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九

山川志

徳安府:

安陆县。

紫金山府治。前一名竹坞山。明一统志》讹载城西二十里。

科斗山一名小鹤山,县东三十里,相传土人掘得大小石子,开匣飞翔,视其落处,故名。

章山县东四十里,旧志豫章即今章山李白流《夜郎有寄内诗》云「南来不得豫,章书,谓此。

鳯凰山县南关外。

郝甑山县西三十里有唐甑山公郝处俊钓鱼台,后周以此名县。

石梁山连接白兆,其形如梁。白兆山一名碧山,唐李白读书,其下有妙济法师写经台及飞仙洞,俱县西三十里。

大安山县西六十里,四面陡峭髙耸杰,立顶平衍,可数里许,周遭有泉。唐许绍家,此即李白妇翁也,宋黄晦叔有诗。

自游山县西七十里,西连大洪,唐僧善信游此,故名石岩山,县西八十里山有石岩,晋张昌作乱于此山,织竹为鳯形,衣以五彩,聚肉其傍而集百鸟,诈言鳯凰降,因伪建元神鳯。

燕子山县西百里,形如燕巢陪尾山,一名寿山,禹贡「𨗳淮,自桐柏至于陪尾」,即此。史记正义引括地理志,原载去安陆六十里。又旧志云:陪尾山下,居民有寿,至百馀岁者,故杨绘诗竟以寿山为陪尾山。

寿山俱县西北五十里。

石柱山县北旧有石柱,髙二丈馀。铁城山,唐史载髙霞寓大败于铁城,疑即此山。纲目质实、铁城未详。

槎山 蔽山俱县北四十里月落岭,县西七十五里,山岩巉削,髙百馀丈。熊尔良曰:「每雨后,夜半见月光,荡漾其巅」。

金峰县西南二里,石壁峭立。下有金泉虎子岩。县南十里

桃花岩,县西白兆山麓,李白《读书处》题咏极多。司马岩县西北城麓,相传温公读书处石上,刻「司马岩」三字。

洗足石县西一里,山麓有石滨。《溳方舆记》云:「五代周世宗微时,隠水西寺濯足于此」。

紫石河。县东十八里。

石河。县西十里

瀖水县西北九十里,出大洪山,东流㑹于漳。溳水城西一里,出大洪山黒龙池,流绕城西隅,南流与漳水合,㑹襄水。沔水东流,至汉口入江,俗称府河。漻水县西北五十里,水出应山㑹于溳。

龙鳯港。 梅家港俱县东。

蒿桥港。县西五里。

女儿港。县西六十里。

三波港,县西北二十五里。孝义港。县西北三十里。

洑水港县北。

七里港,县北五里。

骆驼潭。县南五里。

青龙潭县西三十里,溳水所经。石牛潭,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斗牛石,舟人畏之,舆地纪胜。水中有石如牛,溳水所经。

滚钟潭城外东北隅,相传有钟滚于此,遂成潭水,绕城而西,㑹至东三板桥,入于溳。

天鹅池。县北五里。

龙井县西十里。

云梦县。

葛藤山,上。产葛根。

神山即观音冈,俱县东北四十里韩王冈,上有韩信庙。

石羊冈俱县东北十五里。枫梓冈,县东北三十五里落洋湖。县东十里

孟家湖,县东南十里。

石羊湖。县东南三十里,经刘家,隔㑹流出溳口郑同湖县东三十里。

紫云湖县南四十五里。

杨林湖县南五十里。

台湖县南六十里。

县河城南十里。

西河县。西二里即溳水。

云梦泽旧志云:去安陆南五十里,今县治去安陆六十里,葢安陆境山自鄳厄蔓延,至此乃尽,而迤南数郡大泽衍溢,实自此始,故以此名。按《寰宇记》,泽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预所谓「云泽薮、巴丘湖」是也。郦道元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薮」,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是则夹江南北皆其地矣。

黄江口。县南十里。

观音滩。县西北二十里。

盛家滩。县北二十五里。

三眼井。县西。

应城县。

髙楼山。县东三十五里。

京山,县西五十里,山有温泉,泽中深浄如鉴,闻人发声则汤沸,可以燖鸡。

团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形如弹丸。﨑山,县北四十里。

伍家山。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伍子胥居处聚石冈县北四十里。

燕子岩县北十五里

清水湖。 龙骨湖俱在县南四十里。菱湖,县南五里。

三台湖,县西南五十里,中有土台三。西河,一名县河,源出大洪山。

东港县东三十里。

渔子港,县南三里。

汤池港,县西五十里,源出玉女泉,入天门境,注汉至溳口。省港县北三十里。

黄家滩,县东南十里。

玉女泉县西五十里,一名温泉,流为汤池港、白龙泉。县东北伍家山,旱祷多应。

三眼井县署右。

随州

龙斗山。州东三十里。

乌山州东南三十里。

善光山,隋帝女仙城君修静于此。君子山居,民俗厚,故名。

府君山,俱州东南七十里。鸭儿山。州东南九十里。

水南山州南。

随城山,州南七里峰,峦特起列嶂如城,因以名州。三爪山随城,山南有三阜如爪形。

独宗山州南十里。

卓剑山,州南三十里,巉然插天如卓剑,现光山州南八十里。呉师入郢,楚昭王避居于此,相传有云罩其上,光䕃于山。

落石山。 青林山山木蔚然青翠,故名,顶有古寨。元末兵乱,乡人置砦御贼,保众于此,俱州南百里大猿山,州西南四十里,一名大狐。《南都赋》:「天封」、「大狐」,即此。《一统志》作「大猿」。

龙居山州西南五十里,隋文帝微时居此。溳山州西南七十里,山川俱为溳乡,亦因之。十九山,州西南九十里,上有砦。

大洪山,州西南百八十里,《寰宇记四面陡险絶顶有大湖,靖康间,土人避乱于此,相传为慈忍卢尊者道场。

龙井山。州西七十里。上有龙井、马鞍山。州西百里。

天桥山,州南百六十里,下有娥皇洞界,山州西二百里。明嘉靖间,尚书顾璘尝秉火,行数十里石壁云:「西南可行东北,勿往」。遂返。

大浪山,州西北七里,一名龙泉山,叠峰如浪,故名香炉山。州西北八十里。

松葢山,州西北九十里山,多大松逺望,如葢梁皇山州西北百里,昔梁皇二逸士居此,仙人山州西北百五十里,逺望如仙,掌栲栳山,州西北二百里,或曰黄山。周礼职方,荆河之浸曰溠黄山,葢其源云宋章潜有诗。

赤石山,州北三十里山石皆赤,唐天寳间,改名赫山,厉山州北四十里。《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西汉志》随故厉国皇甫谧,云「今随之厉乡」。《荆州记》:「随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相传神农生。此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棋盘山在神农洞左,顶有古垣址。《传》云:神农下棋于此,遗子于土,或圎或方,人常拾得故名。

塔儿山厉山旁支

雷公山顶,左有泉一泓,号白龙池,右泉一泓,号黒龙池,山上有洞,俗传雷公藏于此。俱州北四十里歴山,州北六十里,相传舜耕处。

驴泉山,州北九十里,山上有池,大旱不涸,昔有神驴出其中。荆州记驴泉山,石卤润,牛马经过,贪其味甘,不能去。

大义山,州北百五十里,周环百里,民居其间,贫富共相取足,有义风,故名。

田黄山旧传:昔有田、黄二隠,士居此田下山,山顶有田,出泉灌溉,俱州北百七十里太平山,或名胎簪,最峻,东北诸山皆宗之,淮水出其下,北流入桐柏。按蔡注亦言淮水出胎簪山。

风山顶,有风声即雨。

晃山,一名矿山,上有延福禅院,世传洪山、祖师择,修道之所,以足踏山动摇,故名。俱州北百八十里四龙山。 界牌山,俱州,北接唐县。

五水山。州东北八十里。

石女山州东北八十五里有石,如女子状:鹦鹉山,州东北百五十里,形似鹦鹉,故名玃弩山。《晏公𩔖要》:「玃弩山在随州山,有此兽,昔人射之不中,弃弩而去,故名」。

走马岭州西北四十里,世传关忠义乘马至此,踏石迹存。

太平岭,州北百八十里,顶上有太平寺,因张子房修道,于此像祀之。

九里冈,州西十里。

娥皇洞洪山西北。

神农洞州北厉山。荆州记山有二穴,神农生处浮缨,河州西一里。昔刘太保领兵渡此,缨落于河,故名圣水。河州西八十三里。

鲁城河,州北百一十里。昔鲁肃过此,爱山水幽丽,筑城、休夏、垣址四门犹存。

扶恭河从栲栳山流入州,达安陆界,合汉流石鱼河。大洪山下。

漳水州东三里,源出大洪山,沈括笔谈,清浊相揉者为漳,章文也。漳与溳水合,流色如螮蝀,十里方混,故曰漳。

浪水州南四十里。源出大狐山。均水。州西四十里。

溠水州栲栳山汪家店,东南与鲁城河㑹于唐县镇,至治西安贵,㑹㵐水入溳。左传「楚除道梁溠营军临随」,即此。一名槎水,西魏改㵐西曰下溠。

㵐水州西北,南流入溳水。水经注㵐水出桐柏山之阳,又东南流于溠。西魏置㵐西郡以此。

暖水出大洪山下入溳。

忤水。州东北百五十里,其水逆流,故名鼋潭。 云潭俱州东南六十里。

夜光池随侯救蛇得珠处白龙池大洪山南

黒龙池大洪山北,即溳水源也,泉穴极深。龙井、大浪山。

九井州北厉山,山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皆穿。

应山县。

应山舆地,纪胜在县郭外,县以此名。东南有应台山,山当县治,顶平如印,又名应台。

孔山县东三十里一名洞山,山有洞穴,每大风起穴,先有声。

覆手山。县东六十里,一峰五涧,望之状如覆手礼。山县东八十里,梁于此置礼州。齐置礼山关。隋又置礼山县。

大城山。县东百里,上有古城寨冻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蜂儿山。宋元丰间,太守滕甫自卞赴官路经此,无风雨而寒甚,故名。

吉山县南三十里有南吉,北吉山之阳,即古吉阳县也。

寿山县南五十里巅,有室仙、关帝二祠,麓有龙泉、万安、普照、五龙等寺,如意寿泉等庵,山下之民,常有寿至百馀岁者,李白谓其攅吸云。《雨纲纪》四方云:蔽山县南五十五里属安陆。

合髻山。县西南三十里,两山如合髻然,三钟山,舆地。广记:县西五里山有三堆,如钟之垂,俗名团山,有五色石,如龙形,自山上蟠屈至于涧底。石井山,县西三十里。

洞庭山,县西四十里郡县志中有一穴,深不可测。笔山 峰子山俱县西四十五里。

将军山。县西六十里马平港北铁城山,县西北四十里,石色如铁,其阴有古寨香炉山,县西北六十里以形名。

四望山,县西北百里,山髙可周望。四方杏仁山。县北二十里。

石龙山县北三十里。《荆州记》:永阳县石龙山出石斛如金钗。

兜鍪山,以形似名。

兴安山俱县北四十里。

髙贵山县北六十里接平靖闗山,顶有石如龟山,上有灵济祠,前有圣水井,尝有白龙见。

花山。县北百里接信阳州。

横山县东北二里。

㑹龙山。 牛心山,上有寨,俱县东北七十五里松子山。县东八十里,地名新店。

望城冈。县东五里。

塔儿冈。县北五里。

仙人洞。县北四十里。

东河一名方家河,县东三里,白沙河自山悬而下入溳水。中界河迳太平镇,与上三水合流入广水。俱县东三十里。

黄沙河,县东五十里,合广水大洪河。县西南三十里

界河县西南六十里。

汶水河县西入方家河。

汉东河县西四十里。

汶水县城外自西北迳城而南。马平港,县西南六十里,汉东,大洪、马坪三水㑹,为漻水。

荆州府:

江陵县。

掷甲山城西北隅,相传吕䝉袭荆城内,军士弃甲,于此上有关圣祠。

岳山城东五里。

龙山西门外附郭《晋书》,桓温同参佐九日宴此风吹。孟嘉㡌落嘉不觉,温令孙盛作文嘲之。嘉应声而答,四座叹赏。后人于其侧建落㡌台。李白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㡌,舞爱月留人」。按《龙山郡志》载附郭,而县《志》注八岭山,又曰「蜿蜒若游龙」,或云即龙山也。况落㡌台现在八岭山旁,尤为足据附郭之山寺,亦好事者踵而成之与?

太晖山城西五里,自八岭山至此,长冈绵亘上,建太晖观,观前虬松偃,葢长桥,跨水踞,一郡胜概。

西山县城《西晋书》王子猷为桓温参军,以手板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八岭山城西北四十里,蜿蜒若游龙。张居正诗:笙鳯,度云回仗影洞。龙衔雨,听松声。

纪山城北四十里,府之镇山也。西北与当阳诸山相接,昔智者禅师,卓锡于此上有龙洑。

画扇峰,城东安澜门外一峰迥然,逺而望之,如画扇然。

诸倪冈县东三十里五代髙季兴以将军倪福可有功,分赐土田,子孙世居守之。

髙陵冈县西二十里,梁孝宣二公主葬。此大江县南七里,源出蜀之岷山,歴归州夷陵、宜都、枝江、松滋,经本县,而东过公安、石首、监利,至武昌,与汉水合流,今县境吴河、柘林、倚南倚北等湖,皆江水之或流,或汇者,盛𢎞之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

罗湖县东五里,傍有罗台,柘林、白沙湖。县东十里多鱼瓦子湖。县东五十里,水面空阔,无风亦澜。一名长湖,倚南湖县东九十四里。

倚。北湖。县东北一十里。

蓼台湖,县东百二十里,三湖之一隅也,傍有楚平王墓。

西湖县西十里子城之西亦有西湖,故辽邸别墅,髙沙湖,县西北七里,齐聘士文范》家此。

赤湖县西北十五里,盛𢎞之云,昭王十年,呉通漳水,灌纪南城,入赤湖,进灌郢州。又晋桓𤣥挟帝西幸,刘毅等追斩其党血流,水为之赤,故名。

东湖县东北五里,广袤数十里,一郡胜概,今涸为田地

漕河县北四里。晋元帝时,凿自罗堰口入大漕河,直通襄、汉,今草市河是。

龙洲县西南。江中周三十里,一名龙阳洲,晋李衡隠居种橘,址存。

鹤泽县境羊祜镇荆州,泽中多鹤,取以教舞。娯客五色。潭西门外水气上浮时成,五色渊渟,镜净晶焉。冲照,亦谓龙潭相传,下有九牛、三镬,禁遏水灾,上有龙祠。

黄潭县东南大江迳此以堤为郡邑之障,水势冲激,潭深不测,此堤最称险要,防御极难为力。

白龙潭县北四十里潭石黯黒,相传中有伏龙,岁旱取水,祈雨辄应。

感通泉东门草,市岳庙内,祈神者以纸钱投之,诚则沉,否则浮。元人覆亭于上,名曰「感通」。

髙氏井子城内五代,髙季兴后苑之井,八角井城,东下有海眼通江,观泉水之増减,识江流之消长,后人作石塔镇之。

九阳井东门外、景明观内相传吕仙炼丹处浇花井潜确𩔖书井在县东南,章台寺内,传为楚灵王所凿。按章华台即楚离宫,又谓之豫章台,西北有豫章冈,因以为名。

公安县。

太岁山县东六十里邑,地势卑下,此山㦸地而立,连起岫峦,其中峰最髙,名曰太岁碑」。

黄山县东南七十里,中峰髙矗,平地三里许。每旱云出山顶,则雨界石首,安乡之交,三县皆望祀之,于邑在巳方,学宫、官署俱指为文。星天马」,一名金峰山,上有祠祀。宋县令谢麟,旁有云井、玉井,二井相贯,旱、祈辄应,时人名为「金峰玉井」。

洋港湖县东三十馀里。

重白湖县东四十里。

蒲家湖,县南三十五里。

责纪湖。县西二十里。

军湖县西北二十五里。

神油湖,县北二十馀里茅穗。《乡府碑载指水为油,事相传,智者遗迹。

柳浪湖旧县西南湖中,髙阜数十亩,皆种柳,每春夏之交浓,阴遮樾午,无曦阳中,有柳浪馆,为袁宏道别业。

白莲湖距旧城三里数十顷,皆白莲风香花色,荡漾数里,邹司徒,文盛庄也。

虎渡口支河在县东,大江自虎渡口支分而南,入县境,迳港口,㑹孙黄河便河之水,东过焦圻一箭河,至汇口入洞庭,即禹贡𨗳江,所谓东至于澧」也。袁宏道《澧游记》:郦道元注水经,于江陵枚回洲下有南北江之名,南江即江水,由澧入洞庭道,陵谷变迁大江独专其澎湃,而南江之迹稍湮,仅为衣带细流,然江水㑹澧故道犹可考云:按明虎渡口两旁皆砌以石口,仅丈许,故江流之入甚细。自呉逆蹂躏,石尽拆毁,今阔数十丈矣。夏秋水涨,江流奔突,南水逆泛数百里,汪洋浩瀚,几与大江等。

油河县东三十一里。《水经》: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注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髙城县洈山,东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县治故城,汉更名孱陵,蜀汉孙夫人权妹也,又更城之,其城背油向泽,经又东北入于江注。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按油水在旧县斗湖堤西,旧由此入江,后淤。

孙黄河,县南五里,西自土司天平麻寮所歴。松滋经县境孙黄渡,下至港口合流,南入洞庭。

石浦河旧县东一里。明正统初,县令俞雍开今圯入江灵溪。《隋地理志》公安有灵溪水。沈约《宋书》《武帝纪,何无忌、刘道规既至江陵,与桓振战于灵溪。

刘郎浦旧县油江渡口》宋赵拚《过公安》诗,刘郎浦上公安渡,我过髙吟老杜诗」,「烟浪几重江几曲,算应风物似当时」。按石首亦有刘郎浦。

彩石洲旧县东北十里涌出江心,长六七里,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如玛瑙。邑人常掉舟游饮,以获石子为优劣,近益増长,葢旧城水口,灵秀所锺也。

黄金口,县东二十五里,自虎渡口支分江水,至此东入茶船口,合呉达河诸水,为东河,下至箭子溪,绕黄山之麓而东入洞庭。

濯足池,县南四十里,相传吕洞宾,濯足于此。县《志》旧有碑云:「回道人,濯足处」。

石首县

龙葢山,县东二里,舆地记邑之主山也。有石湫,传为龙窟,每云放则雨。唐李靖擒萧铣,下江陵,驻兵于此。俗传卫公夜半奉雷母檄,行雨,今置祠其上,祈雨辄应,有司岁致祭焉。

列货山县东三十里小港,南通洞庭。每水涨,商贾舠艇俱舣山下。

东山,县东七十里,一名白鹤山、七子峰、鹿角峰暨建宁县旧址。皆相望。

焦山县东南六十里,相传焦公于此耀兵焦河经其下马鞍山大南门外,形如马鞍。呉陆逊与蜀战,解鞍休兵处。

绣林山,县西南二里,《郡国志》旧名岐阳山。相传汉昭烈尝泊舟江北,孙夫人于此望之,一名望夫山,又北有刘郎浦,即先主迎婚,处杜甫诗「挂㠶早簇刘郎浦」是也。

麓湖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湖楚望山,县西髙五十馀丈,上有锦帻,三国纪略:孙权以妹妻昭烈驻绣林山,昭烈入蜀,夫人尝登此望之,故俗名望夫山。

八仙山县西二里腰有石洞,旧传群仙,憩此石枰尚存。

石首山,县西北二里大江,中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鹳巢河,县东三里。

平湖县东十里内多莲藕溉田,亦广民利之。万乘河县东四十里,昔昭烈屯兵于此,披甲湖县东六十里,昭烈与曹操披甲饮马,其中冷水湖,县东七十里。

白泥湖,县东南二十里,土色纯白。上津湖,县东南三十五里。

栗田湖,县东南六十五里。黄田湖,县南十五里。土多黄色熟田湖。县西南二十五里。田坪址湖。县西南四十五里。曹屯湖,县西南四十五里,相传曹操屯兵饮马于此。沙湖县西十里四面多流沙。

澧田湖,县西三十里,北通熟田湖,张屯湖,县西四十里张飞屯兵处陈家湖。大江北四十五里多鱼,民赖之便。湖县西二里达洞庭,久淤。明嘉靖间,知县丘九仞疏浚之,置官仓于此,输赋者便之。

龙穴水县西五里,水经大江,右有龙穴水口,注江浦右迤也。昔禹济江,黄龙夹舟,故名。

新口县东十里。

断冈口县东二十五里。宋杨么作乱,凿冈口以通舟。院子口,大江北三十里。

调弦口。县南六十里。

杨林口县南三十里。

西湖口。县南六十里抵公安界,西通洞庭柳子口,大江北六十里。

小岳套县西,大江北十五里,槎滩县北九十里,俗传「张骞乘槎过此焦山港,县东六十里通洞庭,以山得名彭田港,列货山下水,泛通洞庭。

藕池县西五里产莲藕。

廉泉井县。治前莹洁清泠大旱不渇。监利县

狮子山县东一百一十里,上有轩辕井。昔黄帝张乐洞庭之野,曽憩此炼服者,目为井云。

杨林山,县东百三十里,古名杨岐。髙不百丈,累累数片。石林立江干,势若霓拿。虹饮山前有矶。

白螺山县东北四十里,细石磷磷,突起平地,上接洞庭,下俯小沙洪湖,皆在襟带间,与鸭栏山对峙,为荆江大关锁,往来商旅,㠶船鳞集。

走马冈县北七十里。相传五代时南平王跃马处白滟湖。 大叱湖。 小叱湖。 蒋师湖 小沙湖东、江、湖。 䕨纒湖,俱县东。

朱义湖县西南十五里。

莲头湖 南江湖俱县西古江湖。 石头湖俱县西北环江,入夏莲花湖。县北六十里。

化丘湖县北十五里。

分盐湖县北七十里。

离湖县北百里,即离湖,读骚处。烂泥湖。县北百二十里。

三汊河县东六十里。

大马长川河县。西夏水入汉周环县之西北,东会于沔二百馀里。

漕河县西灵王筑章华台,漕运所通胭脂河县北七十里陈友谅侍妾脂粉之需,以此河鱼利供之。

分盐河县北七十里,荆水分流,处盛洪堰河。县北八十里通沔阳界,鱼利甚多。朱家河,县东北,今为大市。

林长河,县东北三十里,西岸林木最称蓊蔚柴。林河,县东北二十里,监沔交界,诺水会合之处,夏水县东南五里。《禹贡传注》:「华容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一谓之沱」。监利本汉华容地,传云「尾入于沔,即夏水」。

上洪口县东。

柳港口县东二十五里。

蓼湖口县东。

鲁洑口,县南关门东。相传鲁肃伏兵于此尺八口,县东南。

黄歇口,春申君故宅,胡鲁有过黄歇口吊古诗》:锦水口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八景锦水,晴岚处黄蓬口。县北四十里有横河,南通半头港。毛家口,县东北二十二里,夏水经流处曹鞭港县东二十五里,曹操败归,至此掷鞭。东北四里有赵荩庵社,前有鸡冠沟,相传关圣追操祭旗,翦鸡遗址,岸北古杨一株,宛若龙盘,骚人往往题咏白水池县治前。

瑞莲池县。学后,永乐庚子产并蒂莲,明年,裴纶及第孟家池县东一里

许家池县东南百里。其广如湖,民渔其中。县市井县前深丈馀,味极甘美,相传井脉,与化邱湖通。

松滋县:

竺园山,县东三十里。《郡县志》,隋开皇岁有西方僧,过此指谓人曰:「此山似吾舍卫国」竺园,因名。

龟山县东三十里,山下有洞,深不可测,旱祷即应名灵龟洞。

虎头山,县南五十里,髙昻如虎头鹤山,县南八十里,状似睡鹤,故名鳯凰山,县南九十里,其形如鳯起龙山,县南髙矗霄汉登临,可望数百里,西有峰对峙,峰腰一石,髙三五丈,顶覆如盖,飞檐四出,俗呼为轿儿,崖上有栖灵寺,寺傍即磙钟坡,草木下垂,前有池,名黒龙,天霁则澄泓,一碧将雨则烟云,四布居人每望之以验阴晴。

程子山,县南百二十里,崛起平原,嶙峋壮丽,相传明道,先生游此。

文公山县南百二十五里。昔朱文公守潭州时,曾讲学于此。后人立庙,其上额曰「文公讲学处」。

云台山县南百三十里,髙峰秀出,髙数百丈,每雨前即有云气出其中,俗名「抬山。

髙峰山,县西南,上有二池,唐慧禅师栖此九冈山,县西九十里,秀色如黛,蜿蜒虬曲。旧有亭为一邑胜览。昔人题云「江分三峡」。浊山挹九冈青秀峰。县南三里,四时常、葱、郁。

双剑峰。县南七十里,上有炼丹台,吕洞宾所憩,走马岭县南十五里。汉昭烈入蜀,驰马于此。星辰洞去县四十里,洞门屹立,中有龙潭,深不可测,岁旱,祈雨即应。

仙女洞去县百四十里,洞门九重一窍,极深逺,燃炬可达四五重,中有流水潺然,其空嵌处约髙八九丈,峭石悬岩,明季居民避兵于此,全活甚众。

丘家湖。县东三十里。

张伯湖涴市南十五里接江陵,界阔二十馀里,黒淘河,县南三十里,相传宋黄山谷洗笔处裹河洲县东南九十里。

上菜洲。县北三里。

龙潭县东十里,相传有龙潜此。

天鹅池,明湘献王养天鹅于此,今没于江石泉县东仁威观前。

竹泉县南九十里。舆地纪胜苦竹寺傍。宋至和间,有僧浚井,得笔黄。庭坚谪黔过之,视笔曰:「此吾虾蟆碚所遗也」。其诗曰:「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漫说虾蟆碚,试裹春芽来就煎」。

义井县西南五十里。寳教寺,旁麻山井。县西南五十五里,旁有汉景帝祠枝江县。

金鸡山城内大通寺后相传,有金鸡拥彩云晒翅于此。

紫山县南三里,汉昭烈初入蜀,载景帝木主息马此山著紫衣,故名孤峰独耸髙,插云端,松柏挺秀,江城第一竒观。

官木山县。西南三十里。

金紫山县西五里晓,日光映山,色如金紫绚耀。射目石龙口山,县西二十里以形名。

罗老洞,县西南二十五里,约深二里,昔有罗姓者隠此,自号青城山人。

石箅,县东南三里江边有石如箅,冬月水涸浮水面登之,似乘槎。

石鼓县东南十里,峙立江滨,髙八九尺,形如鼓老鸦湖。县西一里,今半为田。

孙家湖。县北七十里

沧滩湖。县北百六十里。

沱水源自岷山,《禹贡》「沱、潜既道」,蔡注南郡,枝江有沱水。

浰洲,县东五里。大江,中。

漷洲浰洲下约寛十里。

关洲漷洲。下寛三十里。

灞洲 偏洲俱县东六十里。南渚洲,县东南六十里,一名羊角洲。芦洲县东南七十里。

澌洲、洋洲今合为一名,澌洋洲约五十馀里,在芦洲下。

澕洲,在洋洲上。

百里洲,县东北六十里,周百馀里,梁史陆法和有异术,隠此相传。县有九十九洲满百出。王者桓𤣥有窥鼎之心,乃漕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未久,洲寻没。宋文帝在藩邸,忽生一洲,未几嗣位。明嘉靖间,水冲为二,今名上百里洲下百里洲。

董滩口。县东六十里即董市堆乌滩,县东对江岸,响如雷,入蜀第一滩礶子滩。百里洲南岸。

莲花池县治。前昔传周茂叔于此观,莲莲皆红,产白莲,则兆年丰。

饮马池县南三里,相传汉昭烈关张饮马于此。石笋泉县东南六十里,其石如笋,旁有井泉,大通井,大通寺内,水可疗疫。

儒井县学内。

铁索井城西隅,昔有女晓汲,见铁索盘绕井栏,惧而归,家人求之弗得。

夷陵州

东山州东五里山势昻藏,为一州之镇,郭道,山州东,昔郭景纯结庐于此,其基尚存。有一井一钟,又名葛道山,相传葛稚川修炼处。

髙筐,山州南四十里。《荆南图志》:故老相传,尧时洪水。此山不没,如筐篚。然俗名鸡笼山。

五龙山,州西十五里,五峰连峙,蜿蜒如龙。黄牛山,州西八十里,水经江水,又东迳黄牛山。郦道元注曰:下有滩名黄牛滩,南岸重岭,髙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黒牛黄,行者谣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幽深,回望如一矣。名山志:山上有庙曰黄陵庙,相传山神,佐禹治水有功,故立祠祀之。诸葛亮有记。

石鼻山,州西北三十里,髙五百馀仞,下临江流,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箅筏,故一名石箅。后周常移州治于此。西陵山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方舆胜览载呉陆逊守峡备蜀处。

马鞍山州北九十里。《三国志》:汉昭烈为陆逊所败,升马鞍山,陈兵自绕,即此。

明月,峡州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如月。庾信诗「客行明月峡,猿声不可闻」。

西陵,峡州西北二十里三峡之一。《宜都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百里许,山水纡曲,林木髙茂,哀猿发声,岩谷响应,行者闻之,莫不懐土。

三游,洞州西北二十里。《明一统志》:唐白居易与弟行简及元稹三人游此,作记刻石,因名宋苏轼与弟辙及黄庭坚亦游焉。轼诗云:「冻雨霏霏半成霜,游人屐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白起洞州西百十五里,秦白起驻兵于此。虾蟆碚州西五十里,《明一统志》:江之右有石,大数丈,𩔖虾蟆其上,出泉陆羽品,其水味居第四」。宋黄庭坚云:「从舟中望之,颐瑱口吻宛然」。陆游诗:「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浣纱河州西,秋冬间水色净丽若浣纱。然按《艺文志》,以伍员、浣纱女事载入似非。

赤矶州,西北五里步阐筑城之所,东会大江青草滩,州南十五里。呉俞彦诗:「青草滩,长云满渡红花套,远水含烟。

查波滩州西八十里,宋冦准赴巴东见水中有人裸体,挽舟诘之曰:「我滩神公,异日当大用,故来拥䕶耳」。以锦袱授之,被体而去。

虎头滩。 鹿角滩 狼尾滩俱州西三峡中,唯此数峡最险。

使君滩水经注,江水东流,经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刺史,过此覆,舟人惩其波澜,故名。

洗墨,池州治东。晋郭璞注《尔雅》,尝于池洗砚,宋苏轼亦尝学书于此。

姜诗井州旧无井,相传姜诗寓此。事母至孝,母好饮,江水舍旁忽涌泉味如江水甚甘,一名甘泉。

神泉,井州小南门内。明正徳中,参政锺文俊平蜀,盗至州,以城中无井,凿此。

宜都县。

虎牙山,县东大江北岸,状如虎牙。昔公孙述遣将依此作浮桥拒汉,下有虎牙滩,又名武牙。宋欧阳修诗:「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虎牙关」。

石羊山,县东三十里,髙一百八十馀丈,山畔白石,伏地如羊。

龙巩山。县南十五里。

三台山,县西十五里。

大梁山,县西五十里,峰凌霄汉可以逺瞩宋山县西北二十里,嵂崒悬崖,常有云气荆门山。县西北五十里大江,南与虎牙山相对。唐陶雍诗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

丹山袁崧记,郡西北陆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间时有赤气,笼葢林岭。

走马岭县东四里,呉陆逊窥蜀,曽习马于此,明星岭县南三里,传有明星陨此。

界岭县北六十里,山势绵亘,为夷陵当阳交界。仙女洞有二,一在石羊山,一在马鬃岭下石门洞县西四十里。洞门深邃,潭深莫测,旱祷则应桃子洞。县西四十馀里石窍出水洞口,曽有桃数株,故名。

汉洋河县西十里发源天正山,经渔洋关至夷水,下㑹清江入大江。

云池大江中水涸则见。

五眼泉县西二十五里,水泓深清澈,味甚甘美,无尽井。县东五里。

仙井县北二十里宋山下。旱,祷辄应逺安县。

云梦山县西南六十里崔巍髙拔,上有演武峡、召将台诸古迹。

鸣鳯山县西十五里,峰峦髙峻秀丽,甲诸山,上有石泉,清冽可爱,相传邑令侯鸣鳯避乱于此,因名鹿溪山县西北十五里。梁居士陆法和云著脚名山多矣,未有如鹿溪幽邃者。遂栖隠焉。

百井山。县西北百里山,髙广多井。迤西有深壑茂林亭子山,县北五里。

鳯凰山,县北十五里。《九域志》唐韦皋为令时鳯集于此。

白马山,县北三十里。唐书县有神马山,本白马山,天寳元年更名山阿。有汉髙帝庙。

招仙岩县北十五里鹿苑寺傍多仙迹。仙女洞。县东十里有泉,出九子溪、老龙洞,县东十五里,山髙洞深,有石崖、石门、石床之异。

鬼谷洞青溪寺迤西十里,洞门髙阔,内有石龛,相传鬼谷子讲《易》之所。

观音洞,县西十五里,石壁峭峙,竒拔可爱甘霖洞。县西二十里有泉,东流过新城北,又东为石洋河,入沮水。

洪岩洞,县西五十里洪岩寺后有泉,灌田千亩。呼儿洞县东北三十里甚髙峻,深不可测。官湖旧县一里,水极深。

香桥湖县西六十里,源出百井山枧水口,县北八十里,源出鸡头山石穴中,土人作枧,引水灌田,南入于沮。

大汉口。 小汉口俱县北三十五里,髙岩絶壁,下有小径,通荆州,相传关圣于此拒曹。

将军滩。县西十里。

圣泉井 涤心井,俱县学。内圣水井在太平山,俗名石井。

湖广通志巻九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