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695年庄二年

杨注

此年仍建丑,冬至在去年闰十二月十日甲申。

周庄王二年

鲁桓公十七年

蔡桓侯二十年

十七年春季,鲁桓公和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齐、纪的和议,同时商量对付卫国。

出处

《春秋》: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左传》: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
《杨注》:黄当即宣八年传「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之黄,为由鲁至齐所经过之地。据水经注,当时之昌国县有黄山、黄阜,或即春秋黄之故地,则其地当在今山东省废淄川县城(今为淄川镇)之东北。若以今之黄县当之,则距齐、鲁、纪三国均太远,恐误。互详宣八年经注。

桓公和邾仪父在趡地结盟,这是由于重申蔑地的盟约。

出处

《春秋》: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
《左传》:乃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
《杨注》:二月无丙午,日或月必有一误。
《杨注》:「会」,公羊、穀梁俱作「及」,则当作一句读。左氏经例,会是一事,盟又是一事;有会而不盟者,亦有既会且盟者,故此作两句读。趡音崔,上声,鲁国地名,当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与邹县之间。

五月初五,鲁军与齐国军队在奚地发生战争,这是边境局部冲突。当时齐国人入侵鲁国的边境,边境官吏前来报告。桓公说:「边境上的事情,谨慎地防守自己一边而且防备发生意外。暂且尽力防备就是了。发生了事情就迎战,又何必先行请示报告呢?」

出处

《春秋》: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左传》: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场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杨注》:孔颖达左氏序疏云「桓十七年五月无夏,昭十年十二月无冬」,则孔所据本无「夏」字。唐石经、宋本亦无「夏」字。公羊亦无「夏」字。惟穀梁有「夏」字。依经例当有「夏」字。「奚」,穀梁作「郞」,郎盖「郋」之误字。郋、奚同音,穀梁假郋为奚,详臧寿恭春秋左传古义及叶德辉说文读若考卷三。奚,当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六十里之奚公山下。

蔡桓侯去世了,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回来。

出处

《春秋》: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左传》: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

秋季,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被立为国君,因为蔡国人都拥护他。八月二十三,为蔡桓侯下葬。

出处

《春秋》: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癸巳,葬蔡桓侯。
《左传》: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

鲁国进攻邾国,这是宋国的意愿。

出处

《春秋》:及宋人、卫人伐邾。
《左传》:伐邾,宋志也。

冬季,十月初一,日蚀。《春秋》没有记载日子,这是史官的漏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的地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日御详细记载每月大小和干支,无所遗漏,在朝廷上通告百官。

出处

《春秋》: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传》: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当初,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做卿,昭公讨厌他,坚决劝阻,庄公不听从。昭公即位后,高渠弥畏惧昭公会杀掉自己,就在十月二十二日,杀死昭公而立公子亹。

君子认为「昭公了解他所讨厌的人」。公子达说:「高伯恐怕要被诛杀的吧!因为他报仇报得太过分了。」

出处

《左传》: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 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