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四十五礼
臣
等。谨案:杜佑作《礼典》,分吉、嘉、宾、军、凶五门,以类相从,每门详晰其条目,而当代典章。其仪节度数见于施行者,别为《开元礼纂附》,载于后佑之意。在于递述沿革,博采异同,以求实用。于经训之文有典奥者则为之说,以导达之参差之论。有不齐者,则为之评以品节之。而时又申明成说,更标为议。俾得稽古考今,衷于至是。其卷端所述礼经傅述之源流,与夫每代议礼之书,咸能择其精而括其要矣。今续纂其书,彚核典制。考前人撰述,唐宪宗元和中韦公肃撰《礼阁新仪》三十卷,实继《开元礼》而作。后唐明宗时诏刘岳等删定书仪,周世宗命窦俨编《大周集礼》,其书皆不傅。宋初刘温叟定《开寳通礼》,仁宗时王皥又撰《礼阁新编》,为当时所遵用。其后朝臣编纂,日以繁富,其著者有若贾昌朝《太常新礼》、文彦博《大享明堂记》,欧阳修、苏洵等《太常因革礼》、苏颂《閤门仪制》之类,至私门著述。若陈祥道《礼书》、司马光《书仪》、范祖禹、吕大防诸家祭式、祭仪,并见称于世。而政和时郑居中纂五礼新仪》,嘉泰时费士寅奏进续礼书,尤能详核其端末焉。《辽史》所载有《辽朝杂礼。重熙中又尝命词臣撰礼书三卷。金明昌间有纂修杂録四百馀卷。后惟傅集礼一书,元泰定中,李好文撰太常集礼五十卷,王守诚续编集礼又三十卷,明初诏宋濂、刘基等撰洪武集礼、洪武礼法礼制集要诸书,世宗又颁《嘉靖祀典、郊社通典及坛庙陵殿诸圗。就其存者,胥可与厯代礼志相参考,凡夫臣僚章奏名臣论著考核礼文,见于纪傅文集者,皆议礼家所藉以疏通证明者也。至于杜典门类,有宜变通者,如吉礼载立尸之仪,祓禊之制,嘉礼载被召未谒称故吏之仪,凶礼载秀孝为举将服议在古人,本非定典,不过举行一时,未尝施于后世,其废已久,无庸续纂。吉礼有诸侯立学,自封建不行,宜改为郡县学。嘉礼则士庶之冠服,与夫士庶妻之首饰服制,庶人车制皆杜典所阙,宾礼则载接见藩国之仪,军礼则详閲兵习武之礼,凶礼则述诸王服制,各据史志㑹要,以补原书之阙遗,而通洽其义藴,所谓损益从时,而制礼之意相承也。夫自唐季以迄明季,中厯八百馀年,风㑹变迁,文质屡易,制度有因,有革议论,或驳或醇,方策所傅,法戒具在。今采正史所载仪制,证以他书,文汰其繁,事举其要,分门标目,仍杜典之旧,俾列代礼文,有所徵信云。按汉魏至唐,议礼之家,通典俱列其姓氏,以备考稽。唐自开元以后,辨论朝章,缀缉故事,见于正史及传记诸书者,有顔真卿、栁珵、韦公肃、王彦威、王经、李随、独孤仪、陆贽、孟诜、徐闰、郑正则、贾瑱、郑馀庆、裴度、韩愈、李翺、杨瑒、五代有刘岳、冯道、田敏、窦俨、王朴、宋有、王溥、聂崇义、刘温叟、陶谷、宋白、李昉、贾昌朝、张知白、宋绶、文彦博、髙若讷、欧阳修、韩琦、许洞、王安石、李徳刍、陈襄、司马光、范祖禹、吕大防、张载、程颐、郑居中、朱熹、黄干、蔡元定、王栢、范寅宾、郑樵、史定之、张维、叶克、陈旸、陈祥道、陆佃、王普、李如圭、史浩、马希孟、方愍、陈傅良、汪应辰、项安世、杨复真、徳秀、魏了翁、李心傅、王应麟、吴仁杰、刘彛、孙奭、周端朝、辽有王鼎、耶律俨、金有、韩企先、张玮、张行简、元好问,元有曽巽、申申、屠致逺、袁桷、李好文、虞集、欧阳元、掲徯斯,明有、李善长、傅瓛、宋濓、王禕、刘基、陶安、詹同、朱升、乐韶凤、李原名、徐一䕫、梁寅、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滕公琰、夏言、张璁、郭正琙、焦竑、陈仁锡、谢铎、何塘、朱载堉、俞汝楫等。或纂辑旧闻,或撰定法式,举其尤者不能徧及也。
第一吉礼。 郊天上
第二吉礼 郊天中第三吉礼 郊天下第四吉礼 大雩。 大享明堂第五吉礼 朝日 夕月 大䄍。 灵星 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 太一九宫贵神附
第六吉礼 方丘神州后土附
社稷 山川 藉田 先蚕
第七,吉礼: 天子宗庙。 原庙 后妃庙。 皇太子及皇子庙。
第八吉礼 诸侯大夫、士家庙庶人,祭寝附
,天子、皇后及诸侯、大夫、士神主藏主室及题版制附
、时享荐新附
、禘祫第九吉礼。 功臣配享 天子七祀。 丧废祭,议祭迁日及摄事议。 上陵拜扫及诸节上食附。
太学。 郡县学。 释奠 祀先代帝王名臣附
老君祠第十吉礼 孔子祠先儒及弟子附
太公庙。 巡狩 封禅告礼 厯代所尚 享司寒 禜。 高禖诸杂祠及淫祠兴废
第十一,嘉礼。 天子加元服。 皇太子冠皇子皇孙附
士大夫冠 庶人冠。 女筓。
第十二,嘉礼 冕 通天冠承天冠衮,金文金冠,重寳里,薛 冠 七寳顶冠,凤珠子卷云冠, ,金 顶,漆纱冠
逺逰冠七梁额花冠冠,进徳冠 ,保和忠静冠
,进贤冠貂蝉冠,布连蝉冠 ,缁 冠
,獬豸冠毡冠
翼善冠,纱冠,骑冠。
金、梁冠,刻期冠
甲
武弁皮弁
帻平巾帻,顶帻
空
㡌乌纱㡌子。暖㡌
硬㡌答小㡌㡌金锦暖㡌㡌,红金答白金 子,暖 ,银鼠暖 ,白藤寳贝㡌㡌七寳,漆纱带,后檐㡌金。学士㡌㡌 雨 遮阳㡌 乌纱描 曲脚㡌
。 锦乌纱小顶㡌 ,金鹅㡌
巾皂纱折上巾,软紫皂幅巾,进幅巾 ,吐鹘巾, ,角唐巾 ,士巾巾,四方平定巾 四带巾
软
幞头交角幞头幞,凤翅幞头, ,控鹤 头 花角幞头,漆皂绉纱幞头。脚练省幞头 纱幞头 ,交 幞头
簮戴。 重戴钹笠。
第十三嘉礼 天子纳妃后册后附
天子册妃嫔夫人第十四嘉礼 皇太子纳妃皇子诸王附
,公主下降仪宗室附
大夫士婚礼 庶人婚礼。
第十五嘉礼 君臣服章制度袍附
第十六嘉礼 后妃命妇首饰制度 后妃命妇服章制度
第十七嘉礼 君臣玉佩、剑、绶,玺印。第十八嘉礼。 天子五辂 副辂。 耕根车 进贤车 明逺车。 羊车 指南车。 记里鼓车白鹭车 鸾旗车。 崇徳车。 皮轩车。 黄钺车 豹尾车。 属车 五车 凉车
第十九,《嘉礼 皇太后皇后车辂。 皇太子亲王车辂皇太孙附
公侯大夫等车辂: 主妃命妇等车第二十嘉礼 辇舆
第二十一,嘉礼: 卤簿旌旗附
第二十二嘉礼 卤簿旌旗附
第二十三嘉礼 养老 异姓为后议」。 读时令元正、冬至受朝贺朔望朝参,常朝 附
及
第二十四嘉礼。 圣节朝贺 策命皇太子。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 册命诸王侯 天子追尊祖、考妣上尊号附
。天子崇所生母议追崇附
支庶,立为天子,追尊本亲议。 五宗 公子二宗。 九族乡饮酒。
第二十五賔礼 「天子受诸侯藩国、朝宗觐遇第二十六賔礼。 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 天子遣使迎劳诸侯。
第二十七賔礼 三恪二王后 天子朝位 天子上公及诸侯卿大夫士等贽: 信节
第二十八军礼 天子诸侯将出征,类宜造禡,并祭所过山川」。 軷祭。 天子诸侯四时田猎 大閲 命将出征 宣露布。
第二十九军礼 天子诸侯大射乡射 天子合朔、伐鼓。 马政马祭附
时傩
第三十凶礼 大丧初崩及山陵制 总论丧期,奔大丧奔山陵附
。国有大丧,受他国吊慰服。议遣使吊他国君。
第三十一凶礼 未逾年,天子崩议。 天子为继兄弟,统制服议。 天子不降服及降服议。 天子为皇后,父母服议皇后为祖父母服附
,天子为庶祖母,持重服议」。 天子为母党服议。 天子吊大臣服议 天子为大臣及诸亲举哀议。 公主服所生议。
第三十二凶礼 臣民为太皇太后、皇太后服议臣民为天子服议」。 皇太后、皇后以下为天子服议。 宗室童子为天子服。 皇后为亲属举哀议。 皇后亲为皇后服议。 臣民为皇后服议。 皇太子为皇后,不终。三年服议。 皇太子为所生母服议。 皇太子为庶母服议。 诸王出后,为本生父母服议。 为皇太子服议。 为太子妃服议。 为皇子服议。 为宫主服议,为诸王服议。 为诸王妃服议。 为王子殇服议。
第三十三凶礼 丧制上 初丧。 复始卒事位及奠讣告等附
大夫士吊服 三不吊议。 沐浴 含 袭设冰。 设铭 悬重 始死,服变。 始死襚大敛襚附
小敛 既小敛,敛髪服变。 小敛奠代哭附
《棺椁制。
第三十四凶礼 丧制中 大敛 大敛奠 殡,设熬附。
将葬筮宅,卜日附。
啓殡朝庙。 荐车马明器及饰棺 祖奠 賵赙 遣奠 器行序 挽歌第三十五凶礼 丧制下 葬仪合丧附
虞祭 卒哭祭 祔祭 小祥变 大祥变。 禫变 五服成服及变除附 五服衰裳制度 《五服制度考》。
第三十六凶礼 五服:年、月、降、杀。 斩衰三年。 孙为祖持重议。 适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承重议,适孙承重在丧而亡,次孙代之议。 齐衰三年。 后妻子为前母服议。 为髙、曾祖母及祖母持重服议。 父卒,母嫁,复还及庶子为嫡母继母改嫁。服议。 父卒,为嫁母服议。 齐衰不杖周。 齐衰三月。 大功殇服九月、七月。 为衆子妇。 小功殇服五月。 小功,成人服五月,嫂叔服。 缌麻成人服三月。 舅之妻及堂姨舅
第三十七凶礼: 三公、诸侯大夫降服议: 奔丧及除丧而后归制。 士为所生母服议。 大夫、士为慈母服议。 继适母党服。 妻已亡,为妻父母服议。 总论为人后议。 近亲无继官,为继絶议」。 间代立后议。 夫为祖曾祖、髙祖父母持重,妻从服议。 出后者,为本父母服议」。 出后子为本亲服议。 为庶子,后为庶祖母承重服议。 并有父母之丧议。 有适母丧,而所生母死,为服位议。 居重丧,遭轻丧,易服议。 居所后父丧,有本亲丧服议。
第三十八凶礼 祖先亡,父后卒而祖母亡,服议祖与父先后丧亡服议。 生不及祖父母,不税服议」。 小功不税服议 庶祖母慈,祖母服,议父母乖离,知死亡及不死亡。服议。 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服议」。 昬有期而夫死服议。 丧遇闰月议 忌日议: 国忌日议。 忌日祭奠议: 忌日祭祀停乐议。 忌日易服,议忌日不废军务议。 立春遇忌日议。 庆节遇忌日议。 忌日,辍经筵议。 祧庙废忌,日议忌日举乐议。
第三十九凶礼 师弟子相为服议。 朋友相为服议。 除心丧议。 周丧,察举议。 丁忧终制,议改葬服议。 改葬反虞议。 父母墓毁服议三年而后葬变除议。 久丧不葬,服议。 招魂葬议
第四十凶礼 卒哭后讳及七庙讳字议: 上书犯帝讳议。 山川与庙讳同,应改变议」。 诔议丧礼杂制 服术有六。 从服有六: 絶族无移服。 上杀下杀,旁杀。 亲疎嫌疑同异。 五服十制四疑 冠制 筓总制 经带制 杖制。 履制 丧不用乐。 丧不宴客。 丧不嫁娶。 匿丧不举。 释服从吉 停丧不葬。 神像 墓祭 礼从简约。 居丧,读《礼》
吉礼
臣
等谨案:吉礼以郊庙为重,杜佑通典述歴代郊天、明堂、社稷、山川、宗庙祫禘之制,与夫太学释奠、巡狩告礼,以及享禜诸杂祀,其仪文可谓备矣!夫祭必躬亲,致慤致䖍,交于神明,以通昭假前代,毎遇大祀,人君多迟疑畏葸,惮于对越屇期,或遣官摄行,纵使辨章旧闻,核定仪度,岂有当于诚敬之本哉?况夫所议之礼,又未协于中也,如南北郊之分祀,开元礼颇为合宜,至天寳而即自紊其制,改为合祀,至宋而举行益稀,议论徒为繁芜。明堂之制,辽、金、元俱未举行,明嘉靖中始议举祀,然大享卒未亲举内殿殷荐,亦祇有司摄事,则当时所为更正祀典及于羣庙百神者,亦仅事虚文耳。今自天寳以后,每门存其仪注,证以议论,以备考核,惟杜典载禋于六宗,及移庙主师行奉主诸仪,与夫兄弟俱封,各得立祢庙,诸议悉后,世所不行,兹不复续纂老君祠,附见先贤,颇乖名制,亦为厘正焉。郊天唐
五代
宋
唐𤣥宗天宝元年二月丙戌,诏曰:「凡所祭享,必在躬亲,朕不亲祭,礼将有阙。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合祭,辛邜亲享𤣥元皇帝于新庙。二年三月,改西京𤣥元庙为太清宫。
甲午,亲享太庙按唐自天宝以后,凡将郊祀,必先亲享太清宫,次日亲享太庙,次日合祭天地,谓之三大礼,宋人因之。先郊三日,奉谥册寳于太庙,次日亲享,玉清、昭应等宫非礼之礼,吕升卿议之是矣,语见后。
三月丙申,合祭天地于南郊。按唐书礼乐志:𤣥宗既定开元礼,至是合祭天地于南郊,其后遂以为故事,终唐之世莫能改也。
自后有事圜丘,皆天地合祭,若册命大事告圜丘,有司行事亦如之。五载十二月诏曰:祈榖上帝,春祀先王,永惟因心,敢忘如在。顷以详诸旧典,创以新仪,清庙陈牲,加特于尝饩昊天,冬祭重增以时享。况履兹霜露,载感惟深,瞻彼郊坛,有怀昭事,宜以来嵗正月,朕亲谒太庙,便于南郊合祭,仍令中书门下即与礼官详定仪注。九载,十一月制:自今告献太清宫及太庙,改为朝献,以告者临下之义故也。十载正月壬辰,朝献太清宫,次日朝飨太庙,又次日,有事于南郊,合祭天地是载五月已前郊祭天地,以髙祖神尧皇帝配座先日庙告神尧皇帝室
徳宗贞元六年十一月,有事于南郊,诏以皇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吏部郎中桞冕曰:「准开元礼献官受誓戒词,云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今以皇太子为亚献,请改旧词云,各扬其职,肃奉常仪」。从之。穆宗长庆三年,太常礼院奏:「郊坛祠祀,遇大雨雪废祭,其礼物条件如后,御署祝版既未行祭,礼无焚毁之文,请于太常告敇库收贮,而其小祀,虽非御署,准此玉币、燎柴、神酒、燎币、醴齐并榛栗脯醢,及应行事烛等,请令郊社署各牒充次祭,支用牲牛参牲,既未行祭礼,无进胙赐胙之文,请比附礼记及祠令。牲死则埋之例,委监察使及礼官于祠所瘗埋,其小祀不全用牢牲,旧例用猪羊肉,亦准此粢盛,𤓰葅笋葅,应已造成馔物,请随牲瘗埋,行事官明衣绢布等准式,既祭前给讫,合充洁服。既已经用,请便收破。公卿已下明房油暖幕炭,应斋宿日所破用物,请收破㫖,依永为定式。文宗太和元年,王起判太常卿,充礼仪详定使,创造礼神九玉,奏议曰:邦国之礼,祀为大事,圭璧之仪,经有前规。谨按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黑璜礼北方。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两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器,皆祀神之玉也。又云,禋祀,祀昊天上帝。郑元云:禋,烟也,为玉币。祭讫,燔之而升烟,以报阳也。今与开元礼义同,此则焚玉之騐也。又周礼掌国之玉镇大寳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此则收玉之证也。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则灵恩之义,合于礼经。今国家郊天祀地,祀神之玉,常用礼神之玉则无,请下有司,精求良玉,创造九器,祭讫蔵之,其燎玉即依常制」。从之。昭宗龙纪元年,将有事于圜丘,上宿斋武徳殿,宰相百僚朝服于位,时两军中尉杨复恭及两枢密皆朝服侍上,太常博士钱珝、李绰等奏论之曰:皇帝赴斋宫,内臣皆服朝服。臣检故事,及近代礼令,并无内官朝服助祭之文。伏惟陛下圣祚中兴,祗见宗祧,克承大礼,皆禀髙祖。太宗之成制,必循虞夏商周之旧经,轩冕服章,式遵彛宪。礼院先准大礼使牒称:得内侍省牒,要知内臣朝服品秩,礼院先准礼令报讫,今参详近朝事例,若内官及诸衞将军,必须制冠服,即各依所兼正官随资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事存傅聴,且可俯从,然亦不分明著在礼令。乞圣慈允臣所奏状入,至晚不报。钱珝又进状曰:臣今日巳时进状论内官冠服制度,未奉圣㫖。伏以陛下䖍祀郊禋,式遵彛范,凡闗典礼,必守宪章。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礼,而内臣遂服先王之法服,来日朝献大圣祖,臣赞导皇帝行事,若侍臣服章,有违制度,是为非礼,上凟祖宗,臣期不奉敇状,入降朱书。御扎曰:卿等所论至当,事可从权,勿以小瑕,遂妨大礼。于是内四臣遂以法服侍祠。
梁太祖开平二年正月,卜郊于西都。时宰臣上表请郊天谒庙,命有司择日备仪,因先布告岳牧、方伯、仪仗、车辂、卤簿、法物、祭器、乐悬,各令所司修饬。以河南尹充都㸃集诸司法物使后,礼院改卜,来年正月亲祭南郊可之。其郊,使有详定礼仪使、南郊仪仗使车辂、法物使、南郊大礼使故事,大礼使以宰相为之,时用河南尹张宗奭充,非常例也
。三年,诏曰:「初宅雒都,将行郊祀,应岳渎、名山大川及诸州有灵迹封崇圣祠,各宜差官吏精䖍祭告」。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有事于南郊。先期,礼仪使奏南郊朝飨太庙,合祭天地于圜丘。旧制,以亲王充亚献行事,诏以皇子继岌为亚献,皇弟存纪为终献。明宗长兴元年二月,有事于南郊按五代郊天之礼,史书未详,晋、汉二代竟无所书,惟《辽史太宗本纪》载㑹同三年,晋遣使请南郊,许之,则晋代郊天之明文也
。周太祖广顺三年十月,内出御札曰:「王者承天事地,尊祖敬宗,燔柴于泰坛,用昭乾徳,瘗玉于方泽,以答坤灵。朕受命上元,宅心下土,时已厯于三载,渐至小康,礼未展于二仪,深亏大典,宜叶蓍龟,式陈笾豆,庶展吉蠲之礼,用倾昭事之忱。以来年正月一日,于东京有事南郊,宜令所司各备仪注,务从省约,无致烦劳。凡有供需并用官物,府县不得因便差配」。是年九月,太常礼院奏:「准敕定郊庙制度:洛阳郊坛在城南七里丙己之地,圜丘四成,各髙八尺一寸,下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十有二陛,毎节十二等。燎坛在泰坛之丙地,方一丈,髙一丈二尺,开上南出户,方六尺。请下所司修奉」。从之。
宋太祖乾徳元年十一月,始有事于南郊。初,诏冬至南郊,有司言冬至当晦前一日,皇帝始郊,不宜近晦,乃改用十六日甲子,此因近晦改卜郊期者。
自五代以来,典章制度,多所散逸。至是,诏有司讲求遗逸,遵行典故,遂合祭天地于圜丘。初,有司议配享,请以僖祖升配,张昭献议曰:「隋、唐以前,虽追立四庙,或六七庙,而无徧加帝号之文。梁、陈南郊祀天皇,配以皇考,北齐圜丘祀昊天,以神武升配。隋祀昊天于圜丘,以皇考配。唐贞观初以髙祖配圜丘,梁太祖郊天,以皇考烈祖配。恭惟宣祖皇帝积累勲伐,肇基王业,伏请奉以配享」。从之。按梁及后唐郊坛皆在洛阳,宋初始作璮于东都南薫门外。四成、十二陛,三壝,设燎坛于内坛之外丙地,髙一丈二尺。设皇帝更衣大次于东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
是年,礼仪使陶榖五代宰相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京府尹为桥道顿递使。宋制,大礼顿递如旧,而大礼使或以亲王为之,又专以翰林学士为礼仪使,其仪仗、卤簿使或以他官充。太平兴国元年,始铸五使印。
言:「飨庙郊天两日行礼,从祀官前七日皆合于尚书省受誓戒,自来一日之内,受两处誓戒,有亏䖍洁。今拟十一月十六日行郊礼,望依礼文,十八日先受从享太庙誓戒,九日别受郊天誓戒,其日请放朝参」。从之。自后百官受誓戒于朝堂,宗室受于太庙祭之日均用丑时,秋夏以一刻,春冬以七刻,前二日遣官奏告配帝之室凡郊坛值雨雪,即斋宫门望祭殿望拜,祭日不设登歌,祀官以公服行事,皆给明衣。其常祀天地,皆内降御封香,仍制漆匮,付光禄、司农寺
时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案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徳三年与田敏等案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元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案: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元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圗,违经立异?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作,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圎,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葢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圜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是灵恩议论未为失也。开寳元年十一月癸夘日南至,有事南郊,以燎坛稍逺,不闻告燎之声,始用爟火,令光明逺照,通于祀所。四年七月,诏冬至郊祀,十一月戊午,亲享太庙,始用绣衣卤簿考卤簿凡四等,大驾法驾、銮驾黄麾仗。先是大驾卤簿衣服,旗帜皆五彩绘画,至是尽易以绣。凡郊祀、藉田、荐献,玉清昭应,景灵宫用之
己未,合祭圜丘。九年,诏曰:定鼎洛邑,我之西都,燔柴大坛,国之大事。今江表底定,方内大同,祗遹景灵,用申报谢,乃眷西顾,郊兆存焉,将饬驾以时巡,躬展诚于阳位。朕今幸西京以四月有事于西郊,宜令有司各扬所职。按:梁太祖建都于汴,而郊坛则在洛阳。开平二年,帝自东京至洛都行礼。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张全义亦请亟幸洛阳,谒庙毕,即祀南郊,以均王将祀南郊仪物具在,是梁唐郊坛在洛之明证也。太祖亲郊凡四,独是嵗行之于洛阳,又在四月,葢本非彛典,苐以洛都元有郊兆,是年欲徙都于洛,故因西幸,而特行其礼云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祀天地于圜丘,始奉太祖升侑按:宋初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祗、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太祖亲郊者四,并以宣祖配。太宗即位,其七祭但以宣祖、太祖更配,及是乃奉太祖升侑。雍熙元年冬至,亲郊,复议配享,礼官始以为舜郊、喾、商郊㝠,周郊后稷,王业所因也,若汉髙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月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及是,将东封,扈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雍熙四年正月,礼仪使苏易简言:亲祀圜丘,以宣祖配,此则符圣人大孝之道,成严父配天之仪。太祖皇帝光啓丕圗,恭临大寳,以圣授圣,傅于无穷。案唐永徽中,以髙祖、太宗同配上帝,欲望将来亲祀郊丘,奉宣祖、太祖同配,其常祀、祈榖、神州、明堂,以宣祖崇配,圜丘、北郊、雩祀以太祖崇配」。奏可。淳化三年,将以冬至郊,前十日,皇子许王薨,有司言:王薨在未受誓戒之前,凖礼天地社稷之祀不废。诏曰:「尚书省议,吏部尚书宋琪等奏以许王薨谢,去郊礼裁十日,至尊成服,百僚皆当入慰,当愁惨之际,行对越之仪,臣等实虑上帝之弗歆,下民之斯惑,况郊天之礼,嵗有四焉,载于礼经,非有差降,请以来年正月上辛合祭天地」。从之。是年,礼仪使言:「皇帝亲郊故事,在京并去圜丘十里内神祠及所过桥道,并差官致祭,而独遗太社、太稷、文宣、武成王等庙,今请自出宫前一日遣官致祭」。从之。至道三年十一月时真宗立
,有司言:「冬至圜丘,孟夏雩祀、夏至方丘,请奉太宗配。上辛祈榖,季秋明堂奉太祖配,上辛祀感生帝,孟冬祭神州地祗,奉宣祖配。其亲郊,奉太祖、太宗并配。诏可。真宗景徳三年,卤簿使王钦若言:「汉以五帝为天神之佐,今在第一龛,天皇大帝在第二龛,与六甲岳渎之类接席。帝座天市之尊,今与二十八宿积薪腾蛇杵臼之类同在第三龛,卑主尊臣,甚未便也。若以北极帝座本非天帝,葢是天帝所居,则北极在第二,帝座在第三,亦髙下未等,又太微之次少左右执法,子星之次少孙星,望令司天监参验」。乃诏礼仪使、太常礼院、司天监检定之。礼仪使赵安仁言:「案开寳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逺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寳也。自是星中之尊,易曰日月丽乎天,百榖草木丽乎土,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葢明辰象非天,草木非地,是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例。又郊祀录:坛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差在行位前,馀内官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汉都四十九坐齐列,俱在十二陛之间。唐建中间,司天冬官正郭献之奏天皇、北极、天一、太乙,凖天寳敕,并合升第一等。贞元二年亲郊,以太常议,诏复从开元礼,仍为定制。郊祀录又云:坛第三等有中宫、天市垣帝座等十七坐,并在前。开元礼义罗云:帝有五座,一在紫微宫,一在天角,一在太微宫,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天帝也。又得判司天监史序状: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陈中,其神曰耀魄寳,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北极五星在紫微垣内,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为太子,第二主日为帝王,第三为庶子,第四为嫡子,第五为天之枢,葢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帝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执法、上将、次将之名,不可备陈,故总名太微垣。星经旧载孙星,而坛圗止有子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窃惟坛圗旧制,悉有明据,天神定位,难以跻升,望依星经,悉以旧礼为定」。钦若复言:「旧史天文志并云北极北辰最尊者,又勾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郑元注周礼谓礼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极也。后魏孝文禋六帝,亦升天皇五帝上。案晋天文志,帝座光而润,则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座,则为天子所占,列于下位,未见其可。又安仁议,以子孙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髙禖之庆,以广维城之基,茍因前代阙文,便为得礼,实恐圣朝茂典,尤未适中」。诏天皇、北极特升第一龛,又设孙星于子,位次,帝座如故。钦若又言:「帝座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惟天市一座在第三等。案晋志大角及心中星但云天皇座,实与帝坐不类。诏特升第二龛,旧郊丘神位板,皆有司题署,命钦若改造之。至是,钦若奉板便殿,坛上四位,涂以朱漆金字,馀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黄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贮漆匣,覆以黄缣帊。帝降阶观之,即付有司。又以新定坛圗、五帝五岳、中镇河汉合在第三等。四年,职方员外郎、判太常礼院孙奭言:「凖礼,冬至祀圜丘,有司摄事,以天神六百九十位从祀。今惟有五方上帝及五人神十七位,天皇大帝以下并不设位。且太昊、勾芒惟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及之,今乃祀于冬至,恐未叶宜」。翰林学士晁逈等言:「案开寳通礼,圜丘有司摄事,祀昊天、配帝、五方帝、日月、五星、中外官、衆星,总六百八十七位。雩祀、大享,昊天、配帝、五天帝、五人帝、五官总十七位。方丘祭皇地祇、配帝、神州、岳镇、海渎七十一位。今司天监所设圜丘、雩祀、明堂、方丘并十七位,即是方丘有岳、渎、从祀圜丘无星辰,而及以人帝从祀。望如奭请,以通礼神位为定,其有增益者如后敕」。奏可。乾兴元年时仁宗立
,诏礼官定迁郊祀配帝,乃请祈榖及祭神州地祇,以太祖配,雩祀及昊天上帝及皇地祇,以太宗配。感生帝以宣祖配,明堂以真宗配,亲祀郊丘,以太祖、太宗配。奏可。是年九月,太常丞同制礼院谢绛言:「伏覩本院与崇文院检讨官详定,以宣祖配感生帝。窃寻宣祖非受命开统,义或未安。唐武徳初,圜丘、方丘、雩祀并以景帝配,祈榖大享并以元帝配。太宗初,奉髙祖配圜丘、明堂、北郊,元帝配感生帝。髙宗永徽二年,祀髙祖于圜丘,祀太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又以景帝、元帝称祖,万代不迁,停配以符古义。臣以为景帝厥初受封为唐始祖,葢与宣祖不侔。宣祖于唐,是为元帝之比。唐有天下,裁越三世,而景元二祖已停配典。有宋受命,既自太祖,于今四圣,而宣祖侑祀未停,恐非往典之意。请依永徽故事,停宣祖配,仍用太宗故事,宗祀真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若据郑氏说,则曰五帝迭王,王者因所感别祭尊于南郊,以祖配之。今若不用武徳永徽故事,请以太祖兼配,正符郑说,详郑之意,非受命始封之祖,不得配,故引周后稷配灵威仰之义为证。惟太祖始造基业,躬受符命,配侑感帝,处理甚明,如恐祠日相妨,当以太宗配祈榖,太祖配雩祀,亦不失尊严之㫖。臣以为宣庙非惟不迁,而迭用配帝,于古为疑。礼,祖有功,宗有徳,但非受命之祖,亲尽必毁,况配享乎?翰林承㫖李维等议:「案礼祭法正义曰:郊为夏正,建寅之月,祭感生帝于南郊。此则崇祀之文也。窃惟感帝比祈榖,礼秩差轻,宣祖比太祖功业有异,今以太祖配祈榖,宣祖配感帝,称情立文,于礼斯协。诏从所定。仁宗天圣二年,诏加真宗諡,上谓辅臣曰:郊祀重事,朕欲就禁中习仪,其令礼官草具以闻。先郊三日,奉諡册寳于太庙,次日,荐享玉清昭应景灵宫,宿太庙。既享,赴青城,至大次,就更衣坛,改服兖冕行事。按故事,三嵗一亲郊,不郊辄代以他礼,庆赏与郊同,而五使皆辅臣,不以官之髙下。是年,翰林学士领仪仗,御史中丞领卤簿,姑用官次
五年十一月郊,以翰林学士宋绶摄太仆,陪玉辂,上问仪物典故,因使绶集羣官,撰集天圣卤簿圗记之上,礼仪使刘筠请郊后诣玉清昭应景灵宫,诏郊前享景灵,近臣奏告玉清昭,应择日恭谢,大礼使王曾请节庙乐,帝曰:「三年一享,不敢惮劳也」。三献终,增礼生七人,各引本寳,太祝升殿彻豆。三日,又斋长春殿,谢玉清昭应宫按沈括笔谈: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嵗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享,末乃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葢有所因。案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惟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馀皆谓之祭告。惟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寳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灵星门,亲郊则立表于青城,表三壝宋初南郊、青城久占民土,妨其耕稼,又其中暖殿,止是构木结彩至尊所御,非所以备不虞。天圣中,魏馀庆上言,乞优价给值,收买民田,除放租税为瓦殿七间,依奏
。景佑二年郊,诏以太祖、太宗、真宗三庙,万世不迁南郊,以太祖定配,二宗迭配,亲祀皆侑。常祀圜丘皇地祇配以太祖,祈榖雩祀、神州配以太宗、感生帝明堂,以宣祖、真宗配如旧。是年,礼院言:「周官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说者以为祀昊天上帝亦然,大次在坛壝外,犹更衣幄,小次在坛侧,今所未行,请设小次于皇帝版位少东,毎献毕降坛,若献就小次,俟终献彻豆,复就版位。庆厯元年,判太常寺吕公绰言:厯代郊祀,配位无侧向,真宗示辅臣封禅圗曰:尝见郊祀昊天上帝,不以正坐,葢皇地祇次之。今修登封上帝宜当子位,太祖、太宗配位,宜比郊祀而斜置之。其后有司不谕先帝以告成报功,酌宜从变之意,毎郊仪范,既引祥符侧置之文,又载西向北上之礼,临时择一,未尝考定。乃诏南郊祖宗之配,并以东方西向为定。公绰又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又以嵗大中小祠凡六十一,禘祫,二祼,献兴俯玉帛、奠彛菁茒醯醢,锺石,歌奏,集为郊祀总仪上之。十月,公绰言:案开元礼崇祀录:昊天上帝,皇地祇六罇、太罇为上,实以泛齐。著罇次之,实以醴齐。牺罇次之,实以醍齐。壶罇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帝,著罇为上,实以泛齐。牺罇次之,实以醴齐。象罇次之,实以盎齐。山罍为下,实以清酒,皆加明水。明酒实于上罇、五方、北极、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大明夜明,太罇实以泛齐,五星、十二辰、河、汉、象罇实以醍齐,中官、壶罇、五方、山林、川泽蜃罇并实以沈齐,外官概罇、五方邱陵坟衍原隰,散罇并实以清酒,衆星、散罇实以㫖酒,皆用明酒,各实于上罇。宗庙每室设斚彛黄彛,著罇之上罇,皆寳以明水,黄彛实郁鬯,著罇实以醴齐。又司烜氏以鉴取明水于月,郑康成云:鉴类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臣谨以古制考五齐、三酒即非难得之物,将来郊庙祭享,宜诏酒官依法制齐酒,分实罇、罍。仍命有司取明水对明酒,实于上罇,或阴鉴、方诸之类,未能猝辨,请如唐制,以井水代之。下博士议而奏曰:比郊庙祠祀,坛殿上下所设罇、罍,惟酌献饮福二罇,实以祠祭酒,馀皆徒设器而不实以五齐、三酒、明水、明酒,诚于礼为缺。然五齐、三酒,郑康成注周礼,惟引汉时酒名拟之,而无制造之法,今欲仍旧用祠祭酒一等。其坛殿上下罇罍,有司不得更设空器,其明水、明酒并以井水代之。其正配逐位酌献、饮福,旧用酒二升者,各增二升,从祀神位并用旧升数,实诸罍罇,配以明水明酒」。从之。三年,礼官余靖言:「祈榖,祀感生帝同日,其礼当异,不可皆用。四圭有邸,色尚赤,乃定祈榖明堂苍璧尺二寸,感生帝四圭有邸,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从祀神州无玉,报社稷两圭有邸,祈不用玉。皇佑五年正月,㑹灵宫灾,是嵗冬至,郊以二帝并配,明年大旱,胡宿言五行火,礼也,去嵗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嘉佑六年,礼院言:对越天地,神无二主,唐垂拱中,始用三祖同配,后遂罢之。皇佑初,三圣并侑,后复迭配,未几复并侑,以为定制。虽出孝思,然颇违经典。下两制议,翰林学士王圭等曰:推尊以享帝,义之至也。然尊尊不可以渎,故郊无二主。今三后并侑,欲以致孝也,而适所以渎乎享帝,非所以宁神也。请如礼官议」。七年正月,诏南郊以太祖定配。英宗治平二年正月,上辛祈榖,礼院言:「凖閤门仪制,祀天地,致齐皇帝不游幸作乐,缘圣夀节在致齐内,若用庆厯元年、嘉佑七年元㑹例,更用中辛当在十六日。又十四日,例诣慈孝等寺,集禧观行礼,观灯作乐,若遣官摄事,无不聴乐,元日朝贺圣夀节,多与上辛相近,常改用中辛,非尊事天神之意,嘉㑹合礼又不宜撤乐,因诏遇元正御殿圣节上夀,虽在上辛,祠官致齐日,亦用乐,大宴,移日或就赐按祈榖之仪,庆厯用犊一、羊二、豕二,共日祀感生帝羊二、豕二,正配簠、簋、俎各增为二。前一日,太祝读祝,视祭王,馀如冬至摄事
是年十一月,合祭天地于南郊,以太祖配。故事,皇帝将就版位,祠官回班向皇帝,须就位乃复,侍臣跪读册至御名则兴。至是,诏以尊奉祠勿回班。及兴时,吕公著摄太仆卿,参乘为上言:仁宗亲祠,撤黄道以登虚小次不入。上皆循用之按:治平将郊而雨,或议改祫享,英宗访诸宗晟,对曰:陛下初郊见上帝,盛礼也,岂敢改卜至诚感神在陛下精意而已。帝嘉纳,及郊雨霁。
神宗熙宁元年,诏令两制以上至台谏官与太常礼院同详定今年冬至,当与未当亲行郊礼。翰林学士承㫖王圭上议曰:「按王制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傅谓不敢以卑废尊,是则居丧而可得见天地也。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傅,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杜预以谓新主既特祀于寝,则宗庙四时常祀自当如旧,是则居丧而可得见宗庙也。周公称商髙宗谅暗,三年不言,子张疑之,以问仲尼,仲尼答曰:何必髙宗?古之人皆然。髙宗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者。杜预又谓: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既葬而服除,谅暗以居心丧,不与士庶同礼也。然则服除之后,郊庙之祭,可勿举乎?南齐以前,人君嗣位,或仍前郊之年,或别自为郊,下有司议,而王俭乃援晋宋以来皆改元即郊,而不用前郊之年。自汉文以来,皆即位而谒庙,至唐徳宗以后,亦逾年而行郊。况本朝景徳二年,真宗居明徳皇太后之丧,既易月而服除,明年遂享太庙,而合祀天地于圜丘。伏请皇帝将来冬至躬行郊庙之礼,其服冕、车辂、仪物、音乐缘神事者,皆不可废。诏恭依典礼,其车服仪物,除神事外,令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礼院看详:欲乞除郊庙及景灵宫礼神用乐外,所有卤簿、鼓吹及楼前宫架、诸军音乐,皆备而不作,其逐处警场,止鸣金钲鼓角。从之。十一月,帝齐于郊宫故事,车驾至青城少休,即诏从臣幸后苑閲水嬉,复登端门,观太常警严,至是,帝精意奉祀,悉罢游观,遂减彻门阙亭苑,省草木禽兽千七百馀事按沈括、傅括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嵗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衞,以閲严警游幸登赏类,非齐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照令检㸃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至十年,又罢去,寝殿后至寳华门砖砌道,著为定制。四年,参知政事王圭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此师行之法不可行,施于郊祀。从之。嗣以详定所请,又罢太庙及宣徳、朱雀、南薰诸门勘契,又皇帝自大次至版位,内臣二人执翟羽前导,号曰拂翟,失礼尤甚,请除之。六年春正月,后僖祖为太庙始祖,以配感生帝宋充国知太常礼院,英宗祔庙,议者欲祧僖祖藏夹室,充国请配感生帝为宋始祖,从之
。七年,诏中书门下参定青城殿宇门名,先是,毎郊撰进,至是始定名,前门曰泰禋,东偏门曰承和,西偏门曰迎禧,正东门曰祥曦,正西门曰景曜,后三门曰拱极内,东侧门曰夤明,西侧门曰肃成,大殿门曰端诚,大殿曰端诚,殿前东西门曰左右嘉徳,便殿曰熙成,后园门曰寳华,著为定式。元丰元年正月,诏详定郊庙礼仪。二月,诏内壝之外,衆星位周环,每二步植一杙,缭以青绳,以为限域。既而详定奉祀礼文所言:「周官外祀皆有兆域,葢设一位而已,后世稍增其制。东汉坛位天神从祀者至一千五百一十四神,故外设重营以为等限。日月在中营内南道,而北斗在北道之西,至于五星、中宫星之属,则其位皆中营,二十八宿外宫星之属,则其位皆外营。然则为重营者所以等神位也。唐因齐、隋之制,设为三壝,天神列位不出内壝,而御位特设坛下之东南。若夫公卿分献文、武从祀,与夫乐架、馔幔,则皆在中壝之内,而大次之设乃在外壝。然则为三壝者,所以序祀事也。葢古者神位寡祀者简,故兆守有域以为遮列属禁而已。后世神位既衆祀者亦繁,故为三壝以严内外之限也。伏请除去青绳仪注为三壝」。从之。九月,诏祀天地及配帝,并用特牲。四年四月,诏罢南郊合祭天地。九月,详定郊庙奉祀礼文,知礼院陆佃上议曰:「冕服有六,而周官弁师云掌王之五冕,则大裘与衮同冕矣。故礼记曰:郊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又曰:服之袭也,充,美也。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此明王服大裘,以衮衣袭之也。先儒或谓周祀天地皆服大裘,而大裘之冕无旒,非是矣。葢古者裘不徒服,则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素衣麑裘如郊祀,徒服大裘,则是表裘以见天地,表裘不入公门,而乃欲以见天地,可乎?且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适寒暑,葢未有能易之者也。郊祀天地,有裘无衮,则夏祀赤帝,与夏至日郊祭地示,亦将被裘乎?然则王者冬祀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衮,明矣。至于夏祀天神地示,则去裘服衮以顺时序。周官曰: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明夏必不衣裘也。或曰王被衮以象天,此鲁礼臣以为记曰,周之始郊日以至,王被衮以象天,则岂得以为鲁哉?或曰祭天尚质,故特服大裘,王被衮,则非所以尚质。臣以为谓之尚质者,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质也。如苍璧以礼天,黄琮以礼地,旗有十二旒,龙章设日月,此岂用质也哉?故曰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牲用騂,尚赤也。用犊,贵诚也。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夫理岂一端而已,亦各有所当也。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衮,其馀祀天及祠地示,并请服衮去裘,各以其宜服之。按宋故事,南郊车驾服通天冠、绛纱袍,赴青城,祀日服靴袍,至大次临祭,始更服冕旒。元丰中,诏定奉祀仪,有司建言:周官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礼记: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王肃援家语,临燔祭服衮冕,葢先衮而后裘,因请更制大裘,以衮用于祀日大裘,用于临祭。议者颇疑家语不可据黜之,则周官礼记所载相抵牾。时陆右丞佃知礼院,请服大裘被以衮,遂为定制,大裘黑羔皮为之,而缘以黒缯,乃唐制也。
十月,礼官言,古之王者,行则严舆卫,处则厚宫阙,所以示盛重,备非常也。故周礼王㑹同则为壝宫,食息则设帷宫,汉祀甘泉则有行宫,至于江左,亦有瓦殿。本朝沿唐旧制,亲祀南郊,行宫独设青城幔殿,宿者有风雨之忧,而又无望祭之位,且青城之费,嵗以万数,臣等欲乞仿青城之制,创立斋宫,一劳而省重费,或遇风雨,可以行望祭之礼。诏送太常礼院,候修尚书省了日取㫖。按是时以修尚书省未毕,未及建立,其后哲宗既建斋宫,谓臣下曰:三嵗郊青城之费,缣帛三十馀万,工又倍之,易以屋室,一劳永逸,所省多矣。徽宗修建南北郊斋宿宫殿,南郊曰斋宫,北郊曰帷宫,有司请曰:事体如一,而名称不同,宜并称斋宫。从之。
六年十月,太常丞吕升卿言曰:「近以郊祀致斋之内,不当诣景灵宫及太庙朝享,具奏。伏闻止罢景灵宫诸处朝谒,而天兴殿及太庙朝享如故。臣伏以郊丘之祀,国之大事,有天下者莫重乎享帝。臣厯考载籍,不闻为祀天致斋,乃于其间先享宗庙者也,独有唐天寳之后,用田同秀之言,立老子庙,号曰太清宫。是嵗,将行郊祀,以二月辛邜先躬享焉,祠用青词,馈用素馔,甲午,又亲享于太庙,丙申,乃有事于南郊,终唐之世,奉而行之,莫知其非,虽论者以为失礼,然考其初致斋之日,乃辛邜享于太清宫,至丙申,殆且五日,乃得雍容休息,以见上帝。今陛下致斋三日,其一日于大庆殿,而用其二日三行礼焉。古之大祀,未有不斋三日而敢与神明交者。今陛下行礼于天兴殿,才斋一日尔,其之太庙与郊宫也,前祀之一日,皆尝用之矣,谓之一日之斋,尚非全也。夫用一日之斋,以修大祀,未见其可,况非全日乎?于以奉宗庙,则斋之日不足,于以事上帝,则斋之仪,不専陛下恭严寅畏,三嵗一修大礼,将以受无疆之休,其为致斋者乃如此,殆未称昭事之意也。今太庙嵗有五,大享皆如古矣,又于郊祀复修徧享之礼,此为何名乎?论者曰:宗庙之礼,未尝亲行,故因郊祀,恭展荐献。臣曰:不然。人主于宗庙之享,自当嵗时躬修其事,其不亲享者,葢后世之失礼也。今曰必因郊礼以行之,则义尤不可矣。夫因者,不致専之谓也,七世圣神俨在清庙,朝廷不特讲嵗时亲行之礼,而因以享之,此非臣之所闻也。臣愚以谓今郊礼宜如故事,致斋于大庆殿二日,径赴行宫,其宫庙亲享,并乞寝罢,或车驾必欲至太庙,即乞正告太祖一室,以侑神作主之意,撤去乐舞,以尽尊天致斋之义。其天兴朝享,乞更不行,请如新降朝㫖,俟礼毕而恭谢。伏请继今日以往,别修太庙躬祀之制,嵗五大享,乘舆亲临其一焉。仍望自今嵗腊享为首,于明年行春祠之礼,禴与烝尝,自次年以叙终之,每遇行庙享之时,则罢景灵宫一孟朝谒之礼,庙享致斋,乞于内殿出入如常仪。如此,则祀天享亲,两得其当矣按宋初郊祀先三日宿斋于崇元殿,翌日赴太庙,五鼓朝享,质明日赴南郊,斋于帷宫,又二日,行郊祀礼。自仁宗天圣二年,从礼官言,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庙同日行礼。五年,礼仪使刘筠以谓一日之内,数次展礼,不胜劳役,请南郊礼毕,别定日诣各宫行恭谢礼。景佑五年,侍讲贾昌朝则请自庙告享侑之外,景灵诸宫朝谒,本唐世太清宫之陋,则一切改革,郊毕诣景灵宫谢成如下元朝谒仪,俱未见从,至是,升卿复为此论,而岳珂谓升卿论古之大祀,未有不斋三日之言,甚当至庙享嵗五而临,其一乃常礼,非大礼,不应大礼祀天地,而常礼祀祖宗,不如仁宗嘉佑之行祫以代郊也。
光禄卿吕嘉问言光禄掌酒醴、祠祭、罇罍,相承用法酒库三色法酒,以代周礼所谓五斋三酒,恐不足以上称陛下崇祀之意,近于法酒库、内酒库,以醖酒法式考之礼经五齐三酒,今醅酒共齐,冬以二十五日,春秋十五日,夏十日,拨醅瓮而浮蚁涌于面,今谓之拨醅,岂所谓泛齐耶?接取拨醅,其下齐汁与滓相将,今谓之醅芽,岂其所谓醴齐耶?既取醅芽置篘其中,其齐䓤白色入焉,今谓之带醅酒,岂其所谓盎齐耶?冬一月,春秋二十日,夏十日,醅色变而微赤,岂其所谓醍齐耶?冬三十五日,春秋二十五日,夏十五日外,拨开醅而观之,上清下沈,岂其所谓沈齐耶?今朝廷因事而醴造者,葢事酒也。今逾嵗成熟烝醖者,葢昔酒也,同天节上夀,照所供腊醅酒者,皆冬醸夏成,葢清酒也,此皆酒非所谓齐也。是知齐者因自然之齐故称名,酒者成就而人功为多,故享神以齐,养人以酒,窃恐典礼如此。又司尊彛曰:醖齐缩酌盎齐涗酌。依经傅则泛齐醴齐以事酒和之,用茅缩酌。其盎齐、醍齐、沈齐则以清酒和之,不用茅缩酌。如此,则所用五齐不多,而供具亦甚易,葢醖酒料次不一,此五种者成而皆自然。伏望圣㫁,以今之所造酒与典礼相详审,或不至差谬,乞自今年郊庙供奉」。从之。是年郊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罢合祭,不设皇地祇位。先是,枢密院陈襄等详定郊庙礼文,上言曰:「伏承圣意,以天地合祭于圜丘,为非典礼之正,诏令更定。臣谨案周礼大司乐:冬日至,圜丘六变以祀天神。夏日至方丘八,变以祭地。示夫祀必以冬日至者,以其阳气来复于上天之始也。祭必以夏日至者,以其阴气潜萌于下地之始也。又大宗伯以禋祀、实柴、槱燎,祀其在天者,而以苍璧礼之,以血祭沈薶疈辜,祭其在地者,而以黄琮礼之,皆所以顺其阴阳,辨其时位,仿其形色,此二礼之不得不异也。汉元始中,奸臣妄议,不原经意,附㑹周官,大合乐之说,谓当合祭平,帝从而用之,故天地共犊,礼之失自此始矣。由汉厯、唐千有馀年之间,而以五月亲祠北郊者,惟四帝而已。如魏孝文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徳,隋髙祖之开皇,唐睿宗之先天,皆希濶一时之举也,然而随得随失,卒无所定,垂之本朝,未遑厘正,恭惟陛下恢五圣之述作,举百王之废坠,臣以为已罢合祭,则南北二郊自当别祀。伏望陛下每遇亲祠之嵗,先以夏日至祭地示于方丘,然后以冬日至祀昊天于圜丘,此所谓大者正也。然议者或谓先王之礼,其废已久,不可复行。古者斋居近,古者,致斋路寝。
仪衞省用度约,赐予寡,故虽一嵗徧祀,而国不费人,不劳今也斋居逺,仪衞繁,用度广,赐予多,故虽三嵗一郊,而犹或惮之,况一嵗而二郊乎?必不获已,则三年而迭祭。或如后汉,以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或如南齐以上辛祀昊天,而次辛瘗后土,不亦可乎?臣窃谓不然。记曰:祭不欲疎,疎则怠。夫三年迭祭,则是昊天大神六年始一亲祀,无已怠乎?记曰,大事必顺天时。二至之郊,周公之制也,舍是而从后王之失,可谓礼与?彼议者,徒知茍简之便,而不睹尊奉之严也。伏惟陛下鉴先王已行之明效,举旷世不讲之大仪,约诸司仪衞而幸祠宫,均南郊之赐予以给衞士,蠲青城不急之务,损大农无名之费,使臣得以讲求故事,参究礼经,取太常仪注之文,以正其讹谬,稽大驾卤簿之式,以裁其繁冗,惟以至恭之意,对越大祗,以迎至和,格纯嘏,庶成一代之典,以示万世。又曰:臣等恭惟本朝冬至祀天南郊,夏至祀地北郊,毎嵗行之,皆合于古,犹以有司摄事为未足以尽志,于是三年一郊而亲行之。夫三年一郊而亲行,葢所谓因时制宜者也,施之于今,诚不可易,惟合祭之礼,在所当正。礼曰: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所以然者,告祖为配之谓也。又曰: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所以然者,先卑后尊之谓也。臣等推古以知今,推诸侯以知天子,欲乞每遇亲郊七日戒之后,三日宿之时,宿太庙以告,宿北郊以祭,宿南郊以祀,所以先太庙者,告祖为配也。所以先北郊者,先卑后尊也。虽然自北郊至南郊相去为逺,则中道不可以无舍,请为帷宫,止而后进。如允所奏,乞下有司施行礼。后汉因祠南郊,即祠北郊、明堂、世祖庙及太庙,谓之五供。唐因祀南郊,即祀太清宫及太庙,谓之三大礼。本朝三嵗郊祀,必先景灵宫及太庙,葢因前制,然毎嵗夏日于北郊,自有常祀常嵗有司摄事于南郊,亦不合祭天地。其合祭之意,止缘亲祀,欲徧及尔,若以亲祀欲徧及之,则因南郊同时告祭北郊,自因旧仪,亦不背违礼意,近于可行。于是诏礼官讲求。翰林学士张璪以为:冬至祀天,夏至祀地,不易之理,今祀地欲改用他月,无所据依,必不得已,宜于郊祀之嵗,夏至之日,盛礼容,兴乐舞,一如南郊之仪。命宰摄事。而王存、曾肇言:今北郊常差中书门下官,乃冢宰之任,乐舞之类,亦开元、开寳旧礼所载,特近世废缺二者皆有司摄事常行之典,未足以代亲祀之重,恐于父天母地之文有所未顺。判太常寺陈荐言:「议者以天地合祭,始于王莽,故欲罢之。臣按: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汉郊祀歌曰:惟泰元,尊媪神,蕃厘泰元天也,媪神地也。又曰:涓选休成,天地并况,此天地同祀可以概见,恐非王莽始也。议者又谓方丘之祀,盛夏不躬行,宜选冢宰摄事,亦恐未必合古,然终不若天地合祭也,乞且循旧制。知礼院曾肇言:「今冬至若罢合祭,而夏至又使有司行事,则于父天母地之义若有隆杀,愿陛下遇亲祀南郊之嵗,以夏至日躬欵北郊,以合先王之制。遂诏罢南郊合祭,亲祀北郊,并依南郊仪,如不亲祀,上公摄事。按元丰初议郊祀陈㐮,以周礼大司乐圜钟、函钟、异宫六变、八变异数,圜丘、方丘异地,冬至夏至,异时为分祭之证。陈荐据诗序周颂昊天冇成,命郊祀天地也。汉郊祀歌惟泰元尊媪神,蕃厘涓选休成天地,并况为古人合祀之证。而陈襄谓魏太和、周建徳、隋开皇、唐先天四事为五月北郊亲祀之徴,而惜其仅见。考开元礼,则𤣥宗定制,冬至北郊,夏至南郊,文甚明晰,唐史不书五月亲祀之文,恐史书偶缺,惜开元初复古制,而天寳旋改合祭南郊,失初意耳。
是年详定礼文所议:「礼记曰: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又曰:祭天地之牛,角茧栗,配位亦特牲。书曰:用牲于郊,牛二是也。宋朝仪注,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皇帝之位,各设三牲俎,非尚质贵诚之义。请亲祀圜丘、方泽,正配皆用犊,不设羊豕俎及鼎七,有司摄事亦如之。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樿因白木,以素为质。今郊祀簠、簋、罇、豆皆非陶,又用龙杓,未合礼意。请圜丘、方泽正配位所设簠、簋、罇、豆,改用陶器,仍以樿为杓。祀天之有禋柴,槱祭,地之有瘗血,享庙之大祼鬯,皆歆神于始,非谓于祭之末燔烧胙馀也。后世燔瘗牲帛于祭末,而不知致神于其始,则是备于后而缺于先也。请南北郊先行升烟瘗血之礼,至荐奠礼毕,即如旧仪,于坛坎燔瘗牲币。北郊祭皇地祇及神州地祇,当为坎瘗埋,今乃建坛,燔燎祝版。考先儒所说地祇即无槱燎之文,请祭皇地祇祝版、牲帛并瘗于堋,不设燎坛。熙宁祀仪,惟昊天上帝、皇地祇、髙禖燎、瘗犊首,自感生帝、神州地祇而下,皆不燔瘗牲体,殊不应礼。又按周礼羊人祭祀割羊牲,登其首。礼记曰:升首,报阳也。首为阳则胁与髀为阴可知矣,报阳宜以阳,报阴宜以阴,各从其类也。请自今昊天上帝、感生帝皆燔牲首以报阳皇地祇、神州地祇、太社、太稷,凡地祇之祭,皆瘗牲之左髀以报阴。凡荐享太庙,皆升首于室。又言:臣等见亲祀南郊仪注,并云祀前三日仪銮司铺御座黄道褥。谨按唐故事,郊坛、宫庙内壝及殿庭天子步武所及,皆设黄道褥坛上立位,又施赤黄褥,将有事命撤之。武徳、贞观之制,用紫,至徳以来,用黄开元礼、开寳通礼郊庙并不设黄道褥。太常因革礼曰:旧制,皇帝升坛以褥籍地象天黄道,太祖命撤之,设拜于地。和岘请宣付史馆。天圣二年仪注,又增设郊坛壝门道北,御座黄道褥。康定初,有司建议,谓配帝褥用绯,以示损于天地。而自小次之前至坛上诸位,其道褥以黄。葢非典礼。是嵗,有诏自小次至坛下撤黄道。臣等伏详礼记,郊祭之日,汜扫反道。郑氏注谓剗令新土在上也。其藉神席,天地尚质,则用蒲越藁鞂。宗庙尚文,则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而已。天子受胙乃有席,周礼司几筵所谓胙席是也。今郊坛黄道褥欲更不设。又言古者祭祀用牲,有豚解,有体解,荐腥则解为十一体。今亲祀南郊,正配位之俎不殊左右胖,不分贵贱,无豚解体解之。别请郊庙荐腥,解其牲两体,两肩、两脇并脊为七体,左右胖俱用,其载于俎以两体,左端两肩两脇次之,脊居中,皆进,末至荐熟,沈肉于汤,止用右胖。脾不升,俎前后肱骨离为三,曰肩臂、臑。后髀股骨去体离为二曰肫胳,前脊谓之正脊,次直谓之脡,脊濶于脡脊,谓之横脊,皆二骨胁骨,最后二为短,胁旁中。二为正胁,最前二为代胁。若升俎,则肩臂臑在上端,膊、胳在下端,脊胁在中央。其俎之序,则肩、臂、臑、正脊、脡脊、代胁、短胁、膊、胳凡十一体,而骨体升俎、进神坐前如少牢,礼皆进下。其牲体各预以半为腥俎,半为熟俎,肠胃、肤俎亦然。又请亲祀饮福酒讫,仿仪礼佐食抟黍之说,命大官令取黍于簋,抟以授祝,祝受以豆,以嘏乎皇帝,而无嘏辞。又本朝亲祀南郊,习仪于坛所,明堂习仪于大庆殿,皆近于凟。伏请南郊习仪于青城,明堂习仪,于尚书省,以逺神为㳟。又赐胙、三师、六公、侍中、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知枢密、同知院事、礼仪仪仗、卤簿顿递使,牛羊豕肩臂臑各五。太子三师、三少,特进、观文大学士、学士、御史大夫六,尚书、金紫银青光禄大夫、节度使、资政殿大学士,观文、翰林、资政、端明、龙圗、天章、宝文承㫖、侍讲、侍读学士、左右散骑常侍、尚书、列曹侍郎、龙圗、天章、寳文直学士,光禄、正议、通议大夫、御史中丞、太子宾客、詹事、给事中、中书舍人、节度、观察、留后、左右、谏议龙圗、天章寳文、待制、大中、中大夫、秘书殿中丞、太常宗正卿牛豕肩臂臑各三,入内内侍省押班、副都知、光禄卿监礼官、博士、牛羊、脊胁各三,太祝奉礼、司尊彛,郊社、太庙宫闱令监牲牢供应祠事、内官羊髀膊、胳三应,执事职掌乐工、门干、宰手、驭马、御车人,并均给脾肫觳及肠、胃肤之类。
钦定续通典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