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七·职官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二十七职官

尚书下

吏部尚书侍郎、郎、郎、中勲员外即员司封,即中功员外 司 郎中 。外郎 考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肃宗至徳二载,仍改文部曰吏部。尚书一人。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掌文选、勲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徳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其属有四:曰吏部、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各有郎中、员外郎掌其事自肃代兵兴,官员冗滥,铨注日淆。徳宗建中时,太常寺协律郎沈既济建言,近世爵禄失之者乆,请五品以上及羣司长官、宰臣进叙,吏部得叅议焉,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属,听州府辟用,则铨择之法委于四方,结奏之成,归于吏部,使接名伪命之徒,菲才薄行之人,下诏之日,随声而废,通大数,十去八九矣,帝善其言而不能用。是时吏部数嵗一集选人,文簿纷杂,吏得因縁为奸,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嵗不补。陆贽为相,乃惩其弊,命吏部内外员三分之,计阙集人,嵗以为常。 郎中二人,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选补流外官。 员外郎二人,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 司封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司勲郎中一人。 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勲级。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官,諡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其当否。其欲铭于碑者,则㑹百官宜述者以闻,报其家。

宋制:吏部尚书一人,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叙、䕃补、考课之政、封爵䇿勲、赏罚殿最之法尚书共掌二选:曰尚书左选,曰尚书右选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职任非中书省除授者,左选掌之。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职任非枢宻院除授者,右选掌之。太道至道二年,置判部事二人,以带职或无职京朝官充。哲宗元佑初,置权尚书,序在试尚书之下,时吏部资望重于他部,说在厯代尚书篇。孝宗乾道九年,叶顒权吏部尚书,召对便殿,赐坐赐茶,帝因言:「吏部条例,朕置一通在禁中,卿当以何者为先?对曰:「以公忠为先。又苏颂前后掌天官四选,每选人改官,闗升磨勘,吏故为稽滞,颂勅吏云:某官縁官事,当㑹某处,合用某例,时称其明允」。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侍郎共掌二选。曰侍郎,左选曰侍郎。右选。自初任至幕职州县官,左选掌之。自副尉以上至从义郎右选掌之。元佑初,置权侍郎如未厯。给事中、中书舍人及待制以上者,带权字禄,赐比谏议大夫。郎中四人。 员外郎四人,分尚左尚右,侍左,侍右参,掌选事而分治之。旧主判二人,以朝官充。元丰官制行,置郎中、员外郎,凡郎官并用知府资序以上人充,未及者为员外郎髙宗建炎四年,诏权摄添差郎官,吏部郎官掌选事,其职不轻授。初,神宗熙宁中,刘述为侍御史,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具乆次,授吏部郎中,胡铨亦以奏对称㫖,迁尚书左郎。 司封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官封、叙赠承袭之事。凡三师、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赠祖考、母妻、亲王、郡王、内外命妇以下保任宗属封爵诸亲,皆因其位叙而为之等。凡宗室当赐名训,具钞拟官。凡庶姓孔柴氏、折氏之后应承袭者,辨其嫡庶。旧制,司封判事一人,初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封爵之制,一出于中书,本司但掌定諡先期戒本部赴集而已。元丰官制行,始置郎中、员外郎,实行本司事。 司勲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勲赏之事。孝宗隆兴元年,省并,以司封郎中兼领。淳熙元年,复以司农寺丞范仲苞兼司勲,未几改除复省。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文武官选叙、磨勘、资任、考课之政令,凡命官,随所𨽻迁,以其职事具法于歴,给之于其属州,若司嵗书其功过,应升迁授者,騐歴按法而叙进之。有负殿,则正其罪。罚以七事考监司,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凡应諡者,覆太常所定行状,报尚书省,集议以闻哲宗绍圣四年,河东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将集议,前三日持考功状,徧示当议之官,使先紬绎而后集于都堂以询之,庶几有所见者得以自申,以称朝廷博谋尽下之意」。诏从之。旧制,判司事一人,以带职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元丰官制行,置郎中、员外郎,实行本司事。

辽北面官有南枢宻院,掌文铨,视吏部,而部族丁赋之政亦与焉。南面官吏部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金吏部尚书一人,掌文武选授勲封、考课、出给制诰之政,以才行劳效比仕者之能否,以行止、文册、贴黄簿,制各阙之机要。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听制授从七品以下,毎至季月,则循资格而拟注,自八品以上则奏,以下则否。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 郎中二人,一人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一人,掌勲级、酬赏、承袭、用䕃、循迁、致仕、考课、议諡之事。 员外郎分判曹务及叅议事,所掌与郎中同凡内外官之政绩,所歴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于解由㨿,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又会歴任铨头,而书于行止簿,以资考功过。章宗泰和四年,定考课法,凖唐令作四善十七最之制而迁叙之元吏部尚书三人,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格,勲封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戸礼为左三部尚书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书三人。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人。七年,始专立吏部尚书一人。八年,仍为吏礼部尚书一人。十三年,又专立吏部尚书,增至七人。十九年,减为二人。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人,遂为定制皇庆、延佑中,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泰定帝欲以中书参议传岩起为吏部,尚书御史韩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于法不可用」。诏从之,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中统元年,设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侍郎仍二人。五年,又合为吏礼部侍郎一人。七年,专立吏部侍郎一人。八年,仍合为吏礼部侍郎一人。十三年,专立吏部侍郎三人。十九年,定侍郎为一人,遂为永制。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左三部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五年合为吏礼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七年,专置吏部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十三年,员外郎置四人。十九年,裁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二十三年,定郎中、员外郎各二人,遂为永制。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元初无是职。顺帝至正元年,巴延等奏请置吏部考功郎官,诏从之。

明吏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官吏选授勲封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洪武元年,始设六部部,设尚书,𨽻中书省。六年,部设尚书二人。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一人,而吏部视五部为特重明制,吏部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不轻制授,信任特专。宣宗宣徳中,蹇义为吏部尚书,有除官不得善地,诉其不公者,帝皆斥之。王翺为吏部尚书,严考察公铨注抑奔,竞杜请寄,一时任使,并称得人上进退大臣,时召翺面询可否。宪宗成化中,李裕拜冢宰,裕感上知遇,精白思报,每大选,先二日,于后堂设一木榻,上书皇天鉴之,与二侍郎傍坐文选司官前立,以缺员与选人,一一第资格可否注牍,至期引奏填榜,更无舛错,故庶官皆得其人。孝宗𢎞治中,召王恕,拜吏部尚书,言官谓恕老而贤,不当劳以繁剧,宜用之内阁,备顾问。帝曰:朕用蹇义、王直,故事,官恕吏部,谋议无所不听,从何必内阁?恕在吏部,访海内之士,随器荐用马文升迁冢宰,明年当大计,帝面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以彰黙陟。文升顿首日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阶,自是汰不职者二千馀人。世宗嘉靖中,唐龙为吏部尚书,兼论资望,殊劳异,能疎逺必用中才,不得越次以进。有所用舍聚,同僚共谋,衆议合然,后署疏以请。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惠帝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永乐时,悉复旧制吏部侍郎为重任。嘉靖时,侍郎缺出,廷臣以应补者上帝不用谕,欲得老成持法者,以南京兵部侍郎欧阳铎,上乃用之。铎佐吏部,不携家,曰:「吾敢家此官哉!」 文选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洪武二十九年置文选郎官,即前代之吏部郎中也。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凡选法有六,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之。 主事一人,职掌与郎中、员外郎同按:各部郎官,终明之世,増省选不一,兹特载其初设者,明制郎职任最重。英宗天顺中,黄孔昭为都水员外郎,郎署无故例,不得改调,以孔昭贤特奏改文选郎中。孔昭持法最慎,汲汲以人才为虑,凡询访有所得,必书于册,往往随地量才,各得其用。嘉靖中,屠楷歴文选郎中,几职官繁简,人才贤不肖,咸书之于册,以髙下其任,先节行,论后才艺,抑奔竞,奨亷能,每注选,因才授职,权势请托,抗不从,侍郎霍韬见其自任,始不能平乆而益信,且服之,及出部,遗以所服寓传衣之意,侍郎张邦竒署部事,楷乆任当迁,邦竒奏留之曰:「四十年来,无此文选云」。 验封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验封即古司封之职,掌封爵袭䕃、褒赠吏算之事。 稽勲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稽勲,即古司勲之职,掌勲级、名籍、丧养之事。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官吏考课之事。 南京吏部尚书一人自成祖初建北京,分置六部,及定都后,以京官属移之北。仁宗洪熙元年,复置六部官,属于南京,其时或称行在,以别南京,或去「行在」字,加「南京」字,以别北京,说在《尚书省篇》。右侍郎一人。侍郎自𢎞治后,始专设右。神宗万歴三年俱革,十一年复设。熹宗天启中,每部添设侍郎一人,庄烈帝又除之。 文选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騐封郎中一人。 稽勲郎中一人。 考功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凡南京官六年考察,考功掌之,不由北。吏部户部尚书侍郎、郎即中部员外,即员度支郎中、部员外, 金 郎中 外郎 仓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制,户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土地、人民、钱榖之政,赋贡之差,以佐邦治。元宗间元以后,赋法渐坏。代宗广徳中,始以畆定税敛以夏秋。徳宗建中时,杨炎作两税法,置两税司以总之,复遣黜陟使,按比诸道,已改贞观时租庸调之法矣。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婣继嗣之事,以男女之黄小中丁老为之帐籍,以永业口分园宅,均其土田,以租庸调敛其物,以九等定天下之戸,以佐尚书、侍郎自宪宗元和以后,兵兴悉厚敛以馈饷,令诸道节度、观察、调费取于所治州,不足则取于所属州而属州送使之馀,因其上供者,皆输户部。至会昌、咸通末而制度日更矣。 度支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天下租赋,物産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嵗计而支调之,以近及逺,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至徳时,率以诸行郎官分判钱谷,会昌二年著令,以本行郎官分判钱榖,时以财赋之任最重,故李绅以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判度支,郑肃、卢商皆以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判度支,自此以后,判度支悉归宰臣焉。 金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建中时,罢盐鐡等使,天下钱榖皆归金部,中书门下拣两司郎官准格式调掌元和时,复制置盐鐡诸使。 仓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以木契百,合诸司出给之数,以义仓、常平仓备凶年,平谷价。

宋户部尚书一人,掌军国用度,以周知其出入盈虚之数。凡州县废置户口登耗,则稽其版籍,若贡赋征税,敛散移用,则会其数而颁其政令焉。太祖建隆时,以天下财计归之三司,本部无职掌,止置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元丰官制行,始并归户部,建炎兵兴,尝以知枢宻院张慤提领措置户部财用,后迁中书侍郎,仍兼之,五年,复以参知政事孟庾提领措置,后罢专委户部。孝宗淳熙十年,诏左藏南库拨𨽻户部自罢三司后,寺监兼理财用,元佑元年,司马光奏言,户部尚书宜兼领左右曹,而旧散在五曹寺监者,宜并归户部,则利权归一,乃诏尚书省立法李常为户部尚书,作《元佑会稽録》三十卷韩忠彦为户部尚书,因《会稽録》初成入狭而用广,因言敛财节用,遂栽冗费,置属于户部。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建炎时,止除长贰各一员。绍兴四年,诏置户部侍郎二员,通治左右曹,自此相承不改侍郎分左右曹,右曹侍郎兼水利。元佑五年,主议者执开河减水之䇿,户部侍郎苏辙上疏谏曰:「臣为右曹,户部休戚,计在此河,若复缄黙,谁当言者?惟断在圣心,尽罢其议。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分左、右曹,各治其事。建炎三年,诏省并郎曹,惟户部以职事繁剧不并,仍各置一员。绍兴中,专置提举帐司,总天下帐状,以戸部左曹郎官兼之,右曹嵗具常平钱物总数,每秋季具册以闻。初置主管左、右曹,总称戸部郎官。绍兴七年,阎彦昭以太府寺丞兼左曹郎官。绍兴三十二年,徐康正除左曹郎官,自是相承不改。是年,又诏:「户部事有可疑难裁决者,许长贰与衆郎官聚议文字,皆令连书,有定议,然后付本曹行遣。度支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计度军国之用,量贡赋税租之入以为出。凡军需边备,㑹其盈虚而通其有无,嵗终,则会诸路财用出入之数奏于上,而以其副申尚书省。乾道四年,置会稽都籍,度支掌之。 金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天下给纳泉币,计其嵗之所输,归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国之用。 仓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掌国之仓庾储积及其给受之事。元佑元年,省郎官一员,后复置。建炎三年,罢司农寺,以所司皆归仓部。

辽北面官有北、南大王二院,掌部族军民之政,视户部。南面官有户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并同吏部。金户部尚书一人,掌土田财赋之事世宗大定以后,重理财官。是时,命伊喇道为户部尚书。帚曰:「朕初即位,卿为户部员外郎,闻孳孳为善,进卿郎中果有可称。及贰京尹,亦能善治。户部经理□用,卿其勉之」。道顿首谢。又马琪拜户部尚书,帝称之曰:「琪不肯欺官,亦不肯害民,真可用也」。泰和中,髙汝砺拜户部尚书,时钞法不能流转,汝砺随事上言,多所更定。帝皆从其议,民甚便之。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章宗泰和七年减一人,承安二年复置二人。 郎中二人。海陵、天徳二年置五人,泰和中,省二人,又増至四人。宣宗贞佑四年,増至八人,五年减至六人,后定为二人,一人掌户籍、物力、婚婣、继嗣、田宅、财业、盐铁、酒麴、香茶、●锡、丹粉、坑冶、𣙜场、市易等事一人,掌度支、国用、俸禄、恩赐、钱帛、寳货、贡赋、租税、府库、仓廪、积贮、权衡、度量法式、给授职田、拘收官物、并照磨计帐等事。 员外郎三人,佐郎中,分掌曹事。泰和中置二人,后増一人。贞佑四年,增置八人。五年减四人,后定为三人。元户部尚书三人,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田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直,敛财准驳之宜,悉以任之。中统元年,以吏戸礼为左三部尚书二人。至元元年,特置户部尚书三人。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复分为户部尚书一人。十三年,增置尚书一人。二十三年,定为二人,明年増二人。成宗大徳五年,减一人。 侍郎二人为尚书贰。中统元年,设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特立户部侍郎四人。七年,始立六部员额,定侍郎二人至元中,杨湜拜户部侍郎兼交钞提举,时用壬子旧籍,定民赋役之髙下,湜言:贫富不常,嵗乆浸易,其可以昔时之籍而定今之赋役哉?廷议善之,俾第其轻重,人以为平。郎中二人。 员外郎三人,中统元年,设左三部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至元元年,特立户部郎中四人、员外郎三人。十九年,郎中、员外郎俱増至四员。大徳五年,定郎中二人、员外郎三人时户部条例繁剧,桂山为戸部郎中,老成练达,刚介不阿,部务繁剧,剖决不遗

明户部尚书一人,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稽版籍、嵗会赋役实徴之数以下所司,天子耕耤,则尚书进耒耜,统属十三司。凡所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𨽻贡赋及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场盐课、钞闗之事时财计皆归户部,别无司监分领。嘉靖时,尚书缺出,廷臣上议言:「司徒乃国计大臣,总领财赋,得人实难,惟梁材操心亷直,终始不渝,且综理既闭,出纳有执,实人才之望。帝乃用之。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洪武时,郁新为户部侍郎,每奏事廷中,帝问以天下地理隂阳、户口漕运之数,民间利害无钜细,皆响应无所遗谬。谢琏升户部侍郎,㑹尚书杨公致政,琏独主部事,夙夜勤劳,厘奸剔蠧,创便宜六事,为经乆可继之规,端正严直,最有大臣风度。 总督仓场尚书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处仓场粮储。洪武时,置军储仓二十所,各设官司其事。永乐中,迁都北京,置京仓及通州诸仓,以户部司员经理之。宣徳五年,始命李昶为户部尚书,专督其事。后或不置尚书,专置侍郎一人理之。嘉靖十五年,又命兼督西苑农事。 督饷侍郎一人,始于万歴四十七年。至崇祯间,有督辽饷冦饷,宣大饷,増设至三四人。 督理钱法侍郎一人,天启五年増置。 浙江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羽林右,留守左,龙虎、应天、龙骧、义勇右、康陵七卫及神机营。 江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旗手金吾前、金吾后、金吾左、济阳五卫。 湖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国子监、教坊司,在京羽林前、通州、和阳、豹韬、永陵、昭陵六卫及兴都留守司 福建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顺天府在京、燕山左、武骧左、武骧右、骁骑右、虎贲右留守后、武成中、茂陵八卫,五军巡捕勇士、四卫各营,及北直𨽻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徳、广平、大名七府,延庆、保安二州,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并北直所辖各卫所,山口、永盈、通济各仓。。 山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锦衣、大宁中、大宁前三卫及远盐东都司,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䙄建各运司,四川、广东、海北、云南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各盐课提举司,陜西灵州盐课司,江西南、赣盐税,山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燕山前、镇南、兴武、永清左、永清右五卫,及宣府、大同、山西各镇。 河南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府军前、燕山右、大兴左、裕陵四卫、牧马千户所,及北直𨽻潼闗卫、蒲州千户所、陜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太仆寺、鸿胪寺、尚寳司、六科、中书舍人、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京卫武学、文思院、皮作局,在京留守右长陵、献陵、景陵四卫,神枢、随侍二营,及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各镇。。 四川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府军后、金吾右、腾骧、左腾骧右、武徳、神䇿、忠义后、武功中、武功左、武功右、彭城十一卫,及应天府、南京四十九卫,南直𨽻安庆、蘓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十三府,徐、滁、和、广徳四州,中都留守司并南京,直𨽻所辖各卫所。 广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羽林左、留守中、鹰扬、神武、左、义勇前、义勇后六卫蕃牧、奠靖二千户所。 广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太常寺、光禄寺、神乐观、牺牲所、司牲司、太仓银库、内府十库、在京渖阳左、渖阳、右、留守前、寛河、蔚州、左五卫及二十三马房、仓、各象房、牛房仓、京府各草埸、云南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在京府、军府军左府、军右、虎贲、左、忠义右、忠义前、泰陵七卫及大军仓、皇城四门仓,并在外临清、徳州、徐州、淮安、天津各仓。 贵州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财赋之事,带管上林苑监、寳钞提举司、都税司、正阳门、张家湾各宣课司,徳胜门、安定门各税课司,崇文门,分司在京济州、㑹州、富峪三卫,及蓟州、永平、宻云、昌平、易州各镇,临清、浒墅、九江、淮安、北新扬州、河西务各钞闗。 南京戸部尚书一人。 右侍郎一人。 总督粮储侍郎一人,加都御史衔。 浙江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江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湖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广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穆宗隆庆三年,裁革一人。 广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隆庆中裁革。 主事二人。 福建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山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二人。 陜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一人。 云南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隆庆中裁革。 主事一人。 山东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河南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四川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贵州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礼部尚书侍郎、郎郎,中部员外即员。祠部即中客员外 膳 郎中 外郎 主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礼部尚书一人,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穆宗长庆以后,率以宰臣兼之,如杜元颖、牛僧孺、李宗闵、崔铉皆以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礼部尚书王铎、令狐綯、裴澈皆以礼部尚书兼中书门下平章事。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时制以侍郎掌知贡举,职任綦重、崔郾为侍郎,凡两试贡士平心閲试所擢者,无非名士为公辅名卿者十人。韦纯为礼部侍郎,取士抑浮华先行实,尝从容奏曰:「礼部侍郎重于宰相」。帝曰:「侍郎是宰相除,安得为重!」因对曰:「为陛下徕宰相者,得无重乎!」帝善其言。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𦵏赠●之数至徳以后,员外郎已乆不知贡举,宣宗大中时,许孟容为员外郎,有公主之子,请补宏文馆诸生孟容举令式,不许,公主诉于上,遣中使问状,孟容执奏,遂得迁郎中。 祠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膳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陵庙之牲豆、酒膳、诸司供奉之事。 主客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二王后诸畨朝见之事。

宋礼部尚书一人,掌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贡举之政令。旧制,礼仪院掌其事,以枢宻使、参知政事等官充礼部,止设判部一人。官制行,始设尚书。建炎三年,诏鸿胪、光禄寺悉并归礼部,太常、国子监亦𨽻焉。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奏中严外办同省牲及视馔、腥熟之节。祭天地则与尚书迭为亚献,祀神则与尚书迭为初献。建炎中,礼部不备官,长贰互置,诏兴。七年,置侍郎二人。隆兴元年,诏除尚书不常置外侍郎,常置一人时吕广问为礼部侍郎,老成持重,帝尝对廷臣面奬之。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参预礼乐、祭祀、朝㑹、宴享、学校、贡举之事。有所损益,则审订以次谘决。凡庆会若谢,掌撰表文,与祠部、主客、膳部并列为四。建炎三年,并省部曹,礼部领主客,祠部领膳部。隆兴元年,复诏礼部祠部一员兼领。自是并行四司之事矣时李焘除礼部员外郎,中兴祭典未备。焘上言:「岳镇海渎,先农、先蚕、风雨、雷师九祀,乃以酒脯代牲牢,雨旸失节,郡国水哭,未必不由于此」。诏许复旧。 膳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牲牢、酒醴、膳羞之事。 主客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以賔礼待四夷之朝贡,凡郊劳授馆、宴享、赐予,辨其等而以式颁之。元佑六年,兵部奏言,畨夷授官,向例由主客郎官,令畨国进奉人陈乞下主客郎曹看详,请今后令主客闗报兵部,诏从之。 祠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掌天下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辽北面官,以多罗伦穆。腾司掌礼仪,视礼部。南面官有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金礼部尚书一人,掌凡礼乐、祭祀、燕享、学校、贡举、仪式、制度、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医卜、释道、四方使客、诸国进贡、犒劳张设之事熙宗天眷中,以张浩为礼部尚书。谷谷事起,台省一空,浩行六部事,簿书丛委,决遣无留,人服其才。 侍郎一人,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元礼部。尚书三人,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凡仪制损益之文,符印简册之信,神人封諡之法,忠孝贞义之褒,送迎聘好之节,文学僧道之事,婚姻继续之辨,音艺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中统元年,设左三部,置尚书二人。至元七年,分立礼部尚书三人。二十三年,定为二人。成宗元贞元年,复増一人,领会同馆事时制,大乐诸坊悉𨽻礼部库库,拜礼部尚书,监羣玉,内司正色率下。每遇公宴,衆伎毕陈,库库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许扆除礼部尚书、提㸃太医院事,每外国使至,必命与之语,词理明辨,莫不倾服。赐日月龙凤文绮衣三袭,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中统元年,设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七年,别立礼部侍郎一人。二十三年,定员额为二人。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左三部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至元七年,别立礼部郎中二人,员外郎四人。二十三年,定员额郎中仍二人。员外郎二人。

明礼部尚书一人,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凡典乐典教,内而宗藩,外而诸藩,上自天官,下逮医师、膳夫、伶人之属,靡不兼综,职任綦重。成化以后,率以翰林诸臣为之。其由此登公孤任辅导者最多,盖冠于诸部焉𢎞治以后,费宏、靳贵、蒋冕、毛纪、袁宗皋、贾咏、张璁、李时、顾鼎臣、张璧、徐阶、李春芳、髙拱、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髙仪、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余有丁、许国、王锡爵、赵志皋、陈于陛、沈一贯、沈鲤、朱赓、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髙、方从哲、吴道南、沈㴶、何宗彦、韩旷、朱国祚、孙如㳺、顾秉谦、朱国祯、朱延禧、魏广㣲、周如磐、黄立拯、丁绍轼、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来宗道、杨景厥、周道登、钱龙锡、李标、刘鸿训、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黄士俊、孔贞运、贺逢圣、刘宇亮、傅冠、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姚明恭、张四知、魏照乘、蒋徳璟、黄景昉、吴甡,皆以礼部尚书入阁,为大学士。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洪武十三年,设侍郎一人,寻复增置一人天顺以后,为侍郎者多入阁,许彬、薛瑄、李贤、陈文、刘健、李东阳、冯铨、文震孟、张至发、范复粹、陈演,皆以礼部侍郎入阁为大学士。 仪制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仪部为仪制,掌礼文、宗封、学校贡举之事。凡诸司之印信,领其制度,刓弊则换给之。 祠祭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祠部为祠祭,掌诸祀典及国恤庙讳之事。凡有諡,则定议以闻。 精膳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膳部曰精膳,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主客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诸畨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考稽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之能否,置主事一人,提督㑹同馆。 南京礼部尚书一人。 右侍郎一人。 仪制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祠祭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精膳郎中一人。 主客郎中一人。兵部尚书侍郎,郎郎,中部员外郎员,职方郎中、部员外 驾 郎中 外郎 库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兵部尚书一人,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发兵降勅书于尚书始下文符。至徳以后,有九节度,恢复大功,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王侯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兵骄逐帅,自择留后以邀命于朝廷,天子不能制而姑息之,兵制遂渐坏焉。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 郎中二人,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衆寡校考,给告身之事。一人判部及军戒调遣之名数、朝集禄数、告假之事。 员外郎二人,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部,嵗选解状则核簿书、资厯考课。 职方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逺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嵗与版籍偕上,凡畨客至,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殊俗入朝者,图其容貌衣服以闻。 驾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唐时要家势人以处驾曹为辱,毕诚为驾部员外郎,恬然处之如美官。 库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武库器仗,兵部长官涖其修完。宋兵部尚书一人,掌兵卫、武选、车辇、甲械、廐牧之政令,以天下郡县之图而周知其地域。凡陈卤簿,设仗卫,饬官吏整肃。畨夷除授,奉行其制命。凡军兵以名籍统𨽻者閲习、按试,选募迁补及武举校试之事皆总之。旧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充。官制行,乃设尚书一人掌之。乾道时,诏将下班祗应并进义校尉、守阙进义副尉、进武校尉、守阙进武副尉并𨽻兵部时尚书即为卤簿使,苏轼以兵部尚书充卤簿使,从帝祀南郊。至青城,有赭伞犊车、青盖犊车百馀乘,冲突而来。轼呼御营巡检使立车前曰:「西来,谁何敢尔?」乱行,曰:「皇后并某国夫人某大长公主」。轼即于青城上疏劾之。明日,使传命申饬有司严整仗卫。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建炎时,长贰互置,续置侍郎二人。绍兴后,常置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参掌本部长贰之事。建炎三年,诏以郎中、员外郎兼理职方事。职方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天下图籍,以周知方域之广袤及郡邑镇砦道里之逺近,凡土地所産风俗所尚州为之籍,遇闰嵗造图以进四夷归附,则分𨽻诸州,度田屋钱粮之数以给之。旧设判司一人,以无职朝官充,掌受闰年图经,令天下每闰年造图,纳仪鸾司。太宗淳化四年,令再闰一造。真宗咸平四年,令上职方转运,画本路诸州图,十年一上。 驾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舆辇车马、驿置廐牧之事。旧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官制行,始置郎官掌其事。建炎三年,并太仆寺𨽻焉。 库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卤簿仪仗、戎器供帐之事,国之武库𨽻焉。建炎三年,以驾部兼库部。

辽北面官有北枢宻院,掌兵机、武铨、羣牧之政,视兵部南面官,有兵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金兵部尚书一人,掌兵籍、军器、城隍、镇戍、廐牧、铺驿、车辂、仪仗、郡邑、图志、险阻、障塞、逺方归化之事。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 郎中一人: 员外郎二人,元兵部。尚书三人,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逺方归化之人,官司刍牧之地,駞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徴、驿乗邮运、祗应、公廨、皂𨽻之制,悉以任之。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人。至元元年,以兵刑自为一部,置尚书四人。七年,特立兵部尚书一人。二十三年,定尚书员额为二人。英宗至治三年,増置一人。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中统元年,设右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以兵刑自为一部,置侍郎三人。二十三年,定侍郎员额为二人。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右三部郎中五人,员外郎五人,七年,特立兵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二十三年,定郎官员额各置二人时郎中掌驿传往来之事。至元中,俯孟俯为兵部郎中。是时,天下诸驿繁甚,使客饮食之费十倍于前,吏无以供给,强取于民,不胜其扰。孟俯请于中书増钞给之。明兵部尚书一人,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𢎞治中,刘大夏为兵部尚书,知遇最深,每朝罢,传宣循御陛而上,帝面与商确时事,虽公辅贵近,冇不预闻者。尝召对,自旦至午,惫不能行,命司礼大监李荣扶掖而出。 侍郎二人。隆庆四年增添注侍郎二人,㝷罢。万厯中复置。 协理京营戎政一人,或尚书或侍郎,皆随时置掌京营操练之事。永乐初,设三大营,总于武将。景泰元年,设提督团营,命兵部尚书于谦兼领之,后罢。成化三年复设,以本部尚书兼之。嘉靖二十年,始命尚书刘天和辍部务,另给闗防,专理戎政。二十九年以总督京营戎政」之印畀仇鸾,改设本部侍郎,协理戎政。万厯九年裁革。崇祯二年复増一人,以庶吉士刘之纶为兵部侍郎充之。 武选郎中一人,即前代兵部郎中之职,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凡军政五年一考。凡除授出自中㫖者,必覆奏,然后行之。𢎞治中,陈恺为武选司主事,歴升郎中。武选繁剧,怨丛势轧。恺一意奉公,私谒不行,一时武选称得人。本部长官举荐,谓恺可胜方岳之任。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职方郎中一人,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凡天下地理险易、逺近边腹疆界,俱有图本,三嵗一报,与官军车骑之数偕上。刘大夏调验方:郎中举用守将,有暮夜懐金谢之者,却不受明练于天下事,所奏覆皆当上意,本部长官倚之如左右手。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车驾郎中一人。洪武六年为驾部,二十九年改为车驾。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廐牧之事,稽查太仆、苑马二寺之簿籍,以时呈其登耗。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武库郎中一人。洪武十三年增置库部。二十九年改为武库,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𨽻之事。凡武职幼官及子弟未嗣官者,于武学习业,以主事一人监督之。考稽学官之贤否,肄习之勤怠以闻。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南京兵部尚书一人,参赞机务。宣徳八年,黄福为南京兵部尚书,始加参赞机务衔。成化二十三年,始奉勅谕,专以本部尚书参预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禁戢盗贼,振举庶务,其职视五部为重,云:武选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车驾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职方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武库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刑部尚书侍郎、郎郎,中部员外郎员,都官郎中、门员外, 比 郎中 外郎, 司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刑部尚书一人,掌律令刑法,徒𨽻按覆谳禁之政令。凡刑法之书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决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凡国有大赦,集囚徒于阙下以聴。建中时,诏中书门下选律学之士,取至徳以来制勅奏谳,掇其可为法者藏之。元和中,刑部侍郎许孟容等删天寳以后勅为间元格后勅,大和中,命尚书省郎官各删本司勅,而与侍郎覆视,中书门下参其可否而用之。大中时,左卫率府仓曹参军张戣以刑律分类为门,而附以格勅,为大中刑律统类,诏刑部颁行之。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文宗间成三年,狄兼謩为刑部侍郎,采开元二十六年以后至于开成制删其繁者,为《开成详定格。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赞尚书、侍郎治其事。 都官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俘𨽻部録,给衣粮医药,而理其诉免。 比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勾㑹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勲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入京师仓库,三月一比诸司诸使,京都四时勾会于尚书省,以后季勾前季诸州,则嵗终总勾焉。建中时,以武元□有才名,特召授比部员外郎。 司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门闗出入之籍及阑遗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内记官爵、姓名、流外,记年齿状,貎非迁解不除,凡有召者,降墨𠡠勘铜鱼木契,然后入,监门校尉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之,昼题时刻、夜题,更筹阑遗之物,揭于门外,榜以物色,期年没官,凡闗二十有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司给过所,出塞逾月者,给行牒、猎手,所过给长籍,三月一易,畨客徃来,閲其装重,入一闗者,馀闗不讥。

宋刑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刑狱之政令。凡丽于法者,审其轻重,平其枉直。淳化二年,置审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两省充,详议官,以京朝官充,掌详谳大理所断案牍而奏之。凡狱具上,先经大理断谳,既定,报审刑,然后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记上中书,中书以奏。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置纠察刑狱司纠察官二人,以两制以上充官,制行,悉罢归刑部。徽宗崇宁二年,诏刑部通治左、右曹初设审刑院,以燕肃知院事。是时天下疑狱,虽听奏,而州郡惧,得罪不敢谳寃,狱常多。肃建请诸路疑狱皆听谳,有不当者释其罪,自是全活者衆。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一治左曹,一治右曹,如独员即通治。建炎后,长贰互置。隆兴中,常置一员。淳熙十二年,诏依崇宁专法奏狱及法令事,请大理寺官赴部共议之。用侍郎吴博古之请也时张九成为刑部侍郎,一日,法寺以成案上大辟九成□首,未得其情,因请核实,囚果诬服者也。奏黜之。时法官扺罚,而朝论欲以平反为赏,九成辞曰:「职在详刑,而卖衆以邀赏,可乎?」。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分左右㕔,掌详覆、叙雪之事。建炎三年,刑部郎官以二员为额,闗掌职事无分异。绍兴二十六年,诏依元丰旧法,分㕔治事,永为定制是特右司汪应辰言:「刑部郎官分为左右,左以详覆,右以叙雪,同僚异事,祖宗有深意,倘无分异,有不当于理者,孰为追改?乞遵用旧制,要使官各有守,人各有见,参而用之,以称钦恤之意」。从之。 都官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旧制,判司事一人,以无职朝官充。官制行,始置郎中、员外郎掌徒流配𨽻。凡天下役人与在京百司吏职,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増损废置之数,若定差、副尉,则计其所歴,而以役之轻重均其劳逸,给印纸,书其功过,展减磨勘嵗月。元佑八年,以纲运差使闗归吏部,省副尉员三百,绍圣间复其额。崇宁中,侍郎刘赓奏副尉差遣,有立定、优重等第,都官条虽特㫖,亦许执奏。从之。建炎三年,诏比部兼司门,隆兴元年,诏都官、比部共置一员,自此都官兼比部、司门之事矣建炎初,滕庾擢都官员外郎,时庶事革,创赏功,补副尉者不可胜计。庾随事爬梳,闻诸朝,严其籍。 比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勾覆中外帐籍,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嵗㑹,从所𨽻监司检察以上比部,至则审覆其多寡隠耗之数,有陷失则理纳鈎,考百司经费,有隠昧,则会问同否而理其侵负旧帐,案𨽻三司官制行,厘其事,悉归比部。元佑元年,用司马光奏,总于户部。三年,厘正仓部,勾覆理欠慿由案及印发钞引事,仍归比部。徽宗政和六年,诏寺监先期检举加库务监官,所造文帐,委无未备,方许批书,违者御史台奏劾。用郎官梅执礼之请也。建炎以后,率以都官兼比部之事。 司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门闗、津梁道路之禁令,及其废置移复之事。建炎以后,率以都官兼司门之事。辽北面官:伊勒希巴院,掌刑狱之事,视刑部南面官有刑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

金刑部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二人,一人掌律令格式,审定刑名、闗津讥察、赦诏、勘鞫、追徴给没等事,一人掌监戸官户配𨽻、诉良贱城门、唘闭官吏、改正功赏、捕亡等事。大定中,贾少冲为刑部郎中,往北京决狱,奏诛首恶,误牵连其中者,皆释不问,全活凡千人,以本职摄右司员外郎。尝执奏刑名甚坚。帝谓侍臣曰:「少冲居下位,有守如此」。

元刑部尚书三人,掌天下刑部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按覆,系囚之详谳,拏収産没之籍、捕获功赏之式、冤讼疑罪之辨,狱具之制度、律令之拟议,悉以任之。中统元年,设右三部,置尚书二人。至元元年,合兵刑为一部,尚书四人。七年,特立刑部尚书一人。二十三年,定尚书员额为二人,大徳四年,增置一人仁宗皇庆中,诏以吏多滞事,责曹属按,不如程令,刑部尚书谢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寛以嵗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因入白宰相,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迟。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中统元年,设右三部侍郎二人。七年,特立刑部侍郎一人。二十三年,定六部侍郎员额,仍置二人。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右三部,置郎中五人,员外郎五人。至元元年,合兵、刑为一部,置郎中四人,员外郎五人。七年,特置刑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二十三年,定郎官员额各置二人,明刑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刑名及徒𨽻、勾覆闗禁之政令,领十三司,毎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领所分京府直,𨽻刑名以赞尚书成化时,杜铭为刑部尚书时,饬其属吏,以人命至重,勿以喜怒,用法度足以正邦典,而彰至徳,一时用刑,号称平允。杨志学为刑部尚书刑部狱词,既经侍郎详定,尚书多不覆视,惟死罪始自裁决。志学,凡笞以上,必经亲览而后定。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武宗正徳中,卫道官刑部侍郎,清直之操,终始不渝。刘季篪为刑部侍郎,狱多平反,尤重人命 浙江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所分一省之事带管崇府、中军都督府、刑科、内官、御用、司设等监,在京金吾前、腾骧左、渖阳、右留守中、神䇿、和阳、武功、右广洋八卫蕃牧千户所及两浙盐运司,直𨽻和州涿鹿左、涿鹿中二卫。 江西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淮、益、弋阳、建安、乐安五府,前军都督府,御马监,火药、酒醋、面筋等局,在京府军前、燕山左、留守前、龙骧、寛河、忠义前、忠义后、永清右龙江左、龙江右十卫,及直𨽻庐州府。庐州、六安、九江、武清、宣府前、龙门各卫。 湖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楚、岷、吉、荣、辽五府右军都督府,司礼、尚寳、尚膳、神宫等监,天财库,在京留守右、虎贲右、忠义右、武功左、茂陵、永陵、江淮、济川、水军右九卫,及兴都留守司,直𨽻宁国、池州二府,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保安左、保安右各卫渤海千戸所。 福建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戸部、太仆寺戸科、寳钞提举司印绶、都知等监、甲字等十库,在京金吾后、应天、㑹州、武城中武、功中、孝陵、献陵、景陵、裕陵、奉陵十卫、牧马千户所及福建盐运、□直,𨽻帝州府、广徳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定边、开平中屯各卫、美峪千戸所。 山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鲁、徳、衡、泾四府,左军都督府宗人府、兵部、尚寳司,兵科典牧所、会同馆供用库、戈㦸司苑局,在京羽林右、渖阳左、长陵三卫,奠靖千户所,及山东盐运司、中都留守司、辽东都司、辽东行太仆寺,直𨽻凤阳府。滁州、凤阳、皇陵、长淮、泗州、夀州、滁州、沂州、徳州、徳州左、保定后各卫,安东中䕶卫、潮河、龙门、宁靖各千戸所。 山西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晋、代、渖、懐仁、庆成五府,翰林院、钦天监,上林苑南北二城兵马司、混堂司。甜食房,在京旗手金吾右骁骑,右龙虎、大宁中义勇前、义勇后、英武八卫,及直𨽻镇江府、徐州、潘阳、中屯、各卫,渖阳、中䕶卫、倒马闗、平定,各千户所。。 河南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周、唐、赵、郑徽、伊、汝七府,礼部、太常寺,光禄寺詹事,钟府、国子监、礼科、中书舍人,神乐观、牺牲所、兵仗局、灵台鼓等司,东城兵马司、教坊司、在京羽林左、府军右、武徳留守后、神武左、彭城六卫,及两淮盐运司,直𨽻淮安、扬州二府,淮安、大河、邳州、扬州、髙邮、仪真、宿州、武平、归徳、宁山、神武右各卫,海州、盐城、通州、汝宁各千户所。陕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奉韩庆肃四府后军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尚衣监针工局、西城兵马司,在京府军后、腾骧右、豹韬、鹰扬、兴武、义勇右、康陵、昭陵、龙虎左、横海、江隂十一卫,及河东盐运司。陕西行太仆寺、甘肃行太仆寺,直𨽻大平府、建阳、保定、左、保定右、保定中、保定前、各卫、平凉中䕶卫。 四川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蜀府。工部工科、巾帽、织染二局,僧道録司,在京府军、金吾左、济川、武骧右、大宁前、蔚州左、永清左、广武八卫,及直𨽻松江、大名二府,金山、怀安、怀来各卫神木千戸所。 广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应天府在京锦衣府军左,虎贲左济阳、留守、左水军、左飞熊七卫,及直𨽻延庆州、怀来千戸所。 广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靖江府通政司,五军断事司、中城兵马司、寳钞、银作二局,在京羽林前、燕山右、燕山前、大兴左、通州、武骧、左、镇南、富峪八卫,及直𨽻、安庆、徽州二府,安庆、新安、通州左通州,右延庆、延庆、左延庆右各卫。 云南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顺天府、太医院、仪卫、惜薪等司、承运库,及直𨽻永平、广平二府,镇海、真定、永平、山海、卢龙、东胜、左、东胜、右抚宁、宻云、中、宻、云后、大同中屯、潼闗、营州五屯、万全左万全右各卫,寛河、武定、蒲州各千户所。 贵州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带管吏部、吏科、司菜局及长芦盐运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直𨽻苏州、保定、河间、真定、顺徳五府,苏州,太蓟州、遵化、镇朔、兴州五屯,忠义中、涿鹿、河间、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徳州、宣府左、宣府右开平、保安、蔚州、永宁各卫,梁城、兴和、广昌各千户所 南京刑部尚书一人。 右侍郎一人。 浙江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江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湖广司,郎中一人,主事一人。 福建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山东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山西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河南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陜西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四川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广东司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云南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贵州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广西司。郎中一人,主事一人。

工部尚书侍郎、郎郎,中部员外即员屯田郎中部员外 虞 郎中 外郎 水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唐工部尚书一人,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至徳以后,多以宰臣检校各部尚书,惟工部最少。会昌六年,郑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工部尚书。大中二年,裴休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守工部尚书,馀无所见。大抵中唐以后,此职不为要任。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长庆中,李栖筠为工部侍郎。闗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㨿上游,取磑利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撤毁,嵗得租二百万,民赖其入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凡京都营缮,皆下少府、将作,共其用,役千工者先奏。凡工匠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四月至七月为长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十月至正月为短功。雇者日为绢三尺,内中尚巧匠,无作则纳资。凡津梁道路,治以九月屯田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以品给焉。 虞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掌京都衢衖、苑囿、山泽、草木及百官畨客时蔬、薪炭、供顿、畋猎之事。凡郊祀神坛、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距壝三十步外得耕种,春夏不伐木。京兆、河南府三百里内,正月、五月、九月禁弋猎。 水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津济、般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磑之事。凡坑䧟井穴,皆有标。京畿有渠、长斗、门长。诸州堤堰,刺史、县令以时检行,而涖其决筑。有埭,则以下戸分牵,禁争利者。

宋工部尚书一人,掌百工水土之政令,稽其功绪,以诏赏罚。凡制作、营缮、计置、采伐所用材物,按其程式,以授有司。旧制,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官制行,始制尚书总其事。建炎时,并将作、少府、军器监并归工部。绍兴二年,诏:「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工部长官提㸃。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建炎时,长贰互置。隆兴初,诏各置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凡制作、营缮、计置、采伐、材物,按程式以授有司,则参掌之。建炎三年,诏工部郎官兼虞部。绍兴二年,诏郎官㸃检行在别置作院所造器甲。 屯田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之事。凡塘泺以时増减,堤堰以时修葺,并有司修葺种植之事以赏罚,诏其长贰而行之。绍圣元年,诏屯田、虞部互置郎官一人。 虞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掌山泽、苑囿、塲冶之事,辨其地之産而为之厉禁。凡金银、铜、铁、铅、锡、盐、●,皆计其所入,登耗以诏赏罚。 水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掌沟洫、津梁、舟楫、漕运之事,凡堤防决溢,䟽导壅底,以时约束,而计度其嵗用之物。修治不如法者,罚之。规画措置为民利者,赏之。元佑元年,省水部郎官一人。建炎三年,诏屯田郎官兼水部,辽北面官有宣徽北南二院,掌御前祗应之事。视工部南面官有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金工部尚书一人,掌修造营建法式、诸作工匠、屯田、山林川泽之禁令,江河堤岸、道路桥梁之事大定中河决于卫,诏刘玮兼工部尚书往塞。玮斋戒祷于河,功役齐举,河复故道。 侍郎一人,为尚书之贰。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元工部,尚书三人,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材物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中统元年,设右三部,置尚书二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置尚书四人。七年,裁尚书二人。二十三年,定尚书员额,仍以二人为额。明年,以曹务繁剧,增尚书二人。二十八年,省尚书二人。 侍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右三部,置侍郎二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置侍郎三人。七年,裁革一人。二十三年,定侍郎员额为二人,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置右三部,郎中五人,员外郎五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郎中四人,员外郎五人。七年,裁革郎中一人。二十三年,定郎中、员外郎员,额各以二人。

明工部尚书一人,掌天下百工山泽之政令。嘉靖后,增置尚书一人,专督大工正徳时,以孙需为工部尚书,务厘宿弊,不欲以浮冗多耗民财。先是,诸营建给领料价,率匠魁专之,涖部事者或与为市,故羣匠无所得而工不完需,令匠魁及羣匠同领而均分之,称便如一。毛伯温升工部尚书,奉命提督天夀山工程诸陵石柱道逺,车推,劳费千百,伯温以意制八轮车,前后聨络,随地险夷为低昻,工作易就,帝闻之喜,赐绣嚢、银勺各一。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 营缮郎中一人,即前代工部郎中之职。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三人,掌经营兴作之事。凡宫殿、陵寝、城郭、坛埸、祠庙、仓库、廨宇、营房、王府、邸第之役,鸠工会材,以时程督之。凡卤簿、仪仗、乐器,移内府及所司,各以其职治之。凡置狱具必如律时制以工部居六曹,后仕进者冷局视之。嘉靖间,兴大工添设郎官数,倍营缮司尤盛,郎官多至十馀员,骤得升京堂,或有先赐四品服者,人始慕之。而为语云「马前双马,后方督工郎双者棍,方者杌也。 虞衡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掌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凡军装兵械,下所司同兵部省之。洪武六年设虞部。二十九年,改为虞衡都水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川陂池、桥道、舟车、织造、劵契、量衡之事,凡诸水要㑹,遣京朝官专理,以督有司,凡公侯伯铁劵,差其髙广,凡祭器、册寳、乗舆、符牌、襍器,皆会,则于内府,凡度量权衡,谨其校勘而颁之,悬式于市,而罪其不中度者。洪武六年,为水部,二十九年,改为都水。 屯田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嘉靖中,増置一人,掌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凡军马守镇之处,其有转运不给,则设屯以益军储。凡抽分征诸商,视其财物各有差。凡薪炭南取洲汀,北取山麓,凡坟茔及堂碑、碣兽之制,第宗室、勲戚、文武官之等而定其差。 提督易州山厰,主事一人。掌督御用柴炭之事。景泰间,以本部尚书或侍郎督厰事。嘉靖八年罢革,改设主事管理。 南京工部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 营缮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三人。 虞衡郎中一人。 主事二人。 都水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二人,屯田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钦定续通典卷二十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