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类说卷三十九 宋 曽慥 编七书孙子。
庙算
兵者,诡之道也,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况无算乎钝兵
钝兵挫鋭,屈力殚货,诸侯乘其敝而起,虽有知者,不能善其后。
拙速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乆也,善用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
将民之司命。
兵贵胜,不贵乆,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用兵法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十则围。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大敌。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将为国辅」。
将为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縻军
不知军之不可进退,是谓縻军胜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善战。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交和》:
两军相对曰「交和」。
胜兵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兵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正合竒胜。
凡战者,以正合竒胜战势不过竒正相生如循环,择人任势。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战之兵,如转圜石于千里之山者,势也。
致人不致于人」。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趍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知战之地: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曰,则左右前后不能救,况逺者数千里,近者数里乎?
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高而趍下,兵之形避实而撃虚,水因地而致流,兵因敌而制胜。
倍道
卷甲而趍,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平兵以诈立。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夺气夺心。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夜战昼战。
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避鋭气。
朝气鋭,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治心治力。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逺,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归师勿遏。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立,勿逆佯北勿从鋭卒勿攻。饵甘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勿关,穷师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将受命于君。
受命于君,圯地无舎,衢地合交,絶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即战。
无恃其不来」。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五危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必胜:
凡军好高恶,下贵阳贱,阴来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絶涧
凡地有絶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山水深大者为絶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絶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狭深者为天隙。
论军势
尘高而鋭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修逹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校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渇也。见利不进者,劳也。鸟集,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先动也。旌旗动者,乱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不返者,穷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进不求名。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寳也。婴儿爱子」。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
率然
善用兵者,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撃其首则尾至,撃其尾则首至,撃其中则首尾俱至,亡地死地。
陷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脱兔。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五攻。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轮,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
五间
兵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呉子」。
醮呉起于庙。
魏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呉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
四不和
图国家者,必先敎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出军不和,于军不可出阵,不和于阵,不可进,战不和于战,不可决胜。
战胜守胜。
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敝,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兵起有五。
兵起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军命
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责之,是谓军命。
可撃之道。
武侯问敌可撃之,道起曰:「敌人逺来,行列未定,可撃既食,未设备可撃,奔走可撃勤劳,可撃未得地,利可撃失时,可撃,行未息可击,渉水半渡可撃,狭路可撃,旌旗乱动,可撃,数移动,可撃将离,士卒可撃,心怖可撃,凡若此者,急撃勿疑。
四轻
用兵之道,先明四轻,地轻马马,轻人人轻,战战轻敌,进有重赏,退有重罪。
善将
凡兵战之场,止尸之地,必死则生,幸出则变善,将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虑。
天灶。
武矦曰:「三军进止,有道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大谷之口,龙头大山之端,将战审候风之从来,风顺致敌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尉缭子:
彗柄
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撃。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鬬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人战,大破之。
助战
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騄耳之驶,彼驽鬐兴角逐,何能馁吾气哉!
三胜
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诛杀。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歩鼓。
歩鼓趍战,一歩一鼓也,制敌:
正兵贵先竒,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太上无过。
赏如山,罚如溪,太上无过,其次补过《司马法》。
好战忘战。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逐奔纵绥。
古者逐奔不过百歩,纵绥不过三舎赏罚。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刻,欲民速睹不善之害也。
国容。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戍军。
古者戍军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上下相报,知之至也。得意则凯歌,示一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伏也。
七政:
七政: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词,四曰巧,五曰灾,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
黄石公《三略》
箪醪投诸河。
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兵有全胜,昔良将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
将礼。
军井未达,将不言渇,军幕未下,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财赏」。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重赏,死士。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士隆恩。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自専。
出军行师,将在自専,进退内御,则功难成,使智使勇。
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趍其利,愚者不歉其死。
良弓藏。
「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卒离」。
人众一合,不可卒离,威权一与不可!卒移《六韬》。
《主,尊《人安》
文王曰:「欲使主尊人安,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六守
人君有六守: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
三寳。
人君无以三寳,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寳」。
失时:
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熭,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则人将欺。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六贼
王人者有六贼:一曰臣,有大作宫室伤王之徳,二曰民有任气游侠伤王之化,三曰臣有朋党蔽贤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禄、喜犯难伤人之劳。六曰强宗侵夺伤庶人之乐七害。
又有七害:无智略、权谋。王者慎,勿使为将。有名无实,慎勿与谋。朴躬恶服,伪人也。慎勿近,博闻高议,奸人也,慎勿宠。茍得轻死贪、求爵禄,慎勿使。技巧毕餙、伤农事者必禁之。巫蛊左道诱惑良民者,必止之赏罚。
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用。赏贵信,用罚贵,必圣人将动。
鸷鸟将撃,卑飞敛翼,猛兽将抟,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三戒
将有三戒: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从中御。
民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将者,人之司命」。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鋭,将不知则三军疑,将不明则三军倾,将不精㣲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职,故将者,人之司命。
三阵
日月星辰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左右前后之别,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
敌垒虚实
武王曰:「何以知敌垒虚实?」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观敌变动望其垒,知其虚实,望其士卒,知其去来。
弱胜强,少撃众。
武王曰:「以弱胜强,以少撃众,奈何?」太公曰:「以少撃众,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胜,强者必得大国与邻国之助」。
车骑
车者,军之羽翼,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所以踵败,军絶粮道,撃侵冦也!」李卫公问对。
正兵竒兵。
太宗将讨高丽,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靖曰:「臣以正兵」。太宗曰:「平突厥,用竒兵」,「今言正兵何也?」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正兵而已。自黄帝以来,先正后竒,先仁义而后权谲。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竒也。
八阵
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斯八阵,何谓也?」靖曰:「传之者,误也。古人秘藏此法,诡设八名,本一也,分为八焉。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幡名,龙虎鸟蛇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诡设物象,何止八乎?丘井之法。
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闲,地数起于五也。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四面,诸部连绕,所谓终于八也。
竒正循环。
太宗曰:「卿视韩擒虎言,卿可与论,孙呉亦竒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竒正?但以竒为竒,以正为正尔,曽未知竒正循环之无穷也」。
四种
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太公谋八十一篇,不可以言穷。次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不可以才穷,此三门也。凡兵家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蕃长于马,汉长于弩。
太宗曰:「蕃兵惟称勒马奔冲,此竒兵欤?汉兵惟强弩犄角,此正兵欤?」靖曰:「蕃长于马马利乎速鬬,汉长于弩弩利乎缓战」。
诸将军识虚实。
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今诸将但能言背实撃虚,及其临敌,罕识虚实,盖不能致人,反为敌所致也」。
治兵之法,徧告诸将,太宗曰:「孙子所言治兵何如?」靖曰:「以近待逺,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略言其概耳。推此三义有六焉,以防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太宗曰:「今人习《孙子》者,但诵空文,其治兵之法,宜徧告诸将」。
旧将凋零
太宗曰:「旧将先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陈敌伍法」。
太宗曰:「数家伍法,孰者为要?」靖曰:「左氏云:先偏后伍。《司马》曰:「五人为伍,尉缭子有束伍。今汉制有尺籍、伍符,后世符籍,以纸为之。臣酌其法,自五人变为二十五人,自二十五人变为七十五人。诸家兵法,惟伍法为要。穰苴所谓五人为伍,十五为队,至今因之,此其要也」。
六花阵。
太宗曰:「李绩论兵多与卿合,但绩不究出处。卿所制六花阵色出,何术乎?」曰:「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圗因之,故内画之方,外环之圆,是成六拖俗所号耳。曹公新书。
曹公骄而好胜,当时诸将奉新书,莫敢攻其短,临敌立表,无乃晚乎!
三覆之义:
太宗曰:「曹公有战骑游骑,今何者比乎?」靖曰:「新书六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名号分为三类耳。曹公前后及中分为三覆,不言两厢举一端也。后人不觧三覆之义,臣熟用此法。逰骑当前战,骑当后陷骑,临变而分,皆曹公术也」。太宗叹曰:「多少人为曹公所惑」。
不籍伪臣家。
太宗曰:「卿平萧鋭,诸将欲籍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推诚
李靖曰:「臣顷讨突厥,总畨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杨干,斩一庄,贾亦推赤诚而已」。
变客为主。
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
鐡蒺藜。
太宗曰:「鐡蒺藜行马,太公所制乎?」靖曰:「有之。然拒敌而已,兵贵致人,非欲拒之也。太公六韬》,言守御之具耳,非攻战所施也」。
分而能合。
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合而不能分也。呉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向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撃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者也。李绩可保任。
太宗曰:「李绩、长孙无忌共掌国政,他日何如?」靖曰:「绩忠义,臣可保任也」。无忌佐命大臣,肺腑之亲,然外貌不长,内亦嫉贤,故尉遅敬徳面折其短,遂引退焉。侯君集恨其忘旧,因以犯逆者,无忌致其然也。上曰:「勿泄也,朕徐思其处置」。
类说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