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三十六职官
州郡,上
司𨽻校尉。
司𨽻周官。唐时已无。元宗开元十七年,置京都两畿按察使,二十年改曰采访处置使。天寳末,又兼黜陟。肃宗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即隋以前司𨽻之职也。
宋沿唐制,亦置观察使,又置提㸃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察畿内县镇、刑狱、盗贼、塲务、河渠之事。辽南面官,中京、东京、上京皆有观察使司,又置采访使太宗㑹同三年,命于固、灵为采访使
,皆非司𨽻之职。其五京警巡院有警巡使、警巡副使,中京有巡逻使司圣宗开泰中,耶律古裕为中京巡逻使
,即古司𨽻也。
金诸京置警巡院使,掌平理狱讼。警巡别部总判院事。副一人,掌警巡之事。判官二人,掌检稽失。签判院事。元上都有警巡院,达噜噶齐警巡使各一人,副使二人,判官二人。属留守司。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二人,副指挥使五人,知事一人,掌京城盗贼奸伪鞫捕之事。世祖至元九年,以刑剖尚书一人提调司事。其属有左、右警巡二院,置达噜噶齐使各一人,副使、判官各一人。又置大都警巡院达噜噶齐使各一人,副使、判官二人。
明有巡视五城御史,又置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吏目一人,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巡视火禁之事。其不职者,巡城御史纠劾之。又置巡按御史、北直𨽻二人,南直𨽻三人,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専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与汉司𨽻唐。京畿采访使职位皆同。
州牧、刺史。
州牧、刺史,汉以后皆为监郡大臣或统领军事,其职在按治所部官吏,权位綦重。唐髙祖武徳以后,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官名虽存,职非其旧,故唐之采访处置使,理于所部之大郡。天寳末,兼理黜陟,即古之州牧刺史也互见司𨽻校尉
。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其东都、西都、北都置牧各一人,掌宣徳化嵗,巡属员,观风俗,録囚,恤鳏寡。
宋开封府、河南应天府皆置牧次府,亦置牧,而观察使及诸州刺史皆无定员。又置提㸃刑狱公事,掌察所部狱讼,兼举刺官吏之事。
辽南面方州官无牧,有某州刺史。金诸州置刺史一人,其刺史纪纲一州之衆务。其上京、东京等处置按察司,纠察贪官汚吏豪猾之人,并劝农桑职,与唐之采访处置使同。
元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戸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戸之上为中州,六千戸之下为下州。二十年,既平宋,又定其地五万戸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毎州置达噜噶齐,无刺史。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陜西诸道行御史台及各道肃政亷访司,职掌监临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详载御史台门内
,亦唐采访使之遗制也。
明州次于府,凡州有二属州,则𨽻于府。直𨽻州则视府而秩次于府,无刺史之官。设总督、巡抚、提督、经略、赞理、巡视、抚治于各省,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详载御史台
,赞军务,理粮储,巡视所部,举劾其所属官吏,位崇于唐之采访使,职亚于古之持节、刺史焉。
总论州佐别驾从治中典,主簿,佐功曹书佐事,部郡国 事 郡书 祭酒从中正
汉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州刺史之佐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祭酒、从事等官。其中正一官,始于陈胜为楚王时,而晋以后废置不一。歴代互相因袭,虽小更变,而大抵不异。至隋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州府之吏变为郡官,自后皆然,故州佐之官,别载于郡丞篇。今举官之拟于州刺史者,胪列其佐职于左。
唐十五道观察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金按察使,有副使、签事、判官、知事、知法等官。元行御史台有经歴都事、照磨、架阁库、管勾承发、管勾兼狱丞等官。其肃政亷访司有经歴、知事、照磨兼管勾等官。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唐制,大都督府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司马二人,録事。㕘军事一人,録事二人。功曹㕘军事,仓曹㕘军事,戸曹㕘军事,田曹㕘军事,兵曹㕘军事,法曹㕘军事。士曹㕘军事各一人,㕘军事五人,市令一人,文学一人。医学博士一人。中都督府都督一人,别驾一人,长史一人,司马一人。録事㕘军事一人,録事二人。功曹㕘军事,仓曹㕘军事。戸曹㕘军事,田曹㕘军事,兵曹㕘军事,法曹㕘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参军事四人,市令一人、文学一人、医学博士一人。下都督府都督一人,别驾一人,长史一人。司马一人,録事参军事一人,録事二人。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戸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参军事三人,文学一人、医学博士一人。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唐初曰总管,后改为都督,惟朔方仍称大总管。宋大都督府有都督长史、左右司马録事参军、司戸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助教,大都督及长史、掌司牧尹,与唐制畧相似。南渡后,以见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视军马,多执政为之,虽名称略同,然掌总诸路军马督䕶诸将,非旧制比也。髙宗绍兴二年,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其后赵鼎、张浚、汤思退皆以宰相兼之。颐浩还朝,孟庾始以参知政事为权同都督,代后落权字。赵鼎先以知枢宻院事为都督川陜荆襄诸军事,其后与浚并相,并带兼都督诸路军马入衔。未几,浚独被㫖江上视师,置都督行府行移文字,并依三省体式,其召赴行在,以其事分𨽻三省枢宻院。思退初以左相出都督,时杨存中即以太傅、寜逺军节度使同都督,思退不行,即以杨存中充都督,非宰执而为都督,自存中始。后叶义问以知枢宻院事督视江淮荆襄军马汪彻以参知政事、湖北京西路都督视军马,执政为督视,于是见焉。王之望辞同都督,有曰:朝廷于两淮前以二大将为招抚使,后以二从臣为宣谕使,忧其不相统摄,则以宰相为都督,欲事权归一也。此可见朝廷开府之意。凡签㕔文字,并依尚书左右司、枢宻院检详房体式,设属谘议军事,㕘谋参议,并以从官充书写机宜文字干办官,凖备差遣,前后员数不一。至开禧用兵,或以签枢督视,或以元枢代之,或以㕘知政事督视四川军马,然皆未有底绩而罢。又府州军监有兼都总管者,太原府延安府、庆州、渭州、熙州,秦州则兼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定州真定府、瀛州大名府,京兆府则兼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葢宋制以文武官㕘为知州军事,各相钤制,军监则加是衔,非唐之总管也。辽㑹同二年,置辽阳大都督府,以都督和勒博等关防辽阳东都为南面官,其总管北面官则有南京都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改为都元帅府,又置南京兵马都总管府有兵马都总管,有总领南面边事,有总领南面军务事,有总领南面戍兵等官。其南面官则五京皆有都总管府,又有诸军兵马都总管府兵马都总管、兵马副总管。又有兵马都总管府,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五州都总管府穆宗应歴初,耶律苏色为义霸祥、顺圣五州都总管
、山后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普努寜为山后五州都管
。金海陵正隆六年,置左右领军大都督府三十二总管,有神䇿、神威、神㨗、神鋭、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㨗、武平、武成、武毅、武鋭、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威㨗、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之号,其诸总管府,皆载入郡太守篇。元文宗天厯二年,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人、同知二人,副都督三人,佥事都督二人,经歴二人。都事二人,管勾一人,照磨一人。其属有左、右钦察卫、龙翊卫、哈喇娄万戸府官属详载司农卿、诸屯监中
。其总管府则有管领齐哩、克昆诸色民匠都总管府,达噜噶齐一人总管、同知各一人。副总管二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照磨管勾各一人。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噜噶齐一人。总管二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二人。经歴知事、照磨、提控案牍各一人。管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胭粉人戸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首领官各一人。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齐哩克昆民匠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管领诸路齐哩克昆民匠都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各一人。同知、副总管各二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府判,各一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各一人。副总管二人。经歴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牍。各一人。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达噜噶齐二人。都总管同知各一人。副总管二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管领保定等路。阿哈探马儿诸色人匠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知事一人。管领打捕鹰房民匠达噜噶齐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管领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戸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管领随路打捕鹰房诸色匠齐哩克昆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随路打捕鹰房诸色民匠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尚供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判官一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云需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判官各一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大都路管领诸路打捕鹰房总管府,达噜噶齐总管、副达噜噶齐、同知、副总管各一人。经歴知事各一人。昭功万戸府属管领诸路打捕鹰房纳绵等戸总管府。达噜噶齐都总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经歴、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诸府所掌率,皆帝后、诸王、鄂尔多位下事务及管领造作、采捕诸色人匠,或各屯佃戸,不治兵马,与前代制度稍异。其诸路总管府,别载于郡太守篇明。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互见武官上中篇。
毎府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其属有经歴、都事、都督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不开府辟,属于外省,非唐、宋时之都督也。亦无总管。
节度使始于唐有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赐双旌双节。宋初,节度使无职,掌无定员,思数与执政同,以待宗室近属、外戚、国壻年劳久次者。又遵唐制,以节度使兼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皆谓之使相,以待勲贤故老及宰相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之使相。徽宗宣和末,节度使五六十人,议者以为滥。南渡后,诸将有兼两镇三镇者,实为希濶之典。其后相承,宰执从官及后妃之族拜者不一。辽北面官其大郡族有某部节度使、副使、判官。其属国亦有某国某部节度使、副使。圣宗统和二十九年,専置准布国扎拉部诸部别部节度使司、南面官、上京道、怀州等十二军,东京道、开州等二十一军,中京道、成州等七军,南京道、幽州等二军,西京道云中等六军,皆置节度使、副使、同知节度使事。其属有行军司马、军事判官、掌书记衙官。金诸节镇节度使一人,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元明皆无团练使,唐肃宗乾元元年置,有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团练使以安民为上考,惩奸为中考,得情为下考。宋团练使无定员。辽各州皆置团练使、副使、判官。又置诸军都团练使司、团练使、副使、判官。汉军都团练使司金不设。元顺帝至正十八年,置奉元延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于耀州、巩昌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于邠州,以行省丞相托多、行台大夫鄂勒哲特穆尔领之,各设㕘谋一人,毎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检督六人,经歴、知事、照磨各二人,明无都统,置于唐天寳之末,代宗大厯八年罢。宣宗大中后,以康承训讨徐州,以王铎讨黄巢,皆为都统。宋有诸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统领。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㧞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髙宗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军及川陜宣抚使、都督府枢宻院,皆置辽北面官。北大王院有北院都统军司。南大王院有南院都统军司、北面边防官有东京都统军使司、保州都统军司,东北路都统军使司道宗大安六年置,有掌法官
。南京都统军司、东路都统军使司、西南面都统军司,山西兵马都统军司。又北面行军官有行军都统所有行军都统、行军副都统
。先锋都统所、左右翼及中军都统所,御营都统所,河南道,北道东北面、西北面。西南面各有行军都统所。金正隆六年立三道都统制府,元明皆无。
都䕶。
唐制,大都䕶府大都䕶一人,副大都䕶二人,副都䕶二人长史、司马録事参军事各一人,録事二人,功、仓、户、兵、法各曹㕘军事各一人,㕘军事三人。宋、辽、金皆不设,元置都䕶府官属聫,掌详诸卿、大理寺
,明不设。唯世宗幸承天,以郭勲为都䕶大将军。
钦定续通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