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桴亭,字道威,江苏太仓人。生明万历三十九年,卒清康熙十一年1611-1672
,年六十二。
早岁有志事功,尝著论论平流寇方略,语极中肯。明亡,尝上书南明政权,不见用,又尝参人军事,被清廷名捕。事既解,返乡居,凿池十亩,筑亭其中,不通宾客,号曰桴亭,故学者称桴亭先生。所著有《思辨录》,全谢山谓其”上自周汉诸儒以迄于今,仰而象纬律历,下而礼乐政事异同,旁及异端,其所疏证剖析盖数百万言,无不粹且醇。……而其最足废诸家纷争之说,百世俟之而不惑者,尤在论明儒”《鲒埼亭巢.陆桴亭先生传》
。桴亭不喜白沙白沙,明代王学先驱陈献章的外号
、阳明之学,而评论最公,绝不为深文掊击。其论白沙曰:
世多以白沙为禅宗,非也。白沙曾点曾点,孔子门人,曾参之父
之流,其意一主于洒脱旷间以为受用,不屑苦思力索,故其平日亦多赋诗写字以自遣,便与禅思相近。……是故白沙’静中养出端倪’之说,《中庸》有之矣,然不言戒慎恐惧,而惟咏歌舞蹈以养之,则近于手持足行无非道妙之意矣。……其言养气,:则以勿忘勿助为要。夫养气必先集义,所谓必有事焉也,白沙但以勿忘勿助为要,失却最上一层矣。……《思辨录.诸懦异学篇》
其论阳明曰:
阳明之学,原自穷理读书中来。不然,龙场一悟,安得六经皆凑泊?但其言朱子格物之非,谓尝以庭门竹子试之,七日而病。是则禅家参竹蓖之法,元非朱子格物之说,阳明自误会耳。盖阳明少时,实尝从事于禅宗,而正学工夫尚寡。初官京师,虽与甘泉讲道甘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的号。他强调随处体认天理,与王守仁致良知说对立,被奉为明中叶朱学宗师
,非有深造。南中三载,始觉有得,而才气过高,遽为致良知之说,自树一帜,是后毕生鞅掌军旅之中,虽到处讲学,然终属聪明用事,而少时之熟处难忘,亦不免逗漏出来,是则阳明之定论也。要之,致良知固可入圣,然切莫打破敬字。打破敬字乃是坏良知也,其致之亦岂能废穷理读书?然阳明之意,主于简易直捷以救支离之失,故聪明者喜从之。而一闻简易直捷之说、则每厌穷理读书之繁,动云”一切放下”、”直下承当”。心粗胆大,只为断送一敬字,不知即此简易直捷之一念,便已放松脚跟也。故阳明在圣门,狂者之流,门人昧其苦心以负之耳。同上
此外论各家的话很多,大率皆极公平极中肯,所以桴亭可以说是一位最好的学术批评家枣倘使他做一部《明儒学案》,价值只怕还在梨洲之上。因为梨洲主观的意见,到底免不掉,桴亭真算得毫无成心的一面镜子了。桴亭常说:”世有大儒,决不别立宗旨。譬之国手,无科不精,无方不备,无药不用,岂有执一海上方而沾沾语人曰’舍此更无科无方无药也’?近之谈宗旨者,皆海上方也。”这话与梨洲所谓”凡学须有宗旨,是其人得力处,亦即学者用力处”者,正相反了。由此言之,后此程朱派学者,硬拉桴亭为程朱宗旨底下一个人,其实不对。他不过不宗陆王罢了,也不见得专宗程朱。程朱将”性”分为二;说:”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此说他便不赞同。他论性却有点和颜习斋同调。他教学者止须习学六艺,谓”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世用,亟当讲求”,也和习斋学风有点相类。他又不喜欢讲学,尝说:”天下无讲学之人,此世道之衰;夫下皆讲学之人,亦世道之衰也。”又说:”近世讲学,多似晋人清谈。清谈甚害事。孔门无一语不教人就实处做。”他自述存养工夫,对于程朱所谓”静中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者,亦有怀疑。他说:”尝于夜间闭目危坐,屏除万虑以求其所谓’中’。究之念虑不可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间或一时强制得定,嗒然若忘,以为此似之矣,然此境有何佳处,而先儒教人为之?……故除却’戒慎恐惧’,别寻’未发’,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虚寂灭。”据此看来,桴亭和程朱门庭不尽相同,显然可见了。
他的《思辨录》,颜习斋、李恕谷都很推重。《正谊堂丛书》里头的《思辨录辑要》,系马负图所辑1614-168l,马负图字伯河,叉字肇易,江苏武进人。明末诸生,清初交陆世仪,受陆影响颇大,曾主讲延陵书院,著有《皇极经世说》、《开方密率法》、《知非录》等
,张伯行又删订一番1651-1725,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康熙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辑有《正谊堂全书》五百余卷,其它著作甚多
,必须与程朱相合的话始行录入,已经不是桴亭真面了。
陆稼书,名陇其,浙江平湖人,生明崇祯三年,卒清康熙三十一年1630-1692
,年六十三。他是康熙间进士出身,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很有惠政,人民极爱戴他,后来行取御史,很上过几篇好奏疏。他是鲠直而恬淡的人,所以做官做得不得意,自己也难进易退。
清朝讲理学的人,共推他为正统。清儒从祀孔庙的头一位便是他。他为什么独占这样高的位置呢?因为他门户之见最深最严,他说:”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于为正学,不宗朱于即非正学。董子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面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质而言之,他是要把朱子做成思想界的专制君主,凡和朱学稍持异同的都认为叛逆。他不惟攻击陆王,乃至高攀龙景逸
、顾宪成泾阳
学风介在朱王之间者,也不肯饶恕。所以程朱派的人极颂他卫道之功,比于孟子距杨、墨。平心而论,稼书人格极高洁,践履极笃实,我们对于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但因为天分不高,性情又失之狷狭,或者也因王学末流猖狂太甚,有激而发,所以日以尊朱黜王为事。在他自己原没有什么别的作用,然而那些戴假道学面具的八股先生们,跟着这条路走,既可以掩饰自己的空疏不学,还可以唱高调骂人,于是相争捧他捧上天去,这不但是清代学界之不幸,也算稼书本人之不幸了。
稼书办事是肯认真肯用力的,但能力很平常,程朱派学者大率如此,也难专怪他。李恕谷尝记他一段轶事道:”陆稼书任灵寿,邵嗣尧任清苑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进士,曾官河北清苑知县,官至江南学政,著有《易图定本》
,并有清名,而稼书以邵嗣尧宗陆王,遂不相合,刊张烈所著《王学质疑》相垢厉张烈字武承,顺天大兴人。康熙进士,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笃守朱学,著有《王学质疑》,专驳王守仁《传习录》、被清朝理学家奉为圭晷
,及征嘎尔旦,抚院将命稼书运饷塞外。稼书不知所措,使人问计子昆。子昆答书云:’些须小事,便尔张皇,若遇宸濠大变,何以处之?速将《王学质疑》付之丙丁,则仆之荒计出矣。’……”李恕谷著《中庸传注问》
我们对于稼书这个人的评价,这种小事,也是该参考的资料。
陆耀遹,字助文,江苏阳湖人。少补诸生,工诗,有文名。壮岁出游,阮文达方任浙江学使,颇见器重。寻之陕西,客朱中丞幕。会教匪反滑县,上调陕督那公镇中州,过长安,求士于朱,朱言君知兵事阔狭,即请见,为陈机宜缓急数十事,因属具草以上,采以入奏,多见施行。朱罢,遂南归。有旨征孝廉方正,邑人举君应,试二等,用校官,得淮安府学教谕。而时客广东,当事者强留之,凡历十馀载,叔继辂招之使还。比抵家,继辂遽卒。为经纪其丧,刊其遗书。适改选阜宁训导,之官未见亦卒。
诗宗钱、刘,能自成家。酷嗜金石文字,随所至搜辑摹拓,小暇辄矻矻伏案考证,取王氏《金石萃编》所未备者千馀通,仿其例,成《金石续编》若干卷。简洁核实,较原书成于众门生之手,冗杂炫博者,盖尤胜之。惟遗稿经太仓陆增祥厘订,多所窜改,非复庐山真面目矣。
罗士琳,字次璆,号茗香,江苏甘泉人。
监生。循例贡太学,游京师,用考取天文生,出阮元门,故相从最久。阮公再抚浙西,初开诂经精会,名彬毕集,因得遍交通人,于当代明算之士尤多相识。咸丰辛亥,诏征举孝廉方正,郡县交荐,以老病辞。癸丑,粤寇陷扬州,死之,年垂七十。
先生少为举子业,已尽弃去,专力步算畴人之书,日夕研求。初精习西法,撰《宪法一隅》,阐明历学。复撰《比例汇通》四卷,后虽悔其少作,实便初学问途也。既获暑元朱氏《四元玉鉴》,于是眼膺叹绝,遂一意专精于天元四元之术。以朱氏此书,实集算学之大成,乃殚力一纪,步为全草,并有原书于率不通及列算传写之讹,悉加标识,补漏正舛,疑义更反复设例以明之,推演订证,广为二十四卷。阮文达为之作序。
又尝著《春秋朔闰异月考》二卷,遍列黄帝以来七历,条其同异,以补宋五子之书之亡。又以祖氏缀术失传,则融会诸家法意,作《辑补》二卷。又甄录古今畴人,仍依阮氏体例,作《续传》六卷。二十年后,集所校著,都为《观我生室汇稿》十二种,如:《玉鉴细草》二十四卷,《释例》二卷,《续畴人传》六卷,《校正算学启蒙》三卷,《割圜密率捷法》四卷,均别单行本外;已刊者尚有:《勾股容三事拾遗》三卷,《附例》一卷,《三角和较算例》一卷,《演元九式》一卷,《台锥积演》一卷,《周无专鼎铭考》一卷,《弧矢算术补》一卷,《推算口食增广新术》一卷,凡七种。其余:《交食图说举隅》,《勾股截积和较算例》,《淮南天文训存疑》,《博能丛话》,复若干卷,均未梓行。
马瑞辰1782~1853
,字元伯。马宗琏之子。
嘉庆乙丑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因事遣戌沈阳。文诚公富俊,时为吉林将军,延主白山书院,生徒中式者二人,文诚以课士有效,奏赏主事。洊擢员外郎。复遣戍黑龙江,纳赎回籍。
乡居数十年,以著述自娱。闻乱,命二子团练乡兵。家人以其老,避之山中。咸丰二年,桐城陷,仲子死焉。贼兵搜山,围其宅,见一老人倨上坐,拽之起,怒诘为谁,植立大言曰:”吾前工部员外郎马某也!”劝之降,不屈,骂且厉,遂遇害。事闻,赐恤,予赐祭。
著《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探赜达指,或高出陈氏新疏上。王益吾收入《续经解》中。
马骕1620--1673
,字宛斯,一字骢御,山东邹平人。
顺治己亥进士,谒选在京师,用才望与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为淮安府推官,甫三月,数有平反。改知灵壁县,蠲荒灾,除陋弊,刻石县门,岁省民力无数,流民复业者数千家。卒于官,年五十四,士民皆哭,得部檄祠名宦。
先生少孤,事母以孝闻。颖敏强记,于书无不精研,而尤癖《左氏春秋》。以叙事易编年,引端竟绪,条贯如一。著《左传事纬》十二卷,《删录》八卷。其图表皆考证精详,为专门之学。
先生又取太古以来及亡秦之事,合经史诸子,钩括裁纂,佐以图考,参以外录,谓之《绎史》。凡数十万言,为书百六十卷。分五部,一曰”太古三皇五帝”,计十篇;二曰”三代夏商周西周”,计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时事”,计七十篇;四曰”战国春秋及亡秦”,计五十篇;五曰”外录”,纪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计十一篇。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君臣之迹,治乱之道,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了然具备。凡文献攸存,靡不毕取。传疑而又极高古者,亦复弗遗。真膺错杂者,取其强半。附托全伪者,仅存要略。汉魏以还,称述古事,兼为采缀,以观异同。若全书缺佚,其名仅见,谶纬诸号,尤为繁多;则诸筹注之言,类萃之帙。又百家所记,或事同文异,或文同人异,互见迭出,不可偏废。所谓”疑则传疑,广见闻也”。时人称为”马三代”。顾炎武读是书而叹曰:”必传之作也!”康熙四十四年,仁皇帝南巡至苏州,命大学士张玉书物色《绎史》元版。明年,令人赍白金二百两至邹平,购版入内府。
马宗琏?~1802
,字器之,号鲁陈,安徽桐城人。
少事其舅姚鼐,学为文词。后从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游,其学益进。嘉庆丁巳中式举人,又二年成进士。尝以亭林摘《左传》杜解阙误,根据经典,率皆精核;惠松崖复广搜贾、服、京君之注,援引秦汉子书为证,拾顾氏之遗者尚多,而纠其速失者仅五六条耳,不无挂漏之处;因别撰《春秋左传补注》三卷。所以匡惠氏之误固确,其所自为说,亦足补元凯之略,暨亭林所未及焉。他著尚有《毛郑诗诂训考证》、《周礼郑注疏证》、《谷梁传疏证》、《说文字义广注》、《战国策地理考》、《南海郁林合浦苍梧四郡沿革考》、《岭南诗钞》、《崇郑堂诗》,共数十卷,惜多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