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十五
《城池志》公署附
《周礼》掌修城郭沟池之官,谓之掌固氏。盖崇墉浚隍,所以壮国威,戒不虞也。楚地方城,汉水控吴扼蜀,其险固甲于寰区,而洞庭南北,闉闍雉堞,参错于江山溪岭之间,皆守土者及时修筑之责也。永顺新立郡县,金城汤池,镇抚百蛮,规模宏逺,视昔有加焉。若夫公署之设,或仍旧基,或系经始谨而识之,有官守者履其庭,登其堂,其思羔羊自公之节乎?
武昌府:
武昌府城,旧在黄鹄山,孙吴赤乌中筑,谓之夏口城墉山堑,江周二三里,对岸为沔津,故以夏口名。宋、齐、梁、陈皆因之。刘宋郢州治此,更名郢城,唐牛僧孺始陶甓甃之。宋皇佑中,知州李尧、俞修又有古万人。敌城在黄鹄山顶,据胜设险,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徳兴增拓修筑,周十七里,有竒,计三千九十八丈,东南髙二丈一尺,西北髙二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阔二丈九尺,池外馀十丈许。南有龙窝,西即大江,为门九:东曰大东,曰小东,西曰竹箅,曰汉阳,曰平湖,南曰新南,曰保安,曰望泽,北曰草埠。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顾璘重修门,仍九易,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西易竹箅,曰阙
。 曰汉阳,曰平湖南易新南,曰中和,曰保安,易望泽,曰望山北易草埠,曰武胜。
皇清总督祖泽逺增修,雍正六年,重修江夏县附郭
武昌县城。章武元年,吴主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八月城武昌,后废。隋大业中,始筑土城。唐元和中废。宋嘉佑中,升武昌军于四隅置门四:东曰鸣凤,西曰文昌,南曰朝都,北曰镇江,后废。明天顺间,知县杨子奎增修各门,造巡警楼。嘉靖间,知县张铎筑衙城以卫仓库。万厯二年,左布政陈瑞、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知县李有朋始凿石筑城,榜其四门:东曰通淮,南曰文昌,西曰望楚,北曰朝京。怀宗末,邹逢吉增筑沿城窝铺于雉堞间,以资守御。皇清康熈五年,知县熊登重修。
嘉鱼县城明正徳中,知县陆槐因沙洋城故址拓筑土墙,周回二百雉,髙一丈二尺,厚六尺,门四:曰望东,曰南薰,曰西戍,曰北钥。万厯间,始筑以石。
皇清雍正五年,知县王邦鼐重修蒲圻县城。明万厯三年,左布政陈瑞、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知县胡其髙建筑,周回七百尺,髙一丈七尺,砖堞髙五尺,广一丈六尺。城楼凡六:南曰迎薰,北曰拱极,东曰聚奎,西曰寳城,又西曰丰乐,又北曰水门。三十八年,知县张光前修。怀宗时,知县林增志重修,后兵燹。
皇清康熈九年,知县张圻隆重加完缮。雍正四年,知县朱霖、毛之琇继修。
咸宁县城,明𢎞治间,知县王介创建。正徳中,知县丘魁补修。嘉靖中,知县萧立业重修。万厯六年,知县葛应蛟增筑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髙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门四:东曰升阳,西曰便门,南曰来薰,北曰带河。警铺凡八。二十五年,知县周曰庠始议修堤,起东山之麓,绕城三面,直接西河渡,长三里,广三丈,中建堤楼,名永安楼堤,内浚为濠,深广与堤相等。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魏钿八年,知县戴惟枢重修崇阳县城。明成化中,知县刘信创筑土城,覆以瓦。后圯。𢎞治中,知县李鋭增筑髙八尺,厚四尺,周五百八十八丈,为门四。万厯。二年,参政郑云蓥、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通判邓之松,拓建,始甃以石。
通城县城,明成化初,知县杜敏创建土城为四门,𢎞治中,知县陈佩加修万厯。癸未,知县赵廷俨改建石城,广袤五百零五丈,阔一丈二尺,顶阔九尺,女墙髙三尺,堞八百有竒,共髙一丈七尺五寸,四门、卷石洞、上竖楼各三间,明季兵毁。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盛治重修,兴国州城旧无城,为门六。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始筑小城。正徳六年,知州娄睿陶甓砌筑。十一年,知州唐珉増修为门五。嘉靖甲寅,知州唐宁拓基建石城,周七百八十丈三尺,大东门至小西门,髙一丈七尺,小西门至小东门,髙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为门八:曰大南门、水南门、小南门、北门、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
皇清雍正八年,知州魏钿重修。
大冶县城旧无城池,两市衢首,止设栅栏。隆庆间,典史黄锺损俸,甃石为门,上建敌楼凡四座:东曰迎恩,西曰永安,北曰拱极,南曰通津。
皇清康熈二十一年,知县陈邦寄复增二门。通山县城旧为土城,岁久倾圯。嘉靖间,知县林金建楼四座。万厯十一年,知县张书绅新之。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任锺麟重葺,东曰升恒,南曰弦歌,西曰卿云,北曰景星。
汉阳府:
汉阳府城。《水经》云:「翼际山上,有吴时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唐元和郡县志》云:「即汉阳军故城,宋宣和三年圯。明初,跨凤栖山筑之,东南临大江,周七百五十六丈。为门三:东曰朝宗,西曰凤山,南曰南纪。嘉靖三年,知府孔凤奉㫖修筑里城。天启元年,知府周三锡周砌陴墙。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各分南北修饰里城,増髙数尺,重建凤山、南纪二门楼。雍正四年,增修东南数尺。
汉阳县附郭
汉川县城,治在汉上,旧无城。明怀宗九年丙子,知县孙光祚创建周围八百八十丈,约共七里,三分门五:南曰绣豸,西南曰欢乐,东曰云鹤,西曰伏龙,北曰承徳皇。清雍正四年,城四面共圮三十三丈有竒。七年,知县胡国选增修。
黄陂县城原土城,明初甲辰年,管军总制王兴守御本县,重修髙一丈二尺,周围二千七百六十歩。洪武二年,调往徳安守御城,因坍塌止存土堑。正徳十一年,知县周昺周围盖,造营房。万厯元年,巡抚都御史赵贤、巡按御史舒鳌奏:建砖城,周九百八十三丈九尺,有竒,髙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设六门:东曰昭明,南曰景福,小南曰康阜,大西曰豫泰小,西曰丰亨,后于城之㢲隅复开一门,曰文昌、怀宗时贼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张尚忠、杨廷藴相继増修孝感县城,明正徳七年,中原盗起,知县王贤筑土为垣,周围一千二百丈,髙二丈,阔一丈五尺。九年,知县翁素继之,为门四,各建楼。嘉靖十九年,西湖水涨城圮,知县汪克思筑堤障之,至今湖水潴于城内者,号汪公池。二十一年,知县邬志皋新辟小东门。三十年,盗起知县龙兴重筑土垣。三十九年,南门圯于水。隆庆六年,知县刘琨重建城楼,甃以石。万厯元年,知县易元始奉檄建砖城,二年,工始竣,周七里増文昌门于文庙之前门六:大东曰朝阳小,东曰复旦,南曰时薰,曰文昌,西曰迎祥,北曰拱辰。明季,邑溃垣圮。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张擢士鸠工庀材城,复尽甃黄州府。
黄州府城,宋元在今城南一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不常,明初甲辰年,指挥黄荣展筑。今处后指挥曹奉、郭显相继筑,周九里许,一千八百二丈八尺,有竒,髙二丈一尺,缭以辎堑,池绕之为四门,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汉川。正徳中,汉川门水潦,知府郑信修葺。万厯乙酉,清源门火,知府范可竒修葺懐宗,癸未,献贼屠城,驱妇女平城及址,知府周大启重修。
皇清康熙丙戌,水圯知府李彦瑁修葺。雍正二年,连雨,水涨,坍塌城数十丈,并清源门楼一座,清淮门楼一座,知府康忱捐修。
黄冈县附郭
蕲水县城。明万厯三年,佥事杨松奉巡抚赵贤、巡按李栻檄,知县刘宪、董选。创筑围七百六十丈,髙一丈五尺。门五:东曰来泰南,曰丽文,曰便门,西曰永丰,北曰拱辰。后益以二门:东南曰跃龙,西南曰阜成。明季寇警,知县龚鼎孳増城,浚濠以守。后献贼驱妇女掘城如平地。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孔惟时修复之罗田县城。明初无城,至成化。已亥,信阳贼入寇,知县沈雷始筑土城。嘉靖庚寅,水圮知县劳樟,筑石城髙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长春,西曰义和,大南门曰来薰。小南门曰永兴,知县沈越、祝珝、继修。
皇清康熙丙戍,水圮,知县沈廷正,复修麻城。县城旧有土城,麻秋所筑,后废。明𢎞治已未,知县韦厚甃以石,建楼于上。万厯元年,巡抚赵贤、巡按舒鳌奏建砖城。
皇清雍正五年,知县潭苓七年,知县杨思溥相继修筑黄安县城,明嘉靖时,同知袁福徵经理,筑城周五百九十九丈,有竒髙一丈八尺,为门四,隆庆间,为雨圮半,同知王可大重葺万厯二年,増髙五尺。明季寇警,知县赵利珍浚城濠,建敌楼,设重门于四城,知县李元玉改建南门,建延秀楼于上。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萧恒重建西城楼。雍正六年,知县贾多男修。
蕲州城旧罗州城,去治六十里,宋嘉定中,金人攻陷知州李诚之死之,后元兵据白云山,安抚使王益迁城麒麟山,至明,太祖遣指挥赵应清、千户许胜修砌,后胡善、李广、胡瑄、李泰、田正相继补修,周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髙一丈八尺,其池东南北阔十丈八尺,西即大江,为门六。建有楼正徳中,知州杨清重修。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华文振重修广济县城旧无城县治为市民拥卫外,闻四门:东曰觌阳,南曰迎薰,西曰继旻,北曰得朋。又西北曰保和。有庆而大河中注之。治居西,唯东南二门在河东。明怀宗十二年议建城,自西徂东,跨河为之,包南山,坏原田,兴工,数月不果成。
黄梅县城旧无城,明成化中,知县朱璧筑,周五里,髙一丈,惟南近大河,无城建门。四万厯间,巡抚郭维贤题请,创建石城周围,凡七门:东曰仁育,北曰拱辰,西曰正义,南曰文明,西南有利道门、化龙门,东南有小南门,利道门乆塞,止有六门,献贼破毁知县张联芳复缮之。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李珣重修安陆府。
安陆府城,古石城戍,上据崇丘,旁控石城,下临汉水池因之,夹城而南,入于汉。旧有白雪楼冠其上。宋乾道、淳熙间,都綂、赵樽、郭果相继增筑。子城门四:曰行春,曰富水,曰宣风,曰雄楚。元末兵燹,明初指挥,吴复因石城故址拓之。𢎞治中北展数十丈,周围七里,有竒,计一千六百丈,髙二丈五尺,为门五:南曰阳春,东曰阅武威武,西曰石城,北曰拱辰,门各有楼,而阳春、石城各有月城,凡为楼七。嘉靖间,又建阳春门及月城重门,门各有楼榜,正楼曰显亲达孝。怀宗十一年,巡按林铭球题请,加增五尺,内添女墙。荆西道呉尚黙、知府贾元勲、知县萧汉复建外城。
皇清顺治八年,知府李起元、知县佟养冲相继补葺。康熙元年,知府张尊徳、知县程起鹏重修。池周一千二十丈,广十丈至十五丈,深二丈至五丈,年久倾圮。雍正五年,知县王世经重修。
锺祥县附郭
明一统志嘉靖十年,升州为府,以府城北境置县,名锺祥。
京山县城旧无城,明成化六年,寇入治内,知县赵钦筑土垣,正徳间,知县夏元外甃以石,卑薄寻圮。知县呉琠増修甃石,始完固髙一丈五尺,周四里,有竒为门五,因溾为池。嘉靖十五年夏,大雨,城西南隅圮,知县杨东筑补易大东门曰迎恩,西门曰广泽,知县向辰易小东门曰应徳,旧南门曰南阳,新南门曰萃景。三十五年,知县张元以内址皆土,易于頺坏,乃悉包以石。天启二年夏,大水,城渰没,倾圮数十丈。知县龎景忠补修怀宗。十二年,知县章聚奎复修。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侯康民增饰城垣,鼎新城楼而更其名,东曰紫来,西曰通郢,南曰光被。雍正五年,城复倒塌,知县林鹏扬重修。六年,知县程世绳续修。潜江县城旧土城周四百丈,有竒髙一丈五尺,环城皆池,藉为濠。东濒?水,旧常冲决。成化七年,县丞李庸外筑大堤,岁久就堙。嘉靖三十年,知县夏泗重筑土城髙固,胜前长倍之,俱覆以瓦。万厯五年,知县朱熙洽修建砖城,周九百二十八丈,髙一丈七尺。城楼五:东曰襄渚,西曰?阳,南曰汉别,北曰北钥,西北曰归辰水门,一曰朝宗,一曰通㑹。巡堡一十有四,石剅三以泄水。十一年,水决城二十丈,知县王建中修葺。二十年,知县曹珩又増修堡舍旗台。
皇清康熙九年后,水冲异常,城址数圮,随筑随没。沔阳州城,宋为镇,明初,指挥沈友仁循故址筑城,正徳中,知州李濂増筑,周一千一百有六丈,髙二丈四尺,为门六,各有楼,东曰仁风,西曰同仁,南曰南纪,西曰长夏,北曰建兴,东北曰楚望。嘉靖中,佥事柯乔増修,东有莲花二池,西南北皆倚河。朱昻记云:环城皆水,因河为池,形若螃蟹是也。
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天门县城城最久,汉、唐、宋皆为郡治。明初,指挥李廷琛、知县张天麟循故址更筑,后圮于水。成化中,知县张继宗复筑土城。正徳中,知县陈良玉甃以甓,周六百八十五丈,髙二丈,为门四:曰南薰,曰东阳、曰西成,曰北拱。四面皆湖,因以为隍。嘉靖中,南城圮,知县李仲撰修。万厯癸未,西城圮。辛卯,东北圮,知县陈席珍、林云龙相继修筑。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呉文瑄修浚荆门州城,唐时在乐乡闗,名乐乡县,宋始立,治于此。明初,守御指挥使梅福,即宋陆九渊所筑故址,重筑之,周八百丈有奇,髙一丈六尺。𢎞治末,圮于水,知县韩铣修为门四: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各有楼。嘉靖中,佥事柯乔徙南门,置学宫,前城北有池,东西南引蒙惠泉水为池。明末,流贼犯境,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得不破,贼退,旋请修筑,髙二丈,厚八尺,周七百丈,又増设小南门、月城,至十五年,贼队大至,城遂陷。
皇清顺治八年,寇踞西山,不时攻城城门楼尽毁。五年,副将张文富重修。十二年,守备孙光哲建楼北门,相继修葺。当阳县城旧无城,明成化初,郧阳盗起,同知严瑞筑寻圮,知县姜英又筑之。正徳初,刘千斤反,知县刘程甃以石,周六百四十丈,有竒髙二丈,厚一丈二尺。门四:东曰紫盖,西曰玉阳,南曰凤川,北曰清漳。楼橹亦四,北题曰「仲宣」,从古名也。水门五,皆甃以砖石。西北跨玉阳山东南以沮水、玉泉水为池,引西北真武港水为环。万厯三年,参议玉璇、佥事邓林乔、知府赵睿详巡抚赵贤修拓。经歴任梦榛,知县方岳督成之。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署事县丞张士琪修补东、西南、北城楼及正附城,后圮塌。雍正五年,知县王仲枉补修正城西南城楼。
徳安府:
徳安府城,明洪武二年,守御千户王兴修筑。十二年,千户杨总辟广之郧山东来二涧,夹流而尽于溳水,城据其间,三面水绕如玦,惟北城髙阜无濠池,城周一千一百八十六丈五尺,计六里二百十三步,东南髙二丈四尺,西北减三尺,为门四,上建重楼,成化中,楼圮,千户赵威重修,又绕城为濠,深一丈三尺,东南阔十丈一尺,西北半之,城西南隅架濠而衢,旧有桥,潦水为患,浸及坝堤。千户赵威开拓旧基,用巨石甃砌,斜坡长七丈,阔三丈,有竒,成化中,水复为患,坡亦冲决,千户张能加石修砌正徳十四年,知府马龠复民侵地,建桥水绕如故。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逢榜其门,东曰通江,南曰拱汉,西曰道汉,北曰拱淮。三十一年,水患薄城,知府徐贡元筑堤百里许,称徐公堤。三十四年,知府陈甘两创,筑北门月城,周二十六丈,髙一丈六尺,左右为门四十五年,巡抚徐南金増垣如其髙,势亦壮固。天启中,知府李行志再修怀宗,时巡道赵振业各城皆崇三尺,并二堞为一,又增建敌楼。
皇清康熙元年二年,东、西城楼南北城及北楼倾圮,知府髙翱増修。四年,县令髙聨捷更新南楼。二十一年,知府傅鹤祥复新西楼。二十二年,西北城圮于水,鹤祥甃石,为脚置闸泄之。二十四年,重建西楼东城圮,知县刘世英捐修之。
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城,明成化七年,知县锺弼筑土为垣,长五里,髙一丈五尺。正徳八年,知县孙复置北门楼。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郭贵徳复甃三门,各建楼,东曰朝阳,南曰迎薰,西曰观成,北曰拱极,后知县王廷佐増垣二尺。万厯二年,知县陆勲奉檄修砖城,周五百七十丈,有竒髙二丈二尺,建置四门,楼濠久淤,为居民园舍。怀宗七年,知县蔡宗虞搜括原址,凿浚如旧。九年,寇围七昼夜,恃以无恐。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呉宗孟重修四门,置小亭其上,补修周城,整砌砻密。
应城县城,明成化中知县汪清筑,土为城,周五里,有竒,广七百四十丈,袤四百五十丈。濠环之,为门六:曰怀仁、辅义、立礼、秉智、小南、小北池二,一自东而西入西河。一自古城港迄怀仁而东入渔子港。正徳五年,中原盗起,知县王亨拓垣东出二十八丈,西滨河,缩入五十丈,南出三丈,北出四十五丈,周围一千二百九十丈。嘉靖十三年,知县李调元改题六门城基仍旧。二十一年,知县卢湘修宾阳门楼。三十六年,知县呉哲始甃以砖,周八百七十一丈,崇二丈,址广三丈,有竒更题门额。万厯七年,知县李学诗增甃城五尺。懐宗九年,献贼攻城,知县张绍登守御七日,力竭,城陷,复为隍。次年,逰击冯再荣,奉檄修城。又次年,知县李同春草创官舍,渐次修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王化洽以城陴坍卸筑,寛丈馀,下脚倍之。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知府傅鹤祥协镇,尤三省知县齐国政,见楼堞頺废,各捐俸修建,并两濠,皆疏浚之。雍正五年春,城垣倒塌㡬二百丈,知县唐琳捐俸接修,于六年、七年间补葺一百四丈有竒,刻期告成。
随州城旧土城,明洪武元年,守御镇抚李富等始城之,以南畔湫下徙而北者,半悉甃之,周六百二十五丈,计三里一百七十步,髙二丈五尺,南西北三门,各建楼南楼,右増钟楼为敌舍二十三,为女墙九百五十。𢎞治十三年,知州李充嗣设闗外门四,各建楼,沿闗筑堤,周四里许,濠绕城周围七百五尺,深一丈,正徳中,百户张瑄、朱元,判官孙益,开凿西北,复为堤五十七丈。西建桥,嘉靖二十五年,佥事郑汝舟辟南北二门,复侵地为桥甃以石,知州朱天秩更辟,二濠,始就故道。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孙鋭加砌以石郭外,又作砖,城髙丈馀,周十里,楼六座,以防水备盗。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费永鋐捐资修浚。应山县城旧无城,明初,四衢设门,正徳九年,知县谭一凤増修。嘉靖九年,知县王尚用筑土为垣,采石陶砖,知县王朝璲继成之,既而頺圮。
皇清顺治初,知县蒋永修重加修葺,周六百九十九丈,髙二丈,厚二丈五尺,为门四:各建楼,东曰环秀,南曰聚奎,西曰寳成,北曰拱宸。环城为池,半临汶水,由西绕南而东,汇为深渊,西架二桥,以通行旅。东建桥闸,以司蓄泄,至今称为巩、固。间有圮卸,随时修补。其东西城楼及城门,近渐倾圮。知县姚孔銮捐俸鸠工,修整完好。
荆州府:
荆州府城明一綂志云:蜀闗忠义所筑,晋桓温増修之。明洪武甲辰,平章杨璟依旧基修筑,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髙二丈六尺有竒,嘉靖九年,重修为门,楼六重:新东门曰镇流,楼曰宾阳公安门旧名楚望,南纪门楼曰曲江。西门旧名龙山,楼曰九阳,小北门曰古漕,旧名维城,大北门曰拱辰,旧名柳门,城外掘土为池,阔一丈六尺,深一丈许,东通沙桥,西通秘师,北通龙陂诸水,癸未,献贼,平其城。
皇清顺治三年,巡道李栖凤、总镇郑四维率兵民重筑,悉如旧址。康熙二十三年,奉
㫖特设满洲将军、都统,领八旗大兵,驻防荆州,驻城东,其西为官署,民居中设有间墙。雍正五年,霖雨倾圮。六年,官给帑银三千两有竒,修筑完固。城内界城,雍正七年,给帑金六百两,重修各门楼,俱系雍正三年知府王景皋捐修。
江陵县附郭
公安县城,旧名吕蒙城。正徳辛未,周钺筑土为城,寻圮。嘉靖二年,知县周臣奉议叠砖石筑之。以滨江冲决,城渐溃。知县杨云才议迁椒园,至知县高凤翔始改迁。怀宗时,复徙祝家冈知县张大韶修砌。庚辰,知县赵继鼎重修。癸未献贼,残毁殆尽。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王百男建署于旧邑斗湖堤。八年,知县何国栋始移祝家冈之新城,后令许盘、陆守采相继修葺,雉堞雄壮。又康熙三十八年许盘新开便河,五十六年,知县杨之骈更加修浚。
石首县城,𢎞治中,知县何洽筑土城。万厯二年,巡抚赵贤、抚治都御史孙应鳌、巡按李栻檄知县张一鲲,始建砖城周一千五十六丈,髙一丈一尺,女墙四尺,加其上门楼五池绕城。怀宗时,兵燹倾頺。
皇清顺治中,知县王大年修复。康熙七年,知县魏应嘉重修城垣,间有坍卸,知县邓士灿捐俸修补。
监利县城,正徳中,巡抚秦金檄县丞杜渐筑土为城。万厯初,知县李纯朴始建砖城,周一千八十丈为门五,为池,深二丈,一面小河,通大江。明季,兵火,圮毁殆尽。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蔺完瑝缮修缺毁,重建城楼。康熙十九年,知县程藻修濠补缺。
松滋县城旧无城,成化间始筑土城,名杨城,周五里,髙一丈二尺,为门建楼,有四池,阔二丈五尺,深八尺,北一面临大江。怀宗时,知县何志孟因四方寇警,修筑砖石,献贼屠城,荡为平地。
皇清康熙六年,始议修复,渐次创兴。二十三年,知县陈麟修葺完固。
枝江县城,洪武二十二年设枝江守御千户所,防容美洞蛮,创筑土城。成化四年,指挥李震、许英筑砖城,周千有馀丈,髙一丈五尺,为门五,各建有楼池,东临大江,西临峻岭。𢎞治三年,知县李智开凿,欲通江水绕城以便舟楫,将成,智迁去,议遂寝至。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田禹稼详请修筑,未告成。三年,知县周廷桂始谕众鸠工修举完备。雍正三年,知县陈德荣四五六年,知县许庆逺、乔汧七、八年,知县傅采相继捐修并详,请遵例发帑修筑在案。
夷陵州城,旧在江左,宋徙江右,元复徙江左。明洪武十二年,千户许胜因旧基甃砌,周八百六十三丈,髙二丈二尺,为门七:曰东门,曰中水,曰大南,曰小南,曰大北,曰小北,曰镇川,各建有楼,东南北三面皆濠,阔四丈五尺,深二丈,惟西一面临大江。成化间,知州周正千户常垕甃以砖,怀宗时,献贼平城。
皇清顺治十三年,游击张琦奉委修葺,康熙三年倾圮。六年,知县鲍孜缮修完巩。雍正五年,霖雨,倒塌一百六十丈零。知州何广廷奉文发帑捐银兴修。
宜都县城三国时,呉陆逊拒蜀,于此筑城,号曰陆城。明成化时,都御史杨璇因旧修筑土城。戊戌,知县刘端修、徐斌重修周围六百五十馀丈,髙一丈二尺,濠八百馀丈。门五: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临川,东北曰合江。万厯丙子,知县许梦熊以土城不堪防御,始易以砖石,碑曰「许公城」。怀宗时,贼陷,盘踞不一次。
皇清顺治四年,移寓白洋城垣,尽圮,虎穴其中。康熙元年,总督张长庚檄知县叶大生修筑,创建城楼。十三年,又为呉逆残缺。三十六年,知县刘显功捐修始复旧观。今年久,间有倾圮,知县张廷琛现在修浚逺安县城古城,临沮在南漳界元迁亭子山下,明成化间筑城东荘砌以砖石周八百馀丈,髙一丈八尺,为东西南北门,四建有楼千户朱纲,増筑䕶城堤以防水池,阔二丈,深丈馀,怀宗甲戌,寇至城陷。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周㑹隆莅任,露处山麓,请修城堞,因河为池。十一年,水涨城圮,知县卢运昌营筑。十五年,大水,城复圮,知县安可愿重修,至康熙四十一年倒塌,止存基址。
襄阳府:
襄阳府城旧有城,负汉屏岘,其北周以断岸,故不池,东西南凿山为池,与樊城市对。晋羊祜、杜预、朱序,宋吕文焕所守,皆此城也。元季頺废,明初乙已,卫国公邓愈因旧址修筑新城,周一十二里而赢,髙二丈五尺,为门六:曰东南西大北、小北东长俱有子城。各为角楼者一:南门楼一,成化中,都督王信重建,其东南、西南各楼一,东北角楼一、花楼十,东西大北、东长门楼四。𢎞治中,副使毛宪、重建知府万振孙易东曰阳春,南曰文昌、西曰西成,大北曰拱辰,小北曰临汉东,长曰震华焉。城北以汉江为濠,计四百丈,东西南三濠,通计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正徳丙子,夏汉水大溢,新城塌者三十馀丈,按察副使聂贤躬督堙塞,水少杀,即佣工取石仙人洞犬牙甃砌精坚,逾旧起大北门至东长门,修砌泊岸,长二百八十丈,髙二丈,又筑子堤于江,以䕶旧岸,址阔八尺,髙五尺,长二百八十丈,襄人呼为「聂公堤」。嘉靖三十年,汉水屡溢,分巡陈绍儒分守雷贺修复。三十九年,大水,知府汪道昆重修,隆庆二年,堤复溃。新城圮,分巡副使徐学谟檄府益甃老龙堤䕶城,居民始安。怀宗辛已春献贼寇襄城楼警铺,俱毁。都御史袁继咸亲督修砌。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城楼暨西南城狮子楼。壬午冬,被闯贼残毁。
皇清顺治二年,都御史徐起元檄委同知贾若愚,自小北门城上西至南城各险要处,用砖石修砌御敌炮台二十九座。五年,都御史赵兆麟檄副使苏宗贵重修西城大楼,檄知府冀如锡重建南城大楼。檄同知□腾茂、张仲重修大北门城楼,建小北门城楼,檄知县董上治重建东城大楼,以至城外三桥并敌楼,濠岸俱各完葺。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城,宋孝武永初元年,筑宜城大堤为县,周十一里,元仍旧制。明成化初,知县郭泰筑土城二里许,后知县海澄、重修王绪建四门楼林,典辟马道倍城趾。正徳六年,知县朱崇学创置砖城,髙一丈五尺,周八百丈,池深一丈,周九百丈,为门四,曰望江、凝晖、来逺、拱辰。嘉靖三十年,知县郝廷玺拓城西冈避水患,添小南门。隆庆六年,水溃城堤,知县雷嘉祥重甃砖,周围五里,有竒,髙一丈七尺,基广三丈,面阔一丈馀,五门俱建楼。万厯二年,巡抚赵贤㑹抚治孙应鳌,移檄督工修砌,加崇五尺増,建警铺五座,视前尤为壮丽。
南漳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初,刘、石倡乱,有司更筑周三里,岁乆頺塌,𢎞治中,知县赵泰新之,髙一丈六尺,厚一丈五尺,上施木架,覆以瓦,为门三,正徳丙子,知县萧浩甃以砖,为门四。嘉靖六年,知县宋屏因城逼近西山,拓城北广一里,今北郭无门,又增小东、小西二门,凡门五池,阔二丈,深一丈。
枣阳县城旧土城,即宋县令孟宗政所守,故址无楼橹、城隍,明景泰间,知县夏亨修凿。成化间,知县杨瑛始甃五门,曰向明观、光寅宾阜城西。成𢎞治间,知县王显髙置楼正徳。七年,流贼逼攻枣阳,城㡬陷,知县安邦创置砖城,周四里二分,髙一丈一尺,厚一丈八尺,为门五,各建楼一池,广十丈,深六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李翼龙重修。万厯元年,知县王应辰移南门于文庙前,改门名崇文,建楼其上,周围加六尺,视昔愈固。怀宗时,知县金九陛增髙周城各五尺,浚池亦如之。
皇清雍正六年,知县邱彦升补修谷城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初,知县王溥增筑之,周二里,髙一丈二尺,厚五尺,后知县段锦为三门。正徳十年,知县康琮始甃以砖,髙一丈五尺,厚一丈,池深二丈,阔如之,知县杨文焕增修。隆庆二年,分巡副使徐学谟檄知县苏继文修砌。万厯四年,知县王执中修完,増建西郭门,周回加髙三尺,凿深城濠。怀宗己卯,献贼掘平,巡抚宋一鹤、抚治袁继咸委保康知县陶懋中造砖修砌,知县周建中告成。
皇清雍正二年,被水倾塌,知县归琏补修光化县城,明初创筑土城,正徳九年,知县黄金甃以砖,周九百六丈,髙一丈五尺,为四门,知县王瀊修石堤以障水城,不浸者四十年。至嘉靖三十年,大水泛溢,城始堕,知县王郁、郑曼继修复圮。隆庆六年,本府通判马昌署县事,请十三里桥东依阴城镇为新城,延袤一千六百步,髙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俱砖石砌,四门各建楼,曰迎晖、登云、通江、拱辰四隅,各为小楼,曰揽萃、思贤、曙光、挹汉东西濠,各长四百五十步,阔二十五步,南北称是。
均州城,明初守御千户李春修筑,永乐中甃以砖石,周六百丈,有竒髙二丈五丈,阔一丈二尺,池深三丈,阔六丈,为门四:左右开水门,以便樵汲,惟西夕照门,虽设今塞东,以汉水为濠,西南北俱凿濠,深一丈五尺,广称之。
皇清雍正二年,知州髙泽宁、七年,知州许大壮,相继増修郧阳府。
郧阳府城旧无城,明天顺八年,盗起,知县戴琰为土城备之。成化十二年,建行都司置府,卫抚治都御史原杰展筑,甃以砖,石周六里八百馀丈,髙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宣和,南曰迎薫,旧名敷惠,西曰平理,北曰拱辰。旧名水门。其池西临江,东北绕山麓诸溪。正徳中,知县王镇浚之。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章焕又以东北一带,开筑二百馀丈许,六里有竒,正东増一门,曰时雨,盖府学面门也。四十五年秋,大水,东南城圮,都御史刘秉仁修筑之,髙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为警铺二十为门,楼七,为瓮城楼,三为角楼,一规制始备。北城大半皆枕山西南一带阻汉水,唯东门外凿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馀丈。
皇清雍正二年夏,汉水泛涨,东南城圮里许,知县卢上进捐资修补。
郧县附郭
房县城旧土城,明洪武中修筑,成化初,増修髙二丈,周围七百二十五丈二尺,计四里有竒,为东南西北四门城,楼下有池,怀宗七年,流冦陷房楼铺俱毁。十年,知县郝景春捐俸补修一百七十馀丈,池之淤塞者浚之。十二年,张献忠陷房屯营,三月,城垣尽平。十四年,抚治王鳌永请发帑金,敕均阳营副将李成章督兵修筑以房,令刘天民监之,城工始竣,各楼警铺未建而贼至。
皇清顺治九年,郝逆据房,逮癸卯厯十有二年,城复圮坏。是年贼平,秦帅王一正发兵修之。康熙六年,知县傅六吉、典史髙标补修。
竹山县城旧土城在上庸水之北,明成化三年,山冦石和尚等啸聚,始甃石筑。今城周三里,髙一丈四尺,十四年展筑,计周五里,为门四:东曰迎宾,西曰广泽,南曰迎恩,北曰观澜。七年,守备指挥李仁、王纲等重修。𢎞治九年,都御史戴珊复拓之。正徳五年,分守道白金虑、广泽门西通川省筑土月城,随甃以石,知县何洁建楼其上。隆庆元年,知县雍世哲改迎恩门于县治之东南,而以旧门为水门。又修广泽月城。明末甲戌,献贼陷城,悉为平地,今尚未修筑。
竹溪县城旧土城,在竹溪河之北,明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创筑,周三百四十九丈,髙一丈,为东西南北四门,建楼无池。𢎞治元年,知县吕聪浚凿。十三年,知县傅亨昌修葺正徳。九年,知县张瓉以土城易圮难备,不虞取石更筑。万厯甲戌,知县周继文议増髙五尺,添设四角楼工未毕,知县陈希欧续成之,献贼掘为平地。
上津县城。明成化四年,始筑土城。明末兵毁郧西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十二年,参议杨琚、副使费臻、佥事周谟奉抚治原杰,檄督通判郑理创筑。成化十九年,都御史王睿复檄知县侯爵鼎修筑之。周六百三十步,髙一丈三尺,覆以瓦,为门四,各建楼凿池绕之,池深一丈。正徳八年,知县陈谧计度砖砌,未果。十六年,知县范继志成之。其角楼四警铺八则。嘉靖九年,知县邵阳建后北门外泥沟水发,冲城知县黄珝以石甃城内址。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贺绳烈重修。保康县城旧无城。明𢎞治十一年,知县苏惠和始筑土城。十六年,抚治王鉴之展筑,周五百一十五丈,髙一丈三尺,覆以瓦,为门五,迎晖迎秀,迎明迎思迎翠外,绕以池。嘉靖十二年,都御史胡东皋甃以砖石。后河水冲頺,西北知县张世绩重修,外筑石堤七十馀丈,久雨复溃。通判温大通、修之知县潘可贤又修水堑及阳河口沟堤。明末,流冦出没,城尽倾圮。
直●归州。
归州城旧城,原在江南,明嘉靖十四年,地忽陷裂,城舍倾圮,始迁于江左,今丹阳地周围六里,一千八十一丈五尺,髙一丈九尺,为门四:东四迎和,南曰兴贤、西曰瞻䕫、北曰拱极,明季为冦,往来盘踞,城垣頺废。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州曹熙衡始入城,芟芜集众,立城门。四十二年,知州魏国璘捐修兴门及城楼,雍正七年,瞻䕫门圮,知州郭良昭重修。
长阳县城前后有东峰、凤凰诸山,壁立环绕,四面阻塞,西则施州、建始诸水,奔流赴壑,㑹为清江,东出大河而治中域焉,诚天然城堑也。宋元筑土城,明因之。怀宗十六年,知县朱方乾详请修筑于临江,一面甃以石,并建东南西门城楼后山一面累土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镇邦率蛮兵攻陷怀宗,时隳于闯贼。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樊维翰修复兴山县城,旧无城,明𢎞治初,知县刘孜筑土城,正徳中,知县谭溥、胡安、叶槐继修,髙一丈,厚七尺,周围三百二十四丈,为门三:东曰迎恩,南曰观澜,西曰来逺。嘉靖九年,知县李廷实因北山麓増筑土城,砻石为基,辟北门以守御,然山水骤涨,屡修屡圮,自明末贼变,倾废殆尽。
巴东县城旧无城,按巴东前临川江,后耸崇山自然之城堑也。
恩施县城,即施州卫旧城,在今元妙观及睡师崖下,地因山为之,元仍旧。明洪武十四年,指挥朱永拓址甃石,周九里,有竒,髙二丈五尺。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皆天然城堑,上设串廊警铺。女墙为门四:东曰清江,西曰西顺,南曰南阳,北曰拱北。
大田所城,附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户郑瑜,用石甃筑,周五百丈有竒,阔一丈,髙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为东西南北四门。
公署附
武昌府:
总督部院,在望山门内,后因移驻荆州,提镇居此。康熙二十一年,总督董卫国还镇重修。
巡抚都察院。明景泰四年建,署于布政司。有隆庆五年,都御史张仲羽迁于凤凰山南。癸未,火。
国朝顺治十二年,巡抚刘兆麒迁于后所营要路口,巡抚王新命重修。康熙五十六年,巡抚张连登重修二堂三堂。
提督学院,明正统十一年建于按察司左。明季兵燹。国朝。顺治十七年,学使周起岐即旧址建堂署考厂。康熙七年,总镇刘应志乞作镇署。十年,总镇奏裁按察使阎廷谟移作司署。十七年,学使蒋永修于前所营买地修建,今因之。
巡按御史察院,明永乐元年设于布政司左。正统十一年灾。正徳八年重修。
国朝顺治十八年裁,今废。总镇府在布政司西南。明季毁。国朝顺治中,提督柯永盛僦居民舍。康熙初,移镇荆州。十年,还镇武昌,即总督新署居之。二十三年,移驻常徳。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在黄鹄山阴。明洪武改行中书省。正统十一年灾。十三年,左布政马瑾重建。癸未,兵毁。国朝康熙四年,左布政刘显贵重建宏厂,倍于旧制。后布政徐惺继修。
经歴司,在司署右。
照磨所在司署左。
广备库大使在司署右。
右布政使司。在司左。康熙三年,分藩移驻长沙。督粮道。旧在布政司西,明季兵燹。
国朝顺治间,参政李发藻移建前抚街,今仍之永丰库大使在道署前。
分守武昌道署,在学院署右。明季兵毁。国朝康熙十二年,徐惺即旧署修之。雍正七年,移驻黄州。
湖北提刑按察使司,在平湖门内黄鹄山南。明洪武三年建。正统十一年灾,后重建,明季兵毁。
国朝初即民居为署,在灵山寺北。康熙四年,按察使阎廷谟仍移平湖门,王毓贤重修。
经歴司,在司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右。
驿传盐法道,署在学院,署左都指挥使司,在文昌门内。明季毁,国朝顺治中,都指挥包鸿陆即旧趾重建。康熙中改为都司署。雍正二年裁。
知府署在汉阳门内,明洪武甲辰剏建。正统十一年灾。天顺三年重建,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七年,知府王维屏即旧趾重建。康熙七年,知府张璠、杜毓秀、武廷适、尤汶相继修葺。
同知署在府署左。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右。
大有仓在府北。
积榖仓原贮赎谷备赈,后废巡抚刘兆麟重修常平仓,在平湖门内贮赎榖备赈,总督祖泽逺建,雍正六年,更建于新兴一铺。
军民永利仓,在文昌门外,滨江。明成化中,设贮全楚,漕米仓成,洪波汹涌,铸两铁犀镇之。明季兵燹,国朝置仓屯,贮本府兑军漕米。
南粮仓在花堤。
钱局旧在长街西,雍正七年,复设寳源局于保安门内料钞厂,在汉阳门外。
教场在武胜门外正㕔三楹。明季兵燹,国朝总督罗绣锦、巡抚迟日益重建小教场一名阅马厂在废藩左正㕔三楹,巡抚刘兆麒建。
育婴堂一,在宾阳门外。旧建一在汉阳门内,雍正九年,督抚司道捐建。
养济院在忠孝门外。
劝农亭在小塔寺左。
漏泽园,在宾阳门外。
江夏县。
知县署。明洪武九年建汉阳门内,后改置凤凰山下。国朝因之。大门、仪门、堂宅知县刘朝英重建,金廷襄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旧在县署左,今移明月桥右。典史署旧在县署左,今移崇府山下。金口镇巡检司,在县南六十里。□鱼口镇巡检司。在县南五里。浒黄洲镇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东湖马驿,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坡马驿,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将台马驿在县东。康熙四十四年裁归县社仓。雍正元年,总督杨宗仁。 题请设建,分贮各乡四十四处。
武昌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创建。嘉靖中增修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春枝、熊登相继修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明洪武三年建典史署,在县署右。明洪武三年建金子矶巡检司。在金牛镇县南一百二十里。白湖镇巡检司。在县西九十里。
常平仓在东闗外。
社仓分贮各里,共三十七处:嘉鱼县。
知县署在龙潭山前东岭,明洪武甲辰建,成化间相继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石头口镇巡检司,在县南八十里。箅洲镇巡检司。在县北四十里。常平仓在县署右。
社仓分贮各里,共一十二处。蒲圻县。
知县,署在儒学后。明洪武二年建。成化九年改造,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仪门内左。
羊楼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雍正五年裁。官塘驿,在县东六十里。
港口驿,在县西六十里。
凤山驿在县北。雍正六年裁归县常平仓,在县署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四处:咸宁县。
知县署在永安桥西。明洪武甲辰创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咸寜驿在县西。雍正六年裁归县。常平仓在县城南。
预备仓五。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九处:崇阳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常平仓,在县署内。
预备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乡,共三处:
通城县。
知县,署在邑中央,明洪武乙已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县署内。
社仓贮化成寺。
兴国县。
知州署在龙蟠山南,明洪武甲辰建,二十五年,重国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髙梦龙重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仪门内。
吏目署在州署内。
富池镇巡检司,在州东六十里。黄颡口镇巡检司,在州北六十里。常平仓,在富池镇。
漕粮仓在富池镇。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处。大冶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旧在县署东。雍正三年,知县周之相、县丞张国梁捐建西市。
典史署。在县署东南。
道士洑巡检司,在县东十里。常平仓,在城东市四铺。
社仓分贮各里,共六十二处通山县。
知县署在罗阜山麓。明洪武三年设,嘉靖二十一年重修。
国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县许鼎新、雍正二年,知县李埂相继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南。
常平仓,在县治西。
足民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二处:汉阳府。
知府署。在凤栖山南麓,明洪武三年建。嘉靖十五年修。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间,寄治民居。康熙元年,知府杨必达即旧趾。重建七年,知府陈国儒继修规制始备。
通判署在府治西。雍正五年,移驻汉口,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治东,今裁。
司狱司。在府南。
通济仓,在县西南。
预备仓,在三槐里。
便民仓在大禹庙侧。
常平仓。雍正七年,奉文以通判旧署改建汉阳县。
知县,署在府署西。明洪武二年,建正徳间火知县,袭重建。明季兵毁,寄治民居。
国朝康熙中,知县张介眉建于府学,东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汉口镇巡检司,礼智司署为通判,移驻巡检,暂寓民舍。雍正五年,添设仁义司,居废天主堂。
沌口镇巡检司,在县西南三十里。兵燹后,移镇下蒲潭。
蔡店镇巡检司,在县西北六十里。新滩镇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百人矶巡检司在东江脑,今裁。
社仓分贮各里,共二十七处。汉川县。
知县署在阳台山东,明洪武初建,宣徳中重修,国朝康熙中,知县梅琮増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西。
刘家隔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预备仓,在县东一里。
便民仓,在刘家隔西。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处。
黄陂县。
知县署在鲁台山西。洪武初建,明季兵燹,国朝顺治间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大城镇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预备仓在县东。
便民仓在滠口市。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五处:孝感县。
知县署。明𢎞治中,建正徳中修葺。明末兵毁。国朝顺治间,知县张士擢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左。
小河溪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马溪河巡检司,在县东四十里。预备仓在县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处。
黄州府:
分守武汉黄道署,在清源门内,雍正七年,自省移驻知府署在城西南清源门内。髙阜即古西城,明洪武时创建,正徳中嗣后。
国朝因之。
同知署,在府署西。
通判署在府署东。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西。
军储仓,在府北。
预备仓,在府南半里。
便民仓,在城南二里。
教场在城外。
黄冈县
知县,署在府署东。明洪武戊申建。嘉靖中增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右。
典史署在县署左。
团风镇巡检司,在县北五十里。阳逻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李坪驿,在县北五十里。
阳逻水马驿,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齐安驿,在清源门外。雍正六年,裁归县社仓,分贮各里。
蕲水县
知县署在城东南,明洪武初建、正、徳间増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左。
兰溪巡检司,在县西南四十里。巴河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巴水驿,在县西四十里。
浠川驿。在县西。雍正六年裁归县。预备仓在县南。
便民仓在县北。
社仓分贮各里。
罗田县。
知县署。明洪武中,建于官河渡,成化中重修。嘉靖辛丑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多云镇巡检司,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预备仓,在多云镇。
便民仓,在县南一里。
社仓分贮各里。
麻城县
知县署。明洪武七年建。正徳中重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兵备㕔,在县西七十里。岐亭旧设捕盗通判,国朝分本府同知驻守。
虎头闗巡检司,在县东七十里。鹅笼山巡检司在县西四十里。预备仓五,县署东二、阎家河一,白杲河。一白塔河,一社仓,分贮各里。
黄安县
知县署。明嘉靖中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中和巡检司,在县南十里。双城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预备仓在县署左。
便民仓在县南。
社仓分贮各里。
蕲州
知州署。明𢎞治十一年建。国朝。顺治间重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右。
吏目署:在州署东。
茅山镇巡检司,在州西六十里。大同镇巡检司。在州北一百八十里。西河驿。在州北六十里。
蕲阳驿在州西。裁
便民仓在州北门外。
广储仓在州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
广济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増修。国朝顺治八年,知县毛华鹏重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马口巡检司,在县南七十里。武家穴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广济驿。附郭。
双城驿,在县东六十里。
预备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里。
黄梅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成化中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新开口巡检司,在县西六十里。清江镇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亭前驿。在县东北。
孔垄驿。系清江镇巡检,带理通㑹仓,在县西一里。
便民仓在清江嘴。
社仓分贮各里。
安陆府。
知府署即旧安陆州署。明嘉靖十年改州为府。国朝顺治初修葺。康熙五年,毁知府张尊徳重修同知。署旧在府治东北,雍正七年移驻沔阳州黄蓬山。
通判署旧在府治西,雍正七年,移驻沔阳,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厯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新添铺公馆在府北四十里。旧口公馆在府南九十里。预备仓四,阳春门外一城南村。右一城北村。一:新兴。村一:
锺祥县
知县署即广盈仓,旧址在威武门内,明季毁于兵火。国朝康熙四年,知县陈起鹏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石城驿附郭。雍正六年裁归县。郢城驿。在县东。
丰乐驿。在县北六十里。
常平仓,在阅武门内。雍正七年,即天主堂改建新仓社仓分贮各里。
京山县
知县署。明洪武元年创建。嘉靖十七年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署东。
便民仓,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新仓十:积字仓、贮字仓、上字仓、闗字、仓国字仓、计字仓,常字仓,平字仓,下字仓,轸字仓。
社仓分贮各里。
潜江县。
知县署。明洪武元年建。𢎞治十二年増修,隆庆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裁。
主簿署,在县署西。
典史署,在县署东。
预备仓在县西。
便民仓二。县南一县,西一常平仓,在西闗。
社仓分贮各里。
沔阳州
知州署,在州西隅长夏门内,即卫署改建州,同署在州署西。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东。
吏目署在州署西。
沙镇巡检司在沙湖。
茅镇巡检司,今移驻锅底湾,预备仓在州西北。
便民仓在州西北。
社仓分贮各里。
天门县。
知县署。明洪武三年即卫址改置。成化中重修,国朝因之。康熙间,知县李廷辅武介谷潘经世,前后续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乾镇巡检司,在县东八十里。预备仓在县西。
便民仓,在县东。雍正三年,知县呉文煊建新仓,在岳家口。
社仓分贮各里。
荆门州
知州署。明洪武二年建成化、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州同署,在州署西,今移驻沙阳,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东。
新城镇巡检司。
仙居口巡检司,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建阳司巡检司。
荆山驿,附郭。雍正八年裁。归县建阳驿。在州南九十里。
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
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预备仓四,都察院旁一,新城。镇一,却陂。村一,红花。村一。
便民仓三,沙洋镇一,石箅镇一。后港镇一社仓分贮各里。
当阳县。
知县署,在玉阳山东南。明洪武迁万城,寻复故址,国朝因之。雍正七年,知县王仲桂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裁。
典史署,在县署西。
漳河口巡检司,在县北一百里。预备仓在县署东。
社仓分贮各里。
徳安府:
知府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创建,正徳、嘉隆间,相继修葺,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七年,知府李慎修重建。十二年,知府李藯春増修。
同知署,在府署东。
通判署,在府署西。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康熙三十八年裁。司狱司在府署西。
大盈仓在府署东。
义仓。顺治十八年,知县宋尔祁建安陆县。
知县署在府署南。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髙窍镇巡检司,在县南三十里,今改置随州合河店。常平仓在县南新建。
社仓分贮各里。
云梦县。
知县,署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署北。
社仓分贮各里三十五处:应城县。
知县署,明景泰二年建,正徳中増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﨑山镇巡检司,在县北二十五里。预备仓,在县西北。
常平仓在县南。
馀字厫新设
社仓分贮各里。
随州
知州署。明洪武元年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东。
合河店巡检司,在州南七十里。唐县镇巡检司,在州西北九十里。出山店巡检司,在州西北八十里。梅邱镇巡检司,在州西北九十里。预备仓在州北。
便民仓。在州城外半里。
义仓五。髙店一,唐县。镇一,梅邱。镇一、观庄店一,云潭。港一。
厫所八,以时和年丰,民安物阜,编号系新设社仓,分贮各里。
应山县。
知县署。明洪武十三年创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平里市巡检司原在县西南,雍正十年移驻黄土闗三里店。
预备仓在县北。
富积仓在县北。
便民仓在平里市镇。
社仓分贮各里五十二处:荆州府
分巡荆州道,署在城西南。知府署原在南纪门北。洪武初,以其地为湘府,因迁城东。
国朝因之,康熙二十二年,禁旅驻城东,乃以府署为将军府。二十四年,以总督府为署府,在西城。
同知署,在府署东。
理事同知,署在府署。南托塔坊通判署旧在府署西,雍正七年移驻沙市,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今裁。
司狱司。在府署西。
工部抄闗分司,在府治西南,新置教场,在城北。
常积仓在府南。
预备仓,在公安门外。
江陵县。
知县署明建湘府城中,自沙市迁此,正统、成化相继増修。
国朝因之,康熙中,迁建城隍庙西,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虎渡口巡检司,在县西南二十里。沙市巡检司在县东南十里。郝穴口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龙湾市巡检司在县东一百二十里。荆南驿在城西。雍正八年,裁归县便民仓在沙市。
社仓分贮各里。
公安县。
知县署,在县。中央明末,迁城创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西南。
典史署,在县署西。
孱陵驿,在县北六十里。
孙黄驿,在县南五里。雍正八年裁归县。预备仓在县南孙黄驿。
社仓分贮各里。
石首县
知县署在龙盖山西。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预备仓,在县北门内。
便民仓,在县西二里。
社仓分贮各里。
监利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窑圻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白螺矶巡检司,在县南一百四十里。瓦子湾巡检司,在县东八十里。分盐镇巡检司在县西北二十里。预备仓在县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
松滋县:
知县署在瀼口上。明洪武初建,嘉靖中増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红崖子寨巡检司,在县南一百里。便民仓。在县东十五里。
社仓分贮各里。
枝江县
知县署在金鸡山麓。明洪武初,建成化、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广济仓,在县南。
社仓分贮各里。
夷陵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明洪武中建。正统中重修。明末兵毁。
国朝顺治中,知州朱长䕃建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东。
吏目署在州署西。
预备仓在城东南。
广济仓,在州东。
社仓分贮各里。
宜都县。
知县署在清江口。明成化中重修。明末兵燹。国朝康熙元年,知县叶代生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善通闗巡检司,在安福铺。预备仓在县东。
义仓二,一在白洋渡。一在兴山坊、社仓,分贮各里。
逺安县。
知县署。明成化中建十七年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逺安仓在县北。
预备仓三,县东一、旧县一枧口,一社仓,分贮各里。
襄阳府:
分守襄阳道,署在城内。
知府署在南门内。明洪武乙已建𢎞治庚戌重建,国朝因之。
同知署。雍正元年移驻樊城,通判署在府署东。
敎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厯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康熙三十八年裁。司狱司。在府署内。
樊城公署,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间,抚治赵兆麟檄知县董上治重建常平仓。
预备仓二,府前一府、西一襄阳县。
知县署,在府署西北隅。明洪武中建。天顺初重修。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初,移建学校坊,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油坊滩巡检司在北泰山庙双沟巡检司在县北七十里樊城巡检司,改置柳树头。汉江驿,在县南五里。雍正八年裁归县。吕堰驿,在县北七十里。
社仓分贮各里。
宜城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清水港。
鄢城驿,附郭。雍正八年,裁归县。预备仓在县东。
存留仓在县南。
常平仓。
社仓分贮各里,共三十三处。南漳县。
知县。署在城西。明洪武初创建。正统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右。
方家堰巡检司。在县东五十里。存留仓在县署西。
常平仓。
社仓分贮各乡。
枣阳县
知县,署在沙河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东。
存留仓在县西。
常平仓仪门内二仪门外二社仓,分贮各里。
谷城县
知县,署在城西。明洪武中建。成化初重建,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预备仓,在县西北。
便民仓在县东。
常平仓,在县署东西二处社仓,分贮各里。
光化县。
知县署在古酇城西南隅。明洪武中,建正徳中重修,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左旗营巡检司。康熙二十八年,移驻周家嘴。预备仓在县西。
常平仓二处
社仓分贮各里。
均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隅。明永乐中建,明季毁。国朝康熙八年,知州佟国玉买民基扩创,公署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内。
预备仓在州西。
广积仓在州西北。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五处:郧阳府。
知府署在城西。明成化十三年建,国朝因之。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歴司,在府署左。
大丰仓,在府西南。
预备仓在府署内。
郧县
知县署旧在府治西,明洪武初设。明末兵燹,今移府治东察院后。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房县
知县署在城西隅,旧为州。明洪武八年改县。明季兵燹。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傅六吉即旧址创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板桥山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竹山县
知县署。在城西南隅。洪武中,建明末毁。国朝康熙四年,知县萧功一于旧址重建。三十三年,知县程溥于旧治之东改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常平仓建立八社。
社仓分贮各里。
竹溪县。
知县,署在城东。明成化中,建明末毁。国朝康熙四年,知县曹席珍即旧址修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六。县城内五中峰寨一社仓,分贮各里。
郧西县
知县,署在城东隅。明成化中,建明末毁。国朝顺治五年,知县贺绳烈于南门内筑室为垣梓潼庙。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保康县。
知县署在蛇峪山麓。明𢎞治五年,建明末毁。国朝康熙四年,知县李粹白于旧址重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直●归州。
知州署在楚峰山下瞻䕫门之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増修,明末兵燹。
国朝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西。康熙二十八年裁。雍正八年复设吏目署,在州署西。
南罗口巡检司,在州东十五里。牛口巡检司,在州西九十里。预备仓在州西。
社仓分贮各里。
长阳县。
知县署在凤栖山东。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明末兵燹。国朝康熙戊寅,知县朱登俊捐建,雍正三年,知县李恂修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蹇家园巡检司,在县西三百里。预备仓在县左。
社仓分贮各里。
兴山县
知县,署在罗经山前。明𢎞治初,建后毁。国朝康熙辛酉,知县王熙隆重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髙鸡寨巡检司,在县东北一百里。预备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里。
巴东县
知县署在巴东山下,明洪武初建。正徳间,盛杲、嘉靖间,王鲁万増修后毁,邹光裕改建寿亭寺,髙尚徳复故地,毁于兵。
国朝康熙初,蒋希古司世教陈说次第修。建康熙十九年,齐祖望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野三闗巡检司,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预备仓,在县西山川坛前。
便民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里。
劝农亭,在县西南二百里。恩施县。
知县署即原卫守备衙门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即原千总衙门。
大田所巡检司。即原大田所衙门。
湖广通志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