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注
此年亦实建丑,夏正则为正月,乙巳为初一。
二月初一日,在鲁国观测到日食。
《今本》: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春秋》: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杜注》:今《释例》以《长历》推经、传,明此食是二月朔也。
《杨注》:以今法推算,赐公元前七二〇年二月二十二日之日全食。
三月廿四日,周平王崩。因太子泄父早亡,因此立太子的儿子王孙林承袭君位,是为周桓王。
因周王室缺少丧葬费用,希望诸侯尽早奔丧,因此讣告上说平王崩于三月十二日。
《今本》:三月庚戌,王陟。
《春秋》:三月壬戌,天王崩。
《左传》: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四月二十四日,鲁隐公的母亲声子去世了。
《春秋·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权力日益膨胀,引起了平王的不满。于是平王开始任用西虢公,与郑庄公同辅王室。
郑庄公对此表示不满,周平王矢口否认,并且派王子狐前往郑国作人质,郑公子忽到周王室作人质。
平王崩后,周桓王同样准备任用西虢公执政。
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师割取了温地的麦子。
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水稻,周、郑于是交恶。
《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杜注》:虢,西虢公,亦仕王朝。王欲分政於虢,不复专任郑伯。
《杨注》:四月,夏正之四月,麦已熟,故郑人帅师割取之。……杜预以为周正之四月,即夏正之二月,麦未熟,郑,此人故意芟践之,误。……温,周王畿內之小国,当在今河南省温县稍南三十里之地。
由于周平王还没有举行葬礼,周王室武氏的儿子到达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武氏是周王室大夫,刚刚去世,因为还在平王殡期里,周桓王不能赐爵,因此他的儿子还没有正式承袭父亲的爵位。
《春秋》:秋,武氏子来求赙。
宋穆公病重,召见大司马孔父嘉,把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嘱托给他,说:“先君舍弃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九泉之下如果先君问起与夷,我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您辅佐与夷治理国家,我虽死无悔。”
孔父回答说:“群臣都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公子冯啊。”
穆公说:“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社稷。如果我弃道不让位,就是废弃了先君的提拔,还能说什么德行?发扬先君美德的事情,能不去做吗?”
于是宋穆公派公子冯到郑国去,以免和与夷争位。
八月十五,宋穆公薨,与夷即位,是为宋殇公。
十二月二十日,安葬了宋穆公。
《左传》: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春秋》:癸未,葬宋穆公。
十二月,齐国和郑国在石门会盟,重温在庐地结盟的友好关系。庚戌日,郑庄公在济水翻了车。
《春秋》: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左传》: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杨注》:石门,齐地。据清一统志,石门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约七十里。
《杨注》:庐盟在春秋前,庐,地名,据读史方与纪要,当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