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绂,又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人。
初能言,母江氏口授四子书五经,八岁悉成诵。自是读书禀母教,未尝从师。
母殁,闻父淹滞金陵,泣且往,劝父归。父曰:”吾无家安归!”叱之返。归葬母后,无以自活,为景德镇画碗佣,且佣且读。旋教读于枫岭浦城。闻父卒,恸几绝,扶柩而归。
二十以后,著书十馀万言,旁及百氏九流,三十后尽烧之。自是凡有述作,息神庄坐,振笔直书,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元元本本,而一以来五子之学为归。六经皆有成书,下遗乐律、天文。舆地、陈法、术数,无不究畅,卓然可传于世。所著《易经诠义》十五卷,《尚书诠义》十二卷,《诗经诠义》十五卷,《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卷,《孝经章句》一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读阴符经》一卷,《读参同契》一卷,《读近思录》一卷,《读读书录》一,卷《先儒晤语》二卷,《山海经存》九卷,《理学逢原》十二卷,《诗韵析》六卷,《物诠》八卷,《芾略》四卷,《读困知记》一卷,《读问学录》一卷;《琴谱》一卷,《医林辑略探源》九卷,《戍笈谈兵》若干卷,《六壬数论》若干卷,《大风集》四卷,文集诗集各六卷。
先生著书博,而用功专,不求人知,而功愈严焉。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至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先生殁后,门人余元遴刊其书,并上之督学朱筠,以应求名之诏,旋檄府建主祔祀紫阳书院。
汪莱,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
其学实自得,不由师授。弱冠后,读书吴篈门外数年,苦心冥索,尽得中西之秘,亦未尝与吴中人士相接。嘉庆丁卯,举优贡生,赴京师朝考,大学士禄康荐修国史天文志,议叙以教官用,选石埭县学训导。癸酉,卒于官,年止四十六。
天资敏绝,深经学,十三经注疏每背诵如流水,而又能心通其义。人有质疑问难者,随事阐明,略无疑滞。既嗜畴人术,而性能攻坚,极繁颐幽秘,他人翻覆再三,未克理其绪,孝婴目一二过,辄默识静会,已洞悉其本原,而贯通其条目,是非间隙毫发莫遁。人所言,不复言;所言,告人所未言与人所不能言;故其著述虽仅传《衡斋算学》七卷,而简奥似周秦古书。
八线之制,终于三分取益,用益实归除法求之,乃以一表之真数,仅得十之二,因俗得五分之一通弦与五分之三通弦交错为三角形比例立法以取五分之一之通弦而弦切之数益密。梅氏环中黍尺有以量代算之术,惟求倚平仪外周之两角,而缩于内半周之角未详;则以为易更立新法量取不倚外周之角度,而三角之量法始全。堆垛有求平三角立三角尖堆积法,不及三乘方以上,”复为推而补之,自三乘四乘以上之尖堆,皆可由根知积,因即诸物递兼之法以补古九章所未备。–凡此引伸触类,莫不探幽索隐,条疏层解。所尤独得者,为纠正梅文穆公勾股知积之术,并与李尚之论天元一元正负开方之可知不可知。然卒因此及尚之齮龁。实则尚之究乎既商之后,孝婴审于未商之先,言若殊趋,义实互证也。
江龙,字叔辰,安徽歙县人。
乾隆丙午举人,拣选知县。尝读《诗?生民》《玄鸟》二篇,疑郑笺”迹乳卵生”之说,不若毛传谓”姜嫄简狄从帝喾祀郊禖”之为正,遂博稽传笺问异,用力于是经者数十年,成《毛诗异义》四卷,《毛诗申成》十卷。顾郑氏集汉儒之大成,笺《诗》且在注《礼》之后,学益深邃,有未易訾议者,故虽意主述毛,而立论必持其平;一字之异,不惮详考以反覆证明之。又分本《诗谱》多讹脱,复据各书校补,录附《异义》之后。并熟于许氏《说文》,所著书数自手写,点画悉宗六书,无一笔苟。
年逾七十,始交段玉裁,得所注《说文》取以补正《异义》若干事,重缮定本。段亦多采其说入《说文注》。
为人安贫乐道,闭门不预外务。当事者钦其学,率多造访。仅应聘主讲郡城古紫阳书院,及一修志书而已。卒年八十有二。
汪士铎1802--1889
,字振庵,别字梅村,江苏江宁人。
道光庚子举人。治学根柢经训,以为圣贤大道,有体有用,体原一贯,用则万变。虽穷居,于人鲜尺寸裨益,然不可不读经世书,储待他日用。从绩溪胡培翚、荆溪任泰游。与杨大堉同精三礼,时号”汪杨”。尝据《注疏通典》及宋杨氏、元敖氏、清程瑶田、张惠言诸家说,作《礼服记》三篇。又取后汉诸书,成《仪礼郑注今制疏证》,塔翚亟称许之。并谓:学者必先有得力之一书,而后能推类以概其馀。
先生覃精舆地,于《水经注》致力尤勤。曰戴、赵二家外,搜补疏栉,释以今地,而山川厄塞陂地水利特加详尽。《水经》旧多佚文,赵补漯滏等十三水,以足一百三十七之数。先生谓;”漯水原附见,河水丰水见渭水注中,《禹贡》雍州两见渭汭,犹言洛汭,《水经》叙于渭水末,则汭亦不当补。滁乃小水,不宜为篇。止洛、泾、滹沱、滏、洺、弱、黑、派、滋,各宜为篇,合赵氏漯水,惟十九耳,是水经终不能全也。”因仿戴氏渭水南海陈氏温水之例,订正谷水、江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叶输水、夷水、玩水。资水、湘水十二篇,期补所未备。《水经注图》,盖为现志而作,为读唐以前古书所不可少者。
咸丰三年,粤寇陷金陵,仅以身免。南度岭之绩溪,居山间五年,空谷弦歌,讲诵不绝。座主胡文忠公迎入鄂,时属有裁兵议,上书推得失,文忠深纳之。金陵既下,归葺金沙井老屋以居。杜门却扫,颐情典籍。曹文正以谓;”芳絜欲师陶靖节,湛冥略近蜀君平。”其推重其此。光绪中,学政黄体芳荐于朝,授国子监助教衔。卒年八十六。
著述有:《水经注图》二卷,附《汉末释地略》、《汉志志疑》各一卷,《南北史补志》十四卷,《梅村文》十三卷,诗十五卷,词五卷,笔记六卷。别修《江宁府志》十五卷,《上江两县志》二十九卷,均刊行。
汪廷珍,字玉粲,号瑟庵,江苏山阳人。
早孤,家贫,攻苦力学,志趣高简,不事声气结纳,人多以迂怪目之。任大椿侍御主讲淮上,一见嗟叹,期以国士。乾隆己酉,以一甲第二名及第,授编修。嘉庆初,擢侍讲,迁祭酒。当国者恶其不附己,多方阻抑,公益自厉不少挫。累官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礼部尚书。道光癸未,临雍礼成,诏加太子太保。乙酉,授协办大学士,越明年,卒于位,赠太子太师,赐祭葬如例,谥曰文端。公于书无所不窥,尤深于经术。十三经义疏皆能暗诵。平居讲学,于汉宋不为左右袒,一本义理为折衷。其他民情政治之大,下及舆地名物算数方技,无不曲究。当是时,阮文达方用通经博学负盛誉,尝劝公著书。答曰:”六经之奥,昔儒皆先我言之,岂敢复以此语相溷哉!但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先后立朝三十馀年,风节侃侃,不棘不阿;而文章品谊,自高天下,海内推为正人。又其虚衷延纳,优恤寒畯,亦与阮公相亚云。
汪喜孙,字孟慈,后更名喜荀。汪中之子。
容南殁于杭州,时仅九龄。少长,能读父书,溺志于学。
嘉庆丁卯举乡试。援例为内阁中书,开户部员外郎。合于管理部务大学士英和,奏免河工征民积欠八十二万两。丁母忧,服阕,道光癸巳入都,奉命往东河学习,河督栗毓美深倚重之,奏保用知府,赏加道衔。乙巳,补河南怀庆府知府。下车之始,日坐堂皇,审结积案百数十起。暇辄巡行郊野间,问民疾苦。修葺敷文书院,课士首以经史,文风称盛。浚济河,使复故道。义引沁流至王曲村,溉田数百顷,民称之曰:”新开汪公河”。会值大旱,步行赴白龙潭取水归,大雨立霈。亦因以积劳病卒。
所学由声音以通训诂,由训诂以通名物,由名物以通周、秦大义,周、见古书,而要以经明行修,通经致用为归。观其上张石洲一书,尤能融会汉、宋,力除门户之见,与独抱遗经硁硁自守者异矣。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经师言行录》、《尚友记》、《从政录》、《孤儿编》、《且住庵诗文稿》若干卷。
汪远孙1794--1836
,字久也,号小米,浙江钱塘人。
十岁传祖父受经通大义。嘉庚丙子举于乡,两赴计偕,循例为内阁中书。戊寅,在京待铨,丁外艰,闻讣,疾归里。既撄大故,遂绝意进取,一惟肆力于著书。先世藏书之所曰”振绮堂”,插架夙多善本,遂寝馈其中,务为根柢之学。排日读十三经注疏,以心得者辄录诸札记。又嫌饱经堂《释文》多讹缺,欲为补正,功虽未竟,其宗尚已可概见。《春秋外传国语》自韦氏而外,古注多佚,因辑贾逵等三家佚注三卷,复作《发正》二十一卷、《考异》四卷,以羽翼之。著述之暇,与同里耆彦结”东轩吟社”,优游畅吟;时更登山临水,寄其旷逸之怀,乃自号曰”借闲漫士”。浙中志乘,推咸淳、临安志最古,为重雕以广其传。他若厉樊榭《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梁处素《左通补释》等,俱次第梓行。至其亡友诗文,代为校刊者,尤难悉数。生平重然诺,见事明决,贫者感其施,饶裕者亦倚以定是非可否。卒年四十有三耳。所著尚有《诗考补遗》,《汉书地理志校勘记》若干卷,《借闲生诗词》四卷。
–妻梁瑞、汤漱玉,并通诗礼。端字无非,著《列女传校注》八卷。漱玉著《玉台画史》五卷。
汪中1745~1794
,字容甫,江苏江都人。
幼孤贫,赖母氏授读。少长,游书肆,得借阅经史百家,触目成诵,遂为通人。年二十,学使李因培试射雁赋,以第一人入学。然时尚未之知。适仪征火坏盐船,焚溺死者千余,因著《哀盐船文》,杭编修大宗奇其作,广为延誉。复受知于郑赞善炳世、沈按察椒园、钱詹事晓征诸君,名益起。乾隆丁酉,谢侍郎墉,督学江苏,选充拔贡,尝曰:”吾之先容甫,爵也;若以学,吾北面事之矣!”其礼重如此。顾困于贫窭,每游四方,营甘旨以养母。历就安徽学政朱竹君及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承幕,所至皆尊为上客。会游武昌,谒毕秋帆尚书,为撰《黄鹤楼铭》;歙县程瑶田书石,嘉定钱坫篆额,时人目为三绝。惟殊落落寡合。其后益困悴无聊赖,乃作《吊黄祖文》,拟刘孝标自序以写怀自伤,于是闭户不复出。丙午,朱文正公以侍郎典试江南,思得先生为选首,不知实未与试也。深感知遇,因上书请执弟子礼,寻往就谒于钱塘,朱公谓之曰;”先世籍萧山,本会糟地,今适奉使于此,曾览朱育对濮阳兴语,善其赅洽,吾子谘于故实,多识前言往行,亦可以广陵之事谂余乎?”先生应时成《广陵对》一篇,凡三千言,文正叹曰:”善乎子之张广陵也!辞富而事核,可谓有征矣!”晚岁巡盐御史全德闻其名,使司文汇阁所须四库书。甲寅,以检校往杭州,卒子西湖葛岭僧舍,年五十一。
先生事母至孝,尝称贷以供母,侍疾累昼夜不寝,勤劳无倦容。且笃师友之谊,虽一饭终身不忘,披榛拜墓,存恤衰门,往往过于生前。惟性伉直,不言佛老阴阳神怪之说,又不喜宋儒性命之学。朱子之外,有举其名者,必痛诋之。于时流不轻许可,有盛名于世者,益肆讥弹。人或规之,则曰:”吾所骂者,皆非不知古今者,惟恐莠乱苗耳。”然当世通儒,雅才若钱晓征、程易畴、王怀祖、孔众仲、刘端临诸先生,或以师事之,或以友事之,终身称道弗衰焉。
先生为学殊赅博,经传诸史,旁逮医药种树之书.靡不观览。复推六经之指,以合于世用。凡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皆博问而切究之。其治《尚书》,撰《尚书考异》。治《礼》,溯源于荀卿、贾傅,纲提条析,得其会通。于丧服用力最深,惜未成书。撰《仪礼经注正讹》《大截礼记补注》。治小学,撰《尔雅朴注》,又撰《小学说文求端》,羽翼苍雅,深探乎声音训诂之原。治《春秋》,撰《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也。
清初,二顾舆地之学,历二百年,江左莫能继。先生于诸史.地理山川厄要,讲画了然,口若悬河。论关内、东吴、江北、淮南之形胜,则有《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广陵通典》。博稽三代典礼。–全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成一家言,为《述学》。依据经证,实事求是,为《知新记》。又撰《春秋后传》《国语正讹》《旧学蓄疑》《强识录》藏于家。今传者只《广陵通典》十卷、《经义知新记》一卷、《旧学蓄疑》一卷。而《述学》一书,属稿未成,后乃以撰著之文分内外篇六卷刊行,然其间于世所称《哀盐船文》、《黄鹤楼铭》、《广陵对》外,解经尤有神识。病古人之疑《周官》《左传》也,为《周官征文》及《左氏春秋释疑》,率依据经传,箴砭俗学。凡所为文,亦多有益经术,维持世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