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713年桓七年

左传注

冬至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庚戌,故实建丑。本年应有闰月。

周桓王七年

鲁隐公十年

齐僖公十八年

郑庄公三十一年

宋殇公七年

去年冬的齐鲁防之会,郑庄公缺席,今年鲁历二月,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在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市东北会面,商议伐宋事宜。二十五日,在邓会盟,约定了出兵的日期。

出处

《春秋》: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左传》: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

五月,鲁国公子翚先行率军与齐僖公、郑庄公会合,一起讨伐宋国。

出处

《春秋》:夏,翬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左传》: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六月初三,鲁隐公在老桃与联军会和,初七,鲁隐公在菅地击败了宋国军队。十五日,郑国军队开进郜地。十六日。郑国把郜地划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又开进防地。二十六日,郑国把防地划给鲁国。

世人说:「郑伯这样做,可以说合于正道了。用天子的命令讨伐不来朝觐的诸侯,自己不贪求土地,而以犒赏受天子的爵位的鲁国,这是得到治理政事的本体了。」

出处

《春秋》: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左传》: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杨注》:(菅)宋国地名,疑当在今山东省单县之北。
《杨注》:郜,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十八里。……郜本国名,为周文王之子所封,春秋以前,为宋所灭。
《杨注》:防,据方与纪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六十里。从此鲁有二防邑,此为西防,近齐国为东防。
《杨注》:六月无戊申,如是戊午,则为三日。
《杨注》:杜注「老桃,宋地」,或云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北有桃聚乡即老桃,则地在齐鲁境上,恐非。

此番郑国伐宋,是假借周天子的命令,而蔡、卫、郕没有奉王命。相反的,卫、蔡两国私下与宋联络。

七月初五,郑国远征的军队回到郑国本土,驻扎在远郊。宋、卫趁郑军还没回到国都的机会,率军进入郑国。蔡军跟在后面进攻戴国。三国联军最终攻入了戴国都城。

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包围戴邑。蔡国军队对宋、卫先行,要攻打戴国才联合自己有所不满,被围困后人心不齐,仅被围一天,初九日,郑庄公攻克戴邑,俘虏了三国军队。

九月,郑军乘胜攻入宋国。

出处

《左传》: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
《春秋》: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左传》: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九月戊寅,郑伯入宋。
《杨注》:戴音再,公、榖作「载」……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而稍北四十五里,离宋都六十余里,当即古戴国之地……故知戴,姬姓国也。

十月二十九日,齐、郑联军攻入郕国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南

出处

《春秋》: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左传》: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