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718年桓二年

左传注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甲申冬至,建丑,有闰月。

周桓王二年

鲁隐公五年

齐釐公(齐僖公)十三年

晋鄂侯六年

春天,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公子彄出面劝阻。公子彄,字子臧,鲁孝公之子,鲁隐公的叔父,后世以字为氏,形成鲁国臧氏家族,著名贤臣臧文仲就是公子彄的曾孙。

公子彄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和兵戎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应该对此有什么动作。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轨物的人。演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以制作器具叫做物。事情不合于轨、物,叫做乱政。多次乱政就会败亡。 所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项打猎的行为,都是在农闲时进行。 每三年大演习一次,进入国都整顿军队,回来祭祖告宗庙,宴请臣下,犒赏随员,以计算俘获的东西。 要车服文采鲜明,贵贱有别,辨别等级,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 鸟兽的肉不摆上宗庙的祭器里,它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用到礼器上,国君就不去射它,这是古代的规定。 至于山林河泽的产品,一般器物的材料,这是下等人的事情,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涉及的。”

隐公说:“我是打算去视察边境的!”

最终鲁隐公动身前往棠邑观看了捕鱼的场面。公子彄称病没有随行。

出处

《左传》:【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传】文略。
《正义》:僖伯名彄,字子臧。《世本》云「孝公之子」。 《杨注》:棠,地名,今山东省鱼台新县治西南有观鱼台址。

晋国曲沃庄伯借助郑国、邢国军队进攻翼城,周桓王派尹氏、武氏帮助他。晋鄂侯逃到随地。次年,在周天子已经册立公子光为君之后,虽然曲沃庄伯退回了曲沃,晋鄂侯也无法回到翼城,次年,大夫嘉父把鄂侯迎到鄂地居住,因此被称为晋鄂侯。

出处

《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杨注》:翼,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杨注》: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后文又提到在闻喜县东二十里。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鲁成公六年,晋景公迁都新田。此后命新田为绛,新田即今山西侯马市,而以旧都为故绛。
《杨注》:随,晋地,后为士蒍食邑,今山西省介休县东稍南约二十五里有古随城。

四月,卫国安葬了卫桓公。卫桓公在去年三月被州吁弑杀,理应在去年七月下葬,因为卫国内乱而推迟了。但卫宣公即位也有四个月,依旧是太迟了。

出处

《春秋》:夏四月,葬卫桓公。

北制之战

也就在四月,郑国为了报复去年东门之役,大军入侵卫国。

之后卫国又依靠南燕国的军队反攻郑国,在郑国的制邑与郑国军队对峙。

郑国以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与南燕军正面对阵,又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领制地的军队迂回到燕军背后,燕军只担心对阵的郑国三军,没有防备从制地绕路来的军队。

六月,郑国的两个公子曼伯和子元在北制击败了燕军。北制是郑邑,三国时为河南城皋县,今荥阳市西北,一名虎牢。

君子说:“不防备意外,就不可以带兵作战。”

出处

《春秋》: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杜注》:北制,郑邑,今河南城皋县也,一名虎牢。
《杨注》:尔雅「郊外谓之牧。」杜预以牧为地名,误。
《孔疏》: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
《杨注》:南燕国国都故址,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约四十五里,俗呼为城上。
《杨注》:曼伯疑即庄十四年传之子仪。而顾炎武《左传补正》及日人竹添光鸿《左传会笺》谓为郑昭公忽之字,疑不确。子元则郑厉公突之字。

回到晋国这边,曲沃庄伯在驱逐了晋鄂侯之后却背叛了周王,秋天,周桓王命令虢公进攻曲沃,而在翼城立晋鄂侯之子公子光为晋君,是为晋哀侯。曲沃庄伯退回曲沃。

出处

《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去年卫国动乱的时候,郕国人入侵卫国,所以这年秋天,卫军攻入郕国。郕国是周文王之子郕叔武的封国。

出处

《左传》: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杜注》: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
《杨注》:则郕故城当在今山东濮县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原属山东废县治东南。或云在鄄城和郓城之间。

九月,鲁国仲子庙落成,仲子于前721年十二月去世,已近三年,鲁隐公祭仲子庙,准备在庙里献演万舞。隐公向众仲询问执羽舞的人数。众仲回答说:「天子用八行,诸侯用六行,大夫四行,士二行。舞,用来调节八种材料所制乐器的乐音而传播八方之风。所以人数在八行以下。」隐公听从了。在鲁国首次献演六羽乐舞,使用六行舞人。

出处

《左传·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国人攻取了邾国的土地,邾国求助于郑国,说:「请国君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敝邑愿意做向导。」

去年,宋殇公为了宋公子冯,曾两度联合卫、陈、蔡攻打郑国,郑庄公为报东门之役,刚于四月攻打卫国牧邑,六月又在北制击溃帮助卫国的南燕军,因此同意了邾国的请求。于是由邾国主兵,郑庄公以王室卿士的身份率领了王师,一起进攻宋国,直攻入宋国都城外城,外城称郛,这次入侵也被称为入郛之役。

宋殇公急忙向盟友鲁国告急求助,隐公听说军队已经进入外城,准备出兵救宋,询问使者说:「郑军到哪里了?」

使者欺骗隐公说:「还没有到国都。」

隐公大怒,打消了救援的念头,辞谢使者说:「先生让我体恤宋国的危难,我询问战况,回答说『郑军还没到国都』,这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

出处

《左传》: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鲁国发生了螟灾。

出处

《春秋》:螟。

十二月二十九日,鲁国公子彄去世了。隐公说:“叔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于是按照更高一级的礼仪安葬他。谥法说“小心畏忌曰僖”,公子彄谥僖,史称臧僖伯。

出处

《左传·隐公五年》:【经】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传】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殇公为了报复秋天郑国入郛之役,发动了即位以来第三次对郑国的战争,围困了长葛,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出处

《左传》: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左传·隐公六年》杜预注:前年冬围,不克而还。

<!– 渔樵闲话 Part5 宋郑入郛之役 百度快照也看不到了,从谷歌快照里拿到 这年,郑庄公真够忙的,先是与王师一起扑灭晋的曲沃之乱,“立哀侯于翼”,然后通过北制之战“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又挥师向宋,以报复去年“东门之役”的领头羊宋殇公。《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是这样说的:“(宋殇公)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在《春秋》的记载中又掺和上鲁国的附属国邾娄,而且看来还是主角。《春秋》记九月“邾娄人、郑人伐宋(杜预注曰:邾主兵,故序郑上。)。”

“邾娄”,邾国,在现今的山东省邹城市、滕州市等鲁南一带,以邹城市为主。建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方的南陬村。

邾人为什么要讨伐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宋国呢?可能是被欺负急眼了。《左传•隐公》:“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宋国人掠取邾国的土地,邾国人告诉郑国说:“请君王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杜预注曰:释四年(前719年)再见伐之恨。),敝邑愿意做向导。”郑国人带领周天子的军队和邾军会合(杜预注曰:王师不书,不以告也。),进攻宋国,进入了外城,以报复去年(前719年)东门这一战役。宋国人派人前来用国君的名义告急请救。隐公听说军队已经进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宋国,询问使者说:“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使者欺骗他说:“还没有到国都(杜预注曰:忿公知而故问,责穷辞。)。”隐公发怒,不去救援。他辞谢使者说:“君王命令我一起为宋国的危难忧虑,现在询问使者,回答说‘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杜预注曰:为七年(前716年)公伐邾传。)。”)

这里《左传》、《史记》、《春秋》的说法各有不同,依《史记》是郑庄公为“报东门之役”伐宋,《左传》描述“宋人取邾田”,邾人告郑愿为前导,“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而《春秋》记载的是“邾人、郑人伐宋”,说明此战由邾国指挥,不光当向导。

奇怪的是,邾郑伐宋,宋殇公竟然向邾娄的宗主国鲁国求援,脑子进水了吧?其实这里有个缘由,鲁郑关系本就不好,当年“公(鲁隐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河南省许昌市北)”,与郑本就有些旧怨;去年宋、陈、蔡、卫四国伐郑的“东门之役”,鲁国公子翚(羽父)也曾经私自参战,但鲁隐公依然不愿多事,更没有道理帮助别人攻打自己的附属国。

还有,在年初时,郑庄公会同王师与曲沃庄王伐翼,临了,周桓王反过头派虢公又来讨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周郑关系就够奇怪的了,现在郑人又“以王师会之。伐宋”,凭什么呀?庄公挟持了这支王师吗?

邾郑伐宋的结果没个交代,但看来没讨到什么便宜,因为十二月“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长葛”,郑邑,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北。杜预注曰:颍川长社县北有长葛城。长葛故城位于长葛市官亭乡大孟村西,面积20万平方米。据《长葛县志》载:“颍川长社县(今长葛市老城镇)北十二里有长葛故城,为春秋郑伯所建。”故城略呈正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约400米,现仅残留西城墙一段,不足100米,最高处高3.8米,最低处高1.5米,底宽1.8米。夯层及夯窝清晰可见,夯层厚1020厘米,夯窝直径810厘米。

长葛被包围了,但似乎也就是被包围了而已,“宋人伐郑,围长葛。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公羊》)(宋国军队反攻郑国,包围了长葛邑。城邑是不说包围的,这里为什么说包围呢?因为长葛的兵力太强了。)

《谷梁》:“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欧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

(攻伐一个国家不必说包围了某个城邑,这里强调包围长葛,是因为宋国用兵太久了。攻伐不能超过一个季节,作战不追赶逃兵,不镇压降服的百姓。俘虏人民、鞭打牵走马牛叫侵。砍伐树木、毁坏房屋叫伐。)

看来这时的中国,军队的攻击能力还远不如同时期的西亚诸国强大,攻城拔寨还非所能。

中国文字的历史确实“长”而“连贯”,但古人作史,记事其次,重在褒贬人物、针砭时事,因此出现很多这样缺乏过程、没有结果的记录。 –>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