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曹学佺 撰。
○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二
上川南道属:
嘉定州直隶管六县
。
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治青衣江会。应劭注《汉书》曰:「顺帝改青衣县为汉,嘉以公孙述称帝,青衣人不宾,光武嘉之也。后魏于此立眉州,寻改青州,葢取峨眉、青衣水之义矣。宇文改嘉州也。宋宁宗潜邸,升嘉定府,今仍其名为州。《寰宇记》云:嘉州治龙游县。隋开皇初伐陈,有龙见江水引军,故名。又云:州治。对江四十里有平羌县,本汉平羌戍也,周保定置县,今州之逓运所,是龙游县址。平羌驿是平羌县址,青衣铺是青衣县址。
峨眉县。
两山相对,状如峨眉,后周所置也。青衣,平羌旧理此。隋之绥山,唐之罗目二县入焉。县西四十里即绥山址,葛由卖木羊处也。县南三十里即罗目址,本罗蒙山讹为罗目也。今之木羊镇罗目街是。
洪雅县。
界有洪雅川,源出离堆。离,即雅也。后周立洪雅镇,隋改为县。或谓葛洪寓居县之花溪上,升故名。
夹江县
隋于夹江戍置县,葢分龙游、平羌之地,亦曰泾上《志》,引《山海经》云:「夹水出于其阴也,汉为南安县,今之南安乡。是《史记》年表宣虎以破臧荼功,食邑于此。
犍为县
汉武置犍为郡,治鄨,今之马湖平夷司。是保《乾图》曰:「鄨有乾山,形如牛。后周于沉犀山下置沉犀郡。隋于大鹿山下置犍为县。志,古也。《玉篇》曰:「犍似豹。人首一目为即猴,大篆为作两猴。隋之玉津,唐之应灵入焉。县治上流,即璧玉津也,界大牢镇,即古应灵也。
荣县
周十乱荣公之采地,其后夷公之墓在焉。又曰:古有荣隐,先生居此。唐置荣州,治旭川县,荣旭之义通矣。宋光宗潜邸,升为绍熙府,今复县名荣也。志云:县南八十里有公井故城,即唐之公井县址。县西八十里有铁山,即晋之资官、县址皆并当县。
威逺县。
隋于威逺戍置县,取威抚逺人之义,国初省入荣,后复割荣之,益昌乡以益之。
眉州直隶管三县
。
地在峨眉山阴,以之名州。自西魏始实治嘉州。若梁之齐通郡,隋之通义郡,唐之别置眉州,则今理矣。宋时,升为防御使,治眉山,苏子瞻所谓眉州、眉山共一城」者也。晋置西江阳郡,子由诗子生,虽江阳」指此。
彭山县
秦之武阳,梁之灵石也。汉昭帝已后及晋,宋犍为郡皆理于此。隋曰:隆山县属陵州,唐贞观中,以县属眉,因界之彭女山为名。又曰取彭亡山岑,彭所恶也。隆、彭皆髙大之称,义或本此。
青神县
本南安县地,后周置今县,以青衣江所注也。蚕丛衣青而教蚕事,蜀人神之,故曰青神。又曰水,濯衣即青。
丹棱县
齐之齐乐郡也,后周洪雅县地,隋析出为丹棱,取多棱川之名矣。《寰宇记》多棱川有獠居焉,即此。
卭州直隶管二县
。
汉临卭地以临乎卭崃矣,废火井县,隋大业置《博物志》云临卭火井,诸葛亮观之转盛是也。废依政县,后魏时置。《寰宇记》云,即秦之蒲阳县也。今州南二十五里有火井坝巡检司,州东七十里有依政县故址。
蒲江县
汉宣帝地节中,穿蒲江、盐井、増盐铁官。西魏始置县,又立蒲阳郡以统之。今县南八十步涌泉方丈,蒲草生焉,古蒲顿也。
大邑县
《寰宇记》:唐咸亨中,分益州之晋原县置,其壤广大,因以为名。有雾中山,是号雾邑。
雅州直隶管三县
。
取雅安山为名,李冰所凿,离堆在其地也。离,音雅,《坤元录》、《郡国志》、《通鉴释文》皆言之。秦灭楚,迁严王之族于此,曰严道矣。西魏置蒙山郡,隋改今名。
名山县。
汉青衣、严道二县界,西魏始置县,谓之蒙山,域中有蔡、蒙也。隋以二山著名,《禹贡》改「蒙」曰「名」终。唐世皆曰汉源。宋乃仍旧。今县东北七十里之百丈驿,则唐百丈县焉。《图经》云:「山有一穴,口圆百尺,深百丈,汉王阳所畏道也」。
荣经县
唐武徳初,始置县于荣经水口戍,荣经二水名也。乾符中,曽改为金汤军,宋初复旧。
芦山县
汉之灵闗道也,界有卢奴山,于众山特小。隋炀帝始以名县。国初加「草」字,以山出葭芦矣。
黎州安抚司。
汉诛莋侯于莋都,立沉黎郡,以水沉黑名也。后周与宋皆曰黎州,元始外为土司国,朝因之,増置大渡河千户所,汉旄牛都尉。隋登州及汉源县皆置于此。
天全六畨招讨司。
蛮獠之墟,三代为氐。羌,西魏始阳县地也。在唐羁縻,属雅州都督。五代,土人高曩、阁藏等归附,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逺六安抚司。元于碉门置六畨小溪,置天全二招讨,国初,合而为一。所辖部落,有马苏、金杨、陇东西碉六村,谓之六畨,髙姓世招讨使杨姓副之。
建昌道属:
建昌卫。
汉越嶲郡,隋、唐之嶲州也。咸通中,蒙氏设建昌府,元置路。国初改府,寻废为卫,仍设行都司以统之,领礼州、昌州等千户所及长官司。
礼州所。
在建昌北六十里,汉苏示县也。隋曰苏祇,唐曰苏祁,元曰礼州,国初置后、中二所,吐蕃号为龙么城。
徳昌所。
在建昌南六十里。汉卭都县地。元置徳昌路。国初改府,寻废。宋时号阿屈部。
打中河中前二所。
在建昌西百四十里,亦卭都地。唐曰沙野城,元为泸州地。河源出吐蕃下流,合金沙江,一名黑恵,又名纳夷。
昌州司。
在建昌南二百里,蛮名阿屈部。元始置州,国初弃为长官司。
威龙司。
在建昌东南四百十里。夷名巴翠部,元始置州,洪武中,弃为长官司。
普济司。
在建昌西南二百四十里。夷名圩甸。元始置州,洪武中弃为长官司。
越嶲卫。
汉郡名。卭都国,阐县治也。应劭注《汉书》界有嶲水,谓越此水置郡,以章休盛也。元为卭部州,国初立卫,废为长官司矣。卫在建昌北二百八十里,司在卫东。
宁畨卫。
在建昌北百九十里,卭都国地也。元为苏州,亦取苏示之名,国初因之为卫,后以地当诸畨之冲,改易今名,领冕山桥千户所在卫东百二十五里,山在桥东,状如冠冕。
会川卫
在建昌东南五百里,汉会无县,唐会同府也。蒙氏呼会川逻,若汉语安乐城。然国初立府,领武安、永昌、麻龙等州县。麻龙又曰麻泥,若汉语「黄」土「城」也,寻改为卫。领迷易千户所,在卫西八十里。
盐井卫。
元置闰盐县,有黑白盐井矣。国初因之,又于此立栢兴州,寻改今名。在建昌西三百里,汉之定莋县也。蒙氏为香城郡。宋时名贺头甸。元初为落兰部,领打冲河所及。马剌长官司在卫南五百里。
下川南道属:
叙州府:
古僰国,所谓僰道县也。西汉,犍为郡理。梁命先铁定夷獠于此,乃立戎州。宋徽宗政和中,改今名,取西戎即叙之义。按西汉犍为理,此元光已后,始移武阳。
宜宾县
唐之义宾县也,取其慕义来宾矣。宋政和年,改「义」为「宜」。后周曰外江,以水名蜀,汉曰𨚲鄢,以山名。
庆符县。
界有集庆、迎祥二山,宋政和中与祥州同置,实唐之抚夷县也。《寰宇记》曰:石门路,即隋史万岁南征道志云:宋有来附县,亦与当县同置者,今来复铺是。
富顺县。
汉江阳县地,有盐井之利。后周立富世县。唐避讳改富义矣。宋废县立监,始改今名,亦讳也。治平中,复为县。元时为安抚,又为州。
南溪县。
汉、晋南广县,以拓地于夷也。梁立六同郡,言六合所同矣。后周曰南武,隋曰龙源,皆称戍。仁寿中,始改今名。葢地居僰溪之南,云龙源戍,今龙腾驿是。
长宁县。
《舆地纪胜》曰:汉阳县,今长宁军也。按《汉书》,汉阳县,犍为都尉治所,葢夷徼云。唐置州曰长宁,宋改为军,立武宁县隶之。其曰盐泉,县曰淯州,曰淯井监,皆以盐名。汉阳者,谓自汉武南征,此县之南皆汉地矣。
髙县
古夜郎地,唐之高州也。界有宋水,即宋州矣。高、宋旧皆羁縻州。
筠连县
汉定川寨,唐之符、连二州也。元合为一,隶永宁路。天后时拓边,又置定州,供输紫竹,县以此名
珙县
西南夷部罗计罗,星地也。唐为羁縻萨、巩二州。巩音近,珙故名。或曰珙,玄玉也。有石似之。
兴文县
西南夷部界有晏山,唐仪凤中拓地,以为州名。元立大坝府,继升戎州,国初之戎县也。万厯元年,平九丝,改今名。取偃武修文之意。
隆昌县。
古昌州地也。隆庆改元,置理隆、桥驿二义兼取矣。
建武千户所。
在宋为九丝山都掌地,国初隶戎县。万厯元年讨平,以其山都六乡置所对,兴文也,城曰武宁。
马湖府管屏山一县四,长官司
。
汉牂牁郡地也。界有龙湖、中潜、龙马,晋以之名县矣。唐始置羁縻四州于此,曰「驯骋浪滈」,元立马湖土府,国初因之。弘治八年改流。
屏山县。
万厯十七年,置于附郭,取寳屏山为名。
泥溪长官司。
唐长庆中县名也,界有此溪平。
夷长官司。
汉之平夷县也,其半为鄨县地。晋曰平夷郡。
蛮夷长官司。
至元初,宣抚司之名,后以宣抚为马湖路,仍立今司。
沐川长官司。
唐髙骈平沐川寨,筑城于此,故址尚存。
泸州直隶管三县
。
江受泸水也。州在梁时治马湖江口,故遥取之。宋淳佑中,馀玠徙治神臂山。元徙今理,在江之南,汉曰江阳,有江阳祠,唐曰泸川,即泸川驿。
纳溪县。
泸川县地。宋初于纳溪口置军寨。唐羁縻有纳州,以纳水所自出也。置县始在绍定中。元移治江北。
合江县
汉符县,东汉符节县地也。梁称安乐戍,后周取合符之义,始置县。安乐戍故址在县。东五瑞安乐山。
江安县。
本江阳地,晋平,汉安獠置县于此,曰汉安矣。隋取二义而改今名,废绵水。县在绵水溪口,今为绵水乡。
泸州卫:
国初,调长安卫官军。征滇回,驻守州治。成化初,山水都掌乱,迁于宋江,渡水源出夷界宋州。
永宁宜抚司。
介江安、合江二县境,古蛮夷地也。汉属益州郡。晋始置永宁县,属云南郡。唐元和初,立祖叱来弥为酋长,改县曰蔺州。宋废州,移治于鱼漕溪口,称永宁路。元改今司,领筠连州腾川县。国初割筠连入叙府、腾川,废为司地。领太平、九姓二长官司。
镇雄府:
古号屈流,大雄甸、芒部所居。宋始置都大巡检司,名西南畨部。元称芒部路,隶云南。国朝仍旧名为军民府。嘉靖初,土官陇政兄弟争立改流,易名夷语,谓凉为雄,石为「硌」,「鹿」为「砌」,界有硌砌。雄山,谓山石类鹿而髙耸清凉也。今仍为土府,而印文无「土」字。
东川军民府。
古,东川甸也,乌蛮居之,南诏蒙世隆始置东川郡。元改万户府。国初,牟仲由之裔禄设姑归附,改今官。杨用修引樊绰《云南记》云:「界有蒙乐山,出比翼鸟」,即蔡、蒙,旅平之蒙山也。未详。
乌蒙军民府。
古窦地甸,汉牂柯郡地也。唐时,乌蛮阿统居此,其裔名乌蒙者,部落强大,号乌蒙部。宋世封乌蒙王。元为路,隶云南。本朝改军民府,土官、禄姓、夷语谓首为「乌」。
乌撒军民府。
古名的巴甸,乌蛮居之。宋时,其裔有析怒者,拓地自强部号乌撒。元季置招讨司,寻改军民总管府,复改宣慰司,以乌蒙、东川、芒部隶焉。国初,改军民府,隶云南。洪武六年后,改隶本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