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前717年桓三年

左传注

去年十二月初七日己丑冬至,建丑。

周桓王三年

晋哀侯元年

鲁隐公六年

郑庄公二十七年

陈桓公二十八年

春季,郑国派人出使鲁国,要求弃怨结好,重归于好。

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在鲁郑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俘虏,鲁隐公贿赂尹氏,一起逃出郑国,因此怨恨郑国。但去年郑伐宋入郛之役,隐公本想救宋,却因宋使者失言,怒而不救,因此转而亲附郑国,郑使者因此而来。

出处

《左传》: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杜注》:公之为公子,战於狐壤,为郑所执,逃归,怨郑。郑伐宋,公欲救宋,宋使者失辞,公怒而止。忿宋则欲厚郑,郑因此而来。 《孔疏》:案传,公赂尹氏而与之逃归。

晋国翼都的九宗五正顷父的儿子嘉父到随邑迎接晋侯,让他居住在鄂地,晋国人称他为鄂侯。在前一年曲沃庄伯的叛乱中鄂侯出逃到随地,后来周天子立了鄂侯的儿子公子光为君,因此鄂侯再也无法回到翼城。

出处

《左传》: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杨注》:据一统志,鄂侯故垒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南一里。

五月十二日,齐鲁两国在艾地结盟,开始结好。艾位于泰山牟县东南。

出处

《春秋》: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杜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
《杨注》:艾,疑地在齐、鲁之间,当在今山东省新泰县西北约五十里。

郑庄公曾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桓公的弟弟公子佗劝谏说:「睦邻友好是国家之宝,应该答应郑国的请求!」

此时周郑交恶,而陈桓公又一直受到天子宠幸,自然不愿站队到郑国一方,于是陈桓公说:「有宋、卫为患,郑国又能对我们做什么?」就没有答应。

这年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得到全胜。

世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说得就是陈侯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自取祸害。纵是挽救,何能办得到!《商书》说:『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曾说:『治理国家,见到恶事,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出处

《左传》: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
《杜注》:五父,陈公子佗。

去年十二月,宋过围困郑国长葛不克,这年冬天,宋殇公发动了即位以来第四次对郑国的战争,趁郑国无备,轻易攻下了长葛。

出处

《春秋》: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秋,宋人取长葛。
《杨注》:经书「冬,宋人取长葛」,而传书「秋」,盖经用周正,传则作者取各国史策为之,于宋国可能用殷正,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亦云「是宋用殷正也。」然此年周亦建丑,传盖用寅正。
《杨注》:上年冬经、传并云「宋人伐郑,围长葛」,宋刘敞云「按前围今取,诸家并云一役,杜氏分为两役,非。」

冬天,周王室有人到鲁国,言说发生了饥荒,虽然不是王命,鲁隐公仍然送粮,但鲁国去年冬天发生了螟灾,本国余粮有限,因此鲁隐公代为向宋、卫、齐、郑诸国请求购买谷物,这是合于礼的,可见鲁隐公的贤明。

最终宋、郑等国向周王室输送了粮食。

出处

《左传》: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杜注》:告饥不以王命,故传言「京师」,而不书於经也。
《孔疏》:鲁以往岁螟灾,故已国饥困,所输不多,宋、郑输粟,不复告鲁,故皆不书。

自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周天子与郑庄公的关系日益恶化,然而由于郑陈结怨,郑庄公担心周王讨伐,这年年底,郑庄公终于前往成周,第一次朝见了周桓王。

但周桓王不加礼遇。周公黑肩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还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出处

《左传》: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艸既],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杜注》:周桓公,周公黑肩也。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
《杨注》:周公最初之采地当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境,杜注所谓[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者是也。

<!– 渔樵闲话 鲁齐艾之盟(公元前717年) 《左传•隐公》还记录一件《春秋》中没有讲到的事情,算是对去年“曲沃叛王”的交代:“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晋国翼都的九宗五正顷父的儿子嘉父到随邑迎接晋侯(杜预注曰:翼,晋旧都也。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遂世为晋强家。五正,五官之长。九宗,一姓为九族也。顷父之子嘉父,晋大夫。),让他居住在鄂地,晋国人称他为鄂侯(杜预注曰:鄂,晋别邑。诸地名疑者皆言有,以示不审;阙者不复记其阙。他皆放此。前年桓王立此侯之子於翼,故不得复入翼,别居鄂。)。)

“九宗五正”,官名;《杜预注》:“九宗,一姓为九族也。五正,五官之长。”乃殷商以来传世之官职。

“顷父”,晋臣。

“晋侯”,晋鄂侯,姬姓,名郄(或名郤),晋国的国君,晋孝侯之子,晋国第十四任君主(前723至前718),在位6年。去年奔“曲沃之乱”奔随的翼侯,他的儿子哀侯已经在翼做了君主,所以,只好另选地方居于鄂,晋国人称他为鄂侯。顺便提一下,鄂这个名称最早属于山西,来自汾河流域盛产的鳄鱼“汾河鳄”,在周初或更早时候可能有一古鄂国。据说鄂国被晋所灭,鄂人南迁,最后落户湖北。秦朝置鄂县,到明清称鄂州,其治所武昌为湖广、湖北省会,于是湖北遂简称“鄂”。

据《山西日报》2009年4月9日报道,临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了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史家困扰的鄂侯故地——鄂侯垒。经初步探查,鄂侯垒位于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县城之南阁村与温泉村一带的黄土台地上。历代史书均记载鄂侯有阴阳二城,阳城在北魏时期建为县城,一直沿用至今。阴城所在之地久有争议,有言下县者,有言下园子者。本次文物普查初步探明,鄂侯之阴城应在鄂河之南南垣之北。鄂侯垒依山而建,两面环沟,北临鄂河,南端垣面狭窄处人工开挖深沟与黄土塬隔开。现存夯土城墙蜿蜒数百米,分布面积36800平方米,其中西部城基保存完整,东北、东南角城基可见,夯土层厚0.06至0.09,城基底宽3至8米,残高1至6米,西城断崖上发现白灰房屋地面,地面采集有绳纹板瓦及各类陶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瓮、鬲、泥质灰陶罐等。

“鄂”,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县城。

《春秋》:“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艾”,《公羊》作“郜”、《谷梁传》作“篙”,鲁邑;在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东北。《蒙阴文史资料》载:“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因艾山而得名。”有说旧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源县西部。

《左传•隐公》:“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艾”,鲁国和齐国两国的中间地带,在今山东泰安市的新泰市东北。

“平”,结好。

夏五月辛酉(十二日),鲁隐公(姬息姑)在艾与齐侯(齐僖公)会盟。鲁国开始和齐国交好(杜预注曰:春秋前,鲁与齐不平,今乃弃恶结好,故言始平于齐。)。

《春秋》:“冬,宋人取长葛。”

杜预注曰:秋取,冬乃告也。上有“伐郑,围长葛”,长葛,郑邑可知,故不言郑也。前年冬围,不克而还。今冬乘长葛无备而取之,言易也。

“长葛”,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北。

《左传》:“秋,宋人取长葛。”

《公羊传•隐公》:“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冬天,宋国人攻取了长葛邑。鲁国以外的国家夺取城邑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因为围攻的时间太久了。)

“宋人取长葛”,《春秋》记为冬,《左传》纠正为秋(《左传》用夏历)。从去年十二月份围城,至此(至少已是七月份了)终于将长葛攻下了,这也是中国史籍中第一次记载的如此长时间的城市攻坚战。看来去年郑受邾之请伐宋并未得到什么好处,现在反而丢了长葛。也说明郑宋实力对比宋国占上风,郑国要想成为一流大国,还要假以时日。

外诸侯取邑,《春秋》共有两处记载,这里是第二处。第一处是前年(公元前719年二月)莒伐杞,打下牟娄那次。

《左传•隐公》:“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冬季,京城派人来报告饥荒,隐公(姬息姑)就代为向宋、卫、齐、郑诸国请求购买谷物,这是合于礼的(杜预注曰:告饥不以王命,故传言“京师”,而不书於经也。虽非王命,而公共以称命,已国不足,旁请邻国,故曰礼也。传见隐之贤。)。)

“京师”,指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而周人于地名下往往加师为称,故有京师之称。

“籴”,就是购买谷物,对应的是粜。

“卫”,姬姓,位于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西周时地处东夷之中,与姜太公的齐国一起担负感化东夷的重任,一直被认为是周王室的嫡系诸侯,现在,周室衰微,遇到难处,自然先想到他了。看来也是把鲁看作诸侯领袖吧?隐公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担负起领袖的责任。 –>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