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十三
《关隘志津梁附
楚豫之交,关有三焉:武胜最雄,南跨汉东,北接申、罗,夙称厄塞之地,湖南六里,峻岭悬岩,即古之崇山,居楚、黔、蜀三省之中,苗、蛮据为巢穴,邃古以来,莫之能驯也。我
国家幅𢄙广大逺近,梯航楚地为九㑹,通衢南方,锁钥,永庆、升平红苗,自昔梗化。今臣服效顺,以我衣冠,易彼介鳞,仰惟
皇上徳威所被,股肱宣力,《易》称「王公设险」,《书》曰:「慎固封守,以康四海」,亶其然乎!桥梁之设,亦关王政,徒杠舆,梁之成于冬也,为北地言之也。南服利称舟楫,而石梁铁索有以千百年计者,实与关津相表里,故备著之武昌府。
江夏县。
金口镇。在县南六十里。
浒黄洲镇,在县北三十里。八吉堡在县北五十里。雍正六年,拨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兵六十名,轮流贴防。
武昌县。
鸡鸣关在县东,《明一统志》即孙吴东宫门,俗云吴工。夜役鬼工为城,未合鸡鸣而罢。
樊山砦,在县西五里。《南史》。宋永初元年,刺史王明击鄂州,破万馀人于武昌,拔樊山砦。
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
华容镇。明一统志,在县西五十里,即唐禅林寺。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
嘉鱼县。
箅洲镇在县东北四十里。石头口镇在县西南八十里。陆口镇在县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陆溪口,三国吴以此为控制要地。《吴志鲁肃传》:肃初住江陵,后屯陆口,恩威大行,众増万馀人,肃卒,吕䝉代之后,吕岱又领潘璋士卒屯于此。
蒲圻县。
羊楼镇。在县南六十里。
咸寜县。
成山寨,明一统志在县西五里,周回十馀里,容数千人,四面峻峭,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
崇阳县。
东关,在县南六十里。
兴国州。
古龙关,在州西北五里。
柳峰砦,在州南三十里,元末,邑人黄普禄率众于此避兵。
太平砦,在州南百九十里。石榴砦在州西五十里。百福山四面险峻,元季人多避兵于此。
富池镇。在州东六十里。宋建炎中,立寨于此,名曰池口。
国朝设千总一员,带兵七十六名,驻防黄颡镇。在州北六十里。
大冶县:
西塞在县东九十里,一名道士洑。江夏风俗记:「延连江侧,东望偏髙,谓之西塞山,对黄石九矶,两山之间如关塞也」。《括地志》:「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毅攻桓𤣥,唐曹王皋复淮西,皆砦于此」。《南齐书》:沈攸之反,世祖遣军据西塞,令坚壁以待其疲,卒平。攸之国朝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带兵二百六十三名驻防。雍正九年,改设都司、佥书。
长虹堡,在县北五十里。
田家镇在县境,有外委把总分防。保安堡,在县西六十里。
通山县。
九宫隘,在县南九十里九宫山。明万厯中,知县张书绅立于要害处,以备不虞。
朦胧岭,在县东南三十里,险峻陡絶,为江西武陵必经之地。
羊都堡,在县西三里。
汉阳府:
汉阳县
铁门关在禹功矶旁,古置戌守沌口镇,在县西南三十里。《晋书列传》,陶侃为荆州刺史,领西阳、江夏、武昌镇此。
汉川县
刘家隔在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杨琚抚治荆、襄,创筑刘家隔诸要隘。明末,献贼来攻,邑令孙光祚率众败之于此。
黄陂县。
金竹关,在县北百九十里。铁林寨,在县东三十里。
潘家寨,在县东四十里。
克敌军寨在县北五里,前代筑以御寇。滠口镇,在县西南四十里。
沙口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大城镇在县北百二十里孝感县。
黄岘关在县北三百里,土名九里关。《魏书地形志》,南司州,宋安郡东,随县注,有黄岘关,即古大隧,为豫、楚险隘,南、北朝屡争之。
镇阳城在县东北八十里黄草山西,垒石为城,四山陡絶一径,仅通古避兵处也。
白云寨,在县西南九十里白云山,层峦削壁,相传古避兵地。
附《徳安府志》:明季流贼充斥,人无所庇,参政夏时亨因诸生唐烈等,请言于县令雍鸣鸾立寨此山。崇祯十六年二月,贼突至寨下,攻五昼夜,贡生彭清典等督义勇拒却之,时吏部员外程良筹亦移家寨内,与贡生夏㷆等同心守御,贼乘夜暗袭,则令健儿礨石击之,一发常杀数人,贼不能拔,引去,已而贼诈降,潜袭寨溃,良筹死之。十一月,贼率马歩三千人来攻,时亨密令刘体缙等夜斫其营,斩首百馀级,抚、按嘉之,并以良筹死事状上闻,赠荫如例,清典等授职有差。
国朝顺治二年,靖逺大将军英王帅师逐贼,贼望风奔窜,王素闻白云义举至徳安,使召时亨,于是亨子举人炜及丁之鸿屠奏疏等,陈白云抗贼状,王承。
制授奏疏等以官寨众,乃解黄州府。
黄冈县
三江口关,明一统志在县北三十里有江,三路而下至此㑹合为一,亦属武昌县。
大活关,在县北二百三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县北有大活城。隋、唐于此建关」。
阳逻镇明一统志在县西百二十里,宋置堡于此,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北距五关乃要害地。元史列传:至元十一年,巴延大举伐宋,次蔡店,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都统王达守阳逻堡,荆湖宣抚朱祀孙以逰击军扼中流,兵不得进,巴延径趋沙芜口,遂入大江,麾诸将攻堡,三日不克。巴延密谋于阿珠曰:「此堡甚坚,攻之徒劳汝,今夜以铁骑三千泛舟直趋上流,为𢷬虚之计,诘旦渡江袭南岸,已过,则速报我」。乃分遣人先以歩骑攻阳逻堡,阿术出其不意,溯流西上,对青山矶而泊,乘夜雪,率众抵南岸,巴延因挥诸将急攻破阳逻堡,斩王达,夏贵溃走。
国朝设把总一员驻防。
团风镇,在县北五十里。
蕲水县
大灵寨在县北六十里,大灵山旧有城堑,相传陶琳立寨处,明季里人杨楚材、陈恪于此筑寨,避冦保全甚众。
石门寨在县西北六十里石门山,峭壁临河,明季里人何彬然筑寨御冦,屡攻未破。
巴河镇,在县西七十里。
阑溪镇,在县西南四十里罗田县
平湖关,在县西北四十里,抵麻城界。松子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抵商城界。石门关在县东北百里,抵英山界。岐岭关在县东北百八十里,抵六安界,乃陆逊追曹兵处。
青苔关,在县北百八十里。栗子关在县东百八十里。铜锣关,在县西百四十里。周家寨,在县北六十里,最险要。石垄寨在县东南四十里。鼓羊寨,在县西北四十里。雁门寨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仙人骑牛古迹。望英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熊崖寨,在县东北四十里。观音寨在县东南六十里。光山寨在县东六十里,即石马山寨。天堂寨在县东百六十里,势极峻险麻城县。
虎头关,在县北七十里商城界。宋史:宁宗嘉定十二年,金人自光州至麻城,冦关孟珙,集各属战士守之。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界。金史列传:定兴五年,布萨安贞伐宋,至洪门山,宋黄统制团兵五千保此,关关絶险素有备,坚壁不出。安贞分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逼关门。翼日,左右军㑹于山巅,俯瞰关内,守关者气夺不能立,中军急攻,宋兵溃,遂夺关。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与黄土关相近,山路峭壁,委折而上。梁置沙州,治白沙城。后魏因之。
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今属黄安。木陵关在县北百里,齐、陈分界处。《唐书》: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绰镇鄂,讨吴元济,道古自将出木陵关,士卒骄,不能制。
附宋李𡌴乞复五关之险疏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激冲,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相去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岂能遽入乎?
修善关,在五关之旁。
阴山关,在县北六十里,据高临下,北望二十里,皆在目中。
长岭关,在县东北百里商城县界。明嘉靖中,盗起九龙湾兵备佥事沈龙议建守备府于此。
铁壁关在县西四十里,土名鹅笼山。明嘉靖中,西山盗起,分巡佥事林遂建议设巡检司。
黑石寨,光山县界。
台山寨,在县西百里。
岐亭镇,在县西七十里。隋揭素居永安,造大舰,大举伐陈。陈南康内史吕仲肃屯岐亭,素登陆,先攻其寨,仲肃夜溃。
黄安县
金局关,在县西北四十里大城关。宋时为罗山界。元世祖已未二月入此关,戌军皆遁,后属麻城。今分属黄安。
清泉寨在县南五十里清泉山,东连尾斗顶,有清泉。元季,孟维忠建寨于上,屡捍大冦,为东南屏障。鲍家寨,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木城寨,在县北六十五里。黄杨寨在县北七十里,楚、豫交界,地周环如壁,其上平衍。宋元之季,土人于此立寨避兵,全活亿万事。镌天台石壁。
蕲州
茅山镇,在州西六十里。
大同镇,在州北百八十里广济县。
保定营,明季邑令张登衡招聚士民,于大江洲上立营,防御流冦。
武穴镇,在县南七十里,设把总一员,带兵二百二十三名。分防:
马口镇,在县南七十里。
龙坪镇。
清江镇。
黄梅县。
北隘通蕲州后山。
东北隘通宿松太湖亭。前驿东隘通宿松、佛坐岭。
西隘,通广济双城驿。
西南隘,通广济龙坪镇。
南隘通浔阳江、清江镇。
东南隘通湖口江。
下新镇。
安陆府。
锺祥县
塘港关在县南三十里。
池河关,在县西北十五里京山县。
洪山寨,《元史》:中统中,张柔屯兵曹武以逼宋,遣别将巩彦晖攻洪山寨,破之。
大洪寨,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元史》,至元十五年,枣阳万力府言:「李均收抚大洪寨,为宋朱都统所害」。命赐银千两,賙其家。
潜江县。
兴隆镇在县北十五里,水路要冲。沔阳州。
侯埠关,在州东六十九里。范溉关,在州北百三十里天门县。
鸿渐关在南门外。
义水关在义河。
荆门州
虎牙关,在州西三里,势极险峻。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
沙阳堡,在州东百二十里。《元史》:至元十一年,巴延伐宋,舍郢顺流直,下次沙阳,使招守将王虎臣等,虎臣斩其使。㑹日暮,风大作,巴延命顺风掣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涨天,城遂破,虎臣等被擒。
当阳县。
百宝砦,在县北五十里。四壁陡絶,山腰有洞,下瞰沮流,传为石刘屯兵处。
徳安府:
安陆县。
诸葛寨,明一统志》在县东罗陂村,相传诸葛亮所筑。高窍镇在县南三十里。
云梦县。
高台砦,在县南。
利塘镇在县北。
应城县。
﨑山镇关,在县北四十里随州。
平林关即隋平林县地,在州之上,名乡,当楚、豫之交,乃咽喉地。
顺义关即晋顺阳地。隋炀帝大业元年改顺义仵水关。在州北百二十里。
田王寨,在州北百八十里。古避兵处,石垣尚存。苍台营。在州东南七十里。
界山岭即大悲店,在州西北九十五里。关儿口在州北二百三十里,接桐柏界古隘道界。牌口在州北二百四十里,界河南,亦古隘道。石门在州南七十里段家冈,原有石坊,今址存土门,在州西一百七十里。夹山中通一路,今有门楼、椵树垭。在长岗店西五十里。
附旧志随之险要,左马坪铺右界山岭,前汉东桥后界牌口有土门以卫之,有石门以界之。立苍苔营为南之保障,置关儿口为北之锁钥,仵水关之险要,椵树垭之陡峻,可考而知也。
应山县。
平靖关,在县北七十里,即古㝠厄地。吕氏春秋,天下扼塞,有九冥厄,其一林木丛欝,怪石嶙峋,车不方轨,马不并骑。《史记》无忌谓魏王曰:「秦不敢攻冥厄之塞,俗传汉忠义侯,过此,窃窃憾之」。因名憾这关。又曰:「杏遮关《纲目集览》作行者坡」。
白雁关在县西北五十里,即黄土关,又名百雁关,密迩中州,昔人屡争之。
武胜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即古直辕,雄据上流,俯瞰诸方,险厄之地,用武之所。梁曰武阳。《魏书列传:中山王英伐梁,次义阳,将取三关,英策之曰:「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定。攻难不如攻易。宜先取东关,恐其并力于东」。乃使长史李华率五统向西关,分其兵势,身督诸军向东关。先是,马仙琕使云骑将军马广率众拒屯于长薄,军主胡文超别屯松岘,英至长薄,马广夜遁,入于武阳。英进师攻之,闻梁遣冠军将军彭瓮生等援武阳,英乃缓军曰:「縦之使入此城,吾先曽观其形势,易攻耳,取之如拾遗也」。诸将未之信。瓮生等既入关,英促围攻之,六日而广等降。于是进击西关,马仙琕等皆遁走,果如英策。黄陵砦,在县东二十五里。
牢城砦,在县东五十里。
大城砦,在县东八十里大城山之阳。有古城址鸦狐砦。在县东北四十里何家山。
牛心砦,在县东北六十里,东接武胜关。狄将军砦,在县东北八十里。旧传宋狄青常屯兵于此,下有古洞。
兴安砦,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杨平章立铁城砦,在县西北四十里。《唐书志》,元和十年,节度使高霞寓与吴元济战于铁城,败绩」即此。
附县志形势险要,论略应为楚之北门,自古必争之地。《吕览》谓天下扼塞,有九冥,厄其一而大隧直辕,左右虎据三关鼎峙,号称天险。东有太平镇,镇滨河,水绕其山,下通孝昌,上达罗山,商贾往来,奸慝错杂,守御维难。水之従西南来者,经马坪、过平市,南入于溳。应山、随州遂得因河岸东西以为界。接壤安陆,曰寿山,耸西南之岩峻,以回向乎郡城。是应山者,郡之保障也。依乎腹心,则溳城亦为邑之砥柱焉。内外表里,相为屏卫。旧志云:郧子国在熊绎封北,永邑又在郧北,直与申伯国聨,冈峦礌矹,三国隘险,九砦为烈,屹然北门,锁钥也。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厥维重哉!
荆州府:
江陵县。
司马休之垒在县东十里。《十六国春秋》:初,休之以讨庾楷、王恭有功,迁平西将军,都督荆雍六州,后子文思作乱,刘裕率师击之,鲁宗之自襄阳来,㑹休之筑垒于江津以拒裕,纲目休之兵临峭岸,裕军无能登者,将军何藩以刀头穿岸埒,容足指腾之而上,直前力战,裕军乘之,休之遂大溃。
马家寨,在县东三十里。
公安县。
刘王营在县东九十里。相传昭烈帝居吴时,屯兵于此。
监利县。
南寨,在县西五十四里,传蜀,汉立寨于此。王家堡在县东北。
松滋县:
西平寨,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人屯兵之所。红崖子寨,在县南一百里。
上明镇在县东,晋书桓冲传,冲都督江、荆等州军事,疏言:「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臣兄温经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镇之,事与时迁,势无常定,且兵者诡道示之以弱,今宜全重江南,轻戌江北,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土田膏粱,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馀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峡,敌至则旧郢以北,坚壁不战,接㑹济江,路不去逺,乘其疲惰,扑剪为易,于是移镇上明。
夷陵州
南津关,在州南一里。
西津关,在州西大江右。
白虎关,在州东北六十里石门寨。
林家寨。
长岭砦。
连山砦。
神机砦。
佛顶寨。
宜都县。
普通关界、当阳、夷陵、枝江、宜都四县境。明成化间,设巡检司。
江关在荆门、虎牙二山之门。《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汛将数万人乘枋箄下江关,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鬬楼,立攒柱絶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彭与吴汉等将兵六万人㑹荆门,彭令军中募攻浮桥,先登者上赏,于是偏将军鲁竒应募而前,时东风狂急,彭竒船近流而上,直冲浮桥,而攒柱钩不得去,竒等乘势殊死战,因飞炬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毁,彭悉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蜀兵大乱,遂斩任满。明成化间,设巡司于此,附县志关隘论略,邑山川扼要,雄据上游,昔公孙子阳倚江关以为重,而后遂为吴蜀所必争,葢荆州控制巴蜀,为全楚之咽喉,而宜都锁钥荆南,又为荆州之颔頞也,不有重关要隘,何以塞潜渡之奸?况乎背拊樊保,臂指夜郎,而西南逼近土司,万谷千岩,又岂一夫可当哉?
逺安县。
洪恩砦。
五爪砦。
包巾砦。
北砦
石柱砦。
千金砦,设把总一员,驻防襄阳府。
襄阳县
凤林关在县南五里。
观音阁,关在县南九里。
柳子关,在县西七里。
老龙堤关,在县西北十里。樊城关,在县北三里。
七里店关在县北十里。
李百户营。
龚家营。
傅王家营。
韩家营。
宜城县
郭海营,雍正八年为请。
㫖事案内,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南漳县。
鸡头关,在县南百里。
玛瑙关,在县西三十里。
猫儿关,在县西四十里。
隘门关在县西百里。
凤凰寨。
青龙寨。
紫山寨设把总、分防。
天门寨。
天保寨,雍正八年,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石门寨,在县北四十里。明成化间,都御史项忠建胡家营。
武安镇。设有把总、分防。
谷城县
翠屛寨。
古山寨。
独山寨。
范家寨。
太平寨。
光化县。
傅家寨,雍正八年,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
左旗营堡,在县北五十里。明成化间,都御史项忠建陈家营。
均州
石古关。在州东六十里。
小江口关,在州东南八十里,通河南陆路槐树关。在州北五里,通陜西路。
油瓶关。在州北六十里。
沙沱营。
郧阳府:
郧县
郧关《史记》南阳西通郧关」,即此。黎子关,在县东百二十里雷峰。●关在县东北七十里。□峪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天马关在县南。
石门关在县西南
青桐关,在县西北七十里百桑关。
梅家铺堡,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黄柿坪堡在县北百一十里。马山口堡在县西五十里。房县。
汤池关,在县东十五里。
东栏关,在县东三十五里。房山关,在县西三十五里。瑶峰关,在县西二百五十里。老寨,在县南五十里。
高良坪堡,在县东南二百里。望夫山堡在县东南三百里竹山县。
吉阳关在县西百里。
黄茅关在县西北五十里崔家寨。
红岩寨。
万兴寨。
官渡堡,在县南百二十里。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
郑家埧堡,在县南三百里,三界堡接白河竹溪界。
竹溪县
磁瓦关,在县东四十里。
五陵关,在县西五十里。
白土关,在县西六十里。明成化中,设县河巡检司守之。小关子与秦、蜀交界。
牛头寨。
中峰寨。
郧西县
李四关在县西北八十里。鸡岭关,在县西五十里。
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
六郎关,在县西南百七十里。庙川堡,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南关堡在县西。
保康县。
玛瑙关在县南。
玛良坪在县南百里。
直●归州。
金鸡寨,在州北三十里。
石柱寨,在州北百二十里。和尚寨在州南二十里,险峻不可攀援。五峰寨在州南三十五里。
中岭寨,在州南百里。
三角寨,在州西北三十里野桑坪,中有将军岭、擂鼓台。
长阳县。
古捍关明一统志,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楚肃王立以拒蜀。苏秦云:「秦自汶山浮江以下,不十日而抵捍关」。《史记注》:「在巴郡鱼复县」。
梅子八。关明、一统志俱在县境四,临江南。四临江北。元时设,以备峒蛮。明改设二巡检司。
招徕旧关堡,在县西北二百里。梭草关在县西二百里。明设巡检司。长毛关,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交长毛司界。百年关在县南。西至峒口,交容美土司界。渔洋关,在县南百二十里。
菩提隘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附县志关隘论略,明设巡检三员,凑拨额数、弓兵,以守关隘,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峒。天启元年,土司侵边,菩提隘巡检兵寡难御,遂退札渔洋关。至七年,裁渔洋关巡检,而土蛮出没抄掳,愈不可制矣。
国朝设把总一员,带兵五十名,驻防分汛:兴山县。
猫儿关。
高鸡寨,在县东北百里。
关口垭设把总一员,带兵九十名,驻防巴东县。
野三关,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红砂堡,设把总一员,带兵一百五十二名,驻防恩施县。
五峰关在县东连珠山下。东门关在县东南,东门山,石乳关在县西石乳山。
胜水关,在忠建宣抚司境。振武关在县北。
深溪关在大田所酉阳路口,土地关在木册忠峒路口附。《续文献通考》:明隆庆五年,湖广抚臣刘悫以土冦覃壁平条议五事:一议处监制,请以川东道所辖巫山、建始、黔江万县行川,湖抚、按官㑹议,改属湖广上荆南兵备道,凡汉土官民词讼兵粮,悉聴经理,及湖广有应𨽻川东者,并议改属,一议处置。荆州去施州卫,道里险逺,不能巡察,夷陵以西有国,初頴国公、傅有徳所辟,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卫仅五百馀里,请移巴东之石柱巡检司于野三关、施州卫之荆门驿于河水铺,三㑹驿于古夷铺,俾闾井聨络而于百里,荒及东卜陇,仍创建哨堡各一,令千户一员督夷陵、长陵二所,班军各百人,更番戌守。一议军民职掌施州卫道里,延袤甚广,物产甚饶,卫官每肆脧削,致民逃匿,诸土司为乱,宜裁抚夷通判,更设同知一员,俾抚治民夷,岁额钱粮外,有该卫公费必不可废者,仍依军三民七,照例编审,均徭册报分,守道覆实派征,卫官不得额外横索。一、议金峒管辖,谓覃氏世不忍遽絶,宜姑贷其罪,削安抚司职,改为峒长,聴支离所百户提调,有抗违,故縦土民生事,即置之法。一、议防制土司谓:「国初施州卫所辖十四土司官舍应袭,俱令赴部,迩因卫所交通奸徒诱引,率皆私擅名号,无所顾忌,请严行抚、按官访治,凡诸土司应袭官舍,必关白该道两院,始许承替,署理司事,兵巡道,每岁巡歴,亦预行知㑹,调集各官舍,面加奬谕,并令赴学观礼,兵部覆奏俱従之。
津梁附
武昌府:
江夏县。
冶塘渡,在县东三十里。
北嘴渡在县东南。
引振渡在县东南九十里。南嘴渡在县东南一百里。游家渡在县南八十五里。山门渡在县西南。
女冠渡在县西南七十里,汉阳渡在县西,旧用民渡江,阔水险,轻舠遇风多危。明万厯间,布政陈瑞置巨艘八只,将江夏县岁编操船水手十二名,改募渡夫领之,今仍复民渡。
白羊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八分渡,一名张公渡。
滋阳桥在城内墩子湖,万厯中,郭承奉修。分金桥,在望山门内。
明月桥。 清风桥俱在文昌门内,浮桥在望山门外,江水支流所经,两岸相峙。明洪武间,知府冒政造舟为梁正徳,庚辰,周仪改造。嘉靖壬子,知府严忠増修其水,夏溢冬涸,楚藩驾木为桥,更名王惠,今废用舟渡。
新桥保安门外,明经略熊廷弼建广平桥。明一统志在府城东二里,跨南湖,宋绍兴间建。
土桥在忠孝门外。
伏龙桥,《明一统志》在府城东。相传许逊自豫章追蛟至此,蛟化白驴伏桥下。
雨落桥,在县东四十里。
杨桥在县东五十里。
踏泊桥在县东南七里。
老人桥在县东南十五里。长虹桥在县南五里。熊廷弼重修筑新堤障水。𢎞济桥在县南二十里,旧名李家桥。
太平桥在县南七十里。有亭。
狮子桥在县南七十五里。有亭青林桥,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圯舟渡。廖家桥在县西南七十里。
龙穴桥在县北四里。
北洋桥在县北二十里。明𢎞治中,邑孝子周玺建,万厯间,中丞常居敬重修有碑。
孟井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孟宗建武昌县。
梁子渡,在县南九十里。
方家渡,在县西南十五里。赤马渡在县西北七十里。大江渡,在县北,通淮州。
韩婆桥在县东。
石盘桥《明一统志》「在县东十里,旧名石盘渡,乡民往来病渉,明景泰二年建桥。
石桥在县东三十里。
蟠龙桥在县东南。
黄荆桥在县南。
南湖桥,在县南二里。
泗洲桥,在县南百三十里。鹤礲桥在县西南。
大桥在县西南百二十里金牛镇。卧仙桥在西五里。
万松桥。 寒溪桥俱在西山下。梅桥在县西二十里。
马桥,在县西三十里,当驿路之冲。丁桥,在县西六十里。
柘桥在县西七十里。
旧石桥在寒溪寺前。
黄龙桥在金牛镇。
清思桥,在虎头山下。
嘉鱼县。
头陀港渡,在县东四十里。大桥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三㲼渡在县东南五十里。陆矶口渡在县西南六十里。石头口渡,在县西南八十里上。夹口渡在县北九十里。驾部口渡在县东北,即宋文帝黒龙负舟处。丁家渡在县东北。
净宝桥在净宝寺前。
大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官桥在县南二十里。
红朱桥在县西北。
熟湖桥在熟湖寺前。
鱼山桥。 官路桥。 董公桥。 清溪桥,龙津桥。
蒲圻县。
聂泗渡,在县东十里。
石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嘉水桥。 蓝港桥。 黄沙桥 花木桥、夜珠桥 太平桥 大姑桥。 小姑桥峡山桥 七宝桥 白水桥 斗门桥、长泉桥。 罗田桥 弓背桥。 大礲桥俱在县河南。
五洪桥在县西十里,元皇庆初建,学士程巨夫有记浮桥在县北门外。
杉岭桥上为黄公堤。
□勤桥。 樊师桥 下礲桥。 梅澥桥普惠桥。 月仙桥 双港桥。 青龙桥沙桥 官塘桥。 解水桥。 汀、泗桥俱在咸、蒲两邑界。
上已桥 杨桥 洪口桥。 高桥竹山桥 琅桥 江施桥 卧虹桥、马驷桥。 泉口桥 洪水桥 济川桥、霞落桥。 黄龙桥 龙鹊桥 栗柴港桥俱在县河北。
双路口桥。 慧林桥。 荆港桥 无疆桥、凤凰桥。
咸宁县。
三元桥在县东,初名永安,即唐永安镇。金塘桥在县东三里。
东川桥,在县东四里。
上好桥,在县东七里。
官埠桥在县东十里。
横港桥。 驾城桥。 小金桥。 杨湖桥俱在县东二十里,路通兴国。
洗马桥在县东三十里,路通武昌下。好桥在县南三里。
平家桥在县南十里。
芙蓉桥在县南二十里。
救苦桥在县南三十里。
白沙桥在县南四十里。
富庶桥在横街西。
西河桥在县西半里,知县曹应聘始甃以石,邑宦赵嗣芳成之。桥洞七,上列石栏。
国朝雍正五年夏,洪水浸颓,知县戴惟枢倡修皇风桥在县西三里。
黄家桥,在县西五里
北洪桥,在县西十里。
竹札桥,在县西十五里。
马桥,在县西二十里。
黄石桥在县北三十里。
贺胜桥,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华聚众保障,与贼战胜,因以名桥」。
观山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西河桥,在县西蒲圻驿路:崇阳县。
史家渡,在县东五里。
吴城渡在县南九十里,水従吴城港,出穆林渡,在县西五十里。
双湖桥,在县东十里。
白泥桥。 东流桥俱在县东十五里。福善桥在县东三十里。
西冲桥。 西溪桥俱在县西南十五里元岳麓,山长徐源,明有记。
九都桥在县西南三十里义城桥。《明一统志》,在县西二里。宋令张咏建浮溪桥在县西五里。
杨柳桥,在县西二十里。
石屋桥在县西三十里。
白马桥在县西七十里。
柘桥在县西八十里。
桃花桥。 穆林桥俱在县西,桃溪桥在县北二里,昔有泉水流花出柳树桥,在县北十六里。
朱紫桥《明一统志》在县西三里。宋孟珙书「朱紫桥」三大字碑存桥废。
鹁鸽桥 棂,星桥官塘桥,水所经出甘棠桥。宋史张咏令崇,时民多种茶为业,咏曰:「茶利厚,官将𣙜之,不如栽桑」。后果𣙜茶,崇邑独免。又为凿山引水溉田,惠爱甚沃,民为立桥,以志不忘。
劈箭桥。 官塘桥。 长平桥。 湖南桥、张公桥。 黄犬桥 杨洪桥
通城县。
毛公渡,在县北五里。
太平桥,在县东五里。
朝宗桥在县南。
第一渡桥在县西南二十里。石潭桥在县西二十里。
乌桥在县西北五里。
拱北桥在县北门外。
星华桥在县北一里。
兴国州。
石浮礲渡,在州东十五里城南渡,在州东三十里。
军山渡,在州东十五里。
杨林渡,在州东南五里。
南市渡,在州南十里。
沬口渡在州西十里。
大瑶渡,在州西三十五里。率州渡,在州西四十五里华潭渡,在州西五十里。
湄潭渡在州西七十五里。丘家渡在州西九十里。
阳辛渡,在州西百里。
门枋渡在州东北二十里。怀坡桥在州东半里。
荻田桥在州西二十里。
大塘桥,在州西三十里。
永济桥,在州西北十五里。三济石桥在州西北四十里。恩波桥在北城外。
湄峰桥在州北五里。
良荐桥在州北二十里。
大冶县:
磁湖渡《明一统志》:在县东四十里。「湖边之石多磁,𩔖产「菖蒲。苏子由尝阻风于此,作诗寄兄。
金堤渡在西关外,即茅岭渡。
青山渡,在县西五里古青山场。碧石渡在县北六十里。
源潭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采芹桥在西市。
备礼桥,在县西十五里。
栖儒桥在灵峰山下。
换绦桥,宋嘉定间造,相传锺、吕二仙换绦于此。新雁桥在道士洑市。
通山县。
黄沙渡,在县东三十里。
宝石渡在县东南四十里。赛公渡在县西南。
通津桥在县南半里
青云桥在县西。
桃花桥在县西洞渊观。
行逺桥在县西五里。
高桥,在县西二十里。
举桥在县西三十里。
花桥,在县东北十五里。
多宝桥在多宝寺南。
汉阳府:
汉阳县
汉阳渡,明一统志》在县东门外。唐李白诗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
沌口渡,在县西南三十里。平塘渡在县西二十里。
龚家渡,在西北八十里。
迎恩桥在县东。
迎春桥在县西。宋大观初建石上,刻「迎春」二字。永安桥在县西三里。
官桥,在县西六十里。
王公桥,在县东北三里,明知府王宗本修洗马桥,在洗马口。
九如桥在汉口,循礼坊。
汉川县
阳台渡,《明一统志》在阳台山下。宋曽慥诗「渺渺阳台去茫茫。鹦鹉洲干戈迷,大别烟雨瞑南楼」。
南河渡在县南六十里龙门山下。
安河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迎恩桥在县东关。
甑山桥在县东十五里。
南虹桥在县南关。
道观桥,在县南二里。
新陂桥在县西北四十里。大赤乡义桥,在县北十五里。
广济桥在刘家隔西。
土桥 青云桥俱在刘家隔黄陂县。
鲁台河渡在县郭外。
许家河渡在县东四十里滠口渡,在县南四十里。
油湖渡,在县西五十里。
十潭渡
平易桥在县前。
骆驼桥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魏人来伐,以骆驼载辎重坠桥下,因名。
甘棠桥在县东四十里。
黄婆桥,《明一统志在县西。旧志云:宋太祖微时过此渴求水,黄婆见而异之,具礼数进酒,且曰:「酒禁严慎勿泄」。后即位,捐阖邑𣙜酤。
大板桥在西郭外。
丁公桥在县西二里。
和尚桥,在县西四十里。
石港桥在县北十五里。
孝感县。
县河渡 注泉渡 澴河渡。 白沙渡万寿桥在东关外。
高埠桥在县东十二里。
鲁班桥,在县东三十里。
深沟桥,在县南五里。
后湖桥在城西。
理丝桥,在县东北十里。
滻川桥,在县东北四十里绩麻桥,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丘址港桥。 白沙桥 云公桥。 愿藏桥太平桥。
黄州府:
黄冈县。
巴河渡,在县东四十里。
长河渡。 双溪渡俱在县北赶化渡。 阳逻渡 大江渡俱在城西三江口渡。 团风口渡 张家店渡。 松湖坝渡旧州渡。 柴埠湖口渡
蕲水县
县溪渡 兰溪渡 青蒿渡》 陆神港渡巴河渡
緑杨桥,苏轼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緑,杨桥」之句遂名。
昭化桥。 尽街桥。 青万港桥 苦竹港桥麻桥。 浮桥
罗田县。
界河渡在县西十里。
源清桥。 通济桥。 龙门桥。 霸城桥板桥湾。 河口桥 三里桥。 花石桥黄䜿公桥 李莽崖桥 关口桥 祝家畈桥观音桥
麻城县
县前河渡。 岐亭河渡 高安河渡 浮桥河渡白塔河渡。 白杲河渡
花桥 南门桥 太平桥、岐亭桥,宋陈李常与苏轼逰㑹处。橙林桥在县北。
黄安县
高柳桥在县北。
阳真桥 遇仙桥。 银锭桥 通济桥,太平桥。
蕲州
西河渡 黄桑口渡 乾明渡 欧家渡滑石桥。 新兴桥。 转蓬桥。 芭茅桥、大名桥。 吴公桥。 骆驼桥。 桥舟桥广济县。
伊家渡 邓家渡 北港口渡仁寿桥。 荆竹桥 春风桥 车枋桥、双城桥。
沧浪桥,在县西门内。
黄梅县。
清江觜渡。 濯港渡
松阳桥康熈四年,知县黄玉铉重建。平政桥在县小南门外。
马头桥。 明月桥。 芦花桥。 上沿港桥上谷塘桥。 上山桥 下山桥 灵润桥,白湖渡桥
安陆府。
锺祥县
寨子渡在县东山溪之水,时涨时消船只,久废唐港渡。 石碑渡 臼口渡。 瓦子滩俱在县南。
汉江渡在县西。
直河渡。 丰乐渡俱在县西北洋梓渡。 殷家渡俱在县东北,升仙桥在县东青泥凹,相传汉梅福上升处。谚云「升仙桥倒状元归即此」。
通济桥在县东。
后寺桥在县城东祥吉寺,前岁久倾圮,康熈初修通津桥,即闸口桥,今毁。
东港桥在县南三十里。
朝宗桥在县西门外。
武定桥在县西门外,又名板桥,今易名西门。大桥在县石城西,岁久圮啮。康熈初,郡守张崇徳、司李史扬、廷知县程起鹏修旧止三眼,今増为五桥,东西建二坊。
利渉桥在县𤣥妙观后,即古利市,顺治间,重修曽家桥,即古土桥,明司空,曽省吾易以石,岁久倾圯。康熈初,郡守张崇徳、司李史扬、廷、知县程起鹏,修桥东西建坊。
丰乐桥在丰乐渡上、小河、新桥、龙凤桥。
砖桥。 公济桥俱在县北。洋梓桥在县东北三十里京山县。
南河渡在县南。
溾河渡在县南,最后设辍南河渡额充之土桥渡。 石滩渡。 黒流渡。 青山渡沙洋渡 小河渡。 三板桥渡
㑹仙桥在县东门外,汉张楷跨驴逰,此故名桥建数百年,至今未坏。
塌桥在县东四里。
湖家桥在县南。
双河桥在县南。
三板桥在县南泗湖西。
宿食桥在县南八十里。汉光武宿食处。乐济桥在县西三里。
机枋桥在县西四里。
三女桥在县西。
广济桥,在县西十五里。
沙河桥。 孙家桥
潜江县。
总口渡,在县东四十里。
龙渊渡 横堤渡。 棠黎渡俱在县西南。新口渡在县西五十里。
排沙渡在县西北五里,通天门县。策口渡在县东北十五里,通安陆府。永兴渡。在县东十里。成化初,知县汪志修、万厯间,知县朱熈洽重修。
陶村桥在县西南,相传张居正遗石所造。利渉桥在县西南,今废。
通仙桥在县西南八十里,蒿口元建,相传吕岩曽经此,知县吕文、汪志、胡璘皆重修。𢎞治初,安福义民刘佐仙建于白湖铺之前,知县史华重修。
广济桥,在县西五里。成化间,知县胡璘创,𢎞治间水冲,知县史华重修。
普济桥,在元妙观左。
杨胥桥,在县西六十里古埠垸,知县陈敏政创建。成化初,知县汪志重修。
沔阳州
油榨洚渡。 三江口渡 上江渡 拖船渡窑头渡。 剅河渡 南黄渡 荆南门渡小北门渡。 刘家渡 漕河渡。 江北渡泗港桥,在州东十里。
孙江口桥在州东七十里城西浮桥,春夏水泛则行舟。刘家渡桥在州西十里,渡接中埂,堤倾圯。知州郭侨重修。
江北桥 侯埠桥
天门县。
官城渡,在县东十里。
板港渡在县东二十里邑。太学胡来俊修义河渡,在县城南一里。
十里堤,渡在县南十里。
浆陂港渡在县南三十一里。狮子渡在县南五十里。狮子河今淤。东湘渡在县南五十一里
东尾渡,在县南七十九里。芙蓉渡在县南八十里。
渔泛洪渡在县西南五十里。黒流渡在县西南七十里。古角渡在县西二十五里青山湖口。皂角渡,在县东北七十里。
北大渡 北小渡
浮桥在县南门外,元知府白景亮作,今废。观音桥在县西北十五里。旧桥敝且隘,知县周端改作,可通车马。
雁桥世传得陆羽处鸿雁集西陂,覆小儿于下,僧史积见而收育之,因以雁名桥。
马溪河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义民载鸾建河桥在县北拱门北。昔有巡道经此策,马不起,得孔圣遗像。嘉靖间,佥宪柯即其地改为儒学,因以为泮池焉。
柳河桥,在县北四十里。康熈三十五年,修建石桥、荆门州。
沙洋渡 新城渡。 大江渡俱在州东南。建阳渡在州南九十里。
乐乡渡,在州北八十里。
平正桥,在州城外西南。
䝉惠桥在州西。
惠政桥在州北。
建阳桥。 乐乡桥 龙陂桥。 石桥聚仙桥。 仁义桥。 泥水桥 砖桥板桥。
当阳县。
沮水桥 河溶渡。 清溪渡朝。天桥在县东十里。
普通桥,在县东六十里。明景泰初,重建玉阳桥在县西二里。
太平桥在县西。
普济桥,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正统中,重建倒流桥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曹操追刘先主至此,张飞据桥大呼,水为逆流,魏兵不敢进。
徳安府:
安陆县。
樱桃渡,在县西南三里。
竹箩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紫石桥,在县东二十里。
金龙桥,在县东三十里。
普安桥,在县东三十五里。通济桥在县西一里,知府周铎建七里,桥有三,一在县西南,通应城,一在县东南,通云梦。一在县西,通京山。
云梦县。
西河渡 沙鸟渡 利塘渡万金桥,在东门濠上,久圮。义民刘𢎞试新修好。石桥在县北。
七里桥。在县北驿路。
无量桥在县东北,通陈家店、应山县诸路应城县。
西河渡,在县西一里。
杨家河渡在县北四十里三里。桥在县东。
双桥在县东
龙港桥,在县东南八里。
东门桥 青龙桥
七里桥有二,一在县东,一在县西。女儿桥在县南三里,本名旅利桥,俗讹邑人,周启泰建。
随州
析河口渡,在州东南十五里,西河渡。
两河口渡,在州西南三里木瓜园渡,在州西二里。
岁丰桥,知州李克嗣重修七里桥。明末,水冲塌,知州陈秉化修高家桥,今名五眼桥。
乐善桥在州东南。
光化桥,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云潭桥,在州东五十五里。阜民桥,在州城南一里。
通津桥,在州南关内。
紫石桥在州南六十里。
仙人桥在州北门外。
回龙桥在州北二十五里应山县。
渡蚁桥,宋郊编桥渡蚁处,后人于此立桥,遂名之紫石桥。在平里市万厯间,知县江墉修。
永固桥,在县东十五里。
广水桥在县东三十里。
汉东桥 永定桥。 月港桥俱在县东五十里。石井桥在石井铺东。
杜仙桥在县南十五里。
广济桥,在县南百三十里。西关外桥,万厯间建。
惠化桥,在县西二百歩。
官桥,在县西三十里。
井子桥,在县西五十里。
马坪桥在县西六十里。
汶水桥在县北三百六十歩。仁义桥,在县东北五里。
荆州府:
江陵县。
虎渡在龙洲南,宋张景对仁宗两岸緑,杨遮虎渡一湾,芳草䕶龙洲即此。
㑹通桥在县西,众水之㑹,下有铁窗大渠,武安桥在公安门外。
普济桥在南纪门外。
华张桥 华筵桥 安兴桥。 新堰桥倪军桥。 梅槐桥 秘师桥。 贺市桥新壋桥 白水桥 白云桥 板桥塔儿桥。 白鳝桥。
东市桥在草市漕河。
沙桥在县西一里。
王猛桥,俗名海子桥。后秦王猛孙镇恶居荆州,故名。分水桥有二,一在公安门外,一在新东门外濠堤上。明𢎞治中,江水泛涨,冲塌城楼,荆州左卫指挥张朝造此以杀水势。
龙陂桥。 双桥 岳山桥 宁宾桥公安县。
孙黄渡。 芭芒渡。 苏家渡。 大江渡,太岁渡。 简家渡。 严滩渡。 辛家,渡霸城河渡。 焦石溪渡 江管渡。 惠果渡王家堰渡。 杜桥渡 新渡 大阳渡尹家渡。
镇安桥,在县东一里。
石浦桥 䝉城桥。 南星桥 三穴桥、黄锺桥。 界溪桥
孝港桥因谢鳞过此,故名新堤堰桥。 积善桥。 横桥、车公桥相传,车应曽居此秀峰桥。 浮盆桥俱在茅穗村。白马桥在县鲁陂里。明嘉靖间,司徒邹文盛致政时,建易名「恩波」。
石首县
金牛渡,在县南七里。
沙埠渡。 调弦渡
黄金桥在县南三里,以黄金堤得名黄陵桥。 龙塘桥。 逺通桥,照影桥在县西八仙下下,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监利县。
鸡鸣渡,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东汉马援行兵渡此时值鸡鸣」。
龎公渡在县西北二里,相传魏龎涓曽过此渡,兵石家渡。 马公渡
满心桥 新桥 长林桥。 济众桥、石桥。 乾港桥。 兔儿洲桥。 马鞍桥松滋县。
荆江渡 三水渡 裴家河渡 虞氏渡湘王桥在草埠,湘献王建。
堤尾桥旧板架。明𢎞治中,典史张琏甃以石。正徳中,县丞徐雄重建。
天星桥在县南二里。
三里桥,在县南三里。
花溪桥,在县西五里。
东门桥 通济桥。
洋溪桥,在县东二十里。
枝江县
白水渡 北河古渡。 对江津渡天生桥,在县南三里三,即溪上两岸通近,水中卧巨木,如天生然,故名。
东门桥 花溪桥。 通济桥,夷陵州
临江渡。 长渡 浣纱渡广福渡,在州大南门外。
普济桥去州十里,跨大溪童公桥,明童世彦建。
仙寿桥,在州西一里。
龎家桥,在州北五里。
宜都县。
白水渡 白洋渡 清江渡朝天桥明成化间,知县建。
迎薰桥 官庄桥。 太平桥 东溪桥、三溪桥。 澜涨桥。
逺安县。
李家渡在县南。
谭家渡
永济桥在县西。
东门桥 济民桥。 深水桥。 迎恩桥青溪桥。 延寿桥。 新桥
襄阳府:
襄阳县
东津渡,在县东八里。
蔡村渡。
陈稍渡,在县南四十里。
汉江渡在小北门外,沿江通济桥在县南三里。
乾沟桥有二,一在县南十里,一在樊城北三里阴徳桥,在吕堰驿南。
檀溪桥在县西檀溪。
炮石桥在县北十里,宋守襄阳,元兵立炮石于此,攻城习池二桥,成化间,都督王信建。
汉江浮桥,𢎞治间,都御史沈晖、副使王炫建舟,凢七十二只,霜降水涸,则比之而加板其上,以通行旅,今废。
陡沟桥久废,雍正十年,重建石桥,齐里桥在红林铺。
宜城县
龙王洲渡在县南五十里。蛮河渡在县西南五十里。卧虎崖渡在县北十五里灌子滩,保同河渡。
利济桥在县东门外,知县雷嘉祥修下。砖桥在县东一里,久废。
鲤鱼桥在县南一里。
上砖桥在县北一里,今废。云水洲桥在县东三里。
韩公桥在县东十里。韩文公过此,因名南漳县。
普济桥,在城东隅。
流化桥在县东三里。
清凉桥,在县东三十里。
武灵桥在县东四十三里。下壋桥在县东六十里。
丁兰桥,在县东七十里。
石花桥在县南五里。
清溪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枣阳县。
优梁桥在县东十里。
华阳桥,在县东四十里。
驌骦桥,在县东八十里,《左传》唐成公有两驌骦马,因以名桥,西魏建。
车桥在县南八十里。
周济桥在县西南五里,更名龙头桥。青龙桥在县西四十里。
羔儿桥在县北门外,今更名平桥榖城县。
南河渡,在县南三里。
仙人渡,在县南十里。
柴店渡在县南三十里,即汉江柴店。梁在县南三十里。
杨公桥。 锁风桥。
光化县。
方城堰渡在县南十里。
杜家河渡在县西北二十里。临江渡在县北,北通商、邓,南通均、房、大河。梁桥在县东五十里。
温泉桥在县南五里。
陡沟桥在县南三十里。
红崖桥在县西南七里。
孟桥,在县西北六十里。
泥河桥,在县北三里。
均州
青石渡,在州南百里。
大石渡,在州北十五里。
一里陂桥,在州南一里。
七里桥,在州南七里。
中桥在州南三十里。
迎恩桥永乐间建。
分道桥在元和观前,在州南四十五里上梅溪桥。 中梅溪桥。 蒿口桥在州南六十五里玉虚宫前。
天津桥。 大圣桥在紫霄宫前,俱州南八十里歩云桥,在州南百里飞升台前。
梯云桥在州南百一十里。朝天宫,下集仙桥。 摘星桥俱在州南百二十里。禹迹桥在紫霄宫东北五里。
复正桥。 仙都桥。 仙源桥。 东菜桥、望梅桥。 寻正桥。 莲花桥。 西:天门桥、磨针涧桥。
黄沙河桥。康熈六十年,知县钱士俊修郧阳府。
郧县
沄洲渡 逺河渡。 金家漫渡 时家湾渡泥河渡在县西南六十里。
永济桥在县东门三里,四省交㑹之区,明正徳中,知府郑諌立。
神停桥,在县东十五里。
金鱼口桥在县西一里,秦、蜀、孔道、竹房各邑,邮递经此。
房县
斗河渡在县境。
西河桥在县境。明万厯五年,知县朱衣重修北河桥,在县境,其水三㑹,不可通舟,遇冬支木以渡竹山县。
南门渡在县南。
将军滩渡,在县南一里通房县路北门渡。 苦桃河渡 西河口渡。 峪口渡官渡。
麻家桥。 仙济桥 石桥竹溪县。
县河渡 大澜湍渡。 水平河渡 南江河渡积庆桥。 砖桥。 坪河桥 望川桥郧西县。
偏桥 天桥 胜舆桥。 迎恩桥:保康县。
隔渡,在县东四十里。
猪肠渡在县西十里。
掌口渡。在县北五十里。
惠政桥。 通济桥。 普济桥。 界山桥直𨽻归州。
通渡桥在城外。
万寿桥在城东三里。
凤凰桥在州南十里,传有凤凰集于此。高桥在州北一里。
苏溪桥 寺桥
长阳县。
县河渡通渔洋。澧州、石门、长流渡。 白石渡
花桥有二:一在县南安得乡,一在县西安宁乡,俱建自元鑴有花草,故名。
青龙桥通庠、建。
永河桥。 东关桥 白石桥 白鹤桥、万英桥。 西来桥。
仙人桥有二,俱邑人李英建。雾河桥在县西二里通椒山。码碯长官司,诸路,兴山县。
东门桥 三里桥。 渡桥 竹溪桥梁村桥旧无桥,因山西运夫,阴雨有阻,康熈初,创建木桥,寻被水冲后,重造下镇巨石,上牵长缆,往来利渉。
巴东县
大江渡。 西瀼渡。 牛口渡观音桥有二,一在江北,一在江南惠民桥,在巴山驿右。
见龙桥在江东北二里。
飞凤桥在江北,与县对岸东瀼桥。 源洞桥。 普安桥恩施县。
南陵渡在县东二里。
清平渡,在县东九十里。
石信渡,在县东一百里
东津渡,在县东一百里。
长滩渡,在北门外七里。
清江渡。
枝里渡。在县北九十里。
登龙桥在城中圆通寺前。凌虚桥在县东六十里龙溪上振武桥,《明一统志》在北门外。明宣徳间,指挥孙本建,正统中指挥冯广重修。
盘龙桥明一统志:「在县北百馀里,山岩极高,昔人凿石架木为桥」。
踊鲸桥,跨腰带溪。
跨虹桥,跨巴公溪。
览胜桥通朝溪口。
便冬桥,跨麒麟溪。
湖广通志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