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典卷二十八职官
御史台。
唐肃宗至徳以后,诸道使府参佐,皆以御史为之,谓之外台,复有检校、里行、内供奉,或兼或摄,诸使下官亦如之。武宗会昌初升大夫、中丞,品东都留台,有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主留台务,三院御史皆不常备焉。宋置御史台,其制与唐畧同。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凡遇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真宗咸平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祭祀则兼监祭使,掌受誓戒,致斋,检视纠劾。又有廊下使専掌入阁监食。监香使掌国忌行香,皆临时充。神宗元丰正官名悉罢之。辽置御史台,设大夫、中丞、侍御等官,金制与宋畧同。登闻检院亦𨽻御史台,凡御史多有出使者,元始无台职。世祖至元五年,始设台建官制,与唐、宋畧同,惟诸道皆设行台,其品秩与内台同。凡诸道肃政㢘访使,皆𨽻于内台。明初,亦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寻罢御史台,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陜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或五人或三四人。每道铸印二,一畀御史,久次者掌之,一藏内府,有事受印以出,既事纳之,文曰绳愆纠缪。以秀才李原明为都御史,吴荃等为试监察御史。太祖洪武十六年,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二千。三年,左副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同,虑有诈伪,乃更铸监察御史印曰某道监察御史印,巡按印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印。惠帝建文元年,改设都御史一人,革佥都御史。二年,改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设御史二十八人。成祖永乐元年,悉复旧制。洪熙、宣徳以后,凡在外之督抚、经畧等员兼衔,以便行事具御史大夫篇》
。御史之居职奉差者,名数实繁具监察倚御史篇》
,盖所以寄其察奸纠弊之权者,较前代为特详焉。
御史大夫
唐御史大夫一人,为御史长官,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善恶至徳中,韦陟为御史大夫,时右拾遗杜甫上表论房管尚有大臣度,真宰相器,帝令陟同崔光逺、顔真卿同讯之,陟入奏,甫所陈谠言,不失谏臣,体帝由是疏之。崔涣为御史大夫,时元载辅政,与中官董秀蟠结固宠,涣因进见,面劾之,帝黙然。宣宗大中时,李景让为御史大夫,甫视事,即劾免御史孙玉汝等,威肃当朝
,凡有御史弹劾,必先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至徳以后,率有以大夫为宰臣者,徳宗建中二年,卢杞以御史大夫为门下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五年,窦参以御史大夫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宪宗元和十三年,李夷简以御史大夫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宗会昌元年,陈夷行以御史大夫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宗大中三年,崔铉以御史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盖重职也。五代惟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以李琪为御史大夫,自后不复除。宋初,御史大夫不除,正员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官制行,亦并除去。辽南面官有御史大夫。太宗会同元年,以耶律呼哩为御史大夫。金初置御史大夫,掌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凡内外刑狱所属理断不当,有陈诉者,付御史台治之。元御史台置于至元五年,设御史大夫一人,后又増一人,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顺帝至正六年,贺惟一拜御史大夫。故事,台端非国姓不授,因赐䝉古姓而改其名。额琳沁巴勒拜御史大夫,性刚正,动有礼法,尽选中外㢘能之官,置诸风宪,一时号称得人
。十四年,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寻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迁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置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置御史大夫一人,品秩与内台等领中丞、御史等官,统淮东、淮西、湖北淛东淛西、江东、江西、湖南八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増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广东三道。二十三年,以淮东、淮西、山南三道拨𨽻内台。三十年,又增海北海南一道。成宗大徳元年,定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自御史大夫以下,设官九员,以监江淛。江西、湖广三省,统江东、江西、淛东、淛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是年,置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置御史大夫一人,其品秩悉与内台同至元中,姜卫拜行台,御史大夫奏曰:陛下以臣为耳目,臣以监察御史、按察司为耳目,倘非其人,是臣之耳目先自闭塞,下情何由上达?帝嘉之,命御史台清其选。英宗至治中,桑节为行台御史大夫,时承平日久,内外方以观望为政,桑节独持风裁,御史行部必勅厉而遣之,时有所属,御史弹劾不实,桑节奏白之
。及至正之末,于福建更设分台,时政纷淆,用人非次,不足编纪。明初,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谕之曰: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纲纪尽繋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已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时以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洪武十五年,罢御史台,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十六年,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权位赫然,同六部尚书,称为七卿,与前代之御史大夫无异矣。其职掌纠劾,百司,辨明寃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黜陟。大狱重囚㑹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勅内地,拊循外地,各専其勅行事建文初,练子寜为御史大夫时,李景隆奸邪怀异志屡败,召还于寜,执景隆于朝,数其罪,请诛之,不听,愤激叩首,言此卖国贼臣备员执法,不能除奸,请先伏诛,遂罢朝。英宗天顺中,髙明为南京都御史,肃清纲纪劾罢诸贪吏。轩輗为左都御史严毅待人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朝服端坐,寂无一言。行礼毕,即御肩舆归。僚侪闻輗来,辄避去,不乐与輗处。孝宗𢎞治元年,拜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是春,帝耤田杂剧出狎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凟乱!宸聪即令斥去。戴珊为左都御史,务持风纪,虽簿书之细,必极精核。帝亲鞫大狱,诸司震悚,珊从容应对,时有开析,天威顿霁
至外省之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官,必加左右都御史衔,以便行事,非元之行台也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都御史一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御史一员,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御史一员,总督陜西三边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都御史一员,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保定地方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都御史一员,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理南直𨽻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都御史一员。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都御史一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闗兼管河道都御史一员。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闗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延绥等处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寜夏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陜西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广西地方都御史一员。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都御史一员。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宻云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都御吏一员,巡抚承天赞理军务都御史一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都御史一员,赞理松潘地方军务都御史一员。
其南京之都察院,设右都御史一人。总理粮储加都御史衔一人。中丞。
唐制,中丞二人为御史大夫之贰,东都留台亦设中丞一人,専掌纠察至徳后以御史中丞为重职,裴度为御史中丞,恪恭尽职作相,后举侍御史崔从为御史中丞。薛存诚初为给事中,时琼林库使奏召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徭,不可许。咸阳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礼,遂肆侵侮,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帝闻甚悦,命中使嘉劳,由是选拜存诚为御史中丞。开成中,髙元裕为御史中丞,风望整严,上言曰:御史府纪纲之地,官属选用,宜得实材,其不称者,臣请出之。㑹昌中,李回为御史中丞,宣慰河北回,为人严毅竣厉,至河朔何宏敬、王元逵、张仲武皆具櫜鞬郊迎,立于道左,敬待制使自兵兴以来未之有也
。宋设中丞一人为台长,旧兼理检使,掌纠察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纲纪,凡除中丞而官未至者,皆除右諌议大夫权。神宗熙宁五年,以知杂御史邓绾为中丞,初除諌议大夫,王安石言碍近制,止以绾为龙图阁待制、权御史中丞,下迁諌议大夫,自绾始。九年,邓润甫自正言知制诰为中丞,以宰相属官不可掌宪府,于是复迁右谏议大夫权。元丰五年,以丞议郎徐禧为知制诰、权中丞,禧言中丞纠弹之,任赴舍人院行词,疑若未安,适官制行,罢知制诰职,乃以本官试中丞仁宗皇佑中,帝以张升清直可任风宪,乃拜为御史中丞。时富弼为相,欧阳修为翰林学士,论者所谓三得人也,时帝以升切指时事无所避,因对廷臣嘉之曰:卿孤特之操,乃能如是。哲宗元佑中,胡宗愈为御史中丞,进六事,曰端本、正治、知难,加意守法、畏天。疏入,帝嘉纳之。时台中故事,有阍吏服役,迨四十年,以所执之梃验,中丞贤否?贤则横其梃,不贤则直其梃,范讽为中丞,一日视其梃,忽直问曰:尔梃竟直,岂我之失耶?吏曰:昨日中丞召客谕庖人造食指挥者数四,又教戒之数四,某不自知其梃之直,讽笑而颔之,明日视之,梃复横矣。
髙宗建炎中,除官最多,孝宗初,被擢寖少,淳熙十年始除黄洽。十三年,再除蒋继周台諌,例不兼讲读,熈宁中,命吕正献,亦止命时赴讲筵,髙宗时,万俟卨、罗汝檝皆以秦桧意得,兼宁宗庆元以后,司谏以上,无不预经筵者矣。辽御史台有御史中丞,金御史台亦设御史中丞。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另铸中丞印,凡中丞之从幸上京者佩之,元御史台中丞二人。仁宗皇庆中增置一人,英宗至治二年,定员额为二人,掌贰大夫事武宗至大时,中丞久阙,择人甚殷。仁宗时在东宫奏荐张圭,乃以圭为中丞。登极后,嘉圭正直引奏,多所延纳。皇庆中,郝天梃拜御史中丞入见,首陈纲纪之要,以猎为喻曰:御史职在击奸,犹鹰扬焉。禽之弱者易获其力,大者必借人力,不然,不惟失其前禽,仍或有伤鹰之患。帝嘉其言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中丞二人、陜西诸道行御史台中丞二人伊噜布哈拜行台御史中丞,陛辞之日,帝御嘉徳殿慰劳之,且赐以上尊。金董士选亦为行台中丞,㢘威并著,不严而肃,凛然有大臣之风
。明初设御史中丞。洪武元年,以章溢能存大体,仪表百司,拜御史中丞,刘基亦曾为之。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为台长。十六年,都察院设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掌贰于都御史,提督各道,以专纠察职与中丞同仁宗洪熙中,吴纳为佥都御史,昌词义色风采凛然,虽心存恕厚,而奸赃不法之徒,自然消沮。武宗正徳中,王云凤为副都御史,立朝正色弹劾,不避权贵
。世宗嘉靖中,以清屯增副都御史三人,寻亦罢。南京设右副都御史一人、右佥都御史一人。其提督操江一人,或以副都御史或以佥都御史为之,领上下江防之事。
侍御史
唐制,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寮及入閤承诏,知推弹杂事。凡弹劾,则大夫、中丞押奏。大事法冠、朱衣、纁裳、白纱、中单,小事常服。凡台内事以久次者一人专决,号台端。次一人知公廨,次一人知弹。分京城诸司及诸州为东西。次一人知西推、赃赎。二司受事,号副端,次一人知东推、理匦等,有不纠察者罚之。以殿中侍御史第一人同知东推,莅太仓出纳。第二人同知西推莅左蔵出纳,号四推御史。次御史一人,分司东都台。至徳以后,宰相以侍御史权重,建议弹奏先白中丞、大夫,复通状中书、门下,然后得奏,自是御史之任轻矣。徳宗建中元年,以侍御史分掌公廨纠弹,自是杂端之任轻矣。宪宗元和八年,命四推御史受事,周而复始,罢东西分日之限敬宗宝厯中,温造为侍御史,时夏州节度使李佑入朝,有达诏命造弹之。佑趋出待罪,股战流汗惊,谓人曰:吾夜半入蔡州城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宋仍唐制,设侍御史一人以贰中丞,其职不常除英宗治平中,赵瞻为侍御史,请揽威权,明功罪,广聪明,更积弊,帝嘉纳之。又刘挚擢侍御史,自熙宁中以言去位逾十六年,至是复任一时奸佞刻薄之吏,事状显著,皆正色弹劾,多所贬黜,中外肃然
。凡侍御史,必由监察御史转授辽南面官。御史台有侍御史。兴宗重熙七年,命准格尔为南面侍御史。金御史台有侍御史二人,掌奏事判事。治书侍御史二人,掌同侍御史。元御史台置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掌同中丞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置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置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明洪武元年,置侍御史、治书侍御史。九年汰罢后,不复设殿中侍御史。
唐制,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庭供奉之仪。一人同知东推,监太仓出纳。一人同知西推,监左藏出纳。二人为廊下食使,二人分知左右巡,三人内供奉肃宗乾元初,张镒累迁殿中侍御史,华原令卢枞以公事谯责邑人齐令诜。令诜,宦人也,衔之,诬枞罪,镒按騐当免官,有司承风以死论,镒不直之,乃白其母曰:今理枞之免死而镒坐贬,黙则负官,贬则贻母忧,敢问所安。母曰:儿无累于道,吾所安也。乃执正其罪
。宋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㑹及朔望,六㕘,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旧制,殿中侍御史兼左右巡使,元丰八年,诏殿中侍御史兼察事。仁宗天圣中,何郯为殿中侍御史,善为谏诤,帝常嘉之。又吕诲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公主夜叩禁门劾奏,公主,阁宦者窜逐之。英宗即位,以傅尧俞为殿中侍御史,皇太后同聴政。帝疾平,尧俞上疏请太后还政,未聴闻,内侍任守忠有惎语,尧俞又上疏,太后遂还政,而逐守忠等,又常同为殿中侍御史。不数月,劾罢监司之不才者二十三人,中外耸然
。辽南面官有殿中司、殿中丞,即殿中侍御史之职。金殿中侍御史二人,毎遇朝对立于龙墀之下,专劾朝者仪矩,凡百僚告假,具奏目进呈。元至元五年,置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人,凡大朝㑹百官班序,其失仪失列,则纠罚之。在京百官到任告假事故,出三日不报者,则纠举之。大臣入内奏事,则随以入,凡不可预闻之人,则纠避之。明洪武元年,置殿中侍御史,九年裁罢之。以后朝㑹纠仪,即以监察御史任之,监察侍御史。
唐制,监察御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涖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隠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其五,察徳行孝弟茂材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至徳中,李勉授监察御史,时朝廷右武勲臣,恃宠多不知礼,大将军管崇嗣于行在朝堂背阙而坐,勉即劾之,帝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矣!代宗永泰初,赵涓为监察御史,时禁中失火,与东宫稍近,帝深疑东宫,涓乃深歴壖囿,按据迹状乃奏,上知中官失火也。徳宗时在东宫,乃深感涓及涓刺衢州,年考既深,与韩滉不相得,奏免涓官,徳宗见其名,谓宰臣曰:岂永泰初御史赵涓乎?对曰:然。即拜为尚书左丞
。代宗大厯十四年,以监察御史一人知两京馆驿,号馆驿使,徳宗兴元元年,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嵗终议殿最。元和中,以新人不出使,无以观能否,乃命专察尚书省,号曰六察官。宋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孝宗乾道八年,宰臣进呈御史台事,分𨽻六察。虞允文奏曰:祖宗时,监察御史却许言事,帝曰:今既分𨽻六察,可许随事弹奏,自此朝纲肃清矣
,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迭监祠祭嵗,诣三省枢宻院以下轮治,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嵗终条具殿最,以诏黜陟百官应赴台叅谢辞者,以拜跪书札体验其老疾,凡事经郡县、监司不能直者,直牒閤门上殿论奏官卑而入殿中监察御史者,谓之里行。治平四年,中丞王陶言:奉诏举台官,多以资浅不应格,乃诏举三丞以上知县为里行。熙宁二年,诏御史阙,委中丞奏举,毋拘官职髙下兼权。三年,孙觉荐秀州军事推官,李定奏对称㫖,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由选人为御史,自定始。元丰八年,裁减监察御史二员,馀许尽兼言事。哲宗绍圣二年复置。元佑元年,诏台谏官许二人同上殿,又令六曹差除更改事,画黄到即报台,又改六察旬,奏为季奏。元符二年,诏吏部守令课绩最优者,闗台考察,不实者,重行黜责。徽宗崇宁二年,都省申明,台官职在绳愆纠缪,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者,皆得纠正。政和七年,中丞王安石奏,以本台觉察弹奏事,刋为一书,録本给付,从之。钦宗靖康元年,诏宰臣不得荐举台官,旧台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诣行省枢宻院,㸃检诸房文字,轮诣尚书六曹按察,奉行稽违,付受差失,咸得纠弹。渡江后,稍濶不举,髙宗绍兴三年,始复其旧。是年,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元丰始置六察,上自诸部寺监,下至廪库场务,无不分𨽻,近有夤缘申请,乞不𨽻台察者,恐非法意,宜遵旧制。从之。孝宗乾道二年,诏自今非曽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仁宗嘉佑中,程颢权监察御史,前后奏说最多,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才为先,常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帝嘉纳之。又傅尧俞为监察御史,朱晦子頴士以内降监汳口镇,而都水监复荐之。尧俞言:宻院既不治,頴士求内降罪,而都水又安知其可用而举之?上下相结,迭为阿徇,其盗名器将,不但一汳口而已,乃罢,頴士权幸惮焉。又张戬除监察御史,争新法章数十上,最后言。今大恶未去,横敛未除,不正之司尚存,无名之使方扰,又诣中书争之,王安石以扇掩面而笑。戬曰:戬之狂直,当为参政所笑。天下之人笑,参政亦不少矣。
辽御史台无监察御史,金御史台监察御史十二人,掌纠察内外非违刷磨诸司察帐,并监祭礼及出使之事。凡选监察御史,尚书省具才能者,疏名进呈,以聴制任满,御史台奏其能否,仍视其所察公事,具书于解由,以送尚书省,如所察事,皆无谬戾为称,则有升擢。庸常者,临期取㫖,不称者降除,任未满者,不许改除。至二十七年前,常令六十以上者为之,后台官以年老多废事,乃勅尚书省,于六品七品内,取六十以下㢘干者备选。大定二十九年,令台官得自辟举。章宗明昌三年,复命尚书省拟注,每一缺,或具三人,或五人,取㫖授之。宣宗贞佑五年,诏监察御史所弹事,同列不得与闻。元御史台置监察御史三十三人,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十一人,八年増置六人。十九年,又増置一十六人。二十二年,参用南儒二人中统时,魏初拜监察御史,帝宴羣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饮大巵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曰:「臣闻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曰:自后母为此举。又马祖常为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声震一时。
明监察御史一百十人,较前代为最,多主纠察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分十三道,惟河南道监察御史独专诸内外考察,其馀各道协管两京,直𨽻衙门、浙江道监察御史十人协管中军都督府,在京府军左、金吾左、金吾右金吾前、留守中、神䇿、应天、和阳、广洋、武功中、武功后、茂陵十二卫牧马千户所,及直𨽻庐州府、庐州、六安、二卫
、江西道监察御史十人协管前军都督府,在京府军前、燕山左、龙江左、龙江右龙骧、豹韬、天策寛河八卫,及直𨽻淮安府、大河、邳州、九江、武清、龙门各卫
、福建道监察御史七人协管户部寳钞提举司抄纸、印钞二局,承运广恵广积、广盈赃罚、甲乙丙丁戊字天财军储供用行用各库,在京金吾后、武城中飞熊、武功左、武功右、武功前、献陵、景陵、裕陵、泰陵十卫,及直𨽻、常州、池州二府,定边、开平、中屯二卫,吴峪千户所
。四川道监察御史七人协管、工部营缮所、文思院、御用、司设神宫、尚衣都知等监,惜薪司兵仗、银作、中帽针工器皿、盔甲、军器、宝源、皮作鞍辔、织染柴炭、抽分竹木各局僧道録司在京府军、济州、大寜前、蔚州左、永清左五卫蕃牧千户所,及直𨽻松江府、广徳州、金山、怀安、怀来各卫神木千户所、播州宣慰司、石砫、酉阳等宣抚司,天全六畨招讨司
。陜西道监察御史八人协管后军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在京府军后鹰扬、兴武义勇,右横海、江隂、康陵、昭陵八卫,敢勇报効二营,韩、秦庆、安化四府及直𨽻和州、保定左右、中前四卫。
云南道监察御史十一人,协管顺天府广备库,在京羽林前、通州二卫,及直𨽻永平、广平二府,通州,左通州,右涿鹿、涿鹿左、涿鹿中、宻云中、宻云后、永平山海卢龙、抚寜、东胜左、东胜右、大同中屯、营州五屯、延庆、延庆左延庆右万全、左万金右各卫居庸闗、黄花镇、寛河、武定各千户所
河南道监察御史十人、协管、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尚寳司、中书舍人、钦天监、太医院、司礼、尚膳、尚寳直殿等监、酒醋局,钟鼓司、教坊司、在京羽林左、留守前、留守后、神武左神武前、彭城六卫、伊、唐、周郑四府,及两淮盐运司,直𨽻扬州、大名二府,扬州、髙邮、仪真、归徳、寜山、潼闗、神武右各卫泰州、通州、汝宁各千户所。
广西道监察御史七人。协管通政司六科,在京燕山右、燕山前、大兴左、腾骧左、腾骧右武骧左镇南渖阳左、㑹州、富峪忠义前、忠义后十二卫,及直𨽻安庆、徽州、保定、真定四府,安庆、新安、镇武、真定各卫,紫荆闗、倒马闗、广昌各千户所。
广东道监察御史七人协管刑部。应天府在京虎贲左、济阳、武骧,右渖阳,右武功左、武功右、孝陵、长陵八卫,及直𨽻延庆州,开平中屯卫。
山西道监察御史八人。协管左军都督府,在京锦衣府军右,留守左、骁骑左骁骑右、龙虎、龙虎左、大宁中、义勇前、义勇后、英武水军左十二卫,晋府长史司,及直𨽻镇江、太平二府,镇江、建阳、渖阳中屯各卫,平定、蒲州二千户所。
山东道监察御史十人,协管宗人府兵部、㑹同馆、御马监、典牧所。大通闗,在京羽林右、永清、右济川三卫及中都留守司、辽东都司直𨽻凤阳府、徐、滁二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凤阳凤阳中、凤阳右、皇陵、长淮、怀逺、徐州、滁州、泗州、夀州、宿州、武平、沂州、徳州、徳州左保定后、渖阳中各卫洪塘千户所
湖广道监察御史八人协管、右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在京留守右、武徳忠义右虎贲右广武、水军右、江淮永陵八卫、辽、梁、岷、吉、华阳五府、荆襄楚三府长史司及兴都留守司直,𨽻宁国府、寜国、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各卫。
贵州道监察御史七人协管、吏部、太仆寺、上林苑监内官印绶。二监,在京旗手卫及长芦盐运司、大寜都司、万全都司,直𨽻苏州、河间、顺徳三府,保安州、苏州、太仓、镇海、蓟州、遵化、镇朔、兴州五屯、忠义中、河间、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宣府、前宣府左宣府、右开平、保安右、蔚州、永寜各卫,嘉兴、吴淞江、梁城、沧州、兴和、长安、龙门各千户所
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㑹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鼔,在外巡按北直𨽻二人,南直𨽻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清军提督学校两京各一人,万厯中,南京增一人
巡盐两淮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
,茶马、巡漕、巡闗、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请考察举劾,尤専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録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辨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剪除豪蠧,出按复命,都御史覆劾,其称职不称职以闻。洪武十五年,始置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每道或置五人或三四人不等。建文二年,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设御史二十八人,永乐初复旧。宣宗、宣徳十年,定为十三道増贵州道
,定员额一百十人。南京监察御史亦分十三道: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九道各二人,福建、湖广、广东、广西四道各三人。嘉靖以后不全设,或以一人兼数道。凡刷卷、巡仓、巡江、巡城、屯田、印马、巡视粮储、监收粮斛,㸃闸军士、管理京营,比验军器,皆叙而差之。清军则偕兵部兵科核。后湖黄册,则偕户部户科。
主簿典事、检法、经歴都事附
。唐制,主簿一人,掌印受事发辰核台务。宋制,置检法一人,掌检详法律。主簿一人,掌受事发辰,勾稽簿书。绍兴初,诏御史台检法主簿,即令殿中侍御史奏辟。光宗绍熙中,侍御史林大中以论事不合去,所奏辟检法官李谦、主簿彭龟年亦乞同罢。自宁宗嘉定元年,刘榘除检法官,范之柔除主簿后,其职常阙。辽无是官,金亦无主簿,设典事二人、检法四人为御史台首领。元御史台设经歴一人都事,二人为御史台首领。明都察院设经歴一人,都事一人为都察院首领南京都察院同。穆宗隆庆四年革都事。
钦定续通典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