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二夏起禹丙子至桀甲午,凡十七王,十四世,四百三十九年。其桀之乙未两系于夏、商之代,纪数则属于商。夏后氏大禹《史记帝禹

姒姓,颛顼之孙、鲧之子,生于石纽,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四川。茂州汶川县西北地有石纽村。《元和志》,禹所生处。考唐书地理志》,茂州石泉县有石纽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祖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今以《蜀纪》、《元和志》为据。长于西羌,今洮、岷、松、茂,古为西羌。封夏伯,故曰伯禹,天下宗之,故曰大禹。

丙子元岁,王即位,国号夏。

王既为众所归,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以金徳王」。

都安邑今山西解州夏县北有安邑故城,禹所都。《帝王世纪》:禹先封阳翟,后都安邑。以建寅月为岁首,改载曰「岁」。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岁首建寅,得人之正,是谓人统以平旦为朔

朱子论语注: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然时以作事,岁月自当以人为纪,故孔子甞曰:「吾得夏时焉」,而又以告颜子也。

色尚黒。

牲用元戎事,乘骊马深黒色,朝燕服収,冕属,取敛髪之义。冠而黒衣。

封丹朱于唐即尧初所封,注见前。商均于虞今河南归徳府虞城县立贡法。

一夫受田五十亩,毎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建学。

国学曰学,大学为东序,在国中小学为西序,在西郊乡学曰校。

养老

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俱以飨礼体荐不食,爵盈不饮,立而不坐,以尊卑为献,数毕而止

作大夏乐

命皋陶为夏龠九成《淮南子》,夏后氏。其乐,夏龠九成 。龠,乐器也,昭成功也。《定车制:

初,黄帝作车少昊,加牛奚仲,任姓,黄帝之后封于薛,是为薛之始祖。薛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滕县。加马,王乃命仲为车正、建绥、读为「𬎼」,即干旄。斾,继旐曰:斾,旗尾也。以别尊卑等级。

以五声听治。

掲钟鼓、磬石音之噐、铎铃属鼗,与鼗同,小鼓也。五器于庭而铭于簨簴横曰簨,直曰簴,所以悬乐噐。曰:导寡人以道者挝鼓,喻以义者鼓钟,告以事者振铎语,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挥鼗,常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恐其留吾门也」。故甞一沐三握,日中不暇食,以礼有道之士焉。

絶㫖酒。

仪狄人名《战国䇿: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路,史以仪狄为帝女,非是。作酒,王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絶旨酒,㑹诸侯于涂山。在今江南鳯阳府懐逺县,山南有禹㑹村

承唐虞之盛,执玉帛者万国。

丁丑,二岁,皋陶薨。

王举、皋陶将授政而皋陶薨,封其后于英,今江南六安州英山县有古英氏城,《史记索隠皋陶之后封此,后改为蓼国。六。今六安州,古六国也。

举益为相。

戊寅,三岁考功。

己帽四岁,铸九鼎。

王复九州九牧,贡金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入山林川泽不逢不若,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庚辰五岁,巡狩。

王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君,王何为痛之?」王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寡人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王济江,注见前。黄龙负舟,舟人恐王神色不变,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龙何为者?」须臾,龙俯首低尾而逝。

癸未八岁,㑹诸侯于㑹与桧同今浙江绍兴府㑹稽县,以㑹稽,山名,在县东南,防风氏今浙江湖州府武康县,古防风氏国,后至,戮之。

王崩,葬㑹稽。大禹陵在㑹稽山。

王㑹诸侯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计也王敏给克齐,其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不寳尺璧而贵寸,阴闻善言则拜,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为有秉徳之士存焉。是时天下殷盛,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载之储,政令流行,百姓亲睦,王年十四而始,用九十三而践位,百岁而崩,在位八年,既崩,益避王之子于箕山在今河南河南府登封县之阴,天下不归益而归,王之子启,乃即天子位后启。

禹娶涂山氏,《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当涂。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也。 当涂故城,在今鳯阳府懐逺县。生启荒度,土功过门,弗入涂山氏,能明训教,启化其徳,卒成令名。见《列女传》。

甲申元岁,诸侯奉嗣子即位,金氏履祥曰:三代以来,嗣君皆逾年,而穪元与尧、舜、禹之间不同,故胡氏大纪于启甲申书元,今从之乙酉。二岁,伯益归政就国。

后益薨,王岁以牺牲祀之丙戌,三岁,大享于钧台在今河南开封府禹州大陵道之西,俗曰台陂,亦曰启筮亭地。 《 记》: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即此

王既即位,诸侯㑹同,乃即钧台而大享焉,伐有扈。今陜西西安府鄠县夏扈国。

有扈氏不服,王伐之,召六卿而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地,人之正道,天用𠞰絶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大战于甘,今鄠县西南有甘亭启誓师处,亦曰甘泽。遂灭有扈。

壬辰九岁《序》:九辩九歌朱子《楚辞集注》:「《九辩》、《九歌》皆禹乐」。禹象》功作乐,曰《九辩》、《九歌》。王敬承禹功,乃序其乐而歌之。

王崩,子太康立。

王继世而有天下,持禹之功不替,徳教施于四海,在位九年而崩,年九十一。

后,《太康》

癸巳元岁

王尸位以逸豫,灭厥徳,黎民咸贰,夏政始衰辛亥。十有九歳,王畋于洛表洛水注见前。羿距王于河洛在河南,羿距于河北,王居阳夏今河南陈州府太康县

王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蔡沈书传》,穷国名羿,穷国君之名,因民弗忍,距于河王,不得入国,遂筑阳夏之城而居焉太康县,阳夏故城。路史,夏太康所筑

五子作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洛水入河之处。乃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子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㓕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絶祀。其五曰:呜呼!曷归余懐之悲,万姓仇于予将畴,依鬰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徳虽悔,可追辛酉」。二十有九岁,王崩于阳夏,弟仲康立。

王在位十九岁,失政,十岁而崩。

后仲康罔

五子之一

壬戌元岁,命𦙍侯,𦙍,国名路,史以为利之𦙍。山地在今四川保宁府广元县。掌六师。秋九月朔,辰弗集于房。

刘氏炫曰:房,所舍之次也。集,㑹也。㑹,合也。不合,则日蚀,可知癸亥。二岁,命𦙍侯征羲、和。

侯告于众曰:「羲和颠覆,厥徳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众士,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余钦承天子威命」。

林氏之竒曰:仲康即位之始,即能用𦙍侯掌六师以收兵权。羲、和之罪,虽曰沈乱于酒,然党于羿同恶相济,𦙍侯承王命征之,以剪羿之羽翼,故终仲康之世,羿不得以逞。

甲子三岁,羿灭伯封。

伯封后,䕫之子也。羿灭之䕫,是以不祀。金氏,履祥曰:《左传》所载伯封事似失之诬,不具録。据路史》,禹命伯,封叔作衍厯。是伯封夏之天官,仲康征羲、和而夷羿灭,伯封直与王室争诸侯耳。

甲戌十有三岁,王崩,子相立后相。

乙亥,元岁,徙都商邱。今河南归徳府商邱县王为羿所逼,迁于商邱,依斟灌,今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东北有斟灌城。应劭曰:古斟灌禹后。斟寻氏。今山东莱州府潍县东有斟亭。应劭曰:古斟寻禹后。

《征畎夷》九夷之一

辛巳七岁,畎夷来宾。

自太康失政,四夷背叛,及王即位,始征畎夷,七岁然后来宾。

壬午八岁,寒国名,今山东莱州府潍县东有寒亭,古寒国。寒君之子。杀羿、羿,自锄,今河南卫辉府滑县有锄城,羿初居于此。迁于穷石,左传注:河南有穷谷,羿所迁也。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髠、尨围四人,皆羿之臣也。而用伯明氏寒国之君。之谗子寒浞使为已相。浞行媚于内,施贿于外愚,弄其民而虞同娯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逄音尨路史作「龎门」。杀而烹之。

壬寅,二十有八岁,寒浞使其子浇弑王于帝邱注见前。,王后缗归于有仍。路史,仍太昊后即任也,地在今山东兖州府济宁州。臣靡奔有鬲氏。今山东济南府徳州北有鬲县故城,古鬲国。

浞因羿室生浇即奡及豷使浇用师灭斟灌,斟寻遂弑王王。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遗臣靡奔有鬲,浞乃处浇于过今莱州掖县北有过乡。《括地志》,寒浞处浇于此,处豷于戈《左传》注:「戈在郑、宋之间」。孔頴达曰:「《传》所云郑、宋之隙地戈嵒锡是也」。

《后,少康》:

癸帽元岁,相后缗生少康于有仍。金氏履祥曰:癸卯,以后皇极经世缺,四十年不书。胡氏大纪即以少康所生之年为元岁,葢少康既生,则夏统不絶,今从之。

甲子二十有二岁,少康自有仍奔虞注见前,少康为仍牧正,惎毒也浇能戒备也之浇,使椒浇臣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虞君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今虞城县东南有纶城。《括地志》:夏少康邑。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徳而兆其谋,以収夏众,抚其官职。

壬午四十岁,靡诛寒浞立王王,诛浇及豷靡。自有鬲氏,收二国灌寻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使女艾少康臣路史女作汝,谍候也,浇使季杼少康子,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胡氏宏曰:「少康靡鬲受困厄而不渝,滨死亡而不怠,兢兢业业,经营四十年,然后克殄无凶,不失旧物。故唐臣虞世南论歴代中兴之主,以少康为冠。

方夷亦九夷之一来宾

夷人久畔,王既立,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癸帽六十有一岁,封庶子无余于越是为于越之祖,禹葬㑹稽太康,而后岁弗及祀,王乃封其少子于越,号曰无余,从民所居,居于秦馀今㑹稽县东有侯城,《水经注:越无余初居于此。春秋奉禹祀。

王崩,子杼立。

王生长艰危,备尝险阻,卒成再造之功,为中兴之主,年四十而复国,在位实二十二岁。

后杼《史记》作「予路」,史作「伯杼」,《前编》作「季杼」

甲辰元岁

戊申,五岁,征东海,伐三寿,路史以为即平寿。今莱州府潍县有平寿故城,庚申十有七岁,王崩,子槐立。

王佐、少康勘定寒氏之乱,帅禹之道,故夏后氏报焉。宗其有徳也

后槐《帝王世纪》作「芬」

辛酉元岁。

丙戌二十有六岁,王崩,子芒立,后芒。《史记》芒,一名和。

丁亥元岁,以元圭宾于河,乃东狩于海甲辰十有八岁,王崩,子泄立。

后泄,《路史》作「泄」,是为世宗

乙巳元岁,加六夷爵命。

畎夷、白夷、赤夷、元夷、风夷、阳夷六属来王」。于是始加爵命。

庚申十有六岁,王崩,子不降,立后不降。《世纪》作「帝降」。

辛酉元岁。

丙寅六岁,伐九苑。戎名。

己未五十有九岁,王崩,弟扃立后扄路史,或曰髙阳

庚申元岁

庚辰二十有一岁,王崩,子厪立后厪。世纪》:一名顿

辛巳元岁。

辛丑二十有一岁,王崩不降之子,孔甲立后孔甲。

壬寅元岁

甲辰,三岁,以刘累陶,唐氏之后生而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为御龙氏。时天降二龙,雌雄各一,王不能食音嗣。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左传》:飂叔安裔子曰董,父能扰畜龙以服事,舜、舜赐之,姓曰董氏为豢龙,能饮食之。王嘉累赐氏曰「御龙龙一」,雌死,潜醢以食王。既而王使求之,累惧奔鲁今河南汝州鲁山县

采首山注见前、鐡铸剑陶𢎞景古今録》作八岁,今依前编辑戊辰二十有七岁,商汤生。

契封于商,十二传而至主癸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㝠㝠生振,振生㣲㣲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履,是为成汤《帝王世纪》:「主癸之妃,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汤」。

壬申三十有一岁,王崩,子皋立。

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乱,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诸侯化之,夏政日衰。

后皋

癸酉元岁

癸未十有一岁,王崩,子发立后发路史作敬发,亦曰发惠

甲申元岁

壬寅十有九岁,王崩,子癸立是为桀后癸

癸帽元岁。

王淫虐有殊,力能伸钩索鐡,生裂,兕虎,负恃其勇,不务徳而武伤百姓有赵梁者,教为无道,劝以贪狠,百姓弗堪。

甲子二十有二岁,公刘《路史》:公刘去后稷,葢十馀世迁于豳今陜西邠州三水县有豳城,公刘所居

初,舜封后稷于合,注见前。子孙实世稷官服。事虞、夏,《传》至不窋。《史记》以不窋为后稷之子。谯周引《国语》辩之,以为不合事情。张守节、罗泌等亦言其非辞,繁不具载。值夏道衰去,稷弗务用,失其官,窜于戎狄之间,程大昌曰:庆州有不窋城。 庆州,今甘肃庆阳府是。再世至公刘,不窋生鞠鞠,生公刘。乃徙于豳,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乙亥三十有三岁,伐蒙山,有施氏进妺喜,韦昭国语注有施喜姓,国妹,其女也。自孔甲之后,王室徳政日衰,诸侯或不朝王伐䝉。

山有施氏,有施氏,进女妹喜,王嬖之,所言皆听。妹喜好,闻裂缯声。王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为琼室、象廊、瑶台、玉床,行淫纵乐,政事怠废。又为肉山脯林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以为戏剧。

丁丑三十有五岁,商汤嗣为诸侯,始居亳。周书》:立政三亳。皇甫谧曰:䝉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榖熟为南亳汤初所都,偃师为西亳汤后所都,盘庾徙此。 北亳,今归徳府商邱县之薄县故城,是南亳,今商邱县之南,亳城是西亳,今河南府之亳城是」。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邱,汤居亳。孔頴逹曰: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馀未详闻。汤始居亳。即南亳

戊寅三十有六岁,商汤征葛,今归徳府宁陵县有葛乡,夏葛伯国汤为方伯,得専征伐。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书序》:「汤征葛伯」作「汤征」,今其篇亡。

己帽三十有七岁,商汤进伊尹,伊尹名摰,皇甫谧曰:力收之后,生于空桑尹。今开封府杞县西有空桑城。《寰宇记》:「伊 生于此」。,耕于有莘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北有莘城,古莘国之野,汤三使往聘之,尹乃就汤。汤荐尹于王。自亳凡五适夏,告以尧、舜之道,王终不听。

壬午四十岁,伊尹复归亳。

王与群臣俱沈湎于酒,群臣相持而歌曰:「盍归于薄,即亳。薄亦大兮」。伊尹闻之,进,告于王曰:「天命之亡有日矣!」王哑然笑曰:「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耳!」于是伊尹接履而趋,复归于亳。《书》序: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金氏。履祥曰:《孟子》伊尹五就、汤、桀之说,或本此书,惜其篇亡,不可考矣。

苏氏辙曰:伊尹以处士从汤,及其适夏,汤与知之。其君臣之心,以为伐桀以济斯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乱,虽使夏不亡,啇不兴,无恨也,及其不可复辅,于是舍而归商耳。其后文王事纣,亦为之三公,至将囚而杀之,然后弃之而西。葢汤之于桀、文王之于纣,其不欲遽取之者如此,此所以为汤文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与!

甲申四十有二岁,囚商汤于夏台即钓台,既而释之。汤出见人张网四面,汤解其三面,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惟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徳及禽兽归之者四十馀国,王疾其大得诸侯和也」。召之,囚于夏台,已而得释。

壬辰五十岁,㑹诸侯于有仍氏注见前有缗氏,今山东兖州府金乡县有东缗故城,夏有缗国。叛,攻克之。

王肆其侈心,为有仍之㑹。有缗氏见王汰侈弗善也,引师先归。王怒,率诸侯攻克之,愈自矜肆,诸侯韦氏今卫辉府滑县有韦城废县,古豕韦氏国,彭姓。顾氏今曹州府范县,有古顾城,夏顾国、昆吾氏今直隶大名府,开州有昆吾故城,夏昆吾国与顾国俱已姓。助王之恶以虐其民。

癸巳五十有一岁,太史令终古奔商王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朝,终古执图法泣谏,不听,遂奔商。

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谏者曰:「泄天气,发地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王杀之,耆老或谏王,又杀之,王见籙书云:「亡夏者桀」。于是大诛豪杰大费即伯益之后,曰费昌,徙族以归于汤甲午,五十有二岁,杀諌臣关龙逢音尨

王不道愈甚,闗龙逄进諌曰:「古之人君,爱民节用,享国之日长。今王用财,若无穷杀,人若弗胜,亡无日矣,盍少悛乎?」不听,龙逄立而不去,王怒,遂杀之。

两日鬬,五星错行,泰山崩,伊、洛竭。伊水出陜州卢氏县熊耳山至河南府偃师县入洛。洛水注见前。

乙未五十有三岁,汤伐昆吾,遂攻鸣条,今山西解州安邑县有鸣条冈。王师败,王奔南巢。今江南卢州府巢县有桀王城,桀奔此。夏亡。

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相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誓师攻鸣条,书序:伊尹相汤伐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师败绩,王奔南巢,因放焉。书传:王出太行,渉河奔南,巢汤纵而不迫,故称放。后三年,卒于亭山。《淮南子》作「歴山,即今江南和州,歴阳山。王灭徳任威,弃义听谗,诸侯危其位,大夫隠其道,举事戾于天发,令逆其时,遂至于亡。自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合计共四百三十有九年,邵子《经世书》:夏起自禹丁巳,葢统摄政之年而纪之也。系夏亡于桀之甲午,葢以乙未岁为汤革命之年也。今自禹丙子即位至桀,乙未奔南巢,总而计之,其乙未岁两系于夏商之代、商起汤乙未,至纣戊寅,凡二十八王,十六世六百四十四年。其纣之己卯,两系于商、周之代,纪数则属于周商王成汤。

子姓名履,一曰天乙,契之十三世孙,系见前。以有武徳,亦曰武王」。诗、商颂,武王载斾。史记》:汤号曰武王。

乙未,十有八祀即夏桀五十三年。春三月,王即位于亳,国号商王,归自克夏,诸侯咸推王为天子王,再拜而让者三,乃即位于亳《帝王世纪》:「汤归于亳,再拜而从诸侯之位,曰:「天下惟有道者宜处之」。三让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以水德王。

金氏履祥曰:古史不载汤改元,刘道原载之,非其实也。汤之元已立于桀之三十六岁,又可改乎!都亳。《史记正义》: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

改建丑月为岁,首岁曰祀,十二月建丑,得地之正,是为地统,以鸡鸣为朔。色尚白。

牲用白牡,戎事乘翰白马,朝燕服冔音许取覆饰之义,冠而缟衣。

《大诰》诸侯《书》序汤既黜夏命作《汤诰》

诸侯来朝,乃作诰,与天下更始,以伊尹仲虺即莱朱奚仲之后为相,伊尹为左相,仲虺为右相。虺因王放,桀有惭,徳乃作诰以释之《书序》:汤归自夏,至于大垧。仲虺作《诰传》。大垧,地名

立禹后及古圣贤之裔,封孤竹今直隶永平府,古孤竹国神农之后。《史记》:索隠孤竹君商汤所封。应劭曰:姓墨胎氏。等国有差。

告群臣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榖,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禹之后,封杞,后为东楼公,周再封稷之后,公刘居豳皋陶之后,咎单为司空。伯益之后,费昌亦为诸侯。奚仲之后,仲虺为相。

制爵禄

制爵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皆五十里,不能五十里,曰附庸,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亦五等。天子之三公视诸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制禄。凡国之君皆十卿、禄,卿四大夫禄次国三大夫,小国倍,下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视上农夫。庶人在官者府史,胥徒之属。其禄视农夫上食九人,次食八人、中食七人,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之次为差。

金氏履祥曰:《王制》与《周礼》不同,旧说以为殷礼,故依胡氏《采録》以见《成汤纪》纲天下之大规。立助法。

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尽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故曰「助」。

建学

国学曰学,大学为右学,在西郊小学为左学。在国中乡学曰序。

养老

养国老于右学,飬庶老于左学,俱以食礼。有饭有淆,设酒而不饮,以饭为主。

制官刑

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歌常舞若巫觋然。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过而无度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逺耆徳,比顽童,时谓乱风悖礼曰乱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䝉士」。

始作囿。

取禽兽以奉宗庙。

作器用之铭。

诸器用皆作铭,以自警戒。其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大濩乐》

命伊尹作乐曰《大濩》《吕氏春秋》:汤放桀,黔首安宁。乃命伊尹作为《大濩》。丙申。十有九祀,大旱。

祀,弃以配稷。

旧以农炎帝子柱,配稷。至是大旱,易以弃配戊戌,二十有一祀,铸金币。

伊尹言于王发庄山,「盐鐡论」作「严山」。考汉书,蜀严道有铜山,后汉避讳,改「庄」为「严」。此庄山葢即严道之铜山也。之金铸币以赈民。

辛丑二十有四祀,祷于桑林。地名,吕氏春秋:周封汤后于宋以奉桑林。据此,桑林当在宋地。

大旱七年,王祷于桑林之野,祝曰:「毋以予一人之不敏伤民之命,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䜛夫昌与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胡宏《大纪》:汤祷桑林而雨,天下欢洽,遂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濩》,前编载之。考《左传》宋公享晋侯于楚邱,请以《桑林注》、《桑林》殷天子乐》,孔頴逹《疏》曰:汤乐《大濩》,其曰《桑林》,先儒无说,唯《皇甫谥云殷乐一名《桑林》,然亦无文可凭。今依孔《疏》,大《纪》之说不取。

丁未三十祀,王崩,葬汾阴,成汤陵在今山西蒲州府荣河县。《文献通考》:宋太祖初给守陵户。庙号烈祖孙太甲立。

王天锡智勇,用集大命,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旁求俊彦,子惠困穷,克寛克仁,兆民允怀,立十八祀而革夏正,践天子位十三祀而崩,年百岁,子太丁早卒,外丙二年言止二岁,仲壬四年止四岁,伊尹奉太丁之子,太甲即位。考孟子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史记》以为即位二年、四年而崩,赵岐、孟子注并同。程子则谓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二岁,仲壬四岁,惟太甲差长,故立之。《大纪亦言成汤必不舍孙而立子,且经世书亦无外丙仲,壬名世辨之尤详。今以程子为据,不从《史记》。

王太甲

戊申,元祀伊尹,奉王见于祖。书序: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凡三篇,其二亡。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祇见厥祖,百官总已以听冡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徳以训于王。

王居于桐宫《书传》:枬汤葬地。《元和志》:闻喜县桐乡故城在县西南,旧以为伊尹放太甲之所。今考其地,与荣河、汤陵近。

王习与性成欲败,度纵败礼,㒺念闻伊尹之戒。伊尹乃营桐宫而居之,曰:「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己酉二祀,王在桐宫。

庚戌三祀,伊尹奉王归于亳,王居桐。三年,处仁迁义伊尹,以冕服奉王归亳,复政于王。书疏太甲自初立至放而归,伊尹毎进言,以戒史叙其事,作太甲三篇。

以伊尹为保衡,书疏,汤时伊尹为阿衡,至太甲改为保衡,言为天下所取,安所取平也。伊尹告归。

伊尹既复政,将告归,又陈戒于王,作戒有一徳。王益修厥徳,诸侯咸服,百姓以宁。

庚辰三十有三祀。王崩,庙号太宗,子沃丁立。商代祖有功而宗有徳王,克终汤业,故号曰太宗王沃丁。

辛巳元祀。

戊子八祀,保衡伊尹,薨。

王亲吊,临祀以太牢,以三公礼葬之于亳。《皇览》:伊尹冡在已氏。平利乡曹已氏故城,在今山东曹州府 县,县东南有伊尹墓。

以咎单为相。

咎单训伊尹之事,作书以告于王篇名沃丁,今亡己酉。二十有九祀,王崩,弟太庚立。

王太庚

啇世兄终弟及者,自太庚始庚戌元祀。

甲戌二十有五祀。王崩,子小甲立王小甲。

乙亥元祀

辛帽十有七祀。王崩,弟雍已立王雍已。

壬辰元祀

王居位不能纲纪庶政,号令不行,诸侯或不朝,商道始衰。

癸帽十有二祀。王崩,弟太戊立王太戊。

小甲之弟,太庚之子。

甲辰元祀,以伊陟、臣扈为相,巫咸佐之。巫咸,臣姓名。天文家,谓殷宣夜之法,巫咸为之。

陟,尹之子也,与扈及咸辅王大修成汤之政,商道复兴桑谷共生于朝。书序:伊陟赞于巫咸作咸,又四篇,今亡。

时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书传:祥妖怪,二木共生不恭之罚。一暮,大拱王惧,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徳,王其修徳!」王从之,三日而祥桑枯死。

丙午三祀诸侯毕朝。

王修先王之政,明飬老之礼,早朝晏退,问疾,吊丧三年,逺方慕义,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

戊午七十有五祀,王崩,葬河北,中宗陵在今河南彰徳府内黄县,宋开寳间树碑。庙号中宗,子仲丁立。

王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惧不敢荒宁。成、汤之后,至王而中兴焉。

王仲丁

巳未元祀

甲子六祀,迁都于嚣《史记》作「隞」,即敖山,在今开封府荥泽县西北。《水经注》: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辛未。十有三祀,王崩,国内乱,弟外壬立。

王外壬

壬申元祀

丙戌十有五祀。王崩,弟河亶甲立王河亶甲。

丁亥,元祀徙都于相,今彰徳府内黄县南有殷城。括地志:河亶甲所都。嚣有河决之患,故迁相商复衰。

乙未九祀王崩,子祖乙立。

王祖乙

丙申,元祀徙都耿。今山西蒲州府河津县有耿城。水经注:商祖乙徙此。时相又有河决之患,爰自相而迁于耿甲辰,九祀耿圮,徙邢。今直𨽻顺徳府邢台县。通典:商祖乙迁邢即此。耿复为水所圮,乃徙邢而都焉。书序仲丁迁嚣」作「仲丁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圯于耿」作「祖乙」,今其篇皆亡。

以巫贤为相。

贤,咸之于也,为相任职诸侯宾服,天下大和乙帽。十有九祀。王崩,子祖辛立。

王祖辛

甲寅元祀

庚午十有六祀。王崩,弟沃甲立王沃甲。

辛未元祀

乙未二十有五:祀王崩,国乱祖辛之子祖丁立王祖丁。

丙申元祀

丁帽三十有二,祀王崩,沃甲之子南庚立,王南庚。

戊辰元祀

壬辰二十有五祀。王崩,祖丁之子阳甲立王阳甲。

癸巳元祀诸侯不朝。

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诸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己亥七祀,王崩,弟盘庚立。

王盘庚

庚子,元祀,迁都于殷即西亳,今偃师,改国号曰殷。时都河北已久,宫室奢侈,民居垫隘,水泉舄卤,不可以行政,化王欲徙成汤之故都,臣民安土重迁,咸相咨怨。王乃作书告谕书序:「盘庚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渡河而南,复居于亳,改国号曰殷故曰亳殷遵汤之徳,行汤之政,商道复兴,诸侯来朝。

丁帽二十有八祀。王崩,弟小辛立王小辛。

戊辰元祀

殷道复衰。

戊子二十有一祀,王崩,弟小乙立王小乙。

己丑元祀

甲寅二十有六祀,豳亶父迁于岐,岐山在今陜西鳯翔府岐山县东北。颜师古曰:其山两岐,故名。改国曰周。今岐山县有周原,帝王世纪》周之名以此。

亶父号古公,继公刘居豳世本公刘庆节,皇仆差弗。伪揄公,非辟方。高园侯牟,亚园,云都组绀诸盩亶父阙。考史记》,庆节以下较世本名或不同,世有 漏,今故不采。能修世业,狄人侵之,乃迁岐山之下,民从之者如市,改号其国曰「周」。后汉书郡国志》:美阳有周城。美阳故城在今鳯翔府岐山县。

丙辰二十有八祀。王崩,子武丁立。

王武丁

丁巳,元祀王宅忧,以甘盘为相王,旧学于甘盘,至是践位,以甘盘为相,亮阴皆同庵。三年不言,百官总已以听于冡宰。

己未三祀,得傅说为相。

王既免丧,犹不言。群臣咸諌王,于是思建、良辅,夜梦得圣人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乃使百工图其像,求之野。时说为胥靡筑于傅严,《史记》作「险」,今山西解州平陆县有圣人窟说版筑处。得之见王,王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爰立为相,以傅岩姓之,号曰「傅说」。作《说命》三篇。

命说总百官咨学于说。

王曰:「来,汝说尔,惟训于朕志」。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戊子三十有二,祀肜音融。祭之明日又祭曰肜。有雉雊于鼎,肜祭祢庙,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王惧祖已奚仲之后曰:「王勿忧先修政事。乃作书以训于王曰髙宗肜日。王修政行徳,天下咸驩。

《伐鬼方》朱子《诗经集传》:《商颂》「殷武祀高宗之乐」。《易》曰:「髙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葢谓此与 考《鬼方》、《后汉书》、《通典》、《通考》皆以为西戎王应麟曰:「《大戴礼》、《帝系篇》,陆证终娶鬼方氏,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芉姓。楚,其后也,可以朱子《集传》之说,今依之

鬼方恃固而扰诸,夏王伐之,三年乃克。自是内外无患,殷道复兴。

乙帽五十有九祀。王崩,葬西华,殷髙宗陵在今陈州府西华县,宋太祖初给守陵戸。庙号高宗子。祖庚立。

王为王子时,父小乙欲其知民疾苦,使居民间,与小民出入同事。故于稼穑艰难,备尝知之。及即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遂成中兴之业。王祖庚。

丙辰元祀

壬戌七祀,王崩,弟祖甲立。

王祖甲

初,高宗欲废祖庚而立王,王以为不义而逃去。及祖庚崩,国人卒立之。

癸亥元祀

庚寅二十有八祀。周古公亶父薨,子季歴嗣。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一名虞仲。少曰:季歴季歴娶太任。挚,国之仲女,任姓路,史挚祖已封,今蔡州之平舆有挚亭。 平舆故城,在今河南汝宁府汝阳县。端一诚庄,惟徳之行生子,昌有圣瑞」。史记正义引赤雀衔丹书,止于昌户为圣瑞。今不取。古公欲传国以及之,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仲雍知指,乃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即勾呉地界楚、越,故曰荆蛮。㫁发文身,以让季歴。至是,古公薨,季歴嗣。是为公季。

乙未三十有三祀,王崩,子廪辛立,王在田间久。故即位之后,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史记》:祖甲淫乱,殷后衰,与尚书无逸异。孔《传》以祖甲为太甲,与蔡《传》异

王廪辛

丙申元祀

辛丑六祀。王崩,弟庚丁立。

王庚丁

壬寅元祀

壬戌二十有一祀。王崩,子武乙立,王武乙。

癸亥元祀

甲子二祀,迁都河北,即朝歌帝王世纪》:武乙徙朝歌故城在今卫辉府淇县丙寅。四祀王畋于河、渭。震死,子太丁立。

王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代之行也。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

王太丁

丁帽元祀

己巳三祀王崩,子帝乙立。

王帝乙

庚午元祀,命周公季歴为牧师,加九命作伯,季歴笃行于义。诸侯顺之尝伐西落、鬼戎诸戎皆西羌之种,至是又伐余无,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王嘉其功,锡之圭瓒,秬鬯加九,命为侯伯。

丙子七祀。周公季歴薨,世子昌嗣为西伯是为周文王。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幼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孤竹注见前。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譲国不受。闻西伯善养,老往归之泰颠。闳夭散宜生书传》:泰闳散皆氏颠夭,宜生皆名、鬻子颛顼之裔名熊、辛甲殷臣亦皆归焉。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之。吏曰:「此无主矣」。西伯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吾固其主矣」。以棺衾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泽及枯骨,况于人乎!」

壬辰二十有三祀。西伯昌生子发,西伯娶有莘氏圣女曰太姒今陜西同州府合阳县有莘里,古莘国《寰宇记》,「武王母太姒,即此国女孙。伊尹耕处别为一。莘非合阳渭涘之莘。西伯治外,太姒治内德,政流布风化。大兴太姒有十子,长伯邑,考蚤卒,次发性慈和有圣德,西伯以为世子。次旦,仁圣多材艺,西伯任以政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𣆀、季载皆太姒子丙午,三十有七祀。王崩,子卒立是为纣

王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立少子辛辛母,正后立为嗣。

王受辛

丁未元祀

王资辩㨗,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性汰侈,好酒色,始为象箸、箕子,王诸父封箕子爵也,今山西辽州榆社县有箕城。叹曰:「今为象箸,必为玉杯,玉杯、象箸必将食,熊蹯豹胎,他又将称是,王求足欲天下殆哉!」

甲寅八祀,伐有苏路史已姓国寰宇记:古苏城在济源西北。获妲己王,伐有苏氏,得其美女。妲己嬖之,惟其言是听,使师涓一作「师延」作朝歌北鄙之音,北里之舞,靡靡之乐,造鹿台广三里,高千尺。遗址在今卫辉府淇县。为琼室玉门,厚赋敛,以实鹿台之财,盈钜桥仓名,在今直𨽻广平府曲周县东北。之粟,大聚乐戏于沙邱,台名,在今直𨽻顺徳府平乡县东北。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而相逐,其间宫中九市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诸侯有叛者,妲己以为法,轻威不立,王乃为铜柱以膏涂之,加于爇炭之上,使有罪者縁焉,辄堕炭中,王与妲己相为笑乐,名曰「炮烙之刑」。

丁巳十有一祀,囚西伯于羑音酉里。今河南彰徳府汤阴县有牖城。《魏书地形志即羑里字,音相,近古通用。

王以西伯昌九侯一作「鬼侯」。《史记注》:邺县有九侯城城,在今彰徳府涉县、鄂侯一作「邘」,《后汉书郡国志》,河内怀有邘城城,在今河南怀庆河内县。为三公、九侯。有女纳于王女,不喜淫,王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并脯鄂侯。王又剖孕妇,视其胎斫朝渉之胫,视其髓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今西安府鄠县,夏为「扈」,「殷」为「崇」知之,以告王,且曰:「西伯将叛。王怒,囚西伯于羑里。西伯曰:「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乃演《易》作六十四卦,《彖》辞。

己未十有三祀,释西伯,赐弓矢鈇钺,使専征伐,西伯之臣日夜忧惧,谋救其君,竭国中珍寳良马,因嬖臣费仲费昌之后以献,诸侯,亦为西伯请王,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沮洛之西,今陜西延安府、宜州诸县界,非伊、洛也请除炮烙之刑,许之,赐弓矢鈇钺,使専征伐。

庚申十有四祀虞今山西解州平陆县有虞城,殷虞国舜之后,是为西虞,芮今解州芮城县有芮故城、殷芮国。质成于周。

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与朝周入其境,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以其所争为闲田今平陆县有闲原,俗呼让畔城,天下闻而归之者四十馀国辛酉,十有五祀。西伯得吕尚于渭阳渭水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同穴山,至华阴县入河水北曰阳

尚,四岳之裔也。西伯将出猎,卜之曰:「非龙,非彲非熊,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西伯猎果,遇尚于渭水之阳,时年已七十馀,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乆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武王尊为师尚父。

壬戌十有六祀,西伯伐密须。今甘肃平凉府灵台县有阴密故城,殷密须国初,西伯问太公孰可伐?」太公曰:「密须」。管叔曰:「其君强明,伐之不可」。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遂自阮国名,在平凉府、泾州。徂共阮之邑,今泾州共池是,而及密须密,须人自縳其君而来归。

乙丑,十有九祀。西伯伐崇注见前。作丰邑,丰,即崇国地。雍録:文王都丰在鄠县丰水之西,有丰宫。徙都之。

西伯伐崇令曰:「无杀人,无壊屋,无塞。井无伐木,无掠六畜,违者不赦三旬,崇弗降,乃攻灭之,作邑于丰,遂徙都焉。

丙寅二十祀,西伯昌薨,世子发嗣。是为周武王。西伯寝疾,谓世子曰:「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世子再拜受教。西伯薨,葬于毕,周文王陵在今陜西西安府咸阳县。周有天下,乃追谥曰文王。丁丑三十有一,祀西伯发戡黎。书大传、史记俱作「耆」,注见帝尧、伊耆下。王以费仲为政,费仲善谀好利,又用蜚廉,伯益裔,善走。恶来,蜚廉子有力。蜚廉恶,来善谗讟。诸侯益疏黎侯近于王畿,不恭王命。王方日夜极意,声色不知治也,西伯伐而胜之,祖伊祖已后。知周徳日盛,既已戡黎,势必及殷,恐惧而奔告于王。作西伯戡黎。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王不可谏矣」。考戡黎之事,自史迁以为文王,于是传注,皆从其说。金氏履祥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岂遽称兵天子之畿!且祖伊之言,如是其急!呉氏□以为戡黎之役当在伐纣之时,其说诚然。因并引大纪及吕祖谦诸儒之说,而以戡黎系武王,今从之。

戊寅三十有二祀,杀少师比干王诸父,囚太师箕子注见上。微子,即启王庶兄封微子爵也。今山西潞安府潞城县有微子城。去之。

少师比干强谏,王大怒曰:「比干自以为圣人,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杀比干,剖视其心,箕子惧被髪,佯狂而为奴,王又囚之,微子既数谏度,王终不能听,遂去之,以存宗祀。书序: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少师书,传告二师而去纣己帽。三十有三祀,西伯发大㑹诸侯于孟津注见前。誓师渡河,诸侯不期而㑹者八百国,西伯徇师而誓,作泰誓三篇。遂逾孟津,史记: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王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时诸候㑹者皆曰:「纣可伐矣」。王曰:「天命未可」。乃引师还。居二年,乃复伐纣。考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蔡沈集传曰:「十一年、十三年之误也。序本依仿经文,偶误三而为「一」。汉孔氏遂以为十遂一年观兵十三年伐纣,司马迁因之,讹谬相承,后儒以为实然。不知武王葢未有观兵之事也。蔡传之说,葢本伊川、程子并朱子书,今从之。

王率众拒周师于牧野,地理,今释「牧」,一作「坶」,在今卫辉府淇县南。兵溃,王自焚,商亡。

周师既渡孟津,陈于商郊,王发兵七十万人拒之,牧野西伯,临战誓众,作《牧誓》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王师虽众,皆无战心,倒戈以开周师,周师驰之,皆奔溃,王反走登鹿台,衣其寳玉衣,自燔而死,王言足以拒諌,知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以为皆出已下,播弃黎老,崇信奸回,慢神虐民,妇言是听,身死国亡,天下之恶归焉。商自成汤受命至纣,传二十八王十六世,合计共六百四十有四年。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二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周起武王十三年己卯,至赧王五十九年己巳,凡三十七王,三十三世,八百六十七年,又东周君七年,共八百七十四年。

武王

姬姓名发,后稷之后系见前,嗣文王为西伯,兴师伐纣,遂革殷命。

己帽十有三年春,即商纣三十三祀。王即位,国号周王,既克商,商之百姓咸待于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翼日,命除道,修社王,入商宫,诸侯百官毕从,衅社而告,史记作「尹佚䇿祝,今依帝王世纪。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徳,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肆子、小子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王载拜稽首乃出。改有天下之号曰周,以木徳王封纣子,禄父武,庚名为殷侯。

封禄父以殷之馀民,因殷初定未集,乃使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复商旧政。

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商之贤臣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比干墓在卫辉府汲县北。。于是万姓悦服。

夏四月,王归至丰。诸侯受命于周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注见前。之阳,放牛于桃林,《山海经》:夸父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地,在今陜西潼关㕔东南。之野,庶邦冡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大封建诸侯于天下。

封黄帝之后于蓟今顺天府大与县,周初蓟国。帝尧之后于祝,今山东济南府长清县有祝阿故城,古祝国。帝舜之后于陈,都宛邱,注见前。是为三恪。复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把,今河南开封府把县。与殷之武庚是为二王之后,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邱故城在今山东,青州府昌乐县。弟周公旦、于鲁今曲阜县、召公奭、周之支族于燕,史记正义:召公始封,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 无终,今顺天府、蓟州。庶叔髙、于毕今陜西西安府咸阳县、毕原、毕公邑。皆留相王室。封弟叔鲜于管今开封府郑州有管城,鲜所封也。叔度于蔡,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故蔡城,度所封。叔处于霍,今山西平阳府霍州有霍城处所封。以监殷,是为三监,馀各以次受封。封兄弟之国,康叔封于卫叔,振铎于曹,叔武于郕,季戴于聃,庶弟叔绣,于滕,叔郑于毛,封同姓之国。诸叔于郜于郇,于雍于原,于酆,虢仲于西虢,虢叔于东虢。泰伯,仲雍之后,周章于呉章之弟于夏墟为虞封异姓之国,神农之后于焦,少昊之后。于莒,祝融之后于邾。四岳之后于许,仲虺弟雍,滑之后于薛 。 卫,今河南卫辉府。淇县有朝歌故城,康叔郕封此曹。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有曹故城。振铎封,此 「 」,史记作「成」。今山东兖州府宁阳县有成县故城,叔武封此聃国于那处,今湖北安陆府。荆门州那口城是滕,今兖州府滕县。西南有滕城,叔绣所封。毛春秋㑹纂注,国在河南府宜阳县。郜,今曹州府城武县,有郜城,周郜国。郇,今山西。蒲州府猗氏县有郇城。周、郇国雍。今河南懐庆府修武县,有雍城。周雍国原,今懐庆府。济源县有原城。周原国。酆,今西安府鄠县,有酆城,周酆国西虢,今陜西凤翔府实鸡县之虢城是。东虢,今河南开封府河阴县之虢亭是。呉今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有梅里乡,泰伯所居,是为勾呉。虞即西虞,本舜后所封,周以封仲雍。后西虞注见前焦,今河南,陜州之焦城是莒,今山东沂州府之莒州是。邾今兖州府邹县之古邾城是许。今河南许州是。薛注见前。

祀于祖庙,追王太王、王季、文王,遂定谥法,始定祀先之礼,讳名立谥追王古公。亶父曰太王,季歴曰王季。《文考曰文王自祖绀以上至后稷,以天子之礼祀焉。

柴于上帝,望于山川。

告武成也。

以建子月为岁首,改祀曰年。十一月建子,得天之正,是谓天统以夜半为朔,色尚赤。

牲用騂赤色,戎事乘騵駵,马白腹,朝燕服冕注见前,而元衣立彻法。

一夫受田百亩,乡遂郊门之内。用贡法,十夫有沟田不井授,但为沟洫,都鄙郊外之地,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

建学

国中并立四代之学辟雍《王制》:「天子曰辟廱」。《注》:「辟明。廱,和也」。雍,与廱同」。居中,北虞学,东夏学,西殷学,是为大学。又建虞庠于西郊,夏序于州,殷校于党,皆乡学,是为小学,俱祀先圣先师。人生八岁,自王公至庶人之子弟,俱入小学。十五岁。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及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凡入学以齿,太子亦齿焉。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养老

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在王宫之东。胶,纠也,庶老于虞庠,兼用燕飨、食礼春夏用丝飨礼,秋冬用食礼,宪法也,法其徳行而乞言,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以酒漱口曰酳

受丹书之戒,作铭自警。

王召士大夫而问曰:恶有藏之,约行之博,万世可以为子孙恒者乎?师尚父进丹书于王道,其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㓙。王闻之,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及机鉴,盥盘楹,杖带,履觞,豆户,牖剑弓矛,各有铭马。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后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右端之铭曰:所鉴不逺,视尔所代。机之铭曰:「皇皇惟敬口生㖃口戕口」。鉴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后盥盘」之铭曰: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楹之铭曰:母曰胡残,其祸将然。母曰:胡害其祸将。大母曰:胡伤其祸,将长杖之。铭曰:恶平危于忿。㚄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带之铭曰:火灭修容,愼戒必恭。恭则寿履屦之铭曰,愼之劳劳,则富觞豆之。铭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则逃。户之铭曰:夫名难得而易失,无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无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扰阻以泥之。若风将至,必先摇摇,虽有圣人,不能为谋也。牖之铭曰:随天时,地之财,敬祀皇天,敬以先时。剑之铭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徳,行徳则兴,背徳则崩。弓之曰:屈伸之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予之铭曰:造矛造孙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予一人所闻,以戒后世之子。访道于箕子。

禹治洪,水洛出书注见前,法而陈之,为《洪范》九畴,至是,王访箕子以天道箕子,乃推衍增益,以成其篇初一日五行,次二日,敬用五事,次三日,农用八政,次四日,协用五纪,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日又用三徳,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日验用庶征,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箕子不欲臣周,亡于朝鲜今髙丽国王,因以封之。

作大武乐。

象武功,定天下也。详见《左传》。《乐记》,不具载。殷伯夷、叔齐,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夷,谥也。叔,齐名。智,字公达。齐,亦谥也。饿死于首阳山。注见前。

初,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及王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隠于首阳,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卒以饿死。古史》考夷齐采薇野,有妇人曰:「子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庚辰十有四年,西旅西方之戎,有国名旅,贡獒犬髙四尺曰獒,时九夷八蛮夷蛮,四夷之通称八,九言其非一,通道来贡,西旅底贡厥獒。太保召公奭以獒非常贡,明王不贵异物,乃作书训王,名曰旅

ctextchar:8578

肃愼氏今宁古塔地。贡矢

楛矢石砮,楛木之矢,以石为镞。长尺有咫。王欲昭令徳之致远,铭其括,曰:「肃愼氏之贡矢」。

迁都于镐。《帝王世纪》:武王迁镐,镐池即其故都。《水经注》:自汉武穿昆明池,基沟沦䧟,无可考。自太王居岐,名国为周,是为岐、周至王,自丰宅镐,是为宗周。于是建辟廱,兴礼乐,周道四达,无思不服。王不豫,周公旦告于祖考,翼日瘳。

公为三坛,同墠筑土曰坛,除土曰墠。为坛于南方,北面,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史乃册祝,请以身代归,纳䇿于金縢匮中。王翼日,乃瘳。

壬午十有六年,箕子来朝。

箕子过故殷,墟伤故都,宫室毁圯,禾黍生焉。欲哭不可欲,泣则近妇人,故作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殷之遗民闻之,莫不流涕。

乙酉十有九年冬十有二月,王崩,子诵立是为成王。王丕承文王之烈,一戎衣而有天下。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埀拱而天下治嗣。西伯十有三年,践天子位,七年崩。《礼记》年九午三,《竹书纪年》年五十有四。周公旦奉元子诵立金氏履祥曰:「《戴记文王世子》篇,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若如其言,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后,此又生唐叔虞焉,人情事理所必不然也。今依《竹书纪年》之年,以正《戴记》之讹云

成王

武王纳太公望之女,曰邑姜,生王。至是武王崩,王立,年十有三。周公旦相王,践阼而治。

丙戌元年,王谅暗周公旦为冡宰,总百官。《史记》: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恐诸侯畔周,乃摄行政。当国凡七年,成王长乃反政。考《周书》: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冡,宰正百工。蔡沈《书集传》曰:此言武王崩时也。成王在谅暗,周公居冡宰,百官总已以听,乃古今之通道,非如荀卿所谓摄天子之位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周公固未尝摄,亦非有七年而后还政之事也。今依蔡《传》不取《史记》之说。

夏,葬武王于毕。武王陵在西安府咸阳县。文王陵在南,武王陵在北。王冠。

周公既葬武王,乃冠王以朝于庙而见诸侯,使祝雍作《颂》。《雍》之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啬,受也。不夺民时也。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㓜,志服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

周公旦诰召公奭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王左右召,公不悦。周公作君奭以告之,于是召公乃悦,与周公夹辅王室。自陜今河南、陜州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

金氏履祥曰:君奭之书,胡氏谓在成王幼年。今考书中言意率已可见,因从其说,系于元年之下。封伯禽为鲁侯。

周公留相王室,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愼毋以国骄人」。初,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至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丁亥二年,周公居东。

时管叔及群弟蔡叔、霍叔流言于国日,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书传》谓太公召公曰:「我之弗辟去声,我无以告我」。先王遂居东,取《易》三百八十四爻,各系以辞忧,武庚必叛,王室必摇,乃作《鸱鴞》之诗以贻王《诗序》、《豳风》、《鸱鴞》,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贻王

戊子三年秋,大雷风,迎周公于东。周公居东。二年,王知罪在管、蔡。是年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㧞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见公,请代武王之说,王执书以泣亲逆迎也。公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岁则大熟。

管叔鲜及蔡叔度、霍叔处以武庚叛,王命周公讨平之。王迎周公归。三叔惧,挟武庚以叛奄,地理,今释兖州府曲阜县,奄里。《括地志》云:奄国之地。及淮夷淮水,注见前。淮夷,淮南北近海之夷。徐戎,地理,今释泗州。徐城废县,古徐国。皆应之。王乃命周公东征,大诰天下。作《大诰》。周公杀武庚,诛管叔,囚蔡叔于郭邻,「郭亦《周书》作「虢」邻、乡遂之地。降霍叔为庶人,命伯禽帅师平徐戎,定鲁宁。淮夷师还,周公作《东山》之诗以劳士卒,朱子《诗传》:东山周公东征,既归,作此,以劳归卒。封微子启于宋,今归徳府商邱县。宋地,古阏伯之墟。《通志》:周封微子于宋以为商后,故曰商邱。使绍殷后修其礼物,作宾王家。作微子之命。

己丑四年,王朝于庙。

延访群臣,群臣进戒。《诗序》: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访落,王谋于庙也。敬之群臣,进戒也。小毖,嗣王求助也。

周公作《立政》。

周公戒王以用人之道作立政于是淮奄未尽平,公以武不可弛,故于篇终告王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金氏履祥曰:「立政亦成王初年之书,故其官名与《周礼》未尽合。胡氏《大纪》系于四年之下,是为得之」。,王伐淮,夷践灭也、奄书序》、《书传,俱以践奄在营洛之后。金氏前编,以《多士篇》有「朕昔来自奄」之文,因以多方纪士之前,今从之多。

奄及淮夷复叛,王乃东征,淮夷遂灭,奄迁其君于蒲姑。《史记》作「薄姑」,今山东青州府博平县东北有薄姑城。

庚寅五年,迁殷民于洛邑今河南府洛阳县东有洛阳故城,周迁殷民于此。王来自奄迁,殷之馀民于洛邑,归至宗周作多方,以诰庶邦。

搜于岐阳岐山注见前

因盟诸侯

辛帽六年,正百官书序:「成王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冡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政。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士。为六卿。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九州之牧伯。阜成兆民。

制礼作乐。

制《周礼》以经邦国,曲礼以节威仪《礼记》䟽经礼三百,《周官》是也。《周官》三百六十,举其成数,故曰三百。曲礼三千,《仪礼》是也。履行五礼之别,委曲繁广,故曰三千。总其凡有五:曰吉、凶,军宾嘉举。其大有六:曰冠、婚、丧、祭、乡乡射、乡饮酒》。相见作乐曰勺诗作酌,以告成大武》颂武王之功,以告成于庙也。又分六乐而序之,以祀,以祭以享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祗。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㽔宾,歌函锺,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姜嫄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 奏《房中之乐》《关雎》为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徳。

越裳氏注见前来朝。

越裳氏重三译而来,献白雉,周公曰:徳泽不加君,子不享其贽。政令不施,君子不臣其人」。译曰:「吾国之」。黄耉曰:「天无烈风淫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中国有圣人乎?」于是来朝,周公致荐于宗庙,使者迷其归路,公锡骈车五乘,皆为指南之制,使者载之,期年而至其国。

壬辰七年,营东都。今河南府洛阳县西有河南废县,即周东都。《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营以为都。

初,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将营都而未果。考《史记》:武王谓周公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母逺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语出《逸。周书度邑篇,河三涂,山名,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岳鄙。杜预曰: 北,太行山鄙都鄙,近岳之邑。伊水注见前。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命召公先之洛相宅。书序:成王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周公复卜。涧水,东泸水,西洛涧水出河南府渑池县白石山。瀍水出 阳县糓城山,俱入洛。

申视卒营筑,书序: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谓之东都,曰:「此四方入贡,道里均也」。于是王至新邑,洛诰:戊辰,王在新邑。朝诸侯,祀清庙,诗序:淸庙,祀文王也。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定鼎于郏鄏,帝王世纪:河南有郏鄏陌,其南名定鼎门,葢鼎所从入也。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王归,命周公留后,分正东都。分别其民,正定其居也。

设南郊郊之祭,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建明堂在国之南,辰巳之地,髙三丈,方三百步,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其室。《考工记》作「五室」,《大戴礼》作九室」。杨复曰:「五室取五方之义。九室则五方之外必备四隅也。九室之制,视五室为尤备」。

郊祀后稷以配天《诗序:「思文》,后稷配天也」。朱子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诗》序:「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朱子曰:「祭子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

立大社。

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黒色土,中央黄土凡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故曰受削土于王室」。

癸巳八年三月,金氏前编以为营洛之三月,蔡氏《书集传》以为次年之三月,今从《书集传》。周公诰殷士于新邑。

周公既营洛邑,又卜瀍水东为下都即今洛阳故城是,曰「成周迁,殷民处之前既迁矣,此复安集之也,乃以王命告作多士《集传》曰:「商民迁洛者,亦有有位之士,故周公以王命告之」。

封蔡叔子胡于蔡。书序: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蔡叔度既没,其子胡率徳改行,周公举以为卿士,言于王复封之蔡,以奉蔡叔之祀。

甲午九年,封弟叔虞为唐侯。今山西平阳府翼城县西有唐城,叔虞所封。史记: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即此。

尧之裔封于唐,《寰宇记》:夏后时,封刘累之孙于此。至是,唐为乱,王灭之,与弟叔虞戱削桐叶为圭曰:「以此封,若史佚,请择日」。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遂封叔虞为唐侯。

柳氏宗元曰:王者之言,要于其当,设有不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若必遂从而成之,不幸而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乙未十年,王㳺于卷阿,卷,曲也,阿大陵也。召公从因王之歌,作《卷阿》之诗以进戒。《诗序》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

丙申十有一年,周公作《无逸》,周公欲王知稼穑之艰难,先已备陈七月之诗朱子《诗集传》,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曚朝夕讽诵以教之。至是,在丰又作《无逸》之书以训于王。

周公薨。谥曰文。

公在丰病将殁,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王既薨,王葬,公于毕《长安志》:周公墓在成阳县东北。从文王以明不敢臣也。复以公有大勲,劳命鲁公世祀,以天子礼乐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酓之受皆非也」。?命君陈治东都作君陈

周公既殁,以君陈代公,分正东郊天子之国五十里为近郊,下都在洛师之东,故曰东郊

丁酉十有二年,巡狩。

诸侯朝于方岳,因行黜陟之典戊戌。十有三年,作九府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圜法,初虞、夏、商之世,币、金三品或黄或白,或赤。至是,太公望立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

庚戌,二十有五年,大㑹诸侯于东都,四夷各以其方物至史臣,为作《王㑹之篇壬戌,三十有七年夏四月,王崩,子钊立是为康王。四月,王不怿。甲子,召太保及群臣受顾命书序》:成王将崩,作顾命。敬保元子钊,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逆元子钊于南门之外,入翼室,恤宅宗引入路寝东夹室为居忧。宗主也。癸酉,元子钊麻冕黼裳吉服也。受册命即位,朝见诸侯于应门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诸侯听命出书序康王诰》「诸侯作康王之诰,乃释冕,反丧服。

葬于毕成王陵在文王陵西南

王在位三十七年,祇勤于徳,夙夜不逮,兴礼乐,立制度,民和睦而颂声作。

康王

癸亥元年,朝于丰宫。

徧告诸侯,宣示文武之功业乙丑。三年,吉禘于先王。

遂定乐歌。

甲戌十有二年夏六月,命毕公保厘东郊保安,厘正也。王自宗,周至于丰,册命毕,公分居里,成周郊《帝王世纪》:「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尚书集传》,即《经》文。「表厥宅里,殊厥并疆」也。作毕命》。

戊子二十有六年,召公薨。谥曰康。

初,公治西方,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公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乃巡行乡邑,听断于棠树之下。及卒,人思其政,不忍伐棠,树作《甘棠》之诗歌咏之。诗序:甘棠美,召公也。召,今河南陜州有甘棠驿,以 公名。

王崩,子瑕立是为昭王

王克臻洪业,敬恭神人,四裔宾服,海内晏然,百姓兴于礼义,囹圄空虚,刑措不用,四十馀年,有唐虞之风焉。

葬于毕康王陵在文王陵东南

昭王

己丑元年

王之时,王道缺微,周始衰壬寅。十有四年,鲁公子㵒音费弑其君宰伯禽之孙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金氏。履祥曰:弑君争国之祸自是始,而王不能讨,失政甚矣。

己帽五十有一年,有光五色,贯紫微紫宫垣十五星,一日紫微。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也,井水溢。王崩于汉。子满立是为穆王

王南巡狩,反济汉汉水注见前,汉濵之人以胶船进,王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周公后伯爵皆溺焉大纪:王陨于汉王,右辛馀靡,振王以济,王遂发疾崩

穆王

王生于昭王之二年《国语》:昭王娶于房曰:房后生穆王」。。至是即位,年已五十馀。

庚辰元年,筑祗宫。圻内逰观之宫。

壬午三年,命君牙为大司徒,伯冏为太仆正作君牙及冏命丙申。十有七年,王西巡狩,徐戎叛徐戎注见前,王归征克之。王得八骏马一赤骥二、盗骊三、白义四、渠黄五骅骝六騧騟七騄耳、八山子,有造父者蜚廉之后,以善御幸,遂西巡狩,乐而忘归,四方诸侯争讼,无所质正,咸归于徐。嬴姓国,子爵地方五百里。徐子行仁义,故诸侯多归之。徐子得朱弓赤矢以为天瑞,自称偃王,朝之者三十六。国王闻徐子僭号,恐,遂称受命,乃命造父御。一日,千里长驱而归,使楚人伐徐,徐子不忍鬬其民,北走彭城今徐州府铜山县,百姓从之者以万数,徐子将死,曰:「吾頼于文徳,不明武备,故至此」。

封造父于赵城今平阳府赵城县有故城,在县西南,即造父之邑,以御八骏功,故封其后为赵氏至晋赵衰,始著甲寅。三十有五年,征犬戎西戎名。舜窜三苗,子三危,其后繁炽。夏之衰,犬戎入居邠、岐间。时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徳,不观兵」。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己丑五十年,命吕侯吕国名注见前,作吕亦作甫刑王命吕侯为大司寇,作修刑辟周制五刑,凡二千五百王,増至三千,训夏赎刑训畅,夏后时赎刑之法,制为五罚。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劓辟疑赦,其罚惟倍。剕、辟、疑赦,其罚倍差。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大辟疑赦,其罚千锾,以诘四方。

蔡氏沈曰:「吕命専训赎刑夲」。《舜典》「金作赎刑」之语,以行其一切权宜之计,然其哀矜恻怛,犹有三代忠厚之遗意」。

甲戌五十有五年,王崩于祗宫,子繄扈立。是为共王。王之初思保位为难,欲自警寤,作史记书事之要,戒俾戎夫官名言之,朔望以闻。厥后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祈父,周司马招其名也。诗云:祈招之愔。愔,式昭徳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以止王心。是以获没于祗宫。

共王。

乙亥元年

丁丑三年,灭宻,密国,即密须地,注见前。王游于泾上,泾水出甘肃平凉县筓头山,至西安府髙陵县入渭。密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女三为粲,美物也,而何徳以堪之!」密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丙戌十有二年,王崩,子囏立是为懿王懿王。

丁亥元年,徙都于槐里。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周曰犬邱,懿王都之,故城在今西安府兴平县东南。

辛亥二十有五年,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

壬子元年

甲子十有三年,封非子于秦地理,今释。今陜西秦州有秦亭,非子所封,非子恶来革之后,秦世谱》:恶来女,防旁皋,大凡大。骆非子。居犬邱,好马,善养息之。王使主马于汧水名,在凤翔府汧阳县入渭。注见前。之间,马大蕃息,乃分土为附庸。邑之秦曰:「昔伯翳为舜主,畜多息,故有土锡,姓曰嬴。今其后亦为朕息马。其使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大雨雹江汉冰

胡氏一桂曰:嬴,秦始封而灾异,即见履霜之象,已兆于此。丙寅。十有五年,王崩,懿王子燮立是为夷王夷王。

主为懿王太子。孝王崩,诸侯复立为王。丁帽元年,觐礼废。

《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王徳。诸侯之立已始下堂,而见降与抗礼。

己巳三年,命虢公虢注见前。杜预曰:「二虢皆公爵」。,伐太原之戎《后汉书》、《西羌传》,穆王迁戎于太原」,旧说以为即山西太原。顾炎武曰:「在今甘肃平凉府、固原州。后魏立原州,以古太原而名」,至于俞泉地名,获马千匹。

甲戌八年,楚子熊渠伐庸今湖北邹阳府竹山县古庸国扬粤《汉书》南粤王传,略定扬粤师。古曰:「本扬州之分,故云扬粤」。,至于鄂今湖北武昌府武昌县有鄂城

熊渠之先曰:鬻熊注见前,事文王有勤劳成王时,封其后曰熊绎,鬻熊曾孙于楚,先曰荆,后改曰楚。,锡以子男之田,姓芈音弭氏居丹阳,今湖北宜昌府归州有古丹阳城,楚始封此曰西楚,后徙枝江,亦曰丹阳,是为南楚,今荆州府枝江县是,传至熊渠。熊绎,五世孙。王室微,诸侯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西伐庸,东侵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诸子为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分处江上,厉王时,熊渠畏王伐楚,去其王号。

壬午十有六年,王崩,子胡立是为厉王,杀齐侯,不辰太公元孙,哀公

纪侯姜姓,今青州府寿光县有纪城。纪侯国谮齐侯于王,王烹齐侯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徙治薄姑

厉王

癸未元年

王暴虐,诗人作刺召穆公作「民劳荡,凡伯作板,芮伯作桑柔,皆以刺王辛丑。十有九年,齐公子山弑其君,静而自立是为献公。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袭杀胡公而自立,尽逐胡公子徙治临淄故城在今临淄县北,亦曰齐城

壬子三十年,以荣夷公为卿士。《墨子「厉王染于荣夷终」《论语疏》。荣公,武王时为天子公卿,夷公盖其后也。

王好利说荣夷公芮良夫姬姓,伯爵,世为王朝卿士,食采于苪,今山西苪城县。谏曰:「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犹日怵愓惧,怨之来也。今王专利,其可乎荣!公若用周,必败」。王不听,卒以为卿士,诸侯不享。

乙帽三十有三年,使卫巫卫国之巫监谤王无道,国人谤王召公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世辅王室,食采于召,今凤翔府岐山县召亭是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己未三十有七年,王出居于彘今平阳府霍州有彘城,元和志即周厉王所奔之地。王心戾虐,万民弗忍,乃相与畔袭王。王出奔于彘。太子靖匿召公家,国人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听,故至此。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庚申三十有八年,王在彘,共和行政,召公周公周公元子,伯禽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世为周公,食采于雍,今陜西凤翔县。二相以太子靖㓜相与协和,共理国事,号曰「共和」。五十有一年,王崩于彘,周公召公奉太子靖即位是为宣王。初,太子长于召公之家共和。十四年,厉王崩,二相乃共立之为王辅之修政诸侯,复宗周。

宣王

甲戌元年,命秦仲征西戎。

初,厉王之时,西戎反,王室灭太邱、大骆非子父之族。王即位,命秦仲为大夫,率其国人征之。

命尹吉甫路史》:少昊子般封尹在汾州。及周,为尹氏采邑有吉甫墓。北伐猃狁北狄,时猃狁内侵,逼近京邑。诗:猃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焦获《尔雅》十薮之一,在今西安府泾阳县。镐刘向以为千里之镐,非镐京也,方即朔方。朱子曰:灵、夏等州地,泾阳、泾水之北也。王命吉甫北伐,逐之太原注见前。而归。于是有六月之诗。《诗序》:六月,宣王北伐也。

乙亥二年,命方叔《诗传》:「周卿士,五官之长,故曰元老,南征荆蛮即楚。时荆蛮背叛,方叔尝预北伐有功诗: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王命率师南征,荆蛮来服,于是有《采芑》之诗《诗序》。《采芑》,宣王南征也

命召虎平、淮夷。淮南之夷

淮夷不服,王命召虎率师循江、汉讨平之,诗: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疆理其地,南至于海」。诗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师还,钖虎圭,瓒秬鬯以嘉其勲,尹吉甫乃赋《江汉》之诗以美之。诗序: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穆公平淮夷。

王亲征徐戎在淮之北

王既命召虎平淮南之夷,乃亲率六师太师,皇父为帅,程伯休父为司马。以征淮北,徐方来庭,召虎作常武之诗美,王因以为戒。诗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徳以立武事,因以为戒。孔疏戒者,就常徳之中而戒使常行也。

己帽六年,大旱自二年不雨,至于是年。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侧身修行,欲消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天下百姓,见被矜忧。仍叔仍氏叔,字周大夫,作《云汉》之诗以美之。

秦仲死于西戎,命其子伐戎,破之。西戎杀秦仲,仲有子五人长者为庄公。王召其昆弟,与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与其先大骆、犬邱之地与荘公为西垂大夫今甘肃秦州有西县故城,秦庄公所居。汉为县,后废

辛巳八年,巡狩东都。

王内修政事,外复文武之境土,乃选车徒,备器械,㑹诸侯于东都,因以田猎讲武,诗人作车攻吉日,《诗序》:车攻宣王,复古也。吉日美,宣王田也。

乙酉十有二年,立鲁侯敖魏公之孙武公之少子□为鲁世子鲁侯,与长子括少子□来朝。王爱□欲立为鲁世子。樊仲山甫,大王子虞仲支孙食采于樊,亦曰阳樊,今河南懐庆府济源县皮城是也。谏曰:「不可。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王卒立之。是为懿公。其后括之子伯御弑□而自立,事在二十十一年。

不耤千亩《文献通考》:「周制:天子孟春之月,择元辰,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耤田千畆于南郊,冕而朱紘,躬秉耒。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庶人终畆。厉王时,耤田礼废,宣王不复遵古」。

王不修耤于千亩,虢公谏曰:「民之大事在农,是故稷为大官,惟农是务,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何以求福用民?」王弗听。

乙未二十有二年,王后姜氏谏王姜后贤而有徳王,尝晏起,后脱簪弭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敢请罪。王曰:寡人不徳,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勤于政,早朝晏退,继文武之迹,成中兴之业,为周世宗封弟友于郑西周畿内邑,今陜西华川郑县故城,是后徙虢、郐之间,今河南新郑县是其馀民。南保,汉中,今汉中府南郑县是

友厉王少子王,封之郑,并赐之祊田今山东沂州府费县有,故祊城。天子巡狩,助祭泰山、汤、沭之邑。

乙巳三十有二年,伐鲁,诛伯御,立鲁侯之弟称是为孝公。王既诛伯御,问鲁公子能导一作训顺诸候者以为鲁后。樊仲山甫曰:「懿公之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咨于故实」。王曰:「是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侯称于夷宫祖夷,王庙也

癸丑四十年,料民于太原注见前。初,王伐姜戎四岳之裔,初居𤓰州,后徙中土,败积于千亩地名,在今山西辽州,乃料民简料其数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古者司民协孤终协考孤㓜终死也,司商协民姓别生分类,司徒协旅师旅,司寇协禁罪,𨽻刑死之数,牧协职物色之数,工协革牛,马羊之皮,场协入知粟数,廪协出知用数,而又治农于朝千,亩田也,搜于农隙,耨获亦于耤王亦至于耤考课,獮于既蒸,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且无故而料民,天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

丙辰四十有三年,杀杜伯西安府长安县有杜城,《水经注》周杜伯国。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九复之,而王不许。王曰:「汝别君犹背也而异」友。儒曰:「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顺友以违君」。王卒杀杜伯儒,死之杜伯子叔隰奔晋,为士氏

己未四十有六年,王崩,子湼立。《史记》作宫湼,是为幽王金氏。履祥曰:宣王初年,有志拨乱,周道复兴,然不克有终。如废鲁适不耤千亩料民,太原杀杜伯,大略可见」。其后幽王继之,卒以东迁」。

幽王

庚申元年,立姜氏申候女为王后宜臼申后子为太子壬戌三年,纳褒姒。褒,国名,今陜西汉中府褒城县,古褒国。

初,宣王之时,童谣曰:「檿弧箕服山桑为弓,箕木为矢房,实亡周国」。于是王闻之,有夫妇鬻是噐者,上使执而戮之。府之小妾生女而非王子也,惧而弃之,《国语》:史伯曰:「夏之衰,褒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夏后。卜请其漦椟而藏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元鼋,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逃于道,收之以奔于褒。后褒姁有狱,请入此女于王,以赎其罪,是为褒姒。至是,王入后宫,爱而纳之,生子伯服。

三川震三川,泾、洛、渭也。地震,故三川亦动伯阳父曰: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周将亡矣,天地之气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塡阴也韦昭曰:为阴所镇。阳失而在阴,韦昭曰:在阴下也。源必塞源,塞国必亡。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是岁,三川竭,岐山崩。

甲子五年,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褒姒与虢石父比谮废申后,太子褒姒立为后,伯服为太子。宜臼出奔申,国名,姜姓,四岳之裔。今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有申城申侯国。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褒姒不好笑」。王悦之,万方故不笑,乃无故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冦。褒姒乃大笑。

乙丑六年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于是有十月之交诗。《诗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丁帽。八年,以郑伯友为司徒。

友为司徒,甚得周众,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史伯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东虢注见前。桧妘,姓国,居蔡、洧之间,今开封府密县有桧城。虢桧之民,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桧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虢、桧之民,皆公之民也」。友曰:「善」。于是言于王,徙其民。雒东虢桧果献十邑后武公竟取十邑而灭虢桧

庚午十有一年,申侯以犬戎入寇,弑王,郑伯友死之。晋、卫、秦皆以兵来救,立故太子宜臼是为平王。

王欲杀故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弗与,召西夷犬戎攻王,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犬戎遂弑王于骊山下。山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南。虏褒姒。郑伯友死于战。秦襄公力战破戎卫侯和,既武公康叔九世孙。从晋侯仇,叔虞封《唐传》:子燮,改国为晋,燮八传为文侯仇。合诸侯兵逐戎,黜伯服。郑世子掘突武公收父散兵,从诸侯东迎太子宜臼立之。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