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

(明)曹学佺 撰。

○名胜记第十

川西道

龙安府平武县附郭

顾野王《舆地志》云:阴平县本汉梓潼县地,晋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北阴平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改北阴平为龙安。《魏志》:景元四年,诸军攻蜀,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信道,作桥阁,山髙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此地。晋于此置平武县。

志云:唐、宋之龙州,在雍村埧梁,李龙迁筑城于此,魏置州,遗址尚存。雍村埧者,宋绍定进士,郡人雍繁孙有文学,见所制文昌祠碑村,因此名,今之郡治,则乐平镇也。蒲规修造记云:通阶秦路,严禁出入,与剑门闗为比矣。

唐许棠《送龙州樊使君诗》:「曽见卭人说龙州:地未深,碧溪飞,白鸟,红斾映青林,土产唯宜药,王租只贡金,政成闲宴日,谁伴使君吟,李洞送龙州,田使君诗御札轸西陲龙州出牧时,度闗云作雪,挂栈水成澌剑淬,号猿岸弓,悬宿鹤枝,江灯混星斗,山木乱枪旗,锁库休秤药,开楼又见诗,无因陪宴集,吟苦忆京师,项斯龙州与韩将军夜会诗庭绿草纎纎邉州白露沾别歌縁剑起,客泪是愁,添见月猿啼树回风雪满帘将军尽,尊酒楼上赋星占,李洞乱后龙州送,郑郎中兼寄郑侍,御诗侍车登迭嶂,经乱集令原省壊,兰终洁台寒栢有根县晴江入峡楼,静雪连村莫隐匡,山社机云受晋恩。又龙州送裴秀才诗:违拜斾旗前松阴路,半千楼冲,髙雪会驿闭乱云,眠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宋邵稽仲诗:「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自愁」。

方舆胜览:龙州倅厅有吏隐堂,佥判赵众诗:满耳江声满目山,此身疑不在人,寰民含古意,村村静吏束,刑书日日闲,司马君实和,云四望逶迤,万迭山微通,云栈访云鬟,谁知吏道堪栖隐,未必人间有此闲」。范景仁和云:「花阴扫榻常欹枕,月色侵门不下闗」。因讽君诗想佳景,夜凉依约梦魂闲」。

寰宇记云:龙穴山在阴平县东北五十里,古老相传,此山有龙闘死,血变为石,宋齐于此置龙血戍。李膺益州记云:龙血东有龙像岩,绝壁,约万馀丈,有四石龙在壁间,今尤可验。岩之东北有洞穴,莫测深浅,泉出其下。

又云:马阁山在阴平县北六十里,北接梁山,西接岷、峨。昔邓艾伐蜀,从景谷路径龙州江油县,至此悬崖绝壁,乃束马悬车作栈阁,方得路通,因名马阁山。

龙门志云:窦子明遇仙处在县西北九十里,今仙女舗是宋理宗寳佑间,有人于小溪山下见二女子冉冉升云而去异香,经日不散。龙安新志又云:「仙女洞在治南江村口,山势盘旋,岩洞深邃,水自中出,百里流入剑南,故老相传。每风日清和,遥见仙女靓妆游行岩上,或理髪,或浣衣于洞壑中,隐显不常,人迹罕到洞中,石乳融结,状甚竒怪,色如碧玉,取可供玩也。

道教灵验记云: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于牛心山,龙迁既殁,便葬山侧,乡里立祠,号李古人庙,唐初改为观,其后武氏革命,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坦奏曰:「龙州,牛心山,国之祖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即令刺史苏邈并工修填如旧。明年,诛禄山,复宫阙,至徳二年,乃升龙州为都督府,号灵应郡。僖宗幸蜀,宗子李特请遣道士醮山祈福,礼有加焉。按唐书髙祖纪,七世祖曰皓为梁昭武王,生歆,歆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锡,天锡生虎,虎生昞昞生渊,是为髙祖。虎当西魏时赐姓大野氏,是虎祗仕西魏,亦非仕梁也,此说不知何据。

《阴平修路记》云:龙安栈阁在治东者曰石城,曰佛崖,曰麻园,曰蟆颐,曰黄林,曰三店,原曰七里,即左担也。曰飞仙。已上凡八。在东南者,曰石回,曰兴文。即袁烈妇投崖处曰猿臂,在东北者曰秦陇,曰东阁。已上凡五。在治东者曰金鼓,以形肖也。曰芭蕉,曰楮株,曰卢厓。监司卢姓者所修,曰天井,曰桑坪,曰兜索,曰木蕊,曰飞泉。已上凡九。在治西北者,曰金匮、曰桐油,曰隆奉,曰胡空,曰黄梗,曰刘村,曰鹅顶,曰禅峰,曰石门,曰仙女,曰马桑,曰溪坝,曰黑水,曰罗汉,曰羊肠。已上凡十有五。

江油县。

古江油郡及县,今平武之江油铺,是以江水所由矣。元迁江油于武都兴教镇,则今县也。

《方舆胜览》云:太白台在江油县,太白与江油尉往来,故有台在尉亭,蒲翰为之记。其《赠江油主簿》诗云:「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舎,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为米芾书刻在县衙。志云:「县西三里有山,接彰明界髙耸亭亭,形如匡字,此大匡山也」。又云:「南二十里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上有太白祠矣」。《寰宇记》云:「涪水在县北一里,自松州崆峒山出,西北至州界,南入绵州界」。《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担道,其路至险,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邓艾由此《伐蜀胜览》云:「左担路上涪水崖壁有阁道六:曰青崖,曰蟆頥,曰石回,曰七里,曰东阁,曰石城」。即阴平所记者。又县有二阁,曰猿臂,曰黄林,不在左担之数。

《寰宇记云:石门在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汉水记云:与氐分界于石门仇池戍,去石门四百馀里。左思蜀都赋》云:「縁以剑阁,阻以石门」。顾野王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今按其山两邉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邓艾伐蜀厯此。

《寰宇记》云:天池山在州南百三十里,髙九十二丈,上有池,周回二十三步,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人山。天寳六年,敕改为灵液山。

《胜览》云:「太华山在江油县南百四十里,有三峰竒怪碑目》云弘真观古碑在江油县南百三十四里太华山之登真观」。此碑最古,不记撰人姓名。按此山即《群仙录》所载黄奉仙隐处。

石泉县。

汉灵帝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广柔即今之石泉也。志云:「县北二里有泉,甘冽崖,上刻甘泉,古迹四字,此县名之始矣。唐属茂州,宋神宗时,静州夷寇邉攻茂州,窒陇东,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以石泉为邑,介绵、茂之间,道里阔逺,缓急不相应,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于是诏改石泉县为军。按新编,张上行字道从,汉州徳阳人,登元丰第,习于邉计。后会石泉夷犯邉,朝廷命羲叟帅蜀,召公问计。公引唐王涯传云:「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安青川县,一由绵州威蕃栅,取抵鸡城,皆虏之险要。今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次,升石泉为军以重其权,然后调思黔义军以制其暴,则取功一时为利。后世不然,蜀之忧未艾也。羲叟尽用其策。

《石泉图》经国乎众山之隈,林峦丛箐,樵苏恣取,不食地利,而生计亦足。

《寰宇记》:县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也。

《郡国志》云:「石纽山今在石泉县南」。《帝王世纪》以为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祼享,岁以为常」。《水经注》云:「石纽,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佑也」。《碑目》云:「禹穴二字大径八尺,李太白书刻在绝壁上」。

又云:石泉县有《周万岁通天碑》,前内供奉书手王惠元书其石击之,清亮全类玉音碑阴》有叚文昌留题在报恩光。孝观又云:誓水柱在治西四十五里,河岸柱髙丈许,围五尺,前人恐水冲县,故立此,誓之,未详年代。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