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四州郡
元
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臣髙丽,定南诏,太宗六年灭金,得中原州郡。世祖至元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踵辽、金故迹,仍都于燕,立中书省。一、綂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其地北逾隂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中书省綂腹里之地,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金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初为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领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大兴赤
、宛平赤与大兴分治郭下。
良乡下
、永清下
寳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籽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
昌平下
涿州下
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世祖中綂四年,复为涿州。领二县:范阳下倚郭
房山下金奉先县。元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
金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领四县:益津下倚郭。中綂四年省,至元二年置。
文安下
大城下。
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当按金史地理志,保定县属雄州,是元初来属。谨附识。
通州下
领二县潞倚郭。
三河。下
蓟州下
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五县:渔阳下倚郭。
丰润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一年立丰润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戸。
玉田下
遵化下
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
漷州下
。辽金为漷隂县。元初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香河下
武清下
顺州下
金有温阳县,元废县存州。按金史地理志,顺州领温阳、宻云二县。元志不言宻云,疑有讹脱,谨附识。
檀州下
东安州下
本安次县,元初𨽻大兴府,太宗七年𨽻霸州,中綂四年升为东安州,𨽻大都路。 固安州下
旧为固安县,金𨽻涿州。元宪宗九年,𨽻霸州,又改𨽻大兴府。中綂四年,升固安州。 龙庆州,金为缙山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本属上都路宣徳府奉圣州。仁宗延佑三年,以诞生之地割缙山,怀来来𨽻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领一县:怀来下
上都路。金平、契丹置恒州。元初为扎拉尔部乌噜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中綂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置警巡院一,领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开平上初按续舆地考,至元 因东阳古城置县,寻省入兴州,后复置,谨附识。
顺宁府,金为宣徳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綂四年,改宣徳府,仍𨽻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宣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録事司并龙门县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去属云州。
宣平下
顺圣下旧𨽻𢎞州,今来属。
保安州下
辽奉圣州,金为兴徳府。按金史地理志作徳兴府,治徳兴县,元志误,谨附识。
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省矾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𨽻宣徳府,寻以地震改名保安州。五年,复置缙山。延佑三年,以缙山、怀来,仍𨽻大都。领一县:永兴。下倚郭。
蔚州下
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𨽻𢎞州,其年,复改为蔚州,𨽻宣徳府。领五县:灵仙下
、灵邱下宣。按《金史地理志》,灵邱县, 宗贞佑二年升为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当是元时复为灵邱来属。《元史》未详,谨附识。
飞狐下
定安下
广灵下
兴州下
金初为兴化军,𨽻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綂三年,属上都路。领二县:兴安下至元二年置。
宜兴中至元二年置 按金史地理志云:宜兴本兴化县白檀镇,章宗泰和三年升为县。是宜兴为金县。元志云至元二年置,葢緑上文兴安县注而误也,谨附识。
松州下
金为松山县,𨽻北京大定府路。元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下
金置桓州,元初废,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
契丹,置望云县。金因之。元中统四年,升县为云州,治望云县。至元二年,州存,县废。二十八年,复升宣徳之龙门镇为望云县,𨽻云州。领一县:望云。
兴和路上
金置柔逺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领县四,州一,髙源下倚郭。中统二年𨽻宣徳府,三年来属。
怀安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统三年来属。
天成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统三年来属。
咸宁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统三年来属。
寳昌州下
金置昌州。元初𨽻宣徳府,中统三年𨽻本路,置盐使司。延佑六年,改寳昌州。
永平路下
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録事司。成宗大徳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卢龙下倚郭
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
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路。
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详见抚宁县。
滦州下
金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至元二年,省义丰入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亦省。领二县: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复置。
乐亭下元初,尝于县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𨽻滦州
徳宁路下
领县一:徳宁下
浄州路下
领。县一:天山下
泰宁路下
。领县一:泰宁下
集宁路下
。领县一:集宁下
应昌路下
领县一:应昌。下
全宁路下
领。县一:全宁。下
宁昌路下
领。县一:宁昌下
砂井总管府。领县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建置,皆阙保定路上
。金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设録事司。领县八、州七。州领十一,县清苑中附郭
满城中
、唐下金𨽻定州,后来属。
庆都下元初𨽻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来属。
行唐下应。按金史地理志,行唐县属真定府, 是元初与庆都来属,谨附识。
曲阳中金属中山府,元初改恒州立元帅府,割阜平、灵夀、行唐、庆都、唐县以𨽻之。逮移镇归徳,𨽻中山府,复为曲阳县,后𨽻保定。
新安下金置安州渥城县,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县来属。
博野、下至元二十一年立后。按金史地理志,博野县属蠡州,本志 蠡州。注云: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州。十七年,直𨽻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路。疑至元二十一年改蠡州𨽻真定时,仅领司候司,而以博野来属,元史未晰,谨附识。
易州中
元太宗十一年,割𨽻顺天府,至元十年,𨽻大都路。二十三年,还𨽻保定,领三县:易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
涞水下
定兴下金𨽻涿州,元来属。
祁州中
金属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隂县,及以束鹿、深泽二县来属。𨽻保定。领三县:蒲隂中倚郭。
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东鹿县,三年又来属。
束鹿中
雄州下
金为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十二年,改属顺天路为保定路。二十三年,复以雄州𨽻之。领三县:归信下
容城下金𨽻安肃州,今来属。
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县,属大都路。十一年,𨽻顺天路。至元二年,𨽻雄州。十年,𨽻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
金置,治渥城县。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废为镇,入髙阳县。后复改安州,𨽻保定。领二县:葛城下倚郭。
髙阳下
、遂州下
金遂城县𨽻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而县废,𨽻保定。 安肃州下志按金史地理 安肃州领安肃一县。续舆地考云:元时县废。州存谨附识。
完州下
金为永平县,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县,后复为完州燕南河北道肃政亷访司。
真定路,元初改真定府为路,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𨽻广平,浚滑𨽻大名,祁完𨽻保定。又以邢入顺徳,洺入广平,相入彰徳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设録事司。领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真定中倚郭。
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
栾城下
元氏中
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
平山下
灵夀下
阜平下
涉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中山府。本定州。金为中山府。旧领祁、完二州。元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安喜中
新乐下
无极中
赵州中
唐赵州,金为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髙邑、赞皇、宁晋、隆平、栢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平、棘中
、宁晋下
、隆平下
、临城中
栢乡下
髙邑下
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髙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
领五县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録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録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
南宫上
枣强中
武邑中
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按明史地理志,新河县,宋以新河镇地置,后省入南宫。元复置元史,未详谨附识。
深州下
。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疆、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疆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静安中
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大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戸所。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鼓城中倚郭。
饶阳中
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邸,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戸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𨽻焉。
武疆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邸,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
。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𨽻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徳路下
金为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戸之半于武道镇,置司总管。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中统三年升顺徳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徳为顺徳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九:邢台中倚郭。
钜鹿中
内邱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
平乡中
广宗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徳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宗按续舆地,考唐置广宗县,金改宗城属洺州,元宪 时复为广宗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
南和下
、唐山下
任县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下
旧洺州。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五、州二。州领六县,永年中倚郭
曲周中
、肥乡中
鸡泽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
广平下
、磁州中
金隶彰徳府。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太宗八年,隶邢洺路。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録事司来属。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録事司隶焉。三年并録事司入滏阳县。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领四县:滏阳中倚郭。
武安中
邯郸下
成安下
威州中。
金置。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领二县: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徙威州治此。
井陉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徳路下
金为彰徳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徳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徳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徳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隂、辅岩、林虑五县。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设録事司。领县三、州一:安阳上至元六年,并辅岩入焉。
汤隂中
临漳中
林州下
本林虑县,金升为州。元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徳路。
大名路中。
金安武军。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五、州三。州领六县。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
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
南乐中
魏中
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为清河县,隶大名路知。按金史、地理志本有清河县,不 何时并省,至是复置,谨附识。
开州上
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濮阳上倚郭。
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
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
清丰中
滑州中
领二县:白马上为州治所。
内黄 浚州下
。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下
金初为怀州,后置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徳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佑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设録事司。领县三、州一。州领三县、河内中
修武中
武陟中
孟州下
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河阳、下
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
温卫辉路下
金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四、州二。汲下倚郭。
新乡中
获嘉下
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辉州下
金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元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
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徳、卫辉籍馀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河间路上
。金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河间中倚郭。
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置。
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 按山东《通志,金明昌中于邹平县之赵严口置齐东镇,元太宗七年升为县。谨附识。
宁津下。宪宗三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
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
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沧州中。
金为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清池中
乐陵中
南皮下
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
盐山下
景州中。
金观州。元至元二年,复改景州,领五县蓚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
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
阜城下
东光下
吴桥中
清州下
金为乾宁郡。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并为㑹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㑹川中
靖海下
兴济下
献州下
金为夀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夀,直隶河间路,未几,复旧。领二县:乐夀中附郭
交河中至元二年入乐夀,未几如故。
莫州下理。按金史地 志莫州,治任邱。贞佑二年降为鄚亭县。元志》未详谨附识。
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寻复。领二县: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邱俱省入河间县,后复置。
任邱 陵州下
本将陵县,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间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间路东平路下
金东平府。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徳、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戸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六:须城、下为东平治所。
东阿中
、阳谷中
、汶上中
、夀张下
、平隂下至元十三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徳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隶济宁路,以平隂为下县,仍属东平。
东昌路下
本博州,金隶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六:聊城中倚郭。
堂邑中
莘中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
博平中
茌平中
邱下本为镇,隶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邱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馀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邱县,隶东昌。
济宁路下
周为济州。元太宗七年,割属东平府。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钜野,仍析郓城之四乡来属。八年,升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钜野。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钜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钜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七、州三。州领九县。钜野中,倚郭,金废,属郓州,元至元六年复立。
郓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复来属。
肥城、宋金为平隂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隂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设今县。 按:前东平路平隂县注称至元十三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徳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属济宁路。是肥城县之设,乃在至元十四年,此作「十二年」,疑误,谨附识。
金乡下初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
砀山金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始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戸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入。按金史地理志,砀山县属单州。元志云:至元二年并 单父,是至元二年以前仍属单州也,谨附识。
虞城下,金圯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三年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
丰唐属徐州。元宪宗二年属济州,至元二年以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济州下
金为济州,治任城。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数,并隶任城。六年,迁州于钜野,而任城为属邑。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复还府治钜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路冲要,复立济州,属济宁府,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钜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钜野立府,仍于此为州。二十三年复置任城,隶州。领三县、任城倚郭。
鱼台太宗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复故,八年属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沛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兖州下
。唐初为兖州。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属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总管府。领四县:嵫阳。 曲阜 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
宁阳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徳元年复置。
单州下
金隶归徳府。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领二县:单父下倚郭。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复立单父县。三年还属济州,今属单州。
嘉祥旧属济州。宪宗二年割隶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今为单州属县
曹州上
金为曹州。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领县五:济隂上
成武中
定陶中
禹城中
楚邱中案:金史地理志,成武县、楚邱县并属单州。禹城县属济南府,不知何时改属。谨附识。
濮州上
金为刺史。州元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之馆陶、朝城,恩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至元五年直隶省部。领县六:鄄城上。
朝城中初隶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
馆陶中初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
临清。 观城下。金属开州,元初来属。
范下初属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髙唐州中
、旧髙唐县,属博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州。案「升州」以下疑有阙文,当云升为州,直隶省部。谨附识。
领县三:髙唐中
夏津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武城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中。
宋奉符县。金置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五年析隶省部。三十一年复立新泰县。领四县:奉符中
、长清中旧属济南府,元初来属。
、莱芜下
新泰金为泰安州,元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立。
徳州。金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齐河县来属。领五县:安徳、下
平原下齐河金置,隶济南府。元至元二年来属。
清平宋、金隶大名府,元初来属。
徳平恩州中
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髙唐,惟存、厯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东平析隶省部。
冠州旧冠氏县。金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省部。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金为益都路总管府,元设録事司,领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并临淄、临朐二县入焉。十五年,割临淄、临朐复置县入。案:《山东通志:至元二年,割淄川之孝归怀徳,二郷 益都,谨附识。
临淄下
临朐下
、髙苑下旧属淄州。
乐安下
夀光。下
潍州下
。金属益都路。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北海下
昌邑下
胶州下
金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胶西中。
即墨下宋、金皆隶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来属。似按本志莱州沿革,又称至元二年省,即墨入掖胶水。 是太祖时以即墨属胶州,至世祖至元二年,仍省入莱州之掖胶水二县也。但明史志,胶州领县仍有即墨,并无废省,复置之。文莱州条所云,乃属疑义,谨附识。
髙密下宋、金并隶密州。
密州。元初以胶西、髙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诸城州治所
安邱下
莒州下
金为莒州,隶益都路。元因之,领四县莒。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沂水下
日,照下
䝉隂。下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仁宗皇庆二年,复置为䝉隂县。
沂州下
金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领二县: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费下
滕州下
金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领二县:滕下宪宗二年,省司候司入焉。
邹下
峄州下
金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博兴州下
。金为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山东东西道肃政亷访司。
济南路,上
金为济南府。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旧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间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间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徳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置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四、州二。州领七县。厯城中倚郭。
章邱上
邹平上唐、宋皆属淄州,元至元间来属。
济阳中
棣州上
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领四县:厌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
商河中
阳信中。
无棣。下宋、金属沧州。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半以来属。
滨州中
金隶益都。元初以棣州为滨棣路。至元二年,省路为州,隶济南路。领三县:渤海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
利津下
沾化下
般阳府路。下
旧淄州。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太宗在潜邸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之蒲台来属。先是淄州隶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是嵗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髙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阳以为名。设録事司。领县四、州二。州领八县。淄川中倚郭。
长山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
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邸,以人民完聚,剏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
蒲台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滨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莱州中
金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路。至元二年,改淄莱路省録事司入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二十四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掖中倚郭。至元二年,省録事司析,即墨县入焉。
胶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
招逺下
莱阳 登州下
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置淄州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属般阳路。领四县:蓬莱下
黄下
福山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
栖霞下
宁海州下
伪齐刘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领县二。牟平中
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
、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设録事司,领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大徳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戸府,所属山隂、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县。案辽、金二史地理志,大同府均无西 之名,或系元初始置,旋于至元二年省入大同耳。谨附识。
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
宣宁下
平地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八丰州,二年置县曰平地。
怀仁、下地案:金史 理志,怀仁县,贞佑二年五月升为云州,当是元初复为怀仁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𢎞州下
金领襄隂、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徳府,惟领襄隂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下
、唐浑源县。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案:《明一统志》云:元初,改浑源县曰恒隂,《元史不载,谨附识。
应州下
领二县金城下州治所。
山隂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州。案:金史地理志:山隂县,贞佑二年五月升为忠。 当是元初复为山隂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朔州下
领二县鄯阳下至元四年省録事司入焉。
马邑下为案:金史地理志:马邑县,贞佑二年升。 固州当是元时复为县,谨附识。
武州下
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案:金史地理志,「宁边」作「宁逺」,谨附识。
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下
金为天徳军。元为丰州。旧有録事司并富民县,至元四年省入州。东胜州下
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録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下
、金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録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上
金为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徳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设録事司。领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阳曲中倚郭。
文水中
平晋下
祁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
榆次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
太谷下
清源下。
夀阳下。
交城下。
徐沟下
汾州中
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西河中
、孝义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
平遥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下
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离石下倚郭。
宁乡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
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 。案山西通志,秀容县,元初改九原,谨附识。
定襄。下
平定州下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立乐平。案《山西旧志云:元初,开元帅府统臯、和、辽、仪、威、孟、邢、晋等处。至元二年,辽仪和入平阳,威入广平,孟隶太原,邢入顺徳。《元史》不载,谨附识。
领一县: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县为乡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立。
临州下
金临水县案金史地理志》作「临泉县」,葢误。谨附识。
隶石州。元中统二年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保徳州下
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下
本崞县。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管州,下
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岚州,而宁化、楼烦仍入本州。案:《金史地理志》管州领静乐一县,当是元时省入州,谨附识。
代州下
。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下
金升代州之五台县为台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兴州下
金升岚州之合河县为兴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坚州下
金升代州之繁畤县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岚州下
。唐、宋并为岚州。金升镇西节度。元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盂州下
本盂县,金升为州。元因之。晋宁路上
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徳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设録事司。领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临汾中倚郭。
、襄陵中
、洪洞中
浮山下理。案:金史,地 志浮山县,宣宗兴定四年更名忠孝,当是元时复旧名,谨附识。
汾西下
、岳阳下本冀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 。案「冀氏」元史误作「猗氏」,今改正。
河中府元宪宗在潜邸,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録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荥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録事司入河东,罢万戸府,而河中府仍领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置万泉县来属。领六县:河东下府治所。
万泉下
猗氏下
荥河下金隶荥州。元初废荥州,复为荥河县。
临晋下
河津下
绛州中
本绛州。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
太平中
曲沃下
翼城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
稷山下
绛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
垣曲下
潞州下
旧潞州。元初为隆徳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録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上党下
壶闗下
长子下
潞城下
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
襄垣下
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下
本泽州,金为平阳府。案:金史《地理志》:泽州,宣宗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元志》误,谨附识。
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髙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氷。后复置陵川,领五县晋城下
髙平下
阳城下
沁水下
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下
五代。汉隐帝乾佑中,于解县置解州。金升寳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领六县:解下
安邑下
闻喜,下
夏下
平陆下成。案:山《西通志》,元至元间,并平陆县入芮城。 宗元贞初,复分置元史,未详。谨附识。
芮城。下
霍州下
金为霍州。元因之。领三县:霍邑下倚郭。
赵城旧属平阳府。
灵石下旧属汾州。
隰州下
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仵城、温泉三县入焉。 案:史志缺「仵城」二字据。金史地理志,隰州有仵城县、折隰川置,元志无之,当在所省三县之内,谨附识。
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
石楼下。
永和下
蒲。下
沁州下
金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铜鞮下州治所。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乡县入焉,升 。案金史地理志:沁源县,元光二年十一月为榖州,当是元初复为县。谨附识。
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
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下
元隶晋宁路。领三县:辽山下倚郭。
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
和顺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下
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乡宁。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和宁路上
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徳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武宗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本省立站图尔根摩琳纳琳等一百一十九处
。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