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禹1631--1692
,字景范,无锡人。
父柔谦,字刚中,精于史学,著《山居赘论》一书。先生少承家学,不事帖括,经史皆能背诵如流。为人沈敏有大略,廉介朴厚,不求名于时。好远游,足迹遍天下,无所遇,归而闭户著《读史方舆纪要》。首舆图,次历代州域形势,次直隶十三省封域山川险要,次川渎异同,以天文分野终焉,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讹袭谬,皆一一驳正,悉据正史考订折衷之。于山川形势险要,古今用兵战守攻取成败得失之迹,皆有论证。虽荒僻幽仄之地,皆如目见而身履之。其论之最精者,谓:”天下之形势,视乎建都;故边与腹无定所,有在此为要害,而彼为散地,在彼为散地,而此为要害者。”又谓:”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立本着必审天下之势,而起事常不择地。”先生为此书,年二十九始属稿,五十乃成,无一日中辍。自言:”舟车所经,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用力可谓勤矣!故读其书可以不出户牖而周知天下之形胜。为地理之学者莫之或先焉。魏叔子称其”深思远识在语言文字之外”,推为数千年绝无仅有之书,非虚誉也。咸丰时粤寇入吴之道,先生书已先言之,可不谓卓识哉!
桂馥1736--1805
,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
先世籍贵溪,明初以从征功世袭尼山卫百户,因家焉。少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究心小学金石,工篆隶。乾隆戊子,用优行灵成均,得交翁阁学方纲,相与考订,所造益精。已而教习期满,补长山训导。病后生多空疏,与历城周永年置借书园,藏书万卷,并祠汉经师其中,贫士好学者辄贷与之。已酉,举于乡。越明岁,成进士,时年五十余矣。寻授云南永平县知县。永平故为滇边邑,卧阁以治,境宇帖然,政简刑清,遂得以暇自理经生业。
尝谓:”士不通经,不足致用。训诂不明,不足以通经。”乃自诸生至通籍,四十年间,日取许氏《说文》与诸经之义相疏证,成《说文义证》五十卷。辗转推通,征引赅博,前之段若膺,后之王菉友,差相鼎足,均为许氏功臣。又绘祭酒以下,连二徐、张有吾、邱衍之属,作《说文统系图》。因题其室曰”十二篆师精舍”,盖毕生精力咸萃于是。
他著有《札璞》十卷,考据亦详赡明确,不让钱竹汀之《养新录》。复有《缪篆分韵》五卷,《晚学集》八卷,《诗集》四卷。兼娴刻印,世人比诸文三桥;然特末技,未足为先生重也。年七十,卒于官。
桂文灿,字子白,广东南海人。
道光二十九年举人,拣选知县。同治中,献所著《经著丛书》,旋奉谕云:”所呈诸书,考证笺注,均尚详明。《群经补证》一编,于近儒诸经说多所纠正,荟萃众家,确有依据,具见潜心研究之功。”丛书为;《易大义补》一卷,《禹贡川泽考》二卷,《毛诗释地》六卷,《诗笺礼注异义考》一卷,《周礼今释》六卷,《三疾评》三卷,《论语皇疏考证》十卷,《学经集证》四卷,《孝经集解》一卷,《孟子赵注考证》一卷,《群经补证》六卷,共十一卷。寻复应诏陈言,其荦荦大者”曰严甄别以清仕途,曰设幕职以重考成,曰分二途以励科甲,曰裁孱弱以节糜费,曰铸银钱以资利用。载诸朝报,天下传诵,并多见之施行。光绪九年,选授湖北郧县知县。履任后,无幕客,无家人,事无大小,皆躬亲之,以积劳卒于官。
岭南自嘉、道中阮文达设学海堂,经学日兴,人才彬彬辈出,而其后承学之士喜立门户。尊朱者轻郑,尊郑者薄朱,驯致有失本意。独文灿追述阮公遗言,谓:”周公尚文,范之以礼;尼山论道,教之以孝。苟博文而不能约礼,明辨而不能笃行,非圣人之学也。郑君、朱子皆大儒,其行同,其学亦同。”因著《朱子述郑录》二卷,与《毛诗传假借考》一卷,《毛诗郑读考》一卷,《诗古今文注》二卷,《毛诗释地》六卷,《周礼通释》六卷,《春秋左传集注》一卷,《春秋列国疆域考》一卷,图一卷,《重辑江氏论语集解》二卷,《四书集注笺》四卷,《经学辑要》一卷,《经学博采录》十二卷,《群经舆地表》一卷,《说文部首句读》一卷,《子思子集解》一卷,《弟子职解诂》一卷,《四海记》一卷,《海国表》一卷,《海防要览》二卷,《掌故纪闻》二卷,《牧令刍言》二卷,《疑狱纪闻》一卷,《周髀算经考》一卷,奏疏四卷,《潜心堂文集》十二卷,稿均藏于家。又尝与修《广东图说》九十二卷,论者谓其所著书精湛处陈兰甫或不逮云。
杭世骏1696--1773
,字大宗,别字堇甫,浙江仁和人。
少负异才,于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数万卷,沉潜其中,目睇手纂,几忘晨夕。举雍正甲辰乡试。受聘为福建同考官。乾隆元年,召试鸿词,授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先生博闻强记,口如悬河。时方苞负重名,先生独侃侃与辨,方逊避之。有先达以经学相质,一览曰:”某说见某书某集,拾唾何为?”学子有请益者,问其所业,以一经对,则以经诘之;复以一史对,则以史诘之,皆穷。乃曰;”某于西晋末十六国事差能详耳。”先生曰:”汝知是时有慕容垂乎?垂长若干尺?得年几何?”其人惭沮去。以此颇丛忌嫉。改御史,条上四事,下吏议,寻放还。然高宗仍纳其言。
罢归,壮门奉母,自号秦亭老民。偕里中耆旧及方外友结南屏诗社。后迎驾湖上,赐复原官。卒年八十馀。
先生性简傲通脱,不事修饰;虽同辈时或遭其睥睨。然自谓;”吾经学不如吴东壁,史学不如全榭山,诗学不如厉樊榭。”则又谦退如此。然先生之学,实于史为精。既为《诸史然疑》、《史记考异》、《两汉书疏证》、《三国志补注》、《晋书补传赞》、《北史搴稂》诸书;晚年更思补纂《金史》。至特构”补史亭”,成书几百馀卷。
先生兼通礼学,有请复汉儒卢植从祀议。又议;当制服可以立师道,厉浇季。朋友不制服,防不肖者贡媚权势,贤者结怨流俗。时论皆以为治。在馆阁尝自《永乐大典》抄辑宋元来诸儒礼记说数百卷,以续宋卫正叔书。惟所著除《道古堂文集》四十八卷、《诗集》二十六卷外,仅《石经考异》二卷,《诸史然疑》一卷,《两汉蒙拾》二卷,《晋书补传赞》一卷,《文选课虚》四卷,《续方言》二卷,《榕城诗话》三卷,《三国志补注》六卷,《质疑》二卷,《词科掌录》若干卷,均刊行。《续礼记集说》若干卷,近始付梓于浙局。《金史补》残存五卷,藏江南图书馆。馀着《史汉北齐疏证》暨《历代艺文志》、《两浙经籍志》、《续经籍考》等遗稿,均不可得矣。
郝懿行1757--1825
,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
嘉度己未进士,官户部主事。为人恂默谦退,呐若不出口;惟谈论经义,则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萧然,处之晏如。浮沉郎署二十年,官情极淡,惟一肆力于著述。所著有《尔雅义疏》十九卷,用力最久,稿凡数易,垂殁而后成。谓:”邵氏《正义》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故鲜发明。”乃不惮繁词以阐发”字借声转”之义;且草木虫鱼多出实验,遂夐非邵氏所可及。其说《春秋》,主张经文直书其事,褒贬自见,非圣人意为增减,成《说略》十二卷、《春秋比》二卷。于《易》,有《易说》十二卷;于《书》,有《书说》二卷、《图书辑要》一卷;于《诗》,有《诗说》二卷,《诗经拾遗》二卷;于《礼》,有《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又以《竹书纪年》《山海经》传习者稀,每为后人羼乱,为援引各籍,正名辨物,订其讹谬,作《山海经笺疏》十八卷、《竹书纪年校正》十四卷。又尝正《荀子》杨注之误,作《补注》二卷。乙未,养疴,辍《尔雅》业,别览晋宋史书,成《晋宋书故》一卷,补《宋书刑法食货二志》一卷,刺取《宋书》琐语若干卷,杂抄晋文若干卷。田居时,咨询野老,静观物态,作《燕子春秋》、《蜂衙小记》各一卷。而《纪海错》一卷,尤足补证《禹贡疏》。其余《证俗文》十九卷,《晒书堂诗文集》十七卷,笔记八卷。道光乙酉卒于官。
妻王氏名圆照,字瑞玉,亦博涉经史。先生卒后,辑其遗书,以求彰显于世。并撰《诗问》七卷,《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是不可无传,故附著焉。
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人。
儿时能举天下府厅州县名,数其四境所至。道光癸卯举于乡,逾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益广交游,博览传记,学乃大进。著《律心》一书,上自《吕刑》,下至当代律文,贯串一编。寿阳祁相国见而奇之。惜稿本为人所窃,竟不获传。
时京师言宋学者:倭文瑞公,曾文正公,何文贞公,吴侍郎廷栋,邵员外懿辰,丁正中彦俦;言汉学者:何编修绍基,张州判穆,苗贡生夔,及乡人陈御史庆镛;言古文者:梅郎中曾亮,朱御史琦,王都御拯,冯按察志炘。君专汉学,而日处诸公间,未尝以门户标异。其于经史百家之词,事物之理,考证钩析,务穷其原委,而要归于实用。刑部奉敕撰《律例根源》,亦多君所手定。陈御史坛尝得匿名书,法当毁,疑以质君,谓”军国重计宜上闻”,援引故事,陈据之入告。凡通识类如此。
尤精舆地之学。以俄罗斯地居北徼,与我边卡相近,著录家虽事纂辑,未有专书;乃始为《汇编》六卷,继复增加《详考》,本钦定诸书及正史为据,旁采图理琛而下,以逮西洋艾儒略、南怀仁辈各家论述,正其舛讹,去其荒谬,首列《圣训御书》十二卷,次《圣武述略》六卷,次《考》二十四卷,《传》六卷,《纪事》四卷,次《考辨》合二十卷,次《表》七卷,末为《图说》一卷,总八十卷。尚书陈孕恩代为进呈,文宗览之,许为学有根柢,赐名《朔方备乘》。俞懋勤展行走。未见以忧去。咸丰庚申,外寇入京师,书旋散亡。君亦穷困不自聊,客死于保定莲池书院,年三十九。子芳■〈禾来〉赉残搞谒李文忠公,文忠属畿辅志局为之理董校刊。
其馀著《蒙古游牧记补注》四卷,《周书王会篇笺释》三卷,《一镫精会甲部槁》八卷,《校正元太祖亲征录》一卷,均先后刊行。尚有《篆隶源流》、《诗文集》若干卷。
何焯1661-1722
,字屺瞻,号茶仙,江苏长洲人。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
孤介好学,初忤钱谦益、方苞,再忤徐乾学。主翁叔元家,翁受要人嗾劾汤斌,先生与绝交,即日移装去。
康熙二十四年,充拔贡生。四十一年,圣祖南巡,李光地荐其博雅,遂召试,命直南书房。明年,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土,选庶吉士,仍直南书房。寻命侍读皇八子允祀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然忌者滋多,散馆置下等,当黜,特诏留馆肄业。越十年,乃授编修。
五十四年,驾在热河,有构蜚语以闻者,诏下狱;尽收其书,圣祖览之无怨望语,又得其辞吴县令馈金札,即赦之,留校书。
六十一年病,诏赐医药,六月卒,年六十二。
先生精干校书,所蓄数万卷;又多见宋元旧本,点勘讹脱,分别丹黄,藏书得何氏校本,以为至宝。所校定《两汉书》《三国志》,考证尤精核。世宗在潜邸,亦以《困学纪闻》属先生笺疏。乾隆五十年,方苞奏取其书付国子监,为新刊本所取正。先生凡有评识,必洞彻其表里,通核其时势,无一语无根据。每读书论世,辄思为用天下之具,故精审绝伦若此。书得晋唐人法,圣祖尝命书《四书章句集注》作锓板。所著《道古斋识小录》,多删取题识,为之最详慎。系狱时,门人某妄意中有忌讳语,投诸火。或谓为所乾没云。邑子蒋维钧刻其《读书记》五十八卷,行于世。先生事亲孝谨,推财产于兄弟。门人有才而贫者,恒饮食于其家而教之,著录四百余人,多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