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685年庄十二年

杨注

正月朔丁丑冬至,建子,有闰。

周庄王十二年

鲁庄公九年

齐桓公元年

齐鲁乾时之战

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死了公孙无知。

出处

《春秋》: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左传·庄公八年》: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
《左传》: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齐国人准备从鲁国迎回公子纠继承君位,但鲁庄公没有立即送公子纠回国,而是想趁机要挟齐国,于是鲁庄公与齐国大夫在蔇地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会盟。

与此同时,与小白交好的高傒等大夫,也加紧去莒过迎立公子小白。

出处

《春秋》:公及齐大夫盟于既。 《左传》:公及齐大夫盟于既,齐无君也。
《国语》韦昭注:齐人杀无知,逆子纠于鲁,庄公不即遣,而盟以要之。齐大夫归逆小白于莒。

这种情形下,鲁庄公准备强行拥立公子纠,夏天出兵向齐国进发。公子小白抢先返回临淄,被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出处

《春秋》: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
《左传》: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七月二十四日,齐国为齐襄公举行了葬礼。

出处

《春秋》: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不甘心的鲁国军队继续进攻齐国,一直到了临淄郊外,鲍叔牙挂帅迎战,八月十八日,齐鲁两军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县交战,鲁庄公亲自统军,秦子御戎,梁子为车右,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丢掉战车,乘坐轻车逃回。秦子、梁子打着庄公的旗号躲在小道上作掩护,都被齐军俘虏了。

出处

《春秋》: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左传》: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左传》杜预注:二子,公御及戎右也,以误齐师。
《杨注》乾时:乾音干,时,水名,今曰乌河,一曰耏水,又曰如水,因水色黑,一曰墨水。出临淄西南矮槐树铺,旧由桓台、博兴合小清河入海;今则不与小清河合,合澅水、系水北流,西折入桓台县,北注入麻大湖,其歧流旱则竭涸,故其地名曰乾时。鲁师战败处当在今临淄镇西南与旧桓台县城(今桓台县治已徙于旧县东北之索镇)之间。

小白坐稳君位后,想要任命老师鲍叔牙姒姓,鲍敬叔之子为太宰。

鲍叔牙推辞说:「我是一个庸臣。君上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就不是我所擅长的了。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姬姓,管严仲之子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 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 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 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 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 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

桓公说:「可以管仲曾用箭射中我的腰钩,险些要了我的命。」

鲍叔解释说:「那是为他的主人尽忠。如果赦免他,他也会那样为你尽忠的。」

桓公问:「怎样使他回来呢?」

鲍叔说:「可以向鲁国提出请求。」

桓公说:「鲁国有施伯这样的谋臣,如果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管仲回来。应该怎么办?」

鲍叔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君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回来了。」

于是齐国对鲁国下书:「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亲人,请鲁君代齐国杀掉。管仲、召忽,是我们国君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给齐国。」

鲁庄公询问施伯应该如何处置。施伯回答说:「齐国并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

庄公说:「那怎么办呢?」

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

于是鲁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

庄公无奈,于这年九月,在生窦今山东菏泽市北处死公子纠,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召忽自杀了。

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治国的才能强于高傒,可以为相。」齐桓公听从了。

到了齐境堂阜今山东蒙阴县西北二十四里常路镇北管仲就从囚车里被释放出来。快到达临淄时,三次薰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回到宫中落座后问道:「过去,我们的先君襄公修筑高台以示尊荣,成天打猎游乐,不处理国家政事,藐视圣贤,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宫中有九妃六嫔、姬妾数百,吃的一定要是精米鱼肉,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绣服。将士们挨冻受饿,军车要等游玩的车子破损后才充用,士兵要靠侍妾吃剩的粮食来养活。亲近那些唱歌逗乐的倡优,却把贤德的人才抛在一边。国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这样下去恐怕宗庙将无人清扫,社稷也难以受祭。请问面对这些景况应该怎么处理?」

管仲回答说:「过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绩而成就美名。召集众长老来考察选择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同时树立相应的榜样,以此把百姓维系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那些细微末节的问题,用赏赐善行来引导民众,用惩罚罪恶来纠正偏差,使长幼有序,为百姓立下规矩。」

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

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时,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

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

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

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

「让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克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士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士人。

「让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工匠的后代就一直是工匠。

「让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或背负肩挑,或车载畜驾,把货物运往四方,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贱价买进高价卖出。从早到晚做这些事,用这些来教诲后代,互相谈论生财之道,互相交流赚钱经验,互相展示经营手段。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商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商人。

「让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劳动时脱去上衣,头戴草帽,身穿蓑衣,全身沾满泥土,太阳曝晒皮肤,使出全部的力气在田里干活。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农民的后代就一直是农民。他们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习气,其中能入仕做官的优秀者,一定足以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可谓之称职。」

桓公问:「怎样来确定百姓的住地呢?」

管仲答道:「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

桓公说:「好啊。」

管仲于是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匠和商人的乡有六个,士人和农民的乡有十五个,由国君掌管五个乡,国子掌管五个乡,高子掌管五个乡。分国事为三,各种官职也各设置三名:设三卿主管群臣,设三族主管工匠,设三乡主管商人,设三虞主管川泽,设三衡主管山林。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

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

管仲说:「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

桓公说:「就这样办。」

于是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

管仲说:「还不行。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你有进攻的武器,小国诸侯也有防御的准备,我们也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

桓公问:「怎样去做呢?」

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

桓公说:「很好。」

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其中所寄寓的军令是:五家一轨,所以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统率;十轨一里,所以五十人为小戎,由里的有司统率;四里一连,所以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统率;十连一乡,所以二千人为一旅,由乡的良人统率;五个乡是一帅,所以正好是一万人,编成一个军,由卿来统率。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政中既已包含了军事组织,就得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拚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他们横行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

出处

《春秋》: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左传》: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乃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全文。

回到鲁国这边,鲁国上下害怕齐国继续追究拥立公子纠的罪过,于是在冬天挖深洙水以防御齐军入侵。洙水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流经曲阜东北。

出处

《春秋》:冬,浚洙。
《杨注》:无传。洙音朱,又音殊。洙水今为泗水支流,一出山东省费县北,西流入泗;一出曲阜县北,南流合沂水以达泗,与水经注所言故道不合。故道如何,今不可考。清一统志所言,亦揣测之辞。此所浚者,当在曲阜北,盖以备齐难。
《公羊传》: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曷为畏齐也?辞役子纠也。
《谷梁传》:浚洙者,深洙也。著力不足也。
《水经注》:西南过鲁县北,泗水又西南流,径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