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630年襄二十三年

周襄王二十三年

鲁僖公三十年

齐昭公三年

郑文公四十三年

卫成公五年

春,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狄人钻了晋国侵犯郑国这个空子,夏季,狄人入侵了晋国的盟国齐国。

出处

《春秋》:夏,狄侵齐。
《左传》: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狄间晋之有郑虞也,夏,狄侵齐。

晋文公派了医生衍毒死卫成公。甯俞贿赂医生,让他少放点毒药,所以卫成公没有被毒死。

消息传到鲁国,臧孙辰对鲁僖公说:「卫君大概是没有罪的,刑不过五种,没有用毒死的方法去暗害的,暗害就是避嫌疑。大刑是用甲兵讨伐,其次是用斧钺杀戮,中刑是用刀锯断肢,其次是用钻笮毁容,最轻的是鞭打,用来威吓百姓。所以大刑在野外执行,中刑在市、朝执行,五种刑法三个场所,这些都没有隐蔽地执行的。」

「现在晋人没有毒死卫侯,也没有杀掉医者,是想避去暗害的嫌疑。倘若有诸侯出面替卫侯求情,他一定会得到赦免。」

「臣听说,地位相同的人互相体恤,所以能够关系亲近。诸侯有了患难,其他诸侯去体恤他,这样才能教育百姓互相帮助。国君何不替卫君求情以显示我们亲近诸侯,并且以此感动晋侯呢?晋侯刚刚成为诸侯间的盟主,让他也认为:『鲁国不背弃它亲近的诸侯,我们不可以待他不好。』」

于是僖公为卫成公请求,把玉献给周襄王和晋文公,都是十对。周襄王允许了。

秋季,卫成公被释放,他派人贿赂大臣周歂、冶廑说:“如果能接纳我当国君,我让你们当卿。”

于是周、冶两人杀了元咺和子適、子仪。

卫成公回国,在太庙祭祀先君,周、冶两人已经穿好卿的礼服,准备接受任命,周歂先进太庙,到门口,发病而死。冶廑害怕了,便辞去卿位。

出处

《春秋》: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卫侯郑归于卫。
《左传》: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王许之。秋,乃释卫侯。卫侯使赂周颛、治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咺及子适、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颛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鲁语》:臧文仲言于僖公……

因为郑国曾对流亡的晋文公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因此九月初十,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必然能使秦军退走。”

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您也不好啊。”

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

“但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灭亡郑国只会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

“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曾经帮助晋惠公,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所知道的。

“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

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

狐偃听说后进谏晋文公,要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

起初,郑国公子兰逃亡到晋国,此时也在伐郑的军中,因为公子兰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于是晋文公把他安排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

如今晋文公打算撤军回国,想安排亲晋的公子兰回国,郑国大夫石甲父、侯宣多为了与晋讲和,迎接公子兰回国,并拥立公子兰为太子。

晋国允许讲和后就退军了。

出处

《春秋》:晋人、秦人围郑。
《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介国侵入萧国。

出处

《春秋》:介人侵萧。

冬季,周襄王派遣周公阅来鲁国聘问,宴请他的食物有昌蒲菹、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

周公阅推辞说:“国家的君主,文治足以显扬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惧,就备有各种物品宴请,以像征他的德行;进五味的调和,献美好的粮食,有虎形的盐,以像征他的功业。我怎么当得起这个?”

公子遂奉命作为回礼,到成周聘问,就顺路先到晋国作了初次聘问。

出处

《春秋》: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左传》: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

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晋邑,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南郑疑指新郑

<!– 《今本》:「二十二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 《古本》:「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无纪年。

先放在这儿,应该不是指周襄王二十二年 –>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