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

水利志

古者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后世浚河渠,修堤防,亦川涂之遗意,顾障于此者太过,斯壑于彼者可虞,其利害常相因也。蜀江之水,直下荆州而北溢于汉、沔间,其奔突冲决,则湖北近南之地受之。楚南群厓之水汇于洞庭,至岳州北与江合,逆流灌湖,漫涌而上,则南北濵水之地均受之。

皇上轸念,民生大沛。

恩膏

特命动支帑金,筑柁杆,洲修沿江诸堤,皆极髙坚,农、商永赖耒耜舟楫之利溥矣。

武昌府:

江㟁江自嘉鱼至㑹城下合汉流,水涨则逼绕城趾,旧恃金沙洲障之后洲,徙水泛横流,直冲江㟁,因甃以石,长十馀里,明正徳迄万厯间,㟁石倒塌,汉阳、平湖二门、禹龙港、董家坡而上,垫没几不可支,郡守韩济修之费千四百金,其后复圮,郡守张以谦请于御史大修之费五千金,自王惠桥至阅兵楼,长一千一百三十五丈,髙广各四丈有竒,凡用石十万、松桩一万二千、松片二千一百,俱以铁锢之,铸铁犀四以镇焉。

江夏县。

花堤在平湖门内。宋政和间,江溢壊城,知府陈邦光筑以障水,至今赖之。

郭公堤在湖心,自长街东至新开路二里,宋都统制郭果所筑。

万金堤在县西南,长堤之外,宋绍兴间,役大军筑之,建压江亭。

路堤自县南金沙洲起,至龙床矶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部堤即金口长堤,自赤矶山起,至嘉鱼县下田寺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其乌洲及李老等湖堤工修,后复塌。七年,复领帑银修筑完固。

西径村陂二。 来苏村陂一。 三城村陂一。 湘东村陂一。

附江夏县堤防考略:金口之有长堤,自赤矶山至陶家马头,凡四十里,其间自鲤鱼漻以西为马船港、乌洲湖、李老湖、白杨港、滚打洲,名虽有五相距止三里,土性直下,尽属淤泥,随筑随塌,屡年保䕶,用夫工无算,故议改筑,旧由赤矶山而南至雨灌山,有横堤,今自雨灌山逦迤而西,歴南庙山、范家港至隆家沟,过大青口之镇口港,斜抵西北,直接陶家、马头,中间横距旧堤十五里,长六十里,因势较旧堤稍曲,故赢二十里夫旧堤本以防江水,但江自嘉鱼、下田寺,二十里过陶家、马头至赤矶四十里,水为堤限,不得溢而南,由赤矶十里至金口,则内有长港溯流,凡九十里为法,泗洲以上则有斧头、黄塘、西梁等湖,及嘉、蒲、咸三县诸湖,并山涧,悉由长港入江,江水泛涨,从此逆上,堤之内外,尽为汪洋,今经改筑江水在旧堤之北,港水在新堤之南,不独周遭四十里,不受水患,而堤亦得保固可省民力,但此四十里内,惟有李老湖在旧堤之外,其马船港、乌洲湖、白杨港,加以泗洲湖茶湖,四五月间雨水盈积,势成巨浸,苦无所泄,特于范家港建一小闸,以时启闭出纳皆由长港,盖江邑之有堤工二十二里,每岁堤长四十名,用夫二万,每夫七工,统计夫工十四万,兴工之日,携粮露处,辛苦可悯,所费又至不赀,今新堤既成,地势高阜,土性坚固,每岁増修,用夫不过十之一二,且新堤内外,高则麦地,污则草场,今若依傍堤形,加以子堤,各成丘亩,自为沟洫,以通水道,旱涝无虞,则自赤矶以抵陶家马头俱成膏腴之产,是向之虞水患者,今成水利而民产日益,国赋日増,区区堤塍,民自爱惜,无用督率而自固矣,其江水从长港逆流甚猛,嘉鱼、蒲圻、咸宁较江邑虽稍逺,其受患同,相其要害,于雨灌、南庙两山之间,建一两闸,春则启之以泄湖水,夏则闭之以御江流,是又保障四邑之长䇿也。武昌县。

东皋堤,即义堤,在学宫前。水泾堤在县东二十里。明嘉靖庚申,大水冲决。南湖桥堤在县南二里。

清思堤,在虎头山下。

石盘堤,在县东五里。

丁桥堤,在县西七十里。以上六堤,岁久湮塌,明万厯二年,知县李有朋重行修筑。

马桥堤,在县西二十里,久废嘉鱼县。

通江堤在县东北,自龙潭山至鱼山驿,髙丈许,广三之,翼以柳。

新堤在县北,地势卑下,承上流若建瓴,不数年溢为潴泽,春水泛涨,与蒲圻、咸宁、江夏三邑均罹其患。宋政和间,知县唐均集四邑之民筑之。至乾道初,知县陈景去旧堤三百步,因两山距杨家潭上,横亘为堤,是名新堤。

成公堤元,皇庆元年,知县成宣筑,上自马鞍山下至三角铺捍䕶四邑,明初水决,屡筑屡圮。万厯癸酉,知县杨光宇勘议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四邑协筑,每年各县于均徭内编夫详允遵行。康熙四年复圯,御史顾如华奏请四邑较田多寡分修八年,勒石为界。三十三年,知府裴天锡重修。雍正五年,水决,与江夏、咸宁、蒲圻三县分领帑银,修筑完固。

县南陂三。

蒲圻县。

二十三都陂一 二十七都陂一 九都陂一一十八。都陂一 上四都陂一。 二都陂,一 上三都陂一。 下三都陂一

附蒲圻县水利考略:蒲圻河至陆溪口出大江邑,西北近水,西良黄,土早潭等处最卑,下尤易浸,没春夏之交,自崇、通而下,积雨泛溢,动輙经旬,为山水害。自沔汉而下,川江涨入,由北而东,为江水害。

咸宁县。

西河每湖水泛溢,濵河者苦之,旱则可以灌田。县西南陂一。 县南陂一。 县东陂一。 二都陂,一

崇阳县。

金柜山东陂一。 县东陂四。 县东南陂一。 县西陂八。 县北陂一。 下顾里陂一。 内石枧陂在县东十七里,以石圳如枧得名。

附崇阳县水利考略:崇阳河出通城,至壶头山,下有洪滩甚险,滨河者值水涨,輙被漂损,旱亦资灌溉焉。

通城县。

坊里陂一。 石桥里陂一。 太平里陂一。 甫田里陂一。 梓木里陂三。 新安里陂一。 上黄里陂一 下黄里陂三。 来苏里陂一。 上善里陂二。

附通城县水利考略,邑之秀水,与陆水、隽水合,而通江、黄沙等港俱㑹焉,水涨则田地冲淤,故堤防最急。

兴国县。

樊公堤即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闗,下,上有石桥,明永乐间,知县樊继修。

恩波堤,在州东北半里。

良荐桥堤州北二十里,明隆庆间,州同,王可大重修。

附兴国州水利,考略州境多水,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若海口湖、湋源湖则直放于大江,而水势杀矣。长河自排市以下,河较寛,水易泄,不至为害,其排市以上,若鸡口、慈口、龙港、山溪等河,春雨浃旬,山水暴涨,田禾淹淤,无岁无之,甚有冲㧞树木,荡徙庐舍者。

大冶县:

果城里陂一。 启石里陂四。 西阳里陂七。 茅潭里陂一。 云城里陂一。 流水里陂二。

附大冶县水利考略县前河源出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流而东,至县前为金湖,直放湋源口而入于江,雨淫山水突发,滨河者常受其害。

通山县。

一,都陂三。 二都陂,一

一,都堰二。 六都堰一。

汉阳府:

汉阳县

免溺堤,今名杨柳,在县北三里。明正徳初,筑自铁门闗,接汉水亭亭,今废。 东西:杨树堤。 室安堤李家堤。 莲花堤。 青草堤。 山嘴堤。 石林堤。 谭家堤。 万家堤。 谢家堤 郑家堤俱在平塘河泊,所后湖堤在汉口镇镇,为水陆要冲,烟火数十万家,前江后湖,汉水绕西北,每夏秋水涨,四面皆巨浸,仅此一线,堤为保障,居人岁加修筑,终未完固,水势稍大,輙虑泛溢。

张大渡堤在蔡镇康熈五十五年,请帑创筑中建石闸,以时蓄泄。雍正五年,水泛决十馀丈,复发帑修筑。

郭公堤在城西月湖中,长二百四十五丈,髙三丈,阔一丈八尺,中建石桥。雍正二年,汉阳知府郭朝祚倡筑,上有水鉴亭,为行人憩息之所,监生李思庚建。

高作陂在县西六十里,宋庆元中,筑堤首尾置清龙、水济二闸,延袤四百八十七丈,髙七丈至一丈五尺,阔亦如之,邑共十三陂,在桑台河泊所,二在马影河泊所十一,兹其一也。

附汉阳县水利,考略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沔水、沌水与大江㑹,于郡北涨,则弥漫于诸湖,为卑洼田地之害。按县旧有㐮:阳口在汉口北㟁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㟁,曰㐮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明成化初,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且汉口虽为汉水㵼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潭、马影、蒲潭、沌口、刀环等湖易于泛溢,而春夏水涨,郡治常苦浸没之患,其障御全藉,大别一山,故从来未设堤防。

汉川县

吴公堤,旧名和公堤,明成化庚寅,都御史吴琛筑。一自县东至甑山十五里,一自县北和公城至刘家,隔十五里。

长城乡堤七 大赤乡堤七。 周陂乡堤十二,鸡鸣乡堤九。 梅城乡堤八

附汉川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天门,北至云梦,正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横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南湖、鱼湖、蓼湖、西冈、水洪等垸以御水。且汉江至此分流,一由张池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无大水患。明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五十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以故水多壅滞于锺祥、天门间,而刘家隔之,估船不得通于汉川,民亦病之。顷年查勘,上自河口中经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大约淤塞一千三百一十二丈,上河口地势稍低,不便受水,改从沙台寺前去旧口约数十丈许,中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旧河身甚曲,新改直势,以顺水性,约直二百丈,零下口叫子,台出风门,又半淤,计二百丈零。巡抚刘悫奏请赎锾一万馀两,募夫开浚,亲临阅工,乘流下上,河势大通。自春二月兴工,至三月告成。雍正五年麻埠等十二垸溃决,共九千六百丈有奇奉。

㫖发帑修筑。

黄陂县。

县前河通沙口入汉江,春夏涨,则武湖午湖泛溢,河侧田地被渰,漫入县前闤市矣。

百家陂,在县南三十里。

大阪山陂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阪,灌田百畆。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可灌田三千畆。

孝感县。

后湖溉田甚溥,明正统间,以堙塞,复加修筑。县东陂一。 广阳乡陂六 𢎞乐乡陂七 郭下乡陂五 白云乡陂四

附孝感县水利考略:按邑有垣田五十六处,皆西南一带,与云梦汉川相接,逼近湖河,筑土为堤而溉田,其中堤固则绿畦千顷,决即泽国,百年前,大率本茅苇地,今久为沃土,一岁丰收,其登倍入,然以近水家食之馀,乘舟外贩,无复积聚,为本邑缓急者,其他山田收薄贩艰,此邑民所以易至缺食也。

黄州府:

黄冈县

老鹳河堤。 旧川长河堤。 中洲堤。 沟儿口堤邱陵湖堤。 龙坑堤。 白米河堤 滠河堤毛林口坝 巴毛湖坝 黄舍潭坝俱在慕义乡知县简霄修筑。 八王堤坝,在城东南三里。 紫荆港坝在庶安乡。

火烧堰在五重乡。

附黄冈县水利考略》:城西沙武口七河俱通大江,出道观河,出崎山、龙井,经龙冈山阳,泄于鲍湖,灌溉利之,每值泛涨,害亦独甚。

蕲水县

王公堤在巴河鎭,正徳中,知县王伯筑,自江沙抵镇,长三十丈,广四丈,高二丈,甃石植柳。

万工堤在县西南回风矶上。

南乡堰二 北乡堰一 东乡。堰二:罗田县。

县南堰二 县东堰一。 县北堰,一附罗田县水利考略县,前有官渡河,山水起可通筏运载,旱则滨河者引水溉田。

麻城县

县前河,发源光山界,下接新州长河入团风江。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太平乡堰二十四。 仙居乡堰二十二。 亭川乡堰二十二。

黄安县

附黄安县水利考略:东流河在县城北里许谢家店,河在县东,俱逶迤入团风江。双河,县西三十里,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滠口入汉江,其塘堰即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割属黄安者,蕲州。

永安坝州西北十里赤东大湖中,实当孔道。方春水起,夏秋漫没,驿使经行,必迂途广济,方抵州治,间以轻舠絶渡者,往往覆溺于风涛。先年,州民顾益筑三墩于湖中,便舟子依泊,岁久倾圮,明万厯二年修筑。

莲花,池州北州人。顾学捐赀筑堤,便人往来安平。上乡堰二。 高家畈堰二 史河口畈堰一。溪河畈堰一。 杨树嘴畈堰一。 乌石山下堰一。 青山乡堰一 大同乡堰一。

广济县。

武家穴坝在县东九十里,临江上,自盘塘下抵黄梅、杨家穴,长一百九十里,岁时修筑,以防江溢。雍正五年奉。

㫖发帑修筑。

附广济县水利考略:梅州河在县南,流入武山湖,两㟁田可千顷,旱则赖以灌润。 连城河,明正统初浚之,以便运艘。

黄梅县。

唐思穴坝自杨家穴至宿松分界,雍正五年因旧址单薄奉。

㫖发帑増修。

附黄梅县水利考略:邑当江汉九江下流,故岁苦涨溢,今坝起,自广济之武家,穴龙坪,至邑境之蔡山孔家垄,唐思穴,清江镇杨家穴,虽延亘百里,然岁复为水冲决,漫没禾稼,民日狎游鱼鳖,中盖黄梅最下,而彭蠡水又冲突之,故其害视广济尤酷烈也。

安陆府。

《安陆府堤防考略》: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明嘉靖初年间,徙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逺,水患日深。考其故,在丰乐则旧有九龙滩、龙穴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湖之注蓄,后皆淤平,军民官庄争垦为业,而下流竹筒河复淤,下滞上汜、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㟁则锺祥、京山、天门之红庙,南㟁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阳也。

锺祥县

汉江堤报恩寺南长三十里始固,寺侧堤长一里。

递运所前堤长一里。

子胥台东堤内有三塘四埂,吉祥寺前堤长一里。

李万湖堤长五里。

自府城街口铁牛闗起至忠祠堤止,计长百有馀里,并月堤一截,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黄沙坝,在县东一十五里。千工壋在县东十里。

附锺祥县堤防考略:按县自石城而上至丰乐驿,凡二百二十馀里,旧无堤塍,每岁泛涨,西㟁则漫至沿山冈东㟁,则漫过池河等湖,亦薄长冈而止,盖以湖为壑,以冈为堤也,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逹于南河,纡回三百馀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堤,最为要害。然尝考之,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道入湖泄汉势,又有流涟、金台二口,枝河逹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金台港,大分汉流,以故堤得无虞,后半湮塞,不可复疏。明嘉靖二十八年以来,诸堤尽决,有司屡议屡辍,盖由荆州右卫与天门、京山二县军民杂处其间互相推诿,而格议挠法者多耳。

京山县

县河堤,明嘉靖中河啮城址推官,䝉询筑小河堤。

林里浲堤俱在羊亭村,明正徳中筑,嘉靖中,决更筑之。

鲁班堤,在七寳村。

汉江堤,在县南百馀里。

张璧口月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

温汤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五泉,泉有五穴,涌如沸鼎,横流入市,清泚可爱,民田赖之,岁不忧旱。

青水壋在县南七十里,水自珍珠泉发源居民,筑堤潴水溉田。

附京山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依山为城,其境土半系高阜,自古无水患,但下里有一面逼近汉江,北㟁上则接连锺祥及荆州右卫等处诸堤,下则有小河、南河、紫荆潭、拖船埠等处,直抵天门界,地势下湿,自明嘉靖三十年来,锺祥荆州右卫之堤一决,遂冲入本县拖船埠等六十馀处,连岁屡筑屡决,迄无成功,盖本县堤防与锺祥天门、荆州右卫诸堤,相为唇齿,一处不坚,势难独保也。

濳江县。

高氏堤在县西北五里,相传五代时,髙季兴筑,起自荆州,縁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㐮汉二水。

莫家潭堤长一百丈。

夜汊口堤在江汉畔,明正徳中,筑长三百六十馀丈,复増修月堤。

白洑垸堤边,临汉江。明成化六年,水决二十馀丈。八年,知县江志修。

江汊垸堤,长六百馀丈,身甚厚广,班家湾堤长一百六十丈,明正徳中,筑车老垸堤,县南临汉江。

太平垸堤,明正徳中筑。

黄漳通顺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増修。

潜水、汉水别流,自锺祥入境,经芦洑河,三分流俱入沔阳界,岁苦水患。

黄汉垸 仁道垸。 仁和垸 东林垸 白测垸东湖垸。 陶湖垸。 白汊垸 大丰垸。 沙湖垸 范家垸 古堤垸 长沟垸。 牛埠垸 沱湾垸 红花垸 小植横垸。 小中洲垸。 边江垸 郑家蚌湖垸。 泥洑垸。 葛柘垸 杨湖垸河湖垸。 新兴垸。 古埠垸 柴林垸 后湾垸 夹洲垸。 中洲垸。 崔家垸 沱沙垸。 新澜垸。 平艳垸。 赵林垸 直横垸。 沿江垸黄景垸。 白洑垸 新蓝垸。 感林垸。 梁四垸太平垸。 车垸 义丰垸。 长亭垸

附潜江县堤防考略:按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潜江之得名,以此宋乾徳间县治在道隆乡,后患水迁之斗堤,即今县治也。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地,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洑、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五代时,筑花封、高氏等堤,至明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泄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而枝河更多湮塞,民甚苦之。隆庆二年春,尝兴工修筑,然有马家垸一,决口在天门,而潜江实受其害,此又所当预图者。

沔阳州

长官堤在荆南起监利,至汉阳,长一百馀里,白石湖堤在西北五里,其堤自副口起,至新问铺止,约五里有馀,高三丈馀,两旁植柳下为水,沟沟之外,田畆错列。

高堤即复州故城为堤。

江堤自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凡九区,长万馀丈。

汉堤自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凡五区,长万丈。江、汉二堤,明嘉靖初修筑,后复冲决。十九年,都御史陆杰、佥事柯乔江堤増修黄师庙、何家浲、茅通、天井等处,又塞茅埠诸口,延袤几五里汉堤増筑柴木垸、道人腰河诸处。又塞剅口长百馀里,班堤在荆西北四十里白湖村。雍正五年,溃决南江大堤一十九口,共一千七百一十二丈五尺。总督傅敏捐米三千七百三十馀石幇修。六年,奉㫖发帑修筑。

汉水与江水、夏水、漕河通,诸湖入汉,然沔阳之水界于江、汉之间,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茫然大壑矣。有非堤防所能御者。

清水泉溉灌燕子剅内粮田数百畆。熨斗陂,在州沧浪水旁。

附沔阳州堤防考略:按州旧以富饶称,葢以地当江汉之间,最多湖渠民便鱼鲜之利,又因湖渚环堤为垸,而业耕其间,诚乐土也。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障汉水,自荆门緑麻山至潜江,延亘三十里,因名高氏堤,而江堤亦自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名长官堤,沔皆赖焉,迨明,堤防渐溃,至成化甲午,𢎞治庚申,水大涨,正徳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乘舟入城市,溺死者动以千数,其后都御史秦金、布政使周季鳯,以江水常决监利之车木堤,汉水常决潜江之班家堤俱修之,其丈以千百计,然未能高坚水至,即圯嘉靖。甲申,知州储洵疏陈堤防利害于朝事,下巡抚举行,按察副使刘士元复建议龙渊而下,分为九区,于是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濒江者为堤,总万馀丈,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濒汉者为堤,总几万丈,丙戌夏月,汉水连溢,而沔赖以完至。庚寅,汉水决拖船埠,西湖水溢,沔之西北遂为巨浸,顷江堤自西流窝直抵玉沙堤,凡二万六千二百馀丈,其决口数百处,故州民岁苦,水患天门县。

永丰堤在县东北,长一里。周公堤在县南,自东至南,横长三十里。旧堤卑薄,明𢎞治间,知县周端増修。

班堤在县下白湖村,世传鲁班筑,以防京山山水,古堤有二,一在县东北,上下有剅防,一名穴河,一名莲花,遇旱则贮湖水灌田,泛则开剅防淹,水势高则不开。明成化间,知县姜绾重修𢎞治间川㐮,洞庭水,泛冲䧟,知县周端重修,以泄水势。

便堤在县南车湘渡䕶七十馀垸。

䕶城古堤,又名老龙堤,在县西南大河,南㟁官吉口堤一百三十五丈。铁匠湾堤五百丈。

上中洲堤二区四百三十八丈,阮家口堤二百三十丈。

白毛嘴堤四百一十丈以上五堤。雍正六年,奉㫖发帑修筑。

永奠闸。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于沔地,夹州建立甘鱼陂,在县西。

灌溉堰在县东南

附天门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低洼,绕四㲼、竹台等湖,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汉水至此分流,一由黒牛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者,为枝流,二流㑹合,经溳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水故道也。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来,四、㲼等湖半淤浅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水道中湮故县治,长苦水患,其最要害者,青山颈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渊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一邑皆为水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在潜江,而天门实当其害,俱可虑者。

荆门州

朱李湾堤 滩江堤。 郑湾潭堤以上三堤,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汉水下入汉江,与诸湖通,水大不至冲泛,葢东赖王家堤以障之,东南赖緑麻堤以障之。

千工壋。在州东北十里。

三沼在州南,宋知州彭乘引䝉惠二泉水为之附荆门州堤防,考略:按州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夫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芦麻口直冲沙洋,北㟁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下刹脑至潜江界,凡二十馀里,惟沙洋堤势,独寛厚,军民㕓居其上,明嘉靖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岁遭渰没。二十八年,安陆有司官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旧决口而退让二百馀步,中挽一堤,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堤不一岁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馀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馀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安陆、荆州二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㟁自何家嘴至南㟁新堤,头长凡四百七十七丈五尺馀,阔凡十四丈许,高凡五丈许,当堤心,铸二铁牛镇之,此堤一成,淤沙日积,势可久永,但此堤与红庙对㟁,红庙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弛也。

当阳县。

麦城堤长三百六十七丈,沙倒堤长八百四十丈。

罗家湾堤长八百五十四丈五尺,细鱼港堤长九百八十二丈,滋泥湖堤长一千六百七十八丈,菜湖堤长八百一十五丈,俱系私堤堤,内居民自行修筑。

沱水经县境,与沮水复合入江,水大则冲泛,滨河者苦之,旱则引水入陂。

熨斗陂,在县北八十里。

德安府:

安陆县。

李公堤在县西溳水,左明、正徳间,知府李重修故以氏堤。

拦水堤,县西关外龙头旧有遗制,因山水泛涨久圮。雍正元年,知府杨国琳捐俸重修堤,上建亭,行旅称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三。 县西北陂一。 县南陂二。

千工堰,在县西。

附安陆县水利考略》:溳河绕城西东流入梦泽,㑹汉水入江,山水突发,害田稼,旱则可以溉田云梦县。

史河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安陆境。溳水故道,沿河堤在县西南。明正徳间,知县余权筑漏灌堤,在县西南五里。每夏涨,北河水由此冲入石羊湖,民田被没。明嘉靖间,知县郭贵徳筑此捍之,复决知县王廷佐重修,后又决。至康熈三年,知府高翔、知县邵嘉应修筑。雍正七年,知县叶居仁清丈沿江堤,自上升㑹,起至南保㑹,止共一十四㑹堤四千六百九十九弓,各照㑹内田地多寡修筑,其馀协修甲夫,各载弓口,不在照田,分堤之内,勒石永垂。

县东北陂一。 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北陂一。 石羊乡陂一。 感化乡陂一

官塘在县东南。

石堰在县东

应城县。

长江埠堤 喻家河堤。 隔蒲潭堤,每岁业民筑修,兴工告竣,例有成限。

县西陂二。 县北陂一。 县西北。陂二,附应城县水利考略》:西河在县西,东汇,石羊湖出溳口,入汉江。县北又有杨家河,濒河者,咸资灌溉。

随州

平港里陂一。 紫溪村陂一。 铜钵村陂一。 府君村陂一。 㑹盘村陂三。 牛心村陂四。

附随州水利考略,溳水绕州前南流入汉江,又有扶恭河、浮缨河、鲁城河、圣水河、石鱼河忤河,皆绕州境,民利之。

应山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东南陂一。

附应山县水利考略》:汶水河在县前,又有黄沙河、方家河、白沙河、汉东河、大洪河,舟楫不通,滨河者多资灌溉。

荆州府:

附荆州府堤防考略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㟁,南北凡六县,北㟁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南㟁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五万四千馀丈,明嘉靖庚申岁,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瑶头铺、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最难为力,每岁有司随筑随决,迄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估议请筑,务期坚厚,自丙寅歴戊辰,凡三冬,六县堤稍就,绪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㟁总共堤,长六十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㟁总共堤,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㟁总共堤,长八十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濵江郡,西上六十里有万城堤,在当阳江陵,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不浸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堤䕶之。二十九年,又决此堤,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后江陵县専为修理,始得无虞。

江陵县。

新开堤,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修后圯。正徳间,布政司周季鳯筑长四百五十丈。

寸金堤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堤,激水以捍之。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歴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

黄潭堤在县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馀里,之冲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民为鱼鳖,诚要害也。明成化初,知府李文仪沿堤甃石正徳,十一年,知府姚隆重修月堤,三处约千馀丈,后渐倾颓。

李家埠堤在县西三十里,自万城堤至镇流砥六十里,当水势之冲,明𢎞治十三年堤决,渰溺甚众,知府吴彦华修筑坚厚,至今赖焉。谚云:「水来打破李家堤,荆州便是飬鱼池,闗系至重。

文村堤,在黄潭堤东三十里,明𢎞治十四年水决,知府吴彦华修筑四百馀丈。正徳十一年水决,知府姚隆重修,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疏浚小柳口、洪鱼口、柘林港、林家沟等处,并黄潭、祁家潭子湖、龙二渊等堤。

镇流砥在县东十五里,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迅雷。葢江势东下,镇砥于此,则水势延缓,如黄潭之冲少,杀沙市之地可保。 按《杜预传》:预都督荆州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他无通路。预乃开杨口,起夏水逹巴陵千馀里,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附江陵县堤防考略:按县沙市正古江陵地陵阜,自荆门西北来二百里临江,正扼水冲。南有虎渡,穴口分流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潭子湖、洪水渊、三湖等处俱为湖潴蓄水地,故汉、宋以前无大水患。迄元以来,沙市、高陵半圮入江,章穴口复湮。逮明嘉靖十一年,决万城堤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后,又以浮议筑塞郝穴口诸湖潴又多浅淤,三十九年一遭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四十五年后,有司稍稍修复,然不如古堤之坚矣。公安县。

赵公堤,在旧县东三里。

斗湖堤,在旧县南半里。

油河堤在旧县西三里。

仓堤在旧县东北二里。

横堤在布政分司。以上五堤俱宋端平三年孟珙筑。

沙堤,在旧县东南八十里。大江堤在旧县东北,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邓家湾、陈家湾、东龙桥三堤,又疏浚独口、沱孔二处。

附公安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堤防以御水。有赵公堤在县东斗湖堤在县南,油湖堤在县西北,仓堤在县东北,横堤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堤云。至元大徳七年,竹林港堤大溃,自是堤不时决。迨明,修筑沿江一带堤塍,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堤,凡万有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旻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渊、施家渊诸堤,更为要害。成化五年,决施家渊,𢎞治年间决狭堤,渊正徳。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堤。三十九年,决沙堤铺。四十年,决深渊堤。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旻湾。四十五年,倾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倾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水患,殆无虚岁。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惟大金一湖通虎渡枝河,河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常苦之石首县。

黄金堤在县东五里。

万石堤,在县西五里。

新兴堤,在县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杨林堤在杨林口,长百丈有奇。

风火堤在县南二十里。

百家堤,在县北四十里,其地为水所圯,百家合筑此堤,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浪砍石牌二处,又浚黄金桥剅口郑家垸在县南三十里,元里民郑渊率众筑此,以防洞庭水患。

附石首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治一面濵江,势复下隰,自元大徳七年,决陈瓮港堤萨徳,弥实挽筑,再筑黄金、白杨二堤䕶之,不一岁瓮再决,赵通议开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四穴,水势以杀。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堤防渐颓。嘉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弦口堤,凡四千一百馀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堤,凡千有馀丈,其间杨林、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要害监利县。

黄师堤在县西四十里,濵大江,岁久湮颓,明正徳十一年修筑。

新冲堤在县西南五十里,濵大江极为险要。朱家埠堤在县东三十里。

龙潭口堤在县北长百丈,把火堤在县北五里。雍正五年,奉㫖发帑修筑杨马头堤等处。六年,复发银修筑杨林垸、永乐庵、大山坡下张家峰等处堤工,加修施茅埠、低塌等堤四处。

鲁洑江南通荆江,北入沔、汉,水涨为患,独甚新冲,河通江陵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盛洪堰,在县北八十里。

黄金堰在县北。

附监利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沔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汇注之地,势甚污下,乡民皆各自筑垸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枝河,流贯城中,岁苦水患。元大徳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馀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龙潭、鼍渊等一带诸堤,嘉靖十八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壋,其壋随决。至四十四年,水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壋、文家垸、金家湖诸堤,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馀里,近年江势南啮,而水患渐消矣。

松滋县:

大堤自堤尾桥直抵虎渡,延袤八十馀里,雍正六年奉。

㫖发帑疏浚太平、太来两垸剅口,新筑孟堰坑月堤、鸦雀壋。 方便壋俱在县境。

县东堰一。 县南堰二 县东南堰,一附松滋县堤防,考略按县地势,平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御,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堤,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馀里,且旧有采穴一口,可泄水势,宋、元时故道湮塞,迨明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岁,下流诸县甚苦之,较堤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珊口为大,其馀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有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堤。

枝江县

沈水县南四里有堆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经此最险,濵河者危之。

老鸦湖在县西一里,后为田附枝江县堤防。考略:「按志江流至此地分派,如木之有枝,故以名县县。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至宜都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堤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延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澕洲,皆夹生大江之内者。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成脑而下,至礶嘴滩、流店湖,又自礶嘴滩而南,转至渐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米家埠,对岸皆有堤,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成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御。又洲内军民杂处互相规避,故堤工视他县尤难。

夷陵州

二公堤在州东门外三里,当荆㐮巴蜀之冲,旁有民田,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周肃筑行旅便之浣纱河,与赤溪东合水泛,则濒河者受害宜都县。

苍茫溪在县东五十里,灌田可千馀顷。富金溪在县西三十里。

白岩溪在县西三十里。

逺安县。

洪岩洞洞泉流出油溪,可溉田千馀顷。笕水湖源出鸡头山,石孔中土人为笕引水灌田。襄阳府。

附襄阳府堤防考略考㐮: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汉寿亭侯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㐮樊,患最切要害。明初水流故道不复为灾,故大堤渐塌,民多侵为已业,而有司并无筑堤,虑嘉靖四十五年,洪水四溢,郡治及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龙堤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副使金世龙、秦淦、徐学谟先后条议估修。逾二年,工成襄阳县。

老龙堤在县西三里,即大堤也。救生堤在县西南五里。

汉江出大安军,下入汉江,水涨不免啮城,旧有大堤,东临汉江,西抵万山,袤十馀里,防䕶之今逐年加俢,恃以无恐。

县西北陂一。 县西陂一。 县南陂一。 县北陂一。

附襄阳县堤防,考略按县堤防,全在㐮樊二城间,葢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白河从北来横截汉流,以故波涛激射,城堤为患。按古大堤,西自万川,经檀溪、土门、白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遭四十馀里,年久堤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明初修截堤一道,自长门至土门大半颓塌,至嘉靖四十五年老龙堤一决,馀皆洗尽。顷年并力修筑。北自老龙堤至长门,皆沿城甃石,高凡三丈许。南自万山麓至土门,则仍古大堤。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堤高,凡二丈许,厚凡五丈许。樊城北旧有土堤皆决,面江一带砖城尽溃。然樊城溃则襄城无恙,其利害之轻重,又不可不审也。

宜城县

杨家壋一 金家壋一俱在咸宁社,青龙闸在古羊社。

新陂三。 北阳社陂三 新张营陂一。 常长营陂二。 古羊冈陂三 常山营陂一。 武家铺陂一。 古羊社陂一 发铺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西北陂三。

附宜城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枣阳,南至安陆,西至南漳,北至㐮阳,秪一面踞山,三面临江江故道,绕龙凤山而下,去城二十馀里,旧有使风、龙潭二港,按大江流灌入城濠,然未闻为城患也。迨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江溢直冲,迎水洲面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殆无虚岁,后议筑使风龙潭,二港父老皆谓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障也。

南漳县:

蛮河经县至宜城,入汉江,水起泛滥濵河者频受其害。

县柬堰五。 县南堰二 县北堰四,附南漳县水利考略》:武安灵溪于诸堰为大武安,即秦将白起攻楚,引鄢水灌城者,唐大厯间,节度使梁宗义修之。灵溪即古木里沟,始开于楚,汉南郡守王宠又凿之,元大徳中,再筑二堰枣阳县。

沙河下逹汉江,山水突发,冲决可虞。廉家陂在县东北。

谷城县

古羊河西流与粉水合,逹汉江水泛,亦能为害。光化县。

石堤汉水东,宋李仲芳筑。县东南堰一 县东堰:四均州。

潧河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郧阳府。

附郧阳府堤防考略:按郧阳郡西北控扼秦、豫,东南接连荆㐮,四面皆叠山峻岭属邑,半依山为城,独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故上津、竹山诸县虽临汉濵,不必堤防,其水患祗在郡治,而御水又以城为堤,自古无大决害。至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冲决东南门外土堤,城半倾塌,民多湮没。

郧县

吴公堤在县东南,旧名捍江,明、成化间,江涨堤圮,御史吴道光増修高八尺,阔倍之,长三百馀丈,军民永被其徳。

赵河流至县东,为盛水堰,溉田甚广。县西北堰一。 县南堰一。 县北堰一房县。

南枧河流经榖城入汉江。县南堰一。 县西堰五。 县北堰六。 县西北堰二。

竹山县

北星河北入庸水,东注,水起则溢,旱则濵河者可资灌漑。

堵水东入汉江,水涨濵河者每引入堰,溉田官路旁堰一。 县西堰三。

竹溪县

县东堰二 县东北堰三。 县西堰五:郧西县。

南门河与五里河之水合流逹于汉娘娘泉娘娘洞,下出如沸,鼎垂如素练,声如震雷,麓田悉资灌溉。

石登槽笕在于上堰北。

苏家陂堰一。 县东南堰一。 县西北堰三。 县东堰二 县北堰二。 县西堰一。

保康县。

苏泉在县后山下,民故取水于河,知县苏惠悯其险逺,疏导山泉,绕流县侧,民咸称便,泉因名焉直𨽻归州。

附归州水利考略》:《水经》云: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又水迳归乡县故城北,又东迳信陵县南,彝水过佷山县南。

长阳县。

清江,南至宜都入大江,其流独清兴山县。

清泉学宫后澄澈清漪,深可数丈引流,出观澜门外,㑹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巴江在县前,凡蜀诸水皆合而东注焉,附三江总㑹堤防考略》:按湖广境连八省,凡秦关、巴蜀、中原、贵竹岭右诸水俱注之,导为三江,潴为七泽,即《禹贡江、汉九江、沱、潜、云梦之故区也。江发岷山抵巴东入荆襄,流至岳阳,与洞庭水合,其受害者,惟荆州一郡为甚。汉发嶓冡抵上津入郧地,流至汉阳,与大江水合,其受害者,郧、襄、安、汉、稠郡,而襄安为尤甚。九江乃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诸水,合流入洞庭湖,沿汇八百里,经岳阳楼西南出湖口,与江流合,其受害者,常武、岳阳二郡也。三水总㑹于武昌,其江身始阔直注而东,以故武昌、蕲黄之境无大水害,大较堤防多在襄安、常武、荆岳间,葢古七泽正其地也。汉唐以来,代苦水患,至宋为荆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畆,复沿江筑堤以御水,故七泽受水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隘,其所筑之堤防亦渐溃塌。明嘉靖庚申岁,三江水圮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堤防存者十无二三,而后来有司虽建议修筑,然旋筑旋圯,葢民私其力而财用赢绌之势异也。

附州江堤防考略:江陵城池,东南倾䧟,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之,遵使人打鼓逺听,知地势高下,依旁创筑,略无差池。 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堤壊决凡二处,每夏为浸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皋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十顷,畆收一锺,又规江南废洲为庐,舎架为二桥。 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堤。张孝祥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免水患。 汪叶倅江陵,郡有三海八柜,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政绩甚伟。 按《禹贡》,岷山𨗳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㑹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今澧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水方出三峡口,势如建瓴,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溯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㟁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亘六百馀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馀里,咫尺不壑,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涂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箅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葢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徳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按江陵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缶六处,馀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汉江堤防考略》:胡烈守襄阳,筑堤捍水,百姓歌之。 张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东之因叠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王起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地濵汉江,塘堰聨属,吏弗完治,起至部修复,与民著为水令,凶年有赖。 卢钧判户部,㑹昌元年,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筑堤六千步以障汉瀑,明年春,堤成。 乾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沿江大堤。 陈桷绍兴三年出知㐮阳府,汉水漂荡室庐,修筑堤岸,赖以无虞。 李仲芳知光化军,汉水暴至,作石堤以保之。 赵延进为㐮州总管,筑堤捍水,易甃以石。 按《禹贡》:「嶓冡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身甚狭,不能泛溢,㐮樊以下,天门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潴,复合流至乾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以故昔年安㐮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潴为之壑,三流为之㵼也。明正徳以来,潜沔湖潴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嘉靖初年,安陆石城故道,改洗沿江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三十九年,决红庙堤。四十五年,决㐮阳老龙堤、宜城古道,改徙鸨潼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馀里,下流又日涩沮,故水患多在荆,㐮安陆、潜沔间矣。

开穴口,总考略,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湖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独据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㵼地,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潴湖猪泄流于枝河,枝河㵼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潴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尘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俱注之,众水㑹合则流行不絶,注㵼有河,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独存也。盖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将来浸决之患其可免乎?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䇿,此固溯源探本之论也。然郝穴筑塞而议开旧口,必先将枝堤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浚之难,况故道湮塞者乎?元大徳间,曽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岳之故道并开矣,今祇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疏略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故尔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抑亦势所不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有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枝河中多淤塞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水患,其能免哉?

湖广通志巻二十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