为绍庆府焉。

权载之《黔州观察使厅记》云:黔中为楚西南徼道,在汉为武陵庄,蹻循江以略地,唐蒙浮𦨣以制越。旧经地近荆、楚,候如巴蜀,五溪襟束,蛮蛋聚落,阴雨多晦,草木少凋。《寰宇记》云: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古老相传楚子城,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五溪蛮,皆盘瓠子孙自为统长,故有五溪之号,古谓之蛮蛋聚落也。《三国志》:刘先主于五溪蛮之地置黔安郡,即此地。《乐史》以为郡后周设,误矣。

刘长卿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诗,不识黔中路,今看遣使臣,猿随万里客,鸟似五溪人,地逺官无法,山深俗易淳,湏令荒徼外,亦解惧埋轮,司空曙送龎判官赴黔中。诗云:「天逺风云异西南,见一方,乱山来蜀道!诸水出辰阳,堆案青油暮,看棋画角长,谕文谁可制?记室有何郎,李嘉佑送上官,侍御赴黔中,诗:「莫向黔中路,令人到欲迷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树隔朝云合猿,窥晓日啼南方饶,翠羽知尔饮清溪,许棠寄黔南。李校书诗从戎巫峡外吟兴,更应多郡响蛮江涨山昏,蜀雨过公筵,饶越味俗土,尚巴歌中夜,怀吴梦知经滟滪,波顾非熊送皇甫,司録赴黔南幕诗。黔南从事客禄利,向来饶官受外台,屈家移一舸,遥夜猿声不断寒,木叶微凋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杜荀鹤送人尉黔中诗盘山行几驿,水路复通巴峡涨,三川雪园开四季花公庭飞白鸟,官俸请丹砂知尉黔中后高吟采物华,许琳黔中书事诗,巴蜀水南偏,山竆塞垒寛,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窦群黔中书,怀诗万事非京国千山拥,丽谯佩刀看日晒赐马,傍江调,言语多重译壶觞,毎独謡沿流,如著翅不敢问。归桡李频黔中酬同院韦判官诗平生同所为,相遇偶然迟,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江流来绝域,府地管诸夷。圣代都无事,从公且赋诗」。

碑目云「汉故孝廉」,柳庄敏碑在州廨内,字迹销讹。唐黔南节度使赵国珍《德政碑》,上元二年立,在州南隔江。崔能《神道碑》、《集古録》以为长庆二年立,在州治山谷。《刀笔》云:「宋左藏库副使东南第八将秦世章,自长沙买石,摹僧宝《月古法帖》十卷,载回黔安壁之绍圣院庭,坚为之跋。按世章,秦子明,涪州人也。《丹铅録》谓宝月帖又在隋开皇帖南唐升元帖》之前,比之金薄匮纸银锭■痕者,优劣当悬矣。

《纪胜》云:鲁直谪居,有涪翁晩,策杖至此,观「江涨雨,馀天欲凉」十五字,墨迹在州之嘉禾堂」。又《黔中与人帖》云:「庭坚顿首窃,观镇静足以安夷獠,清节足以服吏民,郡阁宴闲时与僚佐歌舞以谢江山,当亦无不乐时别后未尝不思英对也。斋中小宴歌舞中,更得新进否?此邦乐籍,似皆胜渝,泸微有成都之风也。

本志载宋冉木震《黔州倅衙月山岩铭》云:「黔号古郡,地居极邉,倅治倚山,其山刺天。有曰月岩,古老相传,视事累月,徧求茫然。偶浚沟渠,巨石中填深掘,视之厥状。巑岏中窦一穴,透明而圆。皎如秋月,翳绝云烟。旁补三隙,如星之聫。抆拭细观,古识存焉。善命仆夫,挽置座前,负以层石,映以湾泉,日对其侧,卷舒简编。凡物遭遇,皆有夤縁。高岸深谷,知几变迁,惟我月岩,存千万年。又飞来峰铭云:「黔山角逐云空,相摩迭石其间,如戟如戈,否则蹲伏。横立攒阿,千状万怪。知名几何?惟飞来峰。涪翁相遭,有笔如椽。三字衮褒。一经品题,声价倍高,譬如人乎?何地无材。不遇知音均,混草莱。有送吹嘘清冥路,开一飞。冲天迥,绝尘埃。噫欤!兹石千古,皑皑四维。整植如出,剪裁日炙。雨浇苍然,生苔不动。惟汝何从飞来?因涪翁重,汝何能哉!

《志》云:緑阴轩在治南一里石轩下,平旷可容十数人,黄鲁直过此手书緑,阴轩」三字,镌于石壁。至元年,绍庆总管向午凤重修,有卧佛岩与緑,阴轩相近,岩石欹悬,生一窍,甚圆,仰窥之,又生一窍,其中虚明有横石,一块,眉目宛然如来佛,曲肱枕卧时也。

《纪胜》云:西南过江五里有摩围山,夷獠呼天为围,以其高摩于天也,道家谓之洞天福地。昔有樵者攀縁入洞,见二老围棋其中,回复寻之,了不可得。鲁直安置黔中,寓开元寺,号摩围。老人有石泉在山顶山,势壁立泉,从石窦中流出,寺僧以瓮接之,为《朝夕清供碑目》载摩围山唐人石刻云:「巴黔路途阔远,亦无馆舍,凡至宿泊,多倚溪嵓,就水造飡,钻木出火。《山谷集》云:丙子仲秋,黔守席上」。客有《举杜少陵中秋》诗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戏作词云:举头无语家在月,明生处住拟上摩围,最上峰头试望之偏怜锺秀苦炎同,甘谁更有想见牵,衣月到愁邉总未知。又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云:「中秋多雨,常是樽罍,狼籍去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

《九州岛要记》云:黔州有彭水,在信宁县,即古之黔中。地《志》云:唐长孙无忌墓在信宁西岸岐山之麓。按史无忌,洛阳人,累官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时谏立武后,许敬宗诬奏无忌反,削其官爵,谪黔州安置,没葬。是乡居人岁,以三月三日致祭云。

黔江县:

隋之石城县也,志云「城东二十五里为旧县矣」。又云:「歌罗驿在治东百九十里,黄鲁直竹枝歌七首,题于驿壁,其一云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渡明鬼门闗外,莫言逺四海一家皆弟兄,志云:「四十八渡水在治西二十里,发源栅山溪水,折流四十八湾,夹于两岸之间,春月百花飘落,随水可爱」。又云:「治西五十里峭壁,中有木柜,人迹不到,曰柜子厓在四十八渡之中。李频泛黔江,诗野梅将雪竞江,月与沙寒,即此水也。

忠州

谯周《三巴记》曰:「临江县,后汉初平六年立,在永宁郡东四百里,临江南古城。

《水经》曰:「江水又东径临江县南」。《注》谓王莽之盐江县也。《郡国志》云:「梁于此立临江郡,隋置临州,贞观始改为忠州。忠之名以巴蔓子」,或云严颜。按《华阳国志》: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今治西北一里有蔓子冡。

《三国志》:刘璋使严颜守巴郡,为张飞所擒,欲降之,颜曰:「有斩头将军,无降将军!」飞怒,命斩之。颜从容曰:「斫头便斫头,何必怒耶?」今临江县西南二十里有严太守碑,及词蘓轼诗云:「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以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颜子独何贤,谈笑傲砧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蘓辙诗云:「古碑残缺不可读,逺人爱惜未思磨」。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自注云:碑在忠州。本志州西五十里江中高阜,名唐土洲,有严颜墓碑及祠。

《九域志云:「临江郡有古屈原碑》、《王象之碑目亦引之。东坡谓屈原古塔在忠忠,不当有此意者,后人追思为之,其诗曰:「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陆游诗云:「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塔在江之南岸。

绍圣四年,王辟之知忠州,建四贤阁于治后。四贤者,故相司徒、郑州刺史南华刘晏士安故相赠兵部尚书嘉兴陆贽敬舆、中书侍郎平章事、赠司徒安邑李吉甫,宏宪刑部尚书致仕赠右仆射下邽白居易、乐天,皆有像设,今移在学宫。

《舆地碑目》云:「忠州学宫有汉江原君石阙阙,上延熹等二十七字可拓,自州西十五里移来者。又有晋王右军半月《橘帖经》、《涪翁题跋。

又云:州治有汉建初中修道碑字,已漫灭,馀建初等十二字可辨。治内议道堂有唐率更柘浆帖碑,太守王圣涂购自临江农民瞿氏,命男宗摹刻。绍圣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后有山谷题跋。

又云州仪门下有汉延熹严孝子碑。按《华阳国志》,元初中,贡孝子严永即此碑矣。字已漫蚀,馀延熹二年等八十馀字,自城西二十里移来者。

文苑英华》唐苏頲有授忠州刺史上骑都尉王守廉制,陈子昻有忠州江亭喜,遇吴叅军见牛司仓序》,略云:江亭回瞰罗,杂树于阶基,山榭遥临,列群峰于户牖,丹藤緑筱,俯映长筵,翠渚洪澜,交流合坐者矣!杜甫宴忠州,使君侄宅诗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自须游阮舍不是怕胡滩乐取长歌,送杯饶旅思寛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李端《送濮阳録》事《赴忠州》诗成名不逐双旌逺,空印还为一郡雄,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巴人夜语孤舟里,越鸟春啼万壑中,闻说古书多未校,肯令才子久西东,白居易郡中春燕,因赠诸客诗:仆本儒家子,待诏金马门,尘忝亲近地,孤负圣明恩,一旦奉优诏,万里牧逺人,可怜岛夷帅,自称为使君,身骑牂柯马,口食巴江鳞,暗淡绯衫故,斓斑白髪新。是时岁一月,玉厯布春分,颁条足皇泽,命宴及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薫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蛮鼔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使君居上头,掩口语众宾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

乐天刺史,兹邦风流,暇豫日事游赏。其踪迹最著者,有东楼、荔枝楼、鸣玉溪、龙昌寺、巴子台、东坡、东涧诸胜。黄鲁直为王圣涂作记云:「乐天东楼以燕宾,佐西楼以瞰鸣。玉溪登龙昌上寺以望江南诸山,张乐、巴子台以会,竹枝歌女,「东坡种花,东涧种柳」。皆相传识其旧处焉。

东楼,即城东楼也。《白公东楼诗》云:「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悁悁」。又《东楼竹诗》云:「潇潇城东楼,绕之多修竹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緑,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荔枝楼在治西南隅,即西楼也。公既作《荔枝图》以寄亲友,又建楼以赏之。其诗曰:「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欲知州近远,阶前摘荔枝」。又《西楼诗》云:「悄悄复悄悄,城隅隐林杪,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渺,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月没江沉沉西楼殊未晓。

寰宇记云: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岩瀑布,高五十馀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绝,特置兰若,凡有五桥以渡。长庆集云:鸣玉溪上木莲秾茂,元和十四年夏,命道士母邱元志写之。本志云:「溪在治西二里,发源西厓水,声如佩玉,其傍有古刻,亦名西溪」。又云:西北五里有木莲洞,宋钱求之诗云:「鸣玉溪邉堪寓目,木莲洞下更闗情,忠州好景无人说,袛得孤城小市名」。今治内有木莲楼相沿,其名非故处也。

龙昌有上寺、下寺,俱唐建,在西山顶者为上寺,即巴台寺也,与翠屏山相对,故云可以望。江南志谓之巴子台,巴子所筑也,唐、宋诗刻存焉。下寺即治平寺。寰宇记》曰:龙昌寺在临江县东,今为治平寺。白公尝于寺旁植柳柳盛则寺兴,柳衰则寺废,寺僧爱此柳,比之甘棠。

白傅登城东,古台诗》:「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志云:「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岁三月七日,太守以豕帛致祭。先期土人具千钧蜡祠之。宋为永顺祠,今为忠贞祠。

王象之碑目》云:「汉丁房双石阙在巴王庙前,按左阙高可二丈,覆以飞甍,层观最上,琢双扉,一美人现半,身倚立,中层琢车马人物,旁刻文螭糺蟠,长可三四尺金石。古文云:此汉画之始也。正面汉隶十行,行三十字,强半剥落,惟汉都尉丁房五字相聫可读,它无恙者尚三二十字阙,阴镌云:绍圣丁丑。五月戊午,知忠州军州事齐国王辟之、军事推官荆南李鉴、兵马监押雒阳田缺、巡检安化杨中孝、监税济南盖犠逸、録事高阳张复、临江县令竟陵张微、司户叅军杨安文、同司理叅军云安常彦、临江县主簿东武缺,同游永顺王祠。坐东轩,面巴峡,临岷江,望东溪之龙潭,崇山峻岭,激湍清流,真山阴之兰亭也。于是赋诗酌酒,极一时适,将归,共观,石阙之,上读汉都尉丁房碑,欲重加刊刻,而文字磨灭,竟不可辨,相与叹息而去,右邉阙就圯,近日为有司者新之,了非故物。

巴台下,江中有石,圆光如镜,旁有五石,笋簇之,呼为仙人照镜台。

《胜览》云:「东坡在南宾郡圃,有亭名东亭,白公诗緑树为闲客,红蕉当美人,又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又「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苏子瞻东坡」之号,实始于此。其诗云「平生自觉出处,老大粗似乐天」,非东坡之名偶尔同也。

《志》云:东涧在治西开元寺侧,亦乐天时凿公有《东涧种柳》诗云: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

《水经》曰:「江水又径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今州西二里有石梁三十馀丈,横截江中,俗呼倒须滩即其处。

舆地碑目塘土洲有贞元十七年叚文昌撰。《耆老思旧碑有唐刺史房公式善状,碑志云,塘土洲在治西五十里,有景德寺善状碑立,在普宁院中。

水经曰: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左径石城。南志云:「即皇华洲在东五十里,江浦周回,可二十里。碑目云,有宋忠州贡院碑叅军安元白立金鱼堡碑,升忠州为咸淳府。碑俱在此洲上。咸淳碑诏文敕门下:皇天畀付,有家敢怠继承之敬乾元。首出庶物,聿怀潜跃之初。念圣考之贻谋,择价藩而锡履。严陵龙水之镇,受节斋𡊨。永嘉忠南之封,分茅主社。眷言屏翰之重,允协讴歌之归,汉舆地之上图,若规先宪周旧邦之新命,并锡府名以壮万年之观,亦尚一人之庆。其改升温州为瑞安府,严州为建德府,宣州为庆远府,忠州为咸淳府。咸淳元年八月二十九日午时急速」。按《寰宇记》,石城在临江县东百里,岷江之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寄理于此城,四面悬绝,亦谓之巴子城矣。

《华阳记》曰: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按涂溪在州东八十里,发源蟠龙洞来,经涂井井,神为汉杨伯起井庙碑云:神尝刺史荆州,溯江至此,憩于南城寺,谓人曰:江北二三里间,安得有宝气耶?」至蟠龙洞,见周柱下史丹炉曰:此地有龙无虎,宐其丹不就也」。至涂山,见白鹿饮泉,曰:「宝气在此矣」。土人从所指处,凿盘石而得。盐泉庙在治东一里。《志》云:东南八十里方斗山,以形名也。山有龙洞,其神号方斗。龙王所谓涂山与蟠龙洞」者,此是又云「东二十里香炉堆北有石碑云:「处士杨佐墓,汉杨伯起之裔孙」。

南山即翠屏也,在对岸二里山中有禹庙、陆宣公墓、玉虚观、朝真洞、望夫、台仙履迹诸胜,白傅作楼以望之。其诗云:「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又有《望南山》、《寄行简》诗:「临江一嶂白云间,红緑层层锦绣斑。不作巴南天外意,何如昭应望骊山」。

舆地碑目,禹庙有《唐碑,字画漫灭不可读。宋碑乃张俞作。杜甫诗云:「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度禹庙縁山,行可里许为玉虚。观舆地碑目云:「玉虚观有唐人修建碑四方舆胜览》云:「玉虚观南三十步,有陆宣公墓旧经陆宣公贽槁葬于此。或曰:「宣公已归葬,檇李忠南特虚塜耳。然子美已归葬偃师,而耒阳之墓自若。太白已移殡青山,而采石之塜犹在,则敬舆此基,宜封植之矣。玉虚亦名紫极观。

《通志》云:忠州南十里有望夫台,未详其事。按东坡忠州望夫台诗》云:「山头孤石逺亭亭,江转𦨣。回似石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

本志仙履迹石在治北八十里,相传昔有真人,立此飞升,今足迹尚存。宋秦东诗「仙人双赤脚,踏石如踏泥,泥痕尚可没,石痕不可迷」。

杜甫尝居龙兴寺,有题院壁诗云:「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寓居诗。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注云:「寺门外江声甚壮,在州北八十里又二十里有拔山寺,与龙兴寺俱。汉永平间建。宋冯时行宝华寺诗:「雨宿初收草木浓群鸦飞去法堂空,长廊无事僧归晩,尽日门前只看松」。即汉之普明寺也。已上三寺志云:「在州北九十里」。

《志》云:「东北三十里大成寺,汉初平建,西北四十里宝珠寺,晋永和建,西北百里双龙寺。唐贞元建张咏《双龙寺诗:「未踏阳关已见山,木鲸时吼翠微间,老僧随队看云起,居士忘縁共鹤闲,入眼烟光依砌湿,倚空雾气绕山环。三朝宝训神明护,大读经章祝玉颜」。

酆都县

《水经》曰:「江水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注》谓:「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华阳国志》,巴子虽都江州,或治平都,即此。《续汉书》永元二年分枳置平都,取界内平都山为名」。

《方舆胜览》云:自酆都县东行二里许,始登山,石径萦回,可一二里,平莹如扫,林木邃茂,夹径翠栢,黄葛殆万株,有数十株,是千年物,此即平都山也。

郦道元曰:平都有天师治,兼建佛寺,甚清。灵道书号为平都福地。舆地。纪胜》云:仙都观在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又名白鹤观。有《阴长生诗》,天成四年书也。《通考》云:「阴真人祠,刻诗三章,乃贞元中刺史李贻孙书。元丰四年,转运判官许安世过祠下,阅石定为阴仙之作,乃属知夔州吴师孟书石,送置观中诗见《神仙记》。

《百川学海》云:治平末,苏东坡溯峡泊舟,仙都山下,道士持阴长生石本金丹诀,就质真赝。东坡荅曰:「不知也。然士大夫过此,必以请,久久自有知之者」。按古今诗謡云:蜀道观中渫井得一碑,其文曰:有物有物,可大可久。采乎蚕食之前,用乎火化之后。成汤自上而临下,夸父虚中而见受。气应朝光,功参夜漏,白英聚而雪惭,黄酥凝而金丑。转制不已,神趋鬼骤金欤?玉欤?天年上寿,无著于文诀之在口。此即阴仙所著丹诀也。

《胜览》云:「阴长生以延光元年于平都山白日升天山顶五云洞中,尝有云气从丹井中出,洞有五云楼、壁上瑶池乐部四字,段文昌书。

《舆地碑目》云:「仙都观有《二仙公碑》,李虔撰《二仙铭》,薛湜撰,俱景云二年立阴真人。《影堂碑》、《王真人碑》,俱李吉甫撰,贞元年立其石莹润,而白号为玉石碑」。又有商比干《铜盘铭》。开元间,掘自偃师县,翻刻于此,文曰「右林左泉后冈前道,万世之铭,兹焉是宝。又有中和元年忠州刺史陈侁《三官碑》,丞相段文昌修观碑段,少监修斋记》、《天尊石像记》、《老君石像记》、张大理诗》、杜光庭《石函记》,按今皆不存。

志云:总真群仙之府,道山洞天等刻,或隶篆,或真行大径尺,吕纯阳书见存纯阳登平都有访仙诗云:盂兰清晓过平都,天下名山总不如,两口单行谁解识,王阴空使马蹄虚。又云:一鸣白鸟出青城,再谒王阴二友人。口口惟言三岛乐,抬眸已过洞庭春。宋苏轼诗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又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苏辙诗,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栢老。舟中去客日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逺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龙车虎驾下来迎,去如旋风转太清,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常辛苦,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范成大诗云:神仙得者王方平,谁其继之阴长生,飘然空飞五云軿,上宾寥阳留玉京。石炉丹气常夜明,宠光万栢森千龄,峡山逼仄岷江萦,洞宫福地古所铭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自从仙都启岩扄。高霞流电飞伏精,晖景下,堕烁九冰。寒绝苦道升无形,至今台殿栖岑𫶈,隋圬唐垩留丹青。十仙怪,寄溪如清,瑶池仙仗纷娉婷,琅璈赴节锵。欲鸣,我来秋暑如炊蒸,污流吁气扶枯藤摩挲众迹不暇。评聊记梗,概知吾曾。

段文昌《修平都观记》云:平都山最高,顶即汉时王阴二真人蝉蜕之所也。峭壁千仞,下临湍波,老栢万株,上插峰岭,灵花彩羽,皆非图志中所载者。昏旦万状,信非人境。贞元十五年馀,西游岷蜀,停舟江岸,振衣虔洁,诣诸洞所,石嵒灵窦,苍然相次,苔龛古书,依稀可辨。时与道侣数人坐于下。须臾,天籁不起,万窍风息,山光耀于耳目,烟霞拂于襟袖,相顾神竦,若在紫府玄圃矣。牵于行役,不得淹久,瞻眺惆怅,书名而去。迩来已三十四年。太和庚戍岁,自淮南移镇荆门,有客由峡中来者,皆言当时题记,文字犹在,观宇岁久,台殿荒毁,不三数年,必尽摧没于岩壑矣。乃舍一月秩俸,俾令修葺,子来同力,浃旬报就。去年冬十一月,诏命换麾幢,再领全蜀,溯三峡厯旧游依然。景物。重喜登览,闻泉声而缓步,爱松色而难别,遂命笔砚志于岩谷。时太和七年正月五日。

《道经》云:「老子骑青牛,度函谷,将息驾于平都」。今县二里有青牛山,在平都之左。

《方舆胜览》云:景德观前鹿麂时出没林间,与人狎,志云:「自平都西去一里林树」。丛宻者,白鹿山也」。《霏雪録》云:苏老泉将游仙,都观,知县李长官云:「故知君之将至也!」问何以知之,曰:「此山巨鹿鸣,辄有客」。至屡验,辄未一失,老泉亦尝为人言之,东坡白鹿山》诗云:「日月何促促?尘世苦拘束,仙子去无迹,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凄怅望曾城霞至!今闻有游仙客,夜来江浦叫平沙长松千树声,萧瑟仙客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踪迹,山之翠微有玉鸣,泉响作琴音,清澄玉色,其麓有流杯溪溪」,凡七出,相传平都之仙,常燕集于此。

《华阳国志》:「巴子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注《水经》曰:「平都县有市肆,四日一会。东坡诗:「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城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题云:「过石龟山作也」。旧志:「石龟山在县东五十里,其下有村墟」。

志云:「县在丰民洲,登平都山,望岷江西来,绕之而去」。其支流派,别名为溪者,可得而数焉。稂溪在治东山上,有魏国夫人墓,未详年代。葫芦溪在西南,邃窈莫测,蛟龙是宅,青螺緑髻,上下相映,志谓之月镜,潭也。碑溪以古碑名,不知何代物,去县稍远。望途溪在古南宾县地,今为南宾里。旧属忠州。邻石砫司。

《志》又云:「龙渠县今名县坝,属散毛宣抚司」。县有引藤山出藤,大如指,可以吸酒。《白乐天诗「闲拈枯叶题诗句闷,折藤枝引酒,尝亦近南宾界。愚按:丰民洲在平都山下,隋两取之以名。

县自丰旁加邑,而罗、酆地府之说始行,今引《真诰广记》二文附此。真诰曰:罗酆山在北方癸地注:此癸地,未必以六合言,当是于中国指向,正在幽州辽东之北、北海之中,去岸不知几千万里。又曰:「六天宫是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像,如一世有知酆都六天宫门名,则百鬼不敢为害。陶宏景曰:此应是北酆鬼王决数罪人,住处其神,即经所称阎罗王矣。《太平广记》曰:东都丰都市在长寿寺之东北。初筑市垣,掘得古冢,土藏无砖甓棺木,陈朽触之,便散尸上,著平上帻,朱衣,得铭曰:「筮道居朝,龟言近市,五百年间,于斯见矣。当时达者叅验,是魏黄初二年所葬也。然范成大诗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则酆都之说亦不起于近代。

垫江县

唐通典》曰:魏恭帝始置忠州垫江县,后周改名魏安,隋开皇十八年,复为垫江。蔡松年《南史补》曰:汉之垫江,今之合州也,合州置。自西魏及隋炀帝改合州为涪陵郡,于是移垫江之名于桂溪县。桂溪溪旁多桂树也,县以树名。《寰宇记》曰:桂溪县有清水,有容水,在桂溪南三里。清水,唐县名,犹开州之清浊二水矣。县又有盐溪,今治北小溪,上有古碑,乃宋淳熈中物。

孟康注《地理志》曰:垫江之垫,音重叠之叠。《晋太康地记》曰:垫江因李雄之乱,移置于阳阙,阳阙未详,疑即阳闗为三闗之一。

碑目会仙洞榜,在治北四十里之凤凰山。李太白书:罗王洞榜,在治北五十里之西山。李,唐勑赐也。按西山盘石上有巨人迹,或罗王榜之,始名。

志云:东北二十里有古寺,曰秋月禅闗,唐马祖修净之所,即峰顶山也。又二十里有古洞飞湍,喧豗如雷,声闻十馀里久晴,闻之则雨,久雨,闻之则晴。

段氏《游蜀记》曰:「忠州垫江县以苏、薫为席,丝为经,其色深碧。

《渝志》云:「明玉珍僭号,以垫江为鸡鹅食邑」。亦犹巴子以东突硖为畜牧,沮矣。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