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三

沿革志

荆州列于《禹贡》,居五州之后,至周之职,方扬为首,而荆次之,岂不以幅𢄙之广辟欤?

本朝统一寰宇,全楚为川陆通涂,歴代纷纭建置,今则纲举目张,规模画一矣。

圣天子盛徳大业,光被四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苗人藉其土地,求隶版图。

诏㫖:「念其诚悃,爰许设官置吏,土宇版章,增其式廓,自古武功之所仅得,今诞敷文徳,自然率服,拓地宁人,盛矣哉,古未有也。至于归州、澧州之改,直隶黄陂,孝感之改属汉阳,施州卫之改为恩施县,永定、九溪二卫改为安福县,其改拨贵州者,靖州之天柱县及五开、铜鼓二卫,皆度地制宜之大者,故备著之。

全省

禹贡》:「荆州之域,商称荆楚,周文化行江汉」为「周南」。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兼得楚与南越之交。波溠为豫,又属汉东。秦韩之分荆。居正南山曰衡山,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春秋:战国时楚都郢,后迁寿春曰郢,楚兼有吴越曰越楚,其地延袤六千里,西黔中巫郡,东夏州海阳,南洞庭苍梧北陉塞,郇阳,秦始郡县,天下为南郡。长沙、黔中属古荆州,而扬则九江,豫则南阳之东北界,连与南郡之北境参隶焉。汉初,楚析为四:项羽,自王西楚,而番君、吴芮王衡山、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称三楚。汉髙殄秦并楚,郡国杂治,武帝置十三州,荆及扬、豫各相系属,更置牂牁、五溪。光武因旧荆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六郡一国,其豫扬稍属焉。三国,蜀汉始领七郡,旋属孙吴。魏守沔口及于宜城,吴始都鄂,后据江南,不过荆郢荆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乐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为重镇,寻得沔口、邾城。蜀汉以后,荆州并建,魏以南阳名荆吴,以江陵名荆西。晋平吴分置州郡十九,于荆则江夏、南郡、襄阳、南阳、顺阳、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城、于豫,则弋阳、更益、西阳、竟陵、东晋,自元至成退屯榖城,淮汉以北悉陷,苻坚坚败,再复未几,荆河司州陷于姚兴,梁益陷于谯,纵进兵屯戍,不越襄汉,而镇守之地止于上明、江陵、夏口、武昌,义熙移宋荆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临湘,雍理、襄阳,司理义阳,后魏南侵,取其西境,萧齐奄有沔北诸郡,梁大通间,克寿春,复汉中,及侯景乱,江北之地悉陷于齐,汉东之地吞于西魏,太抵雍州下溠戍夏口,乃其重镇。梁亡,察立江陵南陈境,限长江、太建中,尽复淮南之地,后没于周,魏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遣兵遂拔义阳,至孝武分东西,魏髙氏据有河北襄汝,迨陈师侵轶,亡其南境,宇文后平江陵,西迄于江,东南尽于长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唐开元设十五道采访使,始以山南东道理襄阳,辖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领长沙等八郡,黔中道领潭阳等十三郡,安陆分属淮南道,连山分属岭南道,方镇以后,各置为军。朱温南有荆吴马殷,称王于湘,髙季兴节度荆南,其后髙氏仅保江陵,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晋时自江而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太平兴国分为江南、淮南,咸平时分为荆湖南北路,北治江陵,南治潭州,而思、黔、施、播诸州则隶蜀之䕫路,兴国军隶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皆属金,惟存襄、均、随、枣阳、光化五郡,而荆湖南北二路则仍宋版,后岳飞复襄阳迄元,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荆湖北道川南江北道、湖南道及岭北湖南道。明初仍置行省,寻改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武昌、黄州、荆州、常徳、永州、寳庆、辰州、长沙、衡州、襄阳、岳州、汉阳、徳安,州四。安陆、沔阳,郴靖,置都指挥使司,领卫二十八,守御千户所五。后割川湖、云南地为贵州布政司。成化间,析襄阳府四县建郧阳府。嘉靖七年,又以安陆、沔阳二州并荆州之荆门,当阳、潜江为承天府,共府十有五,州二,县一百有九,卫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抚四,安抚九,长官司二十八。

皇清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十三年,并上津县入郧西。康熙三年,湖南北分设布政司北,仍治武昌,辖八府:南治长沙,辖七府二州,置都使司,管理各卫所。雍正二年裁,以卫所,分隶南北布政司。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改施州卫为恩施县。七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改永顺司为永顺府,九溪、永定二卫为安福县,保靖司为保靖县,桑植司为桑植县。现在共领府十六,直隶州四,州十二,县一百一十二。拨清浪、平溪、五开、铜鼔等卫归黔省现在共卫十所一。

武昌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夷王时,地属楚,东周因之。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时,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东晋侨置汝南郡。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辖以郢州。梁分置北新州,隋改置鄂州,大业初为江夏郡,唐复为鄂州,天寳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属江南西道。元和初,升武昌军节度。五代梁、后唐时为吴杨氏鄂州地,晋、汉、周时为南唐李氏鄂州地,宋以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徳中改武昌路。明洪武初改武昌府。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九。

武昌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虞。   荆

三代   荆

《春秋》   楚

秦    南郡        鄂汉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下隽 下雉 鄂锺武 鄳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鄳 沙羡 下雉 鄂三国吴。       武昌郡  武昌 阳新 沙羡 蒲圻晋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武昌 沙阳 鄂江州   武昌郡  阳新 蒲圻 鄳 锺武东晋        汝南郡  汝南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武昌郡  阳新 鄂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武昌郡  阳新 鄂

梁     郢州   武昌郡

北新州  江夏郡

上隽郡  蒲圻

隋          鄂 州 江夏 武昌 蒲圻 永兴江夏郡  富川

唐   江南西道 鄂 州  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江夏郡  唐年。

五代南唐       鄂 州 嘉鱼 永安 唐年。 大冶蒲圻。

宋   荆湖北路 鄂 州   江夏 崇阳 武昌 蒲圻咸宁 通城 嘉鱼 兴国军。

永兴 大冶 通山

元   湖广行中书省。 鄂州路  江夏 咸宁 嘉鱼 蒲圻武昌路。   崇阳 通城 武昌 兴国

永兴 大冶 通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附考汉江夏郡,《明一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治沙羡。今考《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可见汉江夏郡治西陵,非治沙羡也。然则《宋书》言江夏太守治安陆何居,是晋制也。观《晋书》江夏郡首安陆可知矣。《汉阳府志》又谓汉江、夏郡首安陆,亦失考。

西陵有二: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汉属南郡,汉江夏郡治之。西陵,今云梦、汉阳、黄陂、麻城、黄冈等县地是。 夏口一曰沔口,见《水经注》,在江北夏口城,乃孙吴所筑。《水经注》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名」,可见在江南。《武昌府志》沿革一条有云:「今之武昌,古为鄂渚,一名夏口,是谓夏口在江南矣,不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在今武昌县。汉名鄂县,吴改为武昌县。《武昌府志》纪江夏县沿革混入熊渠伪封事,非是。

武昌府属州、县沿革。

江夏县附郭

沙羡县地。三国吴属武昌郡,后省复置沙羡县,属江夏郡,后改汝南县。南北朝汝南县,移江夏郡治此改江夏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二里旧编户六十三里。顺治三年,并下鹦二里归上鹦里武昌县。

鄂县。因之。三国吴武昌县。因之,又别立鄂县。南北朝俱仍旧。省鄂县,入武昌。因之升寿昌军为武昌县。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附考武昌县称鄂,自熊渠封中子,红始至隋、唐、宋置鄂州,辖诸县。唐、宋又有鄂、岳观察制置等使,鄂乃不専属武昌县矣。《舆地记》云:云梦之南,号鄂渚泛辞也。 鄂有二玉篇,南阳有西鄂、称西所以别于东鄂也。东鄂,武昌也。

嘉鱼县。

沙羡县地。分置沙阳县。南北朝梁置沙州,寻废。并入蒲圻县,后置鲇渎镇。五代南唐改为场保,大中升嘉鱼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蒲圻县。

沙羡县地三国吴置蒲圻县,属武昌右部。属长沙郡南、北朝宋、齐俱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咸宁县。

江夏县地永安镇五代扬吴改为场。南唐升永安县。改咸宁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崇阳县。

长沙。下隽地。南北朝梁上隽郡,陈改。隽州。并入蒲圻。唐年县,属鄂州。五代南唐复,为唐年。改崇阳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通城县。

下隽县地。唐年县地,属鄂州。元和中置通城镇。升为县。元 明俱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兴国州。

鄂及下雉地。三国吴析置阳新县。改富川县,又改永兴县。因之。永兴军,寻改兴国军。兴国路。旧隶江西,至元中改属湖广。初改兴国府,寻降为州,省永兴入并大冶通山,隶武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大冶县:

武昌县地大冶寿山场院五代南唐大冶县宋 元 明俱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通山县。

永兴县地因之五代吴置羊山镇。南唐始置通山镇升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汉阳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郧国地,后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地,三国属魏,后属吴,皆为重镇。晋立沌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齐并属江夏郡。梁分江夏郡地置梁安郡。西魏改梁安郡为魏安郡,寻改汊川郡。北周为复州地。隋初仍旧。大业间,为沔阳郡地。唐置沔州,治汉阳县。天寳初,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寳厯初,废沔州为鄂州,地属江南西道。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宁中,废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至元中,升为汉阳府,属湖广行省。明初裁,后复置。

皇清因之。旧领县二,雍正七年,拨黄州府之黄陂、徳安府之孝感县来属。领县四:

汉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陵 西陵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三国   先属魏,后属吴。 江夏郡 鲁山

晋   荆州   江夏郡 沌阳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梁        江夏郡

梁安郡

西魏       魏安郡 江州

●川郡

北周       复。 州  甑山

隋        沔阳郡  汉阳 甑山唐   江南西道 汉阳郡  汉阳 汊川五代、周。      汉阳军。

宋   荆湖北路 汉阳军。  汉阳 汉川元。   湖广行中书省。 汉阳府: 汉阳 汉川明。   湖广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黄陂 孝感附考。按旧通志及明一统志》、《广舆记》,皆载汉阳即。

古沌阳,或以今府治在沌水之北,古何以称沌阳,遂疑沌阳别一地,不知古人称谓与今不同。《春秋谷梁鲁僖二十八年传》云「水北为阳沌,北为沌阳」,与此传合。然则古沌阳即今汉阳,奚疑。

汉阳府属县沿革

汉阳县

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汉因之初置沌阳县于临嶂山,属江夏郡,寻废入安陆南、北朝宋、齐俱为沌阳、滠阳二县。梁属梁安郡开皇末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汉阳,属沔阳郡汉阳县,属沔州,后废州,以县入鄂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废军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 明俱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汉川县。

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置江州。后周置甑山县,废江州。属沔州。析汉阳置汊川县,属鄂州。五代周属安州。初改义川县,后改曰汉川,属汉阳军。熙宁中,并入汉阳县。元佑初复置。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黄陂县。

西陵,属江夏郡。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后齐黄陂县,属南司州。后 州。黄陂县。南司州,武德中置,后改县,属黄州。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四十里孝感县。

安陆县地。南北朝刘宋改孝昌县。西魏置岳州、岳山郡。后周置澴岳郡。属安州。澴州,并置澴阳县,后复为孝昌。五代改为孝感县。宋 元俱仍旧洪武九年改为州,后复为县,属徳安。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二十九里黄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弦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汉曰西陵,属江夏郡。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曰弋阳,刘宋曰西阳,南齐曰齐安,隋开皇间改为黄州,又分蕲州为蕲春郡,大业间,改永安郡,唐复置黄州,属淮南道。宋初属淮南西路,南宋隶沿江制置副使司,元为黄州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曰:黄州府添置黄安县,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八,雍正七年拨黄陂入汉阳府。领州一、县七。

黄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蕲春 邾东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西阳三国   先属魏,后属吴。     蕲春

晋    豫   弋阳郡 西阳 蕲春 邾 西陵新蔡郡 蕲阳 永兴

南北朝宋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南齐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齐安郡 齐安 蕲水 浠水 南安

隋        黄 州 黄冈 黄陂 木兰。 麻城蕲春郡 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永安郡 罗田 新蔡 黄陂

唐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永安郡 黄梅 广济 蕲水 南司州

宋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沿江制置副使。     广济 蕲水 罗田 黄陂元。   河南江北行省 黄州路 黄冈 麻城 蕲春 蕲水广济。 黄梅 罗田  蕲州

黄陂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黄陂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附考楚宣王灭邾,徙邾君于黄,故黄州有邾城,《旧通志》封建条,载鲁僖公十二年,黄人不修楚贡,楚遂灭黄徙,邾君按鲁僖与楚宣相去数百年,灭黄与徙邾,自是两时两事,旧志颇混。 汉吴芮初封,邾称衡山王,其后北齐、北周置衡州于此,盖袭其号也。今之衡州,则以《禹贡》衡阳得名。

黄州府属州县沿革。

黄冈县附郭

西陵地。东汉西阳因之。南北朝南齐南安。北齐巴州。黄冈木兰省木兰。五代。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二里。蕲水县。

蕲春地,属江夏郡。蕲春地,属弋阳郡。南北朝宋浠水,梁析置蕲水蕲春又为浠水、蕲水蕲春,蕲水。武徳初改蕲水为兰溪县,天寳初复。宋 元俱仍旧蕲水县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罗田县。

蕲春地。三国因之。属弋阳郡。罗田,属蕲春郡。省入蕲水。复置。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麻城县。

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梁信安北齐西阳陈定州,北周改亭州。麻城,属永安郡。亭州。阳城后复为麻阳。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四里。

黄安县

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乡置,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蕲州

蕲春地、东汉蕲春国。三国吴改蕲春郡、晋蕲春县。东晋蕲阳、南北朝宋、齐俱属西阳郡。北齐置齐昌郡,后州改蕲州、隋蕲春郡、唐蕲州仍旧。景定初,移治龙矶改蕲州路初改蕲州府,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罗田五县。洪武十二年,罢蕲春,拨蕲水、罗田属黄州府,仍以蕲州领黄梅、广济并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附考《隋书地理志》云:「蕲春郡统县五。又庐江郡襄安县,梁曰蕲。又彭城郡有蕲县。今考庐江郡之襄安,两汉、晋、宋无,名蕲者,惟梁以蕲名彭城郡。蕲县,汉属沛郡,陈涉起此。蕲春郡在汉为蕲春侯国,今之蕲州也。

广济县。

蕲春地因之南北朝周广济因之宋 元 明俱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黄梅县。

蕲春地。置新蔡郡及永兴县。开皇初,改新蔡县,后改黄梅。黄梅后改南晋州黄梅嘉熙间 中州黄梅复。旧治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安陆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晋初因之。元康问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为南司、北新二州及梁宁郡之境,西魏改置温州,北周分置石城郡,兼置郢州。隋废温州,入安陆郡,废郢州入竟陵郡。唐复置郢州,治长寿,置温州,治京山。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寿县隶鄀州。寻复置郢州,以温鄀二州省入,后改富水郡。乾元初,复为郢州。宋为郢州富水郡,元为安陆府,隶河南行省。明洪武中,改为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嘉靖十年,以潜藩升承天府。

皇清仍改安陆府。领州二、县五:安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夏   荆州域

商   荆州域

周   荆州域

《春秋》  楚郊郢地。

战国  楚郢地      竟陵秦。   南郡地

汉        江夏郡 江陵 竟陵 安陆 云杜东汉       江夏郡 江陵 当阳 竟陵 云杜新市。

三国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当阳晋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长寿。 当阳竟陵郡 新市 霄城 新阳

南北朝宋 郢州  竟陵郡 长寿。 竟陵 新市 霄城南齐   郢州  竟陵郡 新阳 云杜

梁    北新州 梁宁郡 长寿。

南司州

西魏       温 州 角陵 富水 盘陂 建兴北周。       石城郡

隋        安陆郡 长寿。 京山 富水 沔阳竟陵郡  竟陵 当阳

唐        郢 州  长富。 京山 富水富水郡

五代            竟陵

宋   京西南路 郢 州  长寿。 京山 潜江 竟陵富水郡 荆门军。 长林 当阳

元    河南行省 安陆府。 长寿。 京山 潜江 竟陵荆门州。 长林 当阳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 京山承天府。   锺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竟陵 荆门州 当阳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安陆府。 锺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天门雍正年改。荆门州 当阳

附考元志云:郢城在安陆州,乃古之郊郢。按郊郢即《左传》所谓「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者是也,亦谓之郢中,宋玉所谓「客有歌于郢中」者是也。又三国志云魏黄初元年三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九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按魏主疆理南土,迄无成局。黄初,郢州之名,旧志不载,今亦从略。又按歴代所置郢州,不同刘宋,郢州治江夏辖郡者也。唐、宋郢州在今府治郡所辖者也。

安陆府属州县:沿革。

锺祥县 

云杜竟陵地,属江夏郡。东汉新市县地三国因之元康初,立长寿县,属竟陵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置梁宁郡,后周置石城郡。、隋废石城郡,以长寿县为竟陵郡。治、唐隶郢州。五代。 宋俱因之、元属安陆府、明初改安陆州,省长寿入,嘉靖十年升承天府置,今县为府治所。十八年,割荆门州马梁、望乡等乡益焉。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一里。京山县。

云杜安陆地,属江夏郡。东汉云杜、新市二县地。三国因之、晋云杜县地。南北朝南齐置新阳县,梁置北新州。西魏改角陵、富水二县,又置盘陀县。置京山县,隶安州安陆郡。武徳间,以京山、富水二县置温州,后州废,改属郢州。五代因之省富水入京山县、元京山县属安陆州。嘉靖十年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一。里潜江县。

江陵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 晋 唐 五代俱因之、宋乾道初,升白伏巡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三里。

沔阳州

为江夏、竟陵县地。东汉 三国俱因之云杜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梁置沔阳郡。西魏置建兴县。开皇初为复州。大业初改为沔阳州,又为沔阳县。仍为复州、沔阳县。五代晋改竟陵。初属竟陵郡,后并竟陵属复州。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属河南。洪武九年降为州,隶湖广。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六里。天门县。

荆州地。又郧子国。战国竟陵因之。属江夏郡。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齐置建安郡。西魏置日光川。为竟陵县。仍为竟陵,属复州。五代晋改「竟」为「景」。属复州。属沔阳府。属沔阳州。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皇清属安陆府。雍正四年改为天门县。编户二十四里。荆门州

荆州地临沮、当阳、编鄀四县地,俱属南郡。三国魏分临沮属襄阳府。仍编鄀地。南北朝宋、齐临沮编地,属南郡。为长林县。武徳中仍为长林县。贞元中析置荆门县。为荆门军,长林当阳自江陵来隶。为荆门州。初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五十九里。

当阳县。

荆州地,又权国。、汉当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吴改长陵县,后废。属南郡。南北朝后周置平州,领安逺、漳州二郡。开皇中,改王州,又改为昭丘,人改曰荆台,寻废为当阳。初置平州,又改玉州,寻为当阳,属江陵府。五代髙氏置荆门军。为当阳县,属荆门军。属荆门州。初属荆州府,改属荆门州。洪武十年省入荆门州。十三年复置,仍属川。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四里原编,户八里,新并四里。徳安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职方氏荆州泽薮曰:云梦即此地,春秋为郧子国。战国,楚地,秦属南郡。汉、晋俱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梁兼置南司州,寻废。西魏置安州,北周改为溳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郡。唐改安州,寻为安陆郡,乾元初,复为安州,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军,后唐改安逺军,宋因之,隶京西路。宣和初,升为徳安府,后徙治汉阳。元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寻改隶鄂州行省,后隶黄州路。至治中,改属中兴路。明洪武初,复为徳安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五。雍正七年,拨孝感县属汉阳府。领州一、县四:

徳安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周   云梦荆州泽。

《春秋》  隋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晋。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随

南北朝宋 郢州 安陆郡 安陆 应城 随 永阳司州      平靖 云梦

西魏       安 州 吉阳 《应安 孝昌北周       溳 州 安陆 吉阳 应阳隋        安陆郡 云梦 应山 随  孝昌唐   淮南道  安 州 安陆 云梦 应城 孝昌安陆郡 应山 礼山 吉阳 随州

随  澴州。 澴阳

五代       安逺军。 应城 孝感宋   荆湖北路 安逺军。 安陆 云梦 应城 应山,徳安府,随州。 随 孝感

元   荆湖北道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随。  孝感 应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应山 孝感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应山

附考。谨按:宋神宗初署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宣和元年,升安州为徳安府,以神宗潜藩故也。明廖道《南楚纪》云:徳安旧为郧子之国,亦一都㑹也,神宗潜邸于此,盖偶然耳。然漆沮兴周,芒、砀启汉,哲王既往,嘉名犹炫,盖存乎其人耳!

徳安府属州县沿革。

安陆县。

安陆县,属江夏郡。江夏郡治。南北朝安陆郡治。安陆县,省吉阳入焉。复置吉阳县。徳安府治。开寳中,吉阳县废。因之。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县省。八十三年复置。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附考《县志》云:「周夷王时属越章王执疵」。《史记》云:「楚熊渠封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渠擅封,信矣。其分地则《史记》未有明文,今亦不敢质言。

云梦县。

南郡地西陵、安陆二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于云梦古城置县隋、唐俱因之云梦镇省入安陆。元佑初复置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应城县。

唐虞蒲骚春秋郧子,近邑安陆县地南北朝南齐为应城县。西魏又置城阳郡。改应阳县。武徳初复为应城。五代。 宋 元俱因之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十二年仍复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随州

虞夏荆豫二州境春秋厉国战国随国地。属南阳郡。随县,属南阳郡。属义阳郡。南北朝齐随郡,梁置西陵郡。汉东郡。改置随州,天寳中改汉东郡,乾元初复为随州。乾徳五年置崇义军,开寳中改为崇信军,绍兴初复为随州。仍旧。洪武初改县,十三年复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应山县。

随县地。因之南北朝梁置永阳县,西魏置平靖县。为应山县,省平靖入焉。属安陆郡。武徳初,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后州废,省礼山,复为应山。属徳安府。属随州。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并隶徳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荆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时,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汉初,改临江郡,寻复三国,初归蜀、汉,后属吴晋,改新郡,寻复曰南郡,为荆州刺史治所。东晋为重镇。南北朝。宋、齐俱仍南郡,梁元帝都此。隋沿西魏为江陵总管府,又曰南郡。唐初复为荆州,天寳初改江陵府。上元初号南都。宋为荆湖北路治所。淳熙初,改荆南府,寻复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厯初改中兴路。明洪武初,改荆州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二,县十一。雍正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以兴山、巴东、长阳隶焉。今领州一、县八。

荆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国

《春秋》  郢都

渚宫

秦   南郡       郢 夷陵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临沮临江国:  夷道 华容 枝江

夷陵 髙成

东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华容 临沮枝江。 夷道 夷陵

三国  荆州  南 郡   江陵 公安 枝江 监利西陵。 夷道

晋   荆州        江陵 孱陵 江安 石首枝江 监利 松滋 夷道

夷陵 髙安

南北朝宋 荆州  南 郡   江陵 监利 松滋 枝江南齐            宜州 拓州 硖州 夷陵

夷道 宜昌

西魏   江陵总督府。

隋        南 郡  江陵 公安 监利 宜昌枝江 松滋 安兴 夷陵

夷道 《逺安》

唐    山南东道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枝江 石首南 都  监利 松滋 长宁。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五代   荆南  江陵府:  峡州南平

宋    荆湖北路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监利 松滋荆南府。  石首 建宁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元   荆湖北道 上路总管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中兴路。  松滋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附考按《宋书》云荆州刺史,汉治武陵。汉寿齐书云:「汉灵帝时,荆州刺史王睿治江陵,足正《宋书》之疏。又《宋书》云:「魏晋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阳,后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进襄阳,复还夏口。桓温治江陵,桓冲治上明王忱还江陵,此后遂治江陵。王忱以前不常厥治,要之所部,皆荆疆域,辽逺,不必南郡、江陵也。今荆州府太守所理,与古荆州异疆域,因之矣。 荆州缘荆山得名,或曰荆强也,警也,皆失之凿。

荆州府属州县沿革

江陵县附郭

春秋楚郢都郢县,属南郡。江陵属南郡。东汉 晋 南北朝隋俱仍旧省安兴入、宋江陵、元属中兴路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五里,附考。按史记,楚熊渠立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云:在今江陵,又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至春秋时,楚大城,陈、蔡不羮,踵熊渠而起也,亦僭矣。然左国载东迁后事,句亶无称焉。其后楚熊赀都郢郢,亦江陵也,句亶国除可知矣。《史记》又云熊渠畏厉王伐楚,亦去其王后为熊母康徐。广云即渠之长子。然则句亶非带砺,当与鄂越章并删。

公安县。

孱陵,属武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属汉公安。孱陵、江安属南平郡。南北朝宋因之,陈置荆州。公安,开皇𥘉省孱陵入。唐 五代俱仍旧公安军后为公安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石首县:

华容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石首,以山为名南北朝因之石首县,属荆州。五代因之。石首县。熙宁中,又置建寜县。石首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监利县。

华容地。东汉因之三国吴置监利县,又改华容县。、晋因之、南北朝宋监利,属巴陵郡、隋属沔州。、唐属复州。五代属江陵府。仍旧。属中兴路。属荆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松滋县:

唐虞鸠兹地郧地髙城县,属南郡。松滋县。南北朝宋因之,齐属河东郡。属南郡。属江陵府。宋 元俱仍旧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枝江县

楚迁罗国于此后,其地复为楚并战国秦破楚,将屈丐取丹阳于此、秦南郡地始置县,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故名晋 隋俱因之,属南郡。长宁枝。江后省长宁入。仍旧省入松滋,寻复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夷陵州

春秋楚地伐楚烧夷陵,即此。属南郡。三国魏置临江郡,蜀改宜都郡。吴改西陵县。太康改夷陵县。南北朝梁置宜州,魏改拓州,后周改硖州。夷陵郡改峡州因之改为路洪武初,置峡州府,九年复改夷陵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新编》五里宜都县。

夷道县,属南郡。三国蜀改置宜都郡。因之。南北朝刘宋析置宜昌县。宜昌县,属南郡。宜都置江州,又置东松州。贞观中州废,改属峡州。宋 元俱仍旧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半逺安县。

临沮地,属南郡、晋髙安县南北朝周改逺安、隋属夷陵郡、唐属峡州。五代宋 元俱仍旧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襄阳府。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榖、邓、樊、鄾、卢、罗、鄀之地,春秋属楚。秦为南郡南阳郡地,汉因之。东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县。三国。魏始置襄阳郡,治宜城,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晋亦为荆州治所。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梁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襄州。隋初郡废,州存立山南道行台,并总管府。炀帝时,州府并罢,复置襄阳郡,治襄阳县。唐初复置襄州,山南东道治此,复为襄阳郡。又为襄阳府,复为襄州。五代、梁、唐置忠义军。宋改襄州。宣和初,复为襄阳府。元改为襄阳路。明复为襄阳府。成化中置郧阳府,割郧县竹山、房县、上津隶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六。

襄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    荆豫二州域。

周   榖,邓樊、鄾、卢罗鄀地。

《春秋》  楚

秦   南郡

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临沮南阳郡 中庐 筑阳 武当。 舂陵

蔡阳 阴。 鄼。

东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中庐南阳郡  临沮 蔡阳 襄乡 阴。

鄼。 章陵 筑阳 武当。

三国魏  荆州  襄阳郡  襄阳 樊城 宜城 临沮中庐。 邔 山都 筑阳

武当。

晋    荆州  襄阳郡  宜城 中庐 临沮 邔襄阳 山都 邓城 鄾

筑阳 武当。

南北朝宋 雍州   襄阳公相。 襄阳 中庐 邔 宜城鄀。 上黄。

西魏  襄州        率道 义清 南漳。 阴城安养。 重阳 沮州 思安

昌州 南荆州

隋        襄阳郡  襄阳 安阳 率道 榖城义清。 南漳。 枣阳 光化

唐   山南东道 襄州襄阳郡 襄阳 临汉。 邓城 率道宜城。 义清 南漳。 榖城

光化 枣阳 武当。 均州五。代   山南东道 忠义军宋。    京西南路 襄阳府: 襄阳 邓城 宜城 南漳中庐。 榖城 枣阳 均州

武当。 光化 乾徳。

元    京湖北道 襄阳路: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榖城 光化 均州 武当。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榖城 光化 均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榖城 光化 均州

襄阳府属州、县沿革。

襄阳县附郭

樊城鄾邓地春秋属楚襄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襄阳郡。为襄阳、邓城二县。南北朝宋、齐俱为襄阳县。西魏改安养县置河南郡。后周废樊城、山都二县入焉。为襄阳、安养二县地。为襄阳、临汉二县。贞元中改。临汉复为邓城。五代忠义军为襄阳、邓城二县地。襄阳县。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宜城县。

豫地鄀国,又为鄢国。春秋属楚邔县,属南郡。惠帝三年更名宜城。东汉三国俱因之。宜城县,又为邔县。南北朝宋侨立略阳县,梁改率道县率道,天寳中改宜城。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附考。谨按:宜城,古鄀国,即楚之鄢都。楚昭王避吴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记六国表》载楚顷襄二十年,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陈,鄢仍旧名楚。是时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陈,以国都破,故走陈也。意昭王时暂徙鄢而后复归郢欤!罗泌《路史》亦云然,征诸《史记》益信。

南漳县:

春秋卢戎、秦南郡地临沮、中庐二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为中庐、山都、临沮三县地,属襄阳郡。又析为穰,属义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重阳县,北周置沮州,又改思安县。为南漳、义清二县地。唐 五代俱因之为南漳中。庐二县。绍兴中省中卢入焉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都枣阳县。

豫地春秋谢国地。为棘阳、蔡阳、舂陵三县地,属南阳郡。东汉分立襄鄊县。光武改舂陵为章陵。改安昌县。南北朝后魏置南荆州,齐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广昌。改枣阳县,属舂陵郡。开元中析置唐城县,属隋州。汉东郡。为枣阳军。改属襄阳路。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半榖城县。

春秋榖国地筑阳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为筑阳县,属顺阳郡。南北朝梁改义城郡。西魏改为酇城郡。开皇中,改榖城县。榖城县,置鄼州。后州废,又省阴城入焉。五代因之榖城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光化县。

豫地春秋亦榖国地阴鄼地,属南阳郡。、汉鄼侯国。鄼县,属顺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阴城县。为光化县,属汉东郡。属隋州,汉东郡。五代因之。改光化军,置乾徳县,后复为光化,寻复为乾徳。为光化县,属襄阳路。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均州

豫雍地春秋麇国地。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 东汉 三国俱因之武当县,属顺阳郡。南北朝后魏置武当郡。南齐属始平郡,又改齐兴郡,复改兴州。北周改豊州。为均阳,属淅阳郡。改均州,又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改武当军。至元中复为均州。均州,省武当县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郧阳府:

《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参翼,轸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曰钖穴」。战国属楚。秦置汉中郡。汉始置钖县隶焉。东汉置房陵、上庸、庸县属益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魏兴、新城、上庸三郡。晋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无上洛,馀悉因之。齐更置齐兴郡。西魏置光迁国。北周置迁州。隋为房陵郡。唐属均、房二州。宋属保康、武当二军。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分置为府,隶湖广布政使司。领县七。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领县六。郧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周   麇庸,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属汉中郡。

汉   益州地  汉中郡 房陵 上庸 钖。 西城东汉  益州地  汉中郡 钖。 上庸 房陵三国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钖。

晋   荆州   新城郡  房陵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齐        南新城郡 房陵

齐兴郡  上庸 房陵 安城魏兴郡 西城

西魏        光迁国

北周        迁 州

隋         房陵郡 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唐   山南东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郧县宋   京西南路  保康军。 郧乡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上津竹溪 郧西 保康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竹溪郧西。 保康

郧阳府属各县沿革。

郧县附郭

麇国地春秋钖穴锡县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郧县。又锡县。郧、鄊属淅阳郡因之,属均州。仍旧。属襄阳路。初隶襄阳府,后分置郧阳府,以郧县为附邑。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房县。

麇、庸二国地春秋房子国战国楚地。房陵县,属汉中郡。汉 东汉俱仍旧三国属新城郡。晋 南北朝俱因之光迁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属保康军属襄阳路房县。初属襄阳府,后改属郧阳。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统志》云: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地,此误也。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唐武后徙庐陵王于房州,地处僻逺,事同幽废,岂帝舜之所以待虞宾乎?考南阳府内乡县有丹水,有丹朱塜。《汉志》云: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此为近理。房县之为古房国,爵姓无考,不得以虞宾实之。

竹山县

庸国地战国楚地上庸地汉 东汉俱因之三国魏上庸郡地。因之南北朝梁安城县。魏置罗州。竹山。仍旧。武徳初析置武陵县,后省入。属保康军。属襄阳路。初属襄阳,后来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竹溪县。

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郧西县

成化十二年,割郧之武阳、上津之津阳置。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附考。谨按:西魏置上津县,明成化十二年置郧西县,顺治十三年省上津入郧西,其地在春秋时属晋,是谓晋阴。前汉地理志:𢎞农郡商县,注云:秦相,卫鞅邑。后汉州郡志京兆商县。注引帝王世纪云:契所封也,并是此地。然南宋绍兴间,金人求商州,乃割其半与之,而上津仍在,则旧上津特商之一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县。

𢎞治十一年,割房县之修文、宜阳二里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归州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䕫子国地。战国属楚,秦、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建平郡。晋、刘、宋俱因之。南齐属巴州,北周置秭归郡,治长宁县。隋初郡废,改县,属巴东郡。唐置归州,天寳初,改巴东郡。乾元初,复为归州。宋属荆湖北路。建炎中,属䕫州路。元至元中,升归州路,㝷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夷陵州。后复为归州,辖兴、巴二县,寻属荆州府。皇清因之。雍正六年,升为直隶州。领县四:直隶归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

《春秋》  䕫国。

战国  楚

秦   南郡       巫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东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三国       建平郡 秭归 巫 沙渠晋。        建平郡 秭归 佷山 兴山 巫夜郎

南北朝齐     巴 州 长宁。 佷山巫  信陵北周       秭归郡 归乡 乐乡清江

隋            秭归 长阳 睦州 巴东施州:

唐   山南东道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巴东郡 施州

宋   荆湖北路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巴东郡 施州

元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归州路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施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归州。 长阳 兴山 巴东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归。 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恩施归州属县沿革。

长阳县。

佷山县,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属宜都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长阳县,属南郡。开皇中置睦州,后州废。武徳初置巴山、盐水二县,后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州废,隶峡州。天寳初省巴山入焉。宋 元俱因之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改属归州。编户六里兴山县。

秭归地兴山县,属建平郡。武徳三年,析秭归复置兴山县,属归州。巴东郡五代宋俱因之属归州路。正统七年,并入归州。𢎞治二年复置,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巴东县

䕫子国战国属楚。巫县地,属南郡。因之。巫县,属建平郡。南北朝宋因之。梁置信陵郡,又为归乡、乐乡二县地。巴东县,属巴东郡。为归州巴东郡。宋 元俱因之巴东县。洪武九年属夷陵州,后仍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恩施县。

春秋巴国战国楚巫郡地属黔中郡。南郡地。三国吴为沙渠县,属建平郡。夜郎,属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庸州冶、清江县,寻改清江郡。州宁初改为施。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寳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因之、元属䕫、明洪武初置施州卫,属夔州府。二十三年改卫,置军民指挥使司,左、右中三所属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备。雍正六年,改恩施县编户三里。

湖广通志巻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