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百三十五·州郡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五州郡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辽阳路、金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按金史地理志,辽阳府领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凡四县。元志云:二县,其宜丰、石城,不知何时并省,谨附识。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渖、贵徳州,广宁府来逺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徳、澄复州来逺军,以广寜府、博索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𨽻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博索府为巡检司。领县一、州二。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盖州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阳池案「阳池」,《金史地理志》作「汤池」,谨附识。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 懿州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后入本州。案:金史地理志:泰和四年,以同昌隶义州,不知何时复来属,谨附识。

广宁府路金为广宁府,元封布尔古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逺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领县二: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复立行千户所,后复为□阳县望平至元六年,省锺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后复为县肇州按哈喇巴图尔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喇巴图尔曰:「纳延故地曰阿巴拉,呼者産鱼吾,今立城,而以元苏尔罕、哈努森、竒尔济苏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萨尔领其事,而大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纳延分地,故附注于广寜府之下。纳延,布尔古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亷访司,大宁路、金北京路大定府。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録事司。领县七,州九。大定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府,后复置。和衆金源惠和武平 义州 兴中州。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高州 锦州 利州 惠州。 川州 建州

东寜路本高句骊平壤城,元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为东寜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録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逺镇,隶博索府,馀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土山县。 中和县鐡化镇。 都䕶府自唐之季,地入高丽,置府州县镇六十馀城,此为都䕶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䕶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 定逺府。 郭州抚州。 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 灵州 慈州嘉州。 顺州 殷州 宿州 徳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逺、柔逺、安戎三镇。 昌州 铁州领□戎一镇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 成州领树徳一镇 熙州 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椵岛寜得三镇 延州领阳岩一镇 云州渖阳路金为渖州昭徳军,又更显徳军,后皆毁于兵火。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䕶龟州四十馀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衆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渖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馀户理渖州。成宗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渖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

开元路,金之旧土也,号上京㑹宁府。金末,其将富森鄂诺据辽东,元师伐之,生禽鄂诺师。至开元,率宾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初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咸平府,金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按金史地理志,咸平府领平郭、铜山、新兴、庆云、清安、荣安、归仁、玉山,凡八县。与元志异。谨附识元初因之。海兰府硕达勒达等路,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屯,一曰和罗噶,一曰鄂多里,一曰托果琳,一曰布固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本省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河南江北道肃政亷访司。

汴梁路、金为南京,旧领归徳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雎、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元至元八年,令归徳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川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邓、嵩、卢氏行襄樊隶之。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雎、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有五。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録事司,二十五年,改为汴梁路。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领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一。县开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来属 。按金史、地理志,原武县属郑州。本志后郑州注亦云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则原武宝自郑州来隶。志云旧以此县隶延州,盖误谨附识。鄢陵、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封丘中金世宗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扶沟、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靣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 号南把县。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兰阳下载。按金史地理志, 曹州东明县因避河患徙治后,以故县为兰阳。仪封是兰阳原隶曹州,应系元初改属,谨附识。通许,、尉氏、太康、洧川、、陈留,。 郑州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领四县:管城下倚郭。荥阳泛水河阴 许州金为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长社长葛郾城襄城临颍 陈州元初,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宛丘。 西华 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 项城 钧州元至元二年,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阳翟,新郑 雎州领四县,襄邑下倚郭。考城仪封、下河,按金史地理志载,曹州东明县因避 患徙治。后以故县为兰阳。仪封是仪封,原隶曹州,应系元初改属,谨附识。柘城河南府路。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黾池九县,后割黾池隶陜州,设録事司。领县八、州一。州领四县。洛阳。 宜阳永宁下属。按金史、地理志,永宁县属嵩州,当是元初改。 又下嵩州。注云: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而此无福昌县,疑有讹误,谨附识。登封、、巩下。孟津新安。 偃师、陜州领四县,陜、灵寳,下至元三年,省入陜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畧,隶陜州,并虢畧治灵宝,以虢畧为巡检司,并朱阳县入焉。阌乡下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黾池下金升为韶州,置黾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南阳府,旧南阳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南阳下倚郭。镇平,下按王鸿绪明史槀镇平县,本汉安衆县,后废为穰县北乡地。元置县,谨附识。 邓州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按金史,地理志,无淅川、顺阳二县。惟穰县有顺阳镇。内乡县有淅水,疑金末分二县地置县,谨附识。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録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穰下倚郭。内乡下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下汉按明史槀新野 县,唐省入穰县,元复置,谨附识。 唐州旧唐州,金改裕州。按金史地理志云:唐州中刺史无改为裕州之文,元志疑误,谨附识。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废湖阳、比阳、桐栢三县。领一县:泌阳。倚郭。 嵩州金领伊阳、福昌二县,按金史地理志,嵩州领伊阳、永寜、福昌等县永寜县,注云:宋隶河南府,海陵正隆六年以前寄治于府,后即镇为县。本志以永宁属河南,于此云领伊阳、福昌二县,疑有讹误。谨,附识。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寳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梁鲁山 裕州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方城下倚郭。舞阳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元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巴延言:「蔡州去汴梁地逺,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西平确山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頴州金领汝阴、泰和、沈邱、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録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太和,下宋。案:明史槀太和县 以汝阴县之百尺镇地置万夀县,寻改曰泰和。洪武初,改泰为太元。志作太字,当系传写之讹,谨附识。沈邱颍上。 息州金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新蔡真阳 光州宋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定城。 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元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宋信阳军。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领二县:罗山倚郭。信阳

归徳府宋南京应天府。金为归徳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榖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酇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至元元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榖熟入雎阳,酇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雎阳下倚郭。唐曰来城亦曰雎阳,金曰雎阳,宋曰宋城,元仍曰雎阳。永城下邑宁陵 徐州宋武宁军。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至元二年,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按金史地理志,无永固县。据方舆纪要,萧县有永固废县,注云元置,后废为镇,谨附识。及録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萧县,彭城并録事司并入州。领一县:萧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宋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徳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灵壁。 邳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徳府。十二年,复置雎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领三县:下邳下州治所。宿迁雎宁。下有。按金史地理志:邳州 兰陵县,无雎宁县。考明史槀云:雎寜县,金析宿迁之古城置,谨附识。 亳州宋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酇、鹿邑、城父、卫、真榖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榖熟入雎阳,酇入永城,其雎阳、永城去隶归徳。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鹿邑下、城父襄阳路。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设録事司。领县六、州二。州领四县。襄阳下倚郭南漳宜城榖城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均州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宋置保宁军。恭帝徳佑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元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竹山蕲州路。宋为防御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録事司。领县五:蕲春中倚郭。蕲水中。广济中宋理宗嘉熙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罗田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设録事司。领县三: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郑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淮西江北道肃政亷访司。

庐州路:宋为淮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设録事司。领县三、州三。州领八县。合肥上倚郭。舒城 和州宋隶淮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録事司,后并入州。领三县:厯阳上倚郭。含山乌江 无为州宋以光州城口镇置无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按明史槀巢县,宋镇巢军,元改为州,寻降为县。元志未晰,谨附识。领三县,无为上倚郭庐江、巢六安州宋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六:安、英山、安丰路宋为夀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夀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夀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䝉城俱来属,设录事司,领县五、州一,州领三县,夀春中倚郭、安丰、霍丘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隶夀春府,二十八年罢府,与䝉城皆来属䝉城 濠州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懐逺为下县来属。领三县:锺离下倚郭。定逺怀逺下宋为怀逺军,领荆山一县。元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安庆路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设録事司。领县六:怀宁宿松中。望江太湖桐城灊山英宗至治三年,初立之。按续舆地考:灊山县,本怀宁县, 清朝、玉照二乡地,宋为四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三年始立县。谨附识。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亷访司,扬州路。宋为淮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𨽻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设録事司。领县二、州五。州领九县。江都上倚郭。泰兴 真州中。宋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録事司入焉六合 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録事司入焉来安全椒 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海陵上倚郭如臯通州宋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静海上倚郭,海门、崇明州。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宁宗嘉定间置盐塲,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録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沭阳各归所𨽻。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领县四、州三。州领八县、山阳。上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盐城桃园下之。按明史槀,金以宿迁县 桃园镇地置淮滨县,后省元,复置桃园县。谨,附识。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海宁州。唐海州。宋隶淮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録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领三县:朐山沭阳赣榆 泗州。宋隶淮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临淮、虹五河下初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 。按宋史地理志,度宗咸淳七年于泗州五河口置淮安军,领五河县,当是元初废军为县,谨附识。旴𣅿上,宋昭信军。元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旴𣅿、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昭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旴𣅿。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旴𣅿县。天长 安东州

高邮府,唐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领録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寳应县来属。又并録事司,改高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领县三:高邮兴化寳应上旧为实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亷访司中兴路。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録事司。文宗天厯二年,以潜藩改为中兴路。领县七: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潜江监利中宋末,兵乱民散,收附后,始复旧

峡州路本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领县四: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长阳逺安安陆府。唐郢州。宋隶京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领县二:长夀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二年,还旧治

沔阳府本复州。宋理宗端平间,移州治于沔阳镇。元至元十三年归附,改为复州路,十五年升为沔阳府。领县二: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荆门州唐为县。宋升为军。理宗端平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领县二:长林当阳徳安府。唐安州。宋为徳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安陆孝感应城云梦 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领二县:随应山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五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