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曺学佺 撰。
○著作记第八
集部
《鲜于伯圭集》一卷
宋鲜于懐,字伯圭,阆中人。累举不第,尝作《揠愁词》,时人称之。李宗谔赠诗云:「汉殿无人荐扬子,满朝空诵《揠愁词》」。后与宗谔同年第四人登科,赵普判秦州,辟为观察推官,卒。
《民士编》一十九卷
陈充,字若虚,成都人。雍熙中甲科,仕至刑部郎中,知贡举,卒。词学典。赡性旷达,喜谈谑,澹于荣利,自号中庸子。「民士」云者,盖其未仕已仕前后所著文也。唐牛僧孺著《善恶无馀论》,言尧、舜伯、鲧俱不能庆殃其子,充因作论以反之。
《朱台符文集》三十卷
《宋史》:台符字拱正,眉山人。十岁能属辞。常作《黄山楼记》,为当时所称。太宗廷试,以尺晷成一赋,登进士甲科。好学,喜延誉后进。景徳初,为陕西转运,与时不合,再出知洪州。卒,年四十二。
《五龙山居诗》
谢全,长江人,居五龙山下,以诗自娯。其诗平澹,有浪仙之风。司马池知小溪县,与之定交。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田表圣《咸平集》五十卷,《三朝奏议》五卷
田锡,字表圣,其先京兆人,唐末徙于蜀。宋初,与胡旦、何士宗齐名。兴国三年进士第,知制诰,终右谏议大夫。范仲淹、司马光读其书,皆称其直谅,苏轼以之比贾谊云。
牟君华文集》
牟衮,字君华,安岳人。受学于多岳先生。端拱间登进士第,以文章名累官翰林学士。有诗文行于世。
《东观集》十卷
华阳罗处约思纯著知呉县时,王元之、禹偁亦知长洲,日与唱和,苏、杭间多传诵之。淳化中,受诏荆湖路巡抚,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卒,年三十三。无后,禹偁与苏易简收其文。
《渔舟集》一卷
成都处士郭震希声撰。自称汾阳山人。李畋序,称其所作有《孟郊风致》。淳化四年,忽作诗曰:「朝出东门逰,东门好春色。青青原上草,莫放征马食」。诣阙献书,言蜀利病。未几,顺贼已作矣。
《王嵒集》一卷
陈氏曰:嵒集中有「《春日感懐上滕白郎中」,盖亦宋初人。又有「圣驾亲征河东」及「甲午避寇,全家欲下荆南」之语,则是李顺乱蜀之岁嵒,盖蜀人也耶?
《李建中集》三十卷
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祖稠,仕于蜀,遂为蜀人。兴国中进士甲科,累官主客员外郎。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毎逰山水多留题,自称岩夫民。伯善修养,预校定,道蔵卒。建中善书扎,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科斗文字,诏嘉奨之。
《玉堂集》二十卷
苏易简著。易简字太简,铜山人。弱冠举进士,太平兴国五年状元官翰林承旨,太宗书玉堂之署赐之,故以名其集。终叅知政事。
《文房四寳》五卷,《文选类要》三卷
易简撰集古今笔、砚、纸、墨四门,继以赋颂述作,有徐铉序。又摘《文选》双字,以类编集,为《类要》三卷。
《翰林续志》二卷,《禁林宴会集》三卷,《淳化编敕》三十卷
晁氏曰:苏易简在北门,最承太宗眷遇,録元和以后至国朝翰林故事,以续季肇之书,太宗赐诗嘉之。
《翰林杂志》一卷
其书不题撰人辑唐韦执谊《故事》、元稹《承旨壁记》、韦采微《新楼记》、杜元颖《监院使记》、郑璘《视草亭记》,并李宗谔《题名记》为一篇。或云易简子耆采其父《翰林续志》所遗附益之。
《沧浪集》十五卷
苏舜钦撰。舜钦字子美,易简之孙,杜祁公衍之婿也。景佑中进士。累迁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坐用故纸钱会客,除名。慷慨有大志,好古工文章。及废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发其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又善草书,醉酣落笔,争为人所传玩。
舜钦报韩维书曰:蒙开责以兄弟在京师,不以义相就,独羇外数千里,自取愁苦,予岂无亲戚之情?岂不知会合之乐也?安肯舍安逸而甘愁苦哉?昨在京师,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论议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不幸适在嫌疑之地,不能决然早自引去,致不测之祸,捽去下吏,人无敢言,友雠一波,共起谤议,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后为快,来者往往钩赜言语,欲以传播,好意相恤者几希矣,故闭户不敢与相见,如避兵寇,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逺举,羇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机阱也,况血属之多,资入之薄,持国见之矣,常相团聚,可乏衣食乎?不可也,可闭关常不与人接乎?不可也,与人接,必与之言,与之言必与之还,往使人人皆如持国则可,不迨持国者,必加酿恶言,喧布上下,使仆不能自明,则前日之事未为重也,都无此事,亦终日劳苦应接之不暇,寒暑奔走,尘土泥淖中,不能了人事,羸马饿仆,日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讥笑哀悯,亦何颜面,安得不谓之愁苦哉?比虽与兄弟亲戚相逺,而伏腊稍足,居室稍寛,无终日应接奔走之劳,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三商而眠,髙舂而起,静院明窻之下,罗列图史琴樽以自愉悦,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二门,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足以销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髙僧隐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竒石,曲池髙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昔孔子作春秋而夷呉,又曰:吾欲居九夷。观今之风俗乐善好事,知予守道好学,皆欣然愿来过従,不以罪人相遇,虽孔子复生,是亦必欲居此也。以彼此较之,孰为然哉?人生内有自得,外有所适,固亦乐矣,何必髙位厚禄,役人以自奉养,然后为乐?今虽侨此,亦如仕宦南北,安可与亲戚常相守耶?予窘迫,势不得如持国意,必使我尸转沟洫,肉喂虎而后以为安所义,何其忍耶?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以恩急难,必相拯救。后章曰:丧乱既平,既安且寜,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谓友朋尚义,安寜之时,以礼义相琢磨,予以持国外兄弟也,急难不相救,又于未安寜之际,欲以义相琢磨,虽古人所不能受予,欲不报,虑浅吾持国也。按舜钦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所论议多侵权贵,而其妇翁杜衍,与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輙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闲,宴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劾奏,因欲揺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舜钦既废寓呉中,其友人韩维责以隔绝亲交,故报书云。
欧阳氏《序》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寳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揜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雠人及尝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揜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逺,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何如也?公其可无恨?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独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馀习,后百有馀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馀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茍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才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掷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叅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趍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趍舍,可谓特立之士也。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竒伟,望之昻然而即之温,然久而愈可爱慕,其才虽髙,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才翁集》一卷
苏舜元,字才翁,铜山人,子美兄也。有气节,能诗,尤工草书。所著有《才翁集》。
张少愚《白云集》三十卷
张俞,字少愚,幼通悟,于书无不该贯。朝廷尝以校书郎召,表乞授其父,隐于岷山之白云溪,凡六被徵召,皆不起。为文有西汉风,尝赋《洛阳懐古苏子美》,见而叹曰:「优游感讽,意不可尽,吾不能也」。
陈文恵公《愚邱集》三十卷
陈尧佐,字希元,阆州人。端拱初进士,历官太子太师致政,年八十二卒,号知馀子,谥文恵。尧佐属辞尚古,不牵世用,喜为二韵诗,词调隽永。又有《湖阳野庐》、《遣兴》等集,皆自有序。
本传文恵少好学,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尤工诗。
《金龟集》十五卷
文恵従子渐著,渐与父尧封同廷试,渐中第,辞不就,愿擢其父,许之,自号金龟子。
《涧上丈人诗》二十卷
陈恬叔易著,尧叟裔孙也。博学有髙志,不従选举,躬耕阳翟,与鲜于绰、崔鶠齐名,号「阳城三士」,别号「涧上丈人」,诗句豪健,其苦离别。诗记靖康乱离之事,传诵于时。
《隐书》三卷,《学古诗》五十篇。
华阳梁鼎凝正著,端拱进士,献《圣徳徽号颂》万馀言。迁殿中丞,历知数州。磊落有气节,好学,工篆籀。
任玠诗集
玠,成都人。通《五经》,纬候音律,琴奕、丹青皆得其妙。真宗令试学士院,玠撰诗一千二百首以进。赐进士,授汝州团练推官。玠具野服捧告身,诣登闻鼓院,纳还西归。
《书台集》三卷
南隆处士朱有,字大有,自称云台山人。天禧中,王晦叔守蜀,以古风六十言遗之。书台者,其所居坊名也。
郭长孺《歌诗杂文》十卷
长孺,不知何许人,迁徙入蜀,遂为成都人。气体夷粹,遇人无贵贱,磬折下之。然其中挺拔不倚,终日剧谈,无杂嫚戏语。生平惟好书,丹铅点勘不去手。自经史、百氏、浮屠、黄老、阴阳、地理、医卜、吐纳、煅炼之术,皆研精其妙。有《易解》十卷,书解》七卷,道徳经解》三卷、蔬食谱一卷。又有孝行、髙逸等图,各为之论述。
何通夫《遗稿》
何群,字通夫,西充人。嗜古学,喜激扬,议论虽业进士,非其好也。入太学,与人言,未尝下意。曲従同舍目为白衣」御史」,上书言后世以文辞取士害道者莫甚于赋,请罢去,不聴,乃恸哭,取其平生所为赋八百馀篇焚之,绌太学而卒。赵拚在蜀,奏群遗槁有益时政,宜表章之,不聴。
《竹轩集》
陵州龙昌期起之著。祥符中,韩魏公使蜀,奏授试国子四门助教。庆历中,文潞公奏授校书,即府学讲说经义,为太子洗马致仕。起之著书甚富,以羽翼先儒,汲引后学为己任,时多誉之。嘉佑中,诏取其书。昌期时年八十馀,野服诣京师,赐绯鱼、绢百疋。欧阳公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奬,夺所赐服,罢归,卒。
按:福州守陈绛,尝延昌期入闽,为众讲易,得钱十万而归。绛由此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后守永康,胡则子正为之破械,出俸钱代偿,馆以宾礼。昌期所著书时,有诡诞穿凿之说,诋斥周公,此所以得罪也。
《虚舟子集
李定著,郫县人。好古力学,志不愿仕,养二亲以孝闻。累举孝廉,不就,以诗酒为乐,自号虚舟子。蜀中洊值兵火,经籍不完。天禧中,诏访天下书籍,定率先投牒监中,群书多出其家。
于至诗文
于至登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进士及第,七岁能属文。十七游京师,上书二十馀万言。是时文章袭五代馀风,至自立机轴。尝作《蓬莱宫赋》,寇莱公、丁晋公皆重之。有诗文。行世,小溪人。
《陈公弼文集》十卷
青神陈希亮著,公弼其字也。幼孤好学。其兄使治息钱希亮,悉召逋家焚券使去。天圣中,举进士,以才干刚直名。卒官京东转运使,即季常之父。
《彭秘书文集墨客挥犀》十卷
《宋史彭乘,字利建,华阳人。进士及第,历秘书丞、集贤校理,累迁翰林学士。质重寡言,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晩岁厯典赞命,而文词少工云。
《梅谏议诗集奏疏四十篇
新繁梅贽公仪,著贽进士起家,庆历中为御史,尝论张尧佐縁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徳,仁宗称其言事有体,性淳静,不为矫励之行,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
《庐江文集》二十卷,《刀笔》五卷,《奏议》二十卷
何郯著郯,字圣从,成都人。仁庙朝为御史,擢天章阁待制。熙寜中,以尚书右丞致仕。天资好学,殆废寝食。为诗章简重淳淡,有孟东野之风。其仕台諌,知无不言,颇有直声,鲜于子骏志其墓。集有李邦直序。
《华阳集》一百卷,《岐公宫词》一卷
王圭,字禹玉,其先成都人,右补阙永之子也,故号华阳,后居开封。少好学,日诵数千言。及长,博通群书。庆历二年,廷试第二。嘉佑初,入翰林。文章闳丽,自成一家,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后拜相,封岐国公。卒,年六十七,谥文恭。
《迂遗集》十三卷
安仁计用章著用章。年十八,登天禧进士第五人。孙有功,登庆历进士。著《唐诗纪事》行于世。
《孙文懿集》三十卷
孙拚,字梦得,眉山人。六世祖长孺,喜蔵书,以楼贮之,蜀人号「书楼孙家」。拚之従兄辟复于东山构屋三百楹,号山学。延成都。何维翰为掌教,以聚四方学者,有公养之法。范镇、石扬休、蒲师孟皆执经其中。辟卒,门人私谥曰儒心先生。拚,天圣中进士,累官叅知。
苏明允《嘉佑集》十五卷
苏洵,字明允,眉山人。至和中,欧阳永叔得其书二十二篇,大爱之,以为贾谊、刘向不过也。以书献,除校书郎。与姚子张同编《太常因革礼》百卷,书方成而卒。
陈氏曰:洵初入京师,益帅张文定荐之欧阳公,世皆知之。而有雷简夫者,为雅州,以书荐之张、欧及韩、魏公尤力,张之知洵由简夫,世罕知之也。简夫书文,亦慷慨伟丽可喜。
《苏文忠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
轼字子瞻,洵之长子也。生十年,其母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輙能语其要。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中,欧阳公知贡举,欲以冠多士,疑曽子固所为,乃置之第二。后以书谢永叔见之,语客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又以直言荐之,荅策入上等。英宗在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不可。知湖州,言者摘其谢表中语以为谤,逮赴御史台。子瞻当王安石纷更之际,见其事不便于民,则赋诗以讽之,故言者従而挤陷,欲置之死。神宗薄其过,责置黄州。温公相哲宗,累擢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承旨。绍圣中,坐草责吕恵卿制安置恵州,徙昌化。元符初,北还,卒于常州。初,轼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谪黄州,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平生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札、论撰,率皆过人。晩喜陶渊明诗,和之几徧,为人英辩竒伟,于书无所不通。所作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阎田里,外至夷狄,莫不知名。门下宾客,亦皆一世豪杰,其盛古今所未有也。立朝知无不言,世称其忠义。尝自比范滂、孔融,议者不以为过。在黄州日,自号东坡居士,世因不呼其名,止目之为东坡云。
《东坡别集》四十六卷
陈氏曰:坡之曽孙给事峤季贞刊家集于建安,大略与杭本同。盖杭本当坡公无恙时,已行于世矣。麻沙书坊又有《大全集》,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亦杂以颍滨及小坡之文,且间有讹伪剿入者。有张某为吉州,取建安本所遗尽刊之,而不加考订。中载应诏、策论》,盖建安本无《应诏集》也。
东坡《儋耳手泽》三卷,《艾子》一卷
陈氏曰: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艾子相传为东坡作,亦未必然。按艾子蜀中「和羹之物,字与藙同书,名「艾子取悦口」云尔。坡又有《物类相感志》十八卷。
《东坡词》二卷
黄山谷曰: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几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谐,然其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后山诗话》曰:「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擂木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东坡奏议》十卷
陆游跋曰: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所能夺也。如东坡之论时事,岂独天下服其忠,髙其辩,使荆公见之,其有不抚几太息者乎?东坡自黄州归见荆公于半山,剧谈累日不厌,至约卜邻以老焉,公论之不可揜如此,而绍圣诸人乃遂其忮心,投之岭海必死之地,何哉?
《乌台诗话》十三卷,《东坡诗话》二卷
陈氏曰:蜀人朋九万録东坡下御史狱公案,附以初举发章疏及谪官后表章、书启、诗词等。又好事者集公杂书及诗为《东坡诗话》。
注《东坡诗》四十二卷,《年谱目録》各一卷
司谏呉兴施元之徳,初与呉郡顾景蕃共为之,元之子宿且为年谱以传于世。
陆游序曰:近世蜀人任渊,尝注宋子京、黄鲁直、陈无已三家诗,颇称详赡,若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博,指趣深逺,渊独不敢为之说。游顷与范公至能会于蜀,因相与论东坡诗,慨然谓予足下当作一书,发明东坡之意,以遗学者」。游谢不能,他日又言之,因举二三事以质之,曰:「五畆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当若为解。至能,曰东坡窜黄州,自度不复收用,故曰新扫旧巢痕。建中初,复召元佑诸人,故曰已致鲁诸生,恐不过如此耳。游曰:此游之所以不敢承命也。昔祖宗以三馆养士储将相材,及官制行,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者,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其用字之严如此,而鳯巢西隔九重门,则又李义山诗也。建中初,韩曽二相得政,尽收用元佑人,其不召者,亦补大藩,惟东坡兄弟犹领宫祠,此句盖寓所谓不能致者。二人,意深语缓,尤未易窥测。至如车中有布乎?指当时用事者,则犹近而易见。白首沉下吏緑衣,有公言,乃以侍妾朝云尝叹黄师是仕不进,故此句之意,戏言其上,僭则非得于故老殆不可知,必皆知此,然后无憾,至能亦太息曰,如此诚难矣。后二十五六年,游告老居山阴泽中,呉兴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谏公所注数十大编属游作序。司谏公以绝识博士名天下,且用工深历岁久,又助之以顾君景蕃之该洽,则于东坡之意,盖庶几可以无憾矣。游虽不能如至能所托,而得序斯文,岂非幸哉!嘉泰二年正月五日。
苏子由《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
辙字子由,洵之次子也。年十九,中进士第。二十举直言,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或欲黜之,仁宗不许。擢商州推官。以兄得罪,従坐谪筠州监酒。宣仁临朝,相温公,擢中书舍人,代子瞻为翰林学士。未几,拜尚书左丞。绍圣初,责置雷州,后北还。凡居雷循七年,居许十六年,杜门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书》皆成,自谓得圣贤遗意。
陈氏曰:栾城,真定府县也。苏氏望赵郡栾城,元魏时属赵郡,故云。子由晩居颍上,自号颍濵遗老,故集或名颍濵。
东坡曰: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愦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
苏文《定公遗言》二卷
周平园序略曰:文定公晩居许昌,避祸谢客,罕与人言,其闻绪论者子孙而止耳。然诸子宦游,惟长孙将作监丞籀年十有四,才识卓然,侍左右者九年,记遗言百馀条,未尝増损一语。既老,以授其子郎中君诩,郎中复以授其子道州使君森。予尝与道州同僚,故请题其后。
《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
子由于元符二年夏居循州,杜门闭目,追惟平昔使其子逺书之纸凡四十事,其秋复记四十七事。龙川,循州地名。
《三苏年表》三卷
陈氏曰:右奉议郎孙汝聴撰。汝聴当是蜀人,所叙述甚详。
三苏遗文
陆游跋曰:此书蜀郡吕商隐、周辅所编,周辅入朝为史官,得唐安守以归,未至家暴卒,可悲也。
苏过《斜川集》二十卷
《宋史》:初,轼卒于常州,过葬之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营湖阴,水竹数畆,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且以名其集。其《思子赋》,𩗗风赋早行,于时称为小坡云。
陈氏曰:苏过字叔党,坐党家不得仕进,终于通判中山府。晁以道志墓,称其纯孝。给事中峤,其孙也。
《九峰集》四十卷
太常少卿眉山苏元老在廷撰。东坡従孙也。坡在海上,尝有书往来,其罢奉常归颍昌。正坐元佑之党,未几卒,年四十七。
王子立文集
王适子立撰。苏子由之婿也。《颍濵序略曰:适従予为学,长于《诗》、《骚》。予自南都谪居江南,凡六年而归,未尝一日不相従也。既与予同忧患,至于涵泳图史、浮屠老子之说,亦未尝不同之,故闻道益深,为文益髙,而予观之益久。盖其于兄弟妻子,严而有恩,和而有礼,未尝有过。故予尝曰:「子非独馀亲戚,亦朋友也」。
《李方叔集》三十卷,《济南集》二十卷
李廌,字方叔,号月岩,夹江人。乡贡进士。东坡知贡举,得试卷,以为方叔,置之首选,已而非也。赋诗有「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之句,后竟不第。其母曰:「苏公知举,而吾儿下第命也」。所著有《师友闻见》,纪多子瞻、淳夫之遗言。
《木雁居士集》
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登元佑进士第,始就试礼部。东坡知贡举,黄鲁直与较艺,得明举,由是赫然古郫。杨天恵、三嵎李新皆以文名,时人号为「三俊」。按少微在宣和间,上书言时政,坐废。家贫无田宅,栖成都金绳院,十五年不变。其守学益古文,益工,晩号木雁居士」。有集行于世。徳阳旧志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云。
《杨天恵文集》六十卷
通志云:天恵,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恵,字佑甫,登熙寜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寜年号亦相连。
王君礼诗集
杨天恵曰:成都王君礼自宕渠佐转官资中,尝跨巴马,従一野僮径造馀门,持刺大呼:「我王某也!闻子名久特来耳!」因为具留之,信宿而去。其诗祖骚宗选出没传,记为儿时已能赋,有州里名,晩年多出白语,蕲晓流俗,不以镌琢为工。
《二江先生文集》十六卷
元佑中,双流宋承之著南部马涓序,称其笔端馺沓落纸,皆可讽咏。在官惟以简编笔研,吟咏度日,常曰:「世间乐孰与此,吾将终身焉」。
《三江集》太平谠议》。
达州王其昌著,熙寜九年进士,授黔江令。元丰中,景灵宫成,其昌作赋献之,辞极雅丽。
《得得居士戆草》一卷。
陈氏曰:右正言眉山任伯雨徳翁撰。其论章敦、蔡卞欲废宣仁尤切,故卞深恨之,独贬岭外。按史,髙宗采其諌章,追贬敦、卞等明著诬宣仁事告天下,诏赠伯。《雨官志》云:居谏省半年,上一百八疏,皆切国体。
文与可《丹渊集》四十卷
文同,字与可,永泰人。进士髙第。以文学名,操韵髙洁,画笔尤妙。仕至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元丰初,出守呉兴,至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逝。
东坡谓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章、草三画,四世少知者,惟予一见识其妙处。又有诗云:「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昩」。他日观其飞白,复恨知与可之不尽也。
《费东平诗集》六卷
文同序云:「嘉佑癸邜春,东平先生以古律五、七言诗共六帙,因其甥朱景副书为示,且属余以序置其首。馀熟读者累日,甚爱之。馀居常数言唐人风调,渉五代,衰季已沦委而不振。及见先生所作信,遗音馀响,久浮大空,至治世而复下。今又轧然发于先生之笔舌尔」。按先生阆中人,少举进士,自胜冠走四方游,名公巨卿之门,命既不偶,退返林壑,尽讳其它能,而一従事于此凡四十年。探深摘幽,愈老益工,大抵气和平而意精新,使人嗜之而不厌也。近世文士以篇什自名者甚众,如使先生之言杂行于其中,彼将左右顾揖相推以为先,余恐先生所得者固多傲然而独居其前矣,是可传布于天下也。此文见《丹渊集》,未著名氏。
《无为子集》四十卷
杨绘元素著,汉川绵竹人也。幼警敏,读书一过輙诵,至老不忘,为文立就。皇佑初,擢进士第二,仕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尝居无为山,号无为子云。
李公敏集》。
李谊伯,字公敏,绵州人。皇佑五年进士。幼孝谨,长通《六经》,历威、卭、果、汉四郡守,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赋三十卷、杂文二十卷。其子孟侯通直郎,仲侯司理叅军政,绩见神道碑铭。
《颐堂集》
宋王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寜人。文词古雅,隐居不仕。复著有碧鸡漫志》十卷,《糖霜谱》一卷。
鲜洪范《长江诗集》
《山谷跋云:馀昔闻蜀人有鲁三江者,号称能诗,士大夫多宗之。今观阆州鲜长江诗,不甚愧之也,虽切磋琢磨之功少,而浑厚之气几度其前矣。昔方士袁天纲见阆州锦屏山,题其石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然予在中朝,唯闻陈文忠公家世出才士,尝疑山水之秀,岂独锺于陈氏耶?其沉沦草莱,困顿州县,抱才器而与庆鹿共尽者,可胜道哉?今观鲜长江之才,所谓困顿州县者也,使之学不尽其才名,不闻于世,亦其乡之先达,士大夫之罪也。盖道不明于天下,则士不知择,术道不行于天下,则民之毁誉不公,岂独士大夫之罪哉?其所従来逺矣!鲜氏唯以阆中为族姓,其散漫于两蜀者,皆以阆中为祖,今试问鲜氏所自出,皆不能自言,或云出于鲜于后,去于而为鲜,以余考之,非是。蜀李寿,时司徒鲜明用事,专废立其鲜氏之祖欤?
《鲜于谏议集》三卷
鲜于侁,字子骏,阆中人。景佑初,登进士乙科,仕至谏议大夫。侁治经术,论著多出新意。晩年为诗与楚,词尤精志。称子骏,有诗传六十卷。
东坡曰:鲜于子骏《九诵》,友屈、宋于千载,上《尧祠》、《舜祠》二章,气格髙古,东汉以来鲜及也。
《张无尽集》三十二卷
张商英,字天觉。登第,调官峡路。章敦察访巴蜀,风采倾动西南峡中。部使者忧之,因求辩博之士以备燕谈。或以天觉姓名告檄召至夔州敦杯酒间,果以人材为问,部使者即言之,敦令召入。天觉不冠服,峨巾长揖,径就坐左。敦负气敢大言,天觉輙吐词压之。敦大喜,归而荐于朝,由是召用。元佑中,为开封府推官,出使河东。绍圣初,擢御史。大观四年,长星见,蔡京罢相,乃拜右仆射,尽反京之政。召用元佑迁客,天下翕然归重,期年去位。靖康初,遂与司马温公、范文正公同日降制,加赠官爵,赐谥文忠。
《黄松子集》十卷
唐安张唐英次公著,商英之兄也。进士及第,殿中侍御史。
《蒲左丞集》十卷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皇佑五年进士。曽公亮荐除馆职,神宗谓宰相曰:「宗孟有史才」。乃召同修国史。入为翰林学士,除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六。
《宋史》:宗孟累迁翰林学士兼侍读。旧制,学士唯服金带,宗孟入谢,神宗曰:「学士职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仪未宠,乃加佩鱼」,遂著为令。宗孟趣尚严整而性侈汰,藏帑丰,毎旦刲羊十、豕十,然烛三百入郡舍,或请损之,愠曰:「君欲使我坐暗室,忍饥邪?」常日盥洁,有小洗面、大洗面、小濯足、大濯足之别,每用婢十数人,一浴至汤五斛,他奉养率称是,尝以书抵苏轼云:「晩年学道有所得」。轼答曰:「闻所得甚髙,然有二事相劝:一曰慈,二曰俭,盖针其失也。
《唐子西集》十卷
唐庚,字子西,眉山人。登进士第。早受知于张天觉。天觉为相,擢京畿提举,欲用为谏官。会天觉去位,贬惠州雁湖。李氏曰:唐子西,文采风流,人谓之小东坡。
遁庵集》
丹棱,唐文若著子西之子。
《一江集》三卷
邓至著,双流人,绾之父也。通《六经》,学者従之甚众,每出入里中里中,人皆拱立,其尊敬之如此。
《庐江集》七十卷《治道中术》六卷十三篇
南充何渉济川,著渉于《六经》、百家山经、地志、医卜之书无不读。景佑进士,司封员外郎,所著有《春秋本旨》。虽在军中,尝为诸将,讲《左氏春秋》,狄青之徒,横经以聴司马温公。尝言:「学者读书少能自首卷,读至卷末,往往或従中或従末,随意读起,又多不能终篇。旋光性最专,犹患如此,従来惟见何渉。学士案上,惟置一书读之,自首至尾,正错校字,以至终篇未终,誓不他读。此学者所难也。
《邉臣要略》二十卷,《平戎策》十五篇。
普州景泰,周卿,著进士。起家,历尚书屯田员外郎、忠州刺史。有识鉴教。二子相继死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