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六十四

(明)曹学佺 撰。

○方物记第六

食馔。

《山海经》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补注》云:「蜀人种稷于深山中,以酿郫筒,酒间以作饭也」。

扬雄《益州箴》曰:「有稉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其《蜀都赋》则云:五榖、冯戎,瓜瓠饶多矣」。

《华阳国志》曰:「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又曰:江州县北有稻田出御米。贾逵曰:梁,香米也。蜀本梁州出香米,谓之竹根黄。按谷名,有桤木,红蔬名,有老莺菌者,皆蜀中之佳号。

戎菽,蜀人所谓胡豆也。《志》云:「蜀人得种于羌戎,故名」。又云:「即蚕豆多食,伤肾而面黑黄」。山谷戎州荅李任道谢分豆粥诗》云:「豆粥能驱晩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益州方物略》曰:「佛豆粒大而坚,农夫不甚种,唯圃中莳之,以盐渍食,小儿所嗜也」。赞曰:「丰粒茂苗,豆别一类,秋种春敛,农不常莳」。又云:「红豆花白,实若大红,豆叶如冬青」。蜀人以为果飣。赞曰:「叶圆以泽,素花春敷。子生荚间,累累缀珠」。

陆游云:豌豆之不实者,其叶名巢菜,蜀以为蔬」。《广志》曰:朱提有秬豆花、紫苗似小豆,可为麫云。

《巴志》:「三峡两厓,土石不分之处,皆种燕麦。春夏之交,黄遍山谷,土民赖以充食。蜀人言食燕麦后咽水,能令下泄。一名油麦漂之,可作麫。

宋皇佑初,彭山县上《瑞麦图,仁宗曰:「朕尝禁四方献瑞,今得西川麦秀图,可谓真瑞矣。其赐田夫束帛以劝」。淳熙九年,夔州进士陈谦亨进瑞麦,其穗二十六有三岐者。太守闽中林栗图而赞之曰:「淳熙天子御图三七协气所锺,嘉禾乃出巴、夔之山,亘连阡陌,或两其岐,或六其脊,惟是西门近郊所植,六六同颖,函三为一。兹诚剏见,图写漏逸,乃知人为不逮天力。上方寅畏,摈华务实,臣不敢献私志于室,采诗之官,汗青之笔,编诸诗书,示此其质。

范成大《东郊观麦苗诗》:去岁秋霖麦下迟,腊残一雪润无泥。相将饱吃滹沱飰,来听林间快活啼」。

扬雄《蜀都赋》有芍药之羹,甘馥之和,方舆胜览,广安军有十似,若所谓金羹玉饭,非溢美也。

王隐晋书:郪县王长文,字德睿,州辟别驾,佯狂不就,乃微服窃出,至成都市中,蹲地啮胡饼,白傅忠州寄胡饼,与杨万州诗胡麻饼様,学京都麫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王蜀。时有赵雄武者,号赵大饼」,出典名郡,为一时富豪严洁,奉身精于饮馔,居常不使膳夫,六局之中,各有二婢,执役当厨者十馀辈,皆著窄袖,鲜洁衣妆事,一食邀一客,必水陆俱备,虽王侯之家不得相仿。能造大饼,每三年麫擀一所,大如数间屋,或大内宴聚,或豪家有广筵,多于独盛,内献一所裁割用之皆有馀矣,虽懿亲密分,莫知擀造之法,以此得名。

《少陵诗》:「西历青羌阪,南留白帝城于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注》云:「峡人以蜜煎饼,谓之粔籹」,江南谓之膏环也」。《山谷年谱》:「绍圣三年五月,弟知命携一妾一子及山谷子相相之母,将抵黔南山谷,与书云:「初五日宿大浩,初六日,可来,趁迭石早饭」。又云:「今日甚思汝辈同剥粽子也」。又有帖云:「昨仲牖过此,盛称亚室之秀慧,纎浓合度笑,语不可忘,女红尤妙。公济来」。又言:「作瓠羹极地道,故奉麫一石作瓠羹也。一𠽁」按此帖在戎州,见本志。

《蜀都赋》曰:麫有桄榔寰宇记》:播州㽛町县有桄榔木,可以为麫,百姓资之」。宋新繁梅摰《登成都普贤阁观桄榔诗》曰:「他年薄宦守西瓯,一瞬流光二十秋。今见桄榔两嘉树,恍如重到海。边游。太守王素和云:「闻说桄榔南海头,移来西蜀屡经秋。自缘赋得诗情苦,不觉攀条忆旧游」。

古记云: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史记:蜀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夫妇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沃野,下有蹲鸱,乃求逺迁,致之临卭。扬雄蜀都赋曰:「闻蹲鸱之沃野,则以为世济阳九。注云:济,人饥也,叶似蹲鸱。华阳国志曰:「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如蹲鸱,谚曰:富何卒耕水窟,贫何卒,耕水窟」。言芋田能贫能富也。颜氏家训,梁有权贵读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以为羊字。后有饷羊肉者,即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寰宇记:「云安有瓜畴芋区,区以薯蓣,畴以贯瓜,皆伏草根也。瓜畴芋区本于左。赋方物略云:「蜀芋多种,以赤鸇为最,俗号赤鸇头,形长而圆,但子不繁衍。又有蛮芋亦美,其形圆而子,蕃人多莳之,最下为搏果芋搏接也。言可接果,山中人多食之。本草有青紫白真莲,禅野六种,惟野不堪食。赞曰:芋种不一赤鸇,则贵民储于田,可用终岁。范蜀公诗:「白岩霜重红梨晓,银砾烟深紫芋秋」。按银砾村名在犀浦,出芋圆而佳,与他产异。东坡诗朝行犀浦催收芋,是矣。广志曰: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君子芋大如斗魁,又如杵■〈草、旅〉、草殻芋锯子,芋劳巨芋,青浥芋。此四等多子,淡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伞盖,绀色,紫茎长丈馀,可作羹臛微涩,得饮乃下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鸡子芋色黄,百果芋魁。大子繁亩收百斛,种一百亩以养彘,早芋。七月熟,九面芋,大而不美象,空芋大而弱,食易饥,青芋素芋皆不可食。

扬雄《蜀都赋》:「五肉七菜,胜饫腥臊。故梁昭明启曰:「呉愧千里之莼,蜀惭七菜之赋也」。刘宾客嘉话》云:「诸葛所止令兵士种蔓菁,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也。叶稍舒,可煮食也。久居随以滋长也,弃去不足惜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也。冬有根,可斸食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溥乎?」三蜀人今呼为诸葛菜」。

高力士感《巫县荠菜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本草益州有苦菜,乃是苦□,即龙葵也。《寰宇记》:「益州旧贡龙葵桐」。《君药录》曰:「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而根复生,凌冬不枯,方物略真珠菜。戎、泸等州有之,生水中石上,翠缕纎蔓,首如贯珠。蜀人以蜜熬食之,或以⺶煮,可行数千里不腐也。《赞》曰:「植根水中,端若串珠皿,而瀹之可以代蔬」。

《本草》,蜀人谓薇为「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东坡元修菜诗序:菜之美有吾乡之巢,故人元修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馀去乡十五年,思而不得见。元修适自蜀来,见予于黄,乃作诗使致其子种之。东坡之下,摠志巢菜,叶似槐,而小子如小豆,夏时种以粪田,其苗可食。《齐民要术》云:「蜀芥芸薹取其叶者,皆七月半。种地欲粪熟蜀芥一亩,芸薹一亩。种法与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十月后,足霜乃收取其子者,则二三月好雨泽时种,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采之。

《益州记》云:绵竹东武山有江池,出白莼,冬夏带丝肥美,为一州最。《地图记》云,是诸葛亮池中物。宋元嘉中,刺史陆岩尝取以献。

《高僧传》云:绵州净慧寺僧惠寛,出家在寺,其寺近池,人多捕鱼为业,寛与授戒,且曰:「尔辈不当如此为给,吾能令汝所得,不失于旧」。因指其池畔尽生菌蕈,渔人采之,省力得利与鱼同,后人因呼为「和尚蕈也。

《蜀都赋》:「樊以蒩圃。蒩,草名。《广苍云》:「蕺者,蒩也」。《文选注》云:「土茄覆地而生根,可食,蜀人谓之香蒩。黄鲁直,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朝来盐⺶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又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彭亨,蜀人生疏不下箸,吾与北人俱眼明」。又白金作颗非椎成中有万粟嚼轻冰。戎州夏畦少蔬供,感君来饭在家僧。又畦丁收尽,埀露实叶底,犹藏十二三待得银包已成谷,更当乞种过江南。天社任渊注云:「椎成汉剑名,盖借用耳。茄之老者,其子坚黑如谷。

汉犍为郡不狼山出鄨水入沅,有野生薜可食。按《司马相如传》。《薜莎《注》云:薜,藾蒿也。水,草名。

《琅嬛记》云:「猿啼之地,蕨乃多有,每一声遽生万茎。今峡人以为粉用作「饼飥」。东坡《送蜀僧去尘诗》,「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丹铅录》云:「黄山谷有蕨牙初,长小儿拳」以为竒句。然太白诗已有「不知行径下,初拳几枝蕨」之句矣。

《广志》曰:蜀地温食瓜,至冬熟,有秋泉瓜,秋种亦冬熟。《齐民要术》云:「取白米一斗,䥶中熬之以作糜,下盐使咸淡适口,调其寒热,拭瓜以投,其中蜜涂瓮」。此蜀人方美好」。陆机《瓜赋》云:「桂髓起于巫山矣」。《寰宇记》:「巂州有斯难树,生子如瓜味酸可生食」。

《别录》曰:五木耳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暴。《乾山海经》曰:「崃山,其草多薤韭。《酉阳志》云:「邑梅长官司南八里韭山,昔有遗韭种于山,顶长丈馀,四时茁茂,夷人刈食之何少?卿子应《诗》:梁山薤,黄妙天下,玉箸金钗盈大把。其色鲜黄味美脆」。

巴南山川记》有石蒜、石葱。《马湖志》,元时马湖蛮贡独本葱。

《吕氏春秋》曰:「和之美者,蜀郡杨朴之姜」。注云:「杨朴,地名。《梁山志》:「治北十五里,高梁山壤黄而腴。其人业树姜,衣食取给焉」。

《汉书》:武帝使唐蒙讽晓南越,食蒙以蒟醤,谓从西北䍧牱江来,故曰感蒟。醤竹杖则开。䍧牱,越巂也。《正义》曰:蒟,似榖,叶如桑,以叶作醤,酸美。颜师古曰:亦名浮留,似荜拨岭南,取叶、和、槟榔食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醤,荜茇也,大而紫曰荜茇,小而青曰蒟,可以调食,故曰醤。《丹铅录》云:今永昌人犹以荜茇为豉方物,略蒟出渝、泸、茂、威等州,叶如王瓜厚而泽实若桑椹,缘木蔓,生子熟。时外黑中白,长三四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能温。五藏,或用作醤。善和食味赞》曰:蔓附本生,实若椹累。或曰浮留,南人谓之和,以为酱,五味告宜。按《蜀记》曰:扶留木根,大如箸,又似柳根,有蛤名。古贲生水中,烧以为灰,曰牡蛎粉。先以槟榔著口中。又取扶留藤一寸,古贲灰,少许同嚼,除胸中恶气韵,府蒟叶如桑子,如甚玩之近是,但今人不解为酱而以为曲。《寰宇记》有蒟醤山,在故都濡县,今之彭水也。

常璩《巴志》云:「蔓有辛蒟园,有芳蒻。《蜀都赋》,其圃则有蒟蒻。茱萸《注》云:「蒻,草也,其根名蒻,头大者如斗,其肌正白,以灰汁煮则凝以苦酒淹食之。蜀人是珍本草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益州记》云:蜀人以冬月取蒻茎舂碎,炙之,水淋,一宿为葅。

《礼记》注藙音藙煎,茱萸也。《尔雅》谓之榝色,八切广雅𣐊榝欓,越椒,茱萸也,一名藙根,东南行者胜子,至九月九日气烈而熟,故俗至是日折以辟恶气。又有名食茱萸者,其本髙大至百尺馀,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叶,类油麻花黄,蜀人呼其实为「艾子,即藙音之讹也。《戎州志》:「土人以艾子为油树,高数丈子,如茱萸糜之,而取其汁,烹蔬笋,味辛香。方物略艾子,实正绿味辛,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选,香满盂盏。或曰作为膏,尤良」。按扬雄《蜀都赋》作「藙藙」。艾同音云:「《赞》曰: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本草》:卭州有醋林子类,樱桃而蒂短,其叶味酸采,得入盐和鱼脍食,云胜用醋也。《广志》曰:蜀名梅为䕩,大如雁子梅䕩,皆可以为油,黄梅以熟,䕩作之䕩,音老。按《周礼》馈食之笾,其食乾䕩」《食经》曰:蜀中藏梅,法取梅极,大者剥皮阴乾,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也」。

任渊云:眉之野人,或食虴,蜢史应之。尝为童子师,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侩目之。山谷先生至眉,以诗戏之云:「先生早擅屠龙学,袖有新硎不试刀,岁晩亦无鸡可割,庖蛙煼蜢荐松醪」。一本煼蜢作煎鳝,前辈诗。来朝为送先生饭,一夜,沿溪捉鳝鱼」,盖以馆师及屠侩为嘲耳。

《魏略》云:新城孟太守道蜀猪豚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煮饴蜜以助味。太守,孟达也。陆游云:「某族伯父彦逺,言少时识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食皆蜜也,豆腐、麫筋、牛乳之类,皆用蜜渍,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刘孝仪谢东宫赉橘启亦云:岂如蜀食待饴蜜而成甜也。

《蜀都赋云:「蜜房郁毓被其阜山,图采而得道」。《华阳国志》:宕渠县有石蜜宿山,图所采也。本草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炼砂糖为之成饼。块有黄白色。寰宇记》:茂集达三州产蜜,资州产甘蔗。《容斋随笔》云: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所谓胹鳖炰羔有柘浆是也。其后为蔗饧。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献甘蔗饧是也。后又为石蜜。《南中八郡志》曰:笮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本草》亦云炼糖和乳为石蜜是也。后又为蔗酒。唐赤土国用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是也。唐太宗遣使至摩揭陁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渖如其剂,色味愈于西域逺甚,然只是今之沙糖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历世诗人模竒写异,亦无一章一句言之。唯东坡过金山寺作诗送遂寜,僧圆寳云:涪江与中冷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鲁,直在戎州作。颂答梓州,雍熙长老寄糖霜,云逺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则遂宁糖霜见于文字者,实始二公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而颗碎色浅,味薄才比,遂之最下者,亦皆起于近世。唐大厯中,有邹和尚者,始来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以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有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蔗有四色,曰杜蔗,曰西蔗,曰艻,蔗本草荻蔗也。曰红蔗,本草昆仑,蔗也,红蔗止堪生啖,艻蔗可作沙糖,西蔗亦可作霜色,浅土人不甚贵。杜蔗紫,嫩味极厚,专用作霜。凡蔗最困地力,今年为蔗田者,明年,改种五谷以息之。霜户器用曰蔗削,曰蔗镰,曰蔗凳,曰蔗碾,曰榨斗,曰榨床,曰漆瓮。各有制度,凡霜一瓮中,品色亦自不同。堆栈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块次之,沙脚为下,紫为上深,琥珀次之,浅黄又次之,浅白为下。宣和初,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常贡外,岁别进数千斤。是时所产益竒墙壁,或方寸应奉司罢,乃不再见。当时因之大扰,败本业者居半,久而未复。遂宁王灼作《糖霜谱》七篇,且载其说,予采取之,以广闻见。按遂宁志,唐有邹和尚者,乘白驴来,寓遂宁伞子。山山之民素以种蔗凝糖为业,驴常食其蔗,民苦之,告于师师曰:汝知蔗之为糖,而不知糖之为霜也,因教以为糖霜。世称绝品。

药石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托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谯周《巴蜀异物志》文章草赞》曰:「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北堂书钞》云:「《异物志》杨孚作未详」。按文章草,即今五加皮也。《本草》「惟蜀产者佳,一名白棘颠」,一名「《文章草陶隐居云酿酒益人东华真人煮石经云:「舜登苍梧之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庸偃息,正道此也」。又名金盐,母王屋山人王常曰:「欲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母谚曰:「若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珠满车」。今蜀人呼为白茨叶」。

《蜀都赋》:「《蘼芜》布濩于中阿。《本草》芎藭出蜀中者为川芎。宋祁《方物略》曰:「芎蜀中处处有之,叶名《蘼芜》,《楚辞》所谓江蓠也。其根为芎,似雀脑者,善成都九日,药市芎与大黄,如积香,溢于廛。或言其大若胡,桃者不佳,人多莳于园槛,叶落时,可用作羹。蜀少寒,茎叶不萎,今医家最贵川。芎川。《大黄》云:《赞》曰:柔叶美根,冬不陨零。采而掇之,可糁于羹。

《蜀都赋》云:「或蕃丹椒」。注曰:「岷山多药草椒,尤好异于天下」。《寰宇记》:「黎州产红椒,即丹椒也」。入贡本草茂州椒」,其殻一开一合为佳,即岷山界。又云:「蜀椒生于巴郡,八月采实阴乾」。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山。赤色者,佳《尔雅》。「檓,木椒」。按丛生,实大者为檓树,如茱萸,有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皆合煮其叶以为香」。

《寰宇记》:巴豆嘉、眉戎皆有之。眉州入贡。《本草》云:树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初生色青,后渐黄赤。四月旧叶落尽,新叶生齐花成,穗色微黄,五六月结实作房。至八月熟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房二瓣,一子或三子子,有殻戎州出者,殻上有纵文,隐起如线,一道或两三道,土人呼为金线巴。豆雷公云:「使巴与豆及刚子,须详认,误则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则颗有三棱,色黑,刚子颗,小似枣,核两头尖,则巴与豆又二物也。又《蜀都赋》有「巴菽巴戟」,《广雅》曰:「巴菽即巴豆。巴戟者,巴戟天也」。《寰宇记》:「果、剑、巴、夔、忠皆产剑州者」。《贡志》云:「龙州宣抚司南十里药丛山,上产巴戟」。

本草羌活出蜀、汉者,佳春生苗叶如麻,六月开花作丛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中,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寰宇,记翼、保威、荣威悉当、松诸州皆产。《宋史》载威州者,贡志云:威、茂之间有羌活山,昔用兵时,于此放羌戎数百。其后山谷中产,皆因以为名。

蜀漆者,常山之苗裔。本草常山,生益州山谷。二八月采其根阴乾,用《寰宇记》。渠县产常山。

《本草》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春采,则为乌头寰宇记》。梓州旧进两熟乌头能改,亝漫录载绵州十子附子,是其一也。方物略云,附子生彰明,县有重及一两者,花色紫。本草言附子无正种,附乌头而生,然则与乌头天雄共一物耳。陶弘景以天雄、乌头附子皆出建平,谓之三建,唐人非之,以绵、龙二州所生为良。今则彰明者佳赞曰,附堇而生翠茎紫,蕤生蜀者良,三建,则非。寰宇记,龙安县松岭闗之东四十里有山出附子,因名附子山,附子水出焉。又云龙州产附子,宋史政州者,贡即龙州也。

《本草》,金樱子,蜀人熬作膏,入酒补治有殊效」。又云:「《续随子》蜀郡处处有之,苗如天戟,一名百两金」。《寰宇记》:陵州今贡续遂子,以端午采者佳」。又云:「巂州出五味子汶山,县东十八里有五味山,以药名也。《开州志》:「唐贡车前子。张籍《答韦开州》诗云:「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

《苏文忠集》: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逺,生不识盐⺶,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亦益衰。

本草药子》,蜀中多有之。忠万者,胜《寰宇记、巴渝集达皆产,或称黄药,或白药,或苦药,或木药不同。按大厯中,黎干为京尹,奏忠州有苦药子,性寒解,一切热毒,撰方以进,于是为常贡焉。《文献通考》:合州巴川郡,唐时贡药子二百颗,永贞二年皆停。《宋史》万、合二州梁山县仙井监,皆贡药子。

《蜀都赋》:「《风》连延蔓于兰皋」。注云:「风连出岷山及广都」。汉末李当之《本草》,黄连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良。《寰」宇《记》:「荣、雅、渠、忠、利五州皆产」。

宋子京云:大黄蜀山多有之,苗根长盈二尺,予在药市,所见大者,形似牛舌而紧,致有紫地锦文,可治为枕。唐人以为产蜀者佳赞曰:叶大茎赤,根若巨皿。治疾则多方家所詺寰宇记果、泸、恭、当、拓五州皆产。

蜀《本草图经》:黄蘖树高数丈,叶似呉茱萸,又如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其根结块如茯苓,出夔、合州山谷中。

益州张咏进豨莶丸表》云:「切以餐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含栢,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疗饥者不在于珍羞,愈病者何烦于异术!不耻管窥,辄干天听。臣因换龙兴观掘,得一碑,上刻修养术并药方二件,依方访问,采觅其草。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形同苍耳。不费登高历险,每常求少获多。急采非难,广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见神功。臣自进百服,而眼目清明,千服而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本州岛有都押衙罗守一,因中风坠马,失喑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喎斜,臣与十服,亦便得痊。谨合一百剂,差职吏史元奏进。

《寰宇记》:天麦门,冬忠州出。宋史新编,普州、顺庆皆贡天门。冬梁简文谢赉益州天门冬启,建自星桥见珍,《玉垒本草》称其轻身延寿,实为上药。姬晋之重丹桂,曹丕之爱落英,一蒙恩赐,窃幸往代。张世南游宦纪》闻:向在蜀见制麦门冬法,古用汤泡,少时则易去心。今只以银石铫火上,微烙随手,渐剥极易为力,又不渍去药味。又乳香没药最难研,若作丸,以乳钵研略,细入酒或水研之,顷刻如泥,更无滓脚,酒糊则用酒研,麫糊则用水用,力省而不飞耗。

寰宇记:「阆翼威当悉恭拓,诸州皆出当归」。宋史威州贡本草,当归川蜀,畦种肥好多脂,不以平地山中为等差,峡人谓之「文无」。按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当归也。芍药,一名将离」。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诸葛亮与母相失,后得母书,令求当归。维答书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逺志不在,当归神僧传。唐玄宗问一行国祚几何?有留难否?对曰:銮舆有万里之行。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署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乃悟。未几果归。

方物略燖麻剑南处处有之,触其叶则如蜂,螫以溺,濯之即解。「茎有刺叶,或青或紫,治风肿。赞曰:「叶能螫人,有花无实,冒冬弗悴,可以祛疾」。按杜工部有除𦼓草,诗𦼓音燖,蜀名「𦼓」麻。寰宇记「麻山有麻,能解瘴毒」,本草升麻,生益州山谷寰宇,记出茂戎、彭雅之间。

《方物略:金星草、峨眉、青城山俱有之,叶似萱。其背有点,双行相偶,黄泽类金星,故名亦云金钏。草医家以傅疽,创甚良。赞曰:「长叶丛生,背点星布。高医近识,傅疽可愈」。按此草解「■〈疒邕,〉疽及丹石,毒」与「喉生乳蛾捣水饮之即愈。本草以戎州者为上,喜生背阴石上净处及竹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古瓦屋中,初出深緑色叶,长一二尺。至冬背生黄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无花,实凌,冬不凋。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之,有筋如猪马鬃。

本草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冬至后始叶,似旋覆。三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五月便枯。今蜀人用以煎水,盥面不皱。

彰明志,县东二十九里有豆、萆山。《九州岛记》云:「山有北芒,神生豆萆草」。

《新津志,县南八里有山生稠,稉草服之长生。

《本草经》曰:合欢味,甘平生,益州川,谷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

《寰宇记》:果州有《鸡父草,五月采山大豆,八月采豆疗急风,伤寒草,治因产破血。二药,本草不书也。本草山豆根以忠万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

《寰宇记》遂、嘉二州有紫葛根,《宋史》嘉州者贡。按本草葛,根生汶山山谷中。

本草伏牛,花生蜀地叶青,细似黄蘖而不光,茎有刺花,色淡黄,穗似杏花而小。又云:蜜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树高丈馀,叶似冬青而厚,背白有毛。《寰州记》「红花」。

紫草、蜀州皆有之,今崇庆州也。又云:「嘉州古贡红花」,通考》牡丹皮,唐时巴川郡岁贡十斤。《寰宇记》,广安军渝合皆出渝合者,贡巴川隶合州也。又云蜀州贡木兰皮。蜀都赋》云:「菌桂临崖,本草菌,桂圆如竹,为众药。通使一名菌薫叶,曰蕙根,曰薫」。

《水经注》:巴东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即永谷也。地多木爪,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资州图经》曰:生瓜菜,产平田阴畦间,苗长三四寸,丛生叶,青圆似苋花,叶白实细,黑味作生瓜,气取茎叶自然汁傅胎肿毒及治,走注。伤寒,利胸膈。

《方物略:「石瓜生峨眉,山树端挺叶,肥滑如冬,青椹似桑,花色浅黄,实长不圆。殻解而子始见,以其形似瓜,故名煮为液。治痹」赞曰:「修干泽叶,结实如缀,肤解核零,可用治痹」。

本草𥼆菜,一名白英,味甘寒。生益州山谷治寒热。久服轻身延年𥼆音谷。

《寰宇记》:松州有松桑岭,其上多甘松松。《潘志》:「甘松岭在治西北三百里,产甘松处也」。

《蜀都赋》:「郁金生蜀地及西戎,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未秋出茎心而无实,其根黄赤。《寰宇记》:资州产高良姜。通志》:戎州出黄精,姜韦应物饵,黄精诗灵药出西川,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自怀物外心,岂与俗士论。终期脱印绶,永与天壤存」。

南充志:县北二十里清山,亦名小龙门,悬崖上有草,谓之尧韭,可以瘳疾。

方物略海芋,高四五尺,叶似芋而有干及根皮不可食。方士家号隔河仙,可用变金。或云《止疟赞》曰:「木干芋叶,拥踵盘戾,农经弗载,可用治疠」。

文与可有子平寄惠希,夷先生所传唐福山药,方戏作《长歌谢之歌云:「蜀江之东山,色尽如赭有」。道人云:「此是丹砂伏其下,烟云光润若洗濯,涧谷玲珑如刻画,我闻神仙草药不在凡土生是中当有灵苗异卉之根。茎果然,人言所出山芋为第一,西南诸郡有者,皆虚名就中唐福,众称赏肥实甘香,天所养。有时嵓头倒垂三尺壮士臂,忽然洞口直,举一合仙人掌土人入冬农事,闲千篝万锸,来此山可怜,所鬻不甚贵,著价即售,曽不悭,往年子瞻为馀说,言:君部内此物,尤竒绝,后复寄书劝我,当饵之满纸,亲题华岳先生诀,予因购之,不惜钱,依方服饵将二年,其功神圣久乃觉,筋牢体溢攴节坚。自问丹霄几时上,早生两翅教高扬。

叙志:州西北二里仙侣山,有一泉五洞,上产仙茅,宋杨道人升仙于此,名杨仙洞。

《南江志》:县南二里菖蒲涧,产九节。菖蒲寰宇记》雅安产石菖蒲。

《礼含文嘉》曰:「夏以姒祖感薏苡而生」。按:岷山多薏苡,近石泉界也。

本草石香葇生,蜀郡陵荣资简岩石缝中二八月采苗茎花实俱可用。又云:三棱状如乌梅而稍大体轻,有须相连蔓,延作漆色,蜀人织以为器,一名䔷。

范成大咏蜀紫荷车》诗:绿英吐弱线,翠叶抱修茎,矗如青旄节。草中立亭亭,根有却,老药鳞皴友松苓,长生不暇学,聊冀病身轻。

《博物志》曰:胡蕙本出洛中,有驱羊入蜀者,著子于毛,蜀人取而种之,因名羊负来」本。草羊泉生蜀郡山谷,俗名漆姑,叶似菊花,紫色,子类枸杞,根如逺志,无心有糁。又云,鹿藿生于汶山。

《寰宇记》:「导江县贡药有紫背、龙牙、白背、龙牙、大鹤、仙小、鹤仙。嘉州有金毛,狗脊有丁公藤,《夹江志》地出,王不留行。

《稽圣赋》云:「竹布实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蕉,甘蕉也。蜀人谓之「天苴即天麻」。

《史记》:「巴、蜀寡妇,清之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赀。《华阳国志》:涪陵,巴之南鄙,出丹漆。又云:「丹兴县出名丹。《蜀都赋》:「丹砂赩炽,出其阪。注丹兴、汉葭二县,并出本草丹砂生符陵山谷光色如云母。陶隐居云:符陵是涪州。《志林》云:「尔朱道士晩客于眉山,自言受记于师云:汝后遇白石浮,当飞仙去」。尔朱虽以此语人,自亦莫识所谓。后客涪州,爱其地产丹砂,虽琐细而皆矢,镞状莹彻,不杂土石,遂止炼丹。数年,竟于涪州白石仙去长老道,其事甚多,然不记名字可恨。《通考》云:「唐黔州黔中郡贡朱砂十斤」。《寰宇记》:「黔州出水银」,《本草》言水银生涪陵平土而出于丹砂也。

《华阳国志》,梓潼郡涪县有阳泉,出石丹。

范子计然曰:「空青出于巴郡,本草空青,生益州山谷,久服轻身能化,铜铅作金」。又云:蜀名山县有铜处,曽青出其阳。青者,铜之精也。又云:「空青生越巂,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梁江淹空,《青赋》曰:夫赤琼以照燎为光,碧石以葳蕤为色,咸见珍于东国,并被贵于西极,况空青之丽寳,挺山海之不测,于是写云图气,学灵状仙,寳波丽水,华峰艳山,晹谷之树,崦嵫之泉,西海之草,炎州之烟,曲帐画屏,素女彩扇,锦色氛郁,绮质蔓延,点拂浓薄,如隐如见,山水万象,丹青四变,咸百镒而可珍,亦千金而不贱。故淹作扇,上彩画,赋有空,青出峨眉之岨,雌黄出嶓冢之阴。

《华阳国志》:「越巂会无县,山色青碧。《蜀都赋》所称碧砮出此」。

本草扁青生,朱提绘画家用之,青翠不渝。珙县志:落干里麻窖,中出青大如箸初,掘其色淡,乘风始变青,所谓土青也」。《寰宇记》:「空青出铜山县赖应山」。又云:梓州贡空青。曽青石碌也。

《山海经》:数历之山,楚水出焉,其中多白珠。郭注云:「今蜀郡平泽出青珠」。按《寰宇记》,蜀州晋原县有丰平泽青珠,是出本草石阑干生。蜀郡平泽,《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注云:「黄环出蜀郡」。《华阳国志》会无县,其穴多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或即青珠也。

《呉百官录》云:刘蜀主得赐云母车一乘,唐闾丘均为蜀州刺史,第八息进武后云母粉表:「伏按:云母者千二百,玉石之精,七十二,气雾之英,体华而光,不为水毁,不为火煅。夫万物之精者,神气所会,未有不化神而能长久者也。是以服食者,则翱翔自任,役使百灵。臣肌性虚羸,少婴疾苦,务求摄理,验讨方书,品丹石之名,徵草木之气,前圣所录,粗知其体,即味消邪厉,力辅神,年类非难得之珍,价无兼金之重,触疾则愈,莫若兹物。伏惟越古金轮,圣神皇帝陛下,福德所符,天祚攸久,岂假上药,方固南山,然一日万几,或烦圣虑,色力营卫,必有相资,臣从西山野人,得其良者,其色多白,乃是云液。臣不揆拙昧,辄采古仙,要方量事施艺,翦弃粗类,收聚轻英,开洁清之所逺,淹秽之迹,浸以茅露,洮以东流,旷日弥时,然后功就果得,光润融烂,质理研微,试之柔肤,随手化灭,皆云所见,未始相侔,臣意其精殊,倘涉灵秘,岂以凡妄所敢!飡尝谨诣朝堂,敢冒死封进,伏希陛下,兼爱博物,受其区区,不以凡人忽弃神寳,无任下情。

云安县,旧图,经县北三十里白玉池,产太乙元精石。张华《博物志》:蜀牙门山东峰有石穴,深数里,出锺乳」。《郡国志》曰:彰明县黄蕨山有锺乳穴十九,珙县东五里鳯头山有石,碛中出石,燕石、螺石、笋石蜉蝣等形。晴日久曝,雷雨偶作,则石燕各汇脱出。俗谓乘雨飞动,止复为石也」。按石燕能治目,固齿寰宇记,渝、合二州出石胆。

《华阳国志》:「五成县山出龙骨,云龙升其山,値天门闭不达,堕死于此。后没地中,故掘取得龙骨」。《寰宇记》:「玄武山一名三嵎,山在本县东二里,六屈三起,多龙骨」。

《寰宇记》茂州今贡麝脐、霸、松、恭、拓、当、悉静,诸州皆有之,有颗麝、散麝之分。

《蜀都赋》有「碧砮芒硝」。注:芒硝出蜀都广阳山,本草朴硝出益州汶山、蚕陵二县界,山崖上色青白,亦有杂黑斑者。《寰宇记》:「益州旧贡,雪山,朴硝色白如玉」。又云:「茂州产马牙硝,悉州亦产威逺志,县出土硝,居民以之粪田焉」。

《方物略》云:「水硫黄出资荣山磵中,秋潦已收,布茅水上,取其聚沫熬之,复投于水,即成号真珠黄。以浅黄者为上,其用次于海。舶来者赞曰:「厥生在石,水荡其液,触梗凝体,品亚南舶。荣县志:「北十里有硫黄岭,《图经》所称威荣出硫黄处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