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类说卷三十七      宋 曾慥 编内经

黄帝与岐伯问难。

黄帝御极,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为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荡,喜怒交侵,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逺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为甲乙,隋杨上善为太素,唐王冰笃好之,大为次注。

《素问惟》八卷

班固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年代移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奉行惟八卷耳。周有和缓,汉有淳于,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半百而衰。

帝问天师曰:「古人百岁动作不衰,今人半百动,作皆衰」。对曰:「古人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终其天年。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天癸

女子年十四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阴阳和,故有子。年老育子者,气脉常通,肾气有馀也。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精气竭矣。子寿不过天癸之数也。

四时之道

春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髪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生养之道也。夏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日中,使志无怒而气得泄,应长养之道也。秋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形敛,应收养之道也。冬谓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宁应,伏藏之道也。

内格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性拒格,非天道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痤、痱。

凡人有大怒,则形气絶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伤筋。若汗不出,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风,百病之始。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内外闭拒,虽百苛来弗能害,故病乆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旦暮气。

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以虚门,以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春伤于风邪,留夏,乃为洞泄,木胜脾土故也。夏伤于暑,秋为疟疾,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冬不按《蹻》。

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脏,秋气病在肩,冬气病在四肢,冬不按蹻,按摩蹻捷扰动筋骨。则阳气潜藏,春不鼽衂,鼽鼻中水出衂鼻中血出。,水不穷于木也。又且春不病头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瘚并为冬不按蹻所致。

阴阳寒热。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发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病肿。

先痛而后肿,气伤形也。风胜则痛,热胜则肿,躁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

四时五行、五脏五气,七损八益,天有四时,五行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能知七损八益,则阴阳可调,女子七七,天癸之终,丈夫八八,天癸之极,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且病矣。

耳目手足。

天不足西北,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满东南,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东方,阳也。其精并于上,故上盛而下虚,故耳目聪明,手足不便,西方阴也。其精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邪风。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善治先治皮毛,次治肌肤。次治筋脉,㳄治六腑。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诊脉。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善诊脉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在四经十二从。

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四时经脉也。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在两乳间为气之海。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凡十二官,不得相失。脾、胃、二藏共一官。

气候

三日谓之候,五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六脉。

凡人诸脉属,目髓属脑,筋属节,血属心,气属肺,六脉,气之潮汐也。

人卧血归肝。

人卧血归于肝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配天象地

眞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仿人事以养五脏。

六气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肠胃为海,九窍为水,五脏六腑。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物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腹实而胃虚。

胃水谷海。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口亦太阴也。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鼻,为不利诊法。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血气未乱,故乃可诊切脉动静,内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馀不足,六腑强弱,形气盛衰,以此㕘决死生之分。

血脉

脉者,血之府,脉实血实脉虚血虚五色。

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土黒,欲如重漆,不欲如屋尘,五色精微,象见其败,寿不乆也。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者身之强,头者,精神之府,头倾侧,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壊矣,腰者肾之府,转腰不能勤,肾将败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乆立,行则振掉,髓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四变之动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春应中矩,夏应中规,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平人不病。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此平人不病脉也,不足为迟,有馀为数,胃者平人常气。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脱血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卧乆,伤气也。

胃疸

已食如饥者,胃、疸胃、热则消谷也。面肿曰风足,颈肿曰水,目黄曰黄疸。

妊子妇人:

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脉,掌后陷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

水榖

人以水榖为本,故絶水榖,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平心脉。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

平肺脉来厌厌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

平肝脉来和,柔相离如竿,末稍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如锐,坚如鸟,喙如鸟,距如屋,漏如水,流曰脾死,平肾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按之如钩,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挟弹石,曰「肾死」。

五脏病。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皆当死胃五脏之本。

五脏皆禀气于胃。

汗出。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逺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五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恶。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为五恶五液。

五脏化为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禁

原阙

五脏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

五主。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五脏所伤。

乆视伤血,乆卧伤气,乆坐伤肉,乆立伤骨,乆行伤筋,是为五脏所伤。

五脏之脉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重虚

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风厥。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动,何病之生!

寒热厥

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肺气。

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脾瘅。

有病口甘者,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虚实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九针

上应天地阴阳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一、镵针二、圆针三提针四锋针五䤵针六、圆利针七毫针八、长针九大针。

百病生于皮毛。

百病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脉络脉络,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肠胃。

有馀不足。

神有有,馀不足,气有有,馀不足,血有有,馀不足,形有有,馀不足,志有有馀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五味各归所喜。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醎,先入肾。

分肉溪谷。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㬷,留于节腠,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肘不能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天地,气所生。

原阙

气虚气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馀藏亦如此。三部九候:

脉有三部:部有九候,以决生死,以豦百病脾四时寄治。

脾治中,安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

热中消中富贵人:

多饮数溲,曰「消中」,多喜曰:「癫多怒」。曰:「狂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

难经

动脉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脉太过不及。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伏有溢,有关有格,阴阳虚实。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脏腑之病

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脏腑之病。

死脉。

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脉絶,此死之脉也。

四时脉

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四时之脉也。七传

言七传者,死间藏者生何也?传者传其胜也。间藏者,传其子也。假令心病,传于肺肺,《传》于肝肝,传于胃胃,传于肾肾,传于心。一脏不再传,故《七传》者死,间藏者得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自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言生也。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也?脏病,传其所胜也。腑病,传其子也。

治未,病。

经言:上上治,未病中,上治已病,何也?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脾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且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伤寒有五。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自霜降至春分,伤风冷即病,谓之伤寒。冬受寒气,春又中风而病者,谓之「温病」,至夏发者名热,病病而多汗者谓之湿温,其伤八节。虚邪者谓之中风,真心痛。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手三阳之脉,受风寒者厥头痛入连,在脑者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者,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头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黄庭经

上有章。

紫烟上下三素云。

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皆有日光之气。至道章。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工字英𤣥鼻神玉陇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峰,字罗千一面之间皆有神。心神章。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元白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𤣥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名。肺部之宫似华盖,急存白,元和六气白元君,主肺宫之神心部含华丹锦绯常,被玉罗在重闱心色赤,上有炁,如玉光。肝部之宫,翠重裹,青锦披裳,佩玉铃,肾部之宫𤣥阙圆,苍锦云衣,舞龙蟠脾,部之宫属。戊巳,外应,尺宅气秀芳尺,宅面也。胆部之宫,六府精雷电,八震扬王旌。

脾长章。

含漱、金醴,吞玉英保,灌玉庐以自赏玉,庐鼻也灵台郁蔼望黄野脾曰黄野

三关章。

口为天关,手为人关,脚为地关,若得章。

若得二宫存,𤣥丹太乙涙珠安,昆仑重楼中关,十二环自髙自下皆真人,玉堂绛宇尽𤣥宫,璇玑玉衡色阑干。

琼室章。

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寸田,尺宅可理生外物,不干泰而平三丹田各有一寸。常念章。

存漱五芽,不饥渇。神华执巾,六丁谒五芽者,五行之生气,分配五脏。《老君六甲将图》云:丁卯,神司马卿丁丑,神赵子玉。丁亥,神张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巨卿。

五行章

伏牛幽阙罗品列伏牛,肾枣,肾为幽阙父曰泥丸,母雌一口,衘灵芒云五星口吐五色云气。

隐藏章

子丹进馔肴𤣥黄,乃曰:「狼膏及玉,霜口为章」。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减百邪玉炼颜。

《神异经》

银盘

北荒异国有银盘,长五十丈,中有明珠,大数大照千里。

花柳酒。

河陵国柳花为酒。

天地长男宫。

东明山有宫阙银榜碧镂字,曰「天地长男之宫,织女降。

郭翰遇织女,降其室,衣𤣥绡之衣,霜罗之帔,戴翘鳯之冠,蹑琼元之履,张丹毂之帱施,九晶玉华之簟,转会风之扇,有同心龙枕,翰曰:「牵牛,郎何在?」曰:「河汉阻隔,不复相闻」。翌日,丹铅书青缣一幅,以寄翰赤郭。

南方人长七尺,腹围亦如之。朱衣缟带,赤蛇绕项,惟食恶鬼,朝吞三千,暮吞三百,名曰赤郭,又名食邪,又名黄父。又云「以鬼为饭,雾为浆」。

山海经

丹粟

矩山多丹粟。

蜜都

青要山号帝之蜜都九耳钟。

丰山有九耳钟,每霜降,则自鸣青鸟。

龟,山西王母有三青鸟,主为母,取食五衢。

少室山有木,其花五衢花五出如衢路也九代舞。

夏后作九代舞九代,马名也常山蛇

常山有巨蛇,长九丈,物触之,中首则尾,至中尾则首至,中腰则首尾俱至,名曰「率然」。《孙子兵法》曰:「将至三军,势如率然者,此也。

花四。照

招摇之,上其花四,照相马经。

伯乐相马。

王良问伯乐曰:「相马可得闻乎?」答曰:「马头为正,欲方目为承,欲明脊为将军,欲强腹为城郭,欲张四下为令,欲长汗沟,欲深耳,欲小如斩竹,口中色如日月光者,行千里,口中有黒者曰衘乌、短寿、白额入口,名枸雁,一名的卢」。

《相鹤经》

胎生

阳鸟也,禀金火之气以生三年顶赤,七年善飞。又七年,十二时鸣六十年,藂毛生泥,不能污一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一千六百年不食,而胎生仙人骐骥也。其相以长颈修趾,则善鸣龟背鳖腹,则能舞相牛经。

兰珠。

兰珠欲大,尾林也,丰岳欲髙膝,骨也,垂星欲髙蹄也,上柱欲大。车骨也。

类说卷三十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