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
左传注:去年闰十二月初九丁亥冬至,建丑。
春天,楚武王入侵随国今湖北省随县南
,先派薳章去求和,把军队驻在瑕地以等待结果。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
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东边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害怕因而共同来对付我们,所以就难于离间了。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
熊率且比说:「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
楚武王故意把军容弄得疲疲塌塌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将要答应,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塌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君王何必急于从事?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沉溺于私欲。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边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不欺地祝祷,这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怎样行得通?」
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
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圣王先团结百姓,而后才致力于神明,所以在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长,并没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种优良品种。在奉献黍稷的时候祷告说:『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这是说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好又清的美酒。』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所谓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没有邪念。因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于农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这些行为来致祭神明,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没有依靠,君王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君王姑且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看能否免于祸难。」
随侯害怕了,从而修明政治,楚国就没有敢来攻打。
《左传》: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潜夫论·卷九·志氏姓》:蚡冒生蒍章者,王子无钩也。书唐宰相世系表云:王子蒍章字无钩。
四月,鲁桓公与纪侯在郕邑古成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
会面,这是纪侯为了与齐国的恩怨来求助鲁国。
《春秋》: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的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六月,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带甲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很恼怒,所以四年之后就有郎地的战役。
鲁桓公在向齐国求婚以前,齐僖公曾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辞谢。
别人问为什么,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世人都认为:「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
等到他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儿嫁给他。太子忽坚决辞谢,别人问为什么,太子忽说:「我对齐国没有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遵从国君的命令到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
于是就用郑庄公的名义辞谢了。
祭仲对公子忽说:「您一定要娶她。国君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突、亹、仪都可能做国君的。」昭公不同意。
《左传》: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左传·桓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八月初八,鲁国大阅兵车。
《春秋》:秋八月壬午,大阅。
因前一年陈桓公去世后陈国发生动乱,蔡国为了拥立母族蔡国出身的陈厉公,介入陈国内政,杀死了公子佗,公子佗无谥号,史称陈废公。
《春秋》:蔡人杀陈佗。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
九月二十四日,鲁桓公嫡长子出生,鲁国举行了太子出生的礼仪,鲁桓公用牛、羊、豕各一的太宰迎接,用占卜选择士人背他,并让这个士人的妻子给他喂奶,桓公和文姜、同宗妇人为他取名字。
鲁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申繻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像,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像,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周朝人用避讳来奉事神明,名,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所以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僖公而废除司徒之官,宋国因为武公而废除司空之官名,我国因为先君献公、武公而废除具山、敖山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
桓公说:「这孩子的生日和我在同一天,就起名叫同吧。」
《春秋》:九月丁卯,子同生。
《左传》:以大子生之礼举之……公问名于申繻……
冬天,纪侯来鲁国朝拜。希望鲁国出面,与齐国讲和,鲁桓公表示无法达成。
《春秋》:冬,纪侯来朝。
《左传》: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