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700年桓二十年

左传注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戊午冬至,此年仍建丑,且有闰月。

周桓王二十年

鲁桓公十二年

卫宣公十九年

郑厉公突元年

陈厉公七年

杞靖公四年

宋庄公十年

楚武王四十一年

六月初二,鲁桓公在曲池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北与杞侯、莒子相会,为了调节杞、莒两国的关系。自公元前709年莒人伐杞,两国遂有嫌隙。

《春秋》: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左传》: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杨注》:「杞」,《公羊》、《毂梁》俱作「纪」,《春秋啖赵集传纂例》一引《竹书纪年》亦作「纪」。然据《左传》义,以作「杞」为是。 「曲池」,《公羊传》作「殴蛇」,纪年作「区蛇」。区、殴与曲为平入对转,蛇与池古音亦同。曲池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郑厉公即位后,宋庄公以拥立之功多次索要财物,郑厉公不堪其扰,两国关系逐渐恶化,鲁桓公想要让宋、郑两国和好七月十七,鲁桓公与宋庄公、南燕国大夫在谷丘今河南商丘市东南会盟,但宋国并不想与郑和好,于是八月,鲁桓公又与宋庄公在虚地今河南新乡延津县东会面,十一月,鲁桓公又与宋庄公在龟地今河南商丘市睢县会面。最终宋庄公仍然没有同意与郑恢复友好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鲁桓公与郑庄公在武父会盟,十二月,合并伐宋。

十二月十日,鲁郑联军与宋军在宋地交战。

《春秋》: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八月……公会宋公于虚。……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左传》: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杨注》:燕,南燕。馀详隐五年《传》《注》。 燕人疑係燕君。 穀丘,宋邑,据《方舆纪要》,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四十里。一説在今山东省菏泽东北三十里,但其地近曹国,恐非。
《杨注》:「虚」,公羊作「郯」,宋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 龟,宋地,疑在今河南省睢县境内。 《杨注》:武父,郑地,在今山东省东明县西南。传世器有武父矛,铭云「武父敢」。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十谓武父即此城。敢,人名。

八月,陈厉公卒。

《春秋》: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杨注》:八月无壬辰。
《杨注》:无《传》。 跃,厉公。《陈世家》误以五父与佗为两人,因谓佗为厉公,跃为利公,前人辨之详矣。

十一月十八日,就在武父会盟的同一天,卫宣公卒。次年三月下葬。

《春秋》:(十一月)丙戌,卫侯晋卒。
《春秋·桓公十三年》:三月,葬卫宣公。
《杨注》:外诸侯死,全部《春秋经》中惟此一处书日。晋即宣公。

卫公子朔即位,是为卫惠公。卫惠公之母宣姜还很年轻,齐襄公要求卫惠公的哥哥昭伯娶宣姜。

卫昭伯起初不同意,在齐襄公的胁迫下只得答应了,生了公孙齐、公孙申、公孙毁、宋桓公夫人和许穆公夫人。

《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去年楚国在蒲骚击败郧军之后,就对打算与郧国共同阻击楚军的随、绞、州、蓼等国展开攻势,这年,先拿绞国开刀,军队推进到绞国都城南门外。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

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等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

谁想在进攻绞国的过程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时。又有罗国不揣冒昧准备攻打楚军,派遣伯嘉侦察,多次观察楚军的人数。

《左传》: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杨注》:罗,熊姓国。今湖北省宜城县西二十里之罗川城乃罗国初封之故城。其后楚徙之于湖北省旧枝江县(县治今已迁马家店镇),后汉志所谓「枝江侯国本罗国」是也。今湖南省平江县南三十里有罗城,又是罗国自枝江所徙处。至湘阴县东六十里之罗城,乃其接界处。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