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十四
上川南道
雅州
《史记》: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故曰严道。汉为县,属蜀郡。文帝徙淮南,王之族于此。杨用修《蜀志》、《补遗》引《蜀本纪》,以为许由之友,严僖所隐地也。
汉髙六年,分置青衣县。《水经》: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注云:县故有青衣羌国。《竹书纪年》:「孝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㟭山青衣水来归。汉武帝天汉四年,分沈黎郡置西部都尉,主青衣。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安帝延灮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得此良臣也。本志又有卭榖,王任君贵,越嶲人。新莽之乱,奋集英雄,起越嶲,杀莽所立太守枚根而自立。保全一方见西南夷传,按州城隅有任使君庙矣。
晋末,李雄窃据夷獠,杂居西魏,侨立蒙山县,后置雅州。《郡国志》云:汉源县有离堆,蜀守李冰所凿」。离即古雅字也,州以此名。
图经州治旧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间,国子博士何昌言为守,以地多岚瘴,徙于山之麓。本志云州治后雅安山,又名月心山。山形如月,象「心」字。州治左,点所治右点文庙居中,皆倚山也。
《禹贡》:「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叶少藴」解云:「蔡在严道,蒙在汉嘉,汉嘉即严道也」。旧传「诸葛亮于此梦见周公,因立文宪王庙,遂号周公山」。按《文宪王庙记》,军事推官王育撰,叅军李梦徵书矣。周公山半有石笋,移之即雨」。《寰宇记》云:「山势屹然有龙穴,常多阴云」。李焘游蔡山序,蜀惟岷山。蔡、蒙二山,雅独兼有之」。本《志》云:「旅平者,禹治水成功,旅祭于此,俗呼为落平山,顶有万壑,亭在焉」。
《寰宇记》云:「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即《禹贡》所谓和夷底绩」也。本志云东北有和夷坝是矣。
《大唐新语》云:陆象先为益州长史,奏嘉卭路逺,请凿岷山之南以从捷,近发卒从役,居人不堪,道亡愈死,行旅无算,左拾遗张宣明监姚嶲诸军事、兼招慰使,亲验艰险,移牒益州曰:此路髙山临云,深谷无景,至有斗绝巨险,不通人踪,经之者必抟壁傍崖,胁息而度,虽竟日登顿二十许里,木人犹堪泪下,铁马亦可蹄穿」。象先览之兢惕,遽罢役,仍旧路以闻,蜀人赖焉。
孙渐昭《应庙记》云:「其山蔡蒙,其闗卭崃」。《水经注》云:「岷山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卭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故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也。
图经云:严道山在县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寳六年敕改为严道山,山下有丙穴,出嘉鱼。方舆云:万胜冈在州西,有龙观寺,其趾曰百丈山,自卭崃或起,或伏,环绕州治。本志云:诸葛武侯擒孟获旋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建亭于上,为龙观亭。碑目云:髙孝廉墓碑在严道县东二十里。按其碑有年月,乃汉建安十四年立。髙君兄弟皆孝廉,有二石阙,其一曰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吏举孝廉,诸部从事髙頥字贯方,其一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髙君,实字贯光」。又一大碑,其首云故益州太守髙君之碑」,本志云:「汉孝廉髙君墓在金鸡山下,孝廉桥墓迹芜没,惟二石坊在田中坊,亦以大石堆垛而成,非石柱也。其一方隶云:「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髙君」,仍有数字剥落方舆云:金鸡山在严道北三十五里,俗传有金鸡鸣于此,循金鸡山而上二百歩有石室,中有石像,为尔朱真人。宋嘉泰中刻尚存碑目。又云:羊窦道碑在严道县东三十里金鸡山下,汉永初六年碑也。
梁益记云:大小漏,天在雅州西北,山谷髙深,沉晦多雨,而黎州常多风,故谓黎风雅雨」。宇文漙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孤峰上绝于青天,湍波下走于长川,断厓横壁立之岸,飞溜溅千尺之泉」。洪造《隶释》云:「蜀郡太守何君合道碑:「光武中元二年,刻此碑。蜀中近出,东汉八分。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馀。如冠章甫而衣缝掖,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冡末,易窥其藩篱也」。碑目云:「平羌江绳桥碑在严道县」。
平羌桥,有唐咸通十年上官朴所撰。碑字亦隶体,今在江渎庙。方舆云:「平羌江源出西徼,绕西北郭,谓武侯平羌夷于此」。又云,沫水自卢山发源,注于平羌江,与沉黎之阳山江合流。
本志云:州西北一里曰清源桥,东北十里龙门桥三十五里,道逺埧桥五十里。鱼喜河桥西七里曰铜头河,桥近多功路曰大绳桥,已上皆索桥也。凡桥每岁仲春于两岸各树两臬,长二丈,有竒臬,上横穿二栒上,布竹绳亘两岸绳之,馀者屈垂向下,辘轳绞束,复横以木梯,布以篾笆,周以栏索,其髙低阔狭,视江为度。唐独孤及索桥赞曰:「笮相引一索,人缀其上,如猱之縳,转帖入渊,如鸢之落,寻橦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戒,霣无底壑,即此桥也。
《録异记》云:唐王果谪雅州刺史,经平羌江中,望岩腹有铁棺,欲坠,缘崖视其碑曰:「地裂山摧,水漂我临」。及长,江危欲堕,欲堕不堕,遇王果五百年后改葬,我乃改葬之。
本志云:州北百四十里山谷中涌泉深不可测,一日三潮,风浪如雷。昔时白马自泉出田野间,云拥之复没,名曰白马泉,又曰龙渊,又曰龙门。有宋绍兴间祈雨碑犹存。
此州韵事,有双鳯亭在署厅后,为苏子瞻子由设。至和中,老泉携二子谒太守雷简夫,雷以书荐于张文定公及韩魏公、欧阳文忠公。其后大守樊汝霖作堂以表其事。
无弦亭在州学,南长濆江侧,隐士王潜所居。潜好琴,赵清献公为榜其亭曰「濯缨文同书」。
黄鲁直《木兰歌帖》、梁甫《吟帖》俱在郡治。
竹溪在郡西三十里,隐士胥九鼎所居,陶仙洞在焉,有林泉之胜。魏了翁《寄题胥园》诗云:「胥君颀然来,锦囊背奚奴。探囊发诗卷。一一卿大夫。夫识胥园面,诗卷自画图。扫石卧石影,长锸斸芋区。胥君于此时,林泉傲金朱」。
名山县。
《禹贡》:「蔡、蒙、旅、平蔡属雅州,而蒙属当县矣。《九州岛记》云:「蒙者,沐也,言雨露常蒙也。山有五顶,最髙者名上清,峰有甘露井,水极清冽,四时不涸」。相传汉僧理真所凿后日隐化井中图经云:「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独烈。方舆云:「虞九文尝为名山监茶。今清溪桥头北厅犹在,有梅及槐柳,皆雍国手植壁间,遗墨尚存」。
《水经注》曰:「县有蒙山,青衣所发,东径其县,与沫水会于灵闗道」。《寰宇记》:「平羌水上源曰卭崃水,又名平乡水,西北自严道县流入,自眉州洪雅县界下,又名青衣水。本志云:五顶山下青衣河,流绕县前下田水口入嘉州。
《寰宇记》云:罗绳山在县西五里,从蒙山西流入卢山县,又北接卭州大井县。又云: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地里志》以蜀有鸡鸣山,俗传金鸡鸣,天下太平也。《纪胜》云:鸡鸣山即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
碑目云:「名山治东一里许,有紫府飞霞洞开禧丁,帽邑人茍洙于梓潼观后甃一洞穴,刻神之父母像,并凿石龙蟠于其中,请神作记,亲书于石,今石龙书院是也。
本志云:东北三十四里古土城,周七十二丈,乃武侯征蛮所筑,遗址见存。
寰宇云:大慕山在县东四十里,南接河罗戍,北入卭州,髙七十里,上耸天际,灵怪错杂之所。
《九州岛要记》云:百丈县本严道县地。李膺记:临卭县南百二十里至百丈,即其地图。经云:有一穴,口方围百尺,深如之。山有九折阪,夏则凝冰,冬则毒寒。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兴叹,因之弃官。唐武德元年,置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今之驿曰百丈,里曰安贤矣。本志云:百丈河在东北六十里,源自莲花山来,经百丈驿,东与卭水合流,至新津入白马河,又名千尺潭。又云:百丈县南五里铜鼓山,为汉、唐戍守之地。
《寰宇记》云:「泉池山在百丈县东四十里,山四面,县绝,上有泉池,因名」。
本志又云:「东南七十里佛鼻山左石有二目,谓之天目元时。于左目下建寺曰天目,有大石瓮、小石瓮之名。
荣经县
寰宇记:荣经县,本严道县地。东西连接大山,并无州县,岩峦阻绝,不辨疆界。唐武德二年置县,因界内有荣经水口戍为名。本志云:荣水在城北,一出相公岭,一出畨境经水,在城南,一出瓦屋山,一出改丁河,一出汶川。按相公岭者,以诸葛丞相征蛮所经也。改丁河,源出黑石汶川,源出卭崃马耳荣经水北流入擒孟渡,即孔明七擒孟获之地。
方舆云:瓦屋山在荣经县东北二十里,形如瓦,屋上有念佛鸟娑罗花。其岩朝现辟支午。现普贤夜有神灯,或问禅惠:「大师瓦屋何故却以木皮?」葢师曰:「锦府岂从机上织剑门?」宁自匣中开。李焘诗:「瓦屋如庑平,金仙辟光景」。
《雅安志》云:荣经西北三十里紫眼闗,以紫眼畨人侨寓得名,即瓮溪闗。
《寰宇记》:卭崃闗在县西南七十里,隋大业十年置约山,据险,当云南大路以扼畨夷之要害。碑目云卭崃闗开路记天寳六年章仇兼琼撰。又云汉蜀郡太守治道记碑在荣经县西三十里,建武中元二年立。又云尊徤合碑,建武中元二年,物亦在县西三十里,景峪悬崖间。巽岩李焘有跋,以辨正年谱,且引《后汉纪》建武二十三年夏四月改为中元,无「建武」字。又按《祭祀志》改建武二十三年为建武中元元年,以此知记与《志》合,而纪失之矣。又云神水合记碑在荣经县东三十里铜山峡中,碑久磨灭不可考。古老相传,其体大率如尊徤阁」云。
芦山县
《寰宇记》云:「卢山县亦严道县地」。《晋书地理志》,姜维于此置城,隋仁寿元年重开此地,遂于姜维古城置卢山县,以界内卢奴山为名」。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
《志》云:「治有开明王城故址,《华阳国志》:蜀王开明,以灵闗为前门」。《寰宇记》:灵闗山在县北二十里,峰岭嵯峨,傍夹大路,下有山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歩,俗呼为重闗,通蛮貊之乡入白狼夷界。《汉书:通灵山有眼孔四,一名镂灵山」。《文选注:「灵闗,山名在成都西南汉寿县界。陈阴坚蜀道难云:「王尊奉汉朝灵闗,不惮遥髙,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隋孔德绍送蔡君知入蜀云:「灵闗九折险,蜀道二星遥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按张揖注史记曰:「汉凿开灵山道,于此置灵道县矣。
《寰宇记》云:卢奴山在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寳六年,勑改为始阳山,髙八里,束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卭。
州火井县界,又云大渡水从生羌界来,流入浮图水。浮图水在县五里,从生羌界来,水中有孤崖,状如浮图出贡。金志云:「芦山南十里三江渡,通天全六。畨下注多功峡入雅之平羌江多功河上飞仙合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
方舆云:龙头山在卢山县,前后峡绵亘四十里,夭矫如龙,控接畨部,实为要害。又云崖钵山在县西三百里,上耸云汉,莫测其高。
《志》云:「汉樊敏墓在县南七里,前有二石马,隶碑在石马东。《碑目》云:「汉故检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建安十年三月上旬造」。又云:「两面碑在卢山县南五里,与府君碑甚近,碑面与背,皆有篆文,岁乆讹阙不可识。或辨其文曰卢山县碑」。
宋赵明诚《金石录》云:右汉巴郡太守樊君碑,其文云:「君讳敏,字叔达。肇祖虙,戏遗苗。后稷为尧种树,舍漆从岐,天顾亶甫,乃萌昌发。周室衰微,云伯匡弼。晋为韩、魏,鲁分为杨,充曜封邑,厥土河东。肆汉之际,或居于楚,或集于梁君,纉其绪,华南西畺」。又云:「总角好学,治谷氏经,贯究道度,无文不睹。于是国君备礼招请,濯冕题冠杰立,忠謇有夷史之直。卓虙之风乡党,见归察孝。除郎永昌长史,迁宕渠令、大将军。辟光和之末,京师扰攘,雄狐绥绥,冠履同囊,封挟长驱,卑走枕北,国复重察,辞病不就。再奉朝聘,七辟外台,尝为治中诸部从事。又云季世不祥,米巫■〈,女凶〉虐,奸狡并起,陷附者众,君执一心,頼无洿耻,复辟司徒,道辞不往牧伯。刘公表授巴郡,以助义都尉养疾闾里,又辟奋义都尉。年八十有四,岁在叶洽,纪验期臻,奄忽藏形。其后有铭,题建安十年二月上旬造他汉碑,类多刓缺,而此碑首尾完存,故载其大略于此。所谓米巫凶虐者,谓张角也。宋成都丘常跋云:此碑相传名魏受禅碑,为世绝出,而其款乃建安十年,又在黄初之前,虽暴露中野,而字画醇古,文尚可读,岂非所寓僻逺而人无知者欤?然而千馀年间霖雨之所濯,盛阳之所暴,有兽已倒,有门已摧,而此碑将仆,是可悯也。余因扶其既倒,植其将仆,又为屋以庇之,庶几永其传也。崇宁壬午,知县丘常题。
宋程勤跋云:「皇上励精更化,以扬祖宗之大烈,属当京师,父老流涕太息,思欲复见汉官威仪之时,而仆仕于卢山,天下最穷处。乃得建安十年巴郡太守樊君故碑,于深山榛莾间,亟作大屋覆其上,表而出之,目其颜曰「巴郡太守樊侯之墓」。呜呼!碑阴所记,崇宁壬午,距今五十八年,而遥任斯邑者,皆吾乡人,扶倒植仆,偶相似然,岂物之废兴固有数耶?绍兴己邜眉山程勤懋传书。
国朝李一本跋云:此碑踞于道周,迨今几千有馀岁矣。在宋以前,讹为《魏受禅碑》。《大明一统志》谓其字文漫灭不可考,以故惑于闻见者不为注目。予捧檄窃禄于兹,屡经过焉。见其荒于荆榛,蚀于莓苔,亦谓信然。越弘治己未仲冬,因偕门生白应清、骆琰、陈宣、宋万全等访故偶过其下,因束筱为帚扫拂之,倏见字画,隐隐而出,皆醇古迥异。从者进曰,此商羿、周鼎复出也。殆竒遇乎亟为磨洗,寻具楮蜡如法,摹拓得墨本有三,葢以防字画之同异者而考正之,然其模糊不可读者,亦过半矣。既而归置轩次,校以隶本,叅以众目,就其可识者仅得什之九。其疑误者则傍为点注,以俟慱古者正焉。载考古文苑》所纪樊毅、樊安等碑,亦灵献中所作,其属辞比事与此文势相类,或者当时史迁之徒为之也。夫《文选》所集,皆秦、汉以来古文,而此碑独不见录。《古文苑》乃补《文选》而作,又不见载母,亦此地僻在遐荒,而人不知欤?抑惑于闻见之似,而不及录欤?吁是碑虽不见录于古,幸而石不泐坏,延有今日,得以附入邑志以永其传亦竒矣。匪徒为斯邑之光,实斯文之幸也。然则世之为志者,茍徒据耳之所托,而不慱历以致审焉,则虽有石鼓之文,其不至于湮没无闻者几希矣。是月十一日长至蜀,忠南李一本识芦山广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