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
第二十七:
川北道
顺庆府一南充县附郭
嘉陵江既绕当郡流,则将汇巴、宕之水而下垫江矣。华阳国志云:刘璋分垫江以上为巴西郡者,此也。寰宇记云:嘉陵江在州东二百步,自相如县界流入南充。按十道记云:果州左濵西汉水丛薄蔚然,有相如琴台。观此则嘉陵江之为西汉水益明矣。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寄深上人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电,转空山惊!按长庆集云:韦贯之坐考策收直言者出为果州刺史,今嘉陵驿设于此。
《耆旧録》云:自汉纪信以下三十六人,并见学录蒲士龙所编耆旧,而赵嗣业、赵昌藻、游问为之赞。此外隐逸王公宇以下十四人并绘像于郡之乡贤堂,又复搜访王绾以下二十馀士,悉系于左。
《郡志》云:「谯周墓在治后有碑」,今折。
碑目云: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刻在郡治,其中聨云:「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唐诗三体。注云:「汉法,祭酒上客之,称女郎祠以谢,自然上升于果山」。按常璩云:「张鲁以鬼道立教,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便之,则祭酒称上客是矣。谢自然升仙,乃贞元间事,在右丞后,不应引此官桥者。《志》云:郡西三十五里有西桥,旧名官桥也。按女郎亦张鲁女,感孕而生龙者,祠在汉中。
碑目又云:唐移县碑在南充县门,大中年立,文字磨灭,不可详辨。二良牧碑,马肩孟撰。载《唐二刺史事碑》,在郡治醋库之侧,永兴节度使王彦超重建行成思堂石刻诗,不著其姓,今附见云:「作堂在姑孰,把麾来果山。男子四方志,万里如目前。振振佳公子,性行纯如天。既知仁有本,自应枝叶繁」。宣尼语参孝,推广十八篇,君能扩充之。九思极其全道,行身亦立扬名显。其先回观庐墓,人卑卑何足言?《方舆记》云:「有仙鹤楼在郡城后子城上,下瞰大江」。宋邵博诗:「春去秋来好风月,鹤楼端胜庾公楼。
郡之东南有开汉楼,郡守杨济记云:「圣朝褒纶,有实开汉业」之语,因摘二字,以名是楼。按《开汉楼诗序》:「嘉陵大江,襟带于左,金泉栖乐,诸山雄峙于右」。宋忠佑庙诰词云:「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使后世知君为重,身为轻。虽糜捐不避者,侯有力焉之谓也」。
有《清居山胜览》云:「在南充县南唐姚昻诗天设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内有四亭:曰白云光、相吸、江、五友按、五友亭、宋游炳,题明月清风为道友,古典今文为义友,孤云野鹤为自在友,怪石流水为娯乐友,山果芋栗为相保友。是五友者,无须臾不在此间也。《总志》云:「金塿在清居山,髙与山等亭亭如浮图,常有光焰出焉。
有清泉山,方舆云:城南十里有古刹,下瞰龙门诸山。《寰宇记》云:「龙城山盘屈若龙,绝壁如城」。《蜀志补遗》即龙角山道,《经》以为福地。
有《朱鳯山寰宇记》,在州南十里,髙百七十二丈,周回二十里,昔有鳯凰集于此,因置鳯山观方舆,云乃尔朱仙李淳风养炼之地,回视郡城,如在掌握,碑目云:「唐朱鳯山观铭,长史袁玘文」。
有汉充国城志》,云在府南三十五里」。按充国,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巴记》曰:「初平四年,复分为南充国也」。邵博诗云:「山围翠合水连云万室楼台照眼明。胜地风淳真、乐国四州惟说好充城」。
有画卦石志》云:「在治东四十里,其石平如砥」。上有八卦相传,周柱下史以足画之,足迹尚存。
有大斗溪,《志》云:「在治东八十里,源出老君山,与嘉陵江合,傍有大石如斗。
有都尉坝,《嘉陵志》,郡南五十里有都尉墓,俗云都尉,娘西充女子也,代父戍,以功授都尉,归为嫂氏所嘲,乃刲腹见肝,肾以死葬鳯丫山,有丰碑,社祀,今废其年代姓氏无考。墓前翁仲犹存,或云即陈寿妻,寿尝为骑都尉故人,以称其妻。
西北有果山,《寰宇记》:「在州西八里,层峰秀起,松栢生焉。方舆云果山以郡得名,陈寿隐居于此。有祠志云:「陈寿有万卷楼在山之麓,邵伯温果山即事诗果山仙果秀天香处处圆金树树」。芳,谓黄柑也。《志》云:「果山书院在城北五里,蜀、谯、周建后,郡人邉速达以秘书监致仕,归隐于此。藏书四千二百七十一册,碑刻为至正八年。
又云「治北五里有谯周观星台。一云,是其故宅有碑存。按《华阳国志》云:「谯侯修文于前,陈君焕炳于后」。则此山之灵秀有自来矣。
有金泉山方舆,云「在城西果山之足」。《唐书》: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所共睹焉。有青霞观及真人祠韩愈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入门无所见,冠屣同蜕蝉,施肩吾谢自。然《升仙诗》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有步虚台。《宋郑芳庭》诗云:「平生酷好退之诗,谢女仙踪颇自疑。不到步虚台下,看琼笙玉佩有谁知」。有《灵泉院碑目》云:「谢真人父讳寰,所居名谢寰山,山有院名灵泉。一唐碑字多讹缺。《通志》云:灵泉即金泉也。唐李淳风于此,藏金化为泉」。宋江万里书金泉二字于崖上。碑目云唐金泉山仙居述》,太和五年果州刺史韦公肃文,唐郑馀庆诗,刻唐诰,刻伪蜀刺史徐光溥,诗刻俱在金泉山。李宏《游金泉观》诗云:昔时谢女升天处,此日遗踪尚宛然。蝉蜕旧衣留石室,龙飞胜地涌金泉。碑书故事封苍藓,殿写真容鏁翠烟。薄暮松巅听鹤唳,犹疑旁佛下神仙。
有寳台山在城西,与金泉对峙,有览秀亭、吕好问览秀亭记,思史、窦之遗风,吊谯、陈之旧迹,想程、谢之仙踪,慕张、阎之英躅,谓史谦恕、窦泌、谯周、陈寿、程太虚、谢自然、张嶷、阎纉也。
有《舞鳯山志》云「西北八里舞鳯山」三字,乃宋人隶刻石。
有栖乐山志云:「在西十里,相传谢,自然升天之日。仙乐振响峰顶,故名有栖乐池,在山顶,甃之以石,泉水清洁,与嘉陵江相通。
有安汉城志云:在府城北三十五里」。汉地里志云:「有鱼池在南,莽曰安新矣」。刘宋于此置宕渠郡。又云:宕渠城在府城北四十里,即石茍坝城也。
有大方山,方舆云城北十五里」。通志云:「城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一峰万岭,俨若洞天,其上有滴乳泉。道士何志全饮此水,年老,面如桃红」。樊汝贤诗:「云液落山腹脉与昆仑通云何山中叟八十桃颜红」,即今之乳泉铺也。
有昆井,《益州记》云:「南充县西六十里有大昆井,即古之盐井」。
有大躭山,与小躭山相对。志云「西百里大躭山,隋杨躭修道于此,因名。
名贤马鬛有晋谯秀墓。按秀,谯周之孙,隐居不仕,躬耕山薮,李雄征之不应。晋王逸《少书》云:「闻谯周有孙,其人髙尚不仕,可得见否?」唐李商隐诗:「欲向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有冯休墓,方舆云南充人,真宗朝不应辟,召归山著书。
有何涉墓志云:「在琉璃山下」。按涉读书,博古著作甚富。《明道杂志》载其为司马温公所推重。
有游仲鸿墓,后汉刘光祖表其道曰:「于乎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有赵夫子墓在据德里,乡人称赵巽也。
予遍阅唐人集元稹《嘉陵江》诗:「秦人惟识秦中水,长想呉江与蜀江。今日嘉川驿楼下,可怜明练绕明窻」。其二云:千里嘉陵江水深,何年重绕此江行。只应添得清宵梦时见满江秋月明微之又宿嘉陵驿》诗: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其二云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白居易嘉陵夜有懐诗露湿墙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阴怜君独卧无言语,惟我知君此夜心。其二云不明不暗朦胧月,非暖非寒慢慢风,独卧空床好天气,平明闲事到心中。武元衡题嘉陵驿诗:「悠悠风斾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更上青天。欧阳詹闻嘉陵越,鸟声呈林藴。诗正是闽中越,鸟声几回留,听暗沾缨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陆龟蒙宿嘉陵馆楼诗离思茫茫偏值夜,每因风景却生愁,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李洞将之蜀别友,人诗嘉陵雨色清澹,别酌参苓到蜀髙。诸岳窥天合四溟,书来应隔雪梦觉已无星,若遇多吟友何妨勘竺经薛能嘉陵驿诗江涛千,迭阁千层衔尾相随,尽室登稠树蔽山,闻杜宇午烟熏日食嘉陵频题石上程,多缓暂歇泉边起,不能如此幸非名,利切益州来日合。携僧刘沧春日游,嘉陵江诗独泛扁舟映緑,杨嘉陵江水色苍苍行。看芳草故乡逺坐,对落花,春日长曲岸,危樯移渡影,暮天,栖鸟入山光,今来谁识东归意,把酒闲吟思洛阳,右嘉陵水阆中广元皆得称之,虽不知所指,然今驿设在果州,故并及之。
西充县。
始析南充后,乃并流溪而有之,仙踪古迹,特著其大陵镇,则有扶龙山,志在髙阳之扶龙村,葢纪信此县人,祠在紫崕。其小陵镇则有肖岩石窦空润,泉水清洁矣。唐卢藏用吊纪,信文曰:皇纲圯兮帝纽頺,王风悲兮霸道衰。天运促兮周以覆,秦德弃兮汉业开。何项王之贔屭,作驱除于云雷。岂渊海之飞荡,资拔山之伟才。于是左契归楚,群雄奉职。皇矣汉祖,独负其直。矧荥阳之围城兮,既孤而迫伟。将军之天诱兮,矫夺其识。彼见危而授命兮,亦各有时。考振古以为观兮,罔恢帝基。感将军之坟隧兮,壮大义之在兹。仰前修以砥节,顾车回而马迟。鸣呼身既焚兮业既昌,楚歌绝兮汉道光。君不旌兮史不扬,功不録兮殁不伤。奄孤坟以载葬,抑千祀而为荒。皇周敷训兮泽及枯胔,伊予寡德兮忝宰兹地。奉宣嘉猷兮惧尸厥位,思将军兮允忠且义。托神交于万古兮,实获心志。乃斫石于他山兮,式幽坟以昭贲。词曰摄提贞岁兮,奉扬仁风。跋涉草莽兮祠吊纪公。善彼勇兮,杀身为忠。九原不作兮予将焉同。金石刻名兮千万岁,魂魄光烈兮为鬼雄。
南岷山则有九井、十三峰,汉何岷之所隐也。隋程太虚尝修炼于此志云:太虚自幼好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炼处。一夕大风雨,砌下得碧玉印,居人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辄获丰稔。唐元和中解体,后迁神于玄宫,容貎不变。宣宗命人求之。使者过商山,宿逆旅,蹑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且嘱曰:「明岁君自蜀入南岷山,无忘我」。及至蜀,熟视画像,与前见者无异。宋赐号《道济太师碑,目云:「唐程仙师蝉蜕偈、皂荚碑、唐仙林观碑,中书侍郎赵彦昭撰,俱在本山之降真观。
流溪县则有铁冠仙人钤记云:「大洲连小洲,此地出公矦」。
「有汉车骑,崕石刻。《郡国志》云:「后汉车骑将军冯绲于此镌崖刻石十有馀处」。《寰宇记》云:「在流溪县」。按《金石录》云,「右汉车骑将军冯绲碑,以范晔《后汉书》考之,史云字鸿卿。而碑云「皇卿史云,「初举孝廉,七迁至广汉属国都尉,拜御史中丞。顺帝末,持节督扬州诸军事,与中郎将滕抚击破群贼」。今据碑自举孝廉至为广汉属国都尉,凡十一迁而为中丞,与都使、徐、扬二州讨贼,皆在为都尉。前碑云「讨贼时,坐迫州县正法,而史不载。又云:「为陇西太守,坐问吏辜,旬不分去官,以羌骇动,为四府所表,复家拜陇西太守」。而史但言「迁陇西太守,史云「为辽东太守,徵拜京兆尹,转司隶校尉,迁廷尉太常,拜车骑将军,以碑考之,绲为辽东太守,以前尝为治书侍御史,迁尚书,遂为廷尉,未尝拜京兆尹及司隶也。《史》云:「振旅还京师,监军使者张敞承宦者会奏。绲会长沙贼复起,攻桂阳、武陵,绲以军还,盗贼复发,策免。而《碑》云「临当受封,以谣言奏河内太守、中常侍左,悺弟坐逊位」。史云:「复拜廷尉时,山阳太守单迁以罪系狱,绲拷致其死,迁故车骑将军。超之弟中官相党,遂共诽章诬绲,坐输左校。而碑云「表荆州刺史李隗、南阳太守成晋太原太守刘瑱,不宜以重论坐法作左校,亦皆不合。史又云:「为河南尹时,上言旧典,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帝不纳,拜屯骑将军,复为廷尉,卒于官」。而碑云:「复廷尉奏中官子弟不宜典牧州郡,获过左右逊位,永康元年薨」,亦当以碑为正碑。又云:「绲谥曰桓」,而史亦不载馀。尝谓石刻当时所书,其名字官爵不应差误,可信无疑。至于善恶大节,则当以史氏为据。今此《传》首尾颠倒,错谬如此。然则史之所载,是非褒贬失其实者多矣,果可尽信耶?
又云:右汉冯使君墓阙铭云: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按《后汉书》,冯绲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而绲碑亦云幽州君之元子。此字在宕渠绲墓前,双石阙上,知其为焕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