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七十七

古迹志寺观附

古称三不朽迹,其㣲者也,然歴千百年未湮,则亦附是三者以传焉。「楚地、兰台冠,葢君臣之迹也。岘首名宦迹也。玉米田迹,以忠显也。灵竹院刻木谷,孝子迹也。双鳯亭,兄弟迹也。「渐台榴花,㙮夫人。城烈女。孝妇,贤媛迹也。宋玉龎公诸葛杜甫之宅乡贤迹也。浩然亭,仲宣楼迹,以人名《尔。雅台文选》,楼迹以书名者也。岳阳,黄鹤仙迹也。月岩鲁台、石鼓、岳麓,则又大儒之所㳺息者也。徳功言三者,必居一焉,𩔖而録之,夫非好古之一助哉?而二氏之宫亦附于此。

武昌府:

江夏县。

夏口城在县西黄鹄山。《荆州圗记》:江夏郡所治,其西南角,因矶为髙墉枕流,上则回眺山川,下则激浪﨑岖,是曰黄鹄矶。《水经注》: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依山傍江,开势明逺,凭墉藉阻,髙观枕流,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刘宋顺帝时,柳世隆等守之,沈攸之攻之不克。梁末陈初,周将史宁为土山长梯攻之不能破,黄巢之乱,止陷外郭,葢其城依山负险,周回不过二三里,乃知古人筑城,欲坚不欲广也。

汝南城在县南涂口。《宋书地理志》,汝南侯相,本沙羡土,晋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为汝南县。

郢城在黄鹄山,刘宋郢州治。此《南史纪》:梁武帝自襄阳起兵攻郢城,夜见数百毛人,逾堞且泣,因投黄鹄矶,葢城之精也。及旦,城降。

曹公城在县东北二里,梁武帝起义兵,遣曹景宗筑曲水城。《梁书》《武帝纪》,髙祖命王世兴顿曲水故城即此。

万人敌城在黄鹄山顶,旧有城,宋建炎间,草冦犯城,郡守命其上,以强弩射之,冦退因名。

楚王故宫,旧志在髙观山下,前临大朝街,甃石为城内二山:东曰紫金,西曰梅山。明季兵燹,殿寝、池馆俱废。所传旧制,仅正阳、端礼、东华、西华、后宰诸门及梳妆台。

延福宫在楚府左三里许,天启时,垦得一玉蟾,径五尺,长一丈,三足,一夕忽遁,墙外,复移殿左墀中,至今存。

稽古阁在府学内,宋绍兴间,教授许中应建藏《绍兴石经》,两朝宸翰又取板本《九经》、诸史百氏列置其旁。朱文公有记。

涌月台在黄鹤楼,旁有石刻「涌月」二字,相传汉曹孟徳遗笔。

郊天台在县东磨儿山,汉昭烈祭天于此。静春台在旧通判,廰即江汉楼故址。龙床台一名鳯凰窝,在髙观山第一峰,明太祖驻旌受降,碎镂金床处。

焦度楼在县东南子城上,南史,宋明帝时,度为武陵王赞参军。沈攸之起兵至夏口,度于城楼上辱骂,攸之怒,攻城,度力战,攸之与众䝉楯将登,度投以秽器,敌不能冒,后遂呼为焦度楼。

黄鹤楼在黄鹄矶上,南齐书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又世传费文禕登仙驾鹤憩此,唐阎伯珵作记,以文禕事为信。按述异记,荀懐字叔禕,憩楼上西望,有物飘然降,自云端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渺然烟灭,后人误为文禕也。宋张栻亦辨其非。唐崔颢有诗,南楼在黄鹄山顶,一名白云楼。宋陆游记,楼在郡仪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望尤胜,鄂州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要㑹,山谷所谓江东湖北行画圗鄂州南楼,天下无是也。和丰楼在县东南,旧名南楼,宋淳熈间毁总管,刘邦翰重建,改今名。

楚楼在平湖门外,宋绍熈间建。䧺楚楼在旧抚院后,明季兵毁。康熈间,布政司徐惺重建枯树再荣。

读书堂在县南三十里李白读书处。又头陀寺有皮日休,读书堂。

竒章堂在布政司署,即古楚观楼旧趾。宋知州陈邦光,建初名戏彩堂,后知州汪叔詹梦前身为竒章公,改名。又黄鹄山有竒章亭,竒章公,牛僧孺也。

四贤堂在府学,宋嘉定间,教授石继谕建杞、周子、二程子、朱子、黄干有记。

吕仙亭在黄鹄山,即仙枣亭遗址,明景泰四年重建旧传,亭前枣木未尝实一岁,忽有实如𤓰,太守命小吏采进,吏私啖之,遂仙去。又传太守与倅奕,有仙人忽至,云太守奕败,果然,仙于楼前吹笛,随笛声至楼上迹之,唯见石镜题诗末书吕字,故今名吕仙亭,江汉亭在府倅。廰宋张栻倅记张芸叟南迁録云:「鄂倅公宇,因古城作亭榭,俯瞰江汉,景物最秀。

曲水亭在布政司东北,又有乔木等亭,即古所谓楚望。乖崖亭在布政司署。宋李焘记,并设张咏像于内。压云亭在黄鹄山。椒旧为头陀寺顶院,元世祖至鄂,尝驻此,观览形胜,至正间建亭。

封建亭,《明一统志》:在南门外,明太祖平江夏,驻跸于此,适报第六皇子生,谓他日当封楚王,后果然。吕洞宾仙迹,一在黄鹄矶石壁上,遗像宛然,一在紫金山西石壁上,卧迹尚存,并有洞宾仙迹四字,鑱石「西爽」二字,在黄鹤楼后西岩石壁上,又有静春台、读书台石刻。

元御书碑在府学,元至顺间,御书逺志万里归程」六字二碑,刻欧阳元为赞。

古无影塔黄鹄矶石上。

岳柏在大东门外,鄂王庙墀左,围可三尺枝干,疏老不繁,人号为独柏。每值辰、戌、丑未年,楚士有掇巍科者,柏预吐一竒枝。

武昌县。

鄂王城在县西南二里。《史记》楚世家熊渠封中子红于鄂,即此城。

呉王城在县东,本汉灌婴所筑,晋陶侃为刺史,理其地,又相传孙呉,故宫城遗趾。今宫城前有御沟内有庙,唐刘长卿诗、宋、张耒诗皆同此说。

黄石城在县东。《江表传》:刘勲走入樊口,闻皖巳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鄂县故城。《水经注》:右岸有鄂县故城,葢旧樊、楚也。郊天坛在县西山郊坛冈,又名即位坛。《水经注》:呉主孙权即位,告天于此。

南郊坛在县南,孙权,郊天之所。安乐宫在县东呉王城中。明《一统志》:呉黄龙间,徙都建业,赤乌中,始移武昌。旧传:宫瓦,皆澄泥为之,可以作砚。

避暑宫在寒溪上,相传呉王避暑于此,即西山寺基,至今无暑气。宋王伯虎诗闻说呉王避暑宫满山,六月,绛纱红」。

太极殿在安乐宫前,葢呉宫正殿、松风阁在西山寺寺。旧有松林盛茂,黄庭坚自黄州游西山爱之,因名。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呉志孙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酒洒群臣面曰:「今日饮惟醉堕台下乃止耳!」张昭谏之,遂罢酒,谢朓、蒋之竒俱有诗,鳯凰台在虎头山,呉王因鳯凰见筑台于此,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今废。

南楼即今县城楼。《九江録》:庾亮镇武昌,诸佐吏殷浩辈乘秋夜登高楼,亮至,众将避之,亮曰:「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坐谈咏,至今名庾公楼。

东坡读书堂在寒溪山。

殊亭在县后山巅,唐令马珦建元结作记,取其才殊人殊行,殊迹殊此。亭又殊命曰《殊亭记》。后有诗广晏亭在樊山,唐广徳中,樊口津吏欲为候舎元结验之,圗记以为故孙呉晏游地,乃谕县令马珦为亭,取谢朓、樊山开广晏」之句,以名结为记。

怡亭在殊亭东,唐裴鸥作宋。蒋之竒云:「怡亭铭刻于江濵巨石上,乃唐李阳冰篆,李莒八分书,裴虬为铭,世谓三絶」。

九曲亭在九曲岭下,苏轼记:子瞻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有废亭遗址甚狭,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斧斤,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子瞻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亭建而西山之胜始具」。

解剑亭在县东北,通淮门外,江次与五洲相对齐。安拾遗谓「伍员渡江解剑,谢渔父于此」。

陶侃宅在县西,内有黑石中㘭如樽状。唐孟仕源命为抔樽。

武昌西门《晋书陶侃传》:侃镇武昌,课种柳都尉,夜盗柳为已。种侃问西门柳何以盗种?尉惊谢罪,即此地。刘禹锡诗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孟浩然诗,行看武昌柳,彷佛映楼台」。宋李豸诗官,柳不知兴废事,春来还是緑纤纤」。

𤓰圻在县西五十里,呉王种𤓰于此蛮市。土俗编晋西阳有豫川五水蛮。陶侃为武昌太守,作蛮市于呉城东,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

嘉鱼县。

吕䝉城在石头口。孙权征零陵时,筑岳公城在县东北,岳飞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祭风台在赤壁山下,世传诸葛亮祭风之处蒲圻县。

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孙权遣鲁肃征零陵,于此筑城。

舜帝庙碑县治有断碑,载二妃事,字漫灭不可考。咸宁县。

李邕《读书堂》在锺台山。

冯京《读书堂》在潜山。

崇阳县。

葛仙坛在县北葛仙山上,坛西有清泉,岁旱,环数百里来祷,挹杯杓以去,则阴雨随之。

美美亭在上津台顶,张咏建傍。有春谷园、通城县。

子磐,幕在县东南幕阜山巅,呉太史慈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

兴国州。

子胥城,在州东六十里,俗传子胥所筑。即永兴故城,废奉新县。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呉置。隋废,入富川县,废安昌县,在州西北九十里。梁置,隋并入富川县,废富川县。在州西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陈阳新县平陈,改曰富川。开皇十一年废。

懐坡阁在县东濒湖,宋元丰间,苏轼自黄来访李仲览,留其家乆之,览登第后,因置此阁,画东坡,像于上,王十朋过之,为赋《懐东坡诗》。

叠山书堂在州东湖堤上,谢枋得寓此著书,人称其地曰谢公墩。

沧浪亭在州治后,放生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群山环列,有浮圗突兀在云烟、紫翠间,旧称江山之胜,颇似武林、西湖王十朋诗:「荷有香,能凝燕,寝缨无尘,可濯沧浪」。

大冶县:

钓䑓在道士洑矶上,断岩千仭,小洞临江,相传张志和钓鱼处。

通山县。

乖崖读书堂在县南三十里,张咏号「乖崖」,令崇阳筑室于此,扁曰「休心」。其址及钓,月台犹存。

汉阳府:

汉阳县

却月城在县北七里,寰宇记与梁城相对,以形如却月,故名旧传黄祖所守处。《水经注》:沔左有却月城,然亦曰偃月叠。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

梁城在县东北。《梁书武帝纪》:帝自襄阳趋建业,遣冠军将军邓元起、军主王世兴、田安等数千人㑹大军于夏口,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今大别顶横城,即其旧基。

萧公城在县北五里,梁武帝筑城戍兵于此,故名马骑城。《荆州记》:郄月城西一里,周回五里,髙一丈,今长棚冈即其故址。

汉阴城在县西四十五里,因汉阴山而名,未详所始废。沌阳县在县西六十里临嶂山下。《宋书地理志》沌阳子相,江左置,后废。

废滠阳县,在县北四十里。《晋书朱伺传》:张昌败走滠上,伺攻灭之,求别立县,因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鳯栖阁在鳯栖山。唐建,宋知军刘辟疆有记晴川,阁在城东五里,明建以「崔颢句得名「明」。袁宏道楚四楼,咏引晴川阁,与黄鹤楼分岸立尽,㑹城之山川林薮,朱门绣陌,若为之设色者,亦竒观也。

三山阁在县北,逺对三峰,故名。

仁风台在秋兴亭东。旧有台,号曰寥廓,宋知军蔡纯臣更其名,曰仁风乆废。

汉广台在县西。宋时郡僚莅事之所,遗址尚存。三峰台在汉南山。

秋兴亭在鳯栖山巅,唐贾至记刺史贾载建,宋元佑初郡守呉处厚新。之明,景泰四年重修。

双松亭在秋兴亭东,唐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尝于此地别族弟浮屠法浩有诗。

清光亭在郎官湖上,本名郎官亭,宋咸淳间改今名。涌月亭在鳯栖山上,宋黄清老建,今巨石」上有「涌月」二字。

烟波亭在烟波湾。

楚波亭在呉王矶上。

春风楼在县西。宋知军胡介在任政,和民安乃建楼标曰熈春,后守徐安民,更名春风。元陈益稷又改名拱北,今废。

南纪楼在县治,宋蔡纯臣重修,今改建为南纪门楼。白云楼即府前门楼,唐李群玉有诗。

太白楼在城北十里,唐李群玉有诗,锁穴在大别山阴。按汉董袭传》,孙权征黄祖,祖乃于大江中横两艨冲,挟守沔口,以栟榈大绁,系石为碇。又晋书王浚传》:「晋伐呉,呉人于碛险要害处,皆以铁锁横截之,故名。今山阴二处,石穴俱存。

铁钱监在大别山下,地名静江营,宋知军皇甫焕奉命鼓铸于此。

石榴花塔在城西一里。宋史五行志:有孝妇杀鸡奉姑,姑食鸡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折榴花一枝插地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瘁若属诬,枉花可复生」。其后花果生,时人谓天彰其寃,遂立塔花侧以表其事。

古柏在晴川楼侧。

汉川县

甑山城在县东南十里,晋朱伺与李横、杜曽相持。甑山下筑城戍守,故名。《隋书地理志》,后周置甑山县,治此。

和公城在县东北十七里,周所筑。隋末,贼董道冲起和操,领兵捍此城,故名。

梁褒城在县南五里,周宣政中筑,土人梁褒主之,故名。

郝城在县南十五里。

废汊川县,在县界。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析汉阳置,宋改曰汉川。

寳花台明一统志在县西南五里,上有雷使君庙、黄陂县。

石阳城在县北十五里,呉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即此。

安昌城在县北十五里,《元和郡县志》:齐髙帝筑,以捍陈冠。《隋书地理志》:黄陂有安昌郡,开皇初废。

冶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梁武为刺史,治兵器于此。今火迹犹存。

南司州在县北,独家村北,齐置,后周改曰黄州,隋废。《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以县置南司州,七年废。苏轼云:五年一梦南司川,谓此。

双鳯亭在县东,即二程读书处,后人慕之,作此亭。思贤堂在县治尉廰,宋邑人建以思程珦及其子颢、頥。

石柱在县治西县,旧无公署,迁徙靡常。宋嘉定三年,县簿应行之,始迁今治。刘倓代秋,礲石柱以记其事孝感县。

汝南城古吉阳县地。《隋书地理志》,梁立汝南郡。西魏改郡曰董城,寻废。

义阳城在县北百里。《隋书地理志》,梁置。西魏改为南司州,寻废。

废澴岳郡,在县西。《隋书地理志》西魏置。开皇初,废三军台。在县东十里。

读书台《明一统志》,在县东,董湖西南。宋二程读书处地名、程子巷。县志二。程祖名遹,令黄陂时娶于孝感,张氏生珦,珦生二程,常游孝感。揽胜者,以程台夜月为八景之一。

升仙台在董家湖,昔织女升仙处岁丰楼,在横乐乡。

东坡亭在县东五十里,东坡谪黄州憩此。尧夫亭在九嵕山,范纯仁字尧夫,倅安州,尝宴客于此,后人因建此亭。

小隠庵在白云山,元察罕隠,居处西湖,村在县西九十里。方舆胜览:宋太祖㣲时,尝索酒村姥家,姥持酒以进,言𣙜禁甚严,此私酿幸,宻之与金不受。后太祖登极,特寛西湖酒禁。

东湖村在县东。宋徽宗时,村农视夜有光,烛天,闻之于官,掘地得周时九鼎贡于朝。《左传》:楚子问鼎,疑迁楚地。

黄州府:

黄冈县。

邾城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地道记》:楚宣王灭邾,俘其民,徙其君居此城。《水经注》:汉髙帝三年,项羽封呉芮为衡山王,都此。呉赤乌二年,陆逊筑城,今遗址尚存,名旧州城。明刘基有诗。

永安城在县北,即楚黄歇所都。《隋书地理志》,旧置永安郡,开皇初废。或谓楚王以此封其女,名女王城,又名吕王城。城中土堆甚多,苏轼有诗。

西阳城水经江水,又东迳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注《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

大活城在县北二百三十五里,隋、唐于此建大活闗。按唐书地理志,大活闗在黄陂县。

木兰废县在县西。《隋书地理志》,梁置梁安郡。后齐置湘州,后改为北江州。开皇初,别置廉城县,寻州郡俱废。又八年,改县曰木兰。《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省入黄冈。

定惠院在县东。苏轼游记: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醉其下,又手书「开啸」二字,勒石下有快哉?亭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又有扪腹轩、睡足堂、文忠祠,今俱废。

髙寒楼在县东。唐太和中,刘应之筑四望亭于郡西南髙阜,李绅为记苏轼有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张激摄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诗「玉山髙并两峰寒」之义。竹楼在县西南城上,宋郡守王禹偁建有记。

月波楼在县西北城上,王禹偁建,今改为汉川门。栖霞楼在县西南。宋李显守黄州时,建坐挹江山之胜,孙载诗地据淮西尽江吞石壁寛,又苏轼诗云:「黄州在何、许,与子上栖霞」。

涵辉楼在县内,韩琦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徧轩楹,波影撼窻牖」。张安国取赤壁赋中语大书,其榜曰「无尽藏楼」。后又有坐啸堂」及「无倦、味道二斋。瑞庆堂在清源门外,王禹偁建按陆游东坡记,堂为故相所生之地,后毁以新栖霞楼。

《睡足堂明一统志》,王禹偁建,取杜牧诗「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之义。

雪堂在县东,苏轼雪堂记》: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曰「雪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故名。

相隠堂在旧司理廰。宋龎籍尝为司理,后人为建此堂。

读书堂在城外安国寺,韩琦读书处一枝堂宋建,前有大梅树,取一枝向暖之义。寒碧堂在东门外,宋有何氏弟兄作此堂以待苏轼之,至轼为画竹石,且赋诗。

如画亭在县东,王禹偁建苏轼词:「望江山如画,故名㑹逺亭,在县北王禹偁建。

览春亭在县南,宋韩琦建作《诗序。又建春草亭于东门外。

遗爱亭在县南。宋元丰时,徐猷为守,有善政,既去,民建此亭,苏辙因名之。

快哉亭在县南,苏辙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横江馆在赤●山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杜牧有诗,临皋馆在县南,原名亭,后改为「馆」。苏轼闲题「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江风山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又诗云:「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越清明改新火。西隩在县西南二里,宋夏竦守黄州,凿水入陂以藏舟,故名。

东坡故居在县东。宋陆游《东坡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髙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曰居士亭。

蕲水县

回澜亭在县南兰溪岸,苏轼过此,见水盘旋书二字于石壁,后人立亭。

垒嶂亭,苏轼所名。流光亭石上有溯流光三字笔沼,俗名洗笔。池在县东清泉寺,世传晋王羲之洗笔于此。

罗田县。

义州《隋书地理志》,梁置义州义城郡,开皇初并废。其址在今奉泰乡魁山下,元迁今治。

鳯凰台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有鳯栖其上,旁环髙山,下临深谷,俗呼为钓鱼台。

仙女台,在县西,世传有仙女于此祷雨,故名孝子里。在县西北,元呉大中所居。

麻城县

岐亭废县见《九域志》。

白云台在县北十五里麻姑洞前,桃花坞在七里桥,濒河数百畆皆植桃花,今废。万松亭在县西百里,宋邑令张毅夹道植松万株,立亭其中,苏轼有诗。

杏花村在岐亭,有杏林、杏泉、陈慥、隠居处旁为苏步桥。

桃黄庵在岐亭镇,《苏轼记》有王翊者,得雄黄于桃核内,吞之甚甘,自是断荤肉。翊有庵名桃黄,自号桃黄山人。

香草园在县东五十里,俗传嘉靖间两见白鹿立浪园在石牛冲堰北松谷中。曹应昌构黄安县。

钓台在县南七里矶,距溪上,明耿定理置,一时名宿,尝寓其中。

蕲州

《江夏城𩔖要》:晋江夏王筑涵辉阁在子城上。宋郭祥正诗「天垂星斗数寻,近地卷云山千里来,冰壶倒影露华洗,玉寳溶,雪蟾光颓」,苏轼在黄州,客有道阁之胜,而诵其赋「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之句,轼欣然为以色易态。

仙人台,在州东百六十里,大桴山巅。旧传刘五、刘六两真人飞升之地。其山有九十九峰。

鳯凰台在州北鳯凰山下,相传罗仙飞升,处烟霏楼。 见山楼俱在旧蕲春县圃内,岂弟堂? 忠恕堂。 安民堂俱在州城内,宋建又有思政、贵简、双桂、双莲四堂,皆宋时建。

环翠亭在子城上,宋时建。

四见亭:原在旧治白云山,宋范纯仁建后迁,今治移于麒麟,山阴乆废。

康茂才宅在青山上乡。

广济县。

樊哙城在武山湖濵。世传》:高祖命哙征九江,王黥布,筑此屯兵。

黄牛院在县东,冲山景鼻,谈卜筑处。鲍照读书台在东冲第一峰。

环翠楼在县北玉枕山下。四髙楼在县西门外,下植梅千树。生春堂。在县东,宋建。

石牛在县西二十里元姚楚山。有诗黄梅县。

九江城在县西南七十里。九江王黥布所筑南晋州。《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以县置南晋州,又析置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寻废。

俊逸亭在鲍照墓前,取杜甫诗俊逸鲍参军之意。太子驿在县南七十里,旧传梁武帝于此得子,故名安陆府。

锺祥县

竟陵故城在县南,汉为县,属江夏郡,后废。汉城在县南七十里。濵汉江,旧传闗忠义尝屯兵于此。

石城即县西城。水经注: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四部治此。明初,筑城浚池以为城垣。唐郑谷诗: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旧棹,舴艋江岸还飞双」。鸳鸯长寿废县,在县东南郭内。晋书:元康初立,西魏分属安州,唐于县置郢州。今省元佑宫,即其故址。

放鹰台有二:一在县南五十里,薮泽间四邉空阔,极目无际,一在荆门州北百二十里,相传皆楚昭王放鹰之处。

兰台在县治东,昔楚王与宋玉游于台上,披襟当风即此。

梅台在县东,相传汉梅福所筑。子胥台在城北,伍员入楚,屯兵于此。白雪楼在石城下,临汉江,取阳春、白雪为名。楚望楼在县城内,旧与广盈仓对。

五客堂,在白雪楼后。宋李昉守郡时,画五禽于壁间,鹤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西客鹭鹚,曰雪客白,鹇曰闲客。

阳春亭在府通判,廰与白雪楼相望,解佩,亭在县北十里汉江濵,列仙传江妃二女游于江濵,逢郑交甫,遂解佩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懐中无佩,女亦不见,即此处旁有汉皋亭,宋孔彝诗,苍茫遗佩怜交甫,零落清歌送莫愁。

孟亭在白雪楼侧。唐皮日休记》:王右丞笔先生于郢之亭。荥阳郑公诚刺是州,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言于刺史前耶!」命易之,以姓为孟亭。

寳香亭在县龙兴寺北,兰台之西。皮日休有记:「莫愁村在县治汉江西,相传卢家有女子名莫愁,善歌唱,后入楚王宫,因以名村」。宋项安世诗》:「冉冉水上云,曽聴屈宋鸣,娟娟水中月,曽照莫愁行」。王璜诗:「村近莫愁连竹坞,人歌楚些下苹州」。

京山县

新市城在县南三十里。《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注云:「新市县属江夏郡,故城在今郢州富水县东北」。

富水废。县在县北七十里。其地平坦,可容千馀家。《隋书地理志》:「西魏改为富水,又置富人郡。开皇初郡废。《宋志》并入京山县。

《读书台郡志》在子陵洞侧,相传严子陵读书处。武台在县北六十里,枕山临水,相传魏武习兵处潜江县。

俞潭城在棠林冈俞潭铺,汉闗,帝曽屯兵于此。白鹤楼在旧县北,元姚燧藏书之所,白鹤巢其上,因名。

沔阳州

复州城在州北二里,唐置。宋端平初,徙治沔阳镇,即今州。

江北城,宋乾徳三年置玉沙县。有玉沙草堂。鱼复城。在州东五十里。

石楼城,在旧州城西十五里。青林城在州东十里。

却月城在沔水口、黄蓬山,沔阳废县,故志楚王城,元和志云杜县地圗经,宋至道二年,省沔阳县为镇,并其地入玉沙。

寳香阁在州治,宋韩遹建后为湖山堂,云章阁在州学。

五乐台在古州城东北,相传楚昭王游猎之所。烟雨楼在州治。宋郡守王知新有诗。

望仙楼在州城上。宋晏《殊𩔖要》:刺史郑肇建仰北楼,在州北,景泰中建」。

仁风楼在州子城上,旧名汉江楼。读书堂在州北紫极观。唐陆龟䝉读书于此皮日休诗:「既见陆夫子,驽心却伏厩,结彼世外交,遇之于邂逅」。

宣化堂,在州学,宋建。

緑波亭在州城内,宋建。

延宾亭在州东,宋建。

迎恩亭在州东门外红花堤上,宣徳三年建南亭,在州南门外。又有北亭,在州之北,西亭在罗城外。范溉市,在州西四十里,濵汉江。相传晋郑交甫,遇神女解佩于此。

大隠林。 小隠林,在州南,相传屈原,遇渔父,处天门县。

风城在县五华山,古风氏国,相传伏羲之后封。此云杜城在县西北。汉志,县属江夏郡。梁于此置沔阳郡。旧志以巾口古郧为云杜。

却月城江口,相传汉黄祖所守处云梦城,明一统志:「在县西即古云梦泽地,笑城在县东六十里,相传宋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夜遁,惟系羊击鼓,金兵觉,欲追不及,为之大笑,故名。散花台在县东南六里,广百馀丈,尝有异香散焉。梦野亭在县治东南隅,亭在台上,一目可尽云梦之野,最为郡中胜处。宋景佑中,州守王琪建有记晏殊、宋祁、呉育、苏绅、石延年,皆有诗张耒诗,髙甍巨桷,压城闉平视,如将七泽吞几度春光,招宋玉碧䦨干外独消魂。

鸿轩在县北古城内,宋张耒谪居日,建其侧植蔷薇后起倅黄州临别题诗》云:「单车又向黄州去,风月相望一叹嗟」。又在黄州云:「他年若问鸿轩人堂下」。蔷薇应解语。

珍珠坡在县西五里,土中有珠,俗传昔有贾人贩珠覆舟,于此颇著灵异,乡人立祠祀之,一名覆船冈。金鸡冢在县西十里,髙十馀丈,相传昔有金鸡斗其上,黄巢破郢、复二郡,欲发之蛇蝎,蠭虿群起,伤人不可近,遂止。

荆门州

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隋书地理志》,梁置安居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大业初,又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县。

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唐志》武徳四年置,并置章山县,七年州废。

春申君故宅州东二百里子陵宅州北三十五里石板桥,读书堂在州东山下,宋孙何与弟仅读书之所,后相继擢大魁。政和间,朱震与弟巽亦读书于此。

古塔,在州东南一里东山。隋智者禅师,以其顶平,号太平顶。

当阳县。

麦城在县东六十里,相传楚昭王所筑闗忠义,为吕䝉所袭走麦城,即此。《水经注》,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又南迳麦城西昔闗忠义诈降处。

磨城,在县东四十里。《荆州记》:麦城东有驴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麦城。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麋城明一统志在县东南六十里,地名八渠。相传蜀将麋芳所筑。

方城,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郭子仪筑仲宣楼,即县城楼。《水经注:「王粲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流」是也。按今当阳,正在沮、漳之间,唐杜甫诗「春风回首仲宣楼」指此乳窟在玉泉寺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栖,则倒悬饮乳水。李白有记又有仙人、掌茶。

铁鼎形制竒古,隋大业十一年,铸重三千筋铁塔髙五丈馀。宋嘉佑六年铸重十万馀筋,俱在玉泉寺。

徳安府:

安陆县。

郧子国,《元和郡县》。志安州。春秋郧子国,后为楚所灭,封鬬辛为郧公,即此。

桓温城在县东十五里石子村,钓鱼台在县西三十里石淙村,唐郝处俊遗迹:「鳯鳯台在县东」。《唐罗隠诗:「昔年丹穴鳯翔集,髙台端浮云楼在府治内」。郑獬诗:「楼在浮云缥缈间,浮云破处见朱䦨」。

毓秀阁县西南三里。

七相堂,在县东,宋郡守陆世良。建七相者:唐郝处俊、宋张齐贤、冦凖、宋庠、吕大防、范纯仁、蔡确。

黄堂在府治内,宋神宗潜邸,建为节度府。今八郭尚存,滕甫记「踞紫金之秀,面白玉之竒,溳溪鳯台,如拱如揖。

五桂堂在县西。宋元丰中,范愉为安州掌书记官舎西,有桂,甚茂。后其子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相继登第,因建五桂堂,周必大作记。

跨鳌堂在县北二十里。宋郑昻记「平沙回岸,萦带城郭,商帆渔舟,出没烟波楚国山水之观,未有以易此者也。李楫有诗。

范公亭在府治中,宋吕大防谪居,时建名吕公亭。后范致尧再寓此,读书,改名。

车葢亭在县西北。魏文帝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葢,亭以此名。

司马书室,即晒书台,相传温公晒书于此。锦标坊在县西,宋庠、宋祁居此。

云梦县。

楚王城在县东。《左传》定公四年,呉入郢,楚昭王奔郧,筑此城以自保。

江夏郡城,在县城北一十四里。按《宋书地理志》,江夏郡治安陆,后移夏口。

废西陵县在县境内。西汉地理志:江夏西陵县有云梦宫,则云梦即西陵县地,而云梦宫疑在此。

越王台,相传越王所筑。

于莵乡在县北。《史记》:楚令尹子文生时,父母弃梦泽中有虎乳之,楚人谓虎为于莵乡」,以此名。

应城县。

蒲骚城在县北三十里。《左传》:莫敖狃于蒲骚之役,郧人军于蒲骚即此。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废城阳郡在县西。《隋书地理志》西魏置,开皇初废。铁牛坝在县西南二里。旧有铁牛镇水,不知何代铸,今没。

随州

楚子城在州城东南三十里,故光化县之北。《春秋桓公八年,楚子㑹诸侯于沈鹿,黄随不㑹,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因筑城以逼随,故号楚子城。平林城在州东北八十里。《后汉书》:王莽末,闗东平林人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注,地名,在今随州随县东北。

清暑阁在子城西南。

餐霞阁。在州西。

随侯台,在州北八里《寰宇记》,随侯放弹之。所读书台在州东,晋张衡读书处。

汉东楼,即今南门楼。唐李白诗:「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白云楼在州西,宋邢居实有赋元,刘秉忠有诗,尹公亭在州东,宋曽巩记:庆厯之间,起居舎人、直龙圗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岁馀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壊辄理之,因名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纪其事。溳阴亭在州西,宋张商英有诗。

汉东馆在州东

隋文帝宅在龙居山,文帝㣲时,所居犬冢州东一百八十里,昔光武被兵甚急,一犬引入土窖,跑土封之,力尽而毙,光武得脱,乃瘗,故名应山县。

云公城在县东七里。

应州城在县东礼山下。《隋书地理志》,梁置永阳县及此州,大业初州废。

废平靖郡在县西。《隋书地理志》平靖郡西魏置,又置县。大业初省入。

废吉阳县,《元和郡县志》木汉安陆县地,梁于此置平阳县。西魏改京池县。隋改吉阳县,宋废。

四贤堂,县治西南绘二,宋二连像祀之。宋郊,宋祁连、庶连庠也。张表有记。

王世则故居在县西,世则广西临桂人,寓居于此。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第一。自是宋庠、郑獬相继大魁,郑宅亦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荆州府。

江陵县。

郢城在县东北三里,即楚旧都。楚文王自丹阳迁,此未有城。《左传》:子囊还自伐呉,疾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及平王时,遂城之。《元志》又云:郢城在安陆州,葢安陆乃楚之郊郢。《左传》斗廉,谓屈瑕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是也。

纪,南城在县北十里。《史记注》:楚都于郢,今江陵县北纪南城,是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东北,故郢城是。《荆州记》昭王十年,呉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则郢与纪实为二城。

郧城在县南二百里,楚昭王封郧公所筑,今松滋之楚城,亦号郧城。

赤湖城在郡西北十里纪南城,与郢城之间。马牧城在府城南,即马牧口。梁元帝赋荆榛生于龙门之下,狐兔穴于马牧之旁。

冶父城,《水经注: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东岸有冶父城。左传「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今疆理未可详考。

蚌城在马牧城东三里燕尾洲上,相传三国时蜀筑以防呉、魏。

江陵城即府城水,经注江陵旧城闗,忠义所筑忠义北围,曹仁、吕䝉袭而拒之闗,公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退。

万城在府城西,俗谓之方万城。左传:「方城以为城,古本作「万」,葢万字也。唐勒奏士论楚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境𢎞万里,故号万城。《水经注》:楚盛周衰,欲争强列国,多筑列城于北方,因号叶城为方城。此土方城,殆后人沿袭而名。郡志以为宋赵葵避父讳,始改「方」为「万」失之矣。

子城,髙氏南城也,在府城西隅,倪福可所筑《五代史》:江陵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兵火之后,井邑凋零,髙季兴招集人士,大筑重城,民苦其役,明初,湘献王封此号湘城,未几国除,天启丁卯,惠王至,又曰,惠城沙市城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为楚故城,元末増筑旧址尚存。

俞潭城,在府东北七十里。翼城左右大冢对峙,状如偃月,一曰偃月城。

句亶王国,史记》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注,今江陵地。

夏州在中夏口,上《梼杌》史。庄王灭,陈僇。夏征舒,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苏秦曰:「楚东有夏州」,梁元帝赋分沙、羡,而启镇即开藩于夏州。

安兴县。唐贞观中省入江陵,今尚有安兴桥,沿故名也。桥之水曰安兴港,港近市曰城河口,皆以旧县得名。

中兴县在鹤穴北,地名赤岸,元时置县于此。明初废长林县,本汉江陵地,晋安帝分置,以地有栎林长坂也。洪武九年省入荆门。又唐上元元年置长林,与江陵分治郭内。今废。

渚宫在江陵故城东南。《水经注左传》,子革曰:「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御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按梁元帝即位于楚宫,即此。

万巻阁在县东。《宋史》咸平初,朱昻与弟协致仕,于所居建阁藏其手,抄《古今书》万巻,故名。

钓台在县西南。《水经注》:龙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髙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

清暑,台水经注,赤湖东有大台,髙六丈馀,纵广八丈,玉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逺情。

天井台荆州圗记:县东有天井台,飞轩光映,背邑面河,实游憩之佳处也。

章华台有二:一在县城外沙市,一在监利县东北。《国语》: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登焉」,即此。其在监利者,又名三休台。贾谊《新书》:翟王使使至楚,楚王夸之,飨于章华之台。三休乃至台名三休,疑取诸此唐胡曽有诗。

绛帐台在县西南,汉马融教授之所落。㡌台在龙山,后人因孟嘉落㡌筑台,其上唐李群玉诗,「落㡌台邉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梁家台,在县东四十里上。旧有百花亭、栖霞楼。《荆州记》:江陵城西百馀步有栖霞楼,宋临川王义庆置。《水经注》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仲宣楼在城东。先贤传云:荆州有王粲宅,曲江楼在府学前,旧名南楼,唐长史张九龄尝登楼赋诗,宋张栻重建,因易今名。朱文公有记。

雄楚楼,五代时髙氏内城楼也。今城虽迁改,而名仍存。按唐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杜甫为赋二诗,其一云「西北楼成雄,楚都」后人葢因此立名。

明月,楼城东北隅。

博古堂在草市。《姓谱》:宋燕人田伟归朝授江陵尉,因家焉。建此堂,藏书三万七千巻,无重复者。

罗含宅在城内,今承天寺即其故址,庾信亦居之。唐杜甫诗:「庾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落谁家」。按李义山诗:却将宋玉临江宅异代仍教庾信居」。宋玉宅亦在此。

段文昌《宅録异记》:文昌负才傲俗,落拓荆楚间,江陵家侧有大宅,门枕流渠,文昌醉于渠上,脱履濯足,自言「我作江陵节度,必买此宅」,门者皆笑,其后果镇荆南,遂买此宅。

胡安国宅在县北新店,子孙世居之老莱子里,在城西。

忠臣里。 孝子巷俱在沙市草市,古东闗也。

蒲胥市,故南齐校尉府,《左传》车及于蒲胥之市」,疑即此。

沙头,古江津也,一曰沙市,石函、铁契。昔荆州掘地得石函,《铁契》云:「楚都郢邑代无絶」。

马头在南城,《水经注》:「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锺离山石穴在县西南」。《后汉书》,巴蛮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锺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独中之,众皆服,因共立,是为廪君。

《息壤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溟洪録》云:江陵府南门有息壤,唐元和中,裴宇牧荆州,掘地得一石,其状与江陵城同,径六尺八寸,徙筑之。是年霖雨不止,复埋此石,乃止。

海匮在城东北,江陵以水为险陆,抗筑大堰,髙保融名为北海,宋孝宗时,知府呉猎、刘甲皆修筑之。《宋史孟珙传》:淳佑二年,珙知江陵府,修复内隘十一,别作十隘于外,又障沮漳水而东之绕城,北入汉三海,遂通为一渺,然巨浸又为八匮,蓄泄水势,金人尝犯荆门州,距江陵才百里而去,以有三海之险故也。地肺郡志》:在荆州济江西岸,洪潦常浮不没,故云地肺。

公安县。

孱陵城在县东三十里,前汉置县于此。《水经注》:「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隋书地理志》,「开皇九年省孱陵、永安二县入公安」。今油江口遗址犹存。

古城在旧县南十五里大光村。

吕䝉城在县北三十里,唐杜甫诗:「野旷吕䝉营,山深,蜀帝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先主营在县东北九十里油河口,板桥一带,荒丘颓垒,溪流宛转,即其故址,地多美箭,佳树郊游,称最胜。莱公竹宋史冦凖传》:凖贬雷州,卒归𦵏西京,道出公安,邑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枯竹尽生笋。

吕仙亭在县东北九十里,当斗湖胜处,相传吕仙曽游此后,人追而亭之。

仙女台距吕仙亭半里许,相传洞宾,度一女子于此。今大光村有仙女堆,祷雨辄应。

荷叶山房在县南三十里,袁宗道兄弟读书处入门老松数十株,高古入画涧水,出其下曰「松风涧,跨以木,桥古槐,压涧生䕃可十馀丈,其下为台曰「清䕃台黄山葱然一㸃,在望渡涧而北为荷叶山,蜿蜒皆土岭,逺见澧阳诸山及谷升一带,湖水浩淼,晶莹摇荡,晓日山中古松千本,翠葢如云,大者可三人围,山前有池,阔可四十馀畆,曰荷叶池,经兵火后,村落林木毁伐殆尽,独此地岿然如旧。

龙墙。县东四里。

鼍穴在廖解村,三国孙亮时有灵鼍鸣,此其穴也。石首县。

土城壕,县西三十里,汉昭烈曾于此屯兵基址尚存。系马台在县南八十里。相传岳飞讨杨么,系马于此调弦。亭在县东六十里,相传伯牙鼓琴于此。

麒麟冢在县西白杨铺,旧有麒麟产,此人以为怪,扑而瘗之,因名。

监利县。

华容城在县东。《汉志》华容县,属南郡,注今监利县即其地。

监利故城在上坊东村,今曰旧县成都王国。《水经注》: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江陵、监利、丰都四县为成都王颖国。

荆台在县西三十里土洲南,孔子家语》,楚王游荆台」即此。

申包胥旧台在北门外。

濯缨台,在县北七十里。旧志:屈原,濯缨处。伍员宅在县西北,中有倒插槐员奔呉时所插松滋县。

郧城楚昭王时郧公筑。

诸葛城,孔明筑。

乐乡城在县东七十里,即陆抗与羊祜对垒处上。明城《水经注》:晋太元中,苻坚冦荆州刺吏桓冲,徙渡江南,刘波筑之,移州治城也。

南极亭在县东三十里,旧名江亭。唐杜甫有诗,一柱观在县东邱家湖中」,渚宫故事,刘宋临川王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梁刘孝绰《诗经》:「从一柱观,出入三休台」。唐杜甫诗:「孤城一柱观,落月九江秋」。

枝江县

庾台在百里洲北岸六十里,世传庾亮讲经处一名讲经台。又江陵县有庾信台。

夷陵州

临江城在州南二十里。《水经注》: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即此。后周置临州,隋州、郡俱废。

步骘城 步阐城俱在下牢溪前、宜都城。《晋书》《地理志》,呉置,晋于此置郡。唐为县,后废。刘封城在三游洞顶。

陆抗城在州西五里赤溪,其址尚存。荆州圗记:夷陵县南对岸有陆抗故城,周回十里三百四十步,即山为墉,四面天险。

陆法和城在峡口。

安蜀城,陈宣帝征江陵后,周军于峡口筑垒以备陈,名安蜀城。

夷陵故城,《唐书》《地理志》本治下牢戊,贞观九年徙治步阐垒。后宋建炎中徙治石鼻山。绍兴中复旧。端平初,徙治江南。元复徙于江北,即此。

尔雅台在州北,郭璞注《尔雅》之所,后人祀之,祠废址存。

楚塞楼在州后,宋冦凖诗「道路连巴塞,风烟接此丘,许自诚诗,雄当蜀道三千里,巍压荆南十五州。绛雪堂在楚塞楼前,宋知州朱庆基㑹饮红梨花,下命坐客赋诗,欧阳修诗:「风轻绛雪樽,前舞日暖繁」,香露下闻,因名其堂曰「绛雪」。

六一堂在州治后,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有碑记,今移州学。

至喜亭在州南,宋守朱庆基建欧阳修记,夷陵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舟人至此,必沥酒再拜相庆,以为更生。朱因作至喜亭于下津,以为舟行者留停之处。

来丰亭在楚塞楼后,宋朱庆基为郡,歳属大丰人作亭以志之。

四贤堂州治:东祀欧阳修,二苏、黄庭坚黄金。藏州故有寳轴秘函,藏崖窦中。宋陈膺访故老,谓崖书皆金版,陈得一书以归,乃古《易传》,其书但曰《易》无「周」字,经文与今絶异。

武侯遗笔书忠孝廉节」四字。宜都县。

夷道城,《汉志》县属南郡,《晋志》属宜都郡,唐废。《水经注》,宜都郡治在夷道县东四百步,呉丞相陆逊所筑也。《宜都记》按陆逊所筑为宜都故城,则夷道又自为一城矣。

鼓城在虎脑背,濵江相传。张飞旧迹:呉相台在县西三里,呉相、陆逊领兵屯此,因名望亭。《水经注》,夷道城东北有望亭,地特峻下,临亦游瞩之名处也。

合江亭在县城东,清江自恩施县至宜都城北,更寛一望,澄碧迥异,他水稍过城东,并入大江,即无此色矣。元县尹谭文徳、登览二水合流,因建此亭。

逺安县。

南襄城在县北九十里,汉关,忠义屯兵,处髙安故城,晋邑名,在亭子山髙处,后周迁于山下,以其近猺而逺,故名逺安。

石马槽在县东三十里,汉闗忠义屯兵于此,凿石为槽,故名。

襄阳府:

襄阳县

樊城县北,汉江上,与襄阳对峙。《水经注》:樊仲山,甫所封也。闗忠义,围于禁于此城。西魏立安养县,唐改为临汉县。

邓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本春秋邓国地。水经注: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晋书地理志》,邓城县属襄阳郡。《隋志》为襄阳、安养二县地。《唐志》:贞元中,改临汉县,又改邓城县。《宋志》废入襄阳。其傍近又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兰、新城、淳河、滚河十城。宋末,元兵围襄阳,筑此于要津以絶其援,故址尚存。

鄾城在邓城南八里。《水经注》:古鄾子国,葢邓之南鄙也。《左传》桓九年,楚师围鄾,即此。

夫人城在县西北。《晋书朱序传》:序镇襄阳,苻坚遣将攻城,序母韩谓城西北角必先受敝领百馀婢并城中妇女于其角,筑城二十馀丈。贼攻西北角,果溃,移守新城,贼遂引退,因名夫人城。

大堤城在县城外,宋曽巩记:宋孝武帝永初元年,筑宜城之大堤为城,今县治是也。唐李白大堤曲:「汉水横襄阳花,开大堤暖」。刘禹锡诗:「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牵羊坛,在县城中。旧传刺史初至,必牵一羊,诣坛绕之,以其所绕之数,验治州之年多寡。晋文帝为刺史,羊行六次不止,果八年。

爱岘阁在县北二十里,《水经注》:沔水南有层台,号曰景升台,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好鹰鸣,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逹《上堵吟》矣。宋苏轼诗「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李豸诗呼:「鹰复何用,卧龙独不顾」。

刘𤦺,台在县东二里,即刘表子𤦺与诸葛亮谋自安计登楼去梯处。

文选楼在县东南昭明台上。《襄阳记》:襄阳有文选楼,金城内刺史院有高斋,昭明太子于此斋造文选。《南史》庾肩吾初为晋安王国常侍,毎徙镇肩吾,常随在雍州,被命与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悦、徐陵王囿、孔铄、鲍至等十馀人抄撰众书,号髙斋学士。明末楼毁。

皇清顺治初,都御史赵兆麟重建,仍名古昭明。台有记:山南东道楼在旧府治,有唐李阳冰篆,山南东道四大字并碑文。宋端平间,襄阳失守,碑芜没。淳佑间,高逹复襄之后,程士元复创层楼,下跨市路,南观群山,北望中原,为一郡之胜。

南平楼,在县治,前元守帅杨圭建,姚燧为之名。狮子楼,在县西南。洪武初,建绘狮子于上,以镇楚山,故名后毁。今置石狮于上,作亭覆焉。

学业堂在县南,旧传诸葛亮读书之所。乐善堂在县城,梁简文为晋安王,镇襄州日,画前刺史李阳等十三人像于堂,故名。

光禄堂在县南,《宋史》中辉以光禄卿守襄阳,时建故名。

雄览堂在府治,宋建又有雅歌,筹邉二堂亦在焉,岘山亭在岘山上,宋欧阳修记以为羊叔子之所游止也。熈宁元年,史中辉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闻喜亭,在县南三里,唐太守裴坦建,赵璘撰。记望海亭」在县南卧龙山上。唐李绅诗:「湖月上时看雁满,海涛生处辨云齐」。

汉广亭在县南,群山环绕,汉水映带,平陆万里,使人感慨,一名「北顾亭」。唐徐商建李骘记》。

涌月亭在城南岘山。

渔乐亭在城南竹柳阴,森清流贯其间。张柬之园在县南五里,园址尚存。龎徳公宅在岘山南广昌里,《水经注》:龎徳公所居,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士元居汉之阴,司马徳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

诸葛亮宅在县西二十里,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𢎞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二间屋,地基极髙,云是孔明避暑台宅,面山临水,孔明尝登之鼓琴,以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旧志》载因昭烈三顾草庐,有三顾门。

宋孝武宅《明一统志》在县东南马鞍山,刘宋孝武帝所生处。

孟浩然故居在县东南鹿门山,浩然尝自赋诗云:「山水观形势,襄阳美㑹稽」。唐白居易诗》:「南歴鹿门山,霭若有馀香,旧隠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铜鞮坊在县山南东道楼左。楚人好唱,白铜鞮词,因以名坊。李太白诗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緑水花月,使人迷宋查道诗。白铜鞮,侧花迷坞解佩,江邉柳拂青」。

冠葢里在县治南。水经注》,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葢同㑹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葢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中为人所毁。唐杜审言:「诗冠葢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杜甫《故里甫回棹诗云:「清思汉水上凉,意岘山巅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桃林在县南六里,晋桓冲北伐,屯军于此,是时食桃至春,其核萌生,遂成茂林,按荆州圗副襄阳县南有桃林馆,是饯行送归之所萃也,疑即此处。

堕泪碑在县东九里」。《晋书羊祜传》:「祜镇襄阳,有功徳于人、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堕泪碑》,唐李白诗:「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贾岛诗:「若肯登髙岘,看碑定泪流」。

宜城县

楚王城《括地志》: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

罗州城在县西,《水经注》故罗国地,故襄城在县南十五里,即古郾子城。宜城故城在县南九里,本楚鄢县。《汉志》,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属南郡。其地出美酒。张华《轻薄篇》云:「苍梧竹叶,宜城九酝」。梁元帝诗:「宜城酝酒今朝熟。停鞍系马暂栖宿」。

观林城在县南五十五里,地名王城港,城迹犹存。黎丘城在县东。《汉志》:「邔县」,下有此城。《水经注》:其城下对缮洲,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阻兵于黎丘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击丰。二年,朱佑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乌耳城在县北四十五里。

楚王宫见韩昌黎《宜城驿记》:宋玉宅在县南三十里,宋玉墓之南。王逸宅在故宜城西北二十里。杜康台在县东,杜康造酒于此。木香村地志》:在县西六十里。唐段成式别业善谑,驿在县北。《史记》:齐使淳于髠、献鹄于楚王,至此地,放其鹄,乃揭空笼往见王曰:「臣不忍鹄渴出而饮之。俄飞去,吾欲死,恐人议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杀,买而代之,是欺吾王也」。楚王曰:「齐有信臣若此!」乃厚赐而归。

破河脑在县南四十里,楚平王𦵏石子湖水中,即子胥鞭尸处。

南漳县:

中庐城在县南,襄阳《耆旧传》本卢戎也,汉为县,东汉时为侯国,隋改曰次庐,宋省入南漳县。今城址在南漳县东五十里。

罗国城县东南八十里。春秋楚使莫敖伐罗,即此。后罗国徙枝江。

山都城在中庐镇,秦置,东汉为侯国,临沮城在县境,《前汉志》属南郡,《东汉志》为侯国,《晋志》属襄阳郡。

分经台在明教寺,梁昭明太子同隠士刘虬法慧注经之所。

御书阁在县学内贮御书。刻木谷在县南十五里,汉孝子丁兰所居枣阳县。

舂陵城在县西三十里。东观。《汉记》,元朔五年,以零陵率道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至戴侯仁请徙南阳。元帝时,乃徙蔡阳白水乡为舂陵。望气者,苏伯阿见舂陵城,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及光武即位,改曰章陵。蔡阳汉为南阳郡,今属枣阳。

岑彭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岑彭牧马处,南阳城在县东南三十二里。旧传:晋司马周侣所筑卧牛台县境,汉光武尝骑青牛于此。

夕阳馆在县东,唐孟浩然诗,聴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鱼堰田畴广章陵,气象微。

广昌馆在县北。唐韩愈诗:「白水龙飞度几春」,偶逢遗迹问行人,邱坟发掘当官道何处?南阳有近亲」。汉光武宅在县东南,宅南有白水。《东观汉记:建武十七年幸舂陵,修园庙、旧宅、田里舎,因置酒于旧宅,大㑹父老故人即此。

榖城县

洛阳城在县东十三里,不知何时筑址尚存。谷城在县西北五里。盛𢎞之《荆州记》:樊城西北有鄾城,西百馀里有谷城谷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刋其腹,云摩兜鞬摩兜鞬,慎莫言,此亦周太史庙金人缄口铭背之流也。

阴城在县北,《左传》「迁阴于下阴,即此汉为阴县,属南阳郡,西魏改曰阴城县,今城存。

延岑城在县西南八里。岑,汉南阳人。起兵,武当于此筑城。

张飞城在县西南五里,相传张飞筑址存,废筑阳县,在县东四里,汉为县。《汉书》:萧何之子封筑阳侯,即此。梁置郡,隋废,郡改县曰谷城。

废乾徳县在县治。《宋史地理志》分谷城置此县,后改为光化县。

光化县。

酇城在县东北,汉江上。秦为酇县,《汉书》,萧何封此。梁立酇城郡,后周废入阴城。

顺阳王城固封山。下

空城在县北五里。

古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基地尚存,古阴城,即阴城镇为北集街。明万厯间迁城,改为西集街。

霁景楼在旧县,前宋李豸诗:「层楼压清汉,初上,便忘归夕霭藏平野,晴烟漏翠㣲。

均州

三王城在州前,汉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鳯三人各筑一城,故名。

濮王宫在州内,今报恩寺,即其地飞升台真武飞升之所,明方升《太岳记》,从大殿后西望舍身,崖空悬,若垂天之翼,状甚可怖。其上为飞升台,元帝改服于此。

元始台。 礼斗台以上三台,俱在太和山。宗海楼在州东一里。宋陆恺《记》:「下临清汉,江山映带,景物之变无穷」。

太和楼在州城上,面太和峰为一州壮观,紫云亭州志在净乐宫内,宋眺端夫云:面迎武当之叠嶂,左瞰汉江之巨浸,明永乐十七年,奉敕重建太岳记净乐宫左紫云亭亭之制,八棱其上,去梁桷重檐叠拱而旋结于顶,如揽囊口,圎起城中状,𩔖垂葢江行者皆见之。

望仙亭在州治内,旧记西南纪胜之境。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濵阳江。

舜耕迹在土陂窑子铺,去州九里。舜、碣仅存螭首,不知何代立。

社柏树,《水经注》「南阳、武当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守伐之,忽有一大蛇,从树中出,群蛇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之撼树,人皆惊异。旧治树,在州前郧阳府。

郧县

濮王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唐太宗第三子泰封。此梳妆台在县东六十里。王震诗俗缘磨未尽空,上傍妆台溪,云惹粉黛岩,花寳靥开。

镇郧楼,在县治前。𢎞治中,建初为谯楼,正徳中易今名。

𦵏履坛在县西北百里龙山之顶,昔有张、黄二羽士,飞升遗履而去,后𦵏履于坛,有二石,道士侍立坛所。「天马山」,字在城南一里,下临《汉江传》,有白马昼夜出啮田稻,土人逐之急,即投崖下,水中乆之,崖忽崩裂,如劈壁,上有「天马山」三字甚明,马不复见」字,至今存房县。

庐陵王城,在县南门外。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州时居此。

废永清县,在县东一百一十里。隋书地理志本曰大洪,后周改焉。宋并入房陵。

望花台在县治东。

熈春楼在旧州圃。

围春堂,在县治后圃。

梅来亭在县北二十里,今名至喜铺尹。吉甫宅在县南,去庐陵王城一里,忠孝里在县内,嘉靖中,知县夏维寜立坊名,以邑有吉甫之忠,黄香之孝也。

袁天纲迹在县东北百里,髙冢尚存,林木森然,竹山县。

方城在县东三十里,古县址存,又名庸城,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围䕶如城,方舆胜览,山南有城,周十馀里,春秋庸地,楚使卢戢黎侵庸方城,即此。

秦城在县南,昔人浚塘,掘地得石,云「秦白起伐楚,屯兵于此」。

子房城在县南一百里,无心者至之,有丹炉铁棋,莫可举。大竹二根垂叶扫地,有心往谒即不见。

废上庸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庸本庸国,属汉中郡。隋、唐属房州,宋省入竹山。

喜丰亭在县东,宋庆元间建。登爽亭在县东。宋姚叔勉诗,有「登临安乐襟懐爽」之句。

学古洞在县北七十里,洞极幽邃,其规制:像学舎,深阔容,众台,橙砚俱石,相传夫子适楚讲学于此。鬼田在县东二里,有地二顷,不生树木,惟有茅茨,每岁清明日祭而燎之,预卜岁丰歉,燎草尽即丰,多验竹溪县。

白云岩吕洞宾题诗:「剑昼尚在北天,断剑县西南三十里偏头山上,传北帝飞升于此」。至今断剑犹存。

郧西县

黄土城在县东六十里。《隋书地理志》:西魏置济阳郡,后周置县曰长冈。后郡省置县,曰黄土郡。《志》设县,时掘地得断,碑上有「登云县」三字。

去思亭,明一统志在县东南。明知县侯爵有善政去,后民思之,立此亭。

保康县。

九斤城在县北五十里。相传昔人建城,于此同器,量土秤之,他土较重。此土九斤,以为风水轻,故弃之,遗址尚存。

直●归州。

丹阳城在州东七里。《水经注》,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絶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熊绎始封所都」。《元和郡县志》周成王封楚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后又移枝江,亦曰丹阳。

䕫子城在州东二十里,春秋䕫子之国。水经:江水又东南迳䕫城南。注:熊挚始治巫城,后移此。《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䕫」是也。

髙阳城在州境旧兴山县西,楚自以为高阳之裔,故名。

蜀帝城《水经注》:秭归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髙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蜀帝城,葢征呉所筑也。

归州故城,初在江北,宋端平中,徙治江南曲沱,次徙新滩,又徙白沙,又徙南浦。明初徙丹阳。

清风阁晏殊𩔖要:在州城㦸门东南,望髙楼在州城南。

瀼西草堂在三闾乡,杜甫寓处屈原宅,荆州记县北百里,方七顷,累石为基,今名乐平宅,其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𢷬衣石犹存外,传云:时当秋风,夜雨之际,砧声隠隠可聴也。

宋玉宅。按《水经注》,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通志》:在归州旧治东五里。

三闾乡在州东八十里,屈原所居昭君村,在州东北四十里。昭君名嫱,郡人王穰女玉米田,在三闾乡外。传云:屈原䝉谗负讥,遂放而耕,倚耒号泣于天,时楚大荒,原堕泪处,独产白米如玉,故名。

插灶《宜都记》:宜都山絶崖,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揷其崖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时人泊舟」。此旁爨馀,故曰揷。灶崖又云,「禹治水,爨此所揷」。

长阳县。

睦州城在县东,隋开皇中置,寻废廪君。土舟世本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凡五姓皆争事鬼神,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当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立以为君。《水经注》:「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即佷山、清江也,今在长阳县。

仙人室在龙角山东北,可容数百人相传。昔有仙人憩,此村人因采蜜见之,俄失所在。

兴山县

昭君台在县前南山之《阳圗,经在兴州山南。汉掖庭待诏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人邑。人悯昭君不回,立台以祭,今有昭君村。

巴东县

信陵城,在县西十五里。《隋书地理志》,归乡,梁置信陵郡。后周郡废,改曰乐乡县。开皇末,改巴东。

乐乡城。县治东后周置县。又有罗平城、双城、新化城、土城。

秋风亭在县大江左,宋冦凖建苏辙有诗,白云亭在城内,宋冦凖建」。

莱公柏在县庭,前宋冦凖为令,手植二柏人,比甘棠、苏轼有诗。

恩施县。

清江废县,在县东十里,后周于此置清江郡。隋初郡废,置清江县,后废

旧施州在城东十里,城基碑碣尚存。盐水废。县在县东四十里。后周置,并置资田郡。隋初郡废。大业初,以县属清江郡。

废亭州,在县东一百七十里。后周置,以都亭山为名。隋并为庸州,徙治盐水县

开夷废县。距县六十里。后周置飞乌县。隋初改曰开夷,唐废

佷山废。县在县西一百八十里。观澜台在县南,石镌「观澜」二字。白坡书室,在县南二十里,邓梗建客星山房在县西,童㫤读书处问。月亭在城北有台,独出碧波峰之中,旧建亭于上,李白谪夜郎,尝过此酬月。

施王屯在县南二十五里,广舆记州有施王馀址,故以为名。

湖广通志巻七十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