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礼堂,字和贵。臧庸之弟。
秉质淳笃,且至孝。家贫无仆役,躬执爨以为养。父久疟畏寒,自潜温被,恐熏燎不利于病体也。迨父丧,三日不食,三年不入内。
母疾,刲股和药以进,并祷诸神,乞减算益母寿。母寻愈,而君竟夭,年止三十。
其初娶也,惧妇不能孝其亲,则豫撰戒辞,使女嫔庄诵,俾立听毕,乃合卺如礼。
少溺苦于学,撢稽六艺,讨论苍雅,从伯兄镛堂受业,事之如师,然有过辄规谏。大兴朱文正公尝称其文行。阮文达聘襄《经籍纂诂》。所著《说文引经考》十三卷,段若膺、王伯申皆服其精确。又辑录传记孝子孝妇诸节行,成《古今孝传》,尤有裨于伦纪。他著《南宋石经考》、《爱日居笔记》共若干卷。
卒之日,镛堂在京,闻讣,哭之恸,为私谥曰”孝节”。
臧琳1650-1713
,字玉琳,江苏武进人。
康熙中,补县学生。生平博极群书,尤精《尔雅》《说文》之学。谓:”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训诂何以明经。”孳孳讲论,必求其是而后已。潦倒诸生三十年,未尝一日不读经。有所得,辄随笔记之,积文成《经义杂记》三十卷。每卷有标目,而不分门,凡五百十七则,皆会粹唐以前诸儒之说,辨其离合,咸有确征,非由臆决。至于《诗》《礼》二经,王肃私窜以难郑者,尤能推见至隐,盖有功经学甚巨;间附他说,亦不过十分之一,要为学者所当知也。书成,不自表暴,朋侪率非笑之,独阎百诗叹赏,以为学识出唐儒陆、孔之上,且称为隐德君子焉。玄孙庸取遗稿校正刊行,乃大显于世。别有《尚书集解》百二十卷,藏于家。会馆,先生亦往,万君向众揖先生曰:”此蠡李先生,负圣学正传,非予敢望。”因将《大学辨业》之旨历历敷陈,曰:”此质之圣人而不惑者!”其见重若此。适宛平郭金汤作令桐乡,聘先生往治所,举邑以听,政教大行。及故人杨勤令富年,亦敦请先生,事以师礼,事谘而后行,百废具举;关西学者,闻风麕集。逾年反里。谒选得知县,以母年高,改选通州学正,旋以疾告归,迁居博野,修葺习斋学舍,以收召学者,从游日众。公卿屡谋荐之,辞不就。雍正十一年卒,年七十五。
先生解格物心性,多本习斋。惟论封建郡县,语不强同。早从毛奇龄问乐,毛尝推为盖世儒者。后以论格物不合,遂斥先生为背师,并作《大学佚讲笺》以攻颜学。桐城方苞与先生交至厚,惟固信程、朱,与先生持论抵牾。后先生殁,方为作墓志;惟载先生论学始末,且谓先生因方言改师法,则诬说也。先生承习斋教,以著书自见。著有《小学编辨业》五卷,《大学辨业》四卷,《圣经学规纂》二卷,《论学》二卷,《周易传注》七卷,《筮者》一卷,《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中庸》传注各一卷,《传注问》四卷,《经说》六卷,《学礼录》一卷,《郊社考》一卷,《拟太平策》一卷,《恕谷文集》十三卷,皆刊行于世。其著作均由臧庸汇刻入《拜经堂丛书》。
臧寿恭1788~1846
,字眉卿,初名曜,浙江长兴人。
嘉庆中,举于乡,屡试礼部不售。归闭户著述。性方严,有洁癖,不问家人生产事。
居恒喜抄书,日五六千字,端整无讹夺。于经,喜《春秋左氏传》。作《春秋古谊》一书,摭周秦两汉旧说,贾、服注,正社预之谬。于史仿王偁《东都事略》,为《南都事略》若干卷,其体裁则钱竹汀以授邵二去而未卒业者也。通畴人术,为《春秋古谊》时,痛长历之不衷于法。命弟子杨岘依刘歆三统术作《中朔表》十二篇;稿甫竟而先生殁,年五十有九。
尝诏岘曰:”置散钱满屋,无下手处,授以索,则贯矣。四部书千万卷,犹散钱也;沈研一经而群书为之用,始犹索欤!”又曰:”读书遇有用者录片纸黏于壁,朝夕循览;坐左右各设空器一,壁积多以入器,更黏新者;越日探左器入于右,试复诵焉;越日探右器入于左,亦如之;勿怠勿弃,博学多识奚难哉!”其治学方法有如此。《事略》稿已佚,惟《古谊》刻潘氏《功顺堂丛书》。
臧庸,字西成,又字拜经,本名镛堂。江苏武进人。
乾隆中,卢学士文弨主常州书院,君往受经学,抱其高祖玉琳先生所著《经义杂记》质于学士,学士惊异之,于校《经典释文》中多引其说。嗣在苏州从钱辛楣、王德甫、段若膺诸先生研究学术,钱、王因荐于鄂督毕秋帆所,授其孙兰庆经。嘉庆丁巳,阮文达督浙江学政,延助辑《经籍纂诂》,书成,寻为校刊于广东。庚申,文达抚浙,新辟诂经精舍,复延之佐校计三经注疏》。两应顺天乡试不售。在京师,侍讲王伯申、桂香东,编修吴美存,咸加礼重。既受美存聘修中州文献,即卒于吴氏馆,年四十五。
君为人沈默敦重,天性孝友。其为学,根据经传,剖析精微。德清许兵部周生谓其好学深造如皇侃、熊安生,当求之唐以上也。
所著之书,拟《经义杂记》为《拜经日记》八卷。高邮王怀祖先生亟称之,用笔圈识其精确不磨者十之六七。尝谓:”戴东原所为《毛郑诗》,好逞臆说以夺旧学。惠定宇好用古字,所校《李氏易集解》与开成石刻往往互异。近得明刻版勘对,始知《李易本》与今本不殊。其异者,惠所私改也。”虽坚守师说,甚得”和而不同”之义。
又生平考古最勤,故辑古之书亦多。《子夏易传》一卷,以为韩婴所撰,非卜子夏。惟采《释文》、《正义》、《集解》,不取宋以后。《说诗考异》四卷,大致如王应麟,但逐条必自考辑,绝不依循王本。《韩诗遗说》二卷,《订讹》一卷,顾千里以为辑《韩诗》者众矣,此为最精。《卢植礼记解诂》一卷,《尔雅古注》三卷,《说文旧音考》三卷,《蔡邕月令章句》二卷,《王肃礼记注》一卷,《圣证论》一卷,《帝王世纪》一卷,《尸子》一卷,《贾唐国语注》二卷,《校郑康成易注》二卷,《萧该汉书音义》二卷。皆详审过人。他著有《月令杂说》一卷、《乐记二十三篇注》一卷、《孝经考异》一卷、《臧氏文献考》六卷、《拜经堂文集》四卷。
查继佐公元1601一1676年
,字伊璜。明亡后改名左尹,字非人,别号东山钓史。浙江海宁人。崇祯六年举人。
查继佐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他五岁开始跟父亲读四书,七岁跟母亲学诗。他的母亲沈氏是处士沈宗武的女儿,通音韵反切之学,工诗文。查继佐学习十分刻苦。十一岁时,他在临近一个学馆就读,午间不能回家吃饭,早晨要带粉饵去作为午餐。他往往一面走路,一面高声朗诵读过的书,有时把粉饵撒在沿路都全然不知。十二岁时,他到远处读书,住在学馆,要自己做饭吃。由于他努力学习,十五岁就”文誉日起”。
二十岁时,查继佐家道中落,开始在当地做塾师维持生活。由于他声誉很高,富家望族都抢着聘请他。他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三十三岁时,他考中举人后,寄居西湖南屏,读书,讲学,直到明朝灭亡,方怀着”亡国”的隐痛,回到自己的家乡。
查继佐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在史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土。公元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称”监国”。他听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参加了鲁王政府。他在鲁王政府,初任兵部职方主事,监郑义兴军,后迁职方员外兼御史监军,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在鲁王监国的一年中,查继佐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多有所获。为了西征,他费尽心血。亲自组织兵力,派人设间行探,秘密联络太湖等地义旅,互相接应。可惜当时鲁王政府内部分裂,政治腐败。他的主张处处遭到掣肘,未能实现。
公元1646年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复亡,查继佐辗转回到家乡海宁,发愤著书立说。公元1652年,查继佐52岁,离家到西湖觉觉堂讲学,旋又主讲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各省学子不远千里前来就学,成一时讲学之盛。从此,查继佐一面讲学,一面著书,一直到去世。
查继佐一生写过很多种书。沈起《查东山年谱》说查继佐”全集一百二十册,约八千余页”。其中大部分是历史书,特别是关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书。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目前流传的只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钓业》数种而已。
《罪惟录》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原名《明书》,后来改名《罪惟录》,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之义。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坚持反清立场。他在《自序》中明确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书中都用明朝年号,直到清康熙三年,仍称永历十八年。南明各主,均列本纪。福王称安宗简皇帝。建文、崇祯两帝谥号,皆从弘光朝所定,不用清政府所谥。对清朝或称”满人”,或称”后金”,或称”建彝”、”建虏”,或称”东师”、”北师”,绝不称”大清”。书中对抗清人物立传特别多。并随处发抒对满人和投降派的愤恨。如书中引张煌言的《报韩论》说:”自古称张良始终为韩,先儒论之详矣。今世仕虏庭者多借此为口实,以建州固常驱贼,遂以沛公亡秦,子房事汉为拟。噫!何其不犹之甚也!”
《罪惟录》的撰写时间,据自序说,从甲申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
开始,壬子年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年
写成,用了29年的时间。这部书是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写成的。当时清政府最忌私人撰写明史,尤其是易代之际的历史,唯恐把历史真像揭露出米。浙江湖州南浔人庄廷鑨购得朱国桢《列朝诸臣传》稿本,补以崇祯朝事,定名《明书》,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因为书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用清朝年号,康熙元年被入告发,结果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阅、刻字、印刷以至卖书、买书的人和地方官,都被处死,死者70余人。查继佐列名参校,亦被逮捕入狱,幸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免死。在这样一个万分恐怖的情况下,查继佐冒着灭族的危险,终于把《罪惟录》写了出来。他在自序中说,手稿改易了数十次,备极辛苦。
《罪惟录》的材料来源,关于明末史事,一部分是作者自身所经历,尤其关于鲁王政府的历史,作者就是当事人。许多人的传里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一部分是调查访问得来的.这在许多篇章中都有所说明。他在《自序》中所谓”耳采经数千人”,就指的是调查研究。关于崇祯以前的史料,一部分采自庄廷鑨《明书》,一部分采自明纂国史和实录。明黄尊素著有《时略》,记嘉靖、隆庆时事及诸臣奏疏,其子宗羲著《续时略》,记万历至崇祯朝事及奏疏。宗羲与继佐在鲁王政府同事,因此《罪惟录》部分史料可能得之于宗羲。
《罪惟录》是一部未定稿。书中常有”某卷颠倒错乱,当重为排定”一类的批语和”当入某目”的眉注,可以概见。原稿在作者当时已经”水溢火焦,泥涂鼠啮,零落破损”,收藏者惧祸,又将”建虏”、”满兵”等字样都涂改成”大清”,在南明各主及年号上加一”伪”字,所以稿本已非完璧。1931年,张宗祥借得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厘订为本纪22卷、志32卷、传36卷皆为类传
,并子目合共102卷。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嘉业堂原稿,将涂易可辨的字恢复原样,加注张氏校补文字,影印行世。历经沧桑,沉埋了二百多年的《罪惟录》,至此才得与世人见面。
《罪惟录》最注意”靖难”指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的事
以及明清易代之际的记载。 《荒节传》中人物都是”靖难”迎降诸臣。《播匿传》所记孙镇以下44人都是”靖难”时反对成祖的,田时震以下40人都是明末抗清的。《抗运》、《致命》两传,亦大多为”靖难”和易代之际的人物。王鸿绪的《明史稿》、傅维麟的《明书》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对于”靖难”的记载,往往把真实情况湮没。牵涉到清入关以前的事和易代之际的事,更是讳莫如深,略而不详。查氏《罪惟录》翔实过于三书,尤其是关于清入关以前的历史和易代之际的历史,可以补正三史的缺失。此书也有一些缺点:记事间有自相抵牾处,取材间有道听途说,失于考核处,列传分类,亦有不尽允当处,外志一篇,简直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总起来说,此书大醇小疵,终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迮鹤寿,字兰宫,江苏长洲人。
道光丙戌进士,改池州府学教授。行履惇笃,尝斥私产,置田产,以赠其族人。卒祀乡贤。
自少博览群籍,特长考据。嗜经学,兼明天算。尝谓:”汉翼少君习《齐诗》,每假天象变异,以警惕人主,无愧通儒;而班孟坚目为方士之流,未免太过。惟《齐诗》亡逸最早,故四始五际诗篇之部分,值岁之多寡,后世罕有言者;独赖《诗纬》尚存其梗概,徒改戊际为辰际,致今反失本旨。”乃著《齐诗翼氏学》四卷,发挥西汉今文家微言大义,并纠正《诗纬》之误于后。又撰《帝王世纪地名衍》,推测三代土田户口之数,至三万余言。嗣更考订夏商周九州经界开方计里,使封建井田之制,皆可推算而得,成《孟子班爵禄正经界两章考疏证》,凡百二十卷,以畅其说。惜不传。惟《齐诗翼氏学》收诸王氏《续经解》中。
瞿中溶,字苌生,号木友,江苏嘉定人。为钱竹汀门婿。
闽通淹雅,金石之学尤深。自其十岁时,见古钱年号,即知爱玩。尝除夕乞母出制钱数十千,俾逐一检取,其天性笃好如此。初从费士玑游,嗜小学经学书,诵习至夜分不寐。稍长,购得汉碑数种,选始治金石文字。三十一岁补诸生。援例捐布政司理问,分发湖南。会翁元圻、吴荣光左辅先后为湘大吏,均致敬礼。任修通志,金石一门最赅备,所擅长也。游元次山祠,《浯溪》、《落亭》二铭皆亲为椎拓,不假手于碑工。五士后,弃官归田,晚境颇艰窘。设骨董肆于虎邱,曰”长物斋”,藉谋饘粥。年七十四卒。
生平著述极多,有《魏石经遗字举正》一卷,《唐石经考异补正》二十卷,《校勘释隶续大义拾补》十二卷,《吴郡金石志存目》一卷,《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一百二十卷,存残稿四卷,《泉志补考》十五卷,《泉志续编》二十卷,《古玉图录》六卷,文集一卷,诗集六卷。又《春秋三传经异文备考》、《三礼石经辨正》、《古文孝经辨误》、《孝经释文辨证》、《汉石经考异补正》、《蜀石经考异补正》、《谐声表》、《宋本汉书附录札记》、《列代避讳札记》、《古泉山馆彝器图释》、《汉武梁祠画像考》、《集古官印考证》、《古镜图录》、《洗冤录详辨》、《见闻随笔》各若干卷。