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一
水利志
长沙府:
长沙县涝河堤在县北十五里,湘水之东,涝水之北,自萧王庙起,东距桃花港北障金牛、●田,绵亘三千三百丈,止为长沙市镇民居千有馀户,歴年居民修筑。
麻林石坝,在县东北八十里。明侍郎李棠倡建用闸板,潴水以时蓄泄,可灌可舟,乡人便焉。石牯牛坝在县东北九十里,亦李棠倡建。
善化县。陆公堤,在县南十里湘水之东,明知县陆南阳筑。
潆湾堤在县西十里,湘水之西。邑人王重冠筑湘阴县沙田围堤,在县南,长三千九百七十一丈。杨柳围堤在县南,长一千三百五十丈。
军民围堤在县西南,长一千七百四十丈。荆塘围堤在县西南,长五千三百四十四丈。东庄围堤计二十二里。
古塘围堤长三千七百三十七丈,塞梓围堤,长四千二百五十丈。金盘围堤长三千三百四十五丈。弯斗围堤长一千三百九十丈。韩湾围堤,长五千八百四丈。 自古塘围以下俱在县西。
余家围堤在县北,长二千三百九十六丈。庄家围堤长一千一百四十丈。
黄公圫堤长一千二十丈,鲁家圫堤长一千五百丈,买马圫堤,长一千二百二丈五尺。葡萄圫堤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自庄家围以下俱在县西北。
以上湘阴县境内围圫诸堤,雍正六年,奉旨发帑修筑。
附湘阴县堤防,考略:湘邑居洞庭之滨,地势最卑,其东北一带近水悉巨浸也,而县治之西曰淮西,其水势更甚。今其地生聚日繁,土田日广,防遏不可不豫,而围因以设焉。分观其势,各有塍堤,统计其数则有十六:南则沙田围逼近江与杨柳相间,中隔樟湖岭阜,由是而军民荆塘、金盘湾、斗韩湾等围垸堤,虽间设各有塍限,而东庄一围则居军民之东古塘、塞梓二围,又居韩湾湾、斗等围之西北,湘水、烝水汇流自西入长沙,绕东而下,至湘阴,是南水也。南水泛水自外入沙田,一围之东,实当首险。从此水由支港拥入杨柳军民等堤之近东南者,皆受顶冲,而东庄向南稍平,馀实三面被激焉。澬水、沅水出而与湘水合,达于洞庭,是西水也。西水泛水自内出兼之,西南夹涌,洪波浊浪,纡洄灌激,在沙田一围之西,首为出水之顶,冲次及于杨柳围,更次及于军民荆塘各围之近西北等堤,而古塘、塞梓二围,界连沅邑,为沅水之顶冲焉。至北则有余家垸西北,又有庄家围,暨黄公鲁家、买马、葡萄等圫,滨临大湖,地益旷而土益松,其水自西而内,出自南而外入者,悉于是乎?会归而湖浪遂于是迎冲,一经水涨,其势弥漫,堤塍冲溃,顷刻灌满,葢统计各围之险处,共有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八丈。至各围垸内出水积水之区,或则有港,或则有塘,或则请建有闸,或则疏通有沟,向系民力,岁修港则设之溷口,塘则立有剅沟闸,则因时启闭,以资蓄泄,以藉灌溉,似可无烦疏浚者也。益阳县千家洲大垸堤 小垸堤
长湖垸堤长二千四百八十九丈,沿河垸堤长二千一百三十二丈,自千家洲起,俱在县东。
合兴垸堤长四千五百二十五丈,中洲境堤长九百一丈。 两垸俱在县东北长滩垸堤,长一千一百丈。
河皮垸堤长二千四百七十六丈,曹埠垸堤长五千五十二丈,宋家垸堤长九百丈。
上火田垸堤长二千八百九十丈,中火田垸堤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下火田垸堤长二千二十八丈。 自长滩以下俱在县东。
以上益阳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
附益阳县堤防。考略:益阳县在府治西北二百里。西界安化,南界宁乡。西北:龙阳。东北沅江,东南界连湘。阴水曰澬江。自寳庆发源桃花江,合流湍行,直下数百馀里,至县前龟台山而分𣲖焉。其中为大河。滨河一为千家洲大垸,一为长洲小垸。又北小河,分㲼经石梁桥沿河垸二处,会入大河。石梁桥地稍高,自赵家园起至尹家山,止为沿河垸,皆属明万厯时旧址。又北自甘溪河分㲼,入沅江白泥湖。又大河直下,经沙头塘之西北,为合兴垸中洲垸。又东南抵沅江毛角塘,分㲼入麻子河。沅江界一由沅江瓦石矶塘出大麻子河、湘阴界,一入小河、益阳塘,此益阳东北之水也。自龟台山而东为支河,经长滩垸,至河皮垸,绕千家洲,西南复会沙头塘而归大河。一枫林河分㲼,经澜溪市,直行添新桥河支流旋转凤凰湖回,绕火田三垸旁及宋家垸、曹埠垸,入卢家江,汇于烂泥湖,分㲼上入溪口,下经龙打窖塘,而归于湘阴焉。盖益阳分上、中、下三乡,自县北而东为下乡,上承澬、沅之水,下连洞庭西汊,左抵长沙大江,一当湖水泛涨,加以南水之弥漫上之。来者滞而不去,下之积者壅而上行,近江滨湖之地,常不免于淹浸,有备无患,唯在督理业戸,使之依时培修堤垸而巳。
衡州府:
衡阳县马王塘,近城大可百亩,五代马殷所凿。永州府。
零陵县。司马塘在北门外,以柳宗元名。湮塘在城东百里,其深莫测。
祁阳县。横塘在县东三十里。舒塘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梅塘在县北七十里。
宁远县。大力塘在冯石村,碧虚塘在碧虚洞前。天圣中,永福寺僧云亮筑鱼塘,在县南三十里,丹桂乡府志向为民田以土性多石,不能耕,民苦之。邑令蔡光度其地可为塘,乃请于上豁民税,塘成,得灌漑之利。
寳庆府。
邵阳县铁塘陂在城东安平乡,漑田五百亩。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修。
代陂在中乡,漑田四千馀亩,洪武间,工部委官修武,冈州朱公堤在城西南半里滇、黔孔道,且障负郭数十顷,田地滨都梁水,明嘉靖间,水涨,坏城垣田舎,士民请巡抚顾磷修筑,后屡修屡圯,万厯间,巡抚赵可懐委知州宋纯仁,搜漏税二千馀两,请以为费,纯仁迁秩去,知州朱谕采,石筑之后,知州胡悦重修,「䝉公堤在城东,孔道明嘉靖间,同知䝉大赉,捐俸甃堤计百馀丈,至今利頼。
岳州府:
按舵杆洲石台在洞庭湖中。雍正九年,皇上轸念四方行旅及楚省居民,经九江、五潴之险者,取道东湖,尚有洲岸可泊,西则𣺌弥无际,风鼓浪作,每至不测。
特㫖:颁发帑金二十万两,建造石台,袤九十六丈,高六丈,趾广三十丈,顶二十丈,北如弓背,式浪至易,分南为偃月堤,湾湥可泊,凡往来舟楫,遇水涨风骤,栖宿台南,从此有袵席之安,无漂沦之患。兹者度筑方新,匠夫云集,居民商贾,万口感颂,仰见圣天子至明所烛,无远不悉,至仁所被,靡隐不周,告成之日,万世攸頼,畏涂渉若,通津絶岛,居然聚落,洪流砥柱,乃自人工,洞府仙家,讵闗地道,云旗暗霭,风雨不惊,灯火长虹,鲸鲵宵遁,生天生地,而后赞元化之全功,𨗳水𨗳山以来,奠大川之永利,百神环拥,衡山常镇于湘波,亿万斯年。
圣寿绵延于
帝泽此事,专荆土。
恩普域中矣。
巴陵县偃虹堤在县西,宋郡守滕宗谅筑永济堤,在府城北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镜筑,号李公堤,长四千丈,广二丈,缘地势为平,高者七八尺。堤成,名曰永济。旁夹树柳二万,以固积壤。又凿巨石于华容之层山,为桥二,下可容舟。复仿规运河,甃石为闸于二桥之北,广五尺,高丈有二尺,长加高之三尺。架木梁以通车马。大学士李东阳为记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笃庆捐修。康熈十年,知县李炌、十三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南津堤,在县南十五里洞庭之侧。明𢎞治间,知府张金筑。
白荆堤在县东十五里,一名紫,荆筑于宋,至明成化八年,知府吴节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萧晚重修。四十一年,邑人方钝增筑。
旧江村堤与监利接壤,前明额堤止二百五十丈,皇清顺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零竹庄河、何家壋、瓦子湾鲁家埠四处共一千一十二丈六尺,康熈五十五年奉。
㫖发帑银二千六百两,知县王国英督工,五阅月始成,堤工完固。
竹庄堤长二百三十丈。
何家壋堤,长三百丈。
瓦子湾堤长九十八丈。
鲁家埠堤,长三百八十四丈六尺以上巴陵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巴陵县堤防考略:按巴陵县正当洞庭湖沿汇之地,有枫桥、白石等湖,又有南津、乾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没田庐,然东南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则有永济堤,江北则有江村堤,尤宜急图者也。
临湘县,赵公堤在县东南五里,西北倚山,东南临湖,高下不平,难以潴水,自南而东皆洼泽。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堤以防水,至今頼之。
华容县黄封堤,在县河之滨,宋知县黄照筑杨柳堤在放生池侧。
官垸堤在城西,长六千一百八十弓。蔡家垸堤在城西四里,长三千三百二十三弓。黄蓬蒋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五千三百七十三弓。张家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一千四十三弓。
朱家垸堤在城东三里,长一千二百三十八弓兔。湖垸堤在城东十五里,长一千九百二十五弓。蔡田南北垸堤北离城东五里,南十五里,长三千四百六十一弓。
涛湖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五里,长一千六百九十二弓。
凌溪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七里,长六百三十四弓。张家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九里,长一千三百五十弓。伍家垸堤在城东北二十五里,长四百二十六弓。安息垸堤在城北二十五里,长三千九弓。
束皮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九百一十二弓。
余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二里,长二千八百二十九弓。
黄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一千八百六十一弓。
江黄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七千七百三十二弓。
马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四里,长一千七百九十五弓。
线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一千二百七十六弓。
刘陈垸堤在城北三十五里,长五千六百四十三弓。吴小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湖家小路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二千一百三十三弓。
杨李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三千一百九十七弓。南北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桃树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十弓。黄湖垸堤在城东北四十五里,长一千八百七十二弓。
永固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七里,长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七弓。
严肖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共长一千八百八十四弓。
林家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三千三百一十五弓。乙酉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七百三十四弓。蔡刘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一千一百四十弓,合工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六千六百八弓。周小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九百八十二弓。以上华容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华容县堤防考略:按县城北临川江南连洞庭,中有斗子澌潴等湖,南北水涨,殆无遗土,非环土为垸,则居民不能以旦夕安也。明正统间,知县杨鐩请于朝,遣工部员外郎王士华、湖广布政使蹇贒相便宜,筑堤四十有八,其最大为要害者,惟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回四十馀里,本县钱粮半出其内,一罅之漏,千家坐毙,堤防之功不可缓也。
岳州府堤防总考略:按郡志,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堤障之,其属邑惟平江居万山中,水患尚少,临湘半倚山城,虽可捍御,然西北俱滨江水口,又多势难,筑堤巴陵堤防祗在江北诸里,惟华容四十八垸之堤最为要害。
常徳府。
武陵县。柳堤自东门外至北门。南湖堤在县西二十里。滇、黔孔道。赵家堤在县西二十里。
金鸡堤在县西南二十里。长江堤,在县东二十里
皂角堤,在县东三十里。
东田堤在县东十五里
屠家堤。 伍家堤。 乌鸡堤。 龙里堤。 马家窖、阳雀堤。 上东堤。 下东堤 接官亭堤。 四老口新陂堤。 观音桩堤。 自屠家堤以下,俱在县东槐花堤。 花猫堤。 铁窑湖堤。 易家堤。 落路口莲花庵堤。 白头湖堤 唐家湾堤。 菖蒲堤,明月堤。 罩沙堤。 曲尺湾堤。 南湘铺堤。 洗手堰堤。 自槐花堤以下俱在县西。
芦洲障,周围十五里六分。
姚家障,周围三十七里。
王家障,周围一十一里。
文子障周围一十七里。
黄溪南障周围一十八里,二分黄溪北障,周围一十五里,五分木瓜、徳远二障,周围三十里六分。乌汊障周围一十八里,四分张家障,接连龙阳大围,计一十二里,永益障计二十里。
保安障计十八里三分。
黄花扁草障,计二十里九分,武陵四方之三。 自芦洲以下俱在县东
南溪障计二十八里。三分官堤障,周围一十四里一分。 三障在县东北。 以上诸堤障
皇清康熈二十一年增修。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宿郎堰在县东九十里,周围四十馀里。雍正四、五两年,夏秋水发,因近洞庭洪波激荡成壑,万难修筑开垦。雍正七年,奉
㫖将额赋永远豁除,并旧欠及本年钱粮,俱邀蠲免。莼陂在县北五十里,唐刺史李璡修。
槎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韦夏卿修放。鹤陂在县东北八十里,唐崔嗣业复修,又名崔陂。津石陂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唐崔嗣业修,李翱温造复修。
永泰渠在万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右史渠在万金村,本名后乡渠,一名石英渠温造开。考功堰在县东北八十九里,一名樊陂。唐李翱开以上诸陂堰俱可漑田千馀顷,惜岁久多淤。附唐书地理志,武陵县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以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三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增修,接古莼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漑田千馀顷。东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翱因故汉樊陂开,溉田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刺史温造,增修开后乡渠,总九十七里,漑田二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厯初令崔嗣业开翱造,亦从而增之。漑田九百顷,翱以尚书考功员外造,以起居舎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东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漑田,后废。大厯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漑田千馀顷。十三年,堰坏,遂废。
龙阳县。萧公大堤在县东十五里。南城堤在县东南半里
河洪堤,在县西一里。
陡门堤在县西三里。
杉木堤在县东一里。
殷堤在县东南五里。
小泛洲堤,在县西二十五里,内有塘涽二座。大泛洲堤在县西四十里,周围一千八百六十馀丈,内有涽四座。
李公堤,在县北二十五里,周围二千八百馀丈。新堤在县南一里,安涽一座。
古堤在县东南十五里。
夹堤在县南十五里。
曲堤在县南十里
大围堤在县北,周回三万五千八百馀丈,计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旧有水涽七座,以泄积聚之流。
南赶障在大围之北,计二十二里,保安障计一十八里。
黄花障计一十四里,龙阳县四分之一,丝茅障计四里。
彭家障计一里。
廖家障计四里。 以上堤障俱在县北,系补旧连三障,在县北计五里,系新增。
辰阳障计一十一里。
车横障计一十五里。
连五障,计十五里六分,所统诸堤为粟,公为承,春为枫,桥为中堤,为大堤。春夏水溢,一堤不坚,五障皆溃。三汊障计六里五分。
灰歩障计一十五里四分七,荆障计二十一里五分,铜盆障计一十三里。
双家障计九里五分。
茶塘障计一十五里。
南堤障计十里七分。 以上诸障,俱在县东,系补旧油坡障,长二里二分。
青歩障长一十五里。
乾坡障长七里。 三障俱在县东,系新筑北,益障在县南,长一十五里六分,系补旧菖蒲障,长一十五里。
横堤障长五里,二障在县南,系新筑冷水障。在县西,长一十一里四分大有障,长十里,旧名陡门。
白子障,长二十三里。
马家障,长七里二分。
张家障长二十二里。
庄浦障长三十里。
永恒障,长五里。
丰收障长七里。 以上俱在县西,系补旧金石障长四十七里。
复兴障。 二障在县西,系新筑。 以上龙阳境内诸堤障,明嘉靖十三年修,二十九年溃。四十四年修大围堤决口三十处,长四千五百馀丈。
皇清康熈七八两年大修,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坚厚倍前。沅江县西湖堤在县南半里。
沔湖圫堤在县东二十里长山。圫堤在县东四十五里。太平圫堤在县东七十里。永宁圫堤,在县东九十里。新兴圫堤,在县东十里。 以上沅江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附常德府堤防考略:按郡治与龙阳、沅江二县地皆滨江,歴来岁遭水害。南齐永明十六年,沅江诸水暴至,常德没城五尺,宋淳熈十六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舎后唐沈如常,砌二石柜以杀水,势得保城垣。元延佑六年,郡监哈尚于府学前又砌石柜一座,高二丈馀,益加保固。明嘉靖元年,大水决堤,十二年江涨,几欲冲城,隆庆五年万厯三十六年,皆大水,频遭渰没,顷年修筑,民始有宁居辰州府。
麻阳县一,都堰二十有五二,都堰十有五。
三都堰十有二。
四旗都堰十。
石惹都堰二十。
石渠都堰二十四。
市都堰二十有七。
附麻阳县陂堰,考略按:邑多瘠田,水源絶少,唯仰望于雨泽,少旱则岁难有秋,水利。自杨家古堰外,皆万厯间,知县蔡心一开筑心,一多善政水利,乃其最著者。
直𨽻澧州。
澧州阳由坪堤 孟姜堤。 黄丝堤。 上夕阳堤下夕阳堤 魏家堤。 窖口堤。 李文堤 张毛堤大围垸堤。 以上澧州境内各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安乡县围城垸堤 文明垸堤 罗阳垸堤。 中和垸堤。 黄堤垸堤 刘孟垸堤 张壤垸堤俱在县南。
板桥垸堤在县西。
惠明垸堤在县北,接围城垸。 以上为上十垸、兴家垸堤。 实惠垸堤。 新家垸堤 太和垸堤合家垸堤。 以上为下五垸。 以上安乡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九江堤防考略》。按《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会合汇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县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会流于洞庭者,无虑数十水,而其会众流而注之。湖则有三焉,曰沅、湘、澧而巳。沅发自牂牁经辰溪,合麻阳诸溪洞水过常武出湖之北。湘发自广西与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𣲖,一为漓水,一为湘水,至永州潇水会焉,至衡州烝水会焉。过长沙出湖之南。澧发自武陵古克县东流过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诸水,经慈利石门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渐元辰、叙酉、澬共合流而汇为洞庭以为之壑。故衡寳、永辰、沅得免水患。惟常、武当沅江之下流,岳、澧值江湖之会,合长沙之益阳、湘阴,上接澬、湘,下滨洞庭,故岁遭浸溺,堤防之设,最宜急图者也。
附修筑堤,防总考略: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圮,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涩,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欲尽心力以捍民患,惟修筑堤防一事耳,故备考古今,可经久而通行者,葢有十焉:一曰审水势。东洗者必西淤,下涩者必上涌筑堤者,审其势而为之址,最难御者,莫如直冲之势,议者退为曲防,故荆州虎渡穴口之堤,先年愈退愈决,而后直逼江口以遏水冲,乃得无恙,他如顺注之倾涯,则堤势宜迂急,湍之回沙,则堤势宜峻。二曰察土宜。一遇决口,必掘浮泥、见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黄白壤。三曰挽月堤洗在东涯,则沙回而西淤,在南塍,则波漩而北,故往往古堤反抱江流者为水所啮,即临倾涯之上,势甚孤悬,必先勘要害之地,而预筑重䕶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属蝼蚁窠穴,秋冬水涸,徧察孔端,极探其原而为之防,五曰坚杵筑木杵不如石㮙、石㮙不如牛轹。六曰卷土埽塞决口,为上䕶成堤次之。法埽以雈苇为衣,以杨柳枝为筋,以黄壤为心,以谷草为绋纚,因决口之浅深,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者也。若堤防初成,土尚未实,必以杨柳枝为埽,横栖于堤外,则可以御波涛而堤无恙。七曰植杨柳,八曰培草鳞,九曰用石甃当冲决之要处,若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澜。十曰立排桩,将大木长丈馀,密排植于堤之左右,联以绋纚,结以竹苇,则风浪先及,排桩而堤可恃以不伤也。
䕶守堤防总考,略决堤之故三,有堤甚坚厚,而立势稍低,漫水一寸,即流开水道而决者,有堤形颇峻而横势稍薄,涌水撼激,即冲开水门而决者,有堤虽髙厚而中势不坚,浸水渐透,即平穿水隙而决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复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䕶守之计,条议有四:一曰立堤甲。每千丈,佥一堤老,每五百丈,佥一堤长,每百丈,佥一堤甲,凡堤夫十人,一应堤防事宜官守之而有垸处,所亦设有垸长垸夫,其法与堤甲同,仍不论军屯官庄,凡受利者,各自分堤若干丈。二曰豁重役。凡堤老堤、长堤甲,及垸长、垸甲、人役,各复其身,每遇编审,即与豁除别差,则彼得一意于堤防。三曰置铺舍、查照漕河事例,于堤上创置铺舍,三间,令堤长人役守之,则往来栖止,不患无所,而防䕶事务,亦庶几不致妨悞矣。四曰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故决江、汉堤防者,即照依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偷俗。
湖广通志巻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