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十二
山川志
宝庆府:
邵阳县
六亭山在城内。宋毛宪《郡州镇邉楼记》:州治西南可半里许,群山崛起髙,下牙错烟,朝月夕,贡异纳竒,昔人作六亭,囊括其胜,绣谷遐观峙其肩,苍雪寒碧䕶其趾,楚望杏冈、丹井,月池映带,左右士君子往往作为歌诗记文,以侈其事。
小佘湖山在城东三里,有申泰芝祠。马鞍山在城东四里,以形似名龙山,在城东八十里。明一统志龙山,秀峰四出,面面相𩔖,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二泒,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
四望山在城南二十里,居邵阳东安、零陵、祁阳之间,其上皆可望见,故名「水」分数泒流于府境者,为霞水,迳花桥下㑹邵水。
髙霞山在城南一百里,唐李霞飞升处,下。有李霞观、临霞水。
大禹山,宋陈伯震大禹山,慈寿寺记》邵阳县之北四十五里,有大禹山,而庙在焉,居邵河六十六滩之上。石门山在城北四十五里,两山夹峙如门,资水歕激而下为茱萸滩。
七里花山在城北新宁乡时,见白云生其上。有望云寺,多古木异卉。
大佘湖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山有石岩,岩有石如悬,岁旱有水自悬石滴下,则雨唐申泰芝冲举于此。
邪姜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一名大云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水经注:承水出邵陵县界邪姜山,洛阳山在城东北二里。明一统志:洛阳山有石室,唐申泰芝往来其中,明皇感梦,以像求得之,赐号大国师。泰芝世家洛阳,故以名山,资、邵二水㑹流其下。棋盘山在城南五里。明一统志:石盘广六尺,有棋痕,名胜志。诸葛亮犒师于此,名祭旗坡。
资水在城北,源出路山,禹贡「九江」之一。汉书地理志「都梁县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过郡二,行千八百里」。水经注》:「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谓之大溪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
邵水在城北,源出龙山岳平顶。水经注》:邵水东㑹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至邵陵南,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陵水口。
应水《水经注:「应水出邵陵县,歴山崖隥,险阻峻崿,万寻
馀溪水,《水经注馀溪水出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详见永州府祁水。
白羊滩在城西。
孔雀滩在城西,其势峻急。茱萸滩在城北四十里,广舆记茱萸滩,水势险恶。昔人甞建铜柱于岸侧,以便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难,此其首也。又《湘州记》:邵陵县有大溪,名茱萸江。䣃甲池在六亭山下,相传汉张飞䣃甲于此,因名龙池,在城东龙山中,多五色鲤。又新化县文仙山亦有龙池。
彩塘在城东。
野鸡塘在城西三十里。明《一统志》:塘侧石崖峭壁上有二鸡形,毛羽宛然。
慈惠泉在城内。
濂、泉在城南,宋濂溪周敦颐来摄事,常饮此泉,故名仙泉井,在城市东,一名曹婆井。《明一统志》:昔有曹婆卖酒,甞有道人来索,媪饮之,不厌,道人与药一丸,云投井中则作酒。媪如其言,井水皆香,美成酒后,道人复来,媪言无糟饲豕,复与一丸投之,则皆水矣新化县。
梅山在县南四里。宋史》:西南诸蛮传梅山,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熈宁五年,开梅山得其地,诏置新化县。章敦开梅山诗,开梅山,开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歩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巅,负厓直,上视南岳回首,蜀道犹平川。宋吴致尧《开逺桥记》:介荆湖之间有两梅山焉,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
火溪山,在县南四十里。
石槽山在县南六十里半,山有飞瀑数丈。金凤山在县南一百里。
牛栏山,在县南一百里,山径险峻,旧为控扼之所。文斤山在县南一百里。唐书地理志,邵阳有文斤山。明一统志,山有三峰石,壁峭絶。半山有石室,石桥可陟而登,旁有龙池。晋髙平,令文斤修炼于此。
熊胆山,在县北一百里,多出异兽。其山迤逦延袤,西接巴、黔。
青云洞在县北熊胆山下,洞深不可测,有瀑布,飞流数丈。
青山洞在县北,苍石环起,呀若洞府,鸾骞虎踞,竒怪万状。
城歩县
太古山在县东九十里。
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道通绥宁。明万厯间,知县竹宻建堡于此。
黄茅岭在县北九十里。
武冈州
都梁山,在州东一百三十里。《水经注》,「大溪又迳都梁南。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緑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逺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荆州记》:「山上有水,其中生兰草,因名都梁香,形似藿香。
紫阳山,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汉《谏议、周仪》读书于此。枫门山在州西四十里。
古山在州南五里,上有瀑布泉。云山在州南十五里,为道书第六十九福地。明一统志山,有七十一峰,宋郡守汪中立建。七十一峰阁。有日华山、月华山、杏花坞、投龙洞、猿藤水道者,岩侯公洞,宋陈与义云山诗崒嵂。竒峰万叠横山花开后暖风轻。楚天曙色才分处,一带烟光画不成。
雷霆山,在州南二十里。
礼仙山在州南,上有洞,其深不测。武冈山在州北五里。《水经注》:「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
角尖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寳方山在州东南五里,有洞,凡八门,其径窦委宛相属。洞之上怪石参错,不可名状,而天柱、云根最有名。南山在州东南十里。
金城山,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为道书第六十八福地。《舆地志》:石真人修炼此山,号曰仙都」。
竹坪山,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唐糺山在州境。《后汉书郡国志》都梁有路山。《水经注》: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
铜鼓岩。在州北三十里。
金钟岩在州东南二十里,翠乳交滴成钟形,圆通洞在州东三十里,中有石,乳结如寳葢,和合石在州城内,二石相合,髙二丈,上有秦卢侯二生仙迹。
都梁石在州南城下,髙围丈馀,崭然独峙,都梁水广。舆记水出武冈州城西南,㑹夫夷水,经新化、益阳界,入洞庭。
济水源出城歩,经州城南,东流与资水合。《文献通考》:武冈有济水。
白香湖在州境。
黄塘坡在州城西。
明月,池在州城内深百丈。武陵井在州治西南。旧传与武陵溪相通。新宁县」。
峎山在县西十五里,上有石如人状。樟木山在县西四十里,广舆记下。多猺民,皆鸟言。花溪山在县西七十里,猺獠环居其下。
九龙山在县境。九域志:莳竹县有九龙山。夫夷水由县左达大罗江入资水。水经注「夫水出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迳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夫水又东注邵陵,谓之邵陵浦水口。
岳州府:
巴陵县
巴丘山在城内,亦名巴蛇冡。岳阳风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三国,吴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即此。君山在城西洞庭湖中,本名洞庭山,又名湘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麋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逰于江、渊、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博物志》: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者不死」。《水经注: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逰处,故曰君山矣。汉武帝登之,射蛟君山,志君山洞庭,孤絶处也。又名湘山,状如十二螺髻。道书:「第十一福地」。北梦𤨏言:「夏潦后江涨势髙,遏住湘波,溢为洞庭湖,凡数百里。君山宛在水中,秋水归壑,此山复居于陆。
艑山在洞庭湖中,本名湘山,又曰编山。《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正义括地志》云:「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县南。《水经注》:君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篪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迥峙相望,孤影若浮。
响山在城西,君山志响山一名鸣山,击之铿然有声。白鹤山在城南三里。《岳阳风土记》:「山有白鹤寺,其阳有两池,内潜巨蟒。吕翁招出化为剑。又有江叟者,甞遇樵夫,遗以铁笛吹之,无声。一日登此吹于紫荆台,响震林谷,忽见二女子,出授药云服,此当为水仙女子,葢龙女也。
七里山在城北七里,宋岳飞屯兵处。金鹗山在城东南五里,昔有异鸟飞集其上,故名乌石山,在城东南十五里。《岳阳风土记》:五山相连,亦名五龙山,水中有石如墨,咽之愈,喉膈之疾,亦可代墨作书。
大云山,在城东南一百里,盘旋七十馀峰,上有龙湫石屋。
鸡子山与大云山相接,髙四百丈,周围险峻,惟临湘一路攀援可登,其顶寛平,可容数千人有井」。
福圣山在城东南一百里,松柏极茂。宋元时,兵过伐之,斧斤不能入,以为神异。
九龟山在城西南五里,九山相连。九马觜山在城西南四十里,有九峰,出湖上,舟行甚险。
鹿角山在洞庭湖中,有鹿角巡检司。《通鉴纪事》:后梁开平二年,楚攻朗州,𢎞农王遣将冷业收之,楚王殷遣许徳勲拒之,追之鹿角镇。
隠矶在城东。《水经》: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北,注北对隠矶。二矶之间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
城陵矶在城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适㑹此矶之下。《水经注》: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按矶即城陵山下矶也。
大江在城西北,从荆州府石首县北流,过城陵矶下,合洞庭诸水,北㑹汉水。
三江在城下。《水经》注:城跨冈岭,濵岨三江,其洲南□湘浦,北对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㑹,或谓之三江口矣。
洞庭湖在城西南,北接华容、安乡二县,西南接常徳府龙阳县,东南接长沙府湘阴县界,本禹贡「九江一名云梦泽,一名巴丘湖,一名太湖。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蔡氏集传曾氏曰:东陵,今之巴陵。今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地理。今释九江即洞庭湖,宋曾彦和以沅渐无辰叙,酉湘、资、澧水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朱子考定九江去无、澧二水,易以潇烝、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后汉书郡国志: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山海经:湘水入洞庭下。郭璞曰: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水经注:湘水左㑹水。青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右属微,水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㑹大江,名之五渚。罗含湘中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也。盛𢎞之荆州记,洞庭湖亦谓之太湖。韩愈集避风太湖七日鹿角方舆胜览,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岳阳风土记鼎、澧、沅、湘合诸蛮,南黔之水,汇于洞庭,至巴陵与荆江合。青草湖在洞庭湖南。水经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垒石山,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㑹茍迳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荆州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以为名。岳阳风土记:青草湖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荆江夏秋暴涨,则逆泛洞庭,潇湘清流,顿皆混浊。岳人谓之翻流水。南迁録》:洞庭西岸有沙洲,堆阜隆起,上有青草庙,一湖之中有此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所谓重湖也。杜甫诗「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赤沙湖在洞庭湖西。水经注:澧水迳南安县,又东与赤沙湖㑹,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决口。岳阳风土记:郡有洞庭、青草、巴丘三湖,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涸。时惟见赤沙王粲诗「悠悠澹澧口,下㑹赤沙湖。㴩湖在城东南五里,亦名翁湖。水经注:湖之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㑹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唐张说集: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馀波,夏潦奔注,则溢为此湖。冬霜既零,则涸为平野。《岳阳风土记:春冬水涸,昔人谓之乾湖,水涨即𣺌弥。胜千石,舟通阁子镇、㴩湖诸山出茶,谓之㴩湖茶。
紫港湖在县西。《岳阳风土记》:与洞庭㑹,北通于江。阁子湖在县东南。《岳阳风土记》:阁子即角子,以在洞庭之角,故名《通鉴纪事》。后唐天成二年,吴攻楚之岳州,至君山,楚王殷遣许徳勲击之,潜军角子湖。枫桥湖在县东南。
斗子湖在县东南,柳阴夹岸,荷香清暑,号小西湖。白石湖在县北。
翟家湖在县城北
新墙河在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发源临湘县相思山至灌口,㑹洞庭。
三、湘浦,《元和郡国志》:岳州巴陵县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天监中,寳志道人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迄于三湘。后侯景东起于悬瓠、汝水之南,而败于巴陵三湘之浦也。
《黄金潭幽明録》:巴邱县有黄金潭,莫测其深古,有钓于此潭,获一金鏁,引之遂满。一船有金牛出,奋踊跃而还,潭潭因此取名。
石壁潭在阁子镇,岳阳风土记》,一名钓丝潭,其深莫测,多蛟蜃,为行旅之患。
金沙洲在洞庭湖中。君山志,一名龙堆,延袤数里,与鹿角对。杜甫诗:「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
剪刀池在县东北隅,岳阳风土记池中有鼎,耳髙数尺可容,人往来,上有识文善泅者,常得见之。
白鼍池在县北。
秦皇井在洞庭,湖岸风土记,湖岸有石井二,俗号秦皇,井味甚美。
㴩湖井在县南。《风土记》:「井水煎,《白鹤山,茶气成,《白鹤飞舞》。
驼鹤港在县西,《风土记》:岳阳楼旧岸有驼鹤港,商人泊船于此,胜千石载。
柳毅井,在君山异闻録》,唐仪凤中儒生柳毅下第,将还湖滨,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曰:「妾洞庭龙君小女也」。欲以尺素寄托,毅如其言,访于洞庭,取书进之洞庭君,明日,毅辞归,洞庭君赠遗珍,寳怪不可述,因适广陵,娶于卢氏,因话昔事,即洞庭君之女也。后居南海四十年,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开元中归洞庭,不知其迹。
临湘县
楼阁山在县东七十里,群峰耸翠,状如楼阁。了髻山在县东三十里,两峰秀拔。
望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灌田千顷。金竹山在县南五十里,生小竹,金色。
浆山在县南百里,山上有泉,旱祷輙应。凤凰山在县南六十里。
鱼梁山在县南山下,有湖,旋风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一峰髙峻林木阴,翳龙窖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门、岳阳风土记,山极深逺,居民以耕畲为业。古仙岩在县南四十里,一名隠仙,有洞多窍,穴中虚如屋,深数里,内生石乳。乌药昔有灵谷,仙人隠此,得道飞升。
岩岭在县西南四十里,抵巴陵界,怪石壁立,连络数峰,鸟道一线,康熈十五年。
王师取道此岭,克复长沙。鸭栏矶在县东北十五里。栏本兰字水,经江水,又左迳白嬴山南,注右歴。鸭兰矶,北江中也,东得鸭兰、冶浦二口,夏浦也。
晖落矶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城陵山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按即道人矶也。《通鉴》后唐天成三年,吴人进军荆江口,攻岳州,至道人矶,即此。
莼湖在县东五里,《岳阳风土记》:「岳阳水乡莼最难得」,惟此湖间有之」。
连家湖在县东五里,上接白泥,下通清江。黄盖湖在县东九十里赤壁鏖兵时,吴黄盖屯兵于此。
㫁山泉在县东八十里泉㵼㫁岩之间,灌田千顷。平江县。
昌江山,在县东四里,下临昌水,故名三国。吴鲁肃屯兵于此,后人庙祀之,又名鲁徳山。
纯山在县东五十里,《水经注「汨水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
福石山,在县东五十里。
卢山在县东五十里,一名独石。有七仙井道。岩山在县东九十里,上有天池,池前㫁石,相传许旌阳淬剑䖏。
湖源山,在县西九十里,髙数百丈。梅仙山在县北三十里。《岳阳风土记:梅福隠处有丹井,梅水出焉。
永宁山,在县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其巅,沃衍可耕。天岳山,在县北九十里,髙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石崖壁立,郡以山名山,又名幕阜壁,镌篆文夏禹治水。至此道书第二十五洞天」。
龙门山在县东北一百里,汨水经其下。石牛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宋绍兴间,刘锺入㓂,邑人喻国瑞、罗孝芬率乡勇据山险拒之。
仙女岩,在县南三十里,下有石室曰仙郎洞。龙影洞在县西北,邃六千馀尺,周三十里,石壁莹然。上有龙影,屈伸蜿蜒,鳞甲如绘。
汨水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水经注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
罗水在县西,《水经注汨水西迳罗县北,谓之罗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岳阳风上记洞庭之南,罗水出焉」。
纯水在县南,《水经注》吴昌县北,纯水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又右㑹汨水。
昌水在县北,源出天岳山,迳县南。天池在县东香炉岩,有巨石窍,通东西流,泉不竭,谓之天池。
华容县。
东山在县东,《明一统志,峰峦秀润,连亘百馀里,古松夹道,驿骑经其中。
石门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七峰甚髙,有晋、张、惊喜、炼丹处。
墨山,在县东四十里。张说集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道观、天下絶境。
禹山在县南四十里。有禹庙。鼎山在县北十五里,有汉昭烈庙,昭烈、秭归之败,过此又有逐偹岭。
鼓楼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室中,可藏数千人。团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山多赭石,可为砚。
明山在县东南,上有洞庭神祠。
青湖在县南,与赤沙湖㑹入大江,田家湖在县西南,方十馀里,华容河在县北。《晋书》:杜预𫝊: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㑹,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预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云母泉在县东墨山寰宇,记墨山有泉,发源如乳,大浸不盈,大旱不竭,自墨山至石门,广二十里,尽生云母,墙阶道路,烱烱如列星,井泉溪涧,色皆纯白,乡人多寿,考无癖痼疥搔之疾,其云母石斫之,可为屏常徳府。
武陵县。
木瓜山在城东七里,唐李白《木瓜山诗》:「朝㸔东日出暮观,西鸟还客心自酸,楚那对木瓜山。
武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又名大和山,有巨石弯,环如牛,水出石下,谓之武陵溪。
髙吾山在武山侧,一名西山,周环百馀里,其下武陵溪与沅水合流。
鹿山在髙吾山后,《广舆记》:「古有鹿穴、土人,甞射鹿,逐入穴中,见一石梯,因歴级而上,忽开朗,桑果成林,后再探之,莫知所在。
善济山在城西八十里,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后人因名是山曰善济,并立袁烈士祠。
平山在城南,《水经注》「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䕃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絶于其侧。金霞山在城南八十里。
大龙山在城北三十里,山势蜿蜒若龙。《隋书地理志》,武陵县有龙山。
阳山,在城北三十里,《图经》阳山之女,云梦之神。甞以夏首秋分献鱼山上,望江如环,望湖如镜。
风门山在梁山侧,有石门焉,每风起,气出若烟雾,人以为候。
五泉山在城北六十里,下有五泉,文殊山在城北八十里雁门村,旧有双松亭,宋黄庭坚诗:「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我登双松亭,时歩双松阴,中有寂,寞人,安禅无古今」。
龙岩山在城北九十里,中有石桥,岩壁嵌空,石乳如笋,行可五里,有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视,祷雨輙应。善徳山在城东南十五里,旧名枉山,亦曰枉人山。水经注:沅水又东歴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循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䕃渚长川迳引逺注于沅。唐书地理志,武陵县有枉山。广舆记,隋刺史樊子,葢以尧时善巻居此,因名善徳山,即道书第五十三福地。
三尖山在城西南一百里。龙门洞在阳山北麓。广舆记石岩如屋,中通一门,门外有桥下,曰龙潭。唐司马刘禹锡有龙门祷雨歌、三雅洞,武陵记在城西,昔有人凿池,得三铜器,其下有铭曰伯雅仲雅季雅,盖汉末刘氏所制器也。沅江自辰州界东南流入府境,下注洞庭。水经注沅水又东得关下山,又东带緑萝山。又东迳平山西,又东经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又东入龙阳县,下注洞庭湖,方㑹于江」。九域志》:武陵有沅水、白马湖,在城西七里,一名白蟒湖」。
鹰湖在城东北六十里,渐水所经。枉水在城南,源出枉山,又名枉渚,楚辞「朝发枉渚」。《九域志》:武陵有枉水。
朗水在城南八十里。《广舆记》:酉水自辰州流至此,谓之朗江。
潜水在城东北十五里,溯源九溪,下合大江。渐水在城西北,源出阳山,禹贡九江之一,又名澹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索县有渐水,东入沅」。水经注:「澹水出汉寿县西阳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
武陵溪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水。唐孟《浩然诗》:「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渡緑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流花口港在城东四十里,沅江之旁,通华容、交港抵荆江,可避洞庭之险。
雷家洲,在城西十五里。
丹洲在城西二十里,土赤色,故名。旧有神鼎寺。双柏泉在府治西,其泉清洌,旧植双柏于上,卓刀泉在城西三十里。广舆记:昔蜀关忠义过此渴甚,以刀卓地出泉,后人嘉其清洌,又名「清胜。泉莱公泉在县北六十里。《宋𩔖苑》: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宋冦凖南迁,日题于东楹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黯然而去。未几,丁谓过之,题于西楹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讽安抚湖南,留诗于寺云:「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鎻门前,路转使髙僧厌宠荣。淳熈中,张栻榜曰「莱公泉」。
孝女泉在城北六十里,《老学庵笔记》:甘泉寺山有孝女泉,及祠在万竹间,幽邃可喜。
白鹤池在府堂后,名胜志。唐李翱为刺史时,见卖墨道士,以芒鞋一双投之池中,化为白鹤飞,去上有亭曰白鹤轩。
玉斚池在府学,《左传》,宋时有掘地得三玉斚,因名龙池在城东。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于水中,承拜表上贺,因名。
明月,池在城北,《水经注》「沅水又东歴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逰,裴回爱玩。
学书池在城东北九十里,广舆记:晋髙士伍朝别塾,池水微黒。
丹砂井在府治北。武陵廖氏谱:廖平以丹砂三十斛置所居井中,饮以延龄,抱朴子曰:余祖鸿胪为临沅令,有民家世寿考,或百岁,或八九十岁,后徙去,他人居其故宅,复奕世寿考,由是疑其宅井水殊甚,赤试掘之,得所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皆丹砂汁,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胭脂井在城北十五里。
桃源县
万阳山在县西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山髙万丈,旱,祷輙应,上有卓锡泉。
緑萝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下有潭道书第四十二福地。《水经注:「沅水东带緑萝山颓岩临水县。萝钓渚,□咏幽谷,浮响若钟。
桃源山在县南三十里,髙五里,周三十有馀里,下有桃川,宫宫傍有空心杉,后有炼丹台。其南为秦人洞。《九域志》:桃源县有桃山。
钦山在县南六十里,壁镌钦山二大字。灵岩山在县北七十里,山下五洞相通,旁为灵岩寺。桃花洞在桃源山下,一名秦人洞。洞前石桥横跨两山,名遇仙桥洞口,瀑泉千丈,落石壁下,距洞里许,伏地不见,至北三里为桃花溪水,合流入江。相传即晋陶潜所记桃花源也。按唐韩愈题桃源图诗云:神仙有无何𦕈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宋蘓轼云: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蘓轼之言,近是其实。秦人渔父不必有其人,桃花源不必有其地,陶潜、髙士寓兴幽遐彷,佛孙绰游天台,赋驰神运,想如已再升者也。俗又更立渔人姓名,谓为神仙渔隠,今削而不载。
琵琶洞在县西,俗传昔人游洞中隠隠闻琵琶声。方山洞在县北八十里方山之巅,洞中有八景延溪,在县东五里。《寰宇记》:「武陵延溪有柘树,枝条畅茂。甞有乌集,其上枝下垂及地乌,去枝偶折,群乌号啸不已。土人取其枝为弓,名曰乌号。
大敷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辰州界下,与沅水合。
夷望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俗讹为鱼网溪,源出安化,流入大江。《水经注》: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絶,昔有蛮民避冦居之,故为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逺注沅。黄石溪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下,合沅水。烂船洲在桃源洞后五里,广舆记相传晋时渔郎舍舟入洞后出,其舟已烂,故以名其地。
洞神池,在县东十三里。
江月井在县东一里水,中有白石如月。龙阳县。
军山,在县东八十里。《明一统志》:吴治中,潘浚讨樊伷屯此。
金牛山在县南六十里,上有金牛寺,亦祖庭也。龙阳山在县南九十里,旧名横山,唐天寳中改今名。九域志》,龙阳县有龙阳山。
良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良水出焉沧山。 浪山俱在县西南九十里,二山之水合流入沅,为沧浪水也。
大沧湖,在县东二十里,图经大沧湖,又名白查湖。《隋书地理志》,龙阳县有白查湖」。
太白湖在县东八十里,会天心湖,北入洞庭洞庭湖,跨龙阳、沅江二县界。详见岳州府。沧浪水在县西二十里。《楚词渔父篇》:《渔父歌》沧浪之水,即是水也。《九域志》:龙阳县有沧浪水。
鼎口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水经注澹水又东歴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广舆记》大中祥符五年,神鼎见,改朗州为鼎州。白鹤洲在县北五里。
橘洲在县西北五十里,本名泛洲。《吴志孙休传注》:李衡于泛洲上种甘橘千株,敇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歳上一疋绢」。《水经注》:沅水又东歴龙阳之汜洲,洲长三十里。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疋。今洲上犹有陈根馀枿,葢其遗也。玉带池在县学东南。
洞庭夹在县东一百里,往来舟楫,候风之所,水大则由洪沾水,小则由此夹,皆可入湖。唐温如宿,洞庭夹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沅江县。
道场山在县东八十里,为沅、湘交㑹处,上有水府庙。观音山在县南,明王守仁观音山诗烟鬟雾髻动青波,野老传闻似普陀那。识其中真色相一轮,明月照青螺。
赤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为洞庭,右翼髙耸云霄,绵亘数十里。唐天寳中改为蠡山。上有范蠡庙、武陵、娘子祠。
七仙洞,在县北一百里。
芷江在县西南,湘水分𣲖逆行数十里,北㑹沅水入洞庭。楚辞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故别名芷江,云辰州府。
沅陵县。
天宁山,在城内东隅。
怡容山在城外沅江东岸,峰峦竒秀。三峿山在城东二里,有三峿寺。夸父山在城东界,俗名撑架山。朝野佥载:夸父山在辰州东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飰。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壶头山在城东一百三十里。后汉书马援传注武陵记曰: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因名壶头山也。又曰:壶头山邉有石窟,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大云是援之馀灵也。水经注:山髙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九域志:沅陵县有壶头山。
马鞍山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山势起伏,以形似得名。明月山在城一百五十里,一峰削立。江干山上有名月池,碧崖翠叶倒映如画。
虎溪山在城西二里,云树披映阳,明书院在焉。金华山在城南五里,上有石碎金,叠起山以得名。茗山在城北二百三十里。水经注,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险,人兽阻絶。
笔架山在城东南九里,连峰列峙。小酉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元和郡国志》:小酉山在辰州府,又名乌速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巻。旧云秦人避地,隠学于此。又曰:自酉溪北行十馀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九域志》,沅陵县有小酉山。
瓮子洞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洞下削厓危矶,激波斗险,巉岩无径百丈莫施行,旅病之。善士廖翰文蠲赀命工,凿石为穴,冶铁为縆,横贯两端,扶空如带,舻人攀援,篙师尽力,舟得沿●而上,歳乆断缺,郡守刘应中重造围,径首尾倍加于旧,应中撰记刻石,别见艺文。
酉水在城北境,《禹贡》「九江之一」。《汉书地理志》:「充县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水经注》:「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东南流,迳无阳故县南,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又东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又东迳沅陵县北,又南注注沅水」。
明溪在城西北一百里,源出永顺府贺虎山,即樠溪。《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力溪、无溪、酉溪、夹溪,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此蛮为五溪蛮也。宋史西南诸蛮传,天禧元年,溪州蛮冦扰。二年,知辰州钱綘等入下溪州,破寨栅,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诏捕来,献儒、猛上状自诉求归,上许释罪,儒猛乃奉上所略民口、器甲,诏通判刘中象召至明滩,与插血要盟,遣之。
九矶滩在城东二十里,九矶嶙峋盘曲,水流㵿潝清浪滩。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怪石嵳峨,激流数里,上有伏波祠。
泸溪县
秤铊山在县东,隔江二里,山有石,长三尺许,隠见不常,号为神石。
上劳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有二洞,其中崖泉㸃滴,声𩔖丝竹。
思门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二峰对立如门。崇山在县西二百六十里,苖寨环之。
武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水经注》:武溪源出武山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髙辛氏之畜狗也。髙辛氏患犬戎之暴,募有能得犬戎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以为信不可违,请行,盘瓠负妻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絶,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置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今武陵郡蛮,即盘瓠之种落也。唐书地理志,泸溪县有武山」。
三台山,在县北十里,旧名虎头寨,有三峰并耸。巴刀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
辛女岩在县西南三十里,有石屹立如人,传为髙辛氏女所化。
泸溪在县西,东入沅。《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泸水。洗溪在县西二十里,旧县治在焉。
武溪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武溪深》,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多毒淫」。《九域志》:「辰水又迳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南流注于沅」。九域志》,泸溪县有武溪。鸦溪在县西二百六十里,源出崇山,流合武溪,注沅水。
武口洲,在县东二十里。其洲延袤五里,武、沅二水分流于此。
辰溪县。
时住山在县东三里。《明一统志》,蜀、汉诸葛亮行师驻此。
大酉山在县东十里。《元和郡国志》:大酉山在辰溪山下,有洞名大酉洞,杜光庭《三十六。《洞天记》: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在辰州界。
●山在县东十里。
五城山在县东十五里。《九域志》,辰溪县有五城山。《明一统志》:楚威王使庄蹻略黔中,蹻因山筑城,遂由此名也。
五现山,在县南十里,五峰相倚。香炉峰在县东二十里,峭壁天成矗立云表。瞿仙峰在县东北,昔传瞿柏廷于此修道,故名仙门岩。在县北三十里,岩有仙棋。
大酉洞在县东大酉山云笈七籖》:大酉山洞,名曰大酉华妙洞,天尹真人治之。
钟鼓洞在县东龟山,石壁峭立,入数十武,二石悬焉,扣之作钟鼓声。王守仁诗见说水南多异迹,崖头时有钟鼓声。
辰水在县北境,《禹贡》九江之一。《水经》注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词》所谓「夕宿辰阳」者也。辰水又右㑹,沅水名之为辰溪口。《九域志》,辰溪县有辰溪。
龙溪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注》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水。嵩溪在县东二十里。《述异记》:辰州嵩溪有丹青树枝叶,直上笼云,下无枝条,上有五色叶,圆如华盖,故号丹青树,俗谓之五采树。今在辰阳县。
溆浦县。
红旗山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隠见,遂屯兵于上,今芦菔、葱薤野,生人呼为马王菜,山髙脊平,可屯数万人。卢峰山在县西十里,其山绵亘八十馀里,世传善巻,朝游卢峰,暮宿大酉之岩。
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
嵯峨山在县西六十里,又名磨嵯山。无时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九域志溆浦县。有无时山。
桃花山在县北一里,《名胜记,昔人甞种桃千树,至今呼桃花圃,一名华葢山。
鄜梁山,在县东北百里。《汉书地理志》,武陵郡义陵县有鄜梁山,序水所出,东入沅」。
双龙水在县治前,俗名双龙江。其水自龙潭、龙湾二水发源,故名。
龙潭水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自黔阳界中东流,汇为潭,伏行二里复出,双龙江之源也。
龙湾水在县东南,发源于武冈州顿家山,流经县境七十里,㑹双龙江入沅。
溆水在县东北境,《禹贡》「九江之一字亦作「序」。《水经注》: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义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迳义陵县,治序溪,最为沃壌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九域志》:溆浦县有溆水。
沅州
花山,在州东四十里。《明一统志》,「石色青紫,相映如绣。保牢山,在州东一百里。
髙眀山在州东一百三十里。燕子岩山在州北五里,为上㳺,名胜明山,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明山,《明一统志,髙数百丈,飞云浓峦,望之如画,熈寜中,封其神为顺应侯。
瀑布山在州北五十里,上有飞泉,悬注双髻山。在州西南五十里。
沅水在州西境,《禹贡》九江之一。《山海经》:沅水出象郡坛城西,入下巂,西合洞庭中。水经》: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坛城县为沅水,东迳无阳县,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巂县,西北入于江。乌溪在州西二十里。
西溪,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出狤狑境。五郎溪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明山,东南流入沅龙井,在州城东,四时泉涌,居民资以溉田,味甘尤,宜煮茗。
黔阳县。
龙标山在县治东。唐王昌龄诗:「龙溪只在龙标上」,明月孤山两相向」。
马脑山在县东八十里,为安江雄镇,居民立寨其上,以避苖患。
七寳山在县南。九域志,黔阳县有七寳山,今讹为赤宝。
紫霄山在县北十五里。九域志:黔阳县有紫霄山。罗公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名山。志黔阳县罗公山,四面险絶上,有鸺,鶹鸣即雨。应明一统志:昔罗翁隠此山,有道术,土人祈请輙应,絶顶池,水广数里,夜阴霾,或有物如明月,游其上。
大溪峰,在县北十五里。
双石岩在县南九十里,《明一统志,二石对立,又名屛风崖,三面如一。传言石随水髙下,土人神之,舟楫莫敢犯。明景泰间,苖警,居民避其上,因筑寨置戍,名为安江双崖城。
卧龙岩在县西南四十里,旁为诸葛古城,有洞深邃,泉涌不竭。
㵲水在县北境,本无「水」字,又作潕禹贡九江之一。《水经注》:「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九域志》,黔阳县有㵲水。
渠水今名黔江,在县南。
狮子滩在县东三里,下有伏石,状如狮。麻阳县。
龙门山,在县东六十里,两石对峙,势欲倾堕。浮石山在县东七十里,孤峙水,濵水涨若浮包。茅山在县东九十里,上有三脊,茅可以缩酒。犀迷山在县西二十里。
石梯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西晃山在县南三里,气澄烟敛,輙紫翠万状。《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西晃山。
都督山在县北九十里。
青红山在县东南十里。明一统志岩岭幽竒花竹,掩映如画。
齐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锦水在县西境,东流,经县治,前名锦江。九域志》,卢阳县有锦水。
龚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剑潭在县东,旧名官潭,昔人取鱼得剑,因名永顺府。
永顺县。
飞霞山,在城东二十里。
福禄寿山在城南三十里,后为华葢山,岿然插云古木森䕃。
蟠龙山在城南八十里,上有真武庙,雨旸祷之輙应。羊峰山在城西八十里。
心印山,在城西九十里。
观音山在城北十里,有玉泉古洞、玉屏山,在城北十五里。
太平山在城东南三十里。锡㡌山,在城东南三十里,上有古树一株,四时䓤翠,土人名曰锡㡌,插金花。
天马山,在城东南三十三里。飞凤山在城东北三十里。龙洞在城南三十里,旱祷輙应。猛洞河自城西北忠建司发源,迳府东北,南流入王村河。雍正九年开浚,通舟楫。
白沙河在城西南,左右两泉,喷涌曲折萦绕,汇于灵溪。大河源出东流司南,迳散毛司,折而东,迳龙山县,又迳其县西北,又南流,卯洞水注之。又南流,东得两江口,又得列夕河口,㑹流入辰水。
灵溪在城南三十里,源自七乞流入王村河,唐置灵溪郡,盖以溪名郡也。
施溶溪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元史地理志》,㑹溪、施溶等处设长官司。
榔溪在城东南四十里。
茶滩在城东,宋史》诸蛮𫝊,熈寜五年,进彭师晏为下溪刺史,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
茨滩,在城东二百八十里。
凤滩在城东二百八十五里,十泉在城北五十里石上。有古刻「十泉」二字。龙山县。
铁炉山,在县东八十里。
洛塔山,在县北七十里,悬崖峭壁,径悬一绵。卯洞滩在县西南四十里,迸泉穿山而出保靖县。
霞林山在县治。
马鞍山在县东二里。
狮子山,在县西十里。
烟霞山在县西二十里,翠嶂倚空烟笼霞映。云台山在县北十二里。
吕洞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小河在县东,源出云路九江,至两江口,与大河㑹龙马滩。 古牛滩。 㜑树滩 棋歩滩,并在县境桑植县。
莺嘴山在县境。
杉木山在县境。
立雪峰,在县旧安福所。
洪浦河在县境。
緑水河在县境。
直𨽻澧州。
澧州
章观山在州东十五里。杜光庭《福地记》:章观山在澧州澧阳县。
关山,在州东十五里。
彭山在州西十里。
钦山在州西十五里。唐文邃禅师,卓锡处将军山,在州南六十里。明一统志》,世传《汉纪,信所居信忠事汉王人义之,立祠其上。
药山,在州南九十里。《隋书地理志》,澧阳郡澧阳县有药山,《名山志》。唐惟俨禅师居药山,刺史李翱问道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浮山,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九域志》,澧阳县有太浮山。《明一统志》,一名独浮,跨武陵、桃源、石门三县界,有石室户牖虚,明上有玉清坛,又有丹灶、白鹿池十八洞,相传浮丘子浴丹之所。
横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山南有潺水洞,旱祷輙应。太清山在州西北百六十里,逺涧飞岩,灵泉秘洞传》,为李凝阳得道处。
澧江禹贡九江之一,源出慈利县,西漊水注之,至石门,渫水注之。至澧州,安乡,涔水、澹水注之,入洞庭。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水经注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又东迳零阳县,又东迳澧阳县南,又迳作唐县南。又东与赤沙湖水㑹。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决口。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兰江在州城东,地多兰蕙。《楚词》「捐余佩兮」,澧浦」又「沅」有「芷」兮。澧有兰,故楚人,别名澧水,曰兰江。
绣水在州东二里。
涔水在州北七十里,流经安乡入澧。《水经注作「唐县」。后汉分孱陵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迳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澧水。
双泉,在州西九十里。《明一统志》:两泉相近,闻人声则怒涛异常。
安乡县。
黄山在县北六十里,本曰皇山。《隋书地理志》,澧阳郡安乡县有皇山,明一统志,一名金峰山,上有谢公庙,又名谢山。
古田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有古田观。大鲸湖在县西七里。相传昔有老翁渔于此湖,二日雨雪,有大鲸跃波间,翁舍舟跨鲸,遂乘空去。
大通湖在县西二百里。
澹水在县北一里,《水经注》,澧水又东,澹水注之,谓之澹口。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九域志》:安乡县有澹水。
白龙泉在县北黄山西麓,地名井峰石门县。
花山在县西十五里。
石门山在县西十五里,元何有成诗,县治十馀里天然石作门,不烦人用,力能使路通村。
石柜山在县南十里。明一统志上。有方石,其形如柜。紫和山在县东南十里,有仙女洞。
夹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指月録善㑹,禅师开席夹山,僧问如何是,夹山境,师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衘花,落碧岩前」。
层山在县东北三里,一名层歩山。水经注「澧水又东歴层歩山,髙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九域志》,石门县有层山。
黄石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有溪产雄。黄道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花子坪,昔传为浮邱子、洗药处,至道口入澧,曰道澧。
渫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巴东,流经县境,合阳泉、雄黄诸水,至县西入澧。水经注澧水又迳澧阳县,右㑹渫水水,出建平郡,东迳合黄水,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
黄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渫水又左合黄水,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甞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尺,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
䝉泉在县西花山,有宋黄山谷书,字慈利县。
月山在县东南十里山顶湾如半月,九渡山在县西三十里。水经注「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九域志》,慈利县有九度山。
赤松山,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山,与天门山对峙,赤松子甞隠此上下数十里,号赤松村。
歴山在县西。《汉书地理志》武陵郡充县,注:「歴山,澧水所出,东至下巂入沅」。
骑龙山在县南。《明一统志》,山有石室,其内有石,形如龙头口,中吐水,下流灌田,俗呼为黑龙泉。
崇山在县南二百里,大庸所城。《东通典》澧阳县,汉零阳县地。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天门山,在县西南二百里。《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松梁山有石,开处数十丈,其上名曰天门」。《宋书州郡志》:「松梁山石开处,其髙,以弩仰射不至」。《水经注》:「吴永安六年,武陵郡有嵩梁山,髙峰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垆,其山洞开元朗如门,髙三百丈,广二百丈。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
龙茹山在县西北,茹水所出。
燕子洞在县东南二里,名山,记岩洞深广,石乳莹结,中有石燕子,故名。
九渡水源出县西九渡山,水经注九渡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迳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迳仙人楼下,旁有石形,方峭,世名之为仙楼水,又北流,注于澧水。
温水在县北境,《水经注》,澧水东与温泉水㑹,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
茹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莘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
漊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澧水又东漊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迳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迳零阳县,注于澧水。《九域志》,慈利县有漊水。
鸳鸯浦在县治北。
安福县。
鸣凤山在县东,山下有洞,昔有人避风雨,闻箫鼓之音,因名仙侣洞。
太清山在县北,山有厓虚,敞如室。槟榔洞在县茅冈隘之南,其地北达安福所,南通桑植,明一统志此群蛮来往之径。昔猺人侵扰邀击,而服与之盟,画此为界,镌石象人,立于道左。
花石,在县武口寨。《明一统志》,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叶缭绕。或以物击碎,重拂拭之,其花复见。
直●,郴州。
郴州
东山在州东,旧有兴化寺,唐丞相刘瞻读书于此。鱼□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柳毅祠,《明一统志》宋秦观甞逰,此谓其形胜絶𩔖华山之阴,而沃润更倍」之。「宝」盖山在州东四十里。
坦山,在州西二十里。
龙渡山,在州西七十里,上有龙渡庙,山麓有泉,分流郴、桂之境。
文明山在州南一里,上有塔香山,在州南五里。《广舆记》有香木、香泉泉,味甘洌。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水经注》:黄岑水入武溪,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隋书地理志》,郴县有万岁山。《元和郡国志》: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有灵寿木,可为杖,汉帝甞以赐孔光。
黄岑山,五岭之一,亦名黄箱山,岭北为郴州,南为宜章、晴霁、雨雪气、侯顿殊山之麓为摺岭。明嘉靖间,知县胡勃凿山开道,《水经注,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唐韩愈集,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髙,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髙而横絶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髙下,得三之二焉。
马岭山,在州北二十里,后汉书郡国志:郴县有马岭山,山有仙人,蘓躭坛。《水经注:黄溪东有马岭,山髙六百馀丈,广圆四十里许。汉末,有郡民蘓躭栖逰此山,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后见躭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因名为马岭山。
黄相山,在州东南九里,上有瀑布泉。宋阮美成黄相山诗:「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入三湘。
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山有五峰,望之如盖,乡人每岁以雪」。占年谚曰:「五盖雪普,米贱。如土雪,若不均,米贵如银」。
云秋山,在州东北三十里,一名仙台山。凤梧山在州西北三十里,范伯慈炼丹于此。话石山在州西北六十里,湘中记甞闻山作人语声,因名。
刘仙岭在州北东麓,为鹧鸪坪,南有泉,出汇为北湖。桂门岭在刘仙岭北,上凿石为关。
万华岩在坦山,有宋郡守赵不退劝农古碑,张栻书「万华岩」三大字。
武丁冈,在州西五里,一名白虎冈,又名骡冈。东汉时仙人成武丁𦵏于此。
乆留冈,在州东北二十里。《明一统志》:「汉太守卫飒还京,父老送别,扳留于此」。
郴水在州东,亦曰郴江,即黄水发源。黄岑山水经注:黄水东北流。按盛𢎞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即是水也。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隋薛道衡入郴江诗:「杖节遵严㑹扬舲,溯急流,征途非白马,水势𩔖黄牛,跳波鸣石碛,溅沬拥沙洲。岸迫槎倒转,滩长船却浮。沿崖须㫁挽,挂壁屡移钩。还忆青丝骑,东方来上头」。宋秦观词:「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骡溪水在州西三十里,源出迷穴。
千秋水在州南。《水经注》:黄水东北流入桂阳,湘水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歳山,其水下合黄水。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龙渡山,东北流,至州界,又西北流,迳栖凤渡,合白豹水,入郴水。桂水在州西南六十里,自桂阳州界北流,㑹白豹水,出郴口,入耒水。《水经注》:桂阳郡,汉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按即郴水。
北湖在州西五里,灌田甚广。唐韩愈集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注。贞元二十一年,愈徙掾江陵,待命于郴。
陷浦在州北二十里,一名陷池。明一统志》昔传有万氏居此,一旦雷雨陷没,柳宗元诗:「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
流杯池在州南二里,石罅天然,盘曲流注。有双石对峙,前为莲花池。
古镅泉,在州东北百馀里,山崖峭立,下有泉,方圆十馀里。
剑泉在州西石罅间,跃沙而上。宋张舜民有铭,刻石燕泉在州西,方舆胜览燕泉以燕来。时泉生燕,去时泉涸。
圆泉在州南二十五里,《水经注》黄水又东北,右合除泉水,水出郴县南。湘陂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歩。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緑,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元素既殊,凉燠,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㵼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明何孟春《圆泉记略》:圆泉水在郴州㑹胜寺侧张。又《新煎茶记》自述于僧室得一书,见陆羽与李季卿论水之目二十,而郴之圆泉其第十八者也。
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后汉书郡国志》: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榖便登一年三收。
橘井在州东。
浪井在州南黄岑山。旧传其井一日三涌。又有潮泉,在州南二十里。
永兴县。
凤凰山在州东一里,即鸡公岩,上有真武庙。国朝康熈十七年,贼犯县城,神昭显灵异,旌旗壁垒,行列满山,贼望风大溃。康熈二十二年,奉?
㫖遣官致祭。
御制碑文。
赐名佑国寺。
仙母山在县东二里,下有蘓仙观,一统志,宋县令徐经孙曾刻碑于仙母山石岩。
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唐以此山名县。《九域志:永兴有髙亭山。
白鹤山在县西七十里,上有泉井,旱祷多应。白豹山在县西九十里广舆记山,势险峻,下有白豹泉。
土富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山有银井,凿之转深。昔人有遇三老翁,以杖授之,忽不见,视其杖皆银,因名土富山井,曰三翁井。
观音岩,在县西五里,壁立瞰江。江心有狮子石、金花岩在龙耳山,后有龙潭。冯允中金花岩、诗龙耳千寻雪,桐湾百尺潭。
白豹水在县西,源出白豹山,东流与桂水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明一统志》:水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以灌田,遂弥年不潮,今则复潮矣。
潦溪水在县北,源出黄沙泉,北流至衡州安仁县界,又北流入郴水。
灌泉在县西三十里。
紫井在县北。《明一统志》紫井色紫,重于他水,取以定铜壶、滴漏时刻不爽。
宜章县
桄榔山在县东一里,上多竒石。八面山在县东六十里。明邝野奏疏八面,山离天三尺三,葢甚言其险也。郴属故独得折色。军粮八面数十里,止有小庵。
郴侯山,在县西三十里。《明一统志》:汉昭帝封楚王孙畅为郴侯,故名。歳旱,祷此燕自岩出即应。
石菌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仙亭铁瓦石壁,扁曰鸣丰阁。
浦溪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顶有天鹅池,龙须带,刘江仙祠在焉。
石牛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明一统志》有石牛特异,土人望之以占,一冬寒燠,雪冒其顶,谓之「雪过。嶂雪,不复作矣。
题诗岭在县东十五里石上,有蝌蚪,文不可读,人称仙迹。
九峰岭在县西五里,连簇九峰,竒石前峙如炉。乡人创九仙亭于上。
兜率岩,在县西三十里。旧治西南,有石钟石,鼓击之有声。
资兴水在县东六十里,发源八面山、钴鉧泉,过旧县,至泸渡合耒水,西流入郴江。
热水,在县东七十里,地名周门。《明一统志》:周门有数池,其沸如汤,不可跣渉。
漏天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明一统志,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故名。
莽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延袤百里,有九十九峰。旧碑言山形如寒芦,在宿莽中,猺人所居,接广东楠木横水界。
艮岩在县南二里。旧有亭台石桥,明邓庠艮岩诗》,一鉴水光涵,薜荔半岩花影浸玻璃。
野石岩在县北十五里,临官道湖南帅潘畴书「野石岩」三字于上。宋吴镒诗:「夏夜浑如秋气清,梦回雨露湿桃笙」。
玉履石,在县东四十里。《元和郡国志》旧传越王渡水,遗玉履于岸。今遗迹尚存。
章水在县西三十里,有大章、小章二水,流经县北,合流入武水。九域志,宜章县有章水,通典县,北临章水,亦汉郴县地。
武水在县南四十里,发源临武县桐柏山,东流入县界,与大小章水合。
长乐水在县西南,源出莽山。温泉池,在县东二十里。又县西六十里有桃花汤。其水,冬夏常暖。
灵泉在县南五十里,常涸,天旱祷之,则泉出兴宁县。
程乡水在县西北,亦曰程水,一名渌醽水。水经注: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元和郡国志:程水乡出美酒。九域志》:郴县有渌●水,金箭滩在兜率岩下。《明一统志》:岩上有汉李广所射箭,每风雨晦冥,舟行见之。
桂阳县
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广舆记》上有九曲池,遇旱取水即雨。
耒山在县南五里。九域志》,桂阳县有耒山、乌龙。白骑山在县南五十里。《水经注,「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
独秀峰在县南十五里,一名孤山。太平岩在县西十里坪,坡可容数百人。有泉出石壁中,取之不竭。
鹿角岩在县北十五里,有九石井。耒水在县南,西流㑹资兴水,又西北㑹郴水,经衡州之耒阳,注于湘。汉书地理志,郴县注耒水,西至湘南入湖」。水经注:「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迳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歩,浚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渉●之艰难也。九域志:桂阳县有耒水」。
爱莲池在县治东,宋周敦颐邑令时所凿。白芒、温泉在县北三十里。
桂东县
三峰山在县南三十里,即石峰山,突起二峰,蜿蜒十馀里。
屏水山在县北三十里,悬崖飞瀑,形若画屏蛟潭。在县北二十里潭,有潜蛟旱,祷常应元泉在县西,水味甘冽。称第一泉。
直●靖州
靖州
五老山在州东二里。
飞山在州西五里,俗呼为胜山,比诸山甚髙峻,突出双峰,四面陡絶。《九域志》:渠阳县有胜山。《宋史西南诸蛮传》,熈宁八年,置飞山一带道路巡检,明姚履素游飞山,记其地有米穴,掘土中,随处可得,宛然米粒也,啮之如炭,心懑者服之,輙复嘻笑焉。飞山洞详关隘。香炉山在州西十五里,上有石如香炉,故名横云山人集。明景泰二年,陈友偕王来等击贼香炉山,自万潮山入,明许檖诗人境疑仙迹,炉烟𣺌𣺌,通泉流清,到地日影淡浮空。
艮山在州西十五里,多古柏怪石,旧建香山寺,青萝山在州西二十里,攅峰起构,一名大青山,侍郎山在州南五里。《明一统志》:宋侍郎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桧,谪居靖州,尝游此山山,因得名宋魏了翁诗:「风引征衣堕古城,手披荆棘上前京,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访老程,蛋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邉明,惊心忽忽未全穏,似听于莬谷啸声。
九叠山,在州南二十五里,自鸿陵而南,九峰骈列,古木苍翠如画。
鸿陵山,在州东南四十里。自金紫岭迤而南,峻拔干云,冬春雪凝玉,立天表。
寳溪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鹤山在州东北,旧名纯福山,则融岭在州境。《宋史》西南诸蛮𫝊:元丰三年,知邵州关杞请于徽诚,则融岭择要害地筑城砦,以絶邉患。飞珠岩在州西飞山之腹岩泉下,滴如珠岩,上镌白云洞天」四字,有「小阁飞珠,正落窻外」。
中洞岩。在州西六十里。
龙分岩,在州西南三十里,最深邃,中有涌泉,流为潩溪。
翠云洞,在州北十五里,有茂林竒石,明汤价建亭洞中。
渠江在州南,源出佛子岭。《九域志》,渠阳县有渠水,明许檖诗「晓角横吹渠水,月霜鸿,南引洞庭秋」。
后山溪在州东二里,自飞山之麓,东流入渠江。六王溪在州西永平故县,宋置贯保砦于此。潩溪自龙分岩流,迳青萝山下,带城西南,汇于渠江。铜锣滩在州西三里。明一统志》:世传杨文广之妹讨侬智,髙经此,坠锣于水,因名。
洗马池在飞山上。
星泉在飞山之麓,宋郡守许成之构亭其上。安乐井在州北门内安乐坡下,水清味甘,病者饮之多,愈因名。
白鹤井在州北门内纯福坡下。魏了翁居靖时所凿。龙井在飞山上,歳旱,祷雨多应。
㑹同县。
天马山,在县东二里,以形似名。梁山在县东四十里,唐李白甞游其巅,手引一泉,清凉甘美,俗名凉山。
金龙山,在县东五十里。
白社山在县南三十里,有白社。旧志载李白谪夜郎,经此结社。
崖屋山在县北三里,明沈朝焕游崖屋,记客雅谈,㑹邑之崖屋,偶于役过之盘折里许,始即山麓有谷,呀然峭侧幽静,紫翠之竹生满谷中,藂峰积坳,风韵自生霭素。自留稍上,山益峻,凡五折。坡陂偨俿陉,巘相属最,上则壁开三穴,置屋供像,错以金璧,群山尽低,天汉可摘,洞复燠,洁泉瀑不穿蛇䑕,不害真选佛之场,髙明之宇也。
圭云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雪峰在县东北四十里,冬后唯此峰积雪。洪江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九溪:曰郎,曰㵲,曰雄,曰龙,曰辰、曰叙、曰桂,曰武、曰酉。而雄溪为众水之㑹,号为洪江,源出邵州界。
郎江在县西南二十里,源出湖耳山,迳托口,与沅江合,即唐之郎溪。「郎」,又作「狼」。《宋史地理志》,靖州砦四,有狼江。
沅江在县西北五十里,与郎江合,流产九肋鳖。青陂湖在县南五十里。
若水溪在县东八十里,有二源,一出檀木山,一出关硖,合流入于洪江。宋置若水砦。
凿字溪在县南二百里,接广西界。《明一统志》:宋元丰间,于溪旁得古碑,乃唐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镌石以记岁月,而猺人以为凿字溪。
玉山潭在县境,其水㑹于渠河,入郎江通道县。
月山在县东二里,形如半月,故名。玉柱山在县东三里。
寿字山在县南三十里,以形似得名。福湖山在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山极苍翠,中有山神祠,猺人敬畏不敢近樵采。宋元丰中,开路通广西佛子岭,在县东南百里为渠江发源处。
多星江在县南七里,宋置多星堡。芙蓉江在县南七十里,下有芙蓉洲,葢唐之芙蓉县溪也。张籍湖南曲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魏了翁诗介然用之,便成圃下,视更,得芙蓉洲。
绥宁县。
金紫山在县西六十里。
云雾山,在县南五十里,自粤西鹦哥山迤逦相属二百八十馀里。
文笔山在云雾山左。
髙功山与云雾山相对。
天堂岭,在县西三十里。
鹭鹚岭,在县南一百里。
鎻字岩在县东南六十里。元陈敬游《鎻字岩诗》:「仰面半规山月小,回头千里洞云低」。
黄石河,在县东四十里。
关硖河,在县东八十里。
大金溪在县东五里。
白水头溪在县东五十里,岩洞竒峭,水石相薄,歕浪如雪。
湖广通志巻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