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三十八职官
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唐制,开府仪同三司秩从一品,为文散官、不带职事官者,朝㕘禄俸并同职事,仍𨽻吏部。宋开府仪同三司亦为文散官秩从一品潘美初为北院使,太宗大平兴国中改南院使,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又徽宗时,以观文殿大学士召范纯仁,纯仁乞归养疾,帝许之,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御书碑额曰「世济忠贞」。又赵雄、宇温叔,孝宗时拜右丞相,改知江陵府,光宗将受禅,召雄,雄上万言,书陈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甚刘切,诏授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又韩世忠平湖南,授太尉,赐带笏,仍勅枢宻,以功颁示内外诸将帅。髙宗建炎三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又安丙镇蜀,授开府仪同三司,遣閤门舍人致锡命锡旌节、金印、衣带、鞍马
,辽北面官、南面官皆以此为散阶金文阶,从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韩时为礼部尚书,在职七年。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时在礼部兼领太常甚久。熙宗皇统间,乞致仕,仍加开府仪同三司。又豫王永成世宗子,风姿竒伟,博学善属文,世宗尤爱重之。大定二十五年,命留守中都,判吏部尚书,进开府仪同三司。
元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皆正一品,明无此官特进。
唐制,文散官正二品曰特进。宋因唐制神宗元丰三年,王安石复拜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特进。又张浚以却敌功除特进,赵葵辞右丞相,以观文殿学士判潭州、湖南安抚使加特进
。辽无此官,金从一品。文散阶中,次曰特进,下曰「崇进元,亦有特进、崇进,皆正一品。明文散官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武宗正徳间,杨廷和、梁储同在内阁,皆特进。张居正父亦由少保少师加特进,刘健亦加特进
、光禄大夫以下。
唐制,文散官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裴度平淮西策勲,进金紫光禄大夫、宏文馆大学士、晋国公
宋文散官光禄大夫、金紫光禄银青光禄,品秩皆与唐制同。元丰官制行,王圭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及哲宗立,进金紫光禄大夫。又庆元内使王徳谦、建节谢深甫三疏力陈不可蹈大观覆辙,乃斥徳谦进深甫金紫光禄大夫,拜右丞相,累乞避位。宁宗曰:卿能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
。辽无此官,金文散官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元文散官。正一品,曰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从一品曰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巴延进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宻院事。又仁宗延佑元年,李孟进金紫光禄大夫,又李好文为翰林学士承㫖,皇太子深敬礼之,屡引年乞致仕,至再三,遂拜光禄大夫、河南省平章事,仍以一品禄终其身。又尚文为尚书右丞,武宗、仁宗之世,屡延致访以国事进阶,自光禄大夫转银青光禄大夫
。明文散阶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太祖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常茂、冯胜、李文忠、邓愈皆荣禄大夫
。
唐制,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皆文散官。宋正四品,上曰正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辽无金正三品,上曰资徳大夫,中曰资政大夫,下曰资善大夫。皆唐、宋所无
。从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曰通议大夫,下曰嘉议大夫。元正二品曰资徳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从二品。曰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正三品。曰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明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徳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唐制,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下曰中大夫。宋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下曰中大夫。辽无金,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元从三品曰太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旧承金制曰少中,延佑时改亚
。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唐制,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下曰朝散大夫。宋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奉大夫。从五品上曰朝散大夫,下曰朝请大夫。辽无金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中顺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旧曰奉徳大夫。海陵天徳二年,改曰朝列大夫。
元正、四品曰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从四品曰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正五品。曰朝正大夫、奉议大夫。从五品曰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唐制,正六品上曰朝议郎,下曰承议郎。宋正六品曰朝奉郎曰承直郎。从六品曰奉直,郎曰通直郎。辽无金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议大夫。从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训大夫。元正六品曰承徳郎曰承直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曰承务郎。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徳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授宣徳郎。
唐制:正七品。上曰朝请郎,下曰宣徳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下曰宣义郎。宋仍唐制,改宣义郎曰宣奉郎,辽无金。正七品上曰承徳郎,下曰承直郎。从七品上曰承务郎,下曰儒林郎。元正七品曰文林郎、承事郎。从七品曰徴事郎从事郎。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徴仕郎。唐制,正八品上曰给事郎,下曰徴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郎,下曰承务郎。宋正八品曰给事郎,曰承事郎。从八品曰承奉郎,曰承务郎。辽无金。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从八品上曰徴事郎,下曰从事郎。元正八品曰登仕郎,曰将仕郎。从八品。曰登仕佐郎。曰将仕佐郎。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唐制,正九品上曰儒林郎,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下曰将仕郎。宋与唐同,辽无金。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将仕郎。从九品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将仕佐郎。此二阶,世宗大定十四年始创増
,元无九品散阶。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武散官。
骠骑将军
唐制,武散阶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宋与唐同。金骠骑卫上将军系正三品,与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同秩。其武散官正从一品者,皆用文资。元骠骑卫上将军,正二品,其武散官无一品者,明骠骑将军为正二品,初授之职,顾成为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总兵征水西叛冦生,擒贼首敬徳,斩之,馀冦悉降。又朱荣为骠骑将,军败贼于嘉林江。
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其一品散官用文资。
辅国将军
唐制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宋与唐同。金辅国上将军系从三品官,与奉国上将军同,秩元正二品。有辅国上将军,与奉国上将军同,秩明从二品。有定国将军、奉国将军。
镇军将军以下
唐制,从二品。曰镇军大将军。宋正二品有镇国大将军,无从二品,武散官。金镇国上将军,从三品。元镇国上将军。从二品。明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
唐制正三品。上曰冠军大将军、懐化大将军,下曰懐化将军。宋与唐同无懐化将军
。元正三品曰: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明正三品、武散官,与元制同。唐制,从三品。上曰云麾将军、归徳大将军,下曰归徳将军。宋与唐同。无归徳大将军
。元从三品:曰安逺大将军、定逺大将军、怀逺大将军。明从三品,初授怀逺将军,升授定逺将军,加授安逺将军。
唐制,正四品,上曰忠武将军,下曰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宋与唐同无怀化中郎将
。金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将军,中曰昭毅大将军,下曰昭勇大将军。元正四品,有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明与元同。
唐制,从四品上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归徳中郎。将宋与唐同无归徳中郎将
。金从四品。上曰安逺大将军,中曰定逺大将军,下曰「怀逺大将军」。元从四品曰显武将军、宣武将军。明与元同。又有信武将军。
唐制,正五品,上曰「定逺将军」,下曰「宁逺将军、懐化郎将」。宋与唐同无懐化郎将
。金正五品上曰广威将军,中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元正五品,有武节将军、武徳将军。明与元同。
唐制,从五品上曰逰骑将军下、曰逰击将军、归徳郎将,宋与唐同无归徳郎将
。金从五品上曰信武将军,中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其正六品上曰武节将军,下曰武徳将军,从六品上曰武义将军,下曰武略将军。唐、宋六品武阶,无将军。元明六品武阶,亦无将军。
。元从五品。有武义、将军、武略将军,明与元同,惟改武义为武毅,诸校尉附。
唐制,诸校尉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下曰昭武副尉,懐化司阶,从六品上曰振威校尉,下曰振威副尉归徳。司阶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下曰致果副尉、懐化中候,从七品上曰翊麾校尉,下曰翊麾副尉、归徳中候,正八品上曰宣节校尉,下曰宣节副尉、懐化司戈,从八品上曰御侮校尉,下曰御侮副尉归徳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下曰仁勇副尉、懐化执㦸长,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下曰陪戎副尉、归徳执㦸长。自四品以下,皆畨上于兵部。宋诸校尉名号、品秩,皆与唐同,惟改御侮校尉曰御武无司阶中候、司戈、执㦸、长等阶
。金诸校尉自七品始。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尉。从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显校尉。正八品上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从八品上曰修武校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义校尉,下曰进义校尉。从九品上曰保义副尉,下曰进义副尉。元诸校尉。正六品。曰承信校尉、昭信校尉。从六品。曰忠武校尉、忠显校尉,正七品。曰忠勇校尉。忠翊校尉,从七品。曰修武校尉、敦武校尉,正八品。曰保义校尉、进义校尉。无九品武散、阶明诸校尉。沿元制,无七品以下武散阶。
勲官
唐制: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宋与唐同。金亦如之。元上柱国为正一品,柱国为从一品,明与元同易上为左右张君正父为少保、少师加至左柱国,刘健亦加左柱国
。
唐制:十转为上䕶军,视正三品,九转为䕶军,视从三品。宋与唐同。金亦如之。元上䕶军为正二品,䕶军为从二品,明与元同。
唐制: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宋与唐同。金亦如之。元上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轻车都尉为从三品。明与元同。
唐制: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宋与唐同。金亦如之。元上骑都尉为正四品,骑都尉为从四品,明与元同。
唐制,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宋与唐同。金亦如之。元骁骑尉为正五品,飞骑尉为从五品,无六品以下勲阶,明骁骑尉,亦正五品。飞骑尉亦从五品。其正六品曰云骑尉,从六品。曰武骑尉,无七品以下勲阶。
内官:命妇附
,唐制,贵妃、恵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论妇礼于内,无所不统。淑仪、徳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人,正二品,掌教九御四徳,率其属以賛后礼。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才人七人,正四品,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歳功。其宫官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皆如之。掌导引中宫,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皆涖其印署。司记二人,正六品。二十四司皆如之。掌宫内文簿出入,录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典记佐之。典记二人,正七品。二十四典皆如之。掌记二人,正八品。二十四掌皆如之。司言、典言各二人,掌承敕宣付,别钞以授司阍传。外掌言二人,掌宣传,外司附奏受事者。司簿。典簿,掌簿各二人,掌女史以上名簿。司闱六人,典闱、掌闱各六人,掌诸閤启闭。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司籍、典籍、掌籍各二人,掌供御经籍。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掌宫县及诸乐。司宾、典宾、掌宾各二人,掌宾客朝宴,司賛典、賛掌。賛各二人,掌宾客朝宴,賛相导引。彤史二人,正六品。尚服局,尚服二寳,司寳二人,典寳、掌寳各二人,掌寳及符契。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御服首饰。司饰、典饰、掌饰各二人,掌汤沐、巾栉。司仗、典仗、掌仗各二人,掌仗卫之器。尚食局,尚食二人,司膳二人。典膳、掌膳各四人,掌供膳羞。司醖、典醖、掌醖各二人,掌酒醴、司药、典药、掌药各二人,掌医药、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给宫人饩食。尚寝局,尚寝二人,掌燕见进御之次。司设、典设、掌设各二人,掌牀帷、茵席、司舆、典舆、掌舆各二人,掌舆辇、伞扇、司苑、典苑、掌苑各二人,掌莳植蔬果。司灯、典灯、掌灯各二人,掌门閤灯烛。尚功局尚功二人,掌女工司制。典制、掌制各二人,掌供御衣服、裁缝、司珍、典珍、掌●各二人,掌●珠钱货。司彩、典彩,掌彩各二人,掌锦彩、缣帛、丝枲。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掌给衣服、饮食、薪炭。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掌戒令糺禁讁罚之事。
宋内命妇之品五:曰贵妃、淑妃、徳妃、贤妃,曰大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其官告用遍地,销金龙、五色罗纸。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媫妤,曰美人,曰才人,曰贵人。其官告用遍地,销金凤子,五色罗纸。其宫官与唐制略同,辽内官亦多采用。唐制:圣宗开泰二年正月,诏以马氏为丽仪,耿氏为淑仪,尚寝白氏昭仪。尚服李氏顺仪,尚功艾氏芳仪。尚仪,孙氏和仪,金内命妇品,元妃、贵妃、淑妃、徳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寳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宣宗贞佑后贵妃下有贞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徳妃、贤妃。九嫔曰媫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寳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寳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寳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恵良侍、承宣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祇肃良侍、祇敬良侍、祇愿良侍为正九品。内官之多,前此未有也。其宫官六尚二十四司,品秩员数,皆同唐制。其皇后位下,别有女职有司闺一人,掌宫中诸事,并给散宫俸给食料。秉仪一人,承仪一人,掌左右给事、宣传、启奏、经籍纸笔之事。直閤一人,司陈一人,掌帐幕牀褥、舆伞、洒扫铺陈、薪炭灯烛之事。秉衣一人,奉衣一人,掌衣服、首饰、器玩诸寳货财,裁制缣緑之事、掌馔之事一人,奉馔一人,掌饮食汤药、酒醴蔬果。
元明、内官,与唐、宋略同。明宫官六尚、二十四司皆用唐制。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聴婚嫁,年髙者许归,愿留者聴。现授职者,皆给与禄。六局皆铸印给之。成祖永乐后,职尽移于宧官,其宫官所存者,惟尚寳四司而已。唐外命妇,封号已详。杜佑通典:其制,凡命妇朝㕘视夫子之品,宋外命妇之号,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徽宗政和二年,诏封母则随所封五等谓如封南阳县开国男,则随其爵称南阳县人之类。男令人封魏国公,则称魏国公夫
,其妇人不因夫子得封号谓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妇女年百歳若回授者
,或因子孙得封赠,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应封赠者,并孺人。太祖建隆三年,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曽祖母、祖母、母应封夫人,皆加太字。金亲王母妻封一字,王者旧封王妃为正从一品,次室封王夫人。章宗承安二年勅王妃止封王夫人,次室封孺人,郡王母妻封郡王夫人,国公母妻封国公夫人,郡公母妻封郡公夫人,郡侯,母妻旧封郡君,承安二年更为郡侯夫人,四品文散少中大夫、武散懐逺大将军以上母、妻旧封县君,承安二年改为郡君,五品文散朝列大夫、武散宣武将军以上母妻旧封乡君,承安二年改为县君,元一品封国夫人,二品封郡公,夫人三品封郡侯,夫人四品封郡君,五品封县君,六品封恭人,七品封宜人。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一品封赠夫人,二品亦封赠夫人,三品封赠淑人,四品封赠恭人,五品封赠宜人。六品封赠安人,七品封赠孺人。凡功推封制封某国公者,即封某国夫人。封某侯者即封某侯,夫人、伯、子、男同后。又诏封赠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得用爵。凡命妇,因子孙官爵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追封则否。
钦定续通典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