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五十四

(明)曹学佺 撰。

○蜀郡县古今通释第四

川北道属:

保宁府管二州、八县

古巴国地,秦置阆中县,后汉建安刘璋自安汉徙巴西郡于此。唐、宋则称阆州矣。元改,今称沿后唐保宁军之目,废北巴西郡,宋元嘉置,废南梁州,梁天监置,皆因李雄之乱,理无定处,废隆州,废盘龙郡,皆西魏平蜀。置盘龙者,以郡南盘龙冈为名。隆州者,取其连冈地势髙隆为名。后魏典略云:此州故有隆城,谓之南隆。唐先天避玄宗讳,改为阆州,废保宁军节度使,后唐天成置,废安徳军,宋初置。按十道录云:果、阆二州,贞观中属剑南道,天寳中属同。开元中属山南道,乾元中属同。若据地势言之,嘉陵江既在剑门之外,流厯、果、阆、合三州而入涪江,且三州同是汉巴郡之地,合属山南道。

阆中县。

髙门曰阆,阆山四,合邑居其中而水绕之,废奉国县。梁大同中,于此置白马、义阳二郡。后魏恭帝二年,废义阳郡,改为奉国县,以此地来附于魏,故名元省入阆中。县《志》东百里有奉谷乡,「国」「谷」音「同」而讹。

苍溪县。

东汉汉昌县也,今县。隋改取苍溪谷为名

南部县。

梁之南隆县也,今县亦。隋改以部分,在郡之南废西水县。梁大同中,于此置掌天戍,因掌天山为名。后周闵帝元年,改戌为西水县,以界内西水为名,元省入南部。按府志,城南五十里有西水桥,是南部界废晋安县。按四夷县道记,梁于此置金迁戍,后周改为郡,仍置晋安县,郡所理也。元省入南部。县志:北九十里有晋安堡,废新政县,唐武徳中,于此置新城县,后以隐太子讳改为新政县,元省入南部县。志今之积善乡,是废新井县。唐武徳中置县界,颇有盐井,因立斯名元省,入南部县志,今之政教乡是。

广元县。

元置广元,犹汉之广汉也,古葭萌地。葭萌,苴侯名,蜀侯之弟续事,始曰葭茶也,蜀人以茶字郡废绵谷县。东晋太元中,于此置兴安县。隋开皇中,改为绵谷县,以东南绵谷为名。《总志》废。绵谷县,在广元之乌奴城北,废平蜀县。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义城县,隋改义清。唐改胤山。宋乾徳三年平蜀,改为平蜀县,且避讳也。元并入广元,废嘉川县。宋武帝于此置与乐县。后魏恭帝改为嘉川县,取嘉陵水所经为名,后并入广元。宪纲有嘉川乡,是。

昭化县。

古葭萌、白水地,秦使司马错自剑阁道伐蜀之所由也。刘、宋为宋安,唐为益昌矣。昭化旧属利州,利州葢尝称昭武者,宋开寳敕改今县,沿其旧名废景谷县,本汉白水县,宋武帝于此置平兴县,即元和志。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者,隋开皇中,改平兴为景谷县,即华阳国志:阴平郡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担行出涪者。按昭化宪纲,县北百里有白水镇,周围五里,俗称沙州城也。先主斩杨怀、髙沛于此,废葭萌县,本汉葭萌地,蜀先主改为汉寿,晋武帝改为晋寿,隋开皇始复旧名,元省入。昭化志云:栢林铺是葭萌县故址,废岐坪县,宋武帝于此立宋安县,后魏废,帝改为岐坪,取岐坪川为名,宋改入昭化。按晋书作「岐惬」,未详。

剑州

蜀汉立梓潼郡,霍峻之所守也,诸葛武侯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唐始以之名州废,南梁州废安州,俱梁时立废始州。西魏时,立以先下安州,始通巴、蜀也。废隆庆府,宋时立,以孝宗潜邸也。废普安县,本郡也,废为县,今废为驿。在城废下辨县。宋元嘉中,以武都流人于此安置,因立县,大明二年改为武连县,今并入州治西百里上亭驿是。又二十里有武连桥,废剑门县,今为剑门驿。华阳国志云:剑阁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桑下,兵民也,废临津县。旧图经云:梁天监于此置相原县,隋开皇改为临津县,以其俯临潼水为名。今州南二百五十里有义津,即此地,废普成县。周地图云:梁于此置梁安县,天和中改为黄安县,唐末改为普成县。今州有普成乡。是按本志云:故县南一里紫霄观,旧名普成观。晋、宋间有李隐君名普成者,炼形于此。上升废华阳县,废茂陵县。已上俱旧废者。益州志云:宋大,明年置。此二县一隶南安郡,一隶扶风郡,后魏俱废,废七盘县。唐久视年,于七盘山东南置山,在废武连县之西,俱并入州。

梓潼县

《蜀古志》云:「禹于尼陈山伐梓,其神化为童子,汉所为名县也。蜀、晋之梓潼,西魏之潼川郡。理」按此语出《翰墨全书》、《方舆胜览》引之。

巴州管南江、通江二县:

江流如字,西魏实始称州,唐迄国初不改。洪武九年降县,正徳十年,平山寇复为州,废汉昌县。东汉时立,废归化郡,废北水郡,俱刘宋立,以领獠户废木门郡。梁时立,废大谷郡,后魏立,废清化郡。隋大业立,废静州,唐武徳立,废化成县,梁普通年于此置梁大县。后周地图云:大象二年,改为化成县,以化成山为名。州志:旧化成县在治西五十步,废恩阳县。梁普通年于此置义阳县,以义阳山为名,隋开皇年,改为恩阳县。按义阳山,古名三峰,山下有巴蛇洞,即摭遗所载静州知州王鹗子读书义阳山而遇梅仙者,静州即巴州也,废曽口县,梁普通年置,以曽口谷为名。今州东五十里有曽口渡,废其章县,梁普通年置,以其章山为名。郡志:旧其章县在巴州东八十里,有古莲池,是其故址,本志作竒章,以为即牛僧孺封邑,未详废始宁县,亦梁普通置。宋初并入其章,废清化县,梁普通年于此置伏强县,隋开皇年改为清化县。州志:旧清化县,在州西北六十里,废盘道县,后魏恭帝置,因龙腹山道路盘屈为名。宋初,并入清化。

南江县。

后周之难江县也,唐沿西魏置集州矣。宋废州存县国。初,易难为南废集州以东北集川水为名。今县学即集州址废符阳郡。唐天寳立,废符阳县,后魏正始年置,取符水为名。本志东南隅广济桥,铭有符阳县字,开元中刻也。废大牟县,唐武徳年立,取大牟山为名。宋初并入难江。

通江县。

治枕,巴江也。唐时壁州理此国。初径属府。正徳改隶巴州,废诺水县。后魏大统年,置按诺水潮声听之,若诺应也。此即宕水所激,废壁州。唐武徳年置,以县西壁山为名。今县治即州故址废广纳县,以县界广纳溪为名。宋初并入通江,废巴东县。唐开元年,于此置太平县,以太平川为名,天寳改为巴东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宋初并入通江,废白石县。后魏废帝立,以白石川为名。本志:县东百里有旧白石古城,周遭石壁,可容万人,四隅石门亭址俱存。有淳熙间题咏,下为白石寺。

利州卫。

葭萌国,梁承圣中为利州也。前后曰汉寿者,汉曰晋寿者,晋曰小益者,后魏曰义成者,隋曰益昌者,唐曰昭武军者,伪蜀曰武宁军者,宋、卫与广元县同城,废址见前。

顺庆府管二州、八县

安汉、充国二县地,唐置果州,取充实之义也。一曰以郡南果山为名。宋寳庆初,宁宗潜邸,遂有今号,废巴郡。刘璋立,废南宕渠郡。刘宋立,废永宁军。五代,蜀立。按本志,充国在城南,安汉在城北各三十五里。

南充县。

汉充国县,蜀増「南」字,隋减「国」字,是以有今称也。

西充县。

唐武徳年析南充置,西溪水出焉,废流溪县。唐开耀年置,即西溪也。元省入西充。

蓬州管营山、仪陇二县

梁天监中,置相如县。长卿,桑梓也,今名后周所改。图经云:「两蓬髙峙,屹然云霄。废伏虞郡,梁初置,废咸安郡,唐天寳置,废相如县,梁置,兼立梓潼郡于此。李商隐诗:「梓潼」不见马相如」是也。相如故宅,今为州治,废蓬山县。梁大同中,于此置绥安县,唐至徳中,改为蓬山县,今省入州。

营山县

分相如,置朗池。始梁终唐皆然。宋祥符避讳改今名,以治有山如营垒也。废良山县,梁大同于此置安固县。唐开元改为良山县,元省入。营山志云:三十里有良山镇,县址为兴福寺,废朗池县,以临古朗池为名。唐贞元年,移于营山歇马馆为理。

仪陇县

梁天监置,在大仪山之阪阪,大曰陇山。有石铭,「仪陇」二字,废隆城郡,梁置,兼立仪陇县。县城在金城山顶,四面悬绝,石壁髙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稍通人马。唐开元年移于山下。平溪,即今理也。废伏虞县,隋开皇置,以伏虞山为名,元省入仪陇故址在县东六十里,废蓬池县。梁天监于此置大寅县,取大寅山为名。唐广徳改曰蓬池,取蓬水为名元省,入仪陇。

广安州管渠、邻水、大竹、岳池四县

宋、合、果、渠三州地,开寳初,于浓洄镇置广安军,取安辑之义矣。元为府,国朝降为州,废渠江县。后汉为賨城。县有古賨城在焉,一名始安城,梁于此置始安县。唐至徳年,改为渠江县,宋割属广安军。《总志》:渠江旧县,在广安州北五里。

渠县

汉宕渠县也。石过水为宕水,所居为渠。蜀、汉、晋、隋皆置郡于此,废流江县。周明帝立,今为县治

邻水县。

水出邻山中,有大碛悬流十丈者也。梁置,废邻山县,亦梁置邻山者,其山重迭邻比相次也。隋并入今县。有邻山镇。

大竹县

唐则天时析邻水县置,纪胜曰:逹州之地有大竹、小竹,葢与县接壤者。本志云:地产大竹砍伐,时有白兔走出,始剏白兔寺,因以名邑。此邑旧省邻山,宋绍兴复置。

岳池县

《寰宇记》云:「岳安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髙六百丈,岳池之水出焉。唐析南充相如所置也。

潼川州直隶管七县

左倚梓林,右枕潼水,隋曰梓州,五代蜀重和以后,概曰潼川,废东广汉郡。蜀先主立,废新都郡,晋时立废新州。梁萧纪立,废昌城郡。西魏时,立废东川节度使。唐肃宗立,废武徳军,蜀王建立,废静戎军、安静军,俱宋立。乾道间,又升泸南,为潼川府路安抚使。而潼川守臣兼果渠、怀安、广安等郡兵马事,废郪县。常璩云:汉髙帝六年置,旧县在今县南九里临江郪王城基址见存,又谓之郪郎也。《蜀志:姜维等闻诸葛瞻破,乃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即此地。今在州治东。废涪城县,本汉县。后汉初,吴汉入蜀,禆将臧宫拔涪城,即此邑。东晋立始平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存州志:元省入郪,郪复省入州。又云:涪城在州西北六十里。废富国监,本梓州郪县,富国镇新井煎盐场也。宋置监以董其事,兼领通泉、飞乌等盐井地,去梓州九十里,今并入州。

射洪县。

西魏始置,取射江为名。土音以江为洪,后周改之从俗也。废通泉县。西魏于此置涌泉县。隋开皇改为通泉县,取其交注。通流下,即黄浒川也。元省入射,《洪志》云:「治南五十里通泉」。古驿即杜甫题诗处,今为大浸寺。

盐亭县。

秦,亭也。梁大同始县有盐井,废方安县。李膺蜀记云:灵江东盐亭井,古方安县也。《周地记,梁大同元年于此立亭,因为县,而方安废矣,废髙渠郡,周保定初置,以临梓潼水也。隋开皇年废为县,县寻亦废废。西宕渠郡在安乐村。李膺蜀记:宋元嘉置,领县四。宕渠、宣城,汉初东闗是也。梁天监废,废永泰县,唐武徳年,置元省入盐亭县。志:永泰旧基在县东北六十里废。东闗县,本盐亭雍江草市也。伪蜀明徳以地去县逺,遂立招辑院,宋初升为县,元省入盐亭。志云:治东百里有东闗市。

中江县。

后周为玄武县。隋、唐因之。宋祥符初,敕崇真武并易今名,以神泉、涪城江流所会县治当其中也。在蜀为五城县。《华阳国志》云:「玄武汉时立仓,发五城县人尉部主之。一曰五成」。按《尔雅注》,「成犹重也,即玄武山,废怀归县」。李膺蜀记》云:「宋元嘉九年置,后周并入玄武县,废凯州。隋开皇置,宋省入潼川府,废铜山县,本蜀道铜山之北,汉文帝赐邓通铸钱,即此。唐贞观年置监,上元废为县,元省入中江。宪纲离城百七十里。伏狮山乃铜山旧址,废飞乌县,故郪王城也。隋开皇置,取飞乌山为名,元并入中江。总志:废飞乌县在潼川州西南百三十里。

遂宁县。

东晋置郡,称遂宁,以其遂宁兹土也。宋宣和初,潜藩升府。元降州,国朝降县废。广汉县,汉髙帝置,以属广汉郡。废徳阳县,蜀先主置,以属东广汉郡。按徳阳县有二,其一在川西者,先主以属梓潼郡,废石山郡。后周武帝立,废总管府,都督府及东川防御使俱唐武徳。贞观等年,立废武信军节度。宋初立,废小溪县,晋永和年置,后魏恭帝改为方义县,宋太平兴国避讳,复为小溪元,省入遂宁。本志:小溪废县,附北郭,废遂宁。县在东南一百里,今称下县。

蓬溪县

本遂州地,唐开元中置唐兴县于此,天寳中改今名,以蓬莱溪在其界内,废青石县。晋孝武帝于此置晋兴县,后魏武帝改为始兴县,隋改为青石县,以青石山为名。《九州岛要记》云:此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元省入蓬溪,废长江县。本东晋巴兴县,后魏恭帝改为长江县,即涪江也。唐贾岛簿,此县元省入蓬溪,今长江坝是。

安岳县。

李雄之乱,没于獠,梁普通始置郡曰普慈,后周曰普州,隋改今县,以地在山上,险而即安之义也。洪武初,尚名普州,九年乃为县,废普康县,周武帝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改为隆唐县,唐避玄宗讳,改为普康县,今并入安岳县。本志,普康镇是废。崇龛县在今之古龛寺,沿革未详。

乐至县

唐武徳三年置,取乐至池为名,废多叶县,周建徳年置,以有神曰多岳也。宋并入乐,至在今之茗山镇,废石羊县,元时析置,今为石羊镇。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