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

(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二十

遵义道。

遵义府:

遵义县。附郭。

《汉书》:唐蒙上书说武帝曰:「窃闻夜郎国所有精兵,可得十万,浮船牂柯,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上乃拜蒙为中郎将,从巴筰闗,入见夜郎侯厚,赐谕以威德,约为置吏。夜郎傍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司马相如又往谕意,皆不听命,数反叛。及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同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乃反,杀使者,会越已破,引兵诛且兰,遂平南夷。

《唐书》云:「天下山河之象,在乎两戒南戒。自岷山迤逦及北地上郡,西南至巴、蜀、汉中,东及牂柯。今遵义之区,虽四塞为固,而襟带之脉,则牂柯江水矣。

《郡志》云:「碧云峰在治西,四峰并峙,中央迥出,青碧如云」。按神君张亚《播州玉皇碑》云:「城西碧云峰,下公府西北隅,夷衍清胜隐然神仙窟宅」。

《志》又云:「城外桃源洞石乳天垂,见者眩目」。沈德元诗云:「亭跨桃源石溪山,真美哉笑同。今日上醉去几时来环野谁堪据,寸心当自裁丈人千古意,倚望一衔杯,后人因立美哉亭」。

《四夷传》:「宋淳熙中,迁遵义军于穆家」。川志云:「穆家川源出龙岩山,流经湘山,一名湘川」。李白诗云:「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一笑,不知何处是西天」。白诗又云:「石笋如掉笔,悬于山之巅。谁谓不平者,与之书青天志云:「今楼山闗,石笋参天」。是白题诗处也。

志云:「海龙囤为杨酋穴垒,在治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略一线。今居人尚不知,通于何所,故老相传。昔白龙太子据此,今为白龙寺。又城外福光寺有铜佛像,初人见之荒莽中,欲取者数风雷辄作,不敢近。有异僧率土人斋戒,乃得。今在寺中,又有龙山钟、黑达树,皆异物也。播平钟为水西持,去树犹存。

志又云:城北门有廖孝廉故宅,城东郭有二冉故宅司北有苖斋郎故宅。按斋郎,太庙执事之官也,人代未详。寰宇记》谓斋郎水源出蒿芰里楚米陂,经小溪里入泸江。本此二冉,宋末播州名士冉璡、冉璞也,有文武才,前后辟召皆不赴。馀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兄弟往谒,玠与分庭抗礼,久无所试,使人窥之,惟相对据地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状,因献城钓鱼山之策者。廖孝廉事不可考。

《寰宇记》云:「贞观九年,分牂柯北界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邘施、释燕六县,十一年省。十三年,又于其地置播州,取播川为名,仍复六县」。其明年,改恭水为罗蒙县,高山为舍月县,贡山为胡江县,柯盈为带水县,邘施为罗为县,释燕为胡刀县。十六年,又改罗蒙为遵义县。二十年,以夷州之芙蓉、瑘川二县来属。显庆五年,废舍月、胡江、罗为三县。景龙三年,升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天保元年,改为播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播州。

《寰宇记》云:「畲陵山在遵义县东四十五里。夷牢水西自带水县来,东流经县北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废胡刀县界。带水源出旧县西大山,东流经带水县城北,又东流至废胡刀界,注胡江水。按唐永徽中,废带水县,在府北三十里。宋大观建遵义军于白绵堡,亦在府北三十里,似同一地。

隋杨素《赠薛播州诗》,凡十四首,即薛道衡也。汾阴人。少孤,专精好学,甚著才名。隋高祖除为内史,累迁上仪同。其为播州,疑在炀帝之世。诗云:「在昔天地闭,品物属屯蒙。和平替王道,哀怨结人风。麟伤世已季,龙战道将竆。乱海飞群水,贯日引长虹。干戈异革命,揖让非至公。又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闗绝无路,京洛化蓬邱。漳滏尔连沼,泾渭馀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又五纬连珠聚,千载浊河清。金亡潜虎质,闰尽自蛙声。圣期伊旦暮,天禄启炎精。雾生三日重,星飞五老轻。禋宗荅上帝,改物创群生。又道昏虽已朗,政故犹未新。刳舟洹水际,结网大川濵。出游迎钓叟,入梦访幽人。植林虽各树,开荣岂异春。相逢一时泰,共幸百年身。又束帛贲邱园,生刍自幽谷。尘芳金马路,澜清凤池澳。零露既垂光,清风复流穆。倾盖如旧知,弹冠岂新沐。利心金各断,芬言兰芙馥。又自馀厯端揆缉熙恧时彦及尔陪。帷幄出纳先天,𭦣高调发清音。缛藻流,馀绚或如彼。金玉岁暮无,凋变,馀松待尔心。尔筠留我箭。又荏苒积岁时,契阔同游处,阊阖既趋朝。承明还宴语,上林陪羽猎。甘泉侍清曙,迎风舍暑气。飞雨凄寒序,相顾惜光阴,留情共延伫。又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又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蠧。借寇北方新,还珠总如故。楚人结去思,越俗歌来暮。阳乌尚归飞,别鹤还回顾。君见南枝巢,应思北风路。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竆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唯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馀自怜,安知我疲病。又养病愿归闲居,荣在知足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古人情可见。今人遵路躅,荒居接野竆,心物俱非俗,桂树方丛生。山幽竟何欲,又所欲栖一枝。禀分丰,诸已园树避鸣蝉。山梁遇时雉野阴,冒丛灌,幽气含兰芷。悲哉暮秋别,春草复萋矣。鸣琴久不闻,属听空流水。又秋水鱼游,日春树鸟鸣。时濠梁莫共往,幽谷有相思。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山阿散琼蕊,庭树下丹滋。物华不相待,迟暮有馀悲。又衔杯向南浦,寒色黯沉沉。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

唐韩愈作柳宗元墓志略云:「初,子厚自柳州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竆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竆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恱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肝肺,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髪,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宐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桐梓县

《华阳国志》:「夜郎郡,古夜郎国也。属县二千户,治夜郎县。有遁水,通广欝林,有竹王三郎祠,甚灵响。刘敬叔《异苑》云:「汉武帝时,夜郎竹王神者名兴初,有女子浣于豚水,见三节大竹,流入足间,推之不去,闻其中有号声,持破之,得一男儿。及长,有才武,遂雄夷獠氏,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所破之。竹弃于野,即生成林。王尝与从人止石上,命作羹。从人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泉,便涌出今竹王水」。及破竹,成林并存」。

后汉使唐蒙开牂柯郡,斩竹王首,夷獠咸诉,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太守吴霸以闻,帝封三子为侯。死,配食父庙。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是其神也。本志云:夜郎里有竹王洞,是其故处。

《九州岛要记》云:夜郎,自古非臣服州郡之地,昔汉武帝开拓南邉,始置夜郎县。

《后汉书》曰:「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唐蒙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抵牂柯江,即此地。《十三州志》云:牂柯者,江中山名,晋永嘉二年,分牂柯置夜郎郡,兼置充州。《寰宇记》,唐武德二年以梓橦县为充州,开元十五年改为夜郎县。又云:充州故夜郎侯邑,牂柯都尉居之。南中八郡,悉夜郎之西陲也。其属县有梓橦思王思渝底水。按梓橦即今之桐梓县矣。

志云:「编户夜郎里中有李太白故宅白坐,永王璘之祸,南流于此」。按蔡寛夫诗话云: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之。《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独其诗自序云:「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㫋,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从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邉」。以此观之,则太白岂从人乱者哉!

《太白集》有《流》《夜郎题葵叶》云:「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其流夜郎闻酺不预诗云:「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寄内诗》云:「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流夜郎。《赠辛。判官云: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胡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寄韦南陵冰云:胡骄马惊尘沙起,蕃儿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寛,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窜夜郎忆秋浦桃花旧游》云: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揺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又夜郎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京师示息秀才云: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鲸鲵未剪灭,豺狼屡翻复,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胡兵出月窟,雷破闗之东。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叱吒。开帝业手成天地,功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在中,一朝让宝位,剑舄传无竆,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唐李嘉佑《送上官侍御诗》,莫问黔中路,令人到欲迷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张籍《送蛮客诗》,借问炎州客天南几万程?江连恶溪路,山绕夜郎城」。按《志》《夜》郎城在桐梓驿二十里,有碑坊」字,已剥蚀。明杨慎元《夕桐梓驿诗》云:「载石孤峰古驿门,清羌吹笛报黄昏。三家村里无灯火,千树梅花作《上元。夜郎》曲云:「夜郎城桐梓,源东,堞垒平,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夜郎溪盘木,阴中半景西。渔舟投树宿,水鸟绕花啼。夜郎歌汉宫,曾取敎秦娥。竹枝传》窈紏,杨柳转猗傩」。

《志》云:「夜郎里有废扶欢县址」。按《寰宇记》,扶欢县,唐贞观十七年与荣懿县同置,以县东扶欢山为名也,属溱州。《唐书》贬韩偓为荣懿尉,即此地。又有废溱溪郡。按《寰宇记》,「溱州土地所属,与夷州同,亦贞观十七年置,天宝元年改为溱溪。《郡志》又有废鼎山,县在治西十里,不知何代设,城垒犹存。

仁懐县。

《寰宇记》云:「芙蓉县,唐贞观五年置,属邘州,寻属牢州。十六年,牢州废,改属夷州,又改属播州。初置在芙蓉山上,后移于县东南三里之芙蓉江侧,此芙蓉县之所由名也。

《寰宇记》又云:「仁水在县西南一里,东南流注邘」。《水志》云:「仁水在宣慰司东南五十里」。此仁怀县之所由名也。

《图经云:「废舍月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高山县,旋改为舍月县,以界内舍月山为名。涪陵江在其东九十里。

废胡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贞观九年,于县置贡山县,旋改为胡江县,以界内胡江为名。有巴水,在其南三十四里

废罗为县,在县西南二百里。贞观九年,置邘施县,旋改为罗为县,以界内罗为水为名。水源自县西百里罗为山,出流经县南,又东流至胡江入涪陵水也。显庆五年废,城址犹存。

废胡刀县。在县西南五十里。贞观九年,置释燕县,旋改为胡刀县,因胡刀以为名。水在县南一里,东流合胡江。开元二十六年废。

真安州

《图经》云:「本夷州之境,与黔思、犬牙。其地山溪竦秀,岗峦连绵,竹树茂林,千里不绝,物产颇饶,与渝之南川、武隆、彭水相接壤。

《寰宇记》云:唐贞观十七年,廓辟邉夷,置播川镇,后因其处有降珍山,乃以镇为珍州,取山名也。长安四年,改舞州。开元十三年,又改鹤州,十四年,复为珍州。宋乾德四年,刺史田迁上言,自给赐珍州郡名已来,连遭火灾,乞改州名,诏改为高州。寻以岭南有高州,加「西」字符,复为珍州,伪夏明玉珍避讳,因改为真州。

《图经》云:唐太宗开山洞,始置珍州,时并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寰宇记》云:「其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有畲田处为寄理,移转不定」。方舆云:「珍州有丽皋、白厓、思义、安定、寿山五堡,官军所驻也。夜郎,今桐梓县,乐源废,县在治西六十里,有乐道书院。汉尹珍建又云:尹珍以俗敦稼穑,并建务本堂。

纪胜云珍州有东松、西松、豹子、罗蒙四山。按二松,俱在州南三百二十五里。豹子在州北八里。山多产。豹罗山在州西南三百里内。《唐志》有罗蒙县,言此山高远,可瞰罗蒙也。

《胜览》云:三江者,去州三十里即明溪。又曰:虎溪在州东十七里,思溪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出南平军,与明溪合。又有贯珠溪,按在今治西八十里,源出虹转山下,屈曲会合三江矣。

志云:杨六郎寓白鸠亭,亭在古城,其憩休处在三块石,足迹犹存。按六郎,宋太原杨业之子杨延昭也,事迹不可考。又云伪夏僭号,其将江中立筑城以守旧州城是也。真州将郑昌孙据石城抗之,今南山寨是也。宋兵初至,昌孙执中立以献命,得世其地。

按:平播之后,真州始加安字。州判官有郑、骆二姓,郑即昌孙后也。骆氏未详《方舆胜览》云:宋徽宗时,大骆解上下,族帅骆世华、骆文贵等献地立珍州,亦曰乐源郡,或即骆之始」云。

绥阳县。

《寰宇记》云:「夷州义泉郡理绥阳县,在汉为牂柯郡境。厯代恃险,不闻臣附。隋大业七年,始受招慰,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今宁夷县西北八十里旧明阳郡是也。唐武德四年罢郡,置夷州于思州寕夷县,领夜郎、神凤、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宁夷、思义、丹川、宣慈、慈岳十三县。六年,废鸡翁县。贞观元年废夷州,仍省夜郎、神凤、丰乐三县。以伏远、明阳、高富、宁夷、思义、丹川六县隶务州,宣慈、慈岳二县隶溪州,绥养县属智州。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夷州。六年,复分置鸡翁县。十一年,以义州之绥阳、黔州之高富二县来属。其年,又自都上县移于今理,领绥阳、都上、高富、鸡翁四县。十七年,又以废牢州义泉、洋川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义泉郡。乾元元年,复为夷州。按今贵州石阡府所辖,多系夷州地,以绥阳为旧理所,故详及之。

图经绥阳县。有波利山。在北二十里,有安微水,一名孤微水,西自绥养故县来,东流经县南八里,又东入都上县界。涪江水在县东十八里,南流注安微水。

方舆云绥阳故城,在今县西三里。贞观十二年,移于今理,废城存」。按县志》,今绥阳,又移治筋竹里,在真州长官司西北二百五十里外。

志云:「县北十里碧霄洞,阔数十丈,悬石嶙峋,天成万态,如刻如画。又二十里有三张,水即罗甘溪也,其源出于古井,毎日辰午申,三潮不爽焉」。

《古迹考》云:赵家里之望鱼楼旁有三抚墓。按《杨酋家庙碑》,三抚姓赵氏,鄱阳人。乾符初,播有白龙太子之乱,其父当寨团练使偕杨祖平之,遂插草为标于杉木堂,入籍而生三抚。既长,有神异,读书于赶水镇,尝骑马归,鞯下拖砂石两片,今赵庙前上马石是也。刻有「壬戍年」等字墓,存庙后二十丈许,有隙可窥见其椁,以钩悬去地二尺许。

《古迹考》云:朗水里之溪源地有柳宗元书院,按子厚以柳易播,尚未得请,不知何以有祠曰重其义也。

志云宋大观初,于绥阳县置承州,废都上县,在其南二十五里废。义泉县,在西南百里,废洋川。县在西北百里。

《寰宇记》云「都上县。隋置」。唐武德元年属黔州。贞观四年置夷州,县为理所。十一年,州始移绥阳。有涪水,一名洑野水,公元自绥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十四里,又折西南流入费州鸡翁县界。

义泉县。本牂柯地,隋大业十一年置,初属明阳郡。唐武德二年改属义州。贞观十一年于县理置牢州。十七年牢州废,县属夷州。有支离水,东北自废绥养县流入,流经县西,又东南流入,废乐安县界。

洋川县。亦牂柯地。武德二年,于县东北七十里置,属义州。贞观元年,改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属夷州。有小水,西南自废高富县流入,东北经县七十里,又北入务川县界。

宁夷县。旧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属夷州。

废高富县,在今州东北百里。隋大业七年,于废县南三十里置,属明阳郡。末年陷夷獠。唐武德四年再置,属夷州。贞观元年,改属务州。十年,又改属黔州。十一年,复属夷州。有小水在其县南三十里,东入宁夷县界。

废鸡翁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武德四年置,属夷州。有洑野水,东自都上县界流入,经县南三里,又南入费州城、乐县界。永徽后,与高富县同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