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五
《疆域志》形势附
书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衡皆山也。九州方域,惟荆独以山表而江、汉洞庭,合万川以东注,则跨于江之南北者,泽国居多焉。其疆宇之广,北通雍、豫,南逾五岭,东抵扬州,西接巴蜀,舟车所集,天下莫能加矣。以形势言之,则长江为四渎之长,古称天堑洞庭,为五湖之长,古称天险。鄂州当荆、呉、江、汉之冲要,潭州控交、广之户牖,扼呉、蜀之咽喉,荆州距三峡而介重湖,襄阳倚湖湘而面关、洛、常、德为六省通衢,五溪要害,歴代相传,各为重镇,论形势者所务详也。
湖广全省
湖广方舆,于九州之土最称旷邈。自省城东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一千五百九十里。南至广西桞州融县界。一千四百八十五里。北至河南汝寜府罗山县界。五百四十二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五百八十二里。东南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界。一千三十五里。西北至陜西汉。中府平利县界。一千七百四十一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东西广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武昌府。
东五百二十里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西七里至汉阳府汉阳县界。南四百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七十二里至黄州府黄冈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袤四百七十二里,江、夏附邑也。 东至武昌县界七十二里。 西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七里。 南至咸寜县界一百三十七里。 北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七十二里。
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为武昌。 东至黄州府蕲州界八十里。 西至江夏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大冶县界十五里。 北至大江界五里。
东南二百八十里为嘉鱼。 东至咸寜县界八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南至蒲圻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一百里,东南三百六十里为蒲圻。 东至咸寜县界七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崇阳县界四十里。 北至嘉鱼县界四十里。
东南二百四十里为咸寜。 东至兴国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县界四十里。 南至通山县界五十里,北至江夏县界四十五里。
南三百六十里为崇阳。 东至通山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界六十五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寜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蒲圻县界三十里,西南五百里为通城。 东至崇阳县界五十里。 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界四十里。 北至崇阳县界十里,惟东南与江西寜州石门接壤。雍正五年,奉查七年立碑定界。
东南三百八十里为兴国州。 东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崇阳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寜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大江心六十里。
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大冶。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兴国州界五十里。 北至武昌县界七十五里。
南一百八十里为通山。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江西武寜县界八十里。 北至咸寜县界三十里。
汉阳府:
东七里至武昌府江夏县界。西二百里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南二百四十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北二百三十里至河南罗山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二百七里,南北袤四百七十里,汉阳附邑也。 东至武昌府江夏县界七里。 西至汉川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黄陂县界五十里。
府西一百二十里为汉川。 东至汉阳县界三十里,西至沔阳州天门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里。 北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四十里,东北一百二十里为黄陂。 东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五十里。 西至孝感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四十里为孝感。 东至黄陂县界六十里,西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十里。 南至汉川县界三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二百七十里。
黄州府:
东五百一十里至江南安庆府界西一百五十五里,至汉阳府界。南十里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北四百七十里至河南汝寜府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六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黄冈附邑也。 东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十里。 北至麻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为蕲水。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七十里。 南至蕲州界五十里。 北至罗田县界九十里。
东一百六十里为罗田。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五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三十里。 南至蕲水县界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一百八十里为麻城。 东至罗田县界九十里,西至黄安县界五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五十里,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县界一百里。
北二百四十里为黄安。 东至麻城县界四十里,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四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八十里。 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县界八十里。
东一百八十里为蕲州。 东至广济县界四十里,西至大江界十里。 南至武昌府兴国州界十里,北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东二百五十里为广济。 东至黄梅县界七十里,西至蕲州界三十里。 南至大江界七十里。 北至蕲水县界五十里。
东三百五十里为黄梅」。 东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广济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蕲州界七十里。安陆府。
东二百七十里至德安府应城县界西二百五十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南六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宜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七百四十五里,锺祥附邑也。 东至京山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荆门州界八十五里。 南至潜江县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京山。 东至德安府应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锺祥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天门县界六十里。 北至德安府随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二百二十里为潜江。 东至沔阳州界三十里,西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荆州府监利县界八十里。 北至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三百二十五里为沔阳州。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潜江县界一百里。 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北至天门县界七十里。
东南二百二十里为天门。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九十里。 西至京山县界九十里。 南至沔阳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西九十里为荆门州。 东至锺祥县界八十五里,西至当阳县界六十里。 南至荆州江陵县界一百六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八十里,西二百一十里为当阳。 东至荆门州界七十里,西至荆州府夷陵州界七十里。 南至荆州府枝江县界六十里。 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八十里。德安府。
东八十里至汉阳府孝感县界西三百里至襄阳府枣阳县界,南二百里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河南信阳州,恨这关界。由府治北三千四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安陆附邑也。 东至云梦县界六十里。 西至随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北至应山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六十里为云梦。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三十里。 西至应城县界二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五十三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南八十里为应城。 东至云梦县界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六十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三里。
西北一百三十里为随州。 东至安陆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锺祥县界二百里。 南至安陆府京山县界九十里。 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九十里为应山。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七十里,西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信阳州界九十里。
荆州府:
东二百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西五百二十五里至归州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岳州府澧州界北二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江陵附邑也。 东至安陆府潜江县界七十五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公安县界五十里,北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二十里。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公安。 东至岳州府安乡县界七十里。 西至松滋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江陵县界七十里。
东南一百八十里为石首。 东至监利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公安县界七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三十里。 北至监利县界八十里。
东二百四十里为监利。 东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江陵县界八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松滋。 东至公安县界八十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江陵县界九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枝江。 东至江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南至松滋县界六十里。 北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西三百四十里为夷陵。东至安陆府当阳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归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宜都县界六十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一百八十里为宜都。 东至枝江县界五十里,西至归州长阳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八十里。 北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西北二百四十里为远安。 东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七十里。 西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当阳县界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一百里。襄阳府。
东二百一十里至德安府随州界西四百六十里至郧阳府郧县界南一百八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北九十里至河南南阳府新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六百二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襄阳附邑也。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榖城县界六十里。 南至宜城县界六十里。 北至河南新野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为宜城。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南漳县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锺祥县界七十里。 北至襄阳县界五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南漳。 东至宜城县界八十里,西至郧阳府保康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榖城县界六十里,东北一百四十里为枣阳。 东至德安府随州界八十里。 西至襄阳县界八十里。 南至安陆府锺祥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河南唐县界六十里,西北一百四十里为榖城。 东至襄阳县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漳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光化县界三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光化。 东至襄阳县界六十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 南至榖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邓州界五十里。
西北三百九十里为均州。 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 南至榖城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郧阳府。
东一百五十里至河南淅川县界西五百六十里至陜西平利县界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均州界。北二百八十里至陜西商州界。由府治北二千五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里,郧县附邑也。 东至襄阳府均州界六十里。 西至郧西县界七十里。 南至房县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陜西商州界。一百二十里。
府南三百一十里为房县。 东至保康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竹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兴山县界四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县界八十里,西南三百六十里为竹山。 东至房县界六十里,西至竹溪县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房县界九十里,北至陜西白河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五百九十里为竹溪。 东至竹山县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平利县界五十里。 南至四川奉节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竹山县界四十里。
西一百四十里为郧西。 东至郧县界七十里。 西至陜西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郧县界五十里。 北至陜西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为保康。 东至襄阳府榖城县界五十里。 西至归州兴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九十里。 北至房山县界一百里,归州。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澧州石门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由州东北三千八百一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州东南一百九十五里。为长阳。 东至宜都县界一十五里。 西至巴东县界五里。 南至澧州石门县界八十五里。 北至归州界六十里。
西九十里为巴东。 东至归州界五十五里。 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县界九十里,南至长沙县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六百里。
北九十里为兴山。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里。 西至巴东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界四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
西南四百五十里为恩施。 东至归州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 南至安定峒。 北至石柱宣抚司界。
形势附
全省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周礼职方氏:「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曰江,汉其浸曰颖、湛。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䇿楚,天下之强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呉志沃野千里,有金城之固。晋陆机论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广舆记大江,中贯五溪,外错汉水为带,衡岳为镇,洞庭云梦为池。此形势之大概也。荆州当巴蜀之冲,郧阳绾商、陜之要,襄德北枕,河、雒、辰、沅南蔽滇、黔、郴、永,上连两粤,蕲、黄下接三呉,地之四通五达,莫楚若矣。郑元庆、史约,控雍引扬,连粤兼豫,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跨压罗施,役属溪洞,地居津要。旧志荆于九州之土,最称闳衍,包络衡贯,神禹之迹遍焉。
武昌府:
呉赵咨使,魏对江汉为池记室,新书扼束江、湖,襟带呉、楚、晋,左思呉,都赋,郊圻之内奥,都邑之纲纪,刘、宋、何、尚之议,通接雍、梁,实为津要。齐志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乔大观南楼赋》,地接岘、荆,江吞云梦。南齐志:黄鹄矶边,江峻山险。唐赵憬,鄂州新厅记当荆、呉。江,汉之冲要。宋志南扺五岭,北连襄汉,元巴延、鄂城,议襟山带江,江南要区,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墉山而城,堑江而池。
江夏县,附郭。
武昌县,《史记》:北背汉水,南镇雉峰。西山,锁樊口之险,鳯台塞石盘之流。
嘉鱼县《韩阳学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蒲圻县。《唐岳县记》。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
咸寜县何廷韬登髙记,锺台白望排左堆,青紫潭黄塘右眺罨霭。
崇阳县。旧志中州二水平,分壶头、万山回合金城,踞白石之港,龙泉泓丹井之巅。
通城县刘贤建邑治碑文:北背隽水,南面银山,东连黄龙幕阜之竒,西挹衡岳洞庭之胜。
《兴国州《呉国伦碑铭》:内包山泽,外堑长江,大冶县虞集学记在江湖之表,山川包络,形气涵蓄,通山县王星,耀羊山赋,荆扬之介,翼斗之墟,奄兹包络,山川萦纡。
汉阳府:
《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元和郡志,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唐贾至秋兴亭记。仰眂大别之固,俯眺沧浪之浸通。鉴路通荆、雍,控引秦、梁。宋、蔡纯臣,寥廓台记,山光水色,四环交映。
汉阳县附郭
汉川县尹,大本去思碑,地濒江汉众流之汇黄陂县。王朴题名记木兰拱秀滠水包环孝感县。《旧通志》:「九嵕叠嶂于东南,澴水洄濴于西北黄州府」。
齐安志淮、楚之交,唐李绩制:濵带江、淮。唐刺史修《文宣王庙记》,前界大江,后接崇阜」。宋王禹偁《月波楼诗》:「淮甸上游宋苏轼,黄州诗长江绕,郭苏轼《赤壁赋》,「山川相缪王禹偁表:「地连云梦城,倚大江」。《宋张耒杂志》一大薮。泽宋关咏神光观》记:古淮壖上腴郡志:「锁钥、金城三楚重镇」。
黄冈县附郭。
蕲水县王熔学记:鳯栖玉台之回翔,登瀛天马之拱向。
罗田县晏清志序:「枕固陵控英六势,当要冲。麻城县梅国正漕运议,介在万山之中,襟一衣带之水。
黄安县旧志:东南峙三角五云之竒观,西北连天台仙居之胜概。
《蕲州兴复旧治记》:北接光、蔡,东峙灊、皖。广济县张鳯、梧学、记邑、介江、黄地,僻以简黄,梅县黎淳学记龙坪破额,诸山争竒,竞秀于万里云山之表。
安陆府。
唐刘丹记:「西浮江汉,东驰京岭郡志「上接汉江,下连湘水,风土」《考古记》:「舟车往来,水陆之冲,舆地纪胜,维兹七泽之南,实倚重湖之右。宋朱昂广泽庙序》,襟带随郢,腹背呉楚,地洼而卑,水漾而潴」。《荆门军记》:「西控巴峡,扼其喉咽,东连鄢郢,为之襟带」。宋陆九渊议:「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
锺祥县附郭。
京山县。旧志「北眺聊屈南望潜沔。潜江县」。旧志江沱,汉潜环水以为固道,隆清溪据岭以为高。
沔阳州复州厅壁记地濵江,汉川泽之区天门县,张允之德政颂:南流襄汉,东尽沧浪荆门州荆门军鼓角楼记,环列重山,带绕大泽,当阳县袁昌祚四公祠碑,臂引宛洛掖控,秦韩膺附襄沔,脉维呉、楚。
德安府:
《汉东志》介襄、郢、申、汉之间,《元和郡县志》其城三重,西枕溳水。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文献通考》:「岩石隘狭,道路交错。宋李元衡《镇楚堂记》为一都㑹。宋黄世长诗接秦头,分楚尾,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丘堂赋》:东南奥区,上流渊薮。应城县旧志灵池,炎歊潜行乎楚国。温泉渊静,奋发乎京山。
随州赵贤儒学碑记,随居汉东,表介周、楚、厉山氏之遗墟。
应山县颜木修城记,强域险阻,镇重威远,荆州府。
《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正:南曰荆州,《山海经》:景山东北曰荆山。颜师古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汉书》:西通巴巫,南有云梦之饶,亦一都㑹。蜀诸葛亮传,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呉㑹,西通巴蜀,呉甘寜传,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元和志,上流重镇,宋王庶议,左呉右蜀,前临江汉。郭见义《三游洞记》距三峡之口,介重湖之尾。《宋史杨霆传》:雄据上流,表里襄汉。
江陵县。附郭。
公安县赵南丰文据荆南之扼塞,为楚北之要区。石首县、江朝宗题名碑,马鞍龙葢峙于前,绣岭八仙环于后。巴、蜀之水,右顺其趋。荆、楚之流,左通其汇监利县刘环筑城碑记:襟江带汉,为南郡之望松滋县。张居正县治碑,西接䕫峡,面江阻山,亦南郡之要区。
枝江县旧志:江分数枝以潆洄洲,横百里,而拥䕶夷陵州。欧阳修《至喜堂记》:「地濵大江,楚之西境,江山美秀,无不可爱。
宜都县郭璞江赋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斗竦而磐礴。
远安县。左传江、汉、睢、漳,楚之望也。襄阳府。
旧实録:跨连荆蜀,控扼南北,呉鲁肃说孙权云:「外带江、汉,内阻山陵,魏司马懿云:水陆之冲,御冦要地,晋顺阳国碑,挟大汉以为池面,崇山以为固」。晋习凿齿记,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晋庾亮表北接宛、许,南阻汉水。晋、庾、翼文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宋陈亮传》:「南极湖、湘,北控关、洛」。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旧志●序,倚毓秀之山,双池涌跳珠之水。南漳县李词伯御书阁记》,古称「壮县,后并中庐,密迩畿甸。
榖城县,旧志东连三岘,西接上流枣阳县王祖商学记》,介唐、邓之间,扼襄、樊之要。光化县王从善新建城,记中原之襟喉,一郡之障蔽。均州沈晖学记》:襄郡大州,汉水出其西北,荆南诸山,环其东南。
郧阳府:
《楚纪》:「东通襄、邓,西逼秦、蜀,南接荆、澧,北控商、洛,溪流湍激,厓径险﨑,府志四塞,奥区三边重镇」。孙继鲁《明伦堂记》:「环山带汉,居荆、襄、宛、洛之间,为国家要害地。房州谯楼,记楚、蜀咽喉之㑹」。
郧县附郭。
房县薛纲集「十盘,山影八度泉声,重重天险之地。竹山县,旧志东接均、房,西踞岷、汉,北通汉水,南抵荆、衡,有方城天险之保障,为上庸子国之分封。
竹溪县。旧志上庸雄峻镇于北,畵屏竒秀标于西郧西县。王世贞文集,南通汉水,西逼商州。
保康县。徐学谟诗涧水流城岩,峦涌。郭直𨽻归州。
秭归志》:面施黔背金房。旧志:五峰环其东,客星峙其西。旧志荆、巴之㑹。
长阳县田思远书序:川岩险阻,星分轸度之次,楚、郢间一都㑹。
巴东县宫梦仁志序:控房陵,拊夜郎,亘夔蜀,为荆南要害」。
兴山县。旧志练成诸山,环绕于北,建阳一峡,利涉于南。
恩施县。旧志东临荆湖,西抵巴、蜀,近瞰巫峡,远控夜郎。
湖广通志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