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九十六

(明)曺学佺 撰。

○著作记第六

地理志部。

《山海经》十八卷

《呉越春秋》曰:「禹南巡,登南岳,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渎所至,使益疏而记之,名《山海经》。

《地理指掌图》一卷

陈氏曰: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书,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

《舆地图》十六卷

陈氏曰:金华王象之撰。舆地纪胜,逐州为图,逐路为卷。其捜求亦勤,至四蜀诸郡尤详,其兄观之漕夔门时所得也。眉山李说斋季允为之序。

蜀纪:

《隋经籍志》云汉扬雄撰。载《蚕丛》以前洪荒之事,下迄西汉,有本纪有传,常璩、李膺多引用之。

《蜀都赋》:

亦雄撰北斋司马膺之注。今无全篇,仅存者《萟文类聚》所载一段耳。

《蜀记

后汉广汉李尤伯仁撰《太平御览》引之。

《乡俗记》

后汉汉中赵宁撰《华阳国志》,蜀守陈留髙眹,续文翁之后,雅播文教。太尉赵公瑶初为九卿,适子宁还蜀,眹命为文学,撰《乡俗记》。

《三巴记巴中异物志》

并蜀汉谯周撰《水经注寰宇记》多引用之。

本蜀论

蜀汉光禄大夫来敏撰,郦道元注《水经》引之。

陈术益部耆旧传。

《蜀志》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位历三郡太守,又著《释问》七篇。 临卭郑厪伯「邑」亦作「耆」,旧传。

陈寿《益部耆旧传》十篇

王献之与人书,益部耆旧传,今送想催,驱写取了,慎不可过淹留。 常寛续耆旧作《梁益篇》,又作《后贤传》。

《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璩撰。自序曰:巴蜀厥初开国,载在书籍,或因文纬,或见史记,久逺隐没,实多疏略。及周之世,侯伯擅威,虽与牧野之师,希同盟要之会,而秦资其富,用兼天下。汉祖阶之奄有四海,梁益及晋,分益为寜,司马相如、庄君平、扬子、云、阳成子玄、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任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略举其隅。其次圣称贤,仁人志士,言为世范,行为表则者,名挂史録,而陈君承祚,别为耆旧,始汉及魏,焕乎可观。然三州土地,不复悉载,《地理志》颇言山水,历代传久,郡县分建,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犹未详备。于时汉晋方隆,官司星列,提封图簿,岁集司空,故人君学士,荫髙堂,翳帷幕,足综物土,不必待本纪矣。曩遭厄运,函夏滔堙,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苖,千里蔑鸡狗之响,邱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反侧惟之,心若焚灼,惧益遐弃,城陴靡闻。乃考诸旧纪,先宿所传,并《南裔志》,验以《汉书》,取其近是,及自所闻,以著斯篇。又采公孙述《蜀书》及咸熙以来丧乱之事,约取耆旧,士女英彦,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凡十篇,号曰《华阳国志》。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恨璩才短,少无逺及,不早援翰执素,广访博咨,流离困瘵,方资腐帛于颠墙之下,求馀光于灰尘之中,劘灭者多,故有所阙,犹愈于遗忘焉。《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纪既以炳明,而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土。后为蜀帝周苌宏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按《蜀纪》,帝居房、心,决事参伐,则蜀分野言蜀在帝议政之方。

帝不议政,则王气流于西,故周失纪纲,而蜀先王七国皆王,蜀又称帝,此则蚕丛自王,杜宇自帝,皆周之叔,世安得三千岁?且太素资始,有生必死,死终物也。自古以来,未闻死者能更生当世,或遇有之,则为怪异,子所不言,况能为帝王乎?碧珠出不一处,地之相距,动数千里,一人之血,岂能致此鹃鸟?今云是嶲。或曰嶲周,四海有之,何必在蜀?昔唐帝万国时,雍虞舜光宅八表,大禹功济九州,岛后稷封殖天下,井田之制,庠序之教,由来逺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则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仙自上世,见称在昔。及周之末,服事于秦,首为郡县,虽濵戎夷,亦有冠冕。故蜀纪曰:大人之乡,方大之国也。至于汉兴,反当荒服而无书学乎?汉书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若然。翁以前,齐鲁当无文学哉?汉末时,汉中祝元灵性滑稽,用州牧刘焉,谈调之末,与蜀士燕胥聊著翰墨,当时以为极欢,后人有以为惑。恐此之类,必起于元灵之由也。惟智者辨其不然幸也,综其理数,或以为西土险固,襟带易守,世乱先违道治,后服若呉楚,然故逋迯必萃,奸雄窥觎。盖帝王者,统天理物,必居土中,徳膺命运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虽饕窃名号,终于绝宗殄祀。何者?天命不可以诈诡而邀神器,不可以侥幸而取也。是以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岛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夫恃险凭危,不阶历数,而能传国垂世,所未有也。故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鍳也。干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今齐之国志,贯之一揆,同见不臣,所以防狂狡,杜奸萌,以崇春秋败绝之道也。而显贤能,著治乱,亦以为奬劝也。

晋孙盛《蜀世谱》: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之。

巴蜀志

晋袁休明撰。其略云:髙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行者攀縁牵援,带索全书,不传此数语,见郦道元《水经注》,亦碎金残璧也。

傅玄《蜀都赋》:

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博学,善属文,举秀才。晋武受禅,以玄为谏官,迁侍中、司隶校尉。卒,追封清泉侯。所著《蜀都赋》、《初学记》多采之。

左思《蜀都赋》:

思字太冲,作《三都赋》,载笔自随,十年乃就,蜀其一也,其事物多得之张载。载父收,为蜀郡太守,随之任,所作有《剑阁铭》及《成都白莵楼诗》。

补阙蜀都赋》

王逸少与周益州书云:「省疏具悉彼土山川之竒,故知扬雄、左太冲、《蜀都赋》为不备」。宋苍溪严大猷因之作《补阙蜀都赋》。

《辨蜀都赋》:

宋王腾著序略云:「予读左思《蜀都赋》,见其薄蜀陋呉謟,魏以谀晋之君臣,茍售一时之声价,而灭天下之忠义甚矣。原思之词,似欲尊正统而黜偏方,然不顾正气之沦溺,乃知蜀之被枉,其所由来者,岂朝夕哉!故作《辨蜀都赋》以申蜀人之愤气。其商略土风,采摭人物,不该治乱兴衰之变、邪正是非之理者,不在铺列之限。

《益州记》二卷

梁太仆卿涪城李膺公辅撰。时为本州岛别驾,乐史《寰宇记》常引用之。按「公辅」一作「公胤」。先是谯周、任豫、刘欣期各有益州记,散见类书。

段氏逰蜀记锦里新闻》三卷

俱唐段成式著见《寰宇记》及《宋史经籍志》。

唐郑暐《蜀记》二卷

陈振孙曰:《杂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人代未详。按《蜀志》,补「罅」以暐为成都人,复著有《天寳西幸略》云。

《元澄蜀记》一卷

出宋史新编,未详人代。

唐卢求《成都记》五卷

《序》曰:蜀国自秦始通秦,遗蜀王五羙女,蜀亦遣五丁迎之,到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人掣其尾不能得,五人相助,大呼拽之,山崩,五丁及秦女皆死,恵王遂遣张仪、司马错従石牛道灭蜀,因封公子通为蜀侯,以陈庄为相,置巴蜀郡,迁秦人,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以蜀令张若为太守,前时蜀王开明尚纳羙女为妃,盖五都山之精也,及死,葬于城西北,遣五丁担其本山之土以为冢,今有二石尚存,古老言五丁担土担也。陈庄既为秦公子相数年,遂谋反,杀秦公子秦伐蜀,诛庄封子恽为蜀侯恽后母诬恽有罪,赐剑自杀,蜀人以其寃,因为立祠,又封子绾为蜀侯,后复疑绾反诛死,自此但置守而已。后以李冰为蜀守,冰始凿三江,引水以行,舟楫岷山,多梓栢大竹,坐致材木,又溉水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复置绵洛二水,用便溉灌,作石犀五,以厌毒蛟,命曰犀牛,后更为耕牛二,又作三石人立水中,冰非常人也,与江神约曰:水竭不致足,盛不没肩,大凿岩崖,通沫水导江。之龙大怒,冰乃持刀入水,与龙闘龙死,遂无水害,迄今蒙利,蜀人称郫,繁为膏腴,绵洛为浸沃,云昭襄王时,又有白虎为患,意廪君之魂也。历四郡,伤千二百人,王乃募能杀之者,邑万家,金帛称是,巴夷朐忍廖中药何谢作白的弩于髙楼瞰而射之死,王嫌其夷人,乃刻石复顷,田不租十,妻不数伤人,不论杀,人不死,与之盟曰:秦人犯夷,输黄龙一双,夷人犯秦,偿清酒一锺,其人安之,遂号白虎,夷其族。又有濮賨賨,尤武勇,居渝水,夹水以居,为汉髙祖前锋,陷阵,善舞巴,与蜀代为仇雠,蜀尝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至汉髙六年,始分置广汉郡、髙后城、僰道开青衣。文帝末,以庐江文翁为郡守,穿湔油口,溉田千七百顷,立文学,选吏子弟皆就学,令俊乂之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于是岷络之地,学比齐鲁,孝景帝嘉叹,遣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自文翁始也。文翁明天文灾异后,以博士徵至侍中、扬州刺史,孝武帝置四部都尉,俾立十八郭,于是郡县多城观矣,又分牂柯置益州,是为南益州。宣帝地节三年,穿临卭蒲塩,井二十,置塩铁官,自汉兴至哀平,牧守仁贤,宣徳立教,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玺书束帛,交驰于梁益之地矣,虽鲁之洙泗,齐之稷下,未足多也。且汉徵八士,蜀预其四,髙帝分蜀郡北鄙置广汉,武帝分南鄙为犍为,遂有三蜀之号。王莽改郡守为帅,正以蜀郡为导江,公孙述为帅。正治临卭,述僭号。后汉光武帝灭述,还为蜀郡。顺帝即位,复为益州郡名,依旧州治大城郡,治少城。灵帝末,以刘焉为牧。及卒,子璋伪嗣。建安十九年,璋迎汉左将军刘备至,遂灭璋,称帝继汉,号称先主,治成都。魏末,司马昭平蜀,复为益州。晋受魏禅,以州领郡。武帝末,以成都为国,封子颖为其王后,賨人李雄僭称王。晋穆帝永和初,遣桓温灭之,复为蜀郡,谯縦反,安帝命朱龄石讨平之。至梁,分益州,更置南北二益州,以武陵王纪为刺史,纪僭帝号,领兵东下,为湘东王所杀。后魏废帝前二年,尉迟迥定益州,置总管,后迥举义旗,不受代,为隋主坚所戮【。按史迥无举义旗事,恐是隋文帝若据益州不受代,则王谦也】。隋开皇元年,废总管,置行台,以蜀王秀为西南道行台尚书令,三年,复为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为州,又改州为郡圣。唐武徳元年,复为总管。三年,置行台,改为益州,以太尉、秦王为益州道行台总管,又改为大都督府。天后析益州置彭、蜀、汉三州。开元二年,始以齐景胄为剑南节度营田兼姚嶲等州处置兵马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也。八年,以李浚为使,去兵马,以章仇兼琼兼山南西道采访使,其后或兼或否,亦无定制。上元二年,始分东、西川,广徳二年,复合为一。大历二年,又分两川,至今不改。天寳三载,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玄宗皇帝巡幸,车驾留五月,至徳二年,改为成都府,置尹,比东西二京,号南京,后复停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益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譲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况赤府、畿县与秦、洛并故,非上将贤相殊,勋重徳望,实为人所归服者,则不得居此。况控带蛮落,厄戎限羌,非文武寛猛,包罗法度之君子,则不能得中庸,以是圣庭慎择,尤难其任。凡使号有三:节度、观察、安抚,先时南蛮六部不相臣服,天子有恩赏,各颁一诏,呼六诏。开元末,节度使王昱受贿,上奏合六为一,乃封大酋帅越国公蒙归义为云南王,始独称南诏。至杨国忠遥领蜀郡太守、兼采访使,遂扰邉阃,希立功伐,乃有泸南不利之变。贞元中,韦令公皋为节帅,招复云南,背蕃归汉。十一月八日,置使安抚,兼统押西山八国近界羌蛮等使,是为三使韦令。公本以竒勋秉旄钺,思立边效,又在镇且岁久,南诏为其用,拓地甚逺,公既卒,刘辟继公后,以兵守险为不顺,诛死,家籍,没后,京兆杜公为节帅,酷易军政,殊不以封域为念,戍卒罔代,边蛮积忿。至太和三年十二月,蒙■〈山羌〉巅遂以兵剽掠至城下,杜公填门不敢与争,会监军使矫诏宣谕,蛮人遂退,工巧散失,良民歼殄其耗半矣,列政补完,尚不克称。大中六年四月,诏以丞相太原公有駈制羌戎之成绩,由邠寜节度司徒同平章事镇蜀蜀为奥壤,领州十四、县十一,户百万,兵士五万,外壃接两蕃,人性劲勇,易化以道难,诬以智公,至以俭约,帅之以谨廉不伐,临之以刑赏,法制平治之人,欢且舞旦夕咏公之徳矣。先是,西蜀图经甚备,朝野之士多寄声写録,主兹务者,不胜其烦,遂尽削而潜焚之,长吏至,即据显者,集为一轴以献,繇是百不书一。大中八年,户曺参军蔺玄宗甚好学,且目睹司徒相国之异绩,愿付以传示于后,然不以文自任,剪截疏长,芜言不略,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刊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图经为目,乃捜访编简目,为成都记五卷,经与图附益之,愿终玄宗之职,庶以此为助也。大中九年八月五日叙。

《续成都记》一卷

五代杜光庭,著见《宋史经籍志》。

锦里耆旧传

五代进士张𩇕,著见《人物志》。

续锦里耆旧传

陈振孙曰:前应灵县令平阳句延庆昌裔撰。开寳二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其词芜秽,请延庆修之,改曰《成都理乱记》。天成后,别加编次。起咸通九载,迄乾徳乙丑平蜀之后、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顺、王均、刘旰作乱之迹,皆略载之。知新繁县太常博士张约序:按,延庆,成都人。

《蜀程记》一卷

五代韦庄著见《宋史》。

《华阳记》

伪蜀广政中荷泽院僧仁显撰《古今集记》取之。

《蜀江志》十卷,《剑南风物録》二十八种

并宋东阳沈立撰。庆历间,知洪雅县事。

《离𡺾志》十卷

见新编,不知作者。

《梁益志》十卷

晁公武曰:任弁撰。天禧、申弁游宦于成都,以《蜀记》数家言皆无据,乃引书传刊正其谬,自为序。

《蜀古今传》:

《陵州志》云宋续耆来守是州,暇日作《蜀古今传》。赵清献公《成都古今集记》实摭用之。

《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

晁氏曰:赵拚编。拚自庆历至熙寜,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摭其故实,以类相従,分百馀门,时熙寜七年也。自序曰:仆繇庆历至今,四入蜀,凡蜀中利害、情伪风俗,好恶了然,见之不疑。尝谓前世之士编摭记述,不失于疏略,则失于漫漶,不失于鄙近,则失于舛杂。向治平末,因取续耆旧传而修正之。去年陈和叔翰林以书见贻,俾仆著《古今集》别为一书,此固仆之夙心,而未有以自发也。繇此参访旧老,《周咨》硕生,缉以事类,成三十卷,不始乎《蚕丛,而始乎《牧誓》之庸,蜀従经也。従经,则《蚕丛》不必书而书之于后,何也?扬雄纪之,吾弃之不可也,参取之而已矣。事或至于数说,何也?久论之难详也。昔者齐太公仕于周,司马迁有三说焉,疑以传疑可也。神怪死生之事,不可以为教。书之何也?吾将以待天下之穷理者也。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所以警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御之本末,终之以伐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以茍窃也。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讹谬,然后落笔如关侯墓。今荷圣寺闯然有榜,而僧仁显作《华阳记》云:墓在草场,庙在荷圣」。此目击之所,当弃而従之者也。若夫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则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备,然窃意十得八九矣。后之君子,其亦有照于斯乎!

范百禄序曰:成都,蜀之都会,厥土沃腴,厥民阜繁,百物浩丽,见谓天府,缣缕之赋,数路取赡,势严望伟,卓越佗郡,朝廷席五圣之厚,基万龄之泰,明烛外遐,爱均畿辅,凡选建师长,必一时名徳,中外皆曰可,然后以尹兹土,其优驭西南之意,概古邈矣,非独隆于今也。蜀之所以为重于天下,虽穷隅鴂舌共知之,而其可以文载而久者,则往志蹐错,近事缺绝,殆不足以彰其重。熙寜壬子八月,诏以参知政事赵公为资正殿大学士,再莅此府。蜀之黔黎,夙云易扰,小异故常,必厪上心,是时天子方恻然矜之,故不惮委公以逺公,倍道而来,下车之初,厘所当恤,亟即民心,平纷觧累,人乃说怿,尽知明天子覆育逺方之意甚厚,公亦自谓宜于蜀也,会翰林学士陈公和叔寓之书曰:蜀事可观,惜其坠落泯泯,不耀公慨然留意,毎政事闲隙,延多学博识之士,与之讲求故实,掇采旧闻,若耳目所及,参诸长老,考覆是非,自开国权舆,分野占象,州部号名,因革之别,其镇其浸冈,联派属之详,都城、邑郭、神祠、佛庙、府寺、宫室、学宫、楼观、苑囿、池沼建创之目,门闾巷市、道里亭馆、方面形势,至于神仙隐逸、技艺术数、先贤遗宅、碑版名氏、事物种种、瑰谲竒诡,纎啬毕书,繇秦汉已来,凡为守令,荦荦有风迹者,若干人,有唐迄今知府事居多,闳硕端毅之望又若干人,其行事暴于图史,不可胜述其始,至若代去之年月序次昭然著矣,厥生巨人,千古不乏,泽我文化,隽乂迭起,科选徳进,相踵于朝,数百年间,无一遗者,物有其善,虽毫厘云补,实足以为一方盛观,自昔僭贼,乘民凶灾,事变不同,久近亦异,悉其致寇之由,及王师夷难底平之迹,与夫历世蛮獠,叛服不常,中国所以驱除覊縻得失之故,又足以为不虞不若之明鉴。呜乎!既有政以孚其恵,又为书以宪厥后,公之于蜀,可谓志得而道备矣。书成凡若干篇,以类相従,为三十卷,名曰成都古今集记,令观之者,信蜀为重,于天下非虚也哉!

《续成都古今集记》二十二卷

陈氏曰:知府事王刚中居正撰。绍兴三十年馀。尝手写《洛阳名园记》而题其后曰:晋王右军闻成都府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逺想欲一逰,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逰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録为一编。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逰焉。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髙人达士之懐,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逺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迩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馀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夣华録》诸书并蔵而时自览焉,是亦卧逰之意云耳,于时岁在己丑,蜀故无恙也。后七年而有虏祸,秦、汉故迹,焚荡无遗,今其可见者,惟此二记耳,而板本亦不可复得矣。呜呼,悲夫!自昔清献公删取张𩇕、勾延庆、郑暐、卢求、周封等书,为《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凡兴废迁徙及城郭、宫府、坊市、库厩、儒宫、佛室、仙馆、神祠、陵墓、渠堰、楼台、池苑之名数,与风俗之好恶,人物之臧否,方伯监司之,至去蛮夷寇盗之起,灭木石之殊尤,虫鱼之变,怪靡不毕,载其采获贯穿,亦勤且详矣。自熙寜讫今凡八十七年,事当纪述者,盖难遽数,而旧记莫或踵继,见闻异辞,日月寖久,恐遂湮灭,可不惜哉!晋陵胡承公尝命僚属论次,未究端绪,寻迁宣抚使,事复中辍馀来此将周岁蒙国,威宪边堠,幸帖息斯,民亦安堵如故,因以闲隙,捜访纂缉,作《续记》二十二卷。前记载古事往往有差误则辨正之,脱遗则补足之。清献所云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者,余固不免也。其亦有待于后之君子乎?

《成都古今丙记》十卷

宋淳熙制置知府范成大撰。自序曰:前记赵清献公作于熙寜七年甲寅,凡三十卷。蜀之始封及分野梁、益州、剑南西川、成都府属郡县得名之所,自废置因革之不同,考之详矣。后八十七年,当绍兴三十年庚辰,王恭、简公续为之记,有辨其差误,附益其未载者二记,今皆具存《续记》之成,距今才十有八年,虽事之当书者不至甚伙,然恐自是日月寖久,来者难考,乃搜耳目所及者继书之,名曰《丙记》。其二记已载者皆不重出云。

成都《古今丁记》二十五卷

淳熙中制置胡元质长文撰。自序曰:「《成都古今记》,起自熙寜甲寅,前帅赵阅道集之,凡三十卷。后八十七年,当绍兴庚辰,王时亨复为续记二十二卷,废置因革,纎悉巨细,靡不载也。又十有八年,当淳熙丁酉,范至能复为丙记十卷,距时亨日未逺,虽不至如前续记之多,然二书之所不及者,则加详矣。予以是年秋代匮帅蜀,四路兵民之寄实在焉。蜀久困于征输,岕之额虽减,塩茗之课犹重,其它边防民政事所当行,利兴害去,皆有端绪可覆而考也。居三年,缀为丁记二十五卷,粗成一书。惟沈黎畨部绎骚逾时方定。变之所起,以迄无事。随宜措画,本末具存,姑俟论定,别为一编,合成都四记而观之,往事顿前,得过半矣。

蜀人物志

寳谟阁学士刘甲撰。甲字师文,淳熙进士,嘉州人。

《剑南广记》四十卷

宋龙州助教郭友直撰。

《宋成都志》

庆元中制置使建安袁说友序作者,不知为谁。按费著云全《蜀郡志》,唯《成都志》有文类。《今文类》五十卷,为袁所集,则《志》必出其手而自序矣。

元成都志》

至正中费著撰自序》曰:成都居全蜀上游,其名称自西汉始。按《禹贡》,蜀为梁州之分,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今导江与沱名,县镇于成都,此三代而上地。志之见于书而不可诬者,文王之化行乎江、汉之域,江有沱咏于二南之先。然汉统于江以朝,宗沱附于江,以起兴江首四渎,历代祠其神于成都,故成都为江之源,而荆、扬之江特其委尔。考禹迹声教之所被,稽文王羙化之所行,征诸武王逖矣。西土之誓,言论全蜀,而溯源于成都上游之导江,则孰有逾于《诗》、《书》之为可信而有据者哉?谓三代而下秦恵伐蜀而后得与中国通。文翁兴学于成都,而后得与齐、鲁比不端本于夫子删定之经,惟迁史之言是信,亦学者之过也。若曰周衰而诸侯叛蜀,据阻自安,职贡废而文教弛,秦恵伐之而后道路通,文翁学而后风化,复斯可矣。舍《诗》、《书》断,自秦、汉以论蜀,则未可也。全《蜀郡志》无虑数十家,惟《成都志》有文类兵馀,版毁莫存,蜀宪官佐搜访百至,得一二写本。乃参稽订正,仅就编帙。凡郡邑沿革与夫人物风俗,亦概可考焉。遂鸠工锓梓,以广其传,若文类之详,则有待于后之好事者。

青城山甲记

晁氏曰:伪蜀道士杜光庭宾圣撰。集蜀水若山在青城者,悉本道家之言。

《青城山乙记》一卷

范仲立撰

《岷山异事》三卷

宋史句台符撰。

《永康军志》今灌县。

教授张増编。

茂州图经

郡守史宪序

《资中志》今资县。

扈自中编李折序。

金渊志,今金堂县。

郡守韩植序

龙门志今龙安府。

杨熹序

龙门,《续志》

宋之源序

阴平县。记今青川所。

唐大中六年周茵撰。

《嘉州志》二卷

本志序云:宋吕勤为守命,张开修峨眉志,至吕昌朝以《嘉州图经》増广之,为《嘉州志》二卷。

嘉定志》

郭公益编

续志》

林洁已编

《峨眉志》三卷

晁氏曰:张开撰。郡守吕勤命开考图经及传记、石刻,缀缉成书,析为十四门。宋白、呉中复诗文附于后。

峨《眉山记》一卷

《宋史新编》此记次在卢鸿下。

荣州图经今荣县。

隆兴元年,李焘为守,命教官勾演编。

《武阳志》十卷今彭山县。

陈氏曰:乾道六年,教授葛元隲著,太守廖迟元达序。

《武阳志》二十七卷

何友谅著见《宋经籍志》。

眉州古志

孙汝聴编。

《通义志》二十五卷今眉州。

《宋经籍志》:赵善贑著。

《通义记》

家安国编

《江乡志》亦眉州。

张伯虞编,刘光祖序。

《临卭志》二十卷,《补遗》十卷今卭州。

宇文绍奕撰。见《经籍志》。

《雅安志》今雅州。

李嗣文序

《沉黎志》二十三卷今黎州。

宋史王寅孙撰。

《戎州记今叙州府。

《唐书》李仁实撰。顿邱人。官至左史。

《叙州图经》三十卷

俞闻中撰。见宋史》。

泸州地里书。

蒲江髙载著载,为泸州録事参军,州守吏部范君委修。笔削周详,为时所重。

江阳志今泸州。

教授李浚序

江阳谱

永嘉曺叔逺编

《江州图经》一卷今重庆府。

见新编,不载作者。

《江州事迹》三卷

《宋史经籍志》韩昱撰。

南平志:今南川县。

郡守赵彦迈序。

《南平郡图经》一卷

失作人名,见新编。

《涪陵记》一卷今涪州。

《宋史》云冯忠恕撰。

《古涪志》十七卷

《宋经籍志》云王寛夫撰。

《龟陵志》今涪州。

杨兴序

《龟陵新志》:

郑鉴撰。

《忠州图经》一卷

《新编载失名。

南宾志,今忠州。

樊汉炳序

平都山仙观记》二卷今酆都县。

见《宋经籍志》,未详人代。

《垫江志》三十卷今合州。

郡守任逢编见《宋史》。

《靖南志今荣昌县。

太守黎伯巽序。

《珍州图经》三卷今遵义府真安州。

见《宋经籍志》失名。

《夔州图经

故相国安阳公源乾曜参军时修

夔旧图经

李国纬编。

《夔州图经》四卷

《宋经籍志》:刘徳礼撰。

《夔州志》十三卷

《新编》云马导撰。

《通川志》十五卷今达州。

宋史马景修著。

《大寜监图经》六卷

《宋史》云不知作者。

南浦志今万县。

赵善赣编。

《万州新志亦万县。

王子申序

梁山军图,经今梁山县。

教授黄震仲编

《阆苑新记》三十卷。今保寜府。

新编载王震撰。

《隆苑记亦保寜府。

宋陟文

《阆苑前记》:

何求文

阆苑续记

曺无忌文保寜志云宋阆中何求以宋陟隆苑记疏略,乃裒次三十卷为《阆苑记,其后同县曺无忌又续为二十六卷。其书自元符三年起修,至绍兴二十五年止。

寜武志今广元县。

邹卿序、杨炎正编。

清化前志,今巴州。

教授刘甲编

清化续志

教授李钧编。

《果州图经》五卷今顺庆府。

见宋史无作者名。

《开汉志亦顺庆府。

郡守朱繁序云:「纪将军信加封诏词,有云「实开汉业,故建楼,命名曰《开汉」郡志》、《名编》亦曰「开汉」。

广安志》

嘉定改元,郡守廖唐英序。

《宕渠志》二卷亦广安州。

无编集人姓名及郡守题名《仙释、诗文等类。

《蓬州志》五卷

秘书少监剑门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寜四年序。

梓潼古今记》今潼川州。

淳熙间,郪令孙汝聴作:

梓潼《风俗谱》

元佑间,教授石庆嗣作:

新潼川志

刘甲序

《潼川府图经》十一卷

《宋史新编》袁观撰。

遂寜志

马崇文序

《普慈志》三十卷今安岳县。

宋郡守杨泰之撰。青神人。

《西南夷事状》二十卷,《西戎记》二卷

并唐韦皋撰。

《西南备边録》十三卷

陈氏曰:唐宰相李徳裕文饶,太和中镇蜀所作,録内州县城镇兵食之数,大略具焉。

李巽岩曰:「今存者只一卷,与《崇文总目》相符,岂嘉佑以前已亡逸乎?徳、裕之深谋逺虑,虽至今可用也,而所存止此可惜」。

《西南备边志》十二卷

陈氏曰:嘉定进士邓嘉猷撰。绍兴末,犍为有蛮扰边,初莫知其何种族也。已而有能别识其为虚恨蛮者。时蜀边久无事,既去而朝廷忧之,诏有司经度。嘉猷取秦、汉以来讫于本朝,凡史传所载蛮事,皆著于篇,时乾道中也。其为志九,为图一。

《边和録》五卷

陈氏曰:承议郎河东陈伯强撰。载胡世将承公宣抚川、陜事。

西南条著。

赵瞻著瞻知威州,以威茂杂群獠,险而难守,不若合之而建郡于汶川,条著其详为书后。熙寜中,经理西南,就瞻取其书考焉。

益部方物略记》

宋端明殿学士、吏部侍郎、知益州安陆宋祁子京撰序曰:益为西南一都会,左阻剑门,右负夷番,内坦夷数百里,环以长江,裹以复岑,川陆盛气碍而不得东,逥薄蜿蜒,还负一方,为珍木为怪,草为鸟鱼,芋稻之饶,日旸雨雨,嘘和吐妍,层出杂见,不可胜状,殆岷精縕,灵示完富瑰,璚于兹壤也。嘉佑、建元之明年,予来领州,得东阳沈立所録剑南方物二十八种,按名索实,尚未之尽,故遍询西人,又益数十物,列而图之,物为之赞图,视状、赞言生之所以然,更名益部,方物略记,凡东方所无,及有而自异,皆取之粪禆、风土聚邱之遗云。

《三川官下记》二卷

宋敏求撰。见《宋史经籍志》。

《续东京至益州地里图》若干卷。

《宋史》李常著。常字公择,东坡友也。

《峡程记》一卷

五代韦庄撰。见《宋史》。

《峡山履平集》一卷

司马俨撰。见《宋经籍志》。

《峡山利渉集》一卷

潘子韶著见宋史》。

《蜀北路秦程记》一卷

宋史陈延禧撰。

《呉船録》一卷

范成大至能撰。公自蜀帅东归,纪「逰取门泊,东呉万里船」之句为名。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