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孙,字彦惟。张惠言之子。
通小学,工历算,于经精研礼意。其论汉家之异同,谓:”汉之学,要在礼;宋之学,要在理。汉儒非不言理,言礼而后可以言理也。汉俟其人自明,故其言宏;宋强人以为善,故其言密。不学于宋,无以正其趋;不学于汉,无以充其用。”又言:”汉人说礼,而制作之精自具;宋人说理,举礼以附合之,其说乃全。特由礼之说,可为中人以下言之;由理之说,可为中人以上言之。” 有《端虚勉一居文集》若干卷。
始,皋文别录许书,俾各以声相从,分别部居,为《说文谐声谱》二十卷,辑录未竟,遽捐馆舍。彦惟既学于庄宝琛,得其大要,乃重加厘订,凡:象形二卷;毛诗易翼楚词之韵三卷;以诗中先出字建首中僮等二十部,列表二十卷;由是而谐以《说文》之声,列谱二十卷;声之未见于诗易屈者,考以群经诸子及汉人之韵,为略四卷;足以原作五论,合序目共五十卷。虽出原书十之六,续附续成者仅十之四,而篇例多所增易,即谓彦惟绍述父志以自成一书,要无不可。惜《续经解》所收只十卷,系抄节本,原稿未审存佚矣。
张弨1625--?
,字力臣,江苏山阳人。明崇祯中诸生。
父致中,精小学,辨体审音,正讹厘谬,为土林所宗仰。且收藏鼎彝碑版文甚富。力臣传其家教,通经博古,专心六书,尤嗜金石文字,尝躬历焦山水澨仰卧沙石,手拓《瘗鹤铭》,增多前人十馀字。又谒唐昭陵,遍拓从葬诸王公墓碑及《六马图赞》。过济宁州,拓孔子庙五汉碑。皆加辨论,根据详洽。虽以聋废,而考证殊勤。后人哀其所著为《张亟斋遗集》,以为董觉远,黄伯思不是过也。与昆山顾亭林善,取鬵产之值为刊《广韵》及《音学五书》,手加校雠。亭林自叙五书后云:”余纂辑此书三十馀年,刊削数四,又得力臣为考《说文》、采《玉篇》,仿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鸠工淮上,不远数千里,累书往复,必归于是。”又与潘耒书云:”著述家最不利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近日力臣来札五书,改正一二百处。”且居恒叹曰;”笃信好古,吾不如张力臣!”其推服如此。晚岁遍游五岳,悉为之图。书画皆名家。
张尔岐1612-1677
,字稷若,自号蒿庵居士,山东济阳人。
少为县诸生,逊志好学,工古文词。著《天道论》,《中庸论》,《谨俗论》,《笃终论》,《立命说辨》,其文大抵主于匡世救俗,不为肤俗之论,故皆切实可行。年三十,因《仪礼》郑康成注文古质,贸公彦释义曼衍,学者不能寻其端绪,乃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其节,录其要,取其明注而止;有疑义则以意断之,亦附于未;始名《仪礼郑注节释》,后改名《仪礼郑注句读》。又参定监本脱误凡二百余字,并考石经脱误凡五十余字,作《正误》二篇附于后。成书十七卷。时年五十九矣。顾亭林游山左,与先生友善,读其书而为之序,手录一本,藏山西祁县所立书堂;尝与汪碗书,称尔岐之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又与友人论师道书日:”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其为事林所推重如此。先生孝友恳挚,萧然物外,不与世接,自为墓铭而卒,年六十有六。所著尚有《易经说略》八卷,《诗经说略》五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老子说略》二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间语》二卷,《济阳县志》九卷,《吴氏仪礼注订误》一卷,及《春秋传义》未成。说者调先生著书,,虽同经生,然笃信程、朱,能会汉宋于一,而得其通,故卓然自树,以上接齐鲁之传。
张符骧,字良御,号海房,江苏泰州人。
为诸生时,博览有名。圣祖南巡,召试,献竹西曲,张文正第其诗一等。年五十,贡入太学。康熙五十三年,举顺天乡试。六十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旋乞假归。
家居贫约,不私谒当事;然于有益乡里之举,则力言之。著有《自长吟》、《日下丽泽》、《顺时录》、《海房文稿》、《依归草》等集。游其门者甚众。雍正五年三月卒于家,年六十有四。今惟《依归草》刊行,馀不传。
先生生居海滨,承明季遗民之流风,颇留心前代掌故。所作多传状碑志,皆以表忠义、彰节烈、述学行、存文献为旨。其纪吕晚村诸事状,辄怆然有桑海之感。江都焦里堂序《依归草》,称”其文日加高,而湮塞不平之气亦日盛”。先生始与全榭山、杭大宗、邵二云诸公有同志平?书凡三刻,而传本多残缺,次第又各不同。盖当时文字之狱已渐起,所遗脱之篇,多涉忌讳语,因而删之也。民国十年,泰县韩止石裒其全集刊入《海陵丛刻》第八种,跋云:”是集世不甚传,岂非以吕氏之祸,陈大始之序,而因有以尼之耶?”
先生与徐述夔同乡,乾隆时,徐氏逆书之狱方炽;则集中所刻《吴张传》及其子沆补刻朱书序,皆在违禁之列,宜有隐晦,今幸赖韩刻得窥全豹耳!韩公又论:”其文之神理,殆由震川以追步庐陵、南丰,上接龙门。”观其遗集,如《魏国公世系考》,固为《史记》世家体;《吴王张士诚传》,固犹《项羽本纪》意;莫非史笔也。又若《春王正月论》、《七出论》、《斩丘木之议论》,亦颇能发明《春秋》、《礼经》之微言大义。故焦里堂言”为其发凡起义”焉。
张惠言1761~1862
,字皋文,江苏武进人。
少受《易》,能通大义。家固孤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乾隆丙午,举本省乡试。赴礼闱,报罢。考取教习景山宫,期满例得引见,闻母疾,遽归。嘉庆己未,始成进士。朱文正公珪重其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散馆,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卒年四十有二。
先生体格清羸,面有风棱,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虽出朱文正门,顾未尝求私见,以所能自异;文正默察,阴加器重,故屡进达之;而先生复龂龂以相善相争不敢隐。文正言:”天于当以宽大得民。”先生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刑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先生言:”庸猥之辈,幸至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先生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尝与洪编修亮吉于广坐争之。夙善篆书,列圣加上尊号,命诣盛京篆玉宝焉。少为辞赋,拟司马相如、扬雄,散文学韩愈、欧阳修。
先生尝见惠栋所著《易》学,好之,于是游心爻系,敷衍圣道。惟惠《易》遵畅虞翻之旨,兼参荀、郑。先生则专主虞氏。以虞翻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实传孟氏易家阴阳之学,实非宋儒意造图书所可比。惟古书亡佚,汉魏师说略具梗概者,仅郑、荀、虞三家,而虞又较备,放专研虞氏之学,而上溯孟喜,以七十子之微言,为田何、杨叔、丁将军之所传者乃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周易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意,为《消息》二卷,刺取《易》文之可与礼经相比附者,本郑氏”以礼言易”之指,不用爻辰,而更以虞氏之例,为《易礼》二卷。孟氏说《易》本于气,而以人事明之;虞氏说人事虽具,后学每苦其略不贯穿;谓象无所不具,而事著于一端,并非汉儒之略,为《易事》二卷。惧言虞氏者执其象变,失其指旧;引伸《文言》举隅之例,正魏晋以后儒者”望文生义”之失,为《易言》二卷。复以汉儒说易大旨可见者三家,–虞氏言消息,本乎孟喜;郑氏言礼;荀氏言升降,则本乎费直。–既述虞氏之学而发其义,乃更采合两家各通其要,为《周易郑荀义》三卷。九家者,荀爽集古易凡九家,惠定宇则云六朝人说荀氏易者,要可翼附荀氏,为《荀氏九家义》一卷。自余诸家,虽条理不具,然先师所述之大义要旨往往而有,乃辑释文集解及他书所见,为《别录》。凡:孟氏四家,京氏三家,费氏七家;子夏传非汉师说,别为一家;共十四卷。《易纬》者,传孟、京氏阴阳之学;亦求其醇者而次之,为《略义》三卷。
先生治《礼》,专宗康成。以宋杨复作《仪礼图》,虽经文完具,而地位或淆。因兼采唐宋元及近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事,按而读之,步武朗然。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为之图表,别成《仪礼图》六卷。
先生于小学,纂《说文谐声谱》,未就而卒。
他著有:《墨子经说解》二卷,《握机经定本》一卷,《青囊天玉经正义》五卷,《茗柯文》五卷,词一卷。
曾文正称其”学循汉儒轨辙,而虚衷研究,绝无凌驾先贤之意。文词温润,亦无考证辩驳之风。迨古之所谓大雅者欤!”非过言也。
张履祥,字考夫,浙江桐乡县人。所居曰杨园里,故学者称杨园先生。生明万历三十九年,卒清康熙十二年1611-1674
,年六十四。
九岁丧父,母沈氏授以《论语》、《孟子》,勉励他说:”孔孟只是两家无父儿也。”他三十二岁,谒黄石斋间学黄石斋,名道周,字幼平,一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朝天启间进士,累官少詹事、侍读学士。南明时曾奉唐王称帝,任吏部尚书,数月后被清军所俘,不屈被杀。他是明末著名学者,主张调和朱陆,著有《榕坛问业》等多种
。三十四岁,谒刘蕺山,受业为弟子。当时复杜声气甚广,东南人士,争相依附。杨园说:”东南坛坫,西北干戈,其为乱一也。”又说:”一入声气,便长一’傲’字,便熟一’伪’字,百恶都从此起矣。”于是龂龂自守,不肯和当时名士来往。
甲申闻国变,缟素不食者累日,嗣后便杜门谢客,训童蒙以终老:晚年德望益隆。有事以师礼者,终不肯受,说道:”近见时流讲学之风,始于浮滥,终于溃败,平日所深恶也,岂肯躬自蹈之!”当时黄梨洲正以绍述蕺山鼓动天下,杨园说:”此名士,非儒者也”。
杨园虽学于蕺山,而不甚墨守其师说,尝辑《刘子粹言》一书,专录蕺山矫正阳明之语。他极不喜欢阳明的《传习录》,说道:”读此书使人长傲文过,轻自大而卒无得。”又说:”一部《传习录》,吝骄二字足以蔽之”。他一生专用刻苦工夫,暗然自修,尝说:”人知作家计须苦吃苦挣,不知读书学问与夫立身行己,俱不可不苦吃苦挣。”晚年写《寒风伫立图》,自题云:”行己欲清,恒入干浊。求道欲勇,恒病于怯。噫!君之初志,岂不曰’古之人古之人,老斯至矣,其仿佛乎何代之民?”他用力坚苦的精神,大略可见了。
他所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等书。
他居乡躬耕,习于农事,以为”学者舍稼穑外别无治生之道。能稼穑则无求于人而廉耻立;知稼穑之艰难,则不敢妄取于人而礼让兴。”《补农书》这部书,有海昌人范鲲曾刻之。陈梓做的《杨园小传》说这书”不戒于火,天下借之。”1683-1759,陈梓字俯恭,号一斋,浙江秀水人。曾重辑《杨园年谱》及其诗文集
,据钱林《文献征存录》说,因为某次文字狱,怕有牵累把板毁了1762-1828,钱林字东生,号金粟,浙江仁和人。所编《文献征存录》十卷,于研究请代学术史有参考作用
。《农书》尚见遭此厄,可谓大奇。
杨园因为是清儒中辟王学的第一个人,后来朱学家极椎尊他,认为道学正统。杨园品格方严,践履笃实,固属可敬,但对于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开拓,不过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罢了。
张穆,字诵风,初名瀛暹,一字石洲,山西平定州人。
道光辛卯优贡,充白旗汉教习。生具异禀,于书无所不读,才名藉甚。应京兆试,误犯伤规被斥。自此遂绝意举业,专志著述。祁文端典试江苏,延入幕。阮元家居见其书叹曰:”二百年无此作也!”推为硕儒。
其为学,尤长地理。所著《蒙古游牧记》十六卷,考据精确,以殚洽称最。而《延昌地形志》,因魏收书乃东魏之志,与北魏无,读未见书;并采辑《永乐大典》之能成卷帙者。己巳,典试湖南,坐事谪伊犁。将军松筠素相知,以涉,读《水经注》者,偶一援及,辄成歧误,自来志家无此荒谬;为博采旁稽,俾稍还元魏旧观;仅于司州恒朔十二镇三事,几费三载之力,然后得其梗概。其不断自太和乃断自延昌者,以魏孝文都洛阳,开拓土宇,至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镇十二,郡国二百八十九;元魏之盛,迨此而极。熙平乃宣武、延昌四年后之一年,故以延昌为允综全盛也。体例用郦注为经,各地家言为纬;考其兴废,计其讹脱。他若古书金石遗文有涉及魏事者,亦详采之。复有总图,有各州郡图,载于每卷之首,不但为元魏一代地理专书,实足释千古之疑,供读《水经》者之门径焉。惜止成十三卷,未卒业。
又撰顾亭林、阎潜邱两家年谱八卷。灵石杨氏刻《连筠簃丛书》,礼庀其事,为校正《元朝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七种。又有《乌斋诗文集》若干卷。年四十五,卒于京师。
张澍1781--1847
,字伯瀹,自号介侯,甘肃武威人。
九龄先母。读书过目辄记,文章巨丽倾一时。乾隆甲寅中乡榜,典试者得君惊叹,目为异人。年犹未弱冠也。性亢直,疾恶如仇。会试留京,因贫假馆谷自给,主人有召优娱客或夜樗蒲者,辄谯让怒去之。嘉庆己未成进士,入翰林,充实录馆纂修。比散馆,改外,选黔之玉屏。未几,引疾归。数岁,起任四川屏山等县。丁父优,再起为江西、永新,署临江通判,以缓漕免职。开复,补沪溪,又丁继母艰,不复出。凡作宰三十年,治事简易而聪察,持法严,且刚介特立,论事屹然,不唯不阿。道光中,卒于家。
先生所学,长于考证舆地,以及姓氏谱牒。在黔,著《续黔书》八卷,文笔或少逊,精核盖有过山■〈艹疆〉原书。在蜀,著《蜀典》十二卷,亦称翔实。其《五凉旧闻》若干卷,则专纪乡邦征献者也。复补辑《汉皇德传》、《魏周生烈子》以下关陇著述十余种,裒次《诸葛忠武全集》,暨选西人诗为《秦音》若干卷。至撰姓氏五书,辑《世本》《风俗通》《姓氏篇》,用力尤深。自定诗集二十六卷、文集三十五卷。别有《诗小序翼》、《三古人苑》,与《五凉旧闻》、《秦音》,俱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