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七
山川志
《记》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楚之衡山、长江各居其一。其山川灵秀甲于天下者,又不止郦道元、柳宗元之所纪也我。
国家徳洽怀柔,礼加殷祀,百神咸秩,瑞应骈臻,南征而洞庭之鲸波,顿息剿郧,而篸岭之金凤齐鸣,此岂人力所能致哉?仰惟
圣徳懋勤。
《皇图孔固
上天之眷佑至深,岳渎之感通有自也。武昌府
江夏县。
髙观山城内。东南:黄鹄山。左东有凤凰窝,西有乌龙池,有清风,明月二井为邑之望。
胭脂山,山脊皆石,色赤如脂。崇府山俱城内东南。
梅亭山髙观山南三里,中和门子城下山顶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文。
萧山城,南晋萧丹隐居处南城,借以为堑,下有萧山矶,石壁巉岩,犹有古舟师篙迹。
黄鹄山城内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鹤,昔仙人子安骑黄鹤憩此。志云:黄鹄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嶐然黄鹤楼枕焉,下有黄鹄矶。石照亭在楼之西,临崖有石如镜,西日照之,炯然发光。
凤凰山城北贡院,《坐山郡国志》呉黄龙初,凤凰见,因名唐岑参,诗路指凤凰山外云即此。
洪山,县东十里,一曰东山,山下有寳通寺,邑之巨观山石,曰堆云,曰翠屏,曰狮子峰。古有洪山赋、镌山石榛莽间。明杨士竒有记。
烽火山,县东四十里。梁将侯瑱逼江夏伐齐,屯兵于山,举烽火相应,因名。
丰禾山,县东六十里土人报赛处九峰山环抱如城郭,列峰九,松柏苍蔚,最为幽胜九峰:曰狮子,曰钵盂,曰寳盖,曰沙碧,曰石门,曰阳逻,曰马驿,曰竹管,曰黄檗狮子,峰下有髙僧无念塔。灵泉山上有泉,旱祷颇应。下为楚昭王及诸王墓峡山,其山重叠,因名。俱县东六十里。
嵋梁山,县南五十里临汤孙湖八分山,县南五十里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建康录》: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即此有石洞名白云洞,逶迤半里,始透天光。相传旧有龙短尾,唐贞观时,祷雨輙应。歴封嘉泽侯、显应侯、灵惠侯元时,郡守李贞以旱歩祷,祠前见蟹浮出潭中,黒云陡起,雷雨大作,为建八分山泉新亭,今土人以龙隐见占年。
大观山,县南五十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土赤色如金,又名金华山。
锦绣山,县南七十里,山多桃李,每春时烂,如锦绣。大觉山,县南八十里,又名鸽子山,邑诸山之祖系省城来脉。
夜泊山县西南四十里,元守将陈额森屯兵于此,通纪为「夜婆山。
惊矶山,县西南七十里,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故名。
青山县北三十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矶。宋季侨置黄陂县治于此
紫荆山县东北三里,明太祖曽驻师,于此勒石山顶禁营葬,樵采西北石壁,有吕仙迹。
石子冈去紫荆山一里,相传古县治,建此吕公洞黄鹄矶。上初无洞穴,但石迹,隐然如门,叩之有声。陆游《南楼记》与章冠之游仙洞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之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今鄂人谓之「吕公洞」。
费禕洞《黄鹄山后旧经》,费文禕《升仙处》,李宗孟诗空遗费仙迹不见,庾公游草木有新色,江山馀故愁》。大江自嘉鱼入境,㑹沔、汉二水,至白湖入武昌县,经大冶、兴国境,凡六百馀里。
东湖县东四里滋阳桥,北墩子湖,一名南湖,在髙观山之阳,内有墩,随水消长。夏以荷胜可资游赏,明贺文忠殉节处。
明月,湖县南三里文昌门内火。星堂前有桥曰明月桥。
赛湖县东三里。
梁子湖,县东八十里通兴国大冶、武昌,凡岔九十有九,湖中山五十有竒,称最者曰梁子山、三山、洞山、月山、南练山、黄陂山、水深鱼美林峦、隐、蔚为一郡之胜。汤孙湖,县东南十五里。
郭郑湖。县东南四十里。
南湖望山门外。
鲁湖县南八十里。
斧头湖。县南百二十里。
白杨湖,县北十里,一曰北湖口,北通大江。余家湖,县东北五里。
涂水县南九十里在涂口,一名金口,晋汝南郡建。此至今商贾辐辏,人烟鳞集,称上游重鎭。
黄鹄矶、黄鹄山麓,一名汝南矶。《荆州图》经:夏口城西南因矶为墉,枕江流而峙,激浪喷震舟,人恒危之。昔侯景沉鲍泉于此前有弱水一规,毎风涛恬息,时试以木屑羽毛,无不沉者。《水经注》:黄鹄矶在鹦鹉洲之下尾。
张公洲县南二十五里,晋隐士张公灌园处金沙洲县西南,明时百货云集,商贾辏泊,今移汉口鹦鹉洲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尝作鹦鹉赋》,故遇害之地得名上有祢处士墓,按陆游入蜀记,洲上有茂林神祠,逺望如小山,则宋时洲形颇髙,后虽沦没,毎秋冬水落,犹有洲形,今不可复识矣。
新沙洲与鹦鹉洲对。明永乐十年,楚府立水母祠以鎭之。
夏口,荆江,中正对沔口。《左传》:呉伐楚,楚沈尹戍奔命于夏汭」。杜《注》:汉水入口,今夏口也。《晋志》:武昌沙羡县有夏口,对沔口」。《水经注》:对黄鹄岸入沔津,一名夏首,东汉谓之夏口戍,本在江北,孙权以对岸为夏口,而江北之名始晦」。又云:鲁口即夏口,正对鲁山。
荞麦湾城南五里,每江涨成渊里,人以为患,谋弃地徙居他所,故大司马熊廷弼为建子堤䕶之时,荞麦正盛,因以名湾。
凤凰池县东。旧名义方。
南浦县南三里离骚,送美人兮。南浦即此天鹅池,武当宫内。
放生池城内,宋淳熈间,郡守王齐疏请立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世传关忠义行军,卓刀得泉明,楚昭王搜而饮之,味甚甘冽,为甃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䑓。
飞锡泉在八分山。贞观时,头陀师卓锡成泉,因建道场,久旱不涸。
鹿跑泉县南五十里大观山上祷雨有应芦花泉在鹦鹉乡东湖驿左。
桃花泉在县南七十里石灰山口铜盘井。县东昔有铜盘盖底,日汲不竭。蜘蛛井鐡佛寺内。唐时有红、白二蜘蛛,化妖妇媚人,故铸鐡佛鎭之。
没福井布政司。左明、正徳间,左布政周李凤浚、刘绩有记。
义井,长街,右。
明井锅,葢营明诸生。明睿阖门殉节,处浪花井洪山小塔寺下,名曰无影塔。水尝沸涌如浪,其脉通江。
八分井县东南四十里。
武昌县。
虎头山,县东三里,旧名凤阙。呉黄龙元年,凤集于此。仙堂山县东十五里,相传有仙人修炼于此,彩云缭绕,白画飞升,遗有堂基,山顶有庵。
莲花山。县南五里山,若莲花浮水,故名。铜荣山。县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巍然数峰,秀出天表。白云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武昌山在县南,搜神后记。晋时,宣城秦精,入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馀,引至山曲,示以丛茗,临别探怀中橘遗之,精怖,负茗而归。《括地志:「山以县名,武昌,其一也。
虬山山阴有龙穴,《续搜神记》,居民每见神虬飞翔,出入旱,祷即雨,后人筑塘其下,名曰虬塘。
灵溪山,在县南百五十里,髙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灵溪观,今废,止有灵溪寺。
清溪山县南百九十里,髙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源、石门山、广舆记,山石对峙如门。唐武昌令马珦与元结同游,石刻尚存,宋郭祥正有诗。
西山在县西三里,宋蘓辙九曲亭记:山有精舍,西曰西山是也。苏轼居黄州,与武昌令邓璧㑹此。《玉堂话》旧诗「忆从樊口载春酒,歩上西山寻野梅」。
樊山县西五里,旧名袁山,一名樊冈,一名寿昌山,产银铜鐡,紫石,髙九十丈,周二十里。《水经注》:「孙权治袁山」,即此下有寒溪。中有蟠龙石蘓轼诗「武昌樊口幽絶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郎亭山樊山西路出退谷下,有窊樽石,唐元结修以盛酒。
万松岭即九曲岭,在樊山临江,万松夹路,因名上。有九曲亭,苏轼兄弟游息之处。建炎后,邑人伐为栋宇,遂荒。
矿岭县南百四十里。
南冈南湖侧晋书:王敦病,使郭璞筮,璞曰:「寿不乆」。敦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在今日」。敦遂收璞,璞曰:「吾必死双栢下,果然即此地」。
挂榜岩县南百三十里。宋永国公孟宗政墓前面山白石峻削,如挂榜然。
龙蟠石,县东北一里,江中《太平御览》,世传龙蟠于此五丈。湖县东,旧名南湖。《晋太康地记》,武昌南湖通江,夏冬则水涸靡,所产植陶。太尉侃立塘以遏水,常自不竭取。琅琊郡隔湖菱鱼,以著湖菱,甚甘美,所产鲋鱼,长三尺。
车湖县东二十里,晋车应所居,宋王文辅亦居此。苏轼寓黄时,尝与往来,欲买宅老焉,㑹量移不果西洼湖县东五十里。
杯湖樊山郎亭下,唐令孟仕元居此。浮石湖县南百二十里,湖内有石周二十歩,水涨不没。
马饮浆。湖县西南百里。
乌翎湖县西南百五十里。碛矶湖。县西五十里。
蚲舟湖。县西九十里。
炭门湖县西七十里。
五矶县东,庾仲雍,《江水记》作「五圻」。《水经注》:「江水东得五丈口」,又东得沙浦,经五矶。
安乐矶县东三十里,孙权使子登出师,次于安乐,全琮諌止之,即此。
黄子矶。县西三江口,下世传黄巢置砦于此,亦险要地。
白鹿矶神人山下
败船矶,又名败舶湾。《樊山下江表传》:孙权新制大船,名为长安,泛之钓台下,溯流而行,时风甚猛,谷利云:「当取樊口」。权曰:「当取逻洲利」。拔剑白柁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柁入樊口,甫至岸而败,故名。
杨叶洲,县东即白田洲。陈初,周将独孤盛领水军趣巴湘,太尉侯瑱自寻阳御之,破盛于此。
芦洲县西三十里亦名逻洲,舆地志伍子胥去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渔父歌曰:「日昭昭兮寖巳驰,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剑与之曰:「此値千金,其勿露!」渔父知其意,遂覆舟死。
峥嵘洲县西北江中,一曰新生洲,晋刘毅破桓𤣥处半,属黄州。
回洑大回在樊口,小回在钓台。唐元结有歌「樊口县西北五里」,苏轼谪黄州,尝游于此。时有潘生者,善酿酒,轼每至,輙饮其家。
五丈口洋澜湖水出,此吴太子孙登葬于其原。寒溪。《武昌记》:「樊山东有小溪,夏时怀袖,恒有寒气,故谓之寒溪。唐元结尝居此上,有寺乃陶侃读书处,䑓基尚存。宋《张舜民诗传》与「寒溪莫惆怅漫郎,今巳借舟游吴」。处厚亦有诗。
散花滩县西北,寒溪之侧。呉王以赤壁战胜,散花犒军处。按欧阳修集古录,散花滩,疑当时苑囿之别名。牧马港,县东十里,孙权牧马处,其上即呉王故城。长港,江套县西五里。
水门港县西六十里。
洗剑池西山松风阁下,世传「呉王淬剑于此」。有石刻洗剑池三,字岸有井,甘冽异常。
聪明池即今泮池,元至正五年,创清思池城东凤凰䑓下,多莲陷池,县东南百二十里小石岭旁土崖陡絶,故传:何氏宅尝得龙卵,径七寸,与他物同,藏噐中物,随充满置之,金榖亦然,后因误置盐中,龙化而宅陷,先有犬衔麻穗而戏何女,逐之,其处亦陷沦为井,祷雨多应寒泉,呉王读书䑓下世传呉王井。
滴滴泉西山之阳,东晋时,书此三字于崖上,四时泉滴不絶。
白岩泉县南百六十里,泉石清秀,幽致竒絶。有马祖道场。
醴泉井县堂左令贒则泉出。𢎞治五年,知县聂贒来任,醴泉复出,遂淘涤置栏建亭。
寿井县治盆家桥南。宋嘉定时,县尉邹应博置四眼鐡盘一鐡莲子形栏四,语人曰:「后当有登髙位,获巍科享上寿者」。
金牛井县南金牛鎭。
嘉鱼县。
仙师山。县东五里
白面山山皆白石,本名白云山,雨泽大降则云气预生。
横山在县南十里,山平如案梅山,山多梅树,故名。下有洞。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
秦钟山县南。潜确𩔖书世传,秦时于此铸钟,其下为太平湖。
穿石山县西南十里。
虎帽山,县西南三十里,林木葱蔚,近逺望之,俨若帽然。
龟湖山。县西南四十里。
九垄山龟湖之东,九垄回合大崖山。九域志:山髙万仞,古洞深窈,上有牛眼,泉兔儿泉,号南嘉第一峰。
赤壁山县西南八十里大江濵,西界乌林,有诸葛拜风䑓古迹。《沔阳州图经》汉建安十三年周瑜破曹操于此上有「赤壁」二字,并名人诗赋,刻石现存。
柘山县西南百里。
金澥山 左径山,俱县西南鱼岳山,县西一里。《水经注》:在大江中杨子洲南,今距江二里许。盖水势决,彼塡此而然也。山皆石独西,一面峭壁髙耸,崖洞竒险,以其临江,又名江岛山。官山县西八十里。
礶矶山,县西北半里,上有五岳庙,今废为社稷坛。旧临江,因水冲矶石,故名,今名凤凰山。
龙潭山,县治北,山足有潭,渊深不测,世传有龙潜焉。宋淳熙间,知县姜偃建文庙于山阳,其名始著《仙迹山,相传葛仙飞升处。
浮石山在县北。
百疋山。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疋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
蜀山县东北三十里,汉昭烈㑹呉征曹操于此。韩婆岭,县东五十里。
禄岭县北三十里。
大琛岭。县东北六十里。
大崖县南三十里。
白鹭墩县东。
紫石潭湖县东二十五里黄颡湖。 谢小船湖。 连珠儿湖。 破鼔湖。 大小摄湖。 茭湖 芦洲湖。 蚌蛤湖。 陶陵湖。 网湖谢婆湖。 致思湖。 明湖 赤城湖 古城湖、岳公湖俱县东。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方舆胜览,近歳中涸,夜有光怪,渔者志其处而掘之,得古鎛钟,秦少游为吊鎛钟文,梅海湖,其寛如海,梅氏世业故名。
杨汊湖一水,中分为汊,上有杨树,因名李婆湖。夫亡妇守其业,故名。
石山乌土湖,土色黒,在石山上游大小溷湖,通大小湖而纳诸水。龟湖中有石如龟。
江池湖在江岛,山近江。
小芦湖。 蜜泉湖水甘,故名,俱县南大、小左湖县北。
西保,湖西保里合、蒲圻、江夏、咸宁之民皆有渔。业产菱芡,岁歉,人采以为食。
大□湖势阔如大竹□。
深湖 五重湖。 刘婆湖 金网湖。 黎园方家湖梅李湖 李成湖 阳港湖 南宁湖 陂口湖、彭、湖。 蔡家湖 老湖 张家湖 雁湖俱在县东北。
黄冈蒲潭湖县西。
苍湖 黄家湖 鲤鱼湖。 沙地湖。 黄冈湖 烧钱湖。 杨湖 舒济湖。 金澥湖 石头口俱县西南八十里。
陆口县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陆溪口。三国时,呉以此为控制要地。旧志:鲁肃自江陵下屯陆口,肃卒,吕䝉代之后,吕岱又领潘璋士卒屯于此。《水经注》:陆水经吕䝉城西,又经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谓之蒲矶口。长港,县西南。
落星池文庙内池中一石传为落星蒲圻县。
金叠山县冶
叠秀山县。治半里。
丰财山。县东二里。
灵应山县东三里。
㸃笔,山县东七里。
枧木山。 幽兰山有趺仙石,上有掌痕,俱县东二十里。
黄葛山县东三十五里。
石尖山。县东四十里。有玉枢观、石马山。县南十五里。
白石山县南二十五里,下有白石庙,祀唐三颜公,侧有白石泉,汲之輙雨。
云䑓山 金紫山俱县南三十里吴城山,县南四十里孙权城,其下凤凰䑓,县西三里三峰,秀出山,半有泉,有池,有洞,下有凤凰寺。
五洪山,县西十里,五水合流,有温泉,曰汤塘,有寒泉,曰泠塘。
仙芝山 蒲首山俱县西四十里为蒲圻首山。明祭酒魏观读书处。
瑞云山。县西四十五里。
小梅山。县西北五里。
龙翔山县北二里屏障河岸有洼樽石,方平五六尺许,中一孔如瓮,可注酒。上刻熙宁癸丑上巳等字。茗山县北十里产茶。
黄表山 竹山洞,中有石伞石,瓮在山麓,俱县北三十里。
神山 芙蓉山,峰峦秀丽如花,俱县北四十里。凤隐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龙蟠山县东北四十里。
石笔山。县东北六十里。
长□岭。县西十五里。
梅隐冈 金䑓冈 云盘冈荆泉洞县南十二里中有石田,沟塍悉具居,民视其燥湿以占凶穰,自洞门深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裹粮而进,出则在崇阳县葛藤坪,相距百馀里。洞内有六泉,左曰荆泉,名最著,合流数里,入于钟潭。
迓鼓洞丰财山下。
行将洞,县北七里行将山。蒲圻湖即西梁湖,以湖多蒲故,吴置蒲圻县。梅湖,县西南四十里。
盘石湖。县西三十里。
大罗湖县西四十里。
龙坑湖。 活湖 马蹄湖。 沧湖俱县西五十里。柳山湖,县西六十里。
正湖县西七十里。
锦湖县北七里。
蒲圻河 新店河俱县西四十里,石牛滩二。四都。
筒车滩十五都。
荆港县南十里。
车埠港。 泉港俱县西十五里。龟坑港,县北八十里,通大江赤马港,县东北一里。
龙翔潭。 平落潭、大罗、湖口、镜潭、上三都。
马蹄潭县东四十里。
白公潭。县西北二十五里洗马池、荆港。
汤泉县南。冬、夏常沸。
神山泉神山下湖中。
咸宁县。
相山县治东南数百歩,宋参知政事冯京读书其上。旧有相山书院,今废。
东髙山县东里许与相山并峙龟山县东四里,其形如龟浮山,县东八里,一名湖山,卓立塘中,若浮,上有太子祠,其神无考。岁旱,祷雨輙应。
辋山突起,平阳圆耸如车辋,一石宛若神,骏上有祠,相传元兵入境,王华父子三人,率乡兵御河界,获胜一方得全,土人徳之,因祠其上,并名桥为贺胜石门山、石门、天成行人往来其间,俱县东四十里香垆山,县东四十五里,其阴有泉港寺。
牛鼻山县东八十里有潭,四面青萝、绿竹、金鸡山,县东南五十里,髙数十丈,峰顶有巨石,上有穴,如碗,可受二升,四时清泉不涸,饮之輙愈疾,取水若尽,顷复如故,乡人建庙,今为寺。
白望山县东南六十里,屹然独立望极江,夏白湖,故名
钟䑓山。县东南《百里《寰宇记》,上有桃花洞,李邕读书其中,石室石台尚存。
金灯山,县南一里晋善晖禅师。住锡夜有光如灯,至晓乃散山之阳,为金山寺。后迁城内,名资福寺,遂以遗址为山,川坛古松两株尚存。
鸡子山。县南十里相传有玉鸡饮啄林磵,一名玉鸡林。
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上有坛,旧传葛洪炼丹处,宋冯京筑室山间,读书有《潜山碑》。
五轮山上,有腴田可种。
铜鼓尖山,雄峙峭立。红巾之乱,土人避其上,贼不能窥,下有张口泉。
禅䑓山,其形峭直,上至三里许,有地平坦,僧寺在焉。傍有天泉,四时不竭,泉中有蒲草人动,草则水缩,僧以香茶,渗之,水复出,俱县南三十里。
凤凰山。县西三里,以形似名
斧头山。县北二十里。
长岭。县东二十五里发源官埠。实竹岭。县东四十里。
莲荷岭。县西南五十里,崇阳分界仙人墩。县西北三都。
石龟洞、黄茅山下洞门甚狭,既入輙寛平,有石盆石床,又有石如龙首,水自中吐入石盆,祷雨輙应,今名石燕湖。
白崖洞十二都,深窅莫测,旱祷有应。九龙洞县南三十五里旧名寓仙,悬嵒峭壁,既入洞门,甚髙广,有龙王祠,乆废,洞旁有门,门内深黒,髙低莫辨,东循而行二里许,上有白石若幕,滴乳凝成龙蛇状,水涔涔出,其口下有石盆盛之,寒气袭人,虽六月如冬。正徳间,都御史呉廷举赈济湖南,驻节在县,因旱,率官民诣洞,为文以告,大雨如注,仍命凿石为龙像,祠之于此,更今名。
官墠湖。县东八里。
紫潭湖,县北十里,一名咸宁湖,黄塘湖。县东北三十里,接江夏界西河。 官埠港俱县东十里赤土港,县东北十里
金莲池学宫前。
石燕泉县东四十里
芦花泉在白望山下,昔有白衣男子告邑人祈雨者,以县之髙槎泉可致,仍指丛芦为识,即此。
沸泉县南十五里。
廖家泉,县南四十里,一名张口泉、飞沙洞。泉县西南四十里洞口有仰山庙、龙王庙,乡人旱祷輙应。
沉泉县西五十里,源出蒲圻境,入县界数里,下注大石窦中,声如万鼔,遂伏流不见。
金鸡井县。东南金鸡山。
黄荆巷井县右百歩。
利民井驿。前
崇阳县。
金城山县东十五里宋黄庭坚读书处名太史书院,至今祠之。
镜面山。县东四十里。
灵女山接通山境,山头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雨山一名乳山,其泉如乳,祈雨輙应,五峰笋立,绵亘无际,俱县东四十五里。
铜钟山,县南二十里,相传山顶,寺钟随龙水流至江僧,取至鐡佛寺款识。大厯年,铸下有深潭善没者,云潭有铜铛,人从铛耳出入。
金柜山,县南三十五里。山有石洞,髙数十丈。拿牙山,县南四十里,一名楂丫。
黄龙山,县南九十里,产竹木白崖山。县西南四十里,上有五龙、灵应、行宫、天然石灶,引水入釜。
龙泉山周二百里,上有洞游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歩,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流泉清冽,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茱萸山,唐存制禅师建金界寺,以山多蛇虺种茱萸辟之,故名。俱县西南四十里
岩头山,县西五十里广舆记,周百馀里,北抵临湘境。有二崖:一曰罗汉崖,极幽邃,中有石䑓可坐卧,一曰寳陀崖,上圆下平如庵庐。其外轩豁如大厦。唐有禅师居此。
䑓山县西七十里山顶有卓锡、龙霖二泉,岁旱祷之,投楮于泉,沉则雨。
破冈山县西北五里,宋令张咏凿山引水溉田,至今赖之。
灌溪山,县西北十五里。唐释智闲道场。有沤麻池、劈箭桥。
黄角山县西北二十里。
白泉山,县西北三十里。张咏引水为陂处。方山县西北四十里跨蒲圻临湘,界顶有泉,流若瀑布,旱雩輙应。
金山县西北五十里。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龙窟山发脉,歴方山、大石岭而来,至此诸山丛聚,故名。
壶头山,形如罂壶。山有溪水,名桃花洞、葛仙山。山有葛洪,丹灶石隙,出泉雩,多应。俱县北二十五里。
东泉山,县东北四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有龙崖、龙洞。
连河岭。县东八十里。
棠岭县南七里。
桃源岭,县西四十里。
泉湖大丘岭,县西七十里龙头岩,县东二十里有流泉,石激之,声闻百歩上有亭。
仙师岩县东三十里石屋邃厂,东西洞户嵌岩,深窅有石床,旱祷于此。
龙窟岩,县东四十里,壁立如列屏,上有洞梯栈而下青山岩。县南二十三里,下有龙潭潭,上有石壁石门。石屋岩。县西南三十里。
鲁溪岩县西南四十里岩间有诗漫漶剥落止存」二句云:「饭和䑕耳蒸来软,羮杂羊蹄味带酸」。绍兴中,李孝廉避寇于此作也。
许仙岩县西北二十里,相传许逊逐蛟,过此有插剑池石,上有许仙岩三大字,天门道院在其上。
罗汉岩县。西北四十里。
田东洞县东三十里。
白羊洞。县东四十里。
虎岩洞,县西十里。
龙潭洞。县西八十里。
戴家湖县西八里。
肥田湖。 长湖俱县西二十五里。髙枧河,县南五十里。
太原河县南七十里。
白泉河 龙坊河俱县西三十里,城下。河县西五十里。
鐡束河。县西八十里。
荻洲河县西北十五里。
许仙岩河。县西北二十里。柘亭河。县北二十里
隽水源出通城,本汉下隽地,故名塔前滩县西百歩
六石滩距县四十里。
白马滩。县西八十里。
小港。县东五里。
白石港,县东十五里。
新安港。县东二十里。
鲤港县东三十里。
深渡港县东三十五里。
东港 黄沙港俱县东南六十里。呉城港,县西南十里。
梓木港,县西南三十五里。崇阳港。县北三十里。
龙潭县西三十五里。
石牛潭。县西北十十里。
白云潭县北十五里
河田潭县北二十五里。
芙蓉池西城内甘棠桥下白龙池,县西二里。西禅寺前插剑池,县西三十里许,仙崖分水泉。县东四十里。
石屋泉。县东有石如屋。
白崖泉县南三十里雩。有应鸡笼泉。县南四十里。
汤泉县北十里,方数丈,水沸如汤柘。亭泉。县北二十五里。
段马泉浪口下二里。
南宫井县前百歩
揉蓝井、官塘桥西北。
葛洪井县北二十里。葛洪炼丹处通城县。
锦山 寳葢山,俱县东五里茹山。县东十里一。
汤管山县东二十五里。
昭灵山县东四十里。
蜜岩山,县东南二十里,蜂多酿蜜岩。下嘉靖初,山顶夜忽有光,土人因祠普庵禅师。
大盘山,县东南四十里,有盘旋之势,上有塔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广舆记,周回五百馀里,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呉。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盘于此置营幕,因名。
九峰山,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之来脉也,南山当县门。
锡山县南三里,旧云产锡,今无下,有灵泉,岁旱,祷之輙应。
华山县南十里。
寿隆山县南十三里。
黄鹤山县南二十里,顶列三大峰。旧传:葛仙翁跨黄鹤憩此。
相师山,县南三十里旧传黄石公隐,此后为汉相、张良之师,故名。
梧桐山。县西南十五里。山多梧。桐遥广山。县西十里。
鼓鸣山。县西十五里产青礞石。虎岩山。县西三十里。
白云山县西四十里。
大龙山,县西北二十里。
鐡束山。县北十里。
龙窖山。县北三十里有巨壑,云气常聚斗牛山。县东北二十里上旧有古寺云盖山,时有云气如盖。
万峰山,县东北二十五里。走马岭,县东南二十五里。昔廖忠走马于此。九岭,县南二十五里。
大岐岭。县北三十五里。
石门洞。县东四十里。
蘘荷洞。县东五十里。
桃源洞,县东南十里,四时流水潺潺,又春月桃花灼灼故名。
云溪洞。县东南三十五里。锡山洞。县南十里。
龙潭洞。县南十五里。
东源洞。县西二十里。
陆水即隽水,自巴陵歴通、崇,经蒲汇、呉口,呉吕岱尝屯兵于此,出《一统志》。
秀水县南五十歩,源自龙潭流经朝宗桥过县西北,与隽水合。
龙湾口县东北十五里。
老龙潭县南三十五里龙潜其中,每旱,祷輙应百丈。潭县西南三十五里每阴雨潭,有声如钟鸣,岁旱可祷。
石壁潭。县北七里。
义井县东二十五里。晋、呉、述道,七世同居,共饮此水,故名
甘泉井,甘泉坊。下
兴国州。
大坡山潜确𩔖书》旁有石楼拔出霄,汉里人于此造茶,名曰坡山凤髓。苏轼谪黄州,过此有埽壁,歌刻于石。
鸡笼山,世传伍子胥屯兵处,俱州东五十里锺城山,州东南十里,相传晋锺离嘉飞升之处。黄岭山,州东南三十七里。
印山湋湖之中,形如印浮,水面圆正清碧武昌图经阳新县月山髙二十丈有石,仿髴如印云。
灵仙山俱州南十里,上有灵仙观,宋光宗书额渫。泉山,州南十三里。
颜子山,州南三十里竦立文庙,前宋道士雷时,中居之山,有三峰相连,状如笔架,景甚清雅。
桃花尖山,州南五十里,上有泉,水甚甘洁,里人以造茶味胜他方,名其茶曰桃花,絶品。
锺山州南八十里上有墨池,世传锺繇洗笔,池水尽黒。宋韩克佐有诗。
阖闾山州南九十里。《郡县志》,世传伍子胥屯兵处。有阖闾城。
天柱山 雪岩山 赤溪山俱州南百里,太平山,州南百九十里,与九宫山相连。宋道士章自然仙蜕于此。山景二十有二,侍讲揭万石毎景赋一絶句。
白岩山州西南二十五里。有白岩洞。乌岩山。州西南百二十里。
菁山,州西南百八十里,山有芜菁。《武昌记》昔有妇人,其夫出征,至此望之,死化为石,双履之迹犹存。黄土山,州西南二百里,南抵武宁,东连九江,西与通山接境。
龙蟠山,文庙后,蜿蜒起伏,至州而止。一为州治后山,一为州学。后山势若盘龙,三面皆水。
白阆山州西四十里。
百福山,州西五十里,又名石榴山,四面险絶元末,人多避乱于此。
小箕山州西七十里。
大箕山,州西八十里。
石鼓山。州西八十五里。山有石,鼓鸣则雨。龙角山,州西九十里,上有七峰,两峰相对,初名龙耳,后改龙角。
大墓山州西百一十里《广舆记》,世传唐李靖母墓在其上,有读礼堂及墨池,上有三十六峰,峰下灵泉,祷雨輙应。
天尊山,州西北二十里,山至髙周四十馀里。大银山,州北十五里。
犀牛山州北二十里上,有石䑓,平如掌,称仙姑䑓,传有仙姑,经此而化,犀牛遗迹,道侧犹存。
大丫山。 小丫山俱州北五十里赤马山,州北六十里,崖石皆赤,状如马五。龙山州北八十里。《隋地理志》,永兴有山名五龙,谓其状也。
三角山,州北九十里天欲雨山有声如吹角然。马鞍岩,州南二十七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黄普禄率众避兵处太平岩州,南元末,杨普雄据此以拒敌。
得胜岩。州南三十里。
风火岩。州南百二十里。
凤栖,岩州西百里,地名新阳,门髙四丈,阔二丈五尺,内有石寳,葢石龙石,鼔石钟,雪山、白石如雪。
凤山洞。州东百八十里。
荆桥洞。 石屋洞,俱州南五十里。南岩洞,州西百六十里。
甔甀洞,北郭外莲花池上垒石为之。邑人呉国伦著书处。
欧家湖。 石灰湖。 海口湖俱州东。明湖。州东三十里。
网湖州东四十里。
浊子湖州东南十里。
西湖州东南十五里。
戎湖州东南三十里。
舒婆湖。州东南十五里。
富池湖州南。
肘湖州西南十五里。
门枋湖,州西南二十里。
常湖 东湾湖 西湾湖俱州东十里长河。洙湖,州西十馀里。
湋源。湖州西北七十里。
富水湖。 浑湖,以色浑得名。茅田湖州西南八十里。
山溪河州西八十里。
妙子洲州东三十里。
龙港州西南七十里。
慈口港州西百里。
鸡口港,州西北三十五里。墨池州南锺山上,锺繇,洗笔处,玉泉,苏轼有记。
富池源出故永兴县,至富池口入江州,故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
双泉州东南六十里。
西湖泉州南三十里有宋封惠泽龙王祠,雩应、龙泉。州西六十里。
石潭泉侧有宋封金谷、龙王庙、玉山泉雩。应州西八十里三潮泉。州西北四十里。
逆龙泉州西北八十里。
西潭泉。州北六十里。
大冶县:
章山县东二十五里。宋元嘉十三年,武昌县章山出神鼎,江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献。
吉祥山县东四十里齐永明僧道凝有《记独异记》,隋文帝建吉祥寺,居武昌下三十里,疑即此山。
瑶山磁湖上垂石悬江,昔苏辙阻风于此有寄兄子瞻诗。
磁湖山俱县南五十里。
西塞山一名道士,洑髙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土俗编呉、楚旧境也。《括地志》:孙䇿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𤣥,唐曹、王皋复淮西,皆于此。《江夏风俗记》:延连江侧,东望偏髙,谓之「西塞山」,对黄石、九矶,两山之间,如关塞也。《图经峻崿,横江,危峰对岸,长江所以东注髙浪」为「之飞翻」。唐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又宋张耒诗「巳逢妩媚散花峡,不怕危亡道士矶」。
回山俱县东九十里。元结,读书处。鹿角山,县南七里。
天䑓山,县西南三十里,群峰涌叠,势若阵云,书堂山县西南四十里。
果城山,县西南五十里,四山围裹如城。慈云山。县西一里。
灵峰山,县西二十里,其峰尖峭,四面望之如一,一曰曼倩山。
鹤泊山。 灵应山俱县西三十里梅山,县西四十里。三峰秀丽最多梅树茗山。县西五十里有二峰,是为大茗小茗,絶巘插天,清泉澄澈,最宜㵸茗。
沼山县西北七十里,中峰耸拔崖下有沼,可鉴将军。岭山县北半里,以宋谢千牛将军宅庙得名牛马隘山,县北二十里
东方山,邑主山也。气势磅礴中,多药草,实为武昌东界,故曰东方,俗传东方朔隐处」。
长乐山。县北三十里。
鐡山县北四十里连起数十峰,有石洞,毎阴雨,龙出入以洞口,草偃仰为验,旱取洞中水祷,輙应。
白雉山县北六十里,髙百馀丈,周回五十馀里,峰峦络,绎其冣髙者曰芙蓉峰,前为狮子岭,后为金鸡石,相传曽有白雉之祥。
黄荆山,县东北四十里,上产仙人韭神游洞,县东三十里。宋建炎中,有夜闻吹笛者往视之,见一道人危坐,划然长啸,凌空而去。
𤦺玗洞,一名飞云洞,县东九十里在西塞。回山上,洞有三,上出云中,出风下,出水嵌岩面江,幽窅幻怪,絶顶异泉,流注飞瀑,百丈下三石岩,竒怪尤絶。唐元结避乱于此。
大泉洞县西南三十里有二洞,东西相对,中有石,出三十六区,石砂如稻颗,有卧仙石石钟石鼓,叩之则鸣。西洞更阴,惨寒气逼,人曽有樵者,见龙鳞于洞口妙子洞,县西三十里,俗云东方朔之子隐处。
磁湖县东四十里。
河泾凌家湾湖。 华家湖俱县东北金湖。县东三十里
新生洲。县东三十里。
散花洲西塞山前,相传周瑜既破曹操,呉王驻此酿酒散花,以劳军士。
牯牛洲,县东九十里湋源口,江上。俗传妖蛟化牛,至此登岸。
金水潭。县东五里。
龙王潭。县西南四十里。
虎塘池县东九十里。相传虎碾成池,放生池。县西半里。
白莲池东方山下僧智印所凿,以种白莲畜文鱼,今乆涸。
异泉在回山上,滑滑涌出,不知所自。内有古鐡牌,旱祷者深入求之,得风牌则风,得雨牌则雨。
大泉小泉。县南十里,二泉相连,可雩天䑓、山泉、天䑓、山下。
龙窟洞泉县西南三十里,四时不竭,可灌田三顷百丈。岩泉县南五十里,可灌田五十馀畆。
北泉县西三十里
核桃泉、茗山。
莲花泉井县西南五十里。东方井,东方山,深丈馀,不溢不涸。五泉井。县北六十里。
普济井普济寺。
隆济石井、启石里雩应
通山县。
石航山,县东二里许,山势自下流,绵亘数十里,而上壁立水口。
沉水山。县东三十里,上有大龙潭,号仰天湖,张道清始修于此,后住九宫。又四里有仙人岩,悬石若钟鼓,扣之有声。旧志:唐李靖骑龙行雨,曽入此岩中。石压山,县东五十里。
石梯山。县南五里。
大城山髙峻环结,上有四石门若城郭,然中平衍寛,广数十畆,有张平子宅遗址。
张公山俱县南六十里。
九宫山,县南九十里,昔晋安王兄弟九人居此,造九宫殿一,云伏虎禅师道场,其山自下而上,髙峰九层,故名又云山应南岳、长沙、九江、庐山九十九峰之数,又有九宫观,崇奉九眞,以应九宫之名,未知孰是。宋张道清来住此山,建钦天瑞庆宫于上,宋谢枋得元虞集俱有诗。
翠屏山,县西南半里,苍翠如屏白鹤山,县西一里许,与东石航对崔嵬秀异,其形象鹤,故云。
白羊山县西三十里,世传东晋永昌中,有三人乘白羊入此山,故名。至今每有白羊见于山上,则云雨兴罗阜山县北突出群山之表。
朦胧山,县东南二十里,适江西必由之路。新开岭,县北四里宣、徳间,凿为适兴国必由之路。喷雪岩,县东南八十里。
㑹仙岩县南二十五里岩内通明如屋,可容,游宴,悬石若钟鼓,扣之有声。
观音岩,县西南二十里。宋绍兴间,居民万俊见山上云盘异,常迹之,得一洞,窈然而入。中有石磬、石榻、石盏、石果、石像,侍郎朱廷立记。
大贒洞,县西南三十里,介于泉䑓翠壁间石牛潭。县东三里有石如牛,开其颐,世传「南唐。洪都廪米常耗,占者云:「石牛所啖,当在武昌之南」。因索得之,凿其颐米,不复耗水。浒悬崖,怪石嶒崚,若肺肝状。侍郎朱廷立鑴「铜肝鐡胆」四字于石上。
汉阳府:
汉阳县
凤栖山府治后,宋知军刘辟疆记。古有凤凰集于此山之林,故名。
文寺山。县西南三十里,下临沌水,斜对龟山。小军山。县西南四十五里。
大潭山 烟楼山俱县西南五十里尉武山,世传唐太宗遣尉迟恭与朱粲战于此,故名大军山,俱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江水东迳大军山南。注曰: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旧志:呉魏相持,陈军大小两山之间,故云故老相传,元时风雨之际,闻金鼔声山髙百馀丈,与九眞龙霓,大别颉颃,称巨观焉。千子山,县西南七十里。
百人山,县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经:江水北迳百人山南注,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处九眞山,县西南九十里昔有九仙女,炼丹于此,唐咸通间,赐名仙潜山。舆地纪胜即五藏山,上有炼丹坛九眞庙,又有九泉,水甚清澈,为全郡祖山。
龙霓山两山并峙,云起则雨,故名。
香垆山以形似名。元世祖南征,尝驻此。 俱县西南九十里。
梅山县西三里。其山多梅,今无女郎山。县西二十里
汤家山在众湖中,山环水聚,云起则雨,中有簸箕洞、汉南山、汉水之南三峰并峙,又名三山景。
摩旗山俱县西二十里。
汉阴山县西四十里,以汉阴丈人得名,又名马鞍山,临嶂山县西六十里,今城头山下,临汉水。《水经注》:沔水又东迳林嶂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鎭此。《旧志:晋江夏郡沌阳、安陆县、宋徳安府皆治此。
乌梅山。县西六十五里。
嵩阳山。县西百里。
土茧山。县西百二十里。
呉家山 空山 马头滩山。 香城山俱县西北三十里。
栢泉山 广王山俱县西北四十里玉笋山,县西北六十里,舆地纪胜。其山有白石,参差如笋,故名。
胡盖山,县北二十里,山形似盖,南临汉水,西带大湖大别山,县东北半里。《禹贡嶓冡𨗳漾东流,为汉内方。至于大别,蔡氏注云:「左传,呉与楚战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是也。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歩。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上有呉将鲁肃神祠,故一名鲁山,又名翼际。水经:江水,又东迳鲁山南。注曰: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呉太守陆涣所治城,山南即沔口。旧志:呉置鲁山县,梁武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东昏侯云:「吾自围鲁山以攻沔」,皆相此。
顿家岭县西南二里,地势髙耸,树本阴森,世传有顿姓者家此。
分金岭县西百一十里。
乌林峰,临嶂山南。
梅岩凤栖山南石壁上有「梅岩二字桃花洞。鲁山前有桃花夫人庙,即息夫人藏马洞。大别山阴一名关王洞,相传关忠义尝憩此石上,有马槽。
洗马洞呉王矶侧相传关忠义洗马,于此菖蒲洞九眞山下产菖蒲一寸九节,梅子洞分金岭下。
磨刀石大别山、关帝庙前飞升石九眞山下,旧传九仙女,于此飞升。卓锡石嵩阳山,卓锡泉侧,世传骆禅师卓锡于此大江县东南城外,上接蜀川。潇湘、洞庭诸水合流,东南入本府界一百十里,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府界。
汉县北五里,《禹贡》「嶓冡𨗳漾,东流为「汉」是也。郎官湖县治南,与县学泮池相并,今淤。唐孚白有《□郎官湖诗》,并序见《艺文》。
月湖大别山阴东,以长堤限江,西通洪水。古有却月城,在沔口左湖,或以此得名。
刀环湖,县西南三十里寰宇记》湖形弯曲如刀,环太子湖,县西十五里,相传梁昭明太子食采于此。太白湖在九眞山南,一名白湖,周二百馀里。旧传太白游泛于此,春水涨,与新滩、马饮、蒲潭皆合,冬涸始分。
沔水,《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按明一綂志: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襄水,南入大江,与汉水合流。《三国志》以前,书传多称汉不言,沔《三国志》以后多称沔,不言汉,先儒皆疑汉、沔为一,然今二水源流不同。惟书疏引应劭云:沔水下尾与汉合,乃入江为得其实。今据《汉阳郡县志》,城西南三十里止有沌水入江,并无所为。沔水入江,疑汉、沔止一水耳。
沌水沌,音撰。县西南三十里。汉水别出三汊汇、太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今名其地曰沌口。晋郭舒、留沌口税湖泽以自结,周文悉众御之。史照曰:江夏安陆有沌水,其地曰沌口。《水经注》:沌水上承阳县之白湖,东南流为沌水,迳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有阳都尉焉。按白湖即太白湖,「阳」字上疑有缺。《文宜》曰:沔阳也,迳阳县南及阳都尉上,疑应有「沌」字。晋沌阳县或在此。
滠水其水自黄陂入汉阳界,与沦、索二水合流,南入大江。旧有滠阳废县。
栢水俱县北四十里栢泉寺前刘公洲县南大江中。宋延佑八年,有沙洲涌出,知军事刘谊种荻其上,令民采用,民感之,遂以名洲旧志洲自三里坡直抵南纪门,芦苇茂盛,嘉靖后渐没,近水退屡见。
汉口,在大别山阴,即汉水,与溳水合流入江处。洗马口,县东二里临大江。相传关,忠义洗马处。沔口,县西南三十里,今名沌口。刘澄之《山水记》:沔口古沧浪水,世传屈原遇渔父处。
溳口县西北百里,溳水入汉处,旧志其源出陪尾,经徳安,孝感,至此名溳口。晋陶侃为杜曽所败,将奔溳口,即此。《通典》:安陆县有溳水,亦名溳口。唐人有诗曰「暮雨不知溳口处」,是也。《水经注》:溳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溳口。
张王矶南纪门外上有张巡庙,又曰祀张柬之,未知孰是。
吴王矶县东北一里,一名禹功矶。吴、魏相持时,皆以沔口为重鎭。吴守此以为险要故名矶。
烟波湾县东北三十里。旧志云:其水清澈,晴则岚烟,起风则水波生旁,有烟波里,唐诗烟波江上,使人愁。永济港,县南二十里,南入大江。
直阳港,县西四十五里,与沌水合流。凤凰池即府学泮池。明嘉靖七年,知府孔凤甃砌放生池,一在兴国寺前,一在寺东大别山下。唐乾元初,肃宗诏凢州县临江带郭皆置放生池,今两地相对,呼为「莲花池」。
栢泉山川纪异:栢泉寺有古井,世传大禹植栢于大别山,其根盘曲至井底,今栢根尚存。
卓锡泉县西九十里,唐僧骆禅师卓锡于此。义井凤山门内宋人凿。
炼丹井九。眞山。下。
汉川县
史家山。县东十三里。
双山。县东二十里。
高观山。县东南三十里梅城乡,其山高耸可观景物。仙师山。县东南三十五里。
马城山。县东南四十里。
小别山,县南十里《寰舆记》,「山形如甑,谚名甑山」。《左传》定公四年,吴人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江左之际,亦为兵区。后周时县治建,此属竟陵。
担山县南十五里。
阳台山《隋志》甑山县。有阳台山,一名仙女山。汉山,县南四十里。唐武徳四年,置汉川县于此。凤凰山 石镜山俱县南四十里。
龙门山,县南六十里,山麓一洞,有龙潭,祷雨汲水輙应。
姚公山县西南二里。
内方山县西五十里,旧志云:禹贡𨗳嶓冡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即此。按《汉志》,章山在竟陵东北,即《禹贡》之内方。蔡沉《书注》:内方在竟陵县东北。《荆州志》又有内方山在州东,内方之名不一,而《汉志》与《禹贡》蔡氏《注》同,宜从之。
石龙冈县南五十里。
白潭冈。县北四十里
龙耳冈。县北九十里。
裘羊冈,县东北三十五里蟠龙石。县南五十里,状如龙蟠女郎石。县西二里仙女山,上汉自天门入境,绕县治,东流入汉阳县界横湖。县东五里。
许家湖。县东二十里。
叚庄湖县南三十里。
白石湖。县南三十五里。
却月湖县南七十里。
大松湖县北十八里。
野猪湖 汈汊湖 五湖俱县西四十里。清水湖,县西北六十里。
小松湖县北二十里。
𤓰子湖。县北三十里。
安汉湖。县东北二十里。
赤河 舞龙河俱县西北二十里包河,县西北五十里。
算河县北三十里,源出随州,经孝感县,出柘树口,与溳水合。
安河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随州,经孝感县界,合于溳臼水。县东北七十里,源出县西北界,流入汉水。左传楚王奔随,将渉成臼,即此水。
溳水《水经》溳水,出蔡阳县东南,迳隋县,又南过江夏安陆西,又东南入于夏。
麻埠港,县东南五里,其源即汉水支流下,复与汉水合。
鸡鸣汊县西北二十里,元末徐寿辉为乱,威顺王寛彻普化鎭武昌,命其子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馀只攻寿辉将倪文俊,且载妃妾以行,至此水浅,船搁不得行,文俊以火筏尽焚其船,即此。
黄龙潭。县东二十里。
小里潭,县西南百里,汉水所注。养鱼池。县东南二十里。
白龙泉高观山下,相传有龙蜿蜓其下,故名黄陂县。
鲁台山。县东一里二程,读书处常登此山,眺望东鲁甘露山,县东十五里,峰峦叠出,林木蓊然。相传陈武帝时,有甘露降。
太阳山,县东三十里峰高地,回日出照耀矿山,县西北八十里。
大悟山,县西北百二十里。洪山祖师悟道处。伏马山县北三十里。
木兰山。县北七十里有木兰将军冢、将军垇、黄石岩洞。
试刀山,相传汉关忠义,试刀处柏叶山,俱县北八十里。
金鼔山县北百里丹崖壁立,秀拔云表,惟有禽鸟可栖。
嵳峨山县北百二十里,山势秀丽,有花崖洞响山山巅,人蹑之,輙作响声。
白龙山俱县东北三十里大陂山,县东北三十三里,下有大陂,溉田百亩,黄石崖洞、木兰山。
仙人洞矿山。
试剑石,世传老君,试剑处鸭儿湖县南十里。
武湖县南二十五里,相传江夏太守黄祖习战处。宋谢晦走武湖即此。
石子湖。县南三十里。
洋漫湖县西南五里。
后湖县西南四十里。
旧鎭界河县西六十里发源徳安府南出,与藤子港合。
龙骧水县南七十里,相传晋龙骧将军王浚屯兵处鲁台潭、鲁台山下。
圑潭县西南五里。
鐡鎻潭县西一里。
石门潭。县北三十里。
大城潭。县北八十里。
放生池县城下连铁鎻潭、聪明池,县西南一里滠河,南岸二程,读书堂处,木兰井县西。
孝感县。
凤凰山,一名乳凤冈,四面皆水。晋永和四年,凤产九子于东冈方舆胜览。冈在孝感县东南四十里,今名凤凰台。
金牛山。县东四十里,一名金璧山,三山县西北百四十里,三峰鼎峙,故名牛迹山。县北四十里山。有石牛迹逰风山。县北五十里。
马家山。 陡山俱县北六十里。敖子山。县北七十里,一名教子山,旁有九子墩、松林冈。
磨山县北九十里,楚䝉榖,不受爵禄,自弃于磨山中磨城子胥所筑,以此名城。
牙山县北百三十里。
大山县北百七十里。
牛头山,县北二百里,旁有清风山,葢顶山五峰山,县北二百二十里,五峰并峙,旁有黄岩山、龙泉山。县北二百三十里。
风山 雨山俗云:「旱祷即雨」,俱县东北八十里九嵕山,县东北八十里,一作九宗,上有寳陀、罗汉诸峰,层峦叠嶂,林壑幽深,不减长安之九嵕。旧图经》五代王铁枪居此。宋范雍诗「山奇号九嵕」,名与雍州同。大悟山县东北百二十里,一名上界,山上有平壤可田,高二百馀丈,周四十里。一綂志云:灵济道场、双峰山,县东北九十里,高三百馀丈。有瀑布水石人山,县东北百二十里即白云山,元平章察罕隐居于此。
望府山县东北百二十里,下有仙姑洞洞,前橘一株,高数丈,大数围,不知何代物。洞门高七尺许,相传有二人秉烛入,行约二十馀里,忽见天日溪水横抱,有断石桥,水深不得渡,隔溪茅屋骈列,花木繁盛。溪边一女汲水,遥语二人曰:「此非尘世也,渡此不得返矣」。二人遂归。
黄草山在双峰东。
朝阳山在双峰黄草之际小悟山。 金马山。 界山 大观山。 小观山。 石壁山 磨刀山。 风洞山。 青山 观音山 四方山俱邑东北百里外。
黄云山在大山北,云色多黄,与诸山异。七屏山在了心庵前。
五岳山距邑百八十里,旁有粟榖山、大魁山、小魁山、磊山、兔城山、光城山。
离城山,距邑百八十里。有马踏石兜鍪山,在邑西二百里外,申阳之水迳焉鹤山,在三山西。
望湖山近蒲湖。
白杨岭 黄茅岭俱县北童子岩,县南十里按邑治。有桐子岩,在小悟山三,岩明一綂志,九嵕山王铁枪所居。上有八境寳陀、罗汉三岩。
殷家岩县北。
观音岩。县东北百三十里。又有黄龙、狮子、老虎、豹子、寳陀、罗汉八境诸岩。
白陂湖县东。
董家湖,县东五里。又东为天门陂,相传织女升天处羊马湖。县东南二十里。
注泉湖县西。
朱思湖县西。
七里湖。县西十里。
后湖县西北隅溉田甚溥。白水湖县西北三十五里黄台湖,距邑百里。其初台也,相传黄台寺,厨中有笋出地,老僧令其徒以冷水浇之,徒恚。一日,老僧方濯足脱鞋,犬衔鞋,去老僧起逐犬。其徒以热汤灌笋,厨中龙起,寺陷为湖,而老僧独免。至今湖岸尚有半台存焉。
蒲湖在邑东四十里,俗名野潴湖,纵三十馀里,横十馀里。
龙坑湖在板桥坂。
淮水出县境东北诸山于龙王砦,㑹青山口诸水,下晏家河。
马溪河。县东南五十里。
澴河县北五十里,源出河南信阳州,迳应山鸡头山至天磨河入境。县北二百五十里经新店,㑹清风涧水,为双河口,为太公潭,县北一百六十里为小河溪。县北一百二十里至两河口为晏家河,县北九十里为澴河鎭,县北五十里,一支㑹白沙河,合西河而东入汉。一支㑹白龙潭水,又㑹入埠口水,入汉。一支㑹马溪河、滻川陡山、蒲湖水,至黄陂五通口入江。按澴河三支,其二入汉,其一则县河也。尧治南,迤逦而东十里为龙宫潭。又东有相见湾曰流,不通邑治,以此卜盛衰,循旧则吉,冲决则凶。董家湖、羊马湖诸水,前后注之,经竹子港,过北泾嘴,始㑹马溪诸水而入。汉之水亦至此而㑹,葢澴河有二支入溳,非入汉也。入溳之后至溳口,始分流入汉,而其全势仍逆走西北,经北泾嘴,南与县河合,故澴之支流始入于溳,而溳终入澴。且汉在溳南,澴在溳北,谓澴径入汉误矣。西河、小河上通澴河入汉。
沦河即郧水支流,迳云梦入埠。口瀖河,源出白兆山,达云梦,入溳三汊埠。东河源出横陂。㘭西河出石堰头下、滻川河、孙家河、栗树埠,至三汊埠,南与东河合,流于蒲湖。白沙河、澴河之南流者。
界河黄陂,孝感之界水也,陈家河出磨刀山。
北:泾嘴河,上承溳水、澴水,下㑹马溪诸水,两河口在晏家河上。
小河溪在治北百二十里。哭竹港在白云乡,相传孟宗哭竹处。凤凰港县东五十里,源出丁家砦,南绕凤凰台龙宫潭。县东十里下有堤,名流不通。
太公潭。县北二百里石台,上有迹磨陂泉。县东北八十里
老龙泉县青山。
五眼井,县南。
湖广通志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