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二

《学校志》贡院、书院附

古者党、庠、序、塾皆有学,以次升于司徒,论诸司马。秦、汉而下,沿革代殊。至宋庆厯始命郡县立学,然无定制,无专官。元始置儒学常员,明乃与城池并设,典綦重矣。我

朝庠序之制,师儒之官,徧于海内,矧值阙里肇修,卿云献瑞,九有欢腾,凡天下学宫,莫不渐次增新,其在楚省,即蛮陬猺峒,皆有弟子员,执简操觚,经术修明,文章蔚起,沅、湘、江、汉间人材軰出南金竹箭,岂直芹藻流辉已哉!其旧建书院亦附著焉。

圣祖御书大成殿,万世师表题额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御制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建碑明伦堂,上谕加封孔氏五代,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雍正元年,御制。

圣谕广训雍正二年

御制朋党论雍正二年

《钦定乐器图》雍正二年

御书生民未有题额雍正三年奉。

㫖广额湖北一十九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加三名,小学加四名。

湖南二十二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加三名,小学加四名雍正三年

上谕避孔子圣讳雍正四年

上谕:「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可办事而文亦可观者,一学各举一人雍正五年

上谕:六年选㧞一次雍正五年奉。

㫖颁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勒石、学宫雍正六年奉。

㫖颁《发大义》、《觉迷录》四巻刋布学宫雍正八年以上一十三条,各府、州、县俱同。

武昌府:

武昌府儒学,旧在黄鹄山前。宋康定间建,后废为营垒。绍兴间,仍更为学。宋末兵毁,元延佑、重建。明洪武初修,歴天顺、𢎞治、正德间,巡抚白圭、布政使张敷华、知府沈栋相继增修。嘉靖中,按察使万虞恺以学门由西不利,即驿传道故址,辟门从东大学士杨溥、彭时、商辂、李东阳,侍郎朱廷立,俱有记。明季兵毁,皇清康熙十七年,巡抚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倡捐修葺。雍正十年,巡抚王士俊以学宫倾圯,旧制未善,发项更新,即明伦堂旧址改建。

崇圣祠拓学西地建明伦堂,迁名宦祠于 大成门左乡贤祠于 大成门右置文武官舎于左右之下,又于棂星门左右添设㦸门制度。允称有记刻石。江夏县儒学在凤凰山下。宋元学附鄂州,别为「务本斋」。明洪武建于黄鹄山北,后迁平湖门内。𢎞治间,巡抚御史王恩改建今所。嘉靖间,御史吴百朋、提学张天复继修。

皇清康熙间,巡抚王新命布政使徐惺、提学蒋永修、粮道章钦文、知县刘朝英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潘宷鼎增修。

武昌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县西。宋淳熙中迁县东。嘉定中,升寿昌郡学。大德中,仍为县学。明洪武初,知县孟吉改建今所。后知县谢廷举、聂贤相继拓修皇,清康熙间,知县熊登重葺。

嘉鱼县。儒学在龙潭山麓,宋淳熙中建,明因之。知县吴启文、莫震、孙伦、马炳然、提学陈凤梧先后增修。皇清雍正七年,知县王邦鼐重修。

蒲圻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金叠山下。唐郑伭瑾建。宋绍圣间,知县朱寿昌移建今所。明柯日新、吴俊、吴中、郭凤仪、焦贵、吴本固前后增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署县张玘重修。雍正七年,知县吴珽教谕邹受祉重修。

咸宁县儒学在登高峰下,宋庆、厯间,建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冯㫤建后知县陈灏、施达、王介、茅信、萧立业,相继增修。

崇阳县。儒学在县北,旧在县西门外。元末兵毁,明初,知县顾华改建。今所歴同知万璋、知县焦玑、学道严洤、知府秦䕫、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六年,知县张栗重修通城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冯极建、永乐后知县曹景升、喻峻、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知县李玠重修。八年,知县周洪重修兴国州儒学,在龙蟠山下宋军学元路学。明初改府学,通判郑瑮、同知翟圭。继修,寻改州学。歴知州李文声、叶菁、胡瀛、李东、刘纶、吴希贤、周鹏等相继拓造。皇清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高梦龙重修。雍正三年,知州黄澄重修。

大冶县。儒学在县西,歴宋元兴圯不一。元至正中,县令周镗重修。明洪武八年灾。十二年,知县王伯时、重建歴,知县于贤、刘珑、綦贞等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中,知县刘源湛、训导官抚邦,康熙中知县陈邦寄、雍正七年,知府张淑郿、知县周之相、教谕聂烺相继建修。

通山县。儒学在罗埠山麓,宋建,歴元如旧。明初知县任昂,即故址鼎建知县吴莱、戴惠、朱庭芝,续修皇清康熙间,知县夏灿重修。雍正间,知县李埂、吴飞九、井浚,同教官锺惟声、丁永琪等相继修。

汉阳府:

汉阳府儒学,在凤栖山下。明洪武初,知府程瑞因宋旧址建。成化间,知府何淡重修。𢎞治间,知府张鋭、张文质重修。嘉靖间,知府孔凤、贾应春重修。明末兵毁。皇清顺治六年,知府傅应星、鼎建,康熙中,知府郝士錞增修。

汉阳县儒学在南纪门内,明正统间,裁倂入府学。万歴乙酉,知府王学古、知县喻应台详请重建。丁酉,知县陈尧钦整葺之。戊申,水圯,知府舒体震重修。明末,递遭兵燹。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府邱俊孙教谕凌建竒复建。康熙五十八年,邑绅士重修。

汉川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张敬建。嘉靖间,知府贾应春徙伏龙山下,后知府刘廷梅、知县昌应会复建今所。

皇清康熙间,布政司徐惺捐俸修圣殿门庑,提学蒋永修、训导向士煜修明伦堂。康熙四十四年,邑绅士重修。

黄陂县儒学在县治南。明初,知县吴旻因宋、元故基建歴,知县刘拱宸、杨启予、刘时省、李恒、吕调阳、徐莲,佥事万秀,通判万寿,推官罗翰,相继增修。

皇清雍正五年,添建照墙。

孝感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宋端平间,毁于兵,元时知县赵资仁、乔成、刘谅、徐元等,先后创葺,复毁于兵。明洪武五年,知县朱师胜即常平仓地建立,学宫亦在治东,视前为近。九年,省县入州,学遂废。十三年,复置县知县宋显铭即宋元废址建县治,东歴教谕梁炯、知县史搢、曹敬率,推官黄巩,知县龙兴郭斗、雷鸣春、赵可熔,相继增修。隆庆四年,知县刘昆废会眞观,改建今所。万厯间,知县彭同魁及邑人先后增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十三年,邑人屠奏疏重建。十六年,知县张擢士增修。康熙三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五十四年,知县刘朝讲重修。

黄州府:

黄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明洪武初,知府李仁即、宋河东书院址,建歴,知府钱敏、余浩、王霁、余桂应明德、相继修、杨溥、欧阳旦、黎淳、朱节、刘采、王廷陈,俱有记。皇清顺治间知府何应珏,康熙间,知府于成龙、苏良嗣、王辅、贾鉝相继修。五十六年,知府蒋国祥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雍正二年,知府蒋国祥督同教授彭士商重修学宫。

黄冈县儒学在县东,旧在南门外。明洪武间,徙县东南。正统间,知府钱敏修、李时敏记东西接民居,屡遭毁,佥事张彬拓之。正德间,迁今所知府余贵、胡洁、管霄、继修、朱节、王霁记。万厯三年,知府潘允哲、知县罗应鹤重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高自训重建。康熙四年,知县徐籒增修。康熙十一年,知县董元俊更新之。

蕲水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知县赵季光,因宋元故址建歴县丞黄舎观,主簿夏时,知县胡奎、江文焕、孔荣宗,县丞李蔚,主簿王辅,典史金鼎,教谕申屠铎,训导简缙绅,左惟贤两次重。建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倪龠元修寻灾,知县李荪、刘佑相继修缮。康熙间,署县金廷襄创建尊经阁,知县刘象贤、汪歙加葺。雍正六年,因棂星门外向右单设一门,西向不利。又所面城埤,违制教谕夏䇿。谦详请改置捐建栅栏。

罗田县。儒学旧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石璞迁县南。宏治间,水泛知县罗勲复迁旧处。嘉靖间,知县劳樟、祝珝相继重修。

皇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姚士基迁于县西。至五十年,复迁于原址之前。

麻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张谷维因唐、宋故基建。洪武三年,知县赵乾重建歴知县杨顺翁选胡琮、陶天忠、尚德恒,推官严肃相继修。明末兵毁,皇清顺治间,知县王潞修葺。康熙五十二年,知县马元勋、重修知县吴顾行更新之。雍正五年,贡生周基国捐赀请于署县谭芩重修。

崇圣祠。

黄安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嘉靖癸亥,都御史谷中虚、御史徐大壮、提学吴文华檄同知袁福徵、知县林葵、建歴知县常正纪应存,初始成。

皇清康熙间,知县张一跃继修。六十一年重修蕲州儒学,在麒麟山阳。明洪武初,知府左安善因宋、元故址建府学,后改州学。歴知州,王坦、赵应龙、庄辙、周广荣、杨淮、石玺,相继增修。万厯三年,乡官冯天骏捐赀重修。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刘国辅、学正刘清、史训导陈作楫捐修。雍正七年,廪生冯炜重修。

广济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陈景昌迁治东南,后复迁分司旧址。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阎国士、教谕傅鍠建修。康熙六年,知县黄玉铉、教谕李以范相继增修。

黄梅县儒学,在县东南。元至元巳卯初建。至正六年,知县乔恩忠增仪门讲堂。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复建歴,县丞李显、知县戴中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陈觐天、教谕张士淑修葺。康熙六十年,知县戴绍祖重修。

安陆府。

安陆府儒学,旧在府城东南隅樠木山西。宋绍兴中,汉水冲,圯徙城北。淳熙五年,郡守孙樊徙长寿东南隅,元为安陆府,仍宋旧。明初,即镇远楼为安陆州学。洪武十五年,知县梁栋徙建兰台,即宋玉宅旧址。十六年,州学灾。二十三年,曹国公李文忠重建,歴知州顾震、赵熙、俞荩,提学薛纲、高绣,学正林]增修。𢎞治八年,兴献王命修葺殿庑,易棂星门,瓦以琉璃。正德十三年,兴献王发帑重修。嘉靖十年,州升府,改府学。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文芳、李起元、马逢皋,知县李彦珽,康熙间知府吴肇荣相继建修。

锺祥县旧无儒学。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学臣薄有德。 题请添设知县李愫于兴府旧址建。

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

京山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崇宁间,知县刘干建学城南河畔,元因之。明洪武初,知县刘桓改建今所,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潜江县儒学。元至正癸巳,邑为水决学,随邑迁。今治教官杨实重建于治东。明洪武初,知县史纯一即故址重建。𢎞治间知县史华,嘉靖间,知县夏泗移建向前以广之。万厯间,知县朱熙洽、王建中等继修。沔阳州儒学在城东北。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学知州金德增修,歴知州李震、邹烜、锺顺、吕文、孙衍、彭万里、徐咸、李濓、曾储,副使刘士元相继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五十五年,增修天门县儒学,在北门外。清河桥北旧在县西南隅。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建正统后,知县顾行、姜绾、周端、李东,教谕翁美先后重建。嘉靖间改建。今所按《郡志》,学中有。

先师像系吴道子笔,嘉靖壬寅,有兵巡使者,行部至邑,马伏地不行,因掘得石碑,乃所刻道子画像也。

荆门州儒学在平泰门内。明初,知州戴昌因元故址。建歴知州俞诰、阴子淑、杨琇相继修。

当阳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玉阳山。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初,改迁方城,后知县魏忠复迁故址。嘉靖间,知县侯加祥迁九子山下。万厯间,知县胡汉改迁县治西门外,知县李启元始徙入城,今仍旧。

徳安府:

徳安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建三皇台,前明初,徙府东北,后仍迁旧址,即今所歴。知府张寛、范理、周铎、王玺、和鸾、马纶、郑淮、汤绍恩、陈谟、李逢、徐贡元、马文炜、樊邦正,相继修建。杨溥、王直、杨春等为之记。明末兵毁,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愼修、高翱继修。

安陆县儒学,明洪武十三年,知县杜益建歴知县,朱敏、陈显、林璲、林相继修。嘉靖间,知府徐贡元迁府治东,与府学并列。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云梦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建县北,知县汪淮迁,今所歴知县施纪、贾升、陈谨、赵文杰、黄巩、孙复相继修。

皇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沈家鹗,新之应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贾严即宋谢显道所建,故址创立。洪武十年,县并云梦学随废。十三年,县复,知县韩子中重建,寻圯知县夏机继建。成化及𢎞治年间修后知县汪清、冯宗龙、张淑宗相继修。皇清雍正七年,知县唐琳捐俸重修。

随州儒学,在州治东。明洪武十四年,知州陈萃因宋、元旧址建州城东。歴知州仲端、尤忠、汪嵩、李克、朱天秩相继修。万厯初,知府马文炜、知州林梓改迁今所。皇清顺治中,直指李赞元。 题请鼎建后学,正王岱重修。

应山县儒学在县治北。明初,主簿白钦祖,因元故址建。洪武十年,县并学废。十三年复。知县。魏朴重建成化,嘉靖中歴知县,李春、王尚用、王朝璲、乐颂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周祜倡议重修荆州府。

荆州府儒学,在府治南。明洪武三年,知府周政因元故址建。歴知府刘永、李仁仪,抚治副使相守礼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王业敦建。康熙间,巡道祖泽,深增修江陵县儒学。旧在城东沙市,明洪武初,迁入于城中。十三年,迁今县治北。正统间修。正德十五年,佥事张萱增修万厯间副使张振先重修。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六十年,巡道殷邦翰同属员诸生,迁建于道署之西。雍正二年,落成,迎主奉祀。

公安县儒学。原在旧县城内兵火,后迁新县。皇清顺治九年,邑人毛侍御捐地创,建训导孙锡蕃捐修。雍正元年,教谕陈继先率邑绅士重修棂、星门新浚外泮池。

石首县儒学,在县西门内。明洪武初,知县宋永恭因元故址,建歴知县马祥、雷元、黄本,经歴杨家,相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训导刘方、夏详准重修。监利县儒学在县东,宋端平时毁。元、至正后,相继营建。明洪武间,知县张贵因宋元遗址建。正统间毁,知县郑崇重建,成化间佥事万绣,知府范英、焦钦修。皇清顺治七年,知县蔺完瑝。重建,康熙间教谕邢子愿、卢绛,知县郑国印、程藻相继修。雍正四年,知县罗绶重修。

松滋县儒学在县东,宋建、胡瑗、张栻记。明洪武初,知县许彦盛因旧址重建。正统间,歴知府张嵓、赵琏,知县杨景、冯淳相继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高起凤、陈麟教谕童式度重捐修。

枝江县儒学,明初建城东沙沱市。成化十七年迁城内小西门。𢎞治间,知县蔡文置地,移建。万厯间,知县周仲士迁县治西。明末庚辰,知县胡鸣冈请于巡道王永祚、知府王观光、大学士杨嗣昌复迁城内福传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周廷桂巡道祖,泽深次第修葺。康熙四十年,知县孔毓基迁建城东南明枝所官廨故址。五十二年、五十八年,雍正元年,知县张联星、任直陈德荣相继修理完备。

夷陵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宋故址在南门外。明洪武初改建今所歴。知州冯浩、刘本用、林钺、邬遂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九年,知州朱长应建修。康熙四年、九年、二十三年,知州鲍孜、田恩远相继修。五十五年重修。六十一年,重修乡贤名宦祠。

宜都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郭鲁道因宋旧址建歴知县王浚、刘瑞、李麟,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叶代生。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先后捐俸重修。

远安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亭子山下,明成化间,迁今所歴知县刘英、王炬相继增修。

皇清顺治间,知县周会隆、安可愿,康熙初知县陈其舜重修。五年,由新城迁于旧城北门外。四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额

襄阳府:

襄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府张善建歴都御史章焕、汪道昆,知府何源、万振孙同知、范爱众,相继增修。明末兵毁,寻修复。

皇清顺治间,副使苏宗贵、知府陆登甲加葺。雍正初,知府甘国奎、尹会一重修。

襄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副使王佩,隆庆间同知范爱众。万厯间,知县尹廷俊、训导李尚铭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抚治赵兆麟、副使苏宗贵、知府冀如锡、知县董上治重建。康熙十二年,知县余配元增修。雍正初,襄阳道赵宏恩、知县程其成重修。

宜城县。儒学在县治毓秀山下。宋建元,明因之。宣德间,知县张泰重修。万厯二年,知县雷加祥改棂星门以石柱。

南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宣德间,知县庄敬因宋旧址建,正德间知县萧浩修。

枣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知县。马让,魏文昌建元末兵毁。明洪武间,知县吴子俊即旧址重建歴知县。黄金、王时忠、杨瑛、安邦、王允耕、杨履、王应辰相继修皇。清顺治间,知县柯耸重修。

谷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初因宋、元故址。建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刘楷建修。康熙五十七年,知县扈际兴重修。

光化县儒学在县城内聚奎街西北。宋元前在古酇城内。明洪武间,知县陈聪即旧址重建。万厯初,知县陈其范改建今所。

皇清、顺治间,知县扈申忠重修明伦堂。均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修。正德、嘉靖间,知县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郧阳府。

郧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北。旧为郧乡县,学在今府治南。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奏置府治,升为府学。𢎞治间,都御史王鉴之迁府治西北,嘉靖间,知府黎尧勲改迁府治西,与郧县儒学合祀。丁巳,都御史章焕开拓城垣东北隅,改迁今所。

皇清顺治十六年,御史张尚、知府张文星重修。康熙五十六年,知府黄焜修葺。雍正四年,知府王瀚补修郧县儒学,在县西旧为郧乡县学,成化间,升为府学县学废。嘉靖间,知府许词奏准另建。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卢尚进捐修房县儒学在城东门外。旧为州学,在城内东北。明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学,因之,后改迁今所。成化七年,又迁城内旧址。嘉靖十八年复迁今所。

皇清康熙六年,通判仇昌祚建修,后圯。二十九年,知县沈用将重修。四十四年,知县董雱捐修。雍正八年,知县李居临修葺。

竹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东南。明洪武中,知县郭士贤建。成化十一年,以地污下迁建莲花池地,即今所久圯。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董绵祚捐修竹溪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建。嘉靖二十三年,署府同知温如璋重修。后圯。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徐京升建修。四十一年,知县祁圣年、教谕程大华重修工,未竟,知县翁圣年继成之。五十八年,知县龚克庸修葺。雍正七年,教谕万大中八年,知县朱瑞世增修。

郧西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知县侯爵、建歴知县刘理、王才、王纶、苏绅、黄鉴,邵阳杨震宇,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贺绳烈重修。康熙四十四年,知县陈志源、贡生梁凤翥重修。

保康县。儒学,在县治右。明洪武间,知县苏惠和捐建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五十二年,邑绅士重建直𨽻归州。

归州儒学,先在州后山麓之右。万厯戊申,知州张尚儒迁于左。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长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建成化间,知县李福、刘奎相继修。正徳二年,教谕刘永祥迁明伦堂后山下,万歴巳亥,复迁山冈,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樊维翰捐建于来龙山下,渐次修举。兴山县儒学在县治东。明𢎞治间,徙建东闗外,未几复迁旧址。正德间,推官陆鳌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胥遇、捐修知县王熙隆继修。三十六年,知县姜元春详准重修。

巴东县。儒学在县治左。明洪武初,建隆庆间,灾知县邹光裕迁建寿宁寺基。万厯十五年,知县高尚德改建今所。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蒋希古创草房三间于今址。后十一年,知县陈铣复建今址。二十二年,知县齐祖望增修。

恩施县儒学旧在南门内。明洪武十八年迁南门外,即今文昌阁基址。𢎞治间,参议林璜、佥事郑岳复徙今所,俱圯毁。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捐建。四十五年,重修贡院书院附。

武昌府:

贡院,在府城内凤凰山南。宋建炎中,附试九江。绍兴甲子,各试于郡,郡各置院。兴国、江陵、茶陵俱有之。元试于城隍庙,明正统时始创建。今所号舎皆板屋,成化七年重修。万厯元年,布政使施尧臣、陈瑞易以砖石,上覆以瓦。怀宗十五年,提学高世泰增修号舎,国朝因之。康熙壬午,布政使李基和借县学基,拓号千馀间,并原号不满七千,赴试者多至万馀人。癸巳,巡抚刘殿衡、布政使李锡、按察使牟钦元允、南北绅士刘明经等条呈。

题请捐修买民舎拓基址,添号五千有竒。芹香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学。明成化间,提学薛纲改建,今废。

濓溪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圃亭。明嘉靖二十四年,都御史张雨改建怀宗。六年,御史白士麟移建明月桥西右为濓溪祠。祠前凿池,引明月湖水种莲,立坊额曰「爱莲」,后废。

江汉书院,旧在文昌门内,明督学葛寅亮集生徒讲学处,后废。

国朝顺治初,左布政黄志遴、张尔素、瞿凤翥移建忠孝门内。康熙间,巡抚陈诜、张连登次第修葺。

东山书院在黄鹄山前,相传东方朔读书处。南湖书院,在武昌县东半里,坐挹平湖,诸峰竞秀,一邑竒观。宋淳佑中,权寿昌军事,京规教授黄瑞谅建祠,奉周、张二程,朱子南轩。东莱七:先生辟斋筑堂,寳佑中,知府叚震午,增筑堂庑。至元间,设山长,领书院事,至正中达噜噶齐鐡山,重建,后毁于兵基,存明、景泰间,三分其一为府馆,馀为布政分司。

东皋书院,在武昌县,明嘉靖二十一年,教授朱瓒建义学书院在嘉鱼县,湖西宋建明李永芳修。

凤山书院,在蒲圻县。明蔡潮建,王俨、廖道南有赋,今废。

新溪书院,在蒲圻县新店市。宋、周风仕建,今废。大宗书院在蒲圻县治东北。明懐宗时提学高世泰,同知县曾拭建。

相山书院在咸宁县,宋冯京读书处,今废。青阳书院在通城县儒学东。明嘉靖间,巡抚顾璘建叠山书院在兴国州,宋谢枋得《读书处》。

义学各州县并置

汉阳府:

凤山书院在汉阳府儒学,后凤栖山顚二程书院,在黄陂县鲁台山麓,明邑人杨廷蕴、县丞李成纪重建。

甘露书院,在黄陂县甘露山下黄武濵,建中祀二程夫子。

西湖书院,在孝感县西湖中,明月,台上宋艺祖沽酒处。

义学各县并置。

黄州府:

问津书院在黄冈县北九十里孔子河,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大字,叠石跨津上,名孔叹桥,桥北有风亭当孔道,颜曰圣贤,路上倚河北岸为孔子山,上有讲经台,左右为长沮桀溺畈,西北隅为晒书场,山麓路旁

ctextchar:8962
出一石上,镌进歩处,旁勒五廸二字,不知始于何时,五廸疑镌书名字也。当津之冲,有石屹然名坐,石墨池在其右,东隔层峦三里许,曰颜子港北十里许曰回车埠,盖自此返蔡焉。唐杜樊川守黄州治间,庙祀元龙仁夫,筑室山下,立讲院,旋毁于兵。明万厯间,知府王世德、推官许惠一建额曰:问津书院,至今庙,貌巍然,中奉先圣像,西为仲子祠,配以沮溺东祠祀,理学、先儒,祭器、祭田,厘然具备,士子相率肄习,其中,邑人上棆上著有问津书院志。

东坡书院在府城,宋苏轼谪居于此。明吴淮建道峰书院在麻城县牛棚山,知县陈子文为隐士。道峰毛凤建。

南门书院,在蕲水县南。谢朝宣建祀王羲之、陆羽、苏轼。

老塔书院在罗田县。明正德间,郡司马毛应时、建邑进士王先于此讲学。斋联云:「未审昔人称老塔请题今日作东山」。

崇正书院在蕲州。沈龎罗洪先建阳明书院在蕲州北门外。

江汉书院,在广济县龙坪。明瞿九思与诸生讲学处、义学各州县并置。

安陆府。

郢门书院,在府治阳春台。文昌书院在府城东里许子胥台之南,前临汉水,左马良山,右三尖山,为郢城最胜地。明万厯丙辰,守道高第吴尚黙次第重建,为诸生肄业所额,曰大观轩,明末兵燹。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府马逢皋重修,塑文昌像于阁上,于季春朔三日,率诸生读书属文于此,后如期而至。十八年,推官黄尊光筑墙建坊,颜曰文昌书院,邑人郑茂泰有记。

同仁书院在潜江县西,明督学刘垓、建都御史邹元标有记。

中洲书院,在潜江县大闗帝庙街东明邑人郭世朝建,内有椿桂堂,环翠亭讲经所大本达道斋。

石桥书院。在潜江县,今废。

传经书院在潜江县前西街。国朝康熙十年,知县王又旦建内为传经堂堂,左为说诗台,右为操缦轩,后为藏书,楼楼东西为文场。又旦立,有书院,约七条。

梦野台书院在天门县东门内,明祭酒鲁铎读书处茶陵,李文正东阳题额。

东湖书院,在天门县东湖岸,亦祭酒鲁铎读书处。象山书院在荆门州西。明𢎞治间,参政锺文俊建祀陆九渊。

义学各县并置。

徳安府:

长庚书院。在府治西白兆山下,唐李白读书处,元李仲章建有记。

江汉书院,在府城南文笔峰下,元儒赵复讲学于此。碧霞书院在府城北石柱山上。明万厯丁已,督学葛寅亮建。

国朝知府高翱重修。

白云书院在随州,即随侯得珠处。汉东书院在随州砖城外,即宋、元以来旧学义学,各州县并置

荆州府。

荆南书院,在府城内南纪门之西。康熙已亥年,郡守邱天英买地鼎建,并置学田,以为诸生课读之费。竹林书院,在公安旧县冦公祠傍。宋南渡后,孟琪创建以处四方,流寓之士,后存废址。

国朝知县杨之骈卜迁冦公祠于今县北门外大道傍,因为义馆,有记。

崇正书院,在石首县社稷坛左。明大学士张璧建,今废。

清江书院,在宜都县清江北一里许,白洋驿,后元人文璋藏修之所。明正德间,邑人向文玺因旧址结屋三间,知县江朝宗题曰「北山书院」,岁久倾圯。嘉靖丁未,知县陶师文改建于儒学右隙更题曰清江书院。明末毁。

六一书院在夷陵州,宋欧阳修建。白水书院在枝江县西三里,元巴图摩欢司建,今废义学,各州县并置。

襄阳府:

武侯书院,在府儒学东,有碑记。隆中书院在隆中山,汉诸葛亮隐居处。凤栖书院在襄阳县,即云封寺龎统故宅。冽泉书院在习家池,明督学葛寅亮建基。存凤山书院,在羊侯庙南。明督学顾起凤建基存。沧浪书院,在枣阳县东一里,旧名濯缨亭。文忠书院在光化县耿家河口,明嘉靖间知县郑蔓为欧阳修立。万厯时知县陈其范迁迎辉街。

古南阳书院,在均州治南门内。

国朝十一年,知州党居易修有记义学,各州县并置。

郧阳府:

五贤书院在郧县。祀周二程、张、朱义学,各县并置。

直●归州。

崇化书院。在恩施县。

义学各县并置。

湖广通志巻二十二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